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心得体会 > 关于四个伟大成就心得体会(精选范文4篇)

关于四个伟大成就心得体会(精选范文4篇)

时间:2022-04-13 16:10:03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四个伟大成就心得体会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四个伟大成就心得体会4篇

【篇一】四个伟大成就心得体会

中国近年来的伟大成就,中国21世纪取得伟大成就(3)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7)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8)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篇二】四个伟大成就心得体会

党课讲稿:伟大成就辉煌历程

伟大成就 辉煌历程  

90年前,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历史的大潮滚滚前行。1840年后的中国满目疮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人民,被三座大山死死地压入水深火热之中。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人民大众不甘心国家的沦亡,前仆后继地抗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没有坚强的领导,没有伟大的旗帜,没有科学的理论,没有先进的阶级,中国的出路在哪里?”面对无数次的失败,中国的志士仁人发出了如此惨淡的呐喊,就在举国愁云压顶之时,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希望,中国革命再也不能仅靠精英完成,要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革命再也不能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领导核心,要有先进的政党,中国革命再也不能仅靠资产阶级革命来完成,要有无产阶级的密切配合,中国革命再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此背景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小组在各地开花,志愿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火种不断壮大。  

90年前,嘉兴南湖的那艘红船上,12名热血男儿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那时的她仅有50多名党员,在全国繁若群星的政党中,并没有多大名气,然而,就是这个50多人的政党,在仅仅6年的时间里,就凭借在工人运动、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等革命实践中的突出表现,迅速成长为仅次于国民党的中国第二大政党。面对反动派“四·一二”、“七·一五”的屠杀,共产党人没有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他们来不及掩埋同志的遗体,甚至来不及擦干眼角的泪水,就义无反顾地拿起了武器,用热血和青春彰显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用牺牲和奉献吹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号角。  

“枪杆子里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农村包围城市”等一条条切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经验构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从此中国革命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星火燎原。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携手国民党共同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接受国民政府改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共产党人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通过有理、有据、有节、有制的斗争,千方百计地维护统一战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当解放战争的狼烟在中原大地燃起,当国民党百万大军,进攻陕北山东,共产党人再次挺身而出,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而战,陕北高原上的蘑菇战术,山东战场上的以退为进,青化贬、羊马河、沙家店、孟良崮的精彩战役,粉碎了国民党的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序幕,三路大军如三把尖刀狠狠地插入了国民党的统治核心区。三大战役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渡江战役孕育着新中国的曙光,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那声响彻穹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共产党人用28年的革命实践向世人证明只有共产党才可以救中国,自己无愧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鲜艳的党旗永远在中国大地上迎风飘扬。  

建国以后,党迅速领导人民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论十大关系的提出,到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论述,从一化三改造到五年计划的实施,从宪法的颁布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提出,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党的事业蒸蒸日上,然而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会有波折,我们党也经历了“反右倾”、“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等弯路,特别是十年文革浩劫,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国家的出路在哪里,中国的未来在何方,历史再次把中国推向风口浪尖,在这抉择时刻,是共产党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力挽狂澜,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东直门的学生茶馆,从沿海经济特区的开放到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神州大地上处处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春潮。短短30年,中国再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纪之交,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几代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统一梦从此梦圆。  

进入新世纪,党领导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从APEC峰会到博鳌亚洲论坛,党的事业全面发展。从抗击非典到防治甲流,从迎战XX年的暴雪到抗击201X年的干旱,从汶川抗震救灾到舟曲泥石流现场,危难关头,鲜艳的党旗永远给人带来新的希望,一面面鲜艳的党旗,一名名奋战的党员,一支支党员突击队,共产党人用行动诠释了旗帜的内涵。  

回首建国62年的峥嵘岁月,回望62年的光辉业绩,中国共产党用事实和行动向世人表明只有共产党才可以发展中国,自己无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鲜艳的党旗永远在中国大地上迎风飘扬。  

