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关于党建促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六篇】

关于党建促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六篇】

时间:2022-04-13 19:35:02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振兴区,隶属辽宁省丹东市。 是丹东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地处丹东市东南部,总面积123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振兴区下辖7个街道、3个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振兴区常住人口423538人。民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建促乡村振兴调研报告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建促乡村振兴调研报告6篇

【篇一】党建促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融合促发展 实现新跨越

—经信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县委农村工作领导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的重要讲话精神,经信局遵照县委、县政府的相关安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立足县情农情,坚持长短结合、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深入系统研究我县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发挥助推作用,经信局配合发改局、县农委分别就拓展农村就业渠道、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对我县部分农村及域内企业进行调研,现报告如下:

1、拓展农民就业渠道方面: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区的经济结构、企业规模、农民就业状况进行调查了解,本着通过转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培育大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产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宗旨,提出如下建议:

1、压缩劳动力的供给,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性措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实际上就是种植业劳动力向林业、牧业、的转移。就我县实际情况而论,农业内部就业天地也较为广阔。发展林业、畜牧业等目前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前景可观。

2、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劳动力内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就是从农业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向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转移。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从目前我国农村资源状况和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看,乡镇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所在。

2、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加快推进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局通过对部分农村调查了解,结合大同市的政策模式和经验,对比分析我县实际,就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工作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民营企业作为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型民企投资农村(如制定对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民企实行免税10年的税收减免政策),充分调动民企投资农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要充分利用民企的资金,更要注重利用民企现代的管理理念,特别是在污水处理净化、垃圾处理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充分发挥民企的重要作用。支持和引导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排头兵。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好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的通道,保护好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以实现国家引导、企业投资、群众受益的最终目标。

3、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方面:我局通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特别是科级、金融、流通服务的“三农”情况的实地调研,以及对我县畜产品、黄花、杂粮等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包括品种、科技、装备、“三品一标”、农业品牌等分析,特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核心是要促进农业供给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好适应资源与环境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在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在产量增加中部分农产品出现暂时性或阶段性过剩,粮食、棉花等库存偏多,但另一方面一些农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大量进口。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着力围绕人的需求发展生产,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夯实农业基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支撑水平。必须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产能,树立大食物理念,科学审视国内农业资源潜力,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优先序,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四、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方面: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现状,特别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终端消费品的研发定制、农产品加工转化、物流销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调研,结合我县实际,特做如下调研报告:

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这是提高农业产业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有效举措。近些年,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很快,但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从农业产业体系整体谋划,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注重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到农业产业中来,借鉴工业等领域的成功范式,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经营组织方式变革。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等现代特色产业,拓展农业的内涵、外延和发展领域。

广灵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7年1月19日

【篇二】党建促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融合促发展 实现新跨越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习 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的重要讲话精神,经信局遵照县委、县 政府的相关安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 路,立足县情农情,坚持长短结合、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深入系统研究我县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 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发挥助推作用,经信局配合发 改局、县农委分别就拓展农村就业渠道、推动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 系、经营体系、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对我县部 分农村及域内企业进行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拓展农民就业渠道方面: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区的 经济结构、企业规模、农民就业状况进行调查了解,本着通 过转型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 培育大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产业, 增强吸纳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宗旨, 提出如下建议:

1、压缩劳动力的供给,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是缓 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性措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农业 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 移,实际上就是种植业劳动力向林业、牧业、的转移。就我 县实际情况而论, 农业内部就业天地也较为广阔。 发展林业、 畜牧业等目前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前景可观。

2、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劳动力内部转移。农村剩余劳 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就是从农业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劳动 力向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转移。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 民营企业。从目前我国农村资源状况和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 潜力看,乡镇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 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所在。

二、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方面:农村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加快推进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工作重 要组成部分,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城乡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局 通过对部分农村调查了解,结合大同市的政策模式和经验, 对比分析我县实际,就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工作提出如下调研报告: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民营企业作为 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财 政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型民企 投资农村(如制定对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民企实行免税10年的税收减免政策) , 充分调动民企投资农村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既要充分利用民企的资金,更要注重利用民企现代 的管理理念,特别是在污水处理净化、垃圾处理利用、新能 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充分发挥民企的重要作用。支持和引导一 批有实力的企业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排头兵。大力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好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的通 道,保护好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以实现国家引导、企业 投资、群众受益的最终目标。

【篇三】党建促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文化振兴的调研报告六篇

【篇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新形势下,必须从社会整体视野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全方位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多维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育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农民。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建设,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一是抓文化建设的站位还不够高。还没有完全把文化发展放在事关党的政策方针宣传落地、事关和谐稳定的高度去认识,阵地意识还不够,忽视了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和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失信、无理闹访等现象,都反映出精神缺失导致底线思维的缺失。二是抓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强。过去一段时期内,对文化建设过多注重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投入,工作存在表面化的问题,在优秀文化传承、群众文活动开展、历史文化挖掘、文化产业培育等方面存在短板。三是基层抓文化建设的人才比较短缺。基层普遍缺少专业的文化人才,即便有人也是身兼数职,基层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安排,镇村文化活动基本都是爱好者组织的自娱自乐。

针对问题不足,近年来,xx市按照潍坊市委、市政府“四个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全域统筹、全民参与、全程创新、全面发展,努力补齐“文化名市”建设短板,取得了良好成效,先后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市、“乡村文明行动”省级示范县,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

一、坚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阵地。分级确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形成了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纽带、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格局。城区以500米为服务半径,建设了市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大型文化场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投资6300万元建成了城市书房,在全省率先创新了“你读书,我买单”线上线下活动,广受群众欢迎,“书屋跟着农民走”经验在全国推广。镇村全部建起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连续两年每年选取100个村,市里出资配备文体设施,全市共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102处。为弥补文化人才不足的问题,组建了“公益艺术培训联盟”和1000余支各类文艺队伍,今年以来,免费培训文艺爱好者2万多人次;组织举办了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和十大文化节会活动,目前已举办农圣文化节、千场公益巡演等主题活动1000多场次,一村一年一场戏、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全覆盖。

