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乡村振兴战略宣讲稿范文(精选6篇)

乡村振兴战略宣讲稿范文(精选6篇)

时间:2022-04-20 15:10:03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宣讲,读音xuān jiǎng,汉语词语,意思是诵读讲解,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宣讲稿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宣讲稿6篇

【篇1】乡村振兴战略宣讲稿

十九大报告农村宣讲稿,三农宣讲稿:进入新时代 振兴新乡村

 进入新时代  建设新农村

---解读十九大报告农村宣讲提纲

(供参考)

10月18日-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机构,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航中国,扬帆再出发。

一、十九大报告总体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的重要报告,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阐述了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深刻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8个明确”和“14条坚持”构成的基本方略,面向未来提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要重点把握以下九个方面:

(一)重点把握新的历史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极不平凡”四个字,说出了全党8900多万党员、全国13亿多人民深刻的感悟、无限的感慨和无比的自豪。从国内来看,这五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力挽狂澜,淬火成钢、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成就辉煌的五年。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更有力量。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五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而中国则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百业兴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两句话的精辟概括铿锵有力、客观准确、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一是全方位的。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一往无前的宏大气魄、激浊扬清的责任担当、雷厉风行的果敢行动,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是开创性的。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智慧、大视野、大格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三是深层次的。五年来的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先后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很多改革成果都已经通过立法和制度确认下来。综观古今中外改革史,像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样全方位、宽领域、大力度、深层次主动改革世所罕见。四是根本性的。五年来,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的面貌、国家面貌、军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心凝聚了,军心振奋了,民心昂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

可以说,五年来的变革和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重点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总书记的报告中,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进行了阐述:一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三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四是实现“强起来”的时代;五是中国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时代。第一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个讲的是“两个百年”目标,第三个讲的是人民美好生活,第四个讲的中国梦,第五个讲的是中国对世界的意义。从这五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新时代。

(三)重点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加以概括和提炼。很多人关心这五年党的指导思想怎么来概括、怎么来表述,有各种观点和见解。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给出了答案,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8个明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最核心的亮点。

(四)重点把握新矛盾内涵。1981年,我们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有一个明确界定,那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长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是在十八大以后我们中国站在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方位来谈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个转化,总书记这么来表述,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讲是需求方和供给方。需求方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拓展了过去物质文化的外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等;同时,也提升它的内涵和质量,是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是讲质量的。这就是说需求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供给方呢,习近平这么来表达,叫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是从范围来讲的,比如说东部和西部的发展不平衡,也是就发展的领域范围来讲的。不充分,是从发展的层级和质量来讲的。比如说,现在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量很大,但是我们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要发展很充分。过去我们讲“三个没有变”:一是现在处在且今后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第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三是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国际地位没有变。但是,十九大报告中,基本国情依然没有变,国际地位依然没有变,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转变了。

(五)重点把握历史新使命的界定。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是统一的,是紧紧勾连在一起的,这就是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决定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是在第二部分谈历史使命的。总书记对历史使命有明确界定,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过去,理论界有一个占主流的观点,就是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划等号。也就是说“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了,就等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实现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根据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可以看出总书记是把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放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当中来讲的。它的联系在哪里?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历史使命肯定是包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但是也有区别,这个区别,从表述上可以看出来。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专门用第二个部分集中谈历史使命,这个历史使命主要是聚焦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超越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讲到的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也是有区别之中的。

 

 

(六)重点把握实践新的路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敢于担当,要担负起这个历史使命。怎样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了推进“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总书记强调伟大工程是最为关键的。“四个伟大”是总书记“7.26”讲话最早提出的。在十九大报告中,又做了全面系统的阐释。我的学习体会是这“四个伟大”一定要放在彼此理解当中来谈。比如,在谈伟大梦想的时候,必须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来谈;在谈伟大工程的时候,必须要结合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事业来谈。在谈伟大斗争的时候,必须结合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来谈。所以,这“四个伟大”意义非凡,值得关注,是整个十九大报告当中最大的亮点之一。