回眸历史,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放眼未来,我们还将迎战暴风骤雨,社会主义中国要想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必须战胜外部势力的分化、西化,就必须克服国内的种种困难,我们从不幻想“紫气东来”,更不需乞求别国的施舍,因为我们有面伟大的旗帜,有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群优秀的领航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胜利。

【篇三】四个伟大成就心得体会

  中国成立以来伟大成就

  时间事件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

  1952年 土地改革;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7年 恢复高考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2年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

  1983年 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 ;

  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射落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198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2008:成功举办奥运;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08年8月8日,成功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

  2008年9月25日到9月28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中国航天员翟志刚首次出舱进行出舱活动;

  2010年5月1日,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2010年11月13日,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

  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成功发射升空,3日凌晨1时36分,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成功,中国从此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四大方面事件

  1、港澳回归,一雪百年耻辱;

  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亚洲投行,由中国主导,打破日本美国控制的亚洲开发银行对亚洲基建方面的垄断。

  杭州G20峰会,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

  2、中国GDP超10万亿美元,是世界上10万亿俱乐部成员,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气东输,保护环境,扫除雾霾。

  南水北调,史无前例。

  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龙。

  高铁2万公里,占世界6成。

  钢铁产量,世界16亿吨,中国占8亿吨。

  有六个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桥。

  3、北京奥运,世界最好的奥运会,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里约奥运会,中国发挥的不好,才得了金牌前三。

  北京奥运,中国是奥运会金牌榜绝对王者。

  篮球出现突破——姚明出现了。

  男足曾实现历史性突破,闯入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

  跳水从梦之队时代到里约奥运会中国队的金牌第一的超级梦之队

  中国横扫世界乒坛

  中国女排东山再起,两夺世界冠军,更夺得了里约奥运金牌

  女子网球崛起,金花群芳争艳

  4、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望眼镜

  北斗卫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我国是世界第三个把飞行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长征卫星,发生成功率、有效载荷都是杠杠的!

  嫦娥工程,把飞船发射到月球。

  天舟货运飞船,为太空站提供补给。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进行试验

  两弹一星,国之重器

【篇四】四个伟大成就心得体会

中国,我为你自豪——当代中国伟大成就

惠城区仲恺中学 胡就群

中国,一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文明为世界各国所传唱,中世纪的欧洲谁都想到我们中国来,因为此时的中国被宣传的遍地都是黄金。

然而,不进则退,进入明清时期,因为种种原因,我国实行了闭关锁国,开始与世界脱轨。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中国,这个曾辉煌几千年的古老国家,被迫打开了国门,从此陷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开始了长达百年的任人宰割的历史。

几经磨难,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将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迎来了新中国,中国人民迎来了全新的生活。翻过历史的篇章,我们发现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军事、经济、文化、体育事业等迅速发展并日益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已经重新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她所发生的变化而自豪。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当代中国的伟大成就。

一、科技发展方面:
1、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1)、拥有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 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月16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在新世纪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三年十月十五日,是神州大地为之欢腾振奋的日子,是所有炎黄子孙为之骄傲自豪的日子,也是整个世界为之屏息惊叹的日子,是一个必将加载人类史册的日子: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了!中国人圆了数千年的飞天梦!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揭开了太空历史的新篇章,而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其对人类的空间探索做出自己的贡献感到非常骄傲。尽管神州5号在22小时18分钟内仅仅绕地球转14圈,但它清楚的体现了中国的奉献、合作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同时,这一事件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2005年10月12日,则是永远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日子 “神六”于12日上午发射成功!“神六”是我国第6架航天飞船,这一次,在舱里竟然装了两个人!不像“神五”,只能装一个人,而且,这次的飞行由费俊龙和聂海胜来飞,他们俩在宇宙中漂游了5天5夜!他们安全返回检查时身体良好,在舱里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我们中国是全世界第三大宇宙飞船成功的国家,在此,我觉得我为中国而骄傲,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为世界事务不断做出贡献的大国家!
2、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居于国际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绕,被誉为“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从总体看,目前我国有关纳米论文总数排行世界第四,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3、拥有能在高原建造铁路的技术

