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 李恒英事迹心得体会100范文六篇

李恒英事迹心得体会100范文六篇

时间:2022-04-18 17:15:03 事迹材料 来源:网友投稿

得体:汉语词汇得体:护理品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李恒英事迹心得体会100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李恒英事迹心得体会1006篇

第1篇: 李恒英事迹心得体会100

支月英事迹心得体会

榜样支月英一个大山里的教师,用她的坚守告诉了人们什么才是教师,正因为有像支月英一样的人民教师,我们的教育才不会贫瘠,农村的孩子才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学习榜样支月英心得体会。

今年55岁的支月英,现任澡下镇白洋村教学点负责人。1980年,支月英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来到海拔近千米的偏远山区澡下镇泥洋小学任教。36年来,支月英一直扎根山区教育,精心培育桃李,把青春和热血无私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

在长期的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勇挑重担,认真钻研业务,勤于教学实践,积极推动学校发展,以酷爱教育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事、群众和组织的认可,支月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全国师德楷模、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记者一见到支月英,她满脸愧疚地说:“前段时间出去到外地去办事,没有给孩子们好好上课,很对不起孩子们。”为了表示歉意,在回来途中,她特意在县城给孩子们买了棒棒糖带上山。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通过考试,在距县城100余里的澡下镇泥洋教学点当起了小学老师。没想到这一待,就是34年。34年来,她坚守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教书育人。在深山里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教成了“支妈妈”“支奶奶”。

长期超负荷工作,支月英这些年常常头晕眼花,她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声带结节等病症,2006年因视网膜出血,她的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但是,支月英割舍不下孩子们,“我每个月都存不下钱,很多花在看病吃药上,每天都要吃药。上课嗓子实在太累讲不动了,我就放课件光碟给孩子们看。”

山路弯弯,绵延崎岖。10月11日上午10时,从奉新县城经过近2小时颠簸,记者眼前出现了一栋二层的小楼。院门上的“白洋教学点”字样映入眼帘,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孩童朗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支月英一边以手势演示,一边带领孩子们朗诵。

丝毫看不出支月英已年过55岁,此时此刻,她完全沉浸在课堂与孩子们的互动中。

36年了,既是认真的老师也是贴心的朋友

36年前,19岁的支月英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冶城分校毕业,通过招考来到离家乡进贤县数百公里的大山深处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村小学当老师。支月英满怀献身教育的理想和激情来到泥洋村,但生活条件的艰苦、教学设施的简陋,着实让她傻了眼:教室里只有一块黑板、课桌椅都是拼凑成的……当地人烟稀少,孩子们上学要步行10多公里山路。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恶劣,让来这里的教师换了一拨又一拨。

看着支月英,当地村民也半信半疑:这么年轻的姑娘,留得住吗?

支月英用行动让乡亲们看到了她留下来的决心。她讲课绘声绘色,深受孩子们喜欢。校舍年久未修、窗户四处漏风,她买来薄膜和钉子,把窗户钉好。孩子们的课本、教学用的粉笔,都是支月英和同事们步行肩挑手提运上山。山村的家长不让女孩读书,她挨家挨户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

不知不觉,36年过去了。虽然支月英从“支姑娘”变成“支妈妈”,又从“支妈妈”变成“支奶奶”,但她对自己既是校长和老师,又是朋友的定位一直没变上课教书、下课陪学生玩耍。

55岁了,又去了更远的深山教学点

一人一校,工作辛苦,支月英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右眼视网膜出血而失明。2012年2月,考虑到支月英年龄已高,身体不好,组织上决定调她下山到中心小学任教。

正在此时,距泥洋村十多里、更偏远的山村白洋村老表联名请支月英到村任教。家人劝她:“你都年过半百了,别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笑呵呵地说:“如果人人都到山外,大山里的孩子谁来教?”听说支老师来了,大家奔走相告,许多在外地读书的孩子转回白洋教学点,学生由原来的2名增加到现在的20多名。2012年暑假,教学楼开建。支月英起早摸黑,一边照料施工,一边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

