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部编版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6篇】

部编版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6篇】

时间:2022-04-21 11:25:03 教学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五年级是指小学阶段的高年级阶段,其中五年制五年级的学生要面临“小升初”考试,所以要认真学习、仔细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六年制五年级的学生要为六年级的小升初做好准备,所以也要认真学习、备战小升初,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部编版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部编版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6篇

【篇1】部编版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2)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三、读文识字。(出示课件4)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四、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5)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6)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板书:磅礴的气势   蓬勃的生命力    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出示课件7)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出示课件8)

红日  (黄)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总结并汇报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的结构。

2.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列生字。(出示课件12)

板书:泻   潜   试   胎  皇  履  疆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________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板书:层层深入

二、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师引导,生总结。(出示课件13)

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板书:总分   总领全段

②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排比的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完成下列表格。(出示课件14)

师总结: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2.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出示课件15) 

①“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②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出示课件16)

③“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朗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些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

生读课文,并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7)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④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8)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三、小结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

老年人 消极保守

少年人  积极进取

老大中国  老朽冤业

少年中国   前途海阔天空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和现代文有区别,有些字很生僻,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朗读,通过让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效果。

2.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我还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对“干将发硎”“奇花初胎”等一带而过,很多同学对这些内容死记硬背,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我一定会用多种方法解决,不能留给学生一点儿疑问。

【篇2】部编版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3 少年中国说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1.能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作者炽烈的感情,领会文章表现手法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展示《少年中国说》朗诵录音,让学生谈谈听过之后的感受。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朗诵,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学习生字

1.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结合课文注音和,先自己认一认。

2.课件出示生字。

3.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注意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小组之间比赛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有气势,读得好。

2.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画出难懂的字句。

3.思考:

①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背景资料(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等)。

师: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先生写作本文的背景,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饱含屈辱的历史,面对着空前的民族危机,作者将希望寄托在了少年的身上。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完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师:第1自然段作者这里主要写了少年的责任,指出了少年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3.注意句子: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请同学说一说这种句式的好处。

提示:增强句子气势和美感,使句子所表达的感情更充沛。

二、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好。

2.让学生思考第2自然段用了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师:这一自然段由四字韵文组成,作者用几个事物来比喻少年中国,把红日比作了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鹰隼试翼的冲天气势比喻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含苞怒放的花朵比喻少年中国前程似锦,用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少年……最后作者说“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寄寓着对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无限希望。

师:本段运用了借物喻人、象征的表现手法。

3.学习第3自然段。

这是课文的结尾部分,共两个句子,句式整齐。作者进一步歌颂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与天不老,与国无疆”将这种感情表达到了极点。

师:请大家想一想,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有什么联系呢?

只有中国少年奋发有为,少年中国才能豪迈崛起。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文章的语言特点是高度凝练、概括,气势宏大,感情饱满。文章多为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大量地引用了典故,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2.让学生讨论:这篇课文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结合今日之中国,你认为他的心愿实现了吗?

3.课件展示新中国的成就(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嫦娥四号登月等)。让学生结合今昔对比,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课文小结】

《少年中国说》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鼓励他们奋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国的战斗中去。作者极力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字里行间饱含爱国激情,有较强的感染力。

【板书设计】

中国少年:智 富 强 独立 自由 进步

少年中国说 美哉,壮哉

少年中国:红日初升 河出伏流 鹰隼试翼 奇花初胎

【篇3】部编版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积累重点实词。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设想

   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可以重温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2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排比、比喻,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

   2、有个人在100多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板书课题

   3、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你的理解。(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

    师:这么理解也不错,如果把认识再推进一步,你们会发现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课件介绍时代背景)

    1900年的中国,贫穷、落后、愚昧,同时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清王朝连自己的龙椅都拱手让与他人,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京师危矣!中国危矣!民族危矣!!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梁启超等人想改良政治挽救国家,但不久就失败了。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维新叫做“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在日本听日本人说到中国的时候,都说是“老大帝国”,(板书“老大”)“过去读到过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老大的意思就是……”跟“老大帝国”相反的是“少年中国”。日本人所以这样说我们,因为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看,中国似乎是正在一天天走向“衰亡”。“老大帝国”,意思是中国已经衰老,没有希望了,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课件1、“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世上有一少年中国在”

