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关于2022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关于2022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时间:2022-04-18 18:55:03 观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1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5篇

第1篇: 2021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

前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2019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背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规格最高的经济会议。自1994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在每年年尾11月到12月举行。主要是总结一年来经济工作成绩;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制定宏观经济发展规划;部署经济工作四个方面的任务。

这次的工作会议也是按照这四个方面的任务来开的。

下面就会议的一些具体情况和大家一起学习。

二、总结2019年经济工作

成绩总结,十大亮点: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国家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十大方面的亮点,1、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2、精准脱贫成效显著,3、金融风险有效防控,4、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5、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7、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8、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9、“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经验总结,四个必须: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必须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必须善于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让各类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第一线奋勇拼搏;必须强化风险意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四个必须”,既是对近年来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基本经验的一个全新概括,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精髓,又是应对复杂形势治理好经济必须把握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认识统一。)

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国内形势: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较去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措辞更加严峻。“三期叠加”最早提出于2013年:含义是“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此次中央再提“三期叠加”,中央对于经济增速下降的必然性已经有所预期。2020年经济增速只要保持在5.4%以上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国际形势: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

总体形势: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这一判断是根据以下四个有做出的:

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

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

四、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这是2020年所处的时间节点和坐标方位,是2020年不同以往年度的最大特点。

2020年经济工作两个关键词,稳中求进和圆满收官。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2011年我国经济下行,开始提出)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主要是部署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二是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三是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四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五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六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在这六个方面的部署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8点:

第一,“稳”为一切工作的总基调。

会议提出“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扎实做好‘六稳’(7月31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稳定就业总量”“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等提法,均显示出中央对全局“稳”的高度重视。全文稳出现了29次。

第二,金融环境将更加友好。

会议对2019年的金融工作和金融体系运行给予较高评价:“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这与前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金融的提法差异较大。金融防风险任务在“三大攻坚战”中的位置排在了最后。此外,“结构性去杠杆”的说法调整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说明去杠杆暂告一段落。首次明确提及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出鼓励大银行下沉,解决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实体企业面临的金融环境将更加友好。

第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更侧重结构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法未变,提出积极财政政策,通过数量的扩大的同时,更要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实现。具体是:通过“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保障刚性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将财政资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同时通过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提高财政政策效果和质量。

第四,“基建”和“旧改”可能成为托底投资的关键。

12月6日的政治局会议就明确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次会议再提“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意味着2020年的基建项目和城镇旧改新项目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

第五,房地产调控并未放松,但调控目标是“稳”而非“下跌”。

本次会议继续强调“房住不炒”,但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相比,有几个新的变化:一是没有继续说“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二是增加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说法,明确了地产调控的目的不是让房价下跌;三是强调要“全面落实因城施策”,意味着地方政府在地产调控上可能将有更大的自由度。四是提出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第六,资本市场改革继续深化,科创板试点经验或应用于创业板和新三板。本次会议提出“,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去年会议的提法是推动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尽快落地。从今年科创板的运行和市场表现来看,其交易制度并未引发不可控的波动幅度,且抑制了市场部分交易者的纯投机行为,未来一些易复制的经验可能会逐步推广至A股其他板块。

第七,农业方面,中央将特别关注。

会议提出“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今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生猪供给减少,猪肉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行,导致CPI持续走高并突破4%。2020年,维持猪肉价格稳定仍是重要工作。

第八,本单位,本行业。

第2篇: 2021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文)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要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会议号召,城市工作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我们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从“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系统清晰阐释了城市未来建设“以人为本”的思路。

  会议强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第3篇: 2021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要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会议号召,城市工作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我们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从“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系统清晰阐释了城市未来建设“以人为本”的思路。

  会议强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第4篇: 2021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

200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7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阐述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温家宝在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大问题,并就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作了具体部署。

    会议指出,今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取得圆满成功,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中央确定的经济工作大政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面貌出现可喜变化,经济结构不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总的来看,这几年,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发展潜力不断提高,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都开创了新局面。这表明,全党全国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加深化,贯彻措施更加有效,行动更加自觉。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并及时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会议强调,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情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在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会议认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要进一步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妥善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全面提高对外经济工作质量和水平,牢牢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会议强调,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还要举办北京奥运会。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意义十分重大。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个总体要求的基本立足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好字优先,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

    一、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优化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促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要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完善储备体系,提高价格调控预见性,加强价格监测,加强市场监管,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

    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做好“三农”工作,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必须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创新“三农”工作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巩固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突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发挥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力争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要切实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实现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四、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明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迎难而上,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继续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局限,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要按照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加强规划引导,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突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六、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改革始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过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要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各方面体制创新。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财税、价格、投资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制。

    七、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要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创新对外开放工作思路,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

    八、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对各类民生问题,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扎实加以解决。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健全职业培训制度,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服务。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

    会议指出,实现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在工作具体部署上,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位,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扩大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做好节能减排和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

    会议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完成明年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统筹兼顾,不断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入调研,不断把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狠抓落实,不断取得科学发展的实效。要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引导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作出更大成绩。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保持经济发展、社会祥和的良好局面至关重要。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第5篇: 2021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

学习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传递出中国经济发展清晰而鲜明的信号。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对我们做好明年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视野宏阔、登高望远、思想深邃,深刻总结今年以来的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既是对经济形势怎么看的认识论,又是对经济工作怎么干的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经典文献,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

“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这样一句话“定义”即将过去的2020年,相信会唤起每个中国人心底的记忆。

会议指出,“我们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一周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说的是“我们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答卷”。这次新加了六个字——“可以载入史册”,可见这份答卷的分量之重。

面对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每一项都来之不易,载入史册实属必然。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风险。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几次说起2018年1月曾讲到的一句话——“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总书记提醒,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疫情防控要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严防死守,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

这次会议还指出,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继续艰苦奋斗。会议还提出,“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推荐访问:观后感 工作会议 中央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