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4篇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4篇

时间:2022-09-05 11:25:02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4篇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建议八篇 篇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4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4篇

篇一: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建议八篇

 篇一 ?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水利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我省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抓住机遇、统筹谋划,系统治理,着力解决好乡村水问题。

 一、夯实农业发展水利基础。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构建大中型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韩江粤东灌区、雷州青年运河、高州水库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中型灌区、山区小型灌区改造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国家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不断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到 2027 年改善灌溉面积 1000 万亩。二是加强农业用水管控。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快建设灌溉用水计量设施。三是大力提升农业节水技术水平。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因地制宜普及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全力实施《广东省“十三五”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到 2020 年全省新增 50 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四是实施“互联网+现代水利”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二、建设优美乡村水环境。一是加强农村河湖管理保护。以“广东河更美”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强化村水环境

 治理,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水系连通和河塘清淤整治,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二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湿地保护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河湖生态保护红线,禁止非法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实施农村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改善农村小流域水环境、水生态,维护河湖健康。推动我省小水电行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小水电绿色发展。三是重点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崩岗治理,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四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提升水资源监管能力。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加强农业取水许可管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实现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测全覆盖。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三、提升水利富民惠民水平。一是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韩江高陂水利枢纽、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潖江蓄滞洪区、西江干流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二是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升级改造、城镇自来水厂延伸和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目标。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制定饮用水源应急预案,加快备用水源建设,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水源安全。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提升供水工程水质、水量、水压达标率,提升县(市、区)农村供水行业监督管理能力,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

 2020 年底前完成 2277 个省定贫困村 20 户以上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三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全力做好三防减灾工作,继续完善山洪灾害和低洼易涝村落监测预警网络,不断巩固基层群测群防体系,提升基层“三防”预警发布能力。加强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统筹推进中小型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工程风险点、危险源排查常态机制。加快实施市县镇三防指挥系统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基层三防指挥效能,强化自然灾害协同救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

 四、健全农村水治理体系。一是加快推进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按照工程产权所有者负责筹集、财政适当给予补助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经费,建立稳定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小型水利工程“有人用、有人管、有钱养”。二是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所有权、落实使用权、搞活经营权,盘活水利存量资产,促进农村水利建设持续稳定发展。强化管护主体责任,培育多元化管护模式,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三是创新农村水利组织发动和建设管理机制。大力扶持、规范和创新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多元化发展,鼓励和引导其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互联互融,支撑其成为农田水利项目实施和管护主体。四是稳步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农业水权确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机制改革,完善水价形成、精准补贴、节水奖励等机制,实行分类分档水价。五是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公益性职能,逐步提高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水利专业人员比例,促进农村水利工程长期良性运行。六是实施移民增收致富、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移民

 安置区有效治理工程,深入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工作。

 篇二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作为本人所在的梅州市,是广东的较大的山区市,农村地域广,农业人口多,所以我们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精神。党员干部更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一是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让思想先行。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当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推动乡村振兴,正是为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之策,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具体路径,是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是在振兴乡村工作中,要规划先行。要科学制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这既是深入贯彻中央相关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切实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高乡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以及农村居民获得感的切实需要。虽然目前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

 业污染环境问题也得以遏制;农村基层治理得到加强,但也要看到城乡协同发展差距还比较明显,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和公共服务短板突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不高。解决存在问题,需要统一思想,按照既定的愿景、目标,提高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领导水平和凝聚向心力,优化人才和资源配置,夯实、优化乡村基层治理基础,打好脱贫攻坚战。振兴乡村,振兴农业,需要遵照市场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农业发展应充分确立市场导向,充分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乡村振兴要千方百计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振兴乡村,还必须加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避免边污染边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具体规划。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规划编制水平,让规划既具前瞻性又接地气,推动乡村振兴顺利有序进行。

 三是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以实干为根。乡村振兴等不来、送不来,要靠广大干群奋斗而来。我们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拓创新、苦干实干,扎实抓好实施“头雁”工程、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树立文明乡风、鼓励支持人才“上山下乡”、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六方面工作,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力促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靠组织保障。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依靠各级党委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必须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带好头、作表率,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要着力提高新时代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引领农业农村农民,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党员干部要真正深入群众,真情关爱农民,真诚服务农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固基础和坚强支撑。

 篇三 ?