二、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以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群众、塑造群众。突出正面引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依托广播喇叭村村响设立了遍布城乡、全年不断的学习“空中课堂”,每天定时播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栏目;依托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立乡村“讲习所”1000余处,不断巩固乡村意识形态阵地。成立了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制定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文明振兴工作方案,组建了230人的传统文化志愿讲师团,开展了千名传统文化辅导员培训,编印了《孝德教育读本》,先后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阐释、巡讲活动3000余场次,受益群众110余万人次,该中心组织的婚姻家庭志愿者去年共接待要求离婚的夫妇2145对,劝和708对,劝和率33%,全市离婚率17年来首次出现回落。立足农村“熟人社会”实际,发挥老教师、退休回村人员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感动xx人物”“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在群众身边树典型、立标杆,让好人好事“上榜”,为凡人善举“立传”,有2人成为全国道德模范,5人成为省道德模范,1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崇德向善、健康向上的风气日益浓厚。

三、坚持文明创建与民生实事统筹实施,厚植乡村文化振兴的群众基础,让文化发展、文明创建更富生命力。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围绕“离文明城市有多远”和“为创城献一计”两大主题,在各类媒体开辟“文明在行动”“文明创建在xx”等专栏12个,先后征集梳理了1700

多个群众身边的问题,把文明创建与民生事业改善紧密结合,市财政投入20多亿元,先后实施“中心城区五年提升”“两馆一中心”、铁路公园建设、城区道路畅通、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启动了天然气“镇村通”、农村改厕等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实现城乡公交和供水、污水处理一体化,农村主要道路硬化、绿化覆盖全域;大气整治、河流修复、固废整治等“五大工程”扎实推进,pm2.5浓度三年下降36%,空气优良天数比同期增加59天;开工建设东城高中、世纪凤华等教育重点工程,在全省率先实行镇村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整合并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困难救助、基础养老标准逐年增长。文明创建得到了群众的热切呼应,全市志愿者从三年前的7万人增长到17万人,去年以全国县级第5名的成绩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四、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提升,大力推进文化挖掘、交流、传播和文化市场繁荣,激发文化发展持续恒久的内生动力。实施了历史人物“回家”行动,组织启动了农圣、文圣、斟灌古国、呙宋台遗址、边线王遗址、纪国故城等20多处历史文化名人、遗迹的标注修复工程,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4项,28项列入潍坊市级名录,6项列入省级名录,1项列入国家名录。全面繁荣文艺创作,市财政出资1000万元设立了“圣都文化奖”,连续五年实施重点文艺创作立项资助制度,资助的现代吕剧《百姓书记》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电影《王伯祥》获第九届“泰山文艺奖”,《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形成了群众文艺创作的“小高潮”。全面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市软件园,引进文化创意企业100多家,环球软件公司登陆新三板,潍坊科苑数字科技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乡村文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0多家,带动群众人均增收2800多元。

几点思考:

一要把乡村文化振兴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谋划实施,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用文化凝聚人心。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主流思想在净化社会风气和凝聚人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乡村治理的灵魂,是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根本支撑。应充分借助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的机遇,把乡村文化振兴与农村综合治理、法治文化普及、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农村“三清”结合起来,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扫清障碍。

二要破除立竿见影、朝思夕成的认识短见,保持久久为功的定力,像抓项目一样抓文化建设。能否在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认识的深刻程度。纵观先进地区在抓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力度非常大,xx“八八战略”其中之一就是建设文化强省,xx张家港市是全国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是全国第一个县级文明城市,他们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抓文化建设,这是一条重要经验。在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突出文化名市的位置,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

三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思维,不断破解乡村文化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构建城乡均衡对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制度设计。应加大文化领域改革力度,立足于政策、资源在城乡的统筹配置,强化改革牵引作用,推动资源要素、文化项目向基层倾斜,激发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活力,以文化进一步凝聚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强市的磅礴力量。

【篇二】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x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同步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的实现提供着文化支撑。近年来,民进永川区委一直高度关注和助推永川乡村教育、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发展,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深入调研“永川区乡村文化振兴”系列课题。为高质量完成本次调研,民进永川区委课题组今年深入区内多个镇街和部门调研,6月份举行“寻找最美乡愁”年度界别活动,还在8月赴宜宾、成都开展“企业与乡村文化振兴”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案例研究、专家咨询,最终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的进展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基础已在我区得到夯实。在中央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9月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第七篇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分3章做了专门论述。在市级层面,今年先后出台《重庆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关于聚焦乡村发展难题

精准落实“五个振兴”的意见》《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在区级层面,《重庆市永川区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永川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分别在5月、8月通过区委常委会审议,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五进农家”和“四大行动”为行动抓手,并与开展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做好农村信教群众思想引导、加快乡贤评理堂建设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另据了解,《重庆市永川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编制的招标工作也已启动。

(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领导机制与工作制度得以完善。各镇街、各部门均能及时学习、传达和贯彻最新的上级精神,研究、部署和推进所辖条块的相关工作。二是乡村文化供给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正在全区展开,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图书室等乡村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下乡”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创新。三是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初见成效。各个村两委加强了对农村群众的法治与德治教育,特别是让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精神在镇村基本做到了人人知晓,有效遏制了某些人情歪风和不良风气。

(三)“永川新乡贤”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全国知名品牌。我区的新乡贤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早,主要工作经验可概括为:一是“循名责实”,明确了新乡贤的标准,赋于了“乡贤”一词新的时代内涵;二是“精挑细选”,新乡贤的推选工作包括了七大严格步骤;三是“树立标杆”,让乡贤事迹垂范乡里,并引导群众知乡贤、敬乡贤、争当乡贤;四是“以实正名”,引导新乡贤在传承传统美德、践行核心价值观、化解乡邻纠纷、奉献公益事业、反哺家乡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振兴本身:公共文化待提升,传统文化受冷落。一是公共文化硬件设施重“建”不重“管”。一些镇文化中心、村农家书屋存在被挤占、挪用甚至废弃的现象,农家书屋的图书很多种类不齐、数量不足、更新缓慢,镇村广播维护不到位,体育健身器材损坏后长期无人维修。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曲高和寡”。以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渠道之一的“送文化下乡”为例,乡村电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文艺演出、讲座的内容又不对群众“口味”,而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却因经费、人才短缺等原因而“千呼万唤难出来”。三是传统文化在乡村明显衰落。传统的节庆、风俗、饮食文化正在我区农村失去传承土壤,因经费保障不足,不少区域性非遗项目得不到及时挖掘与整理,部分传承人无法依靠非遗技艺供养家庭,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二)助力生态振兴、乡风文明,文化振兴还任重道远。一方面,生态人居环境、村民卫生习惯都有待改善。除集镇和新建的集中安置点外,农村建房缺少整体规划,布局凌乱、色彩杂乱的砖混房屋影响着乡村生态美感。农村环卫设施配备不足,加上部分村民习惯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堆柴草,致使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突出。另一方面,乡风出现异化苗头,陈规陋习难以根除。部分村民的集体意识淡漠,责任意识淡化,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比富摆阔、婚丧大办、薄养厚葬、黄赌毒之风在农村还大行其道,封建迷信甚至邪教活动还很有市场。