      2、“制出将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这两句话也节选在《少年中国说》的原文

    句子里有个“将”,说明作者说的“少年中国”,不是当时的这个中国。

    生:这个“少年中国”是作者心中所追求的一个未的中国。

    师:说得好极了!少年中国是未的中国。“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是议论,这篇文章写于1900年,是一篇政论文,梁启超以其忧国忧民之心和卓越的文采,写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作者认为创造出这个“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的责任,换言之创造未的中国是我们中国少年的责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课件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二、读通课文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拜读他写的这篇《少年中国说》,在听读时意在听准字音,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明白梁启超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课件:课文朗读视频)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读得太好了,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屈辱的时代,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的读课文,请用我们现代青年的声音传情达意。

    课件:“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听同学们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音韵铿锵。

  三、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1、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大家齐读,找出作者怎么描述心目中的中国?(学生齐读)

    用作者的语言回答。(学生说时课件展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从这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句告诉我们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学生可以分开说,教师相机板书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现在我们再看下面一个句子:“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它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大家仔细琢磨琢磨。

    (课件突出“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生:这组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都一样,是排比。

    生:我觉得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师插问:能不能具体地说?)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意思是步步推进的。

    师:两种说法都是对的。(笑)说是排比的同学,主要是从这组句子的结构着眼;说是步步推进的同学,则主要从句子的内容着眼。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当然就不同。我们学习某种修辞手法,重要的不是识别,而是体会它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这组句子读一遍,细细体会体会它的表达作用。读的时候,音量要逐步增强,语调要逐步提升。边读边体会作者思路。

    (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了。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充满了少年的自豪感。

    生:句子的意思层层推进,不但容易记,而且越读越有劲。

    师:你记住了吗?(生点头)那就请你背背看。

    课件

    “少年×则国×”

    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生流畅地背诵全句)

    师:体会得很好。他不仅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而且还背了出。其实,只要理解了内容,理清了思路,背诵确实是很容易的。不妨请每个同学都试一试,我相信大家都已经记住了。

    (学生各自背诵)

    师:据我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大家不仅背得很顺利,而且真的动了情。读文章就该这样,尤其是读这类感情充沛的文章。刚才我们用的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背读法。

    课件(背读法,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2、下面,我们就用背读法学习下面这组句子,句子不仅长,而且有点“缠绕”,特难背。看我们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把它攻下。

    课件出示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日方长。

    请大家先读一遍,体会一下,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各自低声诵读)

    生:都是四个字一句,而且押韵,读起琅琅上口。

    生: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感情非常充沛。

    师:体会得都很正确。我们先从句子的形式看,这组句子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这里运用了四言韵语,这种四言韵语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感情,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和鼓舞。这一点,听同学们刚才读的时候,从你们的声音中就知道你们已经有了一些体会。

    接下再看这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刚才有人说用了比喻,是对的;我好像听到几位同学在下面说还有排比,也对。这跟讨论前面一组句子一样,也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我想着重讨论比喻的问题。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在读文章的时候,遇到这种形象化的生动比喻,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事?你们是怎样读这些比喻句的?

    生:找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师:凡是这样读的,都请举手。(全班举手)看大家都这样读。我倒想向同学们提出个建议,看能不能换一种更有兴趣的读法。你们想,本是十分生动的比喻,我们首先去忙着分析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还有什么味儿?难道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读法了吗?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生动的比喻展开想象。

    师:好极了,我们就这样读文章的。这段话中有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在书中也给了注释,我们借助注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尽可能生动的语言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注意,我不要求翻译,而是用你们自己的话描绘。

    (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阅读、想象)

    师:现在我们请班上文章写得最漂亮的××同学把她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然后请大家对她的描绘进行评论。