 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出现“法治”和“依法治国”一词,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既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还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这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突出了几个重点,第一,突出了农村产业发展;第二,突出了建设生态宜居农村;第三,突出了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农村实际,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在农业农村工作领域,依法治农就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法治乡村就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如何加强法制保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内涵,已经不仅仅是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提供法制保障。据统计,截至 2017 年,全国

 已颁布农业法律 25 部,涉农行政法规 76 部,还有农业部规章 148 部,农业农村已经进入到依法治理的新阶段。不仅在中国,从国际上看,许多发达国家在“三农”问题上都比较重视发挥法律法规对规范利益分配的作用。借鉴国内外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我们更多的加强应用法律思维和方式手段。

 一、通过法制方式来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社会结构快速变动。传统农村的封闭性被打破,现在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监督意识都在增强。现在的农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多种行业多种阶层的人都有。这种情况下,原来依靠乡规民约来治理乡村的手段在减弱,功能也在减弱,要化解矛盾,推进管理,维护稳定,就必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快建立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通过完善法律让农民更多参与,来达到社会共治。面对新形势,必须加快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加强执法监督,加强普法宣传,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第一,要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关立法。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界定、成员界定、权利义务、资产从属关系、组织形式、发展路径、管理体系和矛盾纠纷的处理途径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促进组织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二,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理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民主决策等制度,切实提高乡村民主自治水平。第三,要健全管理机构。全面建立并规范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畅通矛盾纠纷解决渠道,积极引导农民通过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争议。

 ?

 二、通过法制方式来调整农村利益格局 ?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城乡居民利益也在不断调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工商资本的进入,以及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长,使农民和各种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变得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要靠完善法律法规,依法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有效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特别要注重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四是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潜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夯实农村社会治理基础,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调整农村利益格局。

 三、通过法制手段来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和保护环境 ?

 虽然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违法生产经营、违法使用农业投入品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出现,必须通过法制手段来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要通过观念更新和制度建设,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过去主要靠行政方式来治理的思路和方法,向依法治理方面转变。二是由片面追求增加化肥、农药、耕地、水资源等投入,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

篇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又一次将农村问题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进行部署。但是,当前形势下,农村问题复杂多变,农民生活急需改善。因此,必须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深化对我国农村现状的认识,并且做好规划。当前,农村主要存在着经济问题、人口问题和公共设施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常驻人口,建设公共设施等手段来解决。因此本文针对“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解决方案。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规定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在新时代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对于我国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下发的《国家乡

 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则将理论做了路径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目前的乡村发展模式有着许多的问题,我们必须在真正实施战略之前,先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些问题,早做准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针对解决。

 二、乡村问题 (一)经济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发展就存在着巨大的剪刀差。早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着重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与农业相对轻视。之后的发展,农村与农民群体支持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建设做了巨大的牺牲。而进入 21 世纪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阶段,城市与乡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市民与农民之间,发展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首先是产业问题。我国农村第一产业占较大比重,农村人口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然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利用率偏低,田地荒弃严重,地形复杂,土地流传不便,承包经营困难,诸多问题也影响了农业发展。此外第二产业,典型的如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经济成分,但是乡镇企业的劳动力密集模式难以与机械程度较高的大型国企、外资企业和私人企业相竞争,在之后的发展逐渐呈现一种衰败的态势。第三产业几乎还没有成型。

 另外,金融服务呈现出一种“金融排斥”的现象。一方面,农村大多呈现一种“地广人稀”的状态,人口密度不高,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发展较慢,农民可支配收入较低,商业银行网点与金融机构一般很少在农村设点,农民也没有理财思维与能力。目前国家虽然一直在推行普惠金融,但是资金一般难以流向农村,这是因为农村产业往往缺少较高利润率的项目来吸引资金流入。

 (二)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农村问题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人口空心化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与政策的变化,使得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人口逐渐呈现空心化。根据相关经济学家的测算,这种人口流动已经快达到刘易斯拐点,农村人口将呈现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农村依然会保持这种青壮年大量缺失的状态。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与留守儿童的问题。青少年的大量流出不可避免的就会形成农村老年人与孩子居多。现在农村里往往出现老年人与孩子相依为命或者老年人照顾孩子的情况。人口老龄化使得整个农村暮气沉沉,留守儿童则缺少优质教育与家长的爱和关心,今后的发展也令人堪忧。