(三)从组织振兴追因:对乡村文化振兴重视和投入不足。一是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将乡村文化振兴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敷衍应付,导致乡村文化振兴在一些镇村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财政和社会资本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上而下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我区多数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室的日常运行经费捉襟见肘。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社会资本还处于观望和缺位状态。

(四)从人才振兴溯源:主导、主体两端均缺少人才支撑。一端,作为乡村文化主导力量,文化专干队伍力量不足。镇文化中心在岗人员“不专业、不专干”的问题较为普遍。文艺专业毕业的只是专干队伍的“少数派”,而且名义上的专干还要“混岗”兼顾其他岗位,甚至干脆被镇政府其他部门“借调”或“借用”。而每个村文化中心至少应配置一个公益文化岗位的规定尚未在全区得到落实,很多还是由村干部兼任,他们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抓文化工作。另一端,作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一村村民难以组建一支业余文艺队。调研发现,农村人口中外出务工、经商的约占农村总人口的36%以上,而未外出的妇女又约有20%在集镇、城区购(租)房陪读,真正留守在农村的村民多为儿童、老人。农村严重的“空心化”,使乡村文化活动缺少主要参与人群。

(五)从产业振兴评价: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度还亟待提升。在宏观视角,政府对乡村文化产业还缺少专门政策与规划。现有政策还散见于三产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相关文件。以讨论较多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例,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在区级层面还是分行业规划、分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充其量只能做到“配合”,很难做到“结合”,更谈不上“融合”,导致各方面资源的聚合效应太弱,条块分割导致乡村文化及相关产业“有珍珠、没项链”。在微观层面,文化元素对乡村各产业渗透、对企业的支持都不足。比如,因为与文化元素结合不够,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品牌水平都很初级,农民的相关收入难以大幅提升。而对乡土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的乡村旅游,则深陷业态单一、模式趋同、回头率低、竞争力弱的窘境。

三、对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建议

(一)立足文化振兴,不断创新乡村文化软硬件建设思路。一方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创新运管制度。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进行科学评估,进而整合乃至增添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抓好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乡风家风馆、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与优化。建立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共享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建议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征求乡村群众的阅读需求,助推“全民阅读”。鉴于文化设施目前还按照行政区划布局,场馆的服务半径有限,建议试行村民跨村、跨镇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实现“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建议用“菜单式”的文化服务模式实现让农民“自主点菜”,以增强“送文化”下乡的精准度。诸如区人社局等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应送到村一级,助力新型农民的培养。同时,加大在乡村“种文化”的力度,组建农民文化社团,开展城乡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积极挖掘和保护具有永川特色的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乡村旅游节、插秧比赛、山歌比赛等活动,真正让农村群众“唱主角”。

(二)着眼生态振兴,外涨生态环境颜值,内升乡风文明气质。一是改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要兼顾“乡土”与“乡愁”。按照笔者的理解:习总书记强调的“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属于乡村文化外在的“形”,应包含于“乡土”概念之中;而“记得住的乡愁”则属于乡村文化内在的“韵”,集中表现为农耕文明、非物遗产、民风民俗。为此,我们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传统村落、文物古迹等有形的“乡土”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同时,也要支持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以保留“乡愁”味道。最终的成果,则是让农民更加看重“乡土美”而留在农村,让市民主要因为“乡愁美”而纷至沓来。二是以进一步打造永川新乡贤文化,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我区应让永川“新乡贤”的名片更加响亮。下一步,建议相关部门帮助新乡贤提升能力素质,搭建更多平台,可在“乡贤评理堂”基础上建设“新乡贤文化中心”。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村民委员会民主决策作用、乡贤带动引领作用的三结合,实现法治、德治、自治在乡村的和谐统一。同时,村支两委、村民、乡贤三方围绕家风家训建设、村规民约修订、红白事操办标准制定、“三乱”(乱扔、乱倒、乱吐)陋习根治、文明细胞(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创建等热点领域创新工作举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封建糟粕,培育健康、清新、向上的新习俗。

(三)关注组织振兴,构建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第一步,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议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文化振兴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及镇街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每个镇街配备2~3名文化专干,每个村确定至少1名文化管家(或文化志愿者),专职负责文化工作。完善目标考核机制,把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区文化委要加强对镇、村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督促、考核,防止设施空置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的内容建设,明确量化指标,确保农家书屋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低于40小时。第二步,强化财政保障,拓宽经费来源,加强经费管理。一是建议将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的运维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一并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并预算新购置文体设备的专项经费。建议区财政每年为农村地区的非遗项目认定保护、乡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预算一笔基金。二是通过乡村自筹、单位帮扶、社会募捐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三是整合资源,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整合镇街的文化、卫生、教育、农业、党建、综治、体育等方面的宣传文化经费,形成统一的宣传文化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并做到文化资金专户、专账、专人管理,从经费上保障农村文化阵地强起来、特色亮起来、人气旺起来。

(四)立足人才振兴,夯实专兼结合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第一,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专干队伍。对有编无人的文化站,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文化站专技力量。对“被混岗”的文化专干,镇街应及时调整其工作,尽量做到专职,确保其将主要精力用在抓文化工作上。对文化工作任务重、文化站人员紧缺的,可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临聘民间文艺人才。同时,应充分发挥永川职教学生众多的独特优势,采取“区聘镇用”“镇聘村用”的方式从中选聘专(兼)职文化志愿者,作为文化专干“影响“村里的得力助手。第二,打造本村本乡的农民文化团体。通过开展活动、举行比赛,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充分发挥村小师生在文化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确保每个村有1名志愿者、1个文化中心户、1支民间文艺团队。在此基础上,每个镇街应培育1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业余文体团队,拥有1个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文化品牌。第三,不断提高专兼职乡村文化人才的业务水平。区级层面应建立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数据库,针对各自特点开展不同的培训。对于文化专干,应逐步提高该群体的专业人才比例,优化人员结构,并将文化专干培训纳入区委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其综合能力和服务意识。对于农村文体团队、文化骨干,除由文化专干下村进行指导和排练外,还可以邀请在永高校师生下村蹲点辅导,促使其多出文艺精品。