 

(七)重点把握时代新的课题。这个时代课题,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时代课题的新的界定,也是新的亮点。它亮在哪里?就是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7.26”讲话的一条红线,就是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有三个重大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第二个重大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重大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八)重点把握实践新方略14条。十九大报告从十四个方面,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国防、党建等等,对今后的各项工作的基本方略做了具体的阐释和论述。既14条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九)重点把握党建新思路。十九大报告最后的落脚点是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总书记是把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政党放在“四个伟大”的框架当中来谈的。总书记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把伟大工程放在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当中来理解。因为今天我们进行的斗争是非常严峻的,具有很多新的历史特点,推进的伟大事业是非常艰巨的,实现的伟大梦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建设好新的伟大工程。

同时,十九大报告对于一些重要的提法和表述,第一次给予明确界定。比如,初心和使命,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用两句话对初心和使命进行了界定,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二、“三农”热点

报告全文3万2千多字,其中对“三农”的集中部署原文共389字,笔墨不多,但其中透出的信息量却很大,为我们勾勒出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明确“三农”重要地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重视“三农”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过去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2002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1月7日至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指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从此,“重中之重”拉开了新世纪“三农”工作突破性前进的序幕。十九大继续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地位,没有因为城镇化已经达到57.35%而对农村的重视丝毫松懈,进一步彰显了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二)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好地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并进行了创新发展,有利于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往往带来农村空心化,导致衰败,因此各发达国家普遍重视乡村建设。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拉开这十多年来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开启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篇章,农村生产生活发生了明显改变。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使农村成为更加美丽宜居的国民生产生活新空间,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恰逢其时。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照此前的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明显升级——“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内涵丰富了,目标更高了;“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一字之差,大不一样;“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层次明显提升;“民主管理”升级为“治理有效”,内容更加全面;“乡风文明”则一以贯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向社会各界释放了一个信号:资源要素配置要继续向“三农”倾斜,补短板、强弱项,“三农”事业大有可为。

 

(三)土地延包三十年

 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作为整个农村政策的基石,土地政策备受各方关注,更与每一个农民和土地流转经营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意愿和期盼,给广大农民吃下‘定心丸’,必将极大地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但仅仅延包还远远不够,必须让土地带给农民更多收益,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继续突进土地制度改革。当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数量还不是很大,大家可以在土地流转方面多做文章。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人们的需要,反而成为阻碍农业进步的绊脚石。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是必然趋势。土地流转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又可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十九大提出的土地第二轮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并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对土地流转是一个利好消息。目前全县很多村的土地确权工作已经完成,这样就有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希望大家在土地流转方面进行谋划,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探索租赁、入股、专业合作社等各种有效流转形式,同时,县委政府将从财政投入、项目支持、用地规模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对土地流转进行项目扶持。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民增收是整个“三农”的核心任务,但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潜力有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资性收入已经超越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所以,必须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开掘农民的增收空间。十九大报告从资产盘活、三产融合、就业创业等方面做了安排部署。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再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支持农民增收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承包地“三权”分置工作,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让农民有恒产。二是由点及面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三是深化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试点改革,让更多的农民变“产业工人”“创业老板”。

(五)培养 “三农”工作队伍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在人。以往对农村工作队伍的重视,往往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也往往关注点在农村带头人的培养。比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而十九大首次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懂农业,就是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爱农村,就是能够深耕基层,接地气的人才;爱农民,就是对农业有情怀,不止是谋个人利益,而是能带动农民一起致富的人才。可以总结出,未来农业的人才一定要懂技术、接地气、有情怀。相信这是对整个“三农”工作队伍最大的鼓舞和鞭策,有利于各行各业热爱“三农”的优秀人才进入“三农”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建设。

(六)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利益和幸福出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并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下,我国扶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也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把扶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并对扶贫攻坚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和新征程。

 

 