(1)、青藏铁路史无前例

青藏铁路的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一阵阵赞叹和感慨。“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中国公共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就是西方媒体对青藏铁路的评价。考察过青藏铁路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着名冻土专家文森教授说:“青藏铁路是21世纪工程建设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青藏铁路建设遇到了工地气温低、高原缺氧、永久冻土等问题,还有地震、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等难题,但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随着这条1142公里长的“天路”从格尔木成功铺轨至拉萨,世界铁路建设史、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以及青海西藏两省区人民的生活史都掀开了新的一页。
    短短4年多时间,跨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就宣告全线贯通,包括藏族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这是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表现;是人类千百年来对青藏高原不断认识、探索以及与之亲近、融合的一次升华;是中国人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新时期民族精神在“世界屋脊”上的体现。

(2)、创造九项铁路纪录
青藏铁路的建成刷新了一系列世界铁路的历史纪录:

①、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
②、青藏铁路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
③、青藏铁路还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
④、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⑤、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
⑥、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⑦、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
⑧、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㈨、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在世界屋脊上,修建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创下九大世界之最,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伟大创举!

二、体育运动方面:

曾几何时,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而今再看中国已经俨然成为一个体育大国,这巨大的变化却仅仅发生在几十年间。
1、各项竞赛成就斐然

(1)、优势项目继续保持;(如乒乓球\跳水\体操\举重\羽毛球\射击\等)

57年的建国之路同时也是57年的建设体育强国之路。1956年,我国运动员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1959年,我国运动员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我国不仅重返奥运赛场,进军亚运会,实现了“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从而确定了我国体育在世界体坛的重要地位。建国以来至2003年底,我国运动员获得1692个世界冠军,创超世界纪录1103次。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运动员获得1662个世界冠军,约占建国以来获世界冠军总数的98%。尤其是2000年,共取得110个世界冠军,成为建国以来的最高点。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8金16银15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跃居世界第三位,实现了20世纪80年代确定的我国在2000年奥运会上力争名列前茅的体育发展战略目标。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上,我国取得了2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2)、劣势项目水平提高;(如田径\皮划艇\网球\围棋等)

2、  全民健身运动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关怀下,体育设施方面的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截至到2000年,16岁以上城乡居民有35%的人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3%。同时,我国体育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据对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统计,省以下各级、各类体育社会团体有5.3万个,团体会员21.3万个,个人会员866.5万人。到2000年,全国城市和乡镇共有体育指导站13.7万个,在指导站参加活动的人数共计1188万人。到2003年,全国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近33万名。我国社会体育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体育社会团体为基础,以基层体育指导站(点)、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
 3、 体育设施建设方面: 

 1949年建国初期,我国仅有体育场地几千个;而据1995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国的体育场地已发展到近62万个,占地面积达到10.7亿平方米。各级政府积极兴建群众体育健身场馆,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建设 “全民健身工程”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截止目前,各地共投资兴建健身路径22059条,兴建全民健身工程4097个,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4、积极推进奥运会场馆和相关设施建设,确保奥运会举办成功
     2001年7月,在我国政府和全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热情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中国体育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为确保奥运会举办成功,按照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承诺,我国政府和北京市等各有关城市,投入巨资兴建奥运会比赛场馆和相关设施。根据国务院批准的《2008年奥运会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规划方案》,将新建改扩建35个比赛场馆,建设面积140万平方米,总投资166亿元;新建4处奥运会相关设施,建设面积达122万平方米,总投资139亿元;新建改扩建国家队训练基地10处,建设面积31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目前,奥运会的主会场——国家体育场已经开工建设,其它设施建设正稳步推进。

军事方面:
1、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军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3、更多的高科技武器装备部队;
4、中国军队关于信息化战争的理论的发展"

5、歼10成功研制并装备部队;
经济:
1.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
2.国内生产总值以10%左右持续增长;
3.税收总额居世界第二;
4.城镇就业率增加;
5.稳步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进;