(五)着眼产业振兴,以乡村文化为产业振兴提供持久动能。首先,促成乡村文化与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联姻”。比如,可以深挖某些镇街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地理标志产品”赋予深厚文化内涵,让产自该地的农产品、工艺品变得“背后有故事”。在产品设计、制作或包装过程中植入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品牌营销创新,形成较高商业附加值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则指日可待。而重庆文理学院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镇,今后应在发掘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成为永川区的最佳合作伙伴。此外,也可以通过举办工业设计大赛等形式来提高我区农产品、手工艺品的文化性与档次感。其次,用乡村文化创意为农业和旅游业赋能,打造乡村文化乐园。未来五年,重庆市将打造100个乡村文化乐园,以实现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我们永川已经有一家入选,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书写记得住的动人乡愁,提升我区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最后,要为社会资本“来永”“下乡”做好充分准备。比如,优化农村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社会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库,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集聚区。为扩大我区乡村文化项目的知名度,还应创新营销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提高营销资源的精准投放度。

【篇三】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就该项工作开展专题询问确定为年度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陈震宁将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关的省人大代表建议作为重点处理建议,牵头督办,并多次带队开展专题调研。6月初,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汇报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国强听取了省政府及省发改委、农委等15家部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汇报。随后,带队赴xx、南通、盐城等地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人大代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建议,实地考察了邳州市、如皋市、建湖县农业农村发展、镇村建设情况。7月11日,带队到省农委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如何做好专题询问工作开展了走访调研。同时,13个设区市和26个县(市、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开展了上下联动调研,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39份调研报告。此外,我委还赴湖南省、广东省开展了调研;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在xx人大网、中国xx网设立征求意见专栏,全面征集代表、网民对专题询问的建议;创新调研方式,与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一道设计针对工商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基层干部、各级人大代表四类主体的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提出的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示范引领的要求,研究谋划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并逐步付诸实施,各项工作推进有序、开局良好。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全面落实职责任务。以思想解放提升谋全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明确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xx市贾汪区建立了党委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乡村振兴战略分析研判工作会议。二是细化实施方案。出台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新增万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方面5年的量化指标和政策措施。三是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了全省重点工程建设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行动计划,形成了任务分解表。连云港市构建了市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

(二)加大推进实施力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加大力度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是制定专项计划。编制全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打造优质稻麦、绿色蔬菜、休闲观光农业等8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逐个细化实施方案。泰州市下发《农产品品牌建设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着力培育省内外有影响的“泰”字牌绿色农产品。二是开展专项活动。举办农村公路创意设计大赛,推动打造溧阳旅游1号公路、睢宁淘宝小镇产业路等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开展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农产品电商“双万人培训”行动,推动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举办新农民新技术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三是注重典型选育。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采集、分析、研究典型案例,深入挖掘乡村振兴中整合人、地、钱等资源的典型模式,总结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和经验,编印成册供各地学习参考。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重点解决长期以来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的问题。加强财政支农。2018年,省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233.78亿元,同口径增长7.1%。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着手推进“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合理确定约束性任务和指导性任务。注重金融惠农。无锡市级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各县(市、区)也给予专项财政支持,对符合政策的工商资本投农项目可优先获得“富农贷”、“金农贷”、“新农贷”等农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贷款,同时在税收等方面享受优惠。开展人才认定。着手建立乡土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开展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评定。将乡土人才纳入国家和省特贴专家、大工匠等重点人才项目的评选表彰范围,组织认定省级传统技艺技能大师。

(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以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为重点,推进涉农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统筹协调武进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覆盖、深度融合。二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出台关于深化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召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会议,推进整省试点工作,部署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三是探索农村综合改革新路径。邳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全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决定》,动员全市深化对农村道路、河道、集体资产资源等公共空间治理。对梳理出的集体土地进行统一发包,进入产权交易平台成交总额6.2亿元,进而有效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省农业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稳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增速良好。围绕产业兴旺,启动“百园千村万点”休闲农业精品行动,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村和主体创意农园建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发布推介制度,上半年休闲观光农业综合收入超过300亿元。推进“一村一品一店”示范和省级乡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建设,上半年全省农产品网络营销额235亿元。围绕生态宜居,推进全国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省推进工作,省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各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全力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今年全省实施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新增1200多个,开展50个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省级试点镇建设。围绕乡风文明,总结推广xx市贾汪区马庄村经验,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组织实施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升行动,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申报和保护工作,已确定28座村落为“中国传统村落”,列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范围。围绕治理有效,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意见》,为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重要遵循。围绕生活富裕,大力实施农民收入新增万元工程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持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提高到1.91万元,今年上半年为11192元、同比增长了8.9%。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省各有关部门,各设区市及部分县(市、区)结合工作实际,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基层干部群众也通过座谈、邮件、电话等形式反映了一些关于多规合一、要素下乡、环境整治、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还不够,特色不够鲜明。不少设区市及县(市、区)的调研报告中提出,镇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现代农业发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规划之间相互衔接不够,缺少一县、一镇的总体规划整合。现有村庄规划编制进展缓慢,特色不够鲜明,融合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人文资源、建筑风格等要素,进行区域功能、居民住宅、产业发展、休闲旅游等发展定位不明确,“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不够鲜明。规划在引领村庄合理布局、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发挥不够,现有的省级规划保留村庄数量太少,很多有历史文化传统特色的村庄未能作为保留村庄纳入规划。苏北一些县(市、区)在调研中反映,农村房屋多是砖木结构,构架相对简单、功能单一,安全舒适性差,改建住房势在必行,但现在政策对农民自建改建住房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高度都控制太严,不利于农民居住环境改善和乡村面貌提升。

二是本乡本土人才不足,引进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基层普遍反映,缺人才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农村产业发展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从农村技术支持看,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很多县(市、区)及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多年没有新人补充,面临断层的困境。农村教育、卫生等人才也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从农村有效管理看,大部分村(居)的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后备干部不足。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选调的大学生村官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够。从乡村人才提升看,现有农村人才、乡土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健全。农业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工作在基层一线,“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而评定职称要考核论文发表数量,要进行英语能力测试,影响了基层人才提升职业能力的积极性。