2016年以来,南皮县委县政府从发展富民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保障、补齐发展短板入手,建立“托底、增收、减贫、发展、助残”五项长效脱贫防贫机制,以坚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决心,举全县之力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我县退出贫困人口10837名,贫困村61个,脱贫摘帽各项指标核算得分100分,并于今年7月份正式退出。当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十九大之后到2020年这段时间的脱贫攻坚任务将更加艰巨,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持续推进,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越来越少,但是剩下的贫困人口会越来越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发展基础差、生态脆弱,不适宜常规的产业开发,同时剩下的很多贫困人口长期受疾病困扰,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心。面对深度贫困难题,我们只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报告的部署上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7年是南皮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带领全县人民务实苦干、奋勇攻坚,使全县38万人民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共同携手行进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

 

三、民生热点

“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重千钧,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举措。

(一)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报告把教育放到各项民生工作的首位,提出教育要公平、有质量的目标要求,也明确了推动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思路与方向。这有助于进一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怎么让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国家一直琢磨的要紧事。以就医为例,这几年通过分级诊疗等举措,老百姓看病更加便捷。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目标,需要继续坚持深化医改,不仅要让患者有获得感,也要让医务工作者认可。”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让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强烈意愿。像节能、节水、低碳生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等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也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突破的问题。

 (四)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让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其目的就是要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百姓个体的收入水平有机结合起来,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效造福劳动者,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五)构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保保的是民生,更是民心。报告说要全面建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体现了党中央对百姓的关爱。

(六)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是这次报告的新提法,表明我们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是不忘初心的政党。同时,这也表明我们的民生工作进一步扩大了覆盖面,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又有所延伸,真正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执政理念。

 (七)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报告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有利于遏制投机行为。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有利于保障普通百姓的住房需求,有助于激活房屋租赁市场,特别是有利于到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住有所居、融入其中。

 

蓝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篇2】乡村振兴战略宣讲稿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精选:浅谈乡村振兴战略

1.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义

20XX年XX月X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乡村振兴”这一命题,并对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新时代的总体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来建设美丽乡村。总书记提出了在新时代乡村该走向何处的伟大构思,描绘了一幅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蓝图变成现实呢?在此,仅以我浅薄的学识,浅显地谈谈自己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观点。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因

(1)未来农村人口基数仍然相当庞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调查数据,20XX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1]。换句话来说就是截止到20XX年12月31日,中国依然有80138.112万的农村户口。

首先,较大的总人口基数客观上加大了城市化进程吸纳农村人口的压力;

其次,随着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密集型劳动企业也逐渐向劳动力成本更加低的东南亚等地区转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化进程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最后,随着全球一般性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产业工人的工资收益增速减慢,相较而言,城市生活成本却在不断地上升,这使得农村人口的转移意愿不得不作出调整。在以上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户籍人口减少的速度逐渐放缓。因此,未来乡村依旧存在相当规模的人口基础。

(2)世界主流价值观已经发生改变

从远古时代到封建社会结束,人类社会的都是在自然地发展状态下,并没出现井喷式发展的现象,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都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给开始后,世界物质财富得到极大地增长,发展主义、工业思维逐渐成为主流思潮,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也被打破,人类社会的扩张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了伤害,而在工业化社会这种伤害快速地增大,由此导致的社会一系列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有的发展模式——真正的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真正的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共同发展,是不损害子孙满足求发展需要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价值观产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主流价值追求,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究竟会在新型主流价值观为背景下的潜力已经不足,甚至很可能被时代所抛弃。值此之际,人类社会迫切的需要找到一种适应主流价值观的发展模式,人类就将目光转向极具生态价值的乡村。