    生: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透过朝霞,射向大地;(红日初升象征着中国少年的灿烂前程)黄河从地下涌出,一泻万里,滚滚滔滔奔向汪洋大海。(河出伏流,象征着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中腾空而起,它的鳞爪在云中飞舞;小老虎在山谷里怒吼,成千上百的野兽都吓得胆战心惊,四散奔逃;雄鹰才试试它的翅膀,掀起的狂风吹得尘土飞扬。(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及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比喻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奇妙的花含苞初放,是那样的鲜艳、辉煌;宝剑刚从磨刀石上磨出,锋刃闪射出寒光。(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干将发硎,有作其芒;一句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德中国少年)少年中国像个巨人屹立在东方,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她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无限广阔的疆域,她的前途像大海那样无边无际,未的日子很长很长。(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句描写少年中国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一指时间之长,一指空间之广,为下句所表现的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师:大家觉得她说得好不好啊?

    生:(齐)好!

    师:的确说得好!真不愧是作文的能手。她不仅把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得很美,而且较好地顾及了原句的含义,如“红日初升”,她的描绘是“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用了“刚”字,就顾及了原句中的“初升”的“初”。这些都说明她不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读书很细心。

    哪位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挥想象?(随机找同学说一说)

    师: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这一组句子中作者一共写到了哪些事物?

    生: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教师边听边板书)

    师:请你们注意,我这里用的标点是原句的标点。你们知道文章为什么要这样标点吗?

    生:这些事物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界的景物,第二类是动物,第三类是植物。

    生:“干将”不是植物。

    师:那么是什么?

    生:静物。

    师:好,就用这个词,“静物”既可以包括花,也可以包括剑,而且跟上一类的“动物”相对。还请大家注意每一类内部的安排次序,第一类从天上写到地下,第二类从大的逐步写到小的,第三类从有生命的写到没有生命的。作者的思路真是一步不乱。现在我把黑板上的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事物按原的次序复述出。

    (两名学生先后复述)

    师:你们看,思路理清了,记住就不困难了。下面要求你们不仅复述几个名词,而且要把原句复述出,谁试试?

    (学生稍作准备后,由一人复述,基本上背出了原句)

    师:现在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了,作者用了这一连串的比喻,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写出少年中国的前途无量。

    师:是呀,当我们的眼前呈现出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自然会感觉到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是那样的朝气蓬勃,富于青春的活力,他们在地球上的出现,犹如红日东升,黄河奔流,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的!现在你们看,这一组比喻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把少年中国比喻成“红日”等事物。

    生:本体还应该包括中国少年。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清了这段话的思路,更好地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也可以提高记忆能力。谁愿意试一试背诵。(指名学生背诵)我们学习文言文要切记——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让我们一起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齐读

    课件: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多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她同苍天一样不会衰老;多么壮丽啊,我们的中国少年,他们同少年中国一样万寿无疆,永远发光。

  四、展社会主义新貌探究异同

    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实现?(中国少年)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少年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的,之不易啊。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造就祖国的明天。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

    学生畅所欲言

    (我们是幸福的新一代,也是有重大责任的新一代。我们的今天决定着中华民族明日的复兴。让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的精神,学知识,练技能,强体魄,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时刻准备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让祖国明天更美好。)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五、布置作业

   1、以“我为祖国做贡献”写一段话

   2、课后搜集《少年中国说》全文,用背读法尝试着读一读。

【篇4】部编版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此文相关的先贤救国救民的义举

2.认识中国政论文形象生动、情感充沛的优秀特点。

3.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写法

教学设想

1.用大段的背景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选文的其他内容补充达到第一个目的

2.学生自学为主,老师串讲为辅,疏通全文文字,掌握关键词句解释、翻译并背诵第三段为第2、3个目的做准备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但形象生动、情感充沛的特点

出示历史上著名的政论文片断李斯《谏逐客书》、《过秦论》帮助巩固认识

一.导人课文

梁启超其人: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个校训就是受梁启超的启发而拟定。他来清华演讲,引用《易经》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生要做君子,树“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他是其中一位(另外三位:历史学家陈寅恪、国学大师王国维、语言学家赵元任)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惊人的勤奋和才华!更著名的身份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

文章背景:

