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范文三篇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范文三篇

时间:2022-04-19 13:10:03 作文大全 来源:网友投稿

《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是发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3篇

【篇一】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

广西大学校 选 论 文论文题目:浅谈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班级:151专业:哲学学生姓名:李钰莹

指导教师:尤业明


浅谈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姓名:李钰莹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哲学151 学号:1522110135

摘要:各类生态条件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的形成特定的生态环境,对植物产生影响。植物在同化环境的过程中, 一方面接受了环境对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植物对环境的变化又产生各种不同的反作用,改变着环境。这两反面,构成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矛盾而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植物、环境、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

人们常说:“我们要改造环境,创造环境,保护环境 ”。而环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但总的来说环境指某一中心事物它周围的空间以及空间中存在的事物。

所谓环境,通常是泛指植物生存四周空间所存在的一切事物,例如,气候、土壤、生物等等因素的综合。这些事物中的每一个因素,称为环境条件。对于人类来说环境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植物来说,各种环境条件并非都是必要和重要的,只有那些在不同的时间或地点,对于植物的代谢作用直接或问接有着密切联系,并对于植物特征、特性的产生,类型的形成以及内部等具有最深刻的影响的环境条件,才被列为生态条件。各类生态条件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的形成特定的生态环境,对植物产生影响。植物在同化环境的过程中,植物方面接受了环境对它的深刻影响,形成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植物对环境的变化又产生各种不同的反作用,改变着环境。这两方面,构成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矛盾而又辩证统一的关系。植物花木是大自然的主体,不同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我们可以从一些生态的角度论述环境因子中:

(1)温度与植物的关系;(2)水分与植物的关系;

(3)光照与植物的关系;(4)大气对植物的关系;

(5)土壤对植物的关系。

一、温度与植物的关系

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在地球表面,温度条件的变化很大,在空间上.温度随海拔升高、纬度 (北半球)的北移而降低;时间上,一年有四季的变化,一天有昼夜的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不同温度的地区,相应地就有不同的植物类型。

1.1温度对植物的作用和影响

在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温度范围内,不同的温度对植物生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一般植物在 0— 35℃的范围内,温度上升则生长加速,温度降低则生常减慢,低温能明显的减少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养分的吸收。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也直接或间接的受到温度高低不同的影响,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高低又往往受了一定的温度范围的限制。植物的生长都有最低、最适,最高温度,称为温度三基点。热带植物如橡胶,摈榔等要求日平均温度在 18℃才能开始生长。亚热带植物如柑桔、香樟、油桐等在 15℃左右开始生长等。一般植物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要比呼吸作用的为低。对一般植物来说,当温度上升到光合作用最适点以上时,就不利于体内异样的积累,如把苹果栽种在低纬处,由于高温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积累和生殖会受到妨碍。这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温度关系,对于许多植物在不同温度和海拔高度上的分布,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1.2温度与植物的分布

每一种植物的地理分布也常受到温度条件的限制,在平地上,植物的高低温度界线就是南北分布界限。例如,白桦和云杉在自然情况下不生长在华北平原上,就是由于受高温的限制;樟不越长江,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就是由于受低温的限制。三地垂直分布的高低界限,尝试海拔高度的下限和上限界限。以松树为例,长江流域和福建的马尾松,分布在从海平面到海拔1000—1200米以下的地方,这就是马尾松的低温界。要求生长在温度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如椰子、槟榔、鱼尾葵、散尾葵、假槟榔等;落叶松、云杉、冷杉等则要求生长在寒冷的北方或高海拔处。

植物的生长过程存在着生长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温度直接影响植物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植物的代谢即合成和分解的过程。在最适温度时,使各种酶最能协调地完成植物体的代谢过程,最利于生长,当温度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时,酶活性受到部分抑制,当温度低于最低温度或高于最高温度时,酶的活性受到强烈的抑制,同时高温和低温对植物的细胞产生直接的破坏,蛋白质变性,植物致死。温度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但呼吸作用更易受温度的影响。低温对于一年生冬性植物的开花有促进作用即春化作用。此外,许多药用植物种子的萌发需要低温处理,有的甚至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温度交替作用才能萌发,如西洋参的种子需要经过较高的温度完成形态后熟,再经过低温完成生理后熟才能发芽。因此,在生产上多采用低温沙藏、遮荫、培土覆盖等措施来满足药用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温度的要求。 

