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三篇

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三篇

时间:2022-04-14 12: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3篇

第一篇: 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

课程论文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认清与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首先要注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是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和依据。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 其目标是人的解放, 这一进化与发展必须经过工人阶级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 无产阶级要推动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 其自身必须要有成熟政党的正确领导, 必须掌握国家政权, 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21世纪的今天,用历史的、哲学的、全球的眼光观照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运动,弄清其来龙去脉,把握其规律性,在比较中互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坐标, 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获得走向未来的新的、更高的起点,取得新的、更大的自由和主动,在创新中发展。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

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近160 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期间,社会主义既经历过凯歌高奏的年代,也经历过发展受挫的岁月。是成功还是挫折,从根本上说,在于是否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归根结底就表现在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一直把实行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

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按劳分配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也就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离开这一点,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据。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概括为八条: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的社会主义, 而不是以历史唯心主义或人道主义为基石的社会主义; 第二, 科学社会主义是“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主观构想出来的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体系;第三, 科学社会主义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 并能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在小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社会主义;第四,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工人阶级为物质实现力量、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的,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的产物;第五,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贫穷、平均主义或两极分化;第六,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而不是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第七,科学社会主义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分阶段实现的一个发展过程,而不是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地就能实现的理想社会;第八,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在不断变革中不断完善的社会,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社会。

3、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

(一)世界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相继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1]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涵盖了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第一时段: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发表为标志,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开始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缘起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直接有关,在西欧普遍建立所谓的理性的王国即资本主义国家后,正义、平等、博爱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学习这些重要讲话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全力以赴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第二时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的必然产物。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伴随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而快速发展,使它固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引起巨大的社会振荡或社会灾难,这为人们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规律提供了客观依据。

2.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以苏俄为标志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涵盖了第三时间段和第四时间段。第三时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世界进入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第四时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与走向衰败。在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下和苏联的帮助下,二战后世界上先后有十几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与资本主义世界分庭抗礼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中央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历史地看,“苏联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弊端也较为明显。正是“苏联模式”的僵化和固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逐渐丧失了生机和活力,最后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3.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社会主义的多样化发展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突破,到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多样化趋势,涵盖了第五时间段和第六时间段。第五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从总体上看,当时我们党已经初步触及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出现了探索中的严重挫折。第六时段:我们党做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取得了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充分证明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和必然趋势。

(2)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

用全球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我们还应明确,社会主义有许多流派,其中既包括科学社会主义,也包括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尽管它们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但是它们的问题域和思想主题又具有很大程度的共通性,即都是要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全球性问题,汲取现代性的人类文明成果,同时规避、超越或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代价和痛苦。[3]总之,用历史的眼光、哲学的眼光、全球的眼光梳理、透视、通览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由远及近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而构成一个多维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是研究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所应持守的基本的政治立场、 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这些重要讲话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全力以赴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3-25.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3]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1).

第二篇: 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答案

1.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来源 涵义 地位 内容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只是称自己的学说为“共产主义”。19世纪二三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分子开始把“社会主义”一词用作他们向往的与资本主义不一样的一种新社会思潮,新社会制度的名称。19世纪30年代法国工人秘密团体开始把“共产主义”一词用作他们要实现的理想社会的目标。到60年代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进一步扩大,此二词已经通用,“科学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也成为同义语。西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于19世纪80年代传入日本,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开始在我国系统,自觉的传播。

涵义:从广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狭义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但它不能取代研究众多具体规律的的各个部门学科,它对众多部门的学科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使其他学科在明确社会主义性质,目标,和道路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为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服务。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总称。

地位:马克思主义由三部分组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层次;政治经济学是中介手段,属于第二层次;科学社会主义是总结,是目标实现,是第三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它比比哲学更直接,比政治经济学更全面。

内容: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它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他们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共产主义政党,领导工人阶级与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既有历史继承关系,又有根本原则区别,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因素,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体系,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科学原理;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它是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从总的来看,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是有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是渗透了军国封建因素的社会主义;第三次飞跃,从一国到多国飞跃,它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不完全是自上而下推翻旧制度,而是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社会主义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它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渐进性改革,既肯定了苏联模式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成果,而且纠正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背离性歪曲。各国结合当今时代的变化和各自的国情,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第三次飞跃。

2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积极意义: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资料,也为启发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各种详细描绘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预测和宝贵的见解,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主张和规划。第三、对于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过种种设想,进行了种种试验和斗争,这些试验和斗争给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验与教训,提供了参照。

局限性: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始终不能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他们的历史观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始终没能找到实现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

存在局限性的原因:第一,历史条件不成熟。第二,阶级条件不具备。第三,理论条件不充分。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暴露。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市场供求失衡,导致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政治条件:三大工人运动的进步性表现在(1)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2)斗争的手段以政治手段为主(3)组织性增强。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思想条件:三大思想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空想社会主义。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1)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2)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3)指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4)阐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剩余价值学说:(1)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2)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3)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5 “两个必然”的思想