(3)农业产业已经跌到谷底

通俗来讲就是农业已经不是一个能够带来高收益的行业,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村资产的价值相对低下,相比之下,城市资产价格却一直在以较快的速度上涨,这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乡村资产价值和城市资产价值的严重脱节。在资本方面,一方面,由于传统农业产业客观上具有周期长、投入高、收益低下以及风险较高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资本进入乡村产业产生阻碍作用,没有新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由于非农产业的吸引作用,原始乡村资本正在加快非农产业流动的速度,也即从资本层面上来讲,在现有的乡村产业基础上,资本“入不敷出”现象无法得到根本上的遏制。在人力资源方面,同样存在衰退现象。综上所述,乡村产业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都处于下滑趋势,在此基础之上,何谈乡村振兴?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误区

(1)以城市化的思维进行乡村建设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多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涌现了许多建设人才,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而乡村振兴,就是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将目前的乡村建设成与高度发达城市相对应、与当今时代需求相吻合、与新时代特点相适应的新型区域。首先一步就是进行乡村的物质建设,但现在的情况是:建设者的“水泥思维”、“城市思维”依旧严重影响着对乡村的物质建构。这一点从某些乡村中的水泥河道和各个角落的水泥覆盖,以及到处充斥的城市草皮公园和绿化苗木、假山假景、大广场就可以看出来了,我们大多数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完全就是把城市完全地照搬到乡村,形成了一座座“村中城”。由于集中安置,村民下一趟地得比以前花费更多的时间,而搬进新家对于他们的生活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乡村建设最终只成为了光鲜的政绩工程,而并未让乡村实现本质上的进步。究其原因,就在于乡村本来有其天然的生命肌理,有其自身的审美趣味,有其独特的内在发展规律,也有其适合的结构布局与建筑逻辑,是不能也不应被水泥和城市美学窒息的。

(2)以工业化的思维进行乡村建设

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呈现“短、平、快”的工业化特点。某些地方的乡村建设工程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追求效率而忽略品质,追求速度而忽略深度。从前我们的价值取向是以工业思维为主,但是目前看来这条发展之路行不通了,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主流价值观向生态文明转向、乡村的生态价值逐渐凸显时,工业化那一套已经落伍了。尽管我们强调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追求效率、追求速度、追求成果,但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尊重乡村内在发展规律,否则乡村建设仅仅是把工业化的东西搬到了乡村,不仅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反而还加速了乡土社会的解体。如前所述乡村社会的本质是“慢”,是快不起来的,也是不能快起来的,一旦对乡村的建构节奏与乡村内在的“生长周期”产生脱节现象,那么乡村得到的不是向前发展,而是向后退步,同时也会对乡村现有格局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总之,当这种工业化的“快思维”进入到逆工业化的“慢乡村”,其结果是快速地破坏乡村而不是振兴乡村。

(3)将农民排除在外的乡村振兴

目前乡村被各种既得利益者“绑架”,乡村建设似乎成为了与乡民不相干的活动,乡村建设本身也成为了他们更快更多地摄取利益的一个平台而已,而乡村的事,之所以如此,一是追逐一己私利的观念作祟,二是对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十九大上中央提出的“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颗定心丸就是对我国以小农户为乡村主体这一客观现实的充分肯定。客观地说,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为主体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构成方式,这是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生产主体之间相适应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也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基本现状。因此,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本质上就是对这一基本事实的认可与承诺,也是对农户作为乡村主体的肯定。无论以何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农民排斥在乡村建设之外,结果必然是乡不是乡,村不是村。尽管乡村的基本构架可能还保留着,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还被“美化”了,但缺失乡村的内在实质。活的、有生气的乡村已经变成了死的乡村,这就是因为农户是保持乡村活化状态的唯一主体,失去了农民的乡村就是去了灵魂。所以我们在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一切为了农民,让农民分发展成果,也成为财富的创造者。

(4)乡村旅游成功学大行其道当谈到未来乡村到底应该采取什么的发展模式时,当地的乡村干部、外界的专家学者大多数会告诉你:发展乡村旅游。诚然,自1984年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四川成都徐家大院成立时,以乡土文化为依托,以乡村风格建筑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之路愈加兴旺,前景似乎也很光明。但应当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要走这一条路;一些缺乏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点”会随着消费者对于品质的愈加看重而逐渐消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意一三产业相结合,但这并不是指举全村之