新中国历史上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内外敌对势力就预言:“共产党只能领导群众搞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但他们不懂经济,在经济建设方面是外行”;“共产党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们又经常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发展缓慢”等等。然而事实如何呢?新中国50多年来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正在振兴和腾飞的现实,最终证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奇怪论的彻底破产。

    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是令世人瞩目的。20多年来,国民经济增长己翻了两番以上,年均增长达到9%,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己超过十万亿元,位居全世界第六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的状况基本结束,大多数居民达到了小康。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局面下,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外商纷纷抢滩中国,它最有力地驳斥了所谓“共产党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的谎言。

三十年的伟大成就

 石油由20万吨增至10595万吨

    煤炭由4292万吨增至6.2亿吨

    钢铁由97.8万吨增至3802万吨

    发电量由45。5亿度增至3006亿度

    水泥由141万吨增至7986万吨

    化肥由7万吨增至1232万吨

    机床由0.16万台增至13.4万台

    棉纱由32.7万吨增至293万吨

    棉布由25.2亿米增至134.7亿米

    自行车由2.1万辆增至1302万辆

    汽车由0增至22.2万辆

    拖拉机由0增至9.8万台

    手扶拖拉机由0增至21.8万台

    铁路机车由0增至512台

    化纤由0增至45万吨

    电视机由0增至249.2万部

    缝纫机由0增至768万架

    手表由0增至2216万只①

    农业上主要产品的产量,从1950年到1980年的增长也是大幅度的。例如:

    粮食由2494亿斤增至6364.4亿斤

    棉花由44.45万吨增至270.7万吨

    油料由297.2万吨增至769.1万吨

    糖由24.2万吨增至257万吨

    茶叶由4.1万吨增至30.4万吨

    生猪由5775万头增至30543.1万头

    大牲畜由6002万头增至9524.6万头

    水产品由44.8万吨增至449.7万吨②

    其中粮食等产品的年均增长还大大高于改革以来20多年的年均增率。

    到70年代末,我国的钢铁、石油、煤炭、粮食、棉花、棉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就进人世界前列。工业门类齐全程度、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并在部分领域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排名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六经济大国(不包括前苏联)。

新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社会财富有了很大增长,产业结构有了显著改观,已由过去经济比较单一的农业国,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水平的工农业国。通过长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工程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据统计,1949年至1988年间,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15万亿元。我国50多年的奋斗走过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两百年的路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的农村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我国农业生产以年均8.2%的速度持续增长,已经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不失为一大奇迹。在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和显著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有了较大改观,科技实力以及高科技发展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2年综合国力世界排名居第六位。


教育:
1.教育公平化的确立;
2.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
3.提高大学的教育水平;
4.加大职业教育的力度;