二、水与植物的关系

不同的植物种类,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水分条件的环境中,形成了对水分需求关系上不同的生态习性和适应性。根据植物对水分的关系,可把植物分为水生,湿生、(沼生)、中生、旱生等生态类型的植物来美化型他们在外部形态、内部组织结构、抗旱、抗涝能力以及植物景观上都是不同的。

水分是植物原生质的主要成分,使植物保持固有的姿态。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都有水分子的参与,水还可以作为植物矿质营养吸收和运输的媒介。植物的供水状态会直接或间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植物缺水时,植物根系吸收营养下降,叶子出现萎蔫,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进入,从而光合作用下降。水分过多,植物根系环境缺氧,抑制根系呼吸作用的进行,甚至厌氧细菌会产生有毒物质,不利于根系的生长,也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如藏红花生长在水分过多的土壤中会引起藏红花球茎腐烂。植物水分的供应状况也影响到药用植物的代谢,如金鸡纳树在雨季并不形成奎宁,羽扇豆种子和植株其他器官中生物碱的含量,在湿润年份较干旱年份少。 

三、光照与植物的关系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太阳光辐射能。光是植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光强要求的植物生态类型 根据植物对光强的要求,传统上将植物分成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居于这二者之间的耐荫植物。在自然界的植物群落组成中,可以看到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各层植物所处的光照条件都不相同,这是长期适应的结果,从而形成了植物对光的不同生态习性。

3.1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

阳性植物:要求较强的光照,不耐蔽荫。一般需光度为全日照 70 以上的光强,在自然植物群落中,常为上层乔木。如松、杉、羊、柳、枣、桦、杨槐、蒲公英等杂草。

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比在强光下生长良好。一般需光度为全目照的 5%一20%,不能忍受过强的光照,尤其是一些树种的幼苗,需在一定的蔽荫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在自然植物群落中常处于中、下层,或生长在潮湿背阴处。山毛榉科、铁山和许多磷虾蕨类植物均为阴性植物。耐荫植物:一般需光度在阳性和阴性植物之间,对光的适应幅度较大,在全日照下生长良好,也能忍受适当的蔽荫。大多数植物属于此类。如罗汉松、竹柏、山楂等。

光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根据药用植物对光强的反应可以分为阳生植物、阴生植物以及耐阴植物。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高,对强光的利用比阴生植物好,为全日照的3%~5%,光饱和点为全日照的100%;而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相比有较大的基粒且基粒片层数目多,叶绿素含量又较高;叶绿素b的相对含量也高,能吸收短波的蓝紫光。阴生植物能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充分地吸收光线,光补偿点低,为全日照的0.5%~1%,光饱和点为全日照的10%~50%。耐阴植物对光的需要处于阴生和阳生植物之间,它们既可在全光照下生长,同时又可以耐受一定程度的荫蔽。   

植物的形态建成即生长和分化的功能,也受到光的控制。红光促进茎的伸长,蓝紫光能使茎粗壮,紫外光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此外还存在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即光周期现象。许多植物的休眠、落叶、地下器官的形成及种子萌发等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关。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又可分为长日植物、短日植物、中日植物和中间植物。短日性的南方植物在北方生长,营养期增长,往往要到深秋短日来临时才能开花,因而易受低温的危害;长日性的北方植物生长在南方的短日条件下,常常会早熟或因温度不合适而不能开花。因此,药用植物栽培必须根据药用植物的光周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栽培措施。此外,药用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对光照的要求也不一样,如黄连的“前期喜阴,后期喜光”的现象,西洋参春季的透光度应比高温的夏季的透光度稍大为宜。 

五、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的结构、PH值、肥力、水分等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一般药用植物适宜在有机质含量高,团粒结构,保水、保肥性能好,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上生长。如以根部、茎叶、花、果实入药的,可以种在地势平坦干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含有机质较多,理化性质好,保水保肥、排灌方便的土壤为宜。而砂质土壤一般质地过分疏松、缺乏有机质,蒸发量大,保水性能差,只宜种植北沙参、莨菪、王不留行等适于砂质土壤的中药。对于瘠薄粘重,缺乏有机质、通透性很差的土壤,可以种植杜仲、黄柏等木本药材。对于偏碱的土壤可以种植枸杞、麻黄、甘草、薏苡等。

【篇二】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

人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感谢您的阅读!