三是建设用地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力度还要加强。基层普遍反映,现有政策将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按照农业用地管理,但这一政策没有完全落地,一些地方还是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对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等项目建设,应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但由于地方有限的用地指标基本上用于县城房地产、开发区或其他非农产业,政策实施不到位。基层普遍反映,村庄综合整治、集中居住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获得的收益,村里得到的很少。部分设区市反映,产权制度改革中涉及的资源变资产、变资金的通道还未真正打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和住房等改革试点还在进行中,推广试点经验的步伐慢,“盆景”变“风景”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大。有些基层干部反映,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但目前省级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实际操作难。

四是财政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有待加强,金融产品支农作用发挥不够。财政涉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还不健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部分县(市、区)财政支农投入有所下降。各部门对财政资金使用方向规定过于具体,缺乏灵活性,地方无法统筹使用。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省级农业开发、粮食产能规划等涉农项目资金分散、多头管理,部分项目存在建设重叠。财政投入道路、住房、环境等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也较为分散,多个部门各自为战。部分省人大代表指出,有些类似送电影下乡这样的支农做法是流于形式,基层群众看的不多,认可度不高,造成财政资金投入浪费。部分省级贫困县反映,扶贫资金使用对时效兼顾不够,扶贫项目精准落地慢。家庭农场主、创业大户普遍反映,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难。大部分农户反映小额贷款额度偏低,规定单户原则不能超过2万元;期限偏短,一般不超过1年,满足不了农户发展农业项目的需要。基层干部反映,农业保险对地方特色农产品覆盖不够,不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足够的风险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代办机构存在办事拖拉、勘灾理赔不及时等问题,有的农户反映,春节前大雪压倒蔬菜大棚,到5月底赔偿还没有到位。

五是农村产业发展还有待加强,带动农民致富作用发挥不够。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科技、装备等基础条件较好,但农村产业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结构相对还比较单一,粮食等传统产业占用全省80%的生产资源。新型职业农民少,大部分农民创业致富能力不强,农村创业创新氛围不浓。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够,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加工转化效率不高,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品牌,支撑和带动地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不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还处于培育阶段,且大部分是工商资本创办,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带动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收益的办法不多。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映,创办民宿存在消防设施审批门槛高、审批难的问题。

六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环境治理层次水平还不高。由于历史欠账比较多,大部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农村道路、供排水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是农村发展短板。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政策不活,办法不多。农村河道管护资金来源单一,特别是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河道还大多停留在“以河养河”阶段,管护保障严重不足。基层普遍反映,现有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低,村庄污水治理全面覆盖推进难度很大,县级财政压力大。另外,农村居住分散,水系发达,沟塘众多,部分地区地下水位高,管网建设难度大。基层干部反映,部分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收集不到污水,设施难以运行。有些县(市、区)在调研报告中指出,环境整治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杂物乱堆放、垃圾乱抛洒等现象给黑臭水体整治、美丽村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三、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了更好地推动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国前列,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强化考核,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统筹整合各类要素和政策,推动资源力量下沉,强化对乡村组织振兴的支持和引导。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培养,选优配强工作力量,提升乡镇干部整体能力水平。建立健全抓镇促村机制,强化对市、县、乡党委的指导考核,督促基层党委聚焦主责主业,抓好乡村组织振兴。关心关爱乡村党员干部,调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顶层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广泛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主动适应新变化新形势,尽快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牵头部门,建立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协调领导小组制度。一是尽快出台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科学谋划,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职责和政策措施,形成今后五年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政策框架。规划编制要注意分类推进、分步实施,防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二是全面开展镇村规划编制。赋予设区市及县(市、区)更多镇村规划自主权,科学合理地确定“一般村”、“重点村”、“特色村”,稳妥推进乡村人口集中居住、项目集中落地、土地集中经营。尽快研究出台镇村规划编制指导性意见,并对规划编制费用提出解决办法。三是加快新一轮城乡统筹规划编制。明确相关部门主体责任,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优化细化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城与乡、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四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评价体系。区分村(居)的资源禀赋、地域差别,率先形成以村(居)为单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等不同指标在内的评价考核标准。制定评价标准过程中,应坚持系统化,全面反映“五个振兴”情况;坚持标准化,全面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情况;坚持人性化,充分考虑群众的获得感。

(三)进一步优化结构,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按照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积极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现代化、智能化设施装备补贴,形成专项工作实施意见。推动更多种植大户、农业企业主动参与绿色蔬菜、应时鲜果等高效作物生产。尽快出台产业兴村强县计划具体实施方案,加快引导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二是加大品牌农业培育力度。支持大品牌建设,对销售额超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产品品牌给予资金扶持。设立“农业大企业”培育基金,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对外合作。通过专项资金扶持、政府性基金投资推动一批农业中小企业做精做专。三是加大科技兴农支持力度。形成具体实施办法,推动企业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创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制定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具体办法,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向企业流动,促进我省更多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四是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制定“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大丰区恒北村,以梨为媒,不仅梨产品网上销售红火,还给村里带来了温泉度假村、精品民宿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相关经验值得省级层面总结推广。吴江区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出台省级消防等专项审核办法,对农村闲置房、农民空心房等有规划、有条件改建为民宿的给予支持。

(四)进一步育才引才,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纳入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制定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案。一是注重本土人才培养。依托基层党校、成教中心、远程教育站点、职业院校等教育平台,立足现有农村人才资源,开展系统培训。尽快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重点围绕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及有创业计划的大学毕业生、退伍返乡军人等分类开展订单式线上、线下培训。二是注重专业人才培育。加大财政对有涉农专业高等院校、大中专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引导其扩大招生规模。总结推广部分设区市及县(市、区)开展的农业人才定向委培模式,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尽快制定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取得合理报酬的指导性文件,为基层农技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农技推广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注重服务人才引进。把地方引进农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学历人才纳入人才工作考核体系,把农业人才指标纳入地方发展指标。近年来,宿迁市遴选1324名本乡本村的创业型大学生(平均年龄29.7岁)到村挂任副书记或副主任,进一步增强了村支两委发展活力,缓解了大学生留不下来的问题。要总结相关做法,研究鼓励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返乡就业的财政支持办法。制定公职人员回乡到村任职实施办法,发挥省、市、县各级机关干部懂政策、会管理的优势,提升村(居)发展水平。