力去发展第三产业,而忽视甚至抛弃了基本的农业身产活动。乡村,首先是作为生产区域而存在的,乡民,首先也是作为生产个体而存在的。不可否认有些乡村由于客观因素(例如自然条件限制)无法提高农业生产力而将主要精力放在第三产业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全国所有的乡村都能如此。首先,根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截止到20XX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317.34万个自然村[1]。按平均每村每年50000人次的客流量计算,全国每年至少得有158.7亿人次参与到乡村旅游中去,显然,从数据上来说这也是不现实的;其次,每个乡村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发展之路也一定不尽相同,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有核心吸引力,也一定要将乡民放在主体位置。而现在的情况却是,有的村进行乡村建设已经有近十年了,却仍然不能摆脱“旅游兴村”的“魔咒”,任然是以将农民排除在外的方式进行发展,并不重视村庄内生产生活,而一味地迎合寥寥无几的游客。这么一来,乡村建设实际上成了为少数游客服务的建设,对于更大多数的乡民来说,作用十分有限。

4.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振兴乡村,其实质是对乡村综合系统进行整理、修复和升级的过程。如习总书记所讲,乡村综合系统包含了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等子系统。

(1)乡村产业建设乡村振兴就是要对乡村产业进行整体“转型升级、提档升级、优化升级”。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原来的以第一产业为支柱变成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有机融合;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人工改变土地状况,将土地等资源要素实现最大化利用,使农业产业实现最大到政治、经济、生态价值;转变过去以化肥农药为农作物增产主要动力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走自然、生态、有机、绿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2)生态建设十八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让世界见识了人类力量巨大,见识了大规模机器生产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爆炸式增长,世界物质财富也积累到了空前的总量;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大量战时科技成果转民用,造成了科学技术大爆发,也极大地改善了世界范围内的交通条件,为工业生产活动向全球扩散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世界进入了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时代。直到现在,工业化的成果依旧在造福着全人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大规模的工业化特给世界带来了大气、海洋、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这种影响已经扩散到了农村,一些地区的农村已经不再是“一方净土”—根据环保部20XX年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XX年底,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农药利用率仅为30%-40%,化肥利用率只有大约30%,残膜率高达42%,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严重,铬、汞、砷等重金属向水土渗透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这时我们就不得不反思: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到底是要发展还是要自然?这二者是否冲突?其实早在1924年,生态农业就在欧洲兴起,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均有较大的发展;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夫人为首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此后,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逐渐普及,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接受,许多国家的整体发展观念也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比如中国。早在20XX年8月,时任XX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XX安吉考察时,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习近平执“中国号”巨轮的“牛耳”后,更是将生态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写入其中,突出了国家管理层对生态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

在追求生态价值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的生态价值就逐渐得到了凸显。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乡村社会无疑会产生新时代发展之路,提供后工业化时代社会发展的“乡村方案”。生态文明时代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是重复西方城市文明,而是五千年乡村文明的复兴。乡村不仅仅是五千年文明的生发之根,更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成本最低、低碳健康的诗意栖息地[2]。21世纪是以乡村文明引领与城市文明共生为标志的时代,乡村是未来最稀缺的资源。

(3)文化建设乡村文化面临着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侵蚀。一方面,工业文明高度发展,其本质与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就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过去二三十年间,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逐渐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文化、精神道德和教育等各个领域,使整个社会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工业化”的鲜明特征,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中心化和标准化使以多样性为标志的传统和本土文化遭到严重侵蚀破坏,与传统、本土、民族有关的各种艺术产品、文化艺术形式和民俗文化都经历着被边缘化和消亡的风险。不可否认的是,多样性的文化是维系经济、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由于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建设者受到城市化思维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将乡村的框架设计成了城市的模样,让乡村的物质主体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乡村文明的继承与发扬带来了许多限制;再者,随着城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现有的人群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留在乡村的多是些“38、61、99”,即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为主,客观上这部分人群无法承担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许多农村规范和乡村礼仪日渐萎缩乃至消亡,由此带来文化价值失范、文化生态失衡及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