今年5月,支月英已年满55岁,按照政策,她本可以退休了。孩子们拉住她的手问,“支老师,您不会离开我们吧?”“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在山区教下去,我更希望有新的老师到山区!”支月英说。

第2篇: 李恒英事迹心得体会100

学习李芳事迹心得体会

信阳市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李芳,在灾难降临的时候,勇敢地以柔弱的身躯猛挡违章冲来的三轮车,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安全让给了学生。这一种无畏的大爱,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广大教师什么叫师爱无疆,用生命诠释了教师最美的灵魂。

6月11日晚,信阳市董家河镇绿之风小学刚刚放学,李芳随队护送学生。突然一辆三轮摩托车闯红灯急速驶来,完全没有刹车迹象。“那个车从那边很快地开过来,老师看见学生还没有走完,跑过去将学生推开,叫他们走,老师自己却被撞了。”“有车,快走开!”这是李芳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她就这样永远离开了她牵挂的学生和牵挂她的亲人朋友,走完了自己短促却闪光的一生。

李芳用自己的身体去挡三轮车,被撞倒后头部着地,当场昏迷。当时受伤人员除了李芳老师外还另有4名学生,大家紧急拨打120,将5人送往医院抢救。4名学生伤情较轻,经治疗后已经出院。而李芳老师因伤势过重,尽管全体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还是未能挽救她的生命。

李芳老师在形势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冲上去用身体护住学生。这种生死抉择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李芳老师对“师德”的生动注解。李芳老师是千千万万个教师的杰出代表,她用生命诠释了一名教师的职责和荣光。我要以实际行动向李芳老师学习,立足岗位,敬业奉献,不仅把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责任,更要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关爱学生、成就学生、奉献社会,做一名像李芳老师那样的高尚师者!

李芳老师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老师,爱岗敬业,多次在县市获得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工作29年来,她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时刻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是教师党员中的优秀代表。作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将按照教育部的通知要求,扎扎实实宣传好、学习好、弘扬好李芳老师的先进事迹,让英雄事迹内化于每一位教师心中,激励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并以李芳老师的崇高精神为引领推进教育改革和脱贫攻坚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第3篇: 李恒英事迹心得体会100