(五)进一步用足用活政策,推动更多要素下乡。以推进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政策制定上为乡村发展松绑,在激活要素上为乡村注入活力。一是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形成省、市、县各级涉农财政资金可整合目录,切实落实“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开展分散在各部门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权下放到县级试点,实行目标、任务、资金、权责落实到县,推动各地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总结盐城市阜宁县等地整合资金投入康居工程的有效做法,全面推动乡村居住条件改善。二是落实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建议对各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促相关政策执行到位。出台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土地政策,加强工作指导,确保单独选址的农业休闲旅游设施等有预留规划建设用地。三是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形成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性文件,扩大财政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投入规模,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切实缓解“三农”领域的融资难题。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根据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开发符合适度规模经营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四是妥善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小镇为载体,引导支持工商资本、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乡村发展。总结无锡市开展“百企建百园”工程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推动更多工商企业建设农业园,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投入农业领域。

(六)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提高乡村生产生活水平。一是高标准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庄布局优化,把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与“重点村”、“特色村”打造相衔接。二是统筹建立公共设施管护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预留一定比例的管护经费,并形成制度性规定,确保基础设施建好、用好。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程中,提留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长期管护。将乡镇、村(居)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管护等岗位设置与促进失地农民、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就业结合起来。三是高质量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瞄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形成推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农村养老等服务进村的实施办法。建立教育、卫生人才在县城与乡镇、村(居)之间定期流动机制,提高在镇村工作人才的待遇。四是注重乡村环境的长期维护。加大对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湿地的保护,重点是加大破坏环境行为的检查和打击力度。围绕5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的目标任务,制定年度河湖联通和疏浚清淤工作计划。出台农村环境管护实施意见,形成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护和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的管护办法。总结推广邳州市开展公共空间清理方面的有效做法,对河道护坡乱耕乱种、道路两侧乱搭乱建、村庄内乱堆乱放等加大治理力度,切实打造农民认可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五是更加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加大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定期不定期抽查兜底保障的公平性与覆盖面,督查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增收措施落实情况。

(七)进一步强化农村治理,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一是加强涉农法制建设。坚持法规立改废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制保障。今年内,省有关部门要对涉农法规和规章进行一次统一梳理,逐条逐项进行研究,对不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一些条文进行修改。各级人大要继续完善涉农法律法规,发挥乡村振兴立法方面的主导作用。二是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宣传推广xx、南通、淮安等地动员各级人大代表助力脱贫奔小康的有效做法,动员更多人大代表深入群众倾听意见,参与到项目推动、政策制定中来,通过人大代表之家等多种载体,搭建法律法规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平台。三是完善自治机制。引导村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开展农村道德宣讲活动,传承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最美乡贤选树、表彰等活动,充分发挥乡贤在矛盾调解、民情联络、敦风化俗中的作用。四是培育特色文明乡风。制定农村健康、科普、法治等文化活动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快推进运动健身设施建设。尽快启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评活动,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五是激发镇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细化针对基层干部的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贯彻落实的工作方案。形成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的具体办法,加大工资及考核奖励向基层干部倾斜的力度,形成选拔任用优先考虑基层干部、涉农干部的良好氛围。

【篇四】

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要注重基础,筑牢乡土文化的根基;注重传承,提升乡土文化的内涵;注重引领,用乡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注重人才,充实弘扬乡土文化的力量。

按照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的部署,在省政协副主席xx的带领下,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就“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课题,先后到湖州、温州、丽水等地调研,听取有关市、县、乡镇关于乡土文化发展情况介绍以及相关意见建议,考察了当地街道社区、乡镇村庄等地方和单位,并就如何看待乡土文化、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展开探讨,集智建言,献计献策。

一、基本情况

乡土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义利并重、工商皆本”是xx的“乡土文化基因”,让xx人传承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业创新精神。改革开放以来,xx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应该说得益于xx大地有着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孕育出xx文化,形成xx精神。比如,“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这种精神植根于xx大地、源自于历史传承、立足于群众自发、契合于时代特征;正是xx人民在长期的乡村劳作和生产中积累和孕育出来的优秀乡土文化的生动体现,一直激励着xx人民不断创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挖掘、弘扬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礼堂,基本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尤其是以整合、改建或新建等方式打造的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礼堂,成为一道亮丽的乡村文化风景线。截至今年9月,全省共建成10000家农村文化礼堂,一些有条件的村设立了村史馆、农耕文化馆以及特色馆等。在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史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各地依托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挖掘与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在文化礼堂内设立励志廊、村史廊、荣誉廊,创设开蒙礼、孝老礼等礼仪活动,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孝德文化、戏曲文化、运河文化、渔俗文化等活动。一大批乡贤回归故里,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乡风文明得以弘扬,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业创新精神得以传承,不断谱写发展新篇章。

二、主要问题

一是乡土文化保护意识淡薄。一些人对传统乡土文化了解不够,保护意识越来越淡薄,忽视了特色文化的重要性,不懂得传承本地区或者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传统文化正日渐被其他文化所同化。加之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重物质、轻文化,重开发、轻保护的功利主义,导致许多传统乡土文化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的地位。

二是一些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不够。许多乡土文化遗产就在民众当中,而民众没有直接广泛参与到保护乡土文化的行列中来,乡土文化因为缺乏民众的积极参与而逐渐衰落。有的村庄在建设中没有很好保护古建筑;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够,一些传统技艺受市场的影响濒临失传。

三是旧习俗有所抬头。受传统思想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旧习俗有所抬头。比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迷信等陋习屡禁不止,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等等。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广大干部群众对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呼声强烈。

四是乡土文化人才缺乏。从事、研究乡土文化的专业人才缺乏是普遍现象。县级以下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大多不是音乐、美术专业学校毕业,传统文化知识薄弱。乡土文化搜集、整理、调研和保护工作繁重辛苦,工作流程复杂,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不是很高。

三、建议与对策

弘扬乡土文化,对于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激发xx大地创业创新热情,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注重基础,筑牢乡土文化的根基

提高对乡土文化保护的认识。正视乡土文化危机,重塑乡土文化情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公众和全社会对乡土文化重视程度和传承保护意识,培养公众对乡土文化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着力提升农民素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扎根乡村、有乡土情怀的新农民。