实现在乡村文化的全面复兴,首先是要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这是实现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其次,要以“人”为发展的目标将支配工业化的理念向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合作互助转变,因为人文主义是“意义”和幸福的源泉,也是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3];利用具有互助、包容和尊重的人文主义特征的乡村文化来修复疗愈工业化给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创伤,逐渐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最后,要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在生态文明、社会、文化、社会治理建设层面的独特且巨大的价值,让处在深重工业化危机中的现代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力量。

(4)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完善乡村振兴组织保障的必然要求,就是要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和优化乡村基层组织和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工作队伍,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保障有力保障。

在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以下几点:第一,可以发挥乡贤资源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农村,乡贤群体和农村地方党政干部、村两委干部形成了一种交叉关系,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要真正取得实效,除了在乡村民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一批热爱故乡、关心故乡发展的乡贤群策群力;积极发挥土地在乡村基层组织运作中的影响力,在乡村综合治理体系中,土地具有有效维系了各类组织的运作和公共活动开展的不可替代作用,常常成为乡村整治活动的核心问题,因此可以以土地为载体积极推动乡村治理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目前大多数乡村是处在实际衰退的过程之中,这一基本事实与我国要在20XX年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是不相符的,国家的现代化不能没有乡村,而且会依靠乡村。20XX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就是在推进我国发展更上一部新台阶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方案”,在这一前提之下,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用汗水去创造一个新时代的新乡村。

【篇3】乡村振兴战略宣讲稿

乡村振兴战略知识讲稿

【内容摘要】

这次我主要讲讲乡村振兴战略,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什么意义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多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这次我主要讲讲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论述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定了位。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在九大修改通过的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了我党新时代七项战略之一。这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繁荣的重大决策,而且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什么意义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党的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大判断。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村地区和广大农民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尽管自进入二一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网络,但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差距仍比较明显,这种差距在贫困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总体方略,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法治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城市与乡村各有特点,城乡融合不是消灭而是要体现城乡差异性的特色,要把多样性统一起来,和谐起来,这就要求在法治之外,要发挥乡村的自治功能,实现乡村的自主发展、差异化发展,实现“和而不同”的城乡融合。中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中国的乡村治理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充分吸收,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落实。德治是非常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我国乡村治理的独特之处,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多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上华村村容村貌焕新颜,村集体收入提高三倍多,村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这次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更是给村民们吃了颗“定心丸”。陈村庄头村去年试行土地制度改革,提升了土地价值。庄头村党委书记叶国辉表示,连日来,他们在关注九大报告,其中提到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年等政策,让他们备受鼓舞,为他们下一步扎实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注入一剂有力的强心针。

“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五一村党支部书记许光园代表在农村工作了17年,“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信心倍增,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篇4】乡村振兴战略宣讲稿

乡村振兴战略知识讲稿

【内容摘要】

这次我主要讲讲乡村振兴战略,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什么 意义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 要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新时代“以人民为屮心”发展思 想的重要体现,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的乡村治理体系,近几年,从屮央到地方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 发展,推动多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切身 利益。