支月英事迹心得体会


  榜样支月英一个大山里的教师,用她的坚守告诉了人们什么才是教师,正因为有像支月英一样的人民教师,我们的教育才不会贫瘠,农村的孩子才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学习榜样支月英心得体会。
  今年55岁的支月英,现任澡下镇白洋村教学点负责人。1980年,支月英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来到海拔近千米的偏远山区澡下镇泥洋小学任教。36年来,支月英一直扎根山区教育,精心培育桃李,把青春和热血无私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
  在长期的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勇挑重担,认真钻研业务,勤于教学实践,积极推动学校发展,以酷爱教育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事、群众和组织的认可,支月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全国师德楷模、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记者一见到支月英,她满脸愧疚地说:“前段时间出去到外地去办事,没有给孩子们好好上课,很对不起孩子们。”为了表示歉意,在回来途中,她特意在县城给孩子们买了棒棒糖带上山。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通过考试,在距县城100余里的澡下镇泥洋教学点当起了小学老师。没想到这一待,就是34年。34年来,她坚守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教书育人。在深山里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教成了“支妈妈”“支奶奶”。
  长期超负荷工作,支月英这些年常常头晕眼花,她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声带结节等病症,20XX年因视网膜出血,她的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但是,支月英割舍不下孩子们,“我每个月都存不下钱,很多花在看病吃药上,每天都要吃药。上课嗓子实在太累讲不动了,我就放课件光碟给孩子们看。”
  山路弯弯,绵延崎岖。10月11日上午10时,从奉新县城经过近2小时颠簸,记者眼前出现了一栋二层的小楼。院门上的“白洋教学点”字样映入眼帘,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孩童朗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支月英一边以手势演示,一边带领孩子们朗诵。
  丝毫看不出支月英已年过55岁,此时此刻,她完全沉浸在课堂与孩子们的互动中。
  36年了,既是认真的老师也是贴心的朋友
  36年前,19岁的支月英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冶城分校毕业,通过招考来到离家乡进贤县数百公里的大山深处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村小学当老师。支月英满怀献身教育的理想和激情来到泥洋村,但生活条件的艰苦、教学设施的简陋,着实让她傻了眼:教室里只有一块黑板、课桌椅都是拼凑成的……当地人烟稀少,孩子们上学要步行10多公里山路。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恶劣,让来这里的教师换了一拨又一拨。
  看着支月英,当地村民也半信半疑:这么年轻的姑娘,留得住吗?
  支月英用行动让乡亲们看到了她留下来的决心。她讲课绘声绘色,深受孩子们喜欢。校舍年久未修、窗户四处漏风,她买来薄膜和钉子,把窗户钉好。孩子们的课本、教学用的粉笔,都是支月英和同事们步行肩挑手提运上山。山村的家长不让女孩读书,她挨家挨户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
  不知不觉,36年过去了。虽然支月英从“支姑娘”变成“支妈妈”,又从“支妈妈”变成“支奶奶”,但她对自己既是校长和老师,又是朋友的定位一直没变上课教书、下课陪学生玩耍。
  55岁了,又去了更远的深山教学点
  一人一校,工作辛苦,支月英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右眼视网膜出血而失明。20XX年2月,考虑到支月英年龄已高,身体不好,组织上决定调她下山到中心小学任教。
  正在此时,距泥洋村十多里、更偏远的山村白洋村老表联名请支月英到村任教。家人劝她:“你都年过半百了,别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笑呵呵地说:“如果人人都到山外,大山里的孩子谁来教?”听说支老师来了,大家奔走相告,许多在外地读书的孩子转回白洋教学点,学生由原来的2名增加到现在的20多名。20XX年暑假,教学楼开建。支月英起早摸黑,一边照料施工,一边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
  今年5月,支月英已年满55岁,按照政策,她本可以退休了。孩子们拉住她的手问,“支老师,您不会离开我们吧?”“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在山区教下去,我更希望有新的老师到山区!”支月英说。
  1997年,支月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上没有忘记支月英的奉献,20XX年,支月英荣获小学特高级职称。“在我内心深处,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更是一名党员。我选择做一名深山里的孩子王,此生不悔!”
  因为她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更因为她想做一名好老师好党员。所以从19岁她不顾母亲和家人的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偏远山区,选择了做山区孩子王开始,6年来她走的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区小路,想的最多的事是寂寞艰苦的山区教育,她心中始终笃定一个目标,她必须敢担当能奉献,她要教好深山里的每一个孩子,做一颗大树守望那片深山,为那片贫瘠的土地播种希望。今天她用青春和36年的坚守,以她为人处世的原则赢得了孩子家长的尊重。目前她正积极投身“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中,她要真正做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合格好党员,要时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直到永远。