建立并完善乡土文化保护机制。对当地的自然生态保护进行长远规划,对古建筑实行保护并且完善配套设施,在实施合乡并镇并村时,组织专家对当地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论证。加强相关立法,严惩破坏乡土文化的行为。同时设置合理有效的专项资金,保证乡土文化传承和保护中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保护文化地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共生性保护模式,是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有效途径。收集有历史意义和传承价值的物器,传承乡村文脉。有条件的村可设立村志馆、农耕文化馆,编写村志,通过生活实物,记录下历代村民生活的轨迹,用地方文物来反映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地标。

(二)注重传承,提升乡土文化的内涵

发挥民俗文化作用。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把传统道德约束与村民自律、村组织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和谐稳定;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凝聚和认同;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使乡村成为宜业宜居的新家园。

传承各种传统技艺,包括一些手工艺、民间文学艺术、杂技艺术等。国家规定小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必须掌握一门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能,目的就在于让优秀乡土文化代代相传。可在中小学加强乡土历史文化教育工作,开发乡土历史文化教材,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基地,开设当地乡土文化以及传统技艺课程,并把此项要求纳入学校考核体系,让中小学生增强乡土文化认同感。

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农村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展示馆,搭建保护传承展示交流平台,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农村传统工艺项目纳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养乡村特色非遗品牌,增强乡村活力。推进非遗抢救性记录,采录农村濒危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

打造乡土品牌。做好文化遗产的展演、展示活动,保护好文化遗产,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地方乡土文化品牌,把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之中,使乡土文化以活态化的方式得到更好传承和保护。

(三)注重引领,用乡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

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礼堂作用,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围绕移风易俗、诚信建设,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大力弘扬浙商精神和xx精神。把浙商精神和xx精神作为新时代乡土文化和乡风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重塑农村人文、生态、宜耕宜读的美好生活方式,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社会氛围。

发挥党员干部引领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带头培育和树立良好的家风,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带头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争当家庭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发挥旗帜引领作用,从而促进乡风更文明。

发挥新乡贤作用。培育新乡贤文化,德高望重的退休还乡官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农村的优秀基层干部、家乡的道德模范和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都属于“新乡贤”范畴。要积极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搭建乡贤议事平台,建立乡贤联络机制,畅通乡贤与乡村信息的互联互通,激发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内驱力。

(四)注重人才,充实弘扬乡土文化的力量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并专岗专职,选好配优文化站站长,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加强村级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推进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试点,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干事”的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加强乡村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扶持开展传习活动等,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加强基层民营院团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民营院团的扶持力度,鼓励通过送戏进万村等,传承发展戏曲艺术,促进乡村文明。加强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建设,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文化团队、协会,发挥乡村文化热心人、文化骨干的作用。加强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引导群众文化辅导员深入乡村开展志愿服务。创新开展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将其纳入各级文化队伍培训计划,加强考核和管理,选送优秀乡土文化人才到文化艺术院校深造,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篇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理念,这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我国农村发展的总纲领。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要求,对如何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新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带头振兴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现将xx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经验和思路汇报如下:

一、筑牢乡村文化基础,促进功能完善配套。一是借着灾后重建的东风,xx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但由于资金、项目、场地等问题的制约,文化设施简陋、总体水平低及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下一步,xx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改什么的现实需要,通过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整合资金、整合资源,以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和倾斜力度,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二是加大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利用,把固定党日、农民夜校、读书节、“四好村”创建、农民运动会等活动融入到平时,做到月月有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增加广大群众对党的政策方针、乡风文明、种养殖技术等知识的了解。

二、培养乡村文化人才,促进人才聚集。一是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多措并举,挖掘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本土文化人才。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战线上来。二是大力支持民间草根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在经费、技术、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鼓励他们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三是开展文化人才培训。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文化工作人员进行择优培养,把优秀的文化人才逐步培养成村两委后备干部,或者定期参加村两委活动,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发展乡村文化发展战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一是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并整合具有老场地方特色的红军文化、祠堂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新生活。二是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力度,以举办特色会节的形式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系列文化旅游精品及特色村,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去年,六城村举办首届金银花采摘节、老场村杨家祠堂举行祭祖活动,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认可,并引起了多家外地媒体的关注,特色会节的举办在很大程度上打响了xx农旅融合发展的品牌。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xx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但目开发力度有限,仅靠乡村两级层面不足以大刀阔斧的对全乡进行整体打造、提升。下一步xx将借乡村振兴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进一步提升全乡文化综合实力,让文化成为教化育人、提振精神、鼓舞士气、积极向上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保障。

【篇六】

为推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宜城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专班,于9月6日至25日,对全市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市直相关文化部门和10个镇(办),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红军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xx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篇四】党建促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需要深入调研、统筹谋划。农业农村部开展了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织干部开展驻村调研,全面摸清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到费孝通先生80年前调查过并写出《江村经济》一书的村——江村(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开展调研,对推进乡村振兴作了一些思考。

一、中国乡村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前,中国之乡村,从内地到沿海,从城郊到农区,从山区到平原,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社会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城乡关系从割裂向融合转化,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市民化、1000万农村人口脱贫,农村即将消除贫困、全面小康。可以说,中国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江村也在微观层面,演绎着这个时代变局。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化国际化,让农业从计划封闭变成了自由开放。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农村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时间和劳动的自由支配权,想种啥就种啥、想吃啥就吃啥,这在车马归队、劳力归田的大集体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流通范围大大拓宽。江村的太湖螃蟹、太湖三白销往全国各地,浙江白茶、山东苹果、赣南脐橙等则摆上了江村百姓的餐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更是与全球农业融为一体。2017年农产品进出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不断加深的市场化国际化,既给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源泉,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使农民从土里刨食、温饱不足变成了进城务工、走向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进城务工。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2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了42.35%,2.8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割麦插秧累断腰”已成为历史,种田比以往更加省工省事省时。江村的村民跟我说,现在腰包更鼓了,日子更好了,笑容更多了,寿命更长了。近年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不少城里人选择到农村当农民、搞农业,这表明农业农村正在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带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碰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促进,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作用,这不可避免地对农民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

