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范文(通用3篇)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范文(通用3篇)

时间:2022-04-19 10:05:04 教学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在新课程条件下,一节课是否是优质课,可以从理念层面、操作层面、策略层面三个层面加以判断,也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3篇

第一篇: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宁安市海浪中学 李传华

【教材分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c、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

计能力。  
c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b、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②二氧化碳的用途。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三、教具准备

新制二氧化碳、试管、紫色石蕊试液、醋酸、盐酸、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吸管、石灰水(两瓶,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水、烧杯、蜡烛、导管、澄清石灰水、集气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锥形瓶、双孔胶塞、长颈漏斗、注射器。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本课在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之后,学生已具备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基本的化学用语,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一些化学反应。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学生对其已有简单的了解。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先通过展示二氧化碳让学生认识其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指导学生通过二个实验来探究,然后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一性质;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 通过视频介绍二氧化碳及干冰的用途,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

关系。

2、 应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效实施双边互动,提高学习效益。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展示]:大屏幕出现一个用木炭

烧烤食物的画面并放音乐,同学们。同学们听到这优美的音乐,看到这样熟悉的图片大家想了什么?木炭燃烧又想到了什么?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什么不同?

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可能会引起性质不同,本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知识的学习。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展示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问]:观察这瓶正放在桌面的二氧化碳气体,我们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提问]还有哪些方法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引导]根据刚才的一系列实验,你能说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学生会想到用炭火烤食物

学生又会想到木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学生:一氧化碳的每个分子比二氧化碳的分子少一个氧原子。

学生会回答出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讲述的答案有多种,并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1、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用木炭烘烤食物的场景来引入新课,并放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

2、通过一瓶正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物让学生想象出物质的性质。

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引入新课,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让其顺乎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状态中。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这些性质是否正确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呢?

[教师演示实验]自制简易天平,两端各有一个纸筒,然后拿起集气瓶向一侧的集气瓶倾倒二氧化碳。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引导]请同学们把矿泉水中的二氧化碳倒入装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播放动画]灯火实验

[结论]二氧化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学生都能回答出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能观察到天平向倒二氧化碳的一侧倾斜了。

学生合作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完成学习材料。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在快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知识,许多学生都能够分析出原因。

1、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先猜想,而后假设,近而实验,推出结论。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

2、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的操作能力。

3、联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实验]1、引导学生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加入石蕊溶液,并,观察现象。

提问:石蕊溶液为什么由紫色变为红色呢?是什么物质使它由紫色变为红色呢?现在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提问: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下列物品(大屏幕展示:用石蕊染成的紫色干燥小花、二氧化碳、蒸馏水、稀醋酸),下面同学们自行设计如何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紫色的石蕊变红色。大家讨论一下:

[引导]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为何喷水的紫色花放入二氧化碳中就会变红呢?

[讲述]请同学们把可乐倒入锥形瓶中,快速用瓶塞塞紧,并把导管通往紫色石蕊试液中,振荡锥形瓶。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把变色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观察现象。

[提问]为什么变红的溶液又变回紫色?

学生会观察到石蕊由紫色变为红色。

学生会提出各种猜想:

1、可能是由于水的原因;

2、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原因;

3、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使石蕊变成了红色。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实验]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小花喷洒稀醋酸

2、、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小花喷洒水

3、把紫色花放放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4、把喷水后的紫色花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观察现象:紫色花变红色

得出结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以下内容均由学生回答。]

观察现象:紫色花不变色

得出结论: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观察现象:紫色花不变色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观察现象:紫色花变红色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动手实验。

分析原因,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培养学生作出猜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4、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使石蕊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4、用生活中的物质来做实验,大大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且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对知识的掌握将更为深刻。

4、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三、归纳与整理: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根据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你能写出二氧化碳的哪些用途?

[练习巩固]

[学生设计]

1、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可乐瓶口,把导管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2、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学生实验]向玻璃管内吹气,并观察实验现象。

辨析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1、加强实验设计的体验,再次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2、培养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留有疑问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

七、板书设计

课题2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八、教学反思:CO2是学生较熟悉的物质,因此教学时从学生身边较熟悉的物质或现象入手,容易引起学生对其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学习CO2 能溶于水时,可以结合生活中常喝的饮料是如何制成的。这样既巩固了已有的知识,也为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以上措施使学生在学习了二氧化碳性质的同时也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不能更好的利用压强知识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再有部分实验的目的性不强,如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实验设计意图不清。这些都是有待改进和研究的内容。

第二篇: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

第4节 二氧化碳(二)

作业本AP30

2.下列分别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图.其中有错误的是( )

A.

