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心得体会 >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5篇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5篇

时间:2023-09-23 13:20:01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正式颁布,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在李庆海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新课标研读活动。我在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5篇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篇1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正式颁布,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在李庆海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新课标研读活动。

  我在认真学习了“课程理念”板块,感悟最深的是“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课标提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新课标提出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呈现。

  在如今的“双减”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来引领、推动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清楚最关键、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能够闻一知十,学会举一反三。下面我以最近与任教班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为例,谈谈自己在进行单元整体备课,结构化组织教学时的感悟。

  对于“面积”这以单元,我主要将思考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关于“面积”含义的理解;第二,关于“面积单位”的理解;第三,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

  1、关于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在与学生课前交流与上课中,我发现对于“面的大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课堂上具体体现为很多学生能通过举例的方式用手势表示出“面”的含义,能直观判断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与“小”。但我也发现,如果让学生试图用语言描述“面”这样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同时,“面积”和“周长”两个概念学生很难区分,容易混淆,在实际应用时经常混淆,导致出错。

  2、关于“面积单位”的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认识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其中最熟悉的是“平方米”(学生举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家里住房面积有多大),但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具体含义和实际大小还是比较模糊的。此外,教学中,我看到学生在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后,对这三个单位进行结构化对比有利于学生直观感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相互之间的进率也不存在认知上的困难。

  3、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并不陌生。与学生课外的交流中,我发现约三分之二的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计算面积。但对“为什么长方形面积=长x宽”这个问题,知道的寥寥无几。课堂教学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对于“为什么测量的是长度,算出来的却是面积?”学生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学生的“困感点”不在于“怎么算”,而在于“为什么这样算”。

  一、整体把握学习内容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通过主题整合的方式出现,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面积”单元主要核心点就是理解“面积”——面是累加而来的。因此在第一节课接触面积时,就应当把“认识面积”这一节课当作一节“种子课”来组织教学,通过铺、摆等操作活动,感受“面”的累加。而当起始课上学生建立了面积的概念之后,就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面积单位其实就是第一节课上,“铺”的一个个“小面积”;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其实就来源于“小正方形”的铺摆。

  二、着重抓住学科本质

  内容结构化通过学习主题的重组实现,四个领域下的主题不仅体现了内容的整体性,还反映了主题内学科本质的一致性。学科本质一致性以主题的核心概念为统领,以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贯穿整个主题,在不同学段表现的水平不同,但本质特征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养也具有一致性。“面积”单元的教学应当考虑面积这一核心概念的学科本质——即面的累加。在教学组织上,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面积”与“周长”的结构性对比,充分借助直观操作理解“面积”的含义,通过身边具体的事物感受“面积”,构建“面积”的知识结构,淡化语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积单位形状上的比较,把讨论焦点从“为什么选择正方形”转化为“为什么要构建标准”。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度量的标准是可以多样化的,在标准多样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因此,在探究选用“面积单位”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例如:正方形的餐巾纸、大小一致的五子棋棋子、田字格等,让学生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及在测量不同物体的表面面积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三、重视知识本质衔接

  数学知识有着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同一知识体系内的知识有着“螺旋上升”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应当重视知识本质间的衔接。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本质上是对于“铺满”的优化。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面积”时,利用面积单位进行“度量”面积大小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不铺满的情况——即只铺一行和一列,为后续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做铺垫。

  而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尝试从学生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起点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沟通面积度量的一般方法(数格子)与公式计算之间的联系,回到思维原点并逐步从“计数”过渡到“计算”,实现方法的优化,从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内涵。

  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我们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应当从基础的课程教学开始,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们一样去感知知识间的迁移性与一致性,从而建构不同单元甚至是不同阶段知识本身的内在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篇2

  学习聆听郭华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让核心素养落地,对课程内容结构化这一方面感受颇深。课改之前,数学教学以生活化为导向,知识的教学重在生活,缺乏知识间的联结。新课标则指引教师应以整体教学为基准,重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例如二年级《厘米的认识》一课,这一节课属于“计量单位”这一知识体系的种子课,若能基于知识架构,这一课则应花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经验改造,而非仅仅基于基本概念进行知识理解,如此教学方能为后续学习“分米”、“毫米”等计量单位埋下孕伏,并以此缩短“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间的距离,使得学生越学越自信,越学越有趣。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篇3

  最近,教育部颁布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今天我给大家解读一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主要谈三方面的事情:一是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要点;二是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三是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与教学建议。这里是我们修订小组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要点

  本世纪初,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根本的变化就是课程标准,之前叫做教学大纲,从这个世纪开始,我们称之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2001年版颁布,后来就出了相应的教材,但是2005年后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教育部就责令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并且让我参与修订工作,并主持修订工作。从那个时候我才开始关心到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

  经过一些研究,后来我们就决定在课程目标上。在原来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的经验。就是说一个学生不仅要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特别是积累数学思维的和做事情的经验。同时,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在传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就把传统的四基拓展到四基,两能拓展到四能。

  前两个是传统教育关注的结果目标,而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过程性目标,这样的目标的实现是需要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才可能实现的。比如,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学会思考,只有自己参与着做事情,才能学会做事。课程内容做了一些变化,在2001年版课标里没有几何的概念,只说了空间与图形。后来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又把几何恢复,所以改为图形与几何,并且增加了若干的基本事实。

  关于几何的基本事实,这样几何的证明,这成为可能。当20xx年版的课标刚颁布的时候。有几位数学教研员问我,是不是只有几何才能证明,代数没有证明?

  代数的证明很多,为什么说他们会说代数没有证明?后来我发现我们20xx版的课标里,关于几何给了基本事实代数,代数没有给基本事实,因此,给人造成代数没有证明的错解。所以在2022年版课标中,代数给出了两个基本事实,一个是传递性,就是a等于b,b等于c,a就等于c。还有一个是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不变。这两个基本事实可以作为未来代数领域的推导所需要的基本事实。

  20xx版课标还把传统的三大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广到了10个或者跟数学有关的8个核心词。当然,这8个核心词实际上有些在2001版实验稿已经提出来了,就是没有提的那么明确而已。这次我们提的更加明确。

  事实上,四基是2006年时候就有了构想,后来他们问我设计最初提出情况,后来我就回忆了一下,找了几张照片。2006年的时候提出四基拿不出,所以我当时向教育部请示,是不是请几位数学家来看一看怎么样,向他们请教四基是不是可以?他们当时都认为挺好,特别是数学家们非常赞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数学家非常清楚,不学的结论是看出来的,不是证出来的。数学及结论的获取,需要凭借很多的经验会想问题,凭借直觉而直觉的培养是经验的积累。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篇4

  今天我收看了郭华老师的讲座《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讲座中关于课程编制的三维结构让我印象深刻。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将知识线性排列,让教学成为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教学就会缺乏乐趣。郭华老师的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即盖成有结构的房子,知道不同的砖起到不同的作用,不再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在要紧处使大力。我们要让学生进入到房子中,让他在房子中生活,处处留下生命活动的印记。因此,我们在日常设计教学时,要设计学生的活动,变成活的内容。不再是让学生作为旁观者,而是发生情感意义的联系。让学生成为主体,不断反复理解和运用,发生意义关联。建立复合型的课程内容官,突出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篇5

  今天听了郭华教授的讲座,感受颇多。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提升数学素养。其次,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素养。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 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怎么写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范文图片 解读数学课程标准的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培训心得 数学课程标准的心得 数学课程标准的体会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