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发言稿 > 以人民为中心发言提纲800字六篇

以人民为中心发言提纲800字六篇

时间:2022-04-20 19:55:03 发言稿 来源:网友投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言提纲800字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以人民为中心发言提纲800字6篇

第1篇: 以人民为中心发言提纲800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报告中提出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如今对这一需求的理解也需要有新的把握。这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求,还包括对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需求,而后者也是让人民群众产生获得感的重要维度。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首先,应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其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第三,促进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第四,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步伐。最后,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放宽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引入竞争机制。

更加公平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加大教育投入。其次,建立和完善对困难群众的资助体系。第三,以制度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如完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坚实保障。

更加公平健全的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明确建制理念,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制度模式;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增强土地的保障能力与发展土地外保障相结合,逐步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三是合理确定支付水平,相对降低支付起点,相应扩大覆盖范围;四是加强社会保障立法,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形成法治化、规范化和高效率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主席在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公正司法,要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我国执法司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有关,必须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三个方面,着力破解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发挥公正司法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以人民为中心依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的核心概念。

第2篇: 以人民为中心发言提纲800字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

■张丽新

【摘 要】回顾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人民是最大受益者。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其价值意蕴在于把有利于民作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之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与其一脉相承,而人民就是这个“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和巩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期刊名称】《奋斗》

【年(卷),期】2018(000)016

【总页数】2

【关键词】价值意蕴; 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个有利于”; 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

回顾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人民是最大受益者。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其价值意蕴在于把有利于民作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之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与其一脉相承,而人民就是这个“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和巩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政治思维,既是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这更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精准阐释。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对于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思想的理解和发展,是对历史前进规律的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阐释。其次,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关系来看,强调了我国发展的共享性与包容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新高度,这对党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方向正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首先从实践发展来看,改革开放40年成就表明,必须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促进各领域发展实践的价值导向不偏离、发展归宿不走位、发展动力不弱化,从而进一步深化发展,进一步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我们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的具体原则和相关路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根红线。此外,以人民为中心所富含的理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中国社会,同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是改革的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应对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新政治性思维,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历史动态性,因此应坚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旨归。这就需要首先区分好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相近概念,把握好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以人为本、人民主体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别和联系。二是不断寻求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始终关注人类贫困、经济不平等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问题。三是掌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功能。“以人民为中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人民的梦”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获得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归宿,人民期待是其时代基础,提升人民获得感是其关键要义;“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享发展的价值目标。这一系列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布局、宏伟目标都需要服务于人民,其动力更是来自于人民,这一价值功能是党和国家治理的起点和归宿。

“以人民为中心”现实诉求是改革的关键要素。首先,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和困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些正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人民享有发展公平性以及人民群众的发展利益都会产生影响。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向往,对党和国家机构职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其次,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对人民主体性提出要求。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足影响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求发展中体现群众的关切;政府与人民需要走出“塔西佗陷阱”的怪圈。三是党群关系的现实要求。破除“官本位”思想观念;避免“拍脑袋”决策;打破利益集团和特权存在的格局。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人民既要有投票的权利,又要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众人的事众人商量。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人民主体性发挥关乎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效果,也是衡量国家与人民主体关系的指标。

“以人民为中心”政治逻辑构建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解决好“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问题。造成“塔西佗陷阱”的根源是脱离人民群众的执政方式,也是政治建设需下大力气解决的难题。历史与现实都彰显了人民在政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发展中推进政治建设的深入完善,就是要紧紧围绕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要素展开。避免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产生的冲突、分化加剧,团结各人民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和改进政策措施,给人民以安全感;党和政府不断提高超前预判的能力,以预防国际国内各类风险并有效应对;通过与人民不断协商进而达成共识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公平为要求,不断缩小人民的地域、行业等差异,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力求达到全面改革预期,保证各领域稳定协调发展,进而不断推动全社会的进步。

“以人民为中心”制度路径完善是改革的难点。一是树立政治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在国家和社会治理层面,以法律形式明确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完善和健全民主协商机制,不断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度,以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二是提供政治产品。发挥指引保障作用,提高党执政的综合能力,发扬新时期党的先进性指引作用。三是改善政治生态环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体现为民服务宗旨,丰富服务内容与形式,完善监督方式,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继续深入推进改革的方向