这次我主要讲讲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 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论述为“三农”问题 的重要性定了位。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在九大修改通过的新 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了我党新时代七 项战略z—。这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繁 荣的重大决策,而且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什么意义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 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党的九大报告关于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大判断。城乡Z间发展的不平 衡和农村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 重要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 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 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新时代“以人民为屮心”发展思想的 重要体现。九大报告屮指出,全党要坚持以人民为屮心的发展思 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村地区和广 大农民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尽管自进 入二一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实施了一 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 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网络,但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差距 仍比较明显,这种差距在贫困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总体方略,是新时代“以人民 为屮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报告第一次提岀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 体系。法治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城 市与乡村各有特点,城乡融合不是消灭而是要体现城乡差异性的 特色,要把多样性统一起来,和谐起来,这就要求在法治之外, 要发挥乡村的自治功能,实现乡村的自主发展、差异化发展,实 现“和而不同”的城乡融合。屮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和优秀文 化传统的国家,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屮国的 乡村治理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充分吸收,也离不开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落实。德治是非常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 排,是我国乡村治理的独特之处,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也是 屮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近几年,从屮央到地方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多 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上华村村容村貌 焕新颜,村集体收入提高三倍多,村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这次 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更是给村民们吃了颗“定心丸”。 陈村庄头村去年试行土地制度改革,提升了土地价值。庄头村党 委书记叶国辉表示,连日来,他们在关注九大报告,其中提到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年等政 策,让他们备受鼓舞,为他们下一步扎实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注 入一剂有力的强心针。

“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五 一村党支部书记许光园代表在农村工作了 17年,“乡村振兴战略 让我们信心倍增,唯有"橹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新时代党的 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篇5】乡村振兴战略宣讲稿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2

  同志们:

   ____总书记在109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必须始终把解决好‘3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依照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融会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乡村发展, 实行乡村振兴, 对增进社会调和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意义重大。

   13 亿多中国人中, 有着近 10 亿农民, 农村成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份。

  农民、 农村、 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 取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 愿景的实现, 关乎“乡土中国” 的可延续发展。

  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 3农问题成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乡村振兴已迫在眉睫, 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 回得去、 留得下, 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 我认为农民必须富, 让人们愿意回。

  乡村若是“梧桐树”, 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 正所谓“家有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

  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 的引力第1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 从产业发展、 社会保障、 就业创业、 社会治安、 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 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 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 农民工返乡, 又能够不断增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 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从而又成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 我认为农村必须美, 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一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改变农村环境,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还农村以“松月 夜生凉, 风泉满清听” 的随便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

  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 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 当秸秆燃烧污浊了朗朗晴空, 乡村的土壤、水体、 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 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 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 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 干净的水质、 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 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 何谈乡村振兴的可延续发展?因此, 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 我认为农业必须强, 让人们留得下。

  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 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

  乡村留得住人材是乡村延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 而农业的可延续发展则是让“城归” 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

  当农业搭上“旅游+” 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 与“再生” 的机会。

  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 宁静致远, 田园图画的乡村旅游因其独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 特别是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和经济迈入新常态、 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期背景下, 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 更大担当, 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刻舟求剑不可取, 竭泽而渔不可行。

  全民期待“美丽乡村” 的今天, 用富民之美给村民1个富足的生活条件, 用生态之美给游子1个身心休憩的家园, 用强业之美给城归1个勃勃发展的生机, 只有走上富民、 村美、 强业的多赢之路, 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篇6】乡村振兴战略宣讲稿

乡村振兴战略

1.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10.0分)

A.“三农”问题

B.基本矛盾问题

C.就业问题

D.教育问题

我的答案:A √答对

2.1978年,我国规定的土地承包期是()年。(10.0分)

A.五

B.十

C.十五

D.二十

我的答案:C √答对

3.下列对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10.0分)

A.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互相促进

B.城市和农村互相联系

C.城市和农村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D.城市和农村互相联系,但不互相区别

我的答案:D √答对

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包括()。(10.0分))

A.产业兴旺

B.生态宜居

C.乡风文明

D.治理有效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2.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0.0分))

A.自治

B.法治

C.德治

D.人治

我的答案:ABC √答对

3.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具体做法包括()。(10.0分))

A.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B.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C.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D.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1.2017年9月底,我国已完成确权面积10.8亿亩,占第二轮家庭承包耕地账面面积的60%。(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2.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3.乡村振兴,是我们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4.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目前全国已有十七个省份出台了实施意见。(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推荐访问:宣讲 振兴 乡村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