第4篇: 李恒英事迹心得体会100

学习支月英事迹的心得体会

学习支月英事迹的心得体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句话、一个故事,很多事情看似平凡简单,却能够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他们却有着相同的誓言:做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这一双双手,倾出奉献,又攥住信念。
  苗振水有一面“流动的党旗”。这是来自固始县的在京务工700名农民工对他和他所带领的党工委的敬称。XX年,经上级党委批准,苗振水成为了中共固始县委驻北京工作委员会书记。“不管党员怎么流动,党的组织怎么流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不能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苗振水充分发挥驻外党工委政治优势,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救助弱势群体,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XX年10月26日,中组部推出《榜样》特别节目,苗振水和“工人院士”李万君、高龄主刀大夫吴孟超、坚守大山的教师支月英等1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榜样,共同讲述了10个动人的故事。“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诗句描绘的正是这样的一群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榜样》中故事的主人公大多都是普通党员,他们就生活在你我身边,他们的一言一行,给人以穿透力、凝聚力、感染力,他们是我们的榜样,需要我们自觉地见德思齐,他们照亮了我们的初心。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优秀共产党员、对好干部提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严”和“实”、对党忠诚等标准。人生如屋,信念如柱。一个人没有理想信念,就不会去坚持和奋斗;党的干部没有理想信念,就可能走向堕落。每个党员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肯为群众做实事,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了解群众的真正需要,明确工作的着力点。在基层工作的这段时间中,我深刻体会到即使工作再简单再微不足道,都有可能给群众带来很大影响。把身边和群众有关的、每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做好做精,才能真正给群众带来实惠,贯彻落实榜样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榜样,每一个誓言都能折射初心,每一道掌纹刻画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学习支月英事迹的心得体会  在观看《榜样》节目时,我被我们的同行,扎根大山深处的教育人--支月英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通过考试,在距县城100余里的澡下镇泥洋教学点当起了小学老师。没想到这一待,就是34年。34年来,她坚守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教书育人。在深山里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教成了“支妈妈”“支奶奶”
  长期超负荷工作,支月英这些年常常头晕眼花,她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声带结节等病症,XX年因视网膜出血,她的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但是,支月英割舍不下孩子们,“我每个月都存不下钱,很多花在看病吃药上,每天都要吃药。上课嗓子实在太累讲不动了,我就放课件光碟给孩子们看。” 在长期的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勇挑重担,认真钻研业务,勤于教学实践,积极推动学校发展,以酷爱教育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事、群众和组织的认可,支月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全国师德楷模、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幅教书育人的重担。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
  要热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会以优秀教师为榜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爱不应该是挂在嘴上,也不应该是肤浅的凡事包办,而应该深入到思想落实在行动上。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爱护下和教育下健康的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向优秀教师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积极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他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支月英事迹的心得体会  今年55岁的支月英,现任澡下镇白洋村教学点负责人。1980年,支月英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来到海拔近千米的偏远山区澡下镇泥洋小学任教。36年来,支月英一直扎根山区教育,精心培育桃李,把青春和热血无私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
  在长期的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勇挑重担,认真钻研业务,勤于教学实践,积极推动学校发展,以酷爱教育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事、群众和组织的认可,支月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全国师德楷模、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记者一见到支月英,她满脸愧疚地说:“前段时间出去到外地去办事,没有给孩子们好好上课,很对不起孩子们。”为了表示歉意,在回来途中,她特意在县城给孩子们买了棒棒糖带上山。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通过考试,在距县城100余里的澡下镇泥洋教学点当起了小学老师。没想到这一待,就是34年。34年来,她坚守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教书育人。在深山里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教成了“支妈妈”“支奶奶”。
  长期超负荷工作,支月英这些年常常头晕眼花,她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声带结节等病症,XX年因视网膜出血,她的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但是,支月英割舍不下孩子们,“我每个月都存不下钱,很多花在看病吃药上,每天都要吃药。上课嗓子实在太累讲不动了,我就放课件光碟给孩子们看。”
  山路弯弯,绵延崎岖。10月11日上午10时,从奉新县城经过近2小时颠簸,记者眼前出现了一栋二层的小楼。院门上的“白洋教学点”字样映入眼帘,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孩童朗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支月英一边以手势演示,一边带领孩子们朗诵。
  丝毫看不出支月英已年过55岁,此时此刻,她完全沉浸在课堂与孩子们的互动中。
  36年了,既是认真的老师也是贴心的朋友
  36年前,19岁的支月英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冶城分校毕业,通过招考来到离家乡进贤县数百公里的大山深处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村小学当老师。支月英满怀献身教育的理想和激情来到泥洋村,但生活条件的艰苦、教学设施的简陋,着实让她傻了眼:教室里只有一块黑板、课桌椅都是拼凑成的……当地人烟稀少.
  