改革开放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勇敢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步。邓小平反复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焕生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转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经济建设着眼于共同富裕,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最终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新需求,最终实现人民的认同感;社会建设聚焦民生工程的政策落实,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生态建设坚持协调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满足感。以民生为社会和谐之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全面深化改革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价值追求,体现出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一脉相承的人民主体理念。通过改革实践和国家治理现实深入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政治机理的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社会环境等因素,在治理实践中进行对症下药。总之,在推进改革向丛深发展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教师,文章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机理及制度路径研究(18BZZ001)、2016年黑龙江省社科项目(16ZZD03)、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2017年7月)阶段性成果。】

【文献来源】>

第3篇: 以人民为中心发言提纲800字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1.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3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4)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2.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5)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回望上下五千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6)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去。

  (3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3.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38)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到那时,“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我们党始终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进入新时代,我们走上了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39)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发展是基础,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没有发展,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

  要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同时,还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体现出来,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展示出来。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4.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4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坚持群众路线,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是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起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要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41)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党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

  坚持走群众路线,绝不是喊喊口号走走过场,而是要诚心诚意、实打实做。要善于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善于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既解决认识提高问题,又解决行动自觉问题,使群众路线落地稳、扎根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贯穿到党的全部工作中。

第4篇: 以人民为中心发言提纲800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报告中提出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如今对这一需求的理解也需要有新的把握。这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求,还包括对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需求,而后者也是让人民群众产生获得感的重要维度。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首先,应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其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第三,促进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第四,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步伐。最后,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放宽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引入竞争机制。

更加公平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加大教育投入。其次,建立和完善对困难群众的资助体系。第三,以制度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如完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坚实保障。

更加公平健全的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明确建制理念,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制度模式;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增强土地的保障能力与发展土地外保障相结合,逐步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三是合理确定支付水平,相对降低支付起点,相应扩大覆盖范围;四是加强社会保障立法,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形成法治化、规范化和高效率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主席在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公正司法,要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我国执法司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有关,必须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三个方面,着力破解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发挥公正司法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以人民为中心依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的核心概念。

第5篇: 以人民为中心发言提纲800字

以人民为中心研讨发言心得体会2

拜人民为老师。为民造福的前提在于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只有把虚心向人民学习作为“必修课”,当好人民群众的“小学生”,才能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通过走近百姓,深入群众当中,与群众打成一片,经常下基层、走村寨、进农家、访百姓,把向人民学习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进千家万户,在不耻下问中获取“活知识”,在虚心讨教中学到“真功夫”,在群众指教中掌握“硬本领”,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在干事创业中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之源。

为人民做答卷。干部的职责,就是为民服务。领导干部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所有工作的第一目标,使一切工作的着力点朝着人民的需求而聚焦,人民群众期盼什么,干部就干什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最根本的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来履职,自觉做到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虑、帮民之所需,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让人民来阅卷。只有坚持把人民当成“阅卷人”,才能引导干部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到造福人民的行动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领导干部要坚持把群众当“裁判”、当“考官”、当“评委”,一切工作让群众来“打分”和“验收”,做到群众不满意不放手,真正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把各项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使各项工作符合群众的意愿、得到群众的认可,真正交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的合格答卷。

第6篇: 以人民为中心发言提纲800字

以人民为中心研讨发言心得体会

  以人民为中心研讨发言心得体会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守“一条红线”,确保政治上过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赤胆忠心对待人民,不断培植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以时不我待、废寝忘食的紧迫感,去倾听、去了解、去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

  要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坚决不越脱离群众的“红线”,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确保思想上纯洁和政治上过硬。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校正“一个观念”,确保行动上自觉。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所谓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和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如何从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政绩观发生偏差,爱慕虚荣,好大喜功,偷奸耍滑,投机取巧,为片面追求虚假政绩报喜不报忧,只想锦上添花,忽视雪中送炭,这样的党员干部,是必定会被群众唾弃的。

  因此,党员干部要校正自己的政绩观,自觉把人民情怀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多做顾大局利全局的事、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惠民生解民忧的事,一心一意为人民,真抓实干创佳绩。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订立“一个标准”,确保思想上纯洁。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人民满意的就坚定不移地去做,人民不满意的就下定决心改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员干部只有在思想上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才能更好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发扬“一种作风”,确保成效上明显。密切联系群众,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要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要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千方百计为人民解难题。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沉下身子听老百姓的知心话,做老百姓的知心人,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保持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本色,以优良的作风,把工作成效体现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

推荐访问:提纲 发言 中心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