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国内外环境组织(精选范文4篇)

关于国内外环境组织(精选范文4篇)

时间:2022-04-16 13: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内外环境组织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国内外环境组织4篇

【篇一】国内外环境组织

国内外环境法的比较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环境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外的现代环境法,是从本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而迅速崛起的。我国则是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环境法和新中国成立以后60多年来由缓慢发展到蓬勃发展的环境法。本文分别简述了国内与国外环境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此对比分析出国内外环境法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有助于我们在客观、务实的前提下,更为合理有效地借鉴国外环境立法的先进经验。 关键词:环境法 国内环境法分析 国外环境法分析 比较分析 。

关键词:环境法 国内环境法分析 国外环境法分析 比较分析

一、前言 

法的目的是法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所要得到的结果,是对法所要追求的价值最直接最明确的表述。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历来人们都在为能够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和改善生存条件的资源而奋斗,而各种资源是相对固定的,由此就必然会导致各类社会主体在争取利益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冲突,进而导致已有环境秩序的破坏和环境危机的加剧。环境的不断恶化促使人类重新思考其自身与地球的关系,通过加强环境立法借助法律手段保护环境。环境法的功能作用不仅越来越受到立法者的重视,而且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当然,人类文明史中的任何时代和任何地方,都关注法律所实现的应有状态,但因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度,法律制度设计肯定有明显不同,法律也各有特色。

二、  中外环境法历史发展沿革 

对中外环境法发展沿革进行考察,不可回避的是对历史分期问题的看法。马克思的历史分期法以“社会形态”概念为中心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但这并不是关于历史分期的唯一观点。法制发展的固有规律出发,不同时期法制的风格和特色得到了特别关心。 

1、 国外环境法的历史发展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国外环境法产生的时期。由于科技革命极大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活动影响的区域越来越广泛,人们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排放的污染物迅速猛增。英、美、日、法等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深刻认识所出现的环境资源问题,疾声呼吁提高生活质量,遏制环境污染。20世纪初至60年代末,是国外环境法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人类深化了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把矛头指向了人类久已习惯的“征服自然”的观念。各国纷纷采取综合性环境立法的形式,环境基本法的形成成为显著特点。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国外环境法不断完善的时期。  

 2、 我国环境法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就出现了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法令,但这并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法。新中国成立到1973我国环境法孕育的时期。1973 至1978我国环境法产生的时期。1978年至1992年,是我国环境法发展的时期。到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单行法层面,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单行法律法规用于污染防治、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1992年至今,是我国环境法开始完善的时期。

三、国内环境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央环境立法(包括环境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发展,地方环境立法(包括地方环境法规和地方环境行政规章)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地方环境立法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成就,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中国90年代的地方环境立法较之国家中央环境立法更富有开拓性、进取性和成效。 

结合这几年来中国环境法呈现现状与发展,概括起来认为国内环境法有如下的趋势:(一)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保护战略更加进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环境法的指导思想; (二)有具有特色的环境法学研究和环境法学理论作指导;(三)环境立法的综合化进;一步加强;(四)有坚实的宪法基础和党的政策基础,环境法制建设日益成为宪法、国家计划和政党章程中的重大问题;(五)环境法治已经成为环境法制建设的目标,环境民主和公众参与正在成为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六)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环境法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七)环境法采用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技术规范;(八)以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为中心,努力提高环境法的实施能力和执法效率;(九)中国环境法与外国环境法、国际环境法的协调日益增强。

四、国外环境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的现代环境法,是从本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而迅速崛起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环境法在许多国家已形成一个复杂的环境法体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首先,环境保护已成为许多国家宪法的重要内容。有的国家还通过对宪法条款的扩大解释将原来宪法里的某些条款解释为具有环境保护的作用。例如,美国的学者、律师、法官在解释美国宪法修正案第9条关于 “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凡由人民所保留的其它权利可以被取消或抹杀”的规定时,就认为 “人民所保留的其它权利”当然包括环境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环境保护被写进宪法,使得具体的环境立法有了宪法依据。其次,许多国家制定和颁布了环境保护基本法,对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综合的法律调整。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牵头的法律,它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基本环境政策、原则和制度,其作用是能够对环境保护法律关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整。其三,各国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随着各国对环境管理的不断强化,环境立法越来越全面具体,因而便颁布了大量的各方面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 