【篇五】党建促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培训心得体会

    一是坚持强化培训,提升干部抓经济工作能力。“手里没把米,鸡都不围你转”,新形势下“经济手段”已成为凝聚群众的有效手段。通过在成都学习的几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成都的经济发展很快,与那里的干部抓经济工作能力强密不可分,从教授到村干部谈起经济工作来头头是道,抓起经济工作来各显神通、百花齐放。我们去参加现场教学的五个村,每个村抓经济发展都各有特点,有开发竹艺产品的、有开发陶艺产品的、有搞特色民宿的、有在村委会做服装加工的、有种茶叶的、有种猕猴桃的等等,这些产业既让群众增加收入,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比如,崇州市五星村的老支书告诉我们,通过发展产业和乡村旅游,现在村上还有70多万元的集体积累。再比如,蒲江县复兴乡对外出口的红心猕猴桃产业,除了本地的地理优势外,主要就是因为当地的干部有经济头脑,提前把分散承包经营的土地整理好,集中在集体手里,才得到与新西兰跨国公司合作的机遇,从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反观我们留坝县各镇办,经济发展滞后客观上讲受制于限制开发、区位劣势等不利因素,主观上讲也与我们镇村干部抓经济工作能力不强也有很大关系。大家平时忙于日常事务,主动钻研、学习经济工作的时候少,思维方式呆板,眼界不够开阔,既不能较好地把握国家经济政策走向,也不能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去创造条件抢抓机遇。比如,村级扶贫社就是县上搭建的一个抓好村经济建设的平台,而我们的一些干部却没有把这个平台利用好,不敢大胆的去创、去试,工作按部就班、照葫芦画瓢,究其原因还是抓经济工作能力欠缺。为此,建议今后重点加强对镇村干部抓经济工作能力的培训,并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到乡村创业,积极引进绿色无公害龙头企业带动乡村产业和经济发展。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早在2004年,成都市为破解城乡二元分割体制、解决“三农”问题顽症,就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在我看来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最值得学习借鉴的,就是“牢固树立规划意识,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谢育新教授讲“成都当时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乡村规划师,待遇是年薪10万元,每月到村工作一星期,主要是做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规划,并全程指导相关规划落地实施”,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成都市的每个乡村规划建设的都非常科学,各有特色,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们留坝县各镇办在推进一些环境整治、节点打造、乡村旅游等工作中,虽然规划设计是专业公司,但设计交出来后就很少指导落实了,基本上就是靠施工队和镇办领导的领悟能力来搞建设,导致一些规划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做出来的节点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就应该学习借鉴成都市这种规划管理方式,为各镇办分别招聘1-2名专业的乡村规划师,要求规划师每月定期来镇村工作一段时间,重点做好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规划设计和指导落实,为后一步乡村全面振兴做好基础工作。
  三是坚持做精做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都市全市有2000多万人口,总体经济实力在省会城市中排名全国前三,成都闻名天下的小吃和成都人喜欢吃喝玩乐的天性,让成都周边县区发展乡村旅游自带加速优势。加之他们发展乡村旅游善于挖掘本地资源特点,高起点规划建设,注重打造品牌和借势宣传,让成都的乡村旅游也走在了全国前列。而我们留坝县地处秦岭南坡,背靠西安大都市,青山绿水生态良好,文化资源积淀丰厚,虽然目前交通不太方便,但随着今后宝汉高速及其支线的通车运行,留坝必将加入西安“两小时生活圈”。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旅游一业突破战略不动摇,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挖掘和发扬好遗存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大力发展更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不仅需要“一枝独秀”,更需要“多点开花”,目前看来,留坝的火烧店镇、留候镇等已经走在了前面,而我们江口镇就相对滞后了。今后,我们应该学习好成都经验和兄弟乡镇发展模式,充分挖掘梭椤、洪武、河西、范条峪等村的资源优势,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垂钓、采摘、露营、民俗体验、红色教育等旅游节点,把每一个节点做成像景区一样的精品。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源,通过改造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一批精品民宿和农家乐,解决好游客吃和住的问题,从而尽快让的江口的旅游产业迎头赶上,为全县全域旅游贡献一份力量。
  四是坚持解放思想,以问题导向抓工作落实。成都的干部思维方式灵活,思想观念解放,善于通过打政策“擦边球”的方式来突破性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对于村级活动场所挂牌过多过滥的问题,他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哪个部门来检查验收就挂哪个部门的相关牌子,检查验收完了马上取下来。这个办法虽然有应付检查的嫌疑,但对于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还是起到了作用。再比如,成都的干部奉行“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理念,用温江区委党校范吉斌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的干部学习上级文件,主要是看文件规定哪些事不能做,除了这些不能做的事外,其他的事都是可以做的”。正是在这一理念下,成都人较早地完成了土地、住宅确权工作,通过整理农村土地(含宅基地),盘活了土地资源和房产资源,采取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的方式修建集中安置点,把老百姓原来的旧房租出去改建为民宿,打造了一批网红村,如“明月村”、“幸福村”等。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破解的问题,现在回过头再想一想,主要是受制于各种条条框框限制、思路不开阔造成的。邓小平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今后,我们应该学习成都人这种思维方式,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统筹利用好各种资源,想尽千方百计最终把问题解决了,使经济发展了,让群众满意了,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根本目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篇六】党建促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聚焦强党建抓落实促乡村振兴
作者:王晓东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2期

        摘要: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庆云县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实施“1+1”双百提升工程、发挥党员讲习所作用以及强人才支撑,内外结合,探索出了具有庆云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关键词:党建;基层组织堡垒;党员先锋;人才支撑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庆云县根据本县发展现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大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打造出庆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一、庆云县乡村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庆云县位于山东省最北端,地处山东河北两省三市(德州、滨州、沧州)五县(乐陵、无棣、阳信、盐山、海兴)交界处,总面积502平方公里,共计158个社区,30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25万。庆云县建县比较晚,加上地处海浸区,导致经济发展先天不足,县城和城镇发展规模比较小,层次比较低,自92年被列为贫困县,到98年实现整体脱贫,2003年又被列为山东省30个重点扶持欠发达县之一。

        (二)村级集体经济结构薄弱

        庆云县村级集体经济结构薄弱、负债多、可用资金少,各村之间发展也不平衡。2017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最多的村是12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还低。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最少的村还不到3万元,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种植业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比重很小,养殖业规模小。工业很少且规模不大,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和代加工企业,科级含量低、产业链短、效益低。

        (三)村干部双带本领不够

        村干部有发展经济的强烈意愿,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有想法,缺乏方法,并且他们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能力很弱。村“两委”班子成员较少,而平均年龄偏高。村干部队伍文化水平低,缺乏前沿观念和专业知识,在处理复杂问题能力比较弱。在带领群眾致富的工作中,服务群众意识不强,思路不够清晰,标准不高,措施不够有效,党组织领导作用没有明显发挥出来。

推荐访问:党建 振兴 调研报告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