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读后感 > 做一个多情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做一个多情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时间:2022-03-26 00:25:31 读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风筝,是一个象征。对于阿米尔而言,儿时的那次追风筝,他的懦弱、自私害了哈桑,他在对友情的背叛中也丧失了自己美好的心;而他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也只是获得救赎的途径。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做一个多情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爱分享。   我是一口气看完《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的,跟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休戚与共,特别是后半部分,几乎每翻几页,都会止不住的流泪,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追风筝的人》是文学艺术性很高的历史,更是充满现实感极接地气的文学作品。以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流畅自然,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斯坦这个古老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撞击。作者以第一人称阿米尔的口吻讲述了自己与哈桑超越阶级超越生死纯净坚贞的友情。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赢得爸爸的好感取得了第一名。为了证明阿米尔的战绩,哈桑挺身而出,追逐取得了被切断的风筝。却遭到了阿塞夫的侮辱,哈桑不惜失去尊严,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可阿米尔却像一个懦夫和胆小鬼,悄悄的溜走了。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由于无法面对哈桑而希望爸爸把阿里、哈桑解雇,被严词拒绝。于是阿米尔在13岁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说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哈桑洞悉一切,而承认了偷窃。这成为阿米尔一生的噩梦和心理负担,好比一个逃犯,走到哪里也不得安生,食不甘味,夜不能寐。阿米尔心里受尽了折磨,就连自己的订婚礼上也能想起哈桑。可就在他重返阿富汗,听到的却是哈桑去世的消息。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一如《平凡的世界》里田晓霞被洪水冲走的场面, 天崩地踏,山河呜咽,造化弄人,世事无常。我觉得索拉博就是哈桑的化身,就是哈桑的影子,无论是容貌还是举止,像极了年轻时的哈桑。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去救索拉博,要完成自己的心理救赎。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费尽周折,终于一家人与侄儿索拉博在美国团聚。可惜索拉博像变了一个人,沉默寡言,闷闷不乐,直到他看到那个绿色的风筝,是风筝搅动了他心里平静得没有一丝涟漪的湖水,点亮了眼里的万丈光芒,他继承了父亲身手敏捷的基因,弹弓玩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这是生命的延续和传承。       
 
  这本书写人性、写命运、写历史、写宗教、写亲情,充分展示了作者坎坷多难的命运和生活经历。特别是孩童时代吐瓜子皮比谁远,拔掉蜜蜂的毒针逗蜜蜂,用镜子碎片反射阳光恶作剧,用弹弓夹胡桃核打狗眼……哪一个不是我们小时候干过的坏事。特别是心理描写细腻,活灵活现,当哈桑打了8个水漂,阿米尔只打了5个,心理活动惟妙惟肖,父亲拍哈桑的肩膀都会刺痛阿米尔的神经。
 
  这部小说在构思布局上,非常精妙,以两个地点展开,先是阿富汗,再是美国,又回到阿富汗。在讲述阿米尔相亲结婚的时候,读者时刻在想着远在阿富汗的哈桑的命运,引人入胜,不忍释卷。当最后知道哈桑是自己亲弟弟的时候,像极了电视剧里的情节,出人意料,跌宕起伏,更显得阿米尔与哈桑的友情亲情一并袭来,让人割舍不下。       
 
  联想到我们的爱人,两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经过几十年的共同生活,彼此欣赏,互相包容,甚至磕磕绊绊,吵吵闹闹,横眉冷对,到最后变成了比血还要浓的亲情,永远无法割舍。作者还想告诉我们的是,充满积极的人生态度,追逐梦想,努力拼搏,问心无愧,做一个多情的人,充满大爱的人。

推荐访问:的人 读后感 做一个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