“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1:从唯物史观角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会被更高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从阶级斗争角度: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3:从剩余价值规律角度: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和工人贫困的积累交织在一起必然会带来无产阶级革命。

4: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角度: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

6 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

第一,建立无产阶级军队,掌握革命武装是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

第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

第三,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广大的城乡劳动者,尤其是要联合广大的农民,与他们结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第四,必须有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五,要达到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目的,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离开了最终目的,无产阶级专政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第六,无产阶级政权必须实行民主制度,离开了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就会变成对无产阶级的专政。

7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不发达国家可以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但要充分估计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2: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为此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电气化。

3:充分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4:过渡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不可避免的。

5: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

8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和必然性

1 .改革的涵义:改革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具体体制的调整和完善,是实现社会局部调整和全面改良的过程。

2.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因此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内改革来解决;通过改革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从制度设计来看:来源于马恩的设想;马恩设想的前提是发达国家;不完全适合于落后国家;必须通过改革予以调整 ;2.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每过渡到一个新阶段,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体制上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3、从发展模式来看:移植了苏联模式;不适合于本国的国情;对苏联式的体制进行改革 ;改革本身就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4.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政治革命;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改革将代替政治革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解决自身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5. 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外部因素;社会主义国家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体制,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创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9 如何评价苏东改革?

主要成就:第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缓和了本国矛盾。第二,改革打破了传统体制的神话,使人们认识到了改革旧体制的必要性。第三,改革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第四,改革促进了各国对建设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五,改革的实践促进了理论的探索,理论的探索也反过来推动改革的实践。

局限性:(1)盲目性 改革的自觉性不够、理论准备不充分、思路不明确、对改革的难度估计不足 ;

(2)不全面、不配套 改革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 ;

(3)不彻底 在行政系统内由上级向下级放权在国家统治经济的框架内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4)改革不仅不能克服原有体制的弊端,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10 苏东剧变的原因与启示(1)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1 原有体制积弊太深;2 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3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苏东剧变的启示:第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第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途径第五,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第六,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11.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理论上的新发展

1、在发展阶段问题上,认为本国的社会主义仍然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2、在发展模式上,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3、在国家发展战略上,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4、在所有制与分配制结构的问题上,不再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5、在资源配置方式问题上,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6、在“两制”关系问题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主张实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对外开放政策

7、在社会主义改革问题上,一方面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强调改革必须是“有原则的改革”和渐进式改革。

8、在治国理念与方略上,认识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逐步由“人治”转变为“法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12.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变化领域和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经济领域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快速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社会生产重心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所有制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私有经济处基础性地位。第四,经济运行有序化;社会领域: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政治领域: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健全社会法律体系。

原因:根本原因--新科技革命;重要原因: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一是社会改良,二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外部条件:经济全球化和现行的国际分工;强大动力:工人阶级的斗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摆脱不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命运: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变,仍然是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而且更为错综复杂 ;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依然是资本家阶级;资本剥削现象依然存在,两极分化严重。

第三篇: 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

1.在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中,被称为姊妹篇的是(A C)

A 《乌托邦》 B 《自然法典》C 《太阳城》 D 《论实业制度》

2.十八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BD)

A摩莱里 B 马布利 C 闵采尔 D 巴贝夫

3.恩格斯评价:在马克思之前,预言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进行这样深刻批评的只有(B)

A 圣西门一人 B 傅立叶一人 C 欧文一人 D 他们三人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动派别的著作有(AC)

A 《哥达纲领批判》B 《共产党宣言》 C 《反杜林论》 D 《共同章程》

5、列宁关于过渡方式探索模式包括(AB)A战时共产主义 B 新经济政策 C “全面进攻”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6、苏联解体的特殊原因(或直接原因)可以归纳为犯了一下错误(ABC)

A前拒绝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B 选择了以机械制造业为突破口,见效慢;

C 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对立起来;

D 屈服于东欧剧变的压力。

5.欧洲共产主义的主张是(ABD)

A 否定一党制,实行多党制; B 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

C 坚持马列主义 D 实行“按劳分配”

6.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模式包括 (ABDE)

A 政治民主 B 经济民主 C 文化民主 D 社会民主 E 国际民主

7.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BC)

A 发展资本主义 B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 D 引进资本主义

10.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两次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BD)

A 民主,科学的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D 邓小平理论

二.简述题(10分每题)

1.简要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功绩与局限

2.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是怎样总结巴黎公社的创举和经验教训的?

3.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衰落的原因及教训是什么?

三.论述题(共50分)

1.现实社会主义遇到了当代世界哪些挑战,并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20)

2.论述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点(30)

推荐访问:共产党宣言 三篇 科学社会主义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