B.

C.

D.

3.实验室里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时,一般有以下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发生装置;③加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⑥验满。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①④③⑤⑥

C. ②①③④⑤⑥ D. ②③④①⑤⑥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二)

作业本AP32

1.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的时间是( )

A白天 B晚上 C有光的时候 D昼夜

3.关于呼吸与呼吸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就是呼吸作用

B.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肺

C.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所以呼吸作用旺盛对植物生产一定是不利的

D.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6.图3 -11所示为探究呼吸作用的三套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一中,将两个密封瓶在相同环境串放置一昼夜后同时放穴燃烧着的火柴,发现甲瓶立即熄灭,乙瓶能燃烧一段时间,这说明: 。

(2)在实验二中,密封装置在暗处放置一昼夜后通过导管向外挤压袋中气体,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 。

(3)在实验三中,两个密封瓶在相同环境中放置一昼夜后,发现乙瓶中的温度计读数明显高于甲瓶中的温度计读数,这说明: 。

7.居室内栽培盆景不仅能美化环境,如果能放置合理,还能保持室内墨气酶清新。请问室内盆栽植物应如何放置才更有利于居室空气的改善?

8.研究表明,外界条件对植物呼吸作用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氧气是进行呼吸作用的必要条件,在氧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呼吸速率(有氧呼吸)随氧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最终产物,当外界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时,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植物组织含量水量与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随组织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试回答下列问题。

(1)夏天,人们经常用冰箱贮藏蔬菜水果来达到保鲜效果请分析其原理。

(2)为什么小麦要晒干了贮存?

(3)贮存种子时,人们会向种子库内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这是为什么?

作业本BP35

3.下列二氧化碳的性质中,与灭火无关的是( )

A.它能和水反应 B.一般情况下,它没有可燃性

C.它的密度比空气大 D.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

11.某同学在研究人体呼吸过程中吸入、呼出的气体成分变化,他从网上查到以下数据: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体积的比较:

气体

吸入的气体(%)

呼出的气体(%)

肺泡内的气体(%)

O2

20.71

14.60

13.20

CO2

0.04

4.30

5.30

H2O

较少

5.50

5.30

N2

78.00

75.10

75.50

现有两个相同的软塑料饮料瓶,瓶内分别装有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可以选用的仪器和药品有:水槽、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请帮助该同学设计至少两个简单的实验,区别两瓶气体。
1.实验一步骤: ,根据 加以区别.
2.实验二步骤: ,根据 加以区别.

P37 7.关于人体的呼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B.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C.胸廓扩大—肺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D.胸廓扩大—肺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10.有时遇到一件有趣的——你可能大声笑了很长一段时间,过后,你可能会感到"肚子"痛,不敢随意笑了。这是为什么?原来在你大笑时,隔肌处于( )状态;如果长时间地笑,使得膈肌疲劳,再笑就会感到痛了,其实所谓的“肚子”痛就是( )痛。

12.肺分左、右两部分,肺内又有数目极多的肺泡,如果将这些球状的肺泡摊平,这些肺泡的表面积大约会有100平方米左右。每次呼吸,外界的空气就会流过这100平方米的肺泡表面,同时肺泡后面又紧贴着毛细血管(略图),这样的结构特点对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有什么益处?请说出其中一点: 。

图中表示氧气的是 (填编号)。

第三篇: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

教学内容教学
3、二氧化碳
1、初步学会做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2、初步具有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目标
3、知道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
三维目标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综合表述
4、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重点难点
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正确做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重、难点实验和视频等教法设计课型教学过程
新授课一、创境导入
出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材料、讲明制取的方法个小组制取
师讲:同学们通过试验制取的气体、叫二氧化碳(板书)二、自主操究1、
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授课日期
⑴观察二氧化碳无色无臭无味
⑵发现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学生作书中的实验2、实验3


汇报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
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⑶发现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特性学生作书中的实验4小组讨论交流,课出结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⑷研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师讲做法学生实验
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
探讨二氧化碳的正负面影响
讨论:⑴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师提供相关资料⑴图片⑵阅读资料
3、二氧化碳制作灭火器
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
板书设计
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作业设计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优质课 通用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