 (三)公共设施问题

 农村与城市最主要的差距实际上是公共设施的建设。首先在基建方面,城市道路往往四通八达,道路呈现一种蛛网放射的形式,出行方式众多。而大部分农村只有一条公路与外界连接,相对闭塞。虽然我国长久以来提倡的“要想富,多修路”等政策口号,但是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农村情况并不尽然相同,还有少部分农村并没有可行的道路通向外界。其次是包括教育、医疗、休闲等众多公共设施,农村人民往往难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优越性。在某种程度上,此类公共设施建设的差异是城乡之间根本的差异。这类设施的缺乏也是阻止年轻人继续留在农村或者城市居民向农村的流动定居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是包括电路、网络、自来水、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这些对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性至关重要。

 三、解决方案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有良好的促进效果。

 第一,是要进行集约化的农村生产。我国农村整体而言,集约化程度较低,农村土地利用率较低。因此先要完善土地确权转让制度,将经营权与承包权分离,加快土地流转,集中发展农业。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种植技术,可以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种植产量高效益高的新型农作物,同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种植,共同致富。

 第二,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联动升级。多产业的联动发展,既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解决村内青壮年的就业问题。目前比较典型的是浙江湖州安吉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安吉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即“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一直在践行着习总书记的话语,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着眼聚焦农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着力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现已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和样板地。

 第三,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金融机构进驻农村,让农民享受到普惠金融所带来的便利。目前各个县区往往都有自己的农商银行,作为农村主要的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居民的时候,需要更加细心和耐心,操作更加简便和人性化。网点规划布局的时候要更多地考虑农村地区的便利。事实上,农村人口往往储蓄率较高,便于银行吸收存款。银行还可以下

 乡进行普及银行理财知识,正确引导农民进行贷款和银行理财。

 (二)增加常驻人口

 人口是农村的根本,如果没有人口,那么农村只是一个荒村,废村。要实现农村青壮年的回流、优秀人才的进驻以及城市居民的移居,首先必须解决当地人口的就业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老人的医疗问题。要有就业首先还是要有产业,要形成产业首先要有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农村集体主义的优势,由集体主义兴办企业。同时,在目前万众创业的氛围下,家家户户也可以自己兴办企业。由村集体的企业带头,农民兴办的企业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由村集體统一规划品牌、推广,力争做到一村一特色一品牌,积极参与市场活动。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凝聚成一个集体,在市场竞争的情形下具有优势。对于优秀人才给与适当补贴,争取把村里出去的大学生又重新请回村里以及吸引其他人才。

 而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目前农村地区学校硬件设施相对缺乏,教师人才更是稀少,难以引进,更难留住,主要还是因为农村学校难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因此首先,需要财政部加大拨款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其次可以

 需要吸纳民间资本和福利援助,在额定工资之外,为农村教师争取更多的福利待遇。

 醫疗问题也是农村问题的切肤之痛。大城市往往拥有良好的医疗水平,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报销额度都大大的高于农村地区。因此,首要还是要加大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至少做到农村与城市的医疗保险无差别。其次,加大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联动,安排急诊通道以及定期安排专业医师下乡坐诊。再然后,对农民定期体检以及建立农民的身体和医疗档案,做到提早发现,及早治疗,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医院的需求。

 (三)建设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的建设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关键。首要问题是解决农村的交通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地缘性。在东部发达地区,道路交通比较发达,在西部地区或者某些山区一些村庄只有一条狭长小路进出,有些地方甚至还需要翻山越岭,走索道,走峭壁。这些地方需要急切解决道路交通问题。如果没有适合道路交通,外面的资源无法进入,村内的资源也无法输出,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就无法惠及这些地区的人。因此在这些地方,有两种可行的方案,一种是修路,将其纳入我国现有的道路体系中来,另一种实在是在深山里的村庄考虑举家搬迁,移居到合适的区域。其次是医

 疗、教育、休闲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很难引进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大部分只能依赖国家投入,财政部拨款,国家在进行年度预算的时候,可以考虑适当向农村地区政策倾斜,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是包括电路、网络、自来水、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这些则需要地方政府进行统一的统筹规划。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过大。如在浙江地区,几乎所有行政村都铺设了污水净化系统,而在有些地区则不到百分之三十。可以考虑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干部考评体系,敦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打赢脱贫致富攻坚战的关键阶段,国家适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这一阶段的有力布局。习总书记一直心挂农民群众,只有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提上去了,农村建设跟上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走的更加扎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肯定还有新的问题出现,这时候就要做到实事求是,对症下药,才能将问题妥善解决。