一、教育事业
   (一)普及义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
    解放前,我国是一个文盲、半文盲人口占80%的国家。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自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任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到2000年,我们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普九”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到2002年底,全国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91%。
    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重大调整。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明确了“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实现了农村教育由农民为主举办向政府举办的历史性转变。
    国家对尚未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农村贫困地区给予了特殊扶持,初步统计,“九五”和“十五”计划的十年中,中央财政增加用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大约有350亿元,先后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新建了大批农村中小学校,显著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基础教育发展为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了重要基础。实施义务教育法以来,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85年的4.3年提高到2001年的8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国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由1422人上升到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数由8039人上升到11146人;青壮年文盲率由10.34%下降到4.8%,下降了5.54个百分点。
   (二)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成结构较完整、专业较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模持续稳定增长,2002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120万人,是1978年在校生规模127万人的近9倍,而1949年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只有23万人。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了4500多万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达到711所,高等职业教育构架已经初步建立。
    随着义务教育的广泛普及和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高中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社会需求日益强烈。近年来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迅速,1949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是20.7万人,1980年增加到970万人,2002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684万人,2003年在校生达到196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3.8%。为了支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优质普通高中扩招,支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善实训条件,扩大培养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三)高等教育不断快速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
    2002年,我国高等院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1460万人,是1949年的125倍,是1978年的17倍;在学研究生50.1万人,招生20.26万人,而1949年我国在学研究生规模仅有629人,1978年在学研究生规模是1.1万人,目前的在校生规模是1978年的45倍。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普通和成人高等院校共培养了近1200万本专科毕业生,30多万名研究生,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专科学历的达343万人,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
    199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3.4%,1995年为7.2%,2000年达到12.5%,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科研实力逐步增强。从“九五”计划开始,国家启动实施了高等教育“211工程”,立足于服务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重点建设了95所重点大学和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央专项资金投入87.55亿元,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还启动了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使高等院校学科实力显著增强,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高校的科研经费从1990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3亿元,增长了11倍多。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以上、重点项目一半左右,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0%以上,科研实力显著增强。
    (四)我国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开创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了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机制。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学校办社会的体制,从教学、科研到后勤服务自成体系,沉重的后勤服务负担影响了办学效益的提高。1999年国务院全面部署和推动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2000年起连续两年中央安排了引导性投资,大规模推进社会化学生公寓和餐厅等生活设施建设。经过三年的积极推动和支持,全国新建社会化学生公寓4300万平米,超过建国50年累计建设量(3200万平米)的总和,新建和改造学生食堂530万平米,接近建国50年累计建设量(570万平米)的总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保证了高校扩招的顺利进行。
    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现了部分院校体制转轨。高等教育要适应当今科技发展进程中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和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改变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行业部门办学、学科设置偏窄、学校规模偏小的状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质量和效益。从1998年到2000年,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式,原国务院部委管理的400余所高校多数划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管理;全国有612所高校调整合并组建为250所综合性、多学科大学。经过三年积极稳妥的推进,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极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新体制,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高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顺利推进。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机制,高校招生实行收费制度改革。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国务院从1994年起动用总理预备金和财政专项拨款十多亿元,用于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建立健全了一套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政策体系,做到使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目前已彻底改变了大学毕业国家包分配的格局,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五)重点扶持西部地区教育,促进了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
    多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给予了重点扶持。早在1983年国家就设立了“普及小学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对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校舍建设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国家一直设立各种专项资金,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给予倾斜扶持。此外,国家组织举办了内地西藏中学(班)和内地新疆班,在内地高校举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显著促进了西部民族教育发展。
    为了提高西部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国家组织实施了“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对口支援本省贫困地区学校工程”,组织东部每个发达省市选择100所左右条件较好的学校,对口支援西部每个省区贫困地区100所左右学校。截至2002年7月,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选派支教教师1716人次,管理人员91人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4所高校,还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14所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高校。
    2000年在国务院领导下启动实施了“西部一省一校”项目,利用国债资金支持西部地区每省重点建设了一所大学。在加大力度支持西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了西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步伐,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国家安排国债资金8亿元,改善了中西部390所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训条件,为提高西部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条件。
    (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全面推进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1995年国家开始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到2001年已经建成2万公里的高速传输网。高等教育“211工程”对“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地区主干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重点建设,历史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2年国家启动实施了“西部高校计算机校园网工程”,国债投资9亿元建设了西部地区152所本科大学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目前西部地区三分之一的高校仅有校内局域网、三分之一的高校根本没有计算机校园网的局面。
    2003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计划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实施三种模式的远程教育设施配置。据统计,全国中小学拥有的计算机,从1999年底的121人1台提高到2002年的35人1台。到2003年,全国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663万台,平均每32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
    (七)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工作。1993年我国颁布了《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此后,国家多次提高教师工资标准。2001年全国高等学校、中学、小学教师月平均工资比1995年分别提高了179.8%、100.4%和93.7%,教师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职业。从“八五”计划开始,国家就设立了“城市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城镇教师住房建设。到2000年,城镇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从1993年底的6.9平米提高到10.8平米,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1989年至2001年,高等师范院校共培养本科毕业生约99万人,专科毕业生约226万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约307万人。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1988年分别是68.1%、35.6%、41.3%,到2001年已经提高到96.8%、88.7%和70.7%,教师队伍素质有明显提高。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精选 伟大成就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