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短短二十多年,一跃成为亚洲强国,1895年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了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清朝北洋水师,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赔款白银两亿两。此举给中国知识分子以极大冲击。广东举人康有为倡导改革得到光绪皇帝支持,开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后来变法失败,部分维新党人逃往海外。梁启超逃往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节选情况介绍:

本文属于《少年中国说》开头1、2段和最后一段。原文近3000字。中间省略部分内容节选展示(ppt)

二.总体把握内容

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掌握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要选择论据和论证方法。论据一般有事实和道理。事实一般指人,道理一般指理、言、物。论据与论证方法的关系为:人,对应举例论证;理、言,对应道理论证;物(用寓言、或比喻的方式对应比喻论证;以上各种论据正反对举,则对应对比论证。请同学们一定要做好笔记,为写议论文做准备。

本文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全文(课文节选部分)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四.疏通词句,掌握各部分内容,学习朗读

(一)第一段提出论点。“是何言”反复,语气强烈,更足以表达遭人嘲笑后的愤激不平情绪。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激愤之情

(二)第二段对比论证:老年人与少年作对比。用老年人的消极保守和少年人的积极进取来比拟老大中国与少年中国的区别。

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老年人部分应该不屑、鄙视,朗诵少年部分怎应该充满热情赞美

(三)第三段指出造成今日老大中国是老朽(掌权)者的罪过,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热烈讴歌少年中国的光辉未来。此段分两层阐论。

第一层(从段首到“则国雄于地球”),阐明中国少年肩负建设重任。段首把文意转到建国立业上来,突出少年承担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首先从老年人、少年人活在世上的时间长短来说明少年人对建设未来中国的重要作用。

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老年人部分应该不屑、鄙视,朗诵少年部分怎应该充满热情赞美

接下去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等方面,竭力强调国家命运直接拴系在少年人身上。句子内容的排列,从小到大,从部分到全体,步步发展,并且合理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使文章气势磅礴。

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时应该热切期盼。

第二层(从“红日初升”至段末),热烈讴歌少年中国。这一层用四字句写出,热烈赞颂我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以“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句,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干将”句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天戴”、“地履”句描写中国少年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横”两句,一指时间之长一指空间之广,为下句所表现的少年中国的“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文章的最后,赞颂少年中国不断发展与天长存的壮美远景,讴歌中国少年永远向前的精神。

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此部分应该以最高的热情来赞美!

五.揣摩文章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情感以学习

《少年中国说》的一大特点是生动的形象。形象性是中国古代政论文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早就有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出示ppt)那样传诵千古的名篇。其写“老”则用“夕照”,用“瘠牛”;写“少”用“朝阳”,用“乳虎”;写我中国少年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用“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等。更值得赞赏的是,梁启超使用丰富的形象,不仅围绕着一个思想中心,而且在众多的形象之中也是有主有从,突出了中心形象。

情感充沛是本文又一大特色。他对当时那些手握“国权”的“老朽之人”的卑微的人格,空虚的灵魂,尸位护权的自私心理的无情批判。对少年中国无限光明的前途的热列礼赞溢于言表。

六.展示《谏逐客书》、《过秦论》进一步巩固对古代政论文情感充沛、形象生动的特点的认识,为模仿写作做准备

七.作业:写一篇议论文如《论青春》,《论培优》,《论中国教育》,《论中国发展》要求充沛的情感、生动的形象

【篇5】部编版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和作用。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议论层次,理解文章的主旨。3.学习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并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
一课时
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疏通文意,反复诵读,把握情感上。一、
导入新课我大致分了三个小步骤:
第一步:在课间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营造一种浓浓的爱国氛围。(播放歌曲)
第二步:然后这样导入: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就是梁启超。提到梁启超,我们就会自然地想到与他有关的一段历史,谁能试着讲给同学听?这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可稍作补充。
投影: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也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干预国事,要求维新变法,拯救国家。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是变法运动的领导人物,时人称“康梁”,建议支持光绪皇帝实行新政。由于维新派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而且威胁到慈禧太后的权威,因此,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也由天津东渡逃亡日本。)
第三步:从介绍梁启超入手,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来拜读他写的一篇《少年中国说》,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明白他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这样导入,既能让学生了解背景,又能激起学生学文的兴趣。二、
读直接进入本课重点,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读来把握情感。但我认为
在这之前有必要明确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简要介绍“说”这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明确本文是议论文。
第二个是若把“少年中国”换成“中国少年”可以吗?
这样不仅有利于朗读,有利于整体感知课文,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朗读训练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
听录音朗读,注意节拍和停顿,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其间注意读准字音,最后
指名读,学生评价,侧重字音和停顿。