  大家好!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不过,我非常关心现在的环境。
  你们也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那美丽的地球已经被人类毁的不像样了,水渐渐少了,动植物也濒临灭绝……发臭的河面上漂浮着垃圾、肮脏的树枝上挂着塑料袋、黑黑的草地上堆着果皮和纸屑,人类生活在了一个“黑色”的地球上。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随处可见,可人们却没能做到这一点。请你们扪心自问:难道做一件保护环境的小事就那么难吗?难道丢垃圾的时候,挪动一点步伐都不行吗?
  在生活中,我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破坏环境的人,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保护环境的事情。
  那是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是个懂得保护环境的孩子。有一天,我和妈妈去逛街,猛然间我发现了一个大哥哥手里拿着一大堆零食,吃完就把包装纸往外扔,丝毫没有注意到距离他身旁一米的垃圾桶。我的潜意识告诉我,要制止哥哥乱丢垃圾!于是我冲上前去,捡起一个包装纸,像书里的故事那样对着前面的哥哥喊着:“哥哥,你的垃圾掉了!”那位哥哥根本没有理会我的话,而是继续向前走去。我把垃圾丢到空空如也的的垃圾桶后骂道:“哼!现在的人,太没公德心了!”的确,21世纪的人就是那样自私自利。
  还好,认识到环境污染严重的还不止我一个,身边还有许多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人。有一次,我在街头看到了一群身穿黄色衣服的哥哥姐姐们,他们的衣服上还有一个显眼的标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时他们正在街道上穿梭,捡着路上的垃圾。他们的背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中。而那显眼的黄色和标题吸引了许多路人,他们也情不自禁地行动起来,看着一群群穿梭在人群中的“环保志愿者”我仿佛也心动了……
  保护环境的大事,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知道,可以去做的,但是,身边的种种小事,却是触手可及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去做的。如果只有一个人来保护环境的话,那么这种杯水车薪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齐心协力,共同来保护地球的环境,那样地球才能恢复原来的面貌。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比如:看到垃圾拣起来、不乱扔白色塑料袋、种植小树……如果人人都能保护环境,那么我们的祖国将会变的更美丽,空气更清新。

【篇三】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栖息在水底或附着在水中植物和石块上的肉眼可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包括很多动物门类,主要有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有的种类只生活在海洋中,如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海星、毛蚶【Arca(Ana-dara)subcrenat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牡蛎、沙蚕(Nereis)、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等。有的种类只生活在淡水水域里,如环棱螺(Bellamya)、蜻蜓(Anisoptera)稚虫、石蝇 (Isoperla)稚虫、水蚯蚓、河蚌等。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行动能力差,寿命比较长,形体较大,易于辨认,分布广泛。它们的种类和群落结构同周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特别密切,可作为水污染指示生物。例如存在 翅目 (Plecoptera)、毛翅目(Trichoptera)、蜉蝣目 (Ephemerida)昆虫稚虫,通常表示水体比较清洁;存在四节蜉(Baetis)稚虫等表示水体受到中度有机物污染;存在颤蚓(Tubificidae)、 食蚜蝇(Sуrhidae)幼虫等表示水体受到严重的有机物污染。柱头虫(Balanoglossussp.)、沙蚕(Nereis)等是比较耐污染的种类。

一些学者根据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和群落结构同水质的关系提出各种水污染的生物指数和生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作为评价水体质量的生物指标。

污水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受污染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域中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发生和演变规律,以便了解受污染水体中生物之间、生物与受污染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9世纪中叶,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天然水体,城市周围的地表水污染逐步加重,人们开始注意净水和脏水同水生生物的关系,试图用水中微型生物种类来表示水的质量。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B.科尔克维茨和微生物学家M.马松首先提出污染水体的生物学净化过程分为三级:多污级(还原过程占优势)、中污级(有还原过程,但氧化过程占优势)和寡污级(氧化过程)。他们于1908年和1909年又进一步将中污级分成较强和较弱两级,并增加无污级。污水生物系统就是从此发端的。后来的学者还应用数学公式把生物调查资料归纳换算为生物指数,用来反映某些指示生物种的出现和消失、个别种的种群变化或群落中种类数的变化信息。以后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生物种的多样性指数,概括了群落结构的大量信息,用数字形式来比较群落的结构。此外也还有人试图以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有机物的生产和分解过程的强度为依据,评价水体被污染的等级。至于污水的生物净化,中国很早就利用养鱼净化水体。20世纪初即有人应用池蓄法处理工业废水,随后废水生物处理法逐步发展起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围绕着水污染的生物学问题的研究,形成了污水生物学这个新学科。中国从50年代起,开展对水污染生态、水毒理和污染生物治理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从生物学角度研究受污染水体的污染程度、水生生物遭受的危害、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生物治理的途径等,为制定水质标准、加强水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污水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水污染生态调查、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污水生物的毒性试验和毒理研究以及废水生物处理等。

