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工作要点 > 社区工作对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的介入

社区工作对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的介入

时间:2023-06-25 19:30:02 工作要点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活跃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工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农民工的社会问题已不仅表现为物质需求上,而更多地表现在精神贫困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角色意识很难发生实质性改变。面对这一现状,社会工作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民工与城市之间构建一条和谐的道路,使农民工尽快摆脱精神贫困,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精神贫困;农民工;市民化;社区工作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3—0021—02

收稿日期:2010-05-18

作者简介:于娜(1986-),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区发展与社会问题研究。

一、背景介绍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股股的民工潮涌入城市的劳动力大军中。随着党的政策的完善和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日渐增多,据统计,目前已有2亿农民工分布在各大城市中。由于大城市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成为农民工们的首要选择。在火车站、公路街头,甚至大商场、超市,我们都可以看到农民工的身影。

农民工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几年前,我们会关注进城打工仔们的生存问题,即他们如何用腰包里有限的收入养家糊口,在日趋激烈的城市中永久地生存下去。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工们不再为他们的生计问题而苦恼,大部分农民工已经可以靠自己的一技之长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相反,人们转而较多地关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状态,农民工的精神贫困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当前农民工精神贫困的现状

(一)安于现状,保守的心理

来到繁华的大城市,他们很难融入高消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来到城市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另谋一条生路,由“乡下人”逐渐转变为“城市人”。但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却难以转变,有个稳定的生活在他们的观念中已经很知足了,很少有人抱有在城市中大展宏图、扎根创业的理想。由于农民工操一口地方口音,衣妆不整,有时身上还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气味,因此,大多数城里人都对他们产生偏见的态度,对他们拒而远之。

(二)角色认知的堕距

依据米德的角色理论,社会像一个大舞台,每个社会人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有时一个人会同时充当若干角色。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努力完成自己所扮演角色中的社会期望。进城农民工大多数认为自己仍然是农民,只不过是暂时不种地的农民,许多人出现了角色不清。虽然农民工已不完全是传统的农民,但在潜意识里还认同自己是农民,农民意识的彻底转变还需要一段时间。一方面,农民工还没完全割断乡村的纽带,乡村还有他们的家庭、亲友以及土地,每年过节还要返回农村;另一方面,他们每年大部分时间停留在城市中,过着与乡村截然不同的生活,虽然从心底里他们还认为自己是农民,但现在的生活模式又让他们对自己现在的角色产生了困惑,对角色的认识模糊不清。

(三)消极自卑的心理状态

从进入城市那一刻起,他们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是否会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是否能在这里稳定的生活下来?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生活在城市,可又无法在城市定居,整天看着城市人住高层、开小车的生活无不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宿命论、唯命是从的观念一次次充斥着他们的大脑,他们一次次的抱怨社会的不公平,但他们却无力改变现状,对将来的前景甚或迷惘和无奈。他们无法适应城市频繁而浅层的交往活动的人际关系,功利性的生活让他们感觉很虚伪,特别是用人单位不屑一顾和歧视性安排,部分市民的群体性偏见,使他们深深感到与城市、市民真诚的交流已不现实,留下的是焦虑、自卑和孤独。

三、社区工作方法对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的介入

(一)从农民工所居住的社区介入

目前,我国的城市中出现许多城中村,如,北京的浙江村、河南村等,它们都是农民工的聚集地,大部分的农民工们都会居住在这里,形成一个个小社区。社会工作者利用社区工作的方法深入到农民工所居住的社区中进行干预,可以从宏观上提高农民工的整体意识,解决农民工的精神贫困问题。

1.对社区居民物质方面的帮助

(1)建立文化娱乐服务社。在社区中设立一些依据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室,免费供他们使用,如为青年人设立一些乒乓球室、有简单健身设施的健身房,为老年人设立一些棋牌室等等。这样,农民工们就会利用他们的闲暇时间走进这些活动室,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可以结交一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增加社区中人们彼此的沟通,释放心理压力。