篇三: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报告里一共提到了七大战略,其中之一就是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现了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将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XX 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脱贫攻坚这个总抓手,全市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三农人才培养、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等取得了巨大进步,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乡村振兴战略对 XX 而言,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没有成功的案例供参考,因此在深入实施过程中,将面对的如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等问题应引起必要的关注和重视。

 一、XX 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全市在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势推进下,农业产业有序推进,农村环境大为改观,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面貌日新月异。这对接下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积极的准备和有益的参考。但从进一步查找问题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城乡发展不协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一批批特色镇和示范村不断涌现,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明显。但由于城乡之间体制性障碍没有消除,要素市场流动不畅,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导致城市越来越繁荣,而农村则整体处于凋敝状态。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通过 XX 近几年大力实施的全域绿化“六绿”三年攻坚行动、全市农村“组组通”公路大决战三年行动、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农村硬环境整体改善明显。但也有少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部分地方安全人饮和产业用水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通讯网络仍有不少盲区和死角,部分乡村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不强,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等问题还未得到有效处理。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全市农业产业除茶叶、食用菌、烤烟较为成熟外,其他大多数种养业存在品牌影响力不强,市场主体作用不突出,竞争优势不明显。四是农民素质

 参差不齐。脱贫攻坚的全面推进,部分农民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升。但也有部分群众思想保守,主动发展意愿不强,生活习惯不好,发展生产积极性不高,主动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在一定范围内普普遍存在。五是基层治理能力较弱。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部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作为,甚至乱作为,严重影响了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二、对 XX 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XX 只有充分发挥优势,坚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因地制宜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愿景才能变为现实。

 一是坚持城乡协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坚持区域协同、城乡并重,从整体上谋划 XX 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城乡结构,补齐薄弱区域、薄弱领域、薄弱环节短板,增强发展后劲,把

 XX 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坚持走农村人口异地及就近就地城镇化并存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针对 XX 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承载力较弱的市情,要积极打破城乡阻隔,推进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构建县城、城镇与农村新型社区梯度适中、协调发展的就地城镇化体系。举全市之力推动印思德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真正实现全域统筹、东西互动、相互支撑。进一步加大对人口大县的支持力度,提高人口大县县域城镇吸纳能力,更好促进就地城镇化和就近市民化。着眼于优化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从产业、居住、文化、教育、科技、公共服务等层面综合考虑乡村发展。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吸收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要尊重群众意愿,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美丽的乡村一定是产业与生态融合、人与自然和谐,而不是千篇一律、或浓妆艳抹、或大拆大建。在产业发展上,要根据资源秉赋,遵循客观规律和市场规律,把农村土地确权、示范园区建设与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带动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做到宜旅则旅、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绝不能村村都有旅游业,家家都搞农家乐。

 三是健全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充分汲取 XX 市“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原来的治理基础上加强依法治村,使各项权力及权利都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把道德建设融入到乡村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典型示范,标杆引领,促进习惯养成,推动行为自觉。以新发展理念统筹抓好农业科技人才、实用人才和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是坚持素质教育。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受益者,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决定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甚至是成败。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结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活动,以“农民讲习所”为阵地,实现村民与市民文化资源的共享,坚持开展文化教育、文明卫生进农村等行动。组织开展农村清洁风暴行动,落实卫生保洁人员,及时转运村里垃圾。引导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清扫各种垃圾,整治河道沟塘,清除卫生死角。

 五是完善基础设施。以中央环保专项督察整改和脱贫攻坚工

 作为契机,下大力实施好通组路、联户路、安全饮用水、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实施好“四改一化”项目,配备垃圾箱和垃圾收集池,配置垃圾清运设备。针对实际情况,探索实施集中村寨及分散住户生活污水处理差异化方案。加快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把生活在生态脆弱区的群众搬迁进城,改善困难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扩大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面积。

篇四: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18 年第 26 期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 376 期 Serial No.376No.26 , 2018经济研究导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乡村振兴战略从战略目标、实施路径、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资金支持等方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总方案,是新时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行动指南。