学生试
读时,停顿和情感把握不好的地方不要着急,我采用的方法是分组讨论,先
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再看能不能解决。解决不了的可向老师请教。这样做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改变了老师口述、学生记录的做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和表情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三、在以上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来个
个性化感悟。
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谈出各自独特的读书感受。
思维一旦被激活,生生之间又相互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个性化感悟就是要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至此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不止限于字词句,更深入到它的思想内容,可以说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最后再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强烈的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四、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记忆。最后布置
背诵课文,告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背诵,
作业:
投影1、背诵:“少年智则国智——与国无疆”一段。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②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③“少年智则国智——与国无疆”一段。
3、背诵岳飞的《满江红》。
总之,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在朗读中逐步感受文章内容,进行理解,以加强自己的文言文语感。在解决字词读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酝酿自己的感情,加深体会,然后朗读尽可能读得字正腔圆。由于本文多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句式相当整齐,朗读的节奏很容易掌握。所以,这节课朗读,要求学生从字词着手,理解字词的意义,以便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从而读出感情。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学习本文严密的推理,类比、对比和比喻的写法3、通过朗读体会本文炽热的感情。教学步骤:
一、由齐读课文导入,再次激发情感。二、进入重点:理清思路,理解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进行
个性化品读
师生共同探讨本文的特点,最后拟定品读的提纲,分小组探究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一旦放开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就会激发出他们智慧

的火花。学生很快就分成主题探究、语言品味两个大组。展开讨论。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在一边坐视不理,而应和学生一起讨论,提醒学生探究时不要架空文本,应从文本中去找答案。另外我也注意从学生的讨论中搜集有价值的问题,当堂拟定提纲,按顺序组织探讨,大概有以下问题:
1、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2、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说:“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表现了日本人的什么看法,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先写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性称呼,既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慨之情,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感情,引发共鸣。同时,将日本人所称呼的“老大中国”与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为什么欲言国之老少,先人之老少?
这个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按提示把内容填好,并分析其作用。
投影
第一组对比:
老年人:常思既往——生留恋心——(保守)——(永旧-)------------照例
少年人:常思将来——(生希望心)——(进取)——(日新)----------(破格)第二组对比:
老年人:常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常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第三组对比:
老年人:常厌事——(无可为者)
少年人:常喜事——(无不可为者)
这三组对比,歌颂了少年人敢于破格、能改造世界和勇于作为的精神。突出了少年人的优势,即不同点。
第四组对比(比喻):
老年人:如夕照、瘠牛、僧、字典、鸦片烟、陨石、……少年人:如朝阳、乳虎、侠、戏文、波兰地酒、珊瑚岛……
第四组对比则是一连串的比喻论证,显示了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所具有的基本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总结点拨:在作者认为,国之老少就如同人之老少,二者是相同的道理,通过比较突出二者的相同点,这就是类比论证的方法。我认为到此为止对比和类比从本质上就区别开了,不必再做深入的讲解了。4、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究竟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很容易跟“展望祖国的美好前程”这一问题相混淆,所以我又添加了第五个问题:5、作者展望祖国的美好前景是什么样的?
我们的少年中国就跟中国少年一样生机勃勃,意气风发,我们祖国的美好前程将更加灿烂辉煌,前途无量!作者带着百般的信心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程,激情之下进入第三个环节:三、
练笔描绘:
(能够配上画面就更好了)
首先听读“红日初生------来日方长”,
并展开想象,拿起自己的笔描绘一下,看谁写的好。然后交流。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我还设计了
个性化