  

第5篇: 李恒英事迹心得体会100

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一)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倾其心血染绿秃山、助农脱贫,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他矢志不渝为人民,誓把荒山变金山,让老百姓不受穷,让人敬佩,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楷模是最好的镜子,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争做李保国式扶贫模范,我们广大党员该如何做?我认为,要认真做好“四个对照”,向榜样看齐,比学赶超。
  要对照李保国事迹,再强党性、再强宗旨。“群众高兴不高兴,乐意不乐意,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就要像李保国那样三十年如一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的信念。要像他那样“把我变成群众,把群众变成我”。要主动扎根基层,融入群众,与群众朝夕相伴;要主动服务群众,视群众利益高于天。以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为群众分忧解难作人生的“座右铭”和“导航塔”;要像李保国同志那样,在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上走在前做表率,以实际行动表现自己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要对照李保国事迹,艰苦奋斗、艰苦创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太行山区落后的经济、极差的环境,李保国没有被吓倒、没有退缩,而是立志要做“太行新愚公”,他带领团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单是土质治理,就整整研究了十多年,最终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当前,我们县区、我们乡镇大都面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压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的“阻力”、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的“弹力”,但是,只要我们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都会被克服。广大党员同志们要经常想想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坚守“阵地”,奋发作为的感人事迹,经常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我们在优越的条件下,没有理由消沉懈怠,没有理由碌碌无为,相反,我们要事不避难、主动担当、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力争把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要对照李保国事迹,技术扶贫、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李保国扎根太行,致力于技术扶贫,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先后完成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研究成果28项,实现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路子。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练就过硬的技术本领,把精准脱贫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扎根到群众中去,写好“传技术、兴产业、促发展”这篇文章,要围绕改变群众观念、革新生产生活方式、兴起产业帮扶热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父老乡亲不再受穷。
  要对照李保国事迹,模范带头、甘于奉献。“辛勤白发人,事业总年轻。”李保国教授走了,但他时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把一篇人民满意的“大论文”写在了巍巍太行之上,展现了他的勇气、激情、抱负和智慧,人生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了绚丽的光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践行李保国精神,就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矢志不渝为人民;弘扬李保国精神,争做李保国式扶贫模范,在每名共产党员人生赶考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二)  30年,可以让荒山变成良田;30年,可以让贫穷变得富裕;30年,可以让一个人变作一面旗帜。这是新闻媒体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最真实的评价。李保国,用他的30年,将这一一印证。成就了一段秃山披绿,荒岗生金的传奇。
  李保国30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
  作为一位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有这样的农大老师,是我们的骄傲。人生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谱写完美的人生篇章。对于刚刚工作的我们,他是我们在工作中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我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争当工作中的优秀中共党员。学习他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子,虽然我们不能像李保国教授用他的专业技能常年的扎根在第一线,但是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助力脱贫,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大写的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就要做这样大写的人。
  工作中需要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做这样的人――一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工作的人。身为一名高速人,学习工作技能,掌握工作要领,用微笑传递大爱,为司乘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我们宗旨。工作无小事,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更好的展现高速人的良好形象。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更好的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服务大家,造福你我。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三)  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虽然不是邢台人,但却扎根邢台最贫瘠的穷山沟.一干就是35年,将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邢台。他先后完成山区开炭研究成果28项,推出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浆水苹果等全国知名林果品牌,使邢台西部140万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太行山区10万多名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李保田同志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在邢台工作的几十年间,李保国同志的足迹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踏遍邢襄大地,治山治水治平原,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科技兴山的最前沿。他用毕生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李保国同志的离去是邢台事业发展的重大损失,他在为我们留下科技、产业、绿色、富裕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的巨大精神力量。
  李保国同志虽已离去,但他水远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一面镜子、一个榜样。我们应当从他身上学会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我们要学习他信念坚定、牢记责任,始终对党忠诚的优秀品格;学习他心系群众、奉献百姓.让乡亲都富起来的为民情怀;学习他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将工作做到细致精致极致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全部心血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坦荡无私,高尚纯洁的人格风范,以李保固同志为榜样,以发展邢台为己任,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奉献精神创造一流业绩。
  伟大时代、宏伟事业呼唤李保国精神,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需要李保田精神。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持续掀起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热潮,努力把李保国同志的精神发扬光大。
  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四)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把这些身份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
  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的职业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李保国教授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一个人能够具备工匠精神的基础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 1981年起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4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汽车成了他移动的家,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期奔波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变最初的梦想。
  工匠精神追求的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的是传承和钻研,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34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教授走遍了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34年间,他一头扎进太行山,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数字的背后是他多年的坚持与积累,是他对于技术的不断探索与突破。多年来,在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将精益求精的科研和学术风格教授给了学生。
  李教授的身影虽已走远,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改革前进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李教授用他的亲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谋事创业道路上,守着最初的梦想,带上爱国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进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依靠工匠精神,积极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用实践指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的道路上,以“愚公移山”般坚韧不拔的毅力,以 “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的事业必定可以取得成功。我们要接过李教授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领域中踏下心来,认真工作,甘做“愚公”不因贪快求成而走捷径,实实在在做事,为燕赵大地脱贫攻坚奋发作为。