 在我国整体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背景下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和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宏观背景,本文从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所裨益。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一)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 [1] 2017 年,我国大陆总人口 139 0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8.1347 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42.35%,比常驻人口城镇化率低 16.17%,还有 1.3 亿人处于“离土不离乡”的状态,其中很多人还过着“候鸟”般的生活。

 2017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 33 834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 11 969 元,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是2.83 倍。① 可见,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很突出,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迫切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并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

 建国以后,党中央围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 1982 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到 1986 年的《关于 1986 年农村工作的部署》等 5 个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为解放我国农业农村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各项改革、解决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4 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 15 个中央一号文件,这些文件涉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水利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等内容,实现了由关注农民收入或农村发展或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农民全面振兴的转变,实现了由注重农产品数量向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全面发展的转变,实现了由关心农民收稿日期:2018-05-31作者简介:詹懿(1981-),男,重庆人,讲师,经济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研究。①根据《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与对策建议詹 懿(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重庆 400054)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系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框架、总方案和总思路。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加深刻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和重点。同时,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四个方面的路径,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贯彻落实。关键词: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26-0041-0341 - -万方数据

 收入到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教育、医疗等全方位转变,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哲学命题的深刻把握,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革命理想的不懈努力。(三)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 年 11 月 10 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六大”措施的第一条。

 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 “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可以从供给侧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和生态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需求和优美生态环境的生态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从需求侧引导工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 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 322 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4 445 元,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0 955 元,增长 8.1%,增幅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 1.4 倍。① 按照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0 955 元算,5.7661 亿农村人口可以创造大约 6.3 万亿元的内需市场,这个市场是推进工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动力和必要支撑。(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即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 2050 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是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和基本遵循。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上讲到:

 “关于人口的城镇化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 2017 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 5.77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41.48%。

 可见,农业人口众多、农村面积广阔、人口城镇化速度缓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大局”,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必须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分“三步走”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即到 2020 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 2035 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

 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在时间、空间和内容等方面完全契合。

 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路径,又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城乡要素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

 因此,需要从体制机制、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等多方面统筹考虑、综合应对。(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农村中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单向流入城市,造成农业农村大量“失血”,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成因。

 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除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以及促进城乡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藩篱,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一是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的政策,以稳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预期,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二是在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要求,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要素集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是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抓紧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四是培育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保证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和重要实现形式,必须坚持好、发展好、维护好。要稳妥开展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自然人农业变法人农业的改革,打造服务集体成员、促进普惠均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 。

 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用地指标区域协调机制,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保障农业项目用地需求,增强农业项目融资功能,提高全国农业项目用地配置效率。

 六是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做好财政资金的“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整合”,就是要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把各类涉农资金尽可能“打捆”使用,形成合力; “撬动”,就是要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 [4] 。

 七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制,健全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制定金融结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推动农村金融结构回归本源,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八是健全完善农业信贷担保和保险制度。

 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的融资能力。

 支持多种方式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九是健全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支持政策体系。进① 根据《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来。42 - -万方数据

 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好各级党组织书记总揽全局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在政策宣传、思路引领、思想教育、带领群众等方面的“领头雁”作用,健全完善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健全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定保障机制、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机制,畅通乡村基层技术和服务人才成长通道,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二)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依托产业平台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在农业农村集聚,通过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规模化水平,以及延伸产业链条等方式,充分发挥城乡要素的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的比较收益,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因地制宜选择好特色优势产业。

 特色优势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需要根据乡村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区位条件、人才支撑、市场前景等因素,选择市场潜力大、群众带动力强、生态影响小、产业辐射能力大的产业作为乡村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好特色优势产业。

 要通过完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利用智能终端、机械化操作、现代种业、现代生物技术、生态环保、 “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提升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知名度,使传统农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降低市场和自然风险,提高农业产业的比较收益。

 三是运用市场化手段运营好特色优势产业。

 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周期长、市场和自然风险大、涉及利益主体较多等特点,既需要在基层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采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发挥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性作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产业辐射带动面。依托本地特色资源,立足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三)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国传统的以家庭为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品质低、生产成本高、接受社会化服务能力弱、市场信息不灵、融资能力差、把握市场机会能力不强等问题,是农业比较收益低下、农村凋敝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适应信息化、科技化、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的需要,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培育农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重点从本地籍在外打工或创业的成功人士中、本地区经营业绩好的企业负责人中发现和引进热爱“三农”...

推荐访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振兴 乡村 几点建议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