【篇6】部编版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和作用。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议论层次,理解文章的主旨。3.学习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并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
一课时
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疏通文意,反复诵读,把握情感上。一、
导入新课我大致分了三个小步骤:
第一步:在课间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营造一种浓浓的爱国氛围。(播放歌曲)第二步:然后这样导入: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就是梁启超。提到梁启超,我们就会自然地想到与他有关的一段历史,谁能试着讲给同学听?这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可稍作补充。
投影: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也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干预国事,要求维新变法,拯救国家。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是变法运动的领导人物,时人称“康梁”,建议支持光绪皇帝实行新政。由于维新派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而且威胁到慈禧太后的权威,因此,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也由天津东渡逃亡日本。)第三步:从介绍梁启超入手,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来拜读他写的一篇《少年中国说》,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明白他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这样导入,既能让学生了解背景,又能激起学生学文的兴趣。二、
读直接进入本课重点,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读来把握情感。但我认为
在这之前有必要明确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简要介绍“说”这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明确本文是议论文。
第二个是若把“少年中国”换成“中国少年”可以吗?
这样不仅有利于朗读,有利于整体感知课文,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

朗读训练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
听录音朗读,注意节拍和停顿,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其间注意读准字音,最后读时,停顿和情感把握不好的地方不要着急,我采用的方法是分组讨论,先
指名读,学生评价,侧重字音和停顿。
学生试
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再看能不能解决。解决不了的可向老师请教。这样做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改变了老师口述、学生记录的做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和表情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三、在以上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来个
个性化感悟
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谈出各自独特的读书感受。
思维一旦被激活,生生之间又相互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个性化感悟就是要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至此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不止限于字词句,更深入到它的思想内容,可以说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最后再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强烈的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四、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记忆。最后布置投影
1、背诵:“少年智则国智——与国无疆”一段。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②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③“少年智则国智——与国无疆”一段。
3、背诵岳飞的《满江红》。
总之,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在朗读中逐步感受文章内容,进行理解,以加强自己的文言文语感。在解决字词读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酝酿自己的感情,加深体会,然后朗读尽可能读得字正腔圆。由于本文多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句式相当整齐,朗读的节奏很容易掌握。所以,这节课朗读,要求学生从字词着手,理解字词的意义,以便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从而读出感情。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学习本文严密的推理,类比、对比和比喻的写法
背诵课文,告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背诵,
作业:

3、通过朗读体会本文炽热的感情。教学步骤:
一、由齐读课文导入,再次激发情感。二、进入重点:理清思路,理解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进行
个性化品读
师生共同探讨本文的特点,最后拟定品读的提纲,分小组探究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一旦放开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就会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学生很快就分成主题探究、语言品味两个大组。展开讨论。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在一边坐视不理,而应和学生一起讨论,提醒学生探究时不要架空文本,应从文本中去找答案。另外我也注意从学生的讨论中搜集有价值的问题,当堂拟定提纲,按顺序组织探讨,大概有以下问题:
1、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2、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说:“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表现了日本人的什么看法,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先写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性称呼,既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慨之情,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感情,引发共鸣。同时,将日本人所称呼的“老大中国”与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为什么欲言国之老少,先人之老少?
这个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按提示把内容填好,并分析其作用。
投影
第一组对比:
老年人:常思既往——生留恋心——(保守)——(永旧-)------------照例少年人:常思将来——(生希望心)——(进取)——(日新)----------(破格)第二组对比:
老年人:常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常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第三组对比:
老年人:常厌事——(无可为者)
少年人:常喜事——(无不可为者)
这三组对比,歌颂了少年人敢于破格、能改造世界和勇于作为的精神。突出了少年人的优势,即不同点。第四组对比(比喻):
老年人:如夕照、瘠牛、僧、字典、鸦片烟、陨石、……少年人:如朝阳、乳虎、侠、戏文、波兰地酒、珊瑚岛……
第四组对比则是一连串的比喻论证,显示了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所具有的基本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总结点拨:在作者认为,国之老少就如同人之老少,二者是相同的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中国 五年级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