第6篇: 李恒英事迹心得体会100

学习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

当前,十三团11连女职工尤良英的先进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在南公园社区掀起学习尤良英事迹的热潮。今年46岁的尤良英,自1995年参加土地承包以来,19年来累计为团场上缴籽棉15万公斤、红枣3万公斤,创产值600多万元,个人盈利 150余万元,她曾多次评为师团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劳动致富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谐家庭庭、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称号。1991年9月尤良良英从四川来团场投亲,在在团场拾棉花看到兵团团场场广袤的土地,她想,老家家人多地少,干活肩扛背挑挑,一年下来,只够吃饭。。而这里土地宽广,土地肥肥沃,都是机械化,只要踏踏实肯干,在团场这块土地地上是大有可为的。19991年3月给别人管地,万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管地的的尤良英,平地放水、定苗苗打顶什么都不会,再加上上蚊虫叮咬,起早贪黑的,,身心疲惫,但是尤良英看看到连队领导同的关怀,连连队职工的热情,兵团精神神感染和激励着尤良英,她她决心不气馁,战胜自我,,咬咬牙挺下去。40亩地地在各阶段的农活都是尤良良英自己干,到年底管理费费加上拾花费收入50000多元。第一次挣到这么多多钱,尤良英坚定了在团场场干一番事业的信念。19998年在团场实行两费自自理承包工作中,尤良英承承包3号条田。面对曾经熟熟悉而又发愁的土地,尤良良英还是犹疑过,但她有着着川妹子一股不服输的性格格,年管理实现棉花单产4400公斤、500公斤的的风都目标,经过几年的种种植管理,总结经验,尤良良英坚信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入,逐步改善土质结构,33号条田首先要治理碱斑,,从2000年 - -22008年人工挖碱斑122亩多地,利用苞谷杆、稻稻壳、树枝、杂草回填,改改善以前成片光秃秃不出苗苗的情况;其次是人工补种种、移苗,尽可能对缺苗地地块最大限度的补救,对小小面积不出苗的地块,采取取人工移苗共计6亩地投入入8000余元。为了掌握握棉花种植技术,尤良英自自费订阅了《棉花栽培高产产技术》农业科技等书籍。。连队也及时选派她参加““绿证书”和“棉花栽培的的专项技术培训班”.学习习中,她总是把老师讲的技技术要点一条一条规范的罗罗列记录,场场不落。为进进一步提高棉花田管的实践践科技水平,她悉心求教,,时常把连队技术员,连领领导请到她的地里现场指导导。每个生产环节地认真的的看,悉心的学。管理中,,严格按照棉花优质高产技技术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冬冬天,她积极拉运优质农家家肥,进行改良土质,提升升地力。为了广集农家肥,,不管是寒冬腊月,滴水成成冰还是大雪纷飞,她放弃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一一个推着拉拉车出入羊圈、、猪圈、厕所,一锹一锹将将肥料挖出来,衣服脏了,,满身臭味,但她硬是坚持持下来了。就这样,以自己己勤劳的双手,不屈的斗志志,每年集优质农家肥3000多方。勤劳的努力,使使她的土地肥力得到了快速速的提升。每个生产阶段,,她都能及时按照十三团农农业科的要求不辞辛苦,抢抢时勤干,吃住在地里,干干活在地里,每一棵棉花就就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宝贝一一样呵护着,照料着。