污水生物学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水污染生物监测方法的现代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毒理学的试验方法,有毒污染物在水生生物体内残留和代谢规律,水污染物多重毒性,微生物遗传工程在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以及污染水生态模拟和数学模型制作等。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和现状评价的研究,在水域综合防治中加强有关水生物净化和生物降解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有毒污染物对水生生物致毒机理和致畸、致突变、致癌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都有待加强。

参考书目

津田松苗:《污水生物学》,北隆館,東京,1964。

G.Wilber,The Biological Aspects of Water Pollution, 2nd ed., C. C. Thomas Publishers,Springfield,1971.

C.F.Mason,Biology of Freshwater Pollution,Longman Inc.,New York,1981.

生物评价

用生物学方法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指示生物评价  各种生物对环境因素的变化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反应特点。生物的适应范围越小,反应越典型,对环境因素变化的指示越有意义。例如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敏感,并表现出独特的受害症状,人们根据它们的受害症状和程度,可以大致判断大气污染的状况和污染物的性质(见大气污染指示生物)。

许多水生生物也有指示作用。如石蝇稚虫、蜉蝣稚虫等多的地方表明水域清洁,颤蚓类、蜂蝇稚虫和污水菌等多的地方表明水域受有机物严重污染。多毛类小头虫是海洋污染的指示生物。人们根据科尔克维茨和马松污水生物系统列出污水生物分类表(其中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并根据种类组成的特点将水质分成寡污带,β-中污带、α-中污带和多污带四级,通常分别以蓝、绿、黄、红4种颜色表示。

指示生物对环境因素的改变有一定的忍耐和适应范围,单凭有无指示生物评价污染是不太可靠的。因此英、美等国至今未在实际环境质量评价中采用这种方法。

生物指数评价  50年代以来提出多种评价水体污染的生物指数。主要根据污水生物系统的原理,研究某一类生物(如藻类或无脊椎动物)中敏感种类和耐污种类的比例并给以简单的数字表示。如贝克生物指数是将采集到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成敏感的(Ⅰ)和不敏感的(Ⅱ)两类,再按公式求生物指数。此法在美国应用较多。又如特伦特生物指数是按生物的敏感性将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依次排成7类,每类生物给以简单的分值表示。英国以此作为官方的水质生物评价方法。

生物指数法比较简便,但敏感和耐污种类不易划分,而且生物种类的分布有明显的地理差异,难以广泛应用。

种类多样性指数  在环境清洁的条件下,生物种类较多,但个体数量一般不大。环境变坏以后,敏感的种类消失,耐污的种类在没有竞争和天敌的有利条件下,可能大量发展,使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根据这个原理,60年代开始利用群落结构的变化评价污染,并用数学公式表示。其中以C.E.香农和W.韦弗1963年提出的种类多样性指数使用较广(见生物种的多样性指数)。

应用数学公式并以简单数字表达群落结构的变化,借以评价环境质量,这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是一个进步。但也有人认为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较多,污染只是一个方面,数学公式不能反映指示种的特征。

细胞学、生化学、生理学、毒理学方面的评价  近年来还开展细胞学、生化学、生理学和毒理学指标的研究,用以进行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如应用赤麂(Muntiacusmuntjak)离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为指标和艾姆斯实验等均可快速评价污染物可能产生的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有机磷农药使鱼类骨骼变形,抑制鱼脑胆碱酯酶活力。有机氯农药却提高鱼类血清转氨酶活力。此外,还有许多污染物能引起鱼类血液学特征的改变。

许多大气和水体污染物能在生物体中积累,生物体中残毒含量能比周围环境中的相应含量高出好多倍,因此生物体的残毒含量也是判断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

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一般不需要贵重的仪器和设备,比较经济、简便,同时可以反映出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综合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追溯过去,进行回顾评价。此外,还可对大型水利工程、工矿企业的建设可能产生的生态学效应进行预断评价。这种方法可作为物理、化学评价手段的补充和说明。但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多种多样,适应能力各不相同,因而生物学评价方法不易统一,也难以确定污染物的性质和含量(见指示生物、生物监测)。

参考书目

B.A.Whitton ed.,River Ecology,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Oxford,1975.

R.Amavis,J.Smeets e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Ecological Criteria on Hydrobio-cenoses,Pergamon Press, London,1976.

推荐访问:作文 素材 三篇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