(2)建立法律援助服务社。农民工们大部分都是法盲,很少有人知法、懂法、用法,因此,在城市中当遇到一些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时,很少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一般会采用一些极端的手法。这样,就会走上犯罪道路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所以,在社区中建立法律援助室是非常必要的。要选择一些懂法的工作人员定期在服务社里免费为农民工提供在法律知识讲座与辅导,内容主要针对一些农民工们常遇到的问题,如,劳动纠纷、受到歧视、不公正待遇等等。

2.对社区居民精神方面的帮助

对农民工进行精神方面的教育,一个突出的难题就是很难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把他们组织起来。针对目前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强,但居住地相对稳定的状况,在农民工聚居的地方设立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一个社区的居委会专门选出人员成立社区工会组织,专门负责掌握该社区居民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可以专门为居住在本社区的农民工设立档案,大致掌握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社区工会要及时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具体可通过设立“意见簿”、“问题簿”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让农民工匿名反映问题,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从社会环境介入

1.对农民工物质方面的帮助

(1)开展募捐活动,帮助特困农民工。社会工作者要调动一系列资源,如,民政局、高校、社区、各种组织等,在民间组织开展“牵手兄弟姐妹,情系困难群众”爱心救助活动,向有特殊困难的农民工进行募捐,捐款、捐衣、捐生活用品或书本等等。在募捐的活动中,可以拉近农民工朋友与城市人的距离,使农民工不再感受到城市的冷漠,渐渐改变对城市人的看法。同时,借此机会也可以呼吁城市人要多加关心农民工的生活,因为这座城市的美丽与繁华离不开农民工们勤劳的双手。

(2)加大公共服务的力度。除了商业性的娱乐设施外,像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都应该免费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公众开放。因为,公共服务就是要面向所有的大众,要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而不应该由于经济的因素把一部分人特别是农民工群体屏蔽在公共服务之外。健康文明的业余文化生活会使农民工的心态变得积极、乐观,会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2.对农民工精神方面的帮助

(1)为农民工量身定做各类文化服务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专门慰问农民工的文艺演出,社会工作者召集一些大学生组织一些文艺会演,其中一些节目设置一些与农民工进行互动的环节。有特长的农民工也可以与演员同台表演,从而提高自信心。要以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城市文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组织农民工集体去电影院看一些反映大城市生活题材的影片,通过里面角色的渲染,可以增强他们在大城市奋斗的信心,体验城市生活。

(2)加大媒体宣传。通过大众传媒的正确的宣传导向作用,向农民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城市的文明行为规范,帮助其学习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维护其合法权益,反映其心声,关注其工作和生活。要大力宣传农民工的感人事迹和先进事迹,为农民工树立榜样,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进取意识;要关心农民工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养料。

(3)市民转变对农民工的态度。农民工之所以感觉到城市的冷漠,产生自卑心理,大部分原因是市民对其有偏见的态度。他们总认为农民工土里土气,本应该就是为他们服务的,因此在城市的各个地方,都会看到市民们对农民工的白眼。因此,社会工作者也应引导大众正确看待农民工,转变市民的偏见和歧视观念,改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城市市民与农民工的交往和互动,达到相互认同。

四、结论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伴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进城市,在城市寻求生活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学术界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民工潮”。可以说,“民工潮是中国历史上,也可能是世界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宏大的社会流动,这也是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中速度最快的一次移民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后,大多数并没有实现城市人身份的转变,仅仅像钟摆一样游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城市的一分子。与工业化的速度相比,农民工城市化、市民化的步伐显然滞后。因此,农民工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后,精神贫困问题也必须得以关注与解决,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真正帮助他们精神脱贫。

参考文献:

[1]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2]史柏年.城市边缘人[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0.

[3]李佩林.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杨云峰.农民工反精神贫困探析[J].社会科学,2007,(5).

[5]李英东.进城农民工的类型差异与政府政策实施[J].农业经济导刊,2006,(2).

[6]张启祥.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对南京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2002,(3):65-66.

[7]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张文宏.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罗伯特·F.里瓦斯,小格拉夫顿·H.赫尔.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李璐瑶)

推荐访问:农民工 介入 贫困 精神 工作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