一份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她的的精心管理下,尤良英每年年承包的棉花单产呈阶梯状状攀升,尤其是近三年的亩亩单产平均递增50公斤,,2012年达430公斤斤,2014年490多公公斤。 2010年 -22014年连续5年获得团团先进生产者荣誉,四次获获得“植棉公关状元”和““植棉能手”称号。她所在在班组获得师工会“基层先先进班组”称号。3号条田田有223亩地,有3个承承包户,而且都是女同志,,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为了当好班长,在工作作中,各项工作,尤良英始始终走在姐妹的前头,晚班班犁地她24小时坚持在在在地头检查质量,加肥料。。在平时工作中,谁家有困困难了,她都前去帮忙料理理。连队职工刘佳品今年552岁了,身体多病。每年年春播的时候,上肥料、加加种子都是由尤良英来承担担;放水的时候,垮渠跑水水都是尤良英冲在第一个;;拾花期间,每次自己的一一遍花拾完后,就组织雇工工给刘佳品拾花。尤良英同同志为人热情、助人为乐的的事迹在连队有口皆碑。 尤良英致富后不忘带动大大家一起致富,遇到新来的的农工不懂棉花栽培技术,,她免费送去书籍并传授种种植经验。十一连职工王新新生活遇到了困难,尤良英英象对待自己亲兄弟送去米米、面等生活用品。孤寡老老人陈花体弱多病,无人照照顾,尤良英就经常利用闲闲暇时间去看望她,感动的的老人逢人就说“尤良英比比咱亲闺女还亲”.邻居刘刘晓华患有心脏病、胆囊炎炎,经常发作,丈夫一直在在外面打工,不能及时照顾顾。去年6月初的的一天,,尤良英在地里安装好地面面管已经中午两点了,拖着着疲惫的身体走到家门口,,当看到邻居家的门敞开着着时,一种不详的预兆在她她脑海里出现,她连忙叫了了两声没有人答应,急忙到到家里到看刘晓华躺在沙发发上,脸色苍白,呼吸困难难,嘴唇发紫,尤良英毫不不犹豫背起刘晓华往连队医医务室跑。尤良英憋住劲背背到医务室后,由于劳累过过度,她自己也晕倒了。尤尤良英有一个幸福美满和谐谐的家庭,丈夫袁华明在连连队从事农机工作,夫妻之之间相敬如宾,和睦相处,,大儿子虽然有先天性智障障,却能生活自理,并参加加土地承包,小儿子在团场场中学上学,学习成绩名列列前茅,婆婆今年 70多多岁,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十十多年,尤良英从来和婆婆婆没有红过一次脸,经常去去老人那里问寒问暖,节假假日陪老人聊天,让老人度度过幸福的晚年。尤良英只只是一名普通的兵团青年农农工,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手,一颗挚热的心,在十三三团广袤的土地上,用自己己的事例去影响身边的职工工科学致富,诚信做人,用用勤劳的和智慧,在平凡的的岗位上创造了了平凡的伟伟大,展现了一个新时代军军垦儿女的新风尚,实现自自己的人生价值。把学习尤尤良英先进事迹与培育和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兵团精神、三五九旅精神神宣传教育和推进“去极端端化”工作结合起来,进一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工群众打牢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互信的思想基础础,深度挖掘在本辖区涌现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小事情情折射大道理,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激励广大干部职职工,争做尤良英式的好职职工,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为辖区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事迹 李恒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