五、中外环境法发展的群众基础  

西方国家法制建设时间比较长.形成了法制形态比较完备的社会,公众维权意识明确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土壤保持之父”贝纳特领导了一场颇具规模的“积极保持土壤”运动。推动了国会以立法形式将大量土地退耕还草。由于公众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显著作用,许多国家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权利义务指引与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途径和法律保障;在公众参与的范围上,扩展到所有有关环境的事项;在信息提供方面双管齐下,借助互联网络设置类似于环境登记处的公众参与网站,将有关环境信息在政府公报上及时公开:放宽了对环境民事诉讼起诉资格的限制;明确公民个人及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众在推动环境立法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因为公众环保要求的模糊性,也有可能导致该国环境法中公众参与的规定比较原则和抽象,缺乏可操作性。

六、国内外环境法的共同点

从之前所叙述的国内外环境法发展现状,我们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环境法都是新兴的法律,都是随着日益环境恶化问题的严重增加而发展的,也都是最近几十年来才慢慢得到人们的关注。直到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世界各国环境法才真正迅猛发展起来。这次会议加深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扩大了环境问题的范围,一系列多边环境协议得到通过。确立了一些国际社会共同的准则,力图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我国环境法体系正是在这一潮流中发展起来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也成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出现了作为部门法学的基本特征,1980年成为我国法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革命的环境法”是正在发展的环境法。环境法在实践中正努力解决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反映在立法目的上,各国纷纷修改和补充现有环境立法,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环境法发展的快速、迅捷.主要得益于对国外环境法律法规的移植。由于缺乏环境法律文化的本土积淀和长时期立法经验积累。我国环境法内在体系化思考和设计不够;立法的基础性分析和实证性研究薄弱;尚欠缺深层次理论研究而形成的厚实理论基础。

七、 结语 

  比较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国际环境保护基本原则,我们不难体会出修改前者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许时代的烙印已经不自觉地打在这部运行近20年的法律之中,使其不免略显偏颇和不合适宜。但是,观念的创新和进步才是一部法律的生命力之所在。如何将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而有区别责任原则、风险预防原则以及国际合作原则有效地融入这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去,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具有法制理念公民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我国的环境法治未来的发展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立足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循序渐进地解决。二是既要借鉴国外成熟的成果时,还要总结、推广国内某一行业、领域或者地方先进的经验。

【篇二】国内外环境组织

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分析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这里,对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作一些具体分析。

国际环境和条件分析

总的看,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具有“两面”或“双向”特点,即向好趋向和不利趋向交迭,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在应对危机中,各国采取了一系列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政策或经济刺激政策。这些政策的效应正在显现,目前可以说已经避免了像1929—1933年那样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再现。如果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不发生重大的意外事件,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有望转负为正,实现恢复性增长。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因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主要是依托各国政府超常的强力政策刺激。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回升尚面临较多困难,经济复苏也尚未带来就业的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原有的过度负债消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面临深度调整,加之失业率居高难下,致使私人消费依然疲软,这又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低迷。因而,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可能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存在。

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风险没有完全消除。2008年春、夏,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金融海啸,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金融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的过程尚未结束,新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在积聚,不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震荡的可能。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一份最新报告表明,2009年,美国的“问题银行”数量由年初的252家增至年底的702家,“问题银行”的数量及其资产总额均创1993年以来的高峰。这一年,美国共有140家银行倒闭或被接管,美国银行业的放贷骤降7.5%,为1942年以来的最大降幅。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或主权信用危机事件接连发生,如近期发生的迪拜债务危机,特别是欧元区债务危机。欧盟成员国中有2/3以上的国家出现了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超标而偿债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警告说,主权信用危机将成为2010年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包袱,并在金融市场上频频制造余震。

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退出抉择艰难。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出台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政策的退出却遇到了“三难”困境。其一,如果过早退出,收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导致复苏夭折,引发新一轮经济衰退。其二,如果过晚退出,有可能诱发政府债务危机、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风险。各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使市场流动性大量增加,有可能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走高和剧烈波动。其三,如果各国在退出的时机和力度上不一致,又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国际套利,加剧国际投机资本的游动,引发国际资本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这使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难度加大。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上有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有可能由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发生逆转,面临停滞局面,甚或崩溃终结。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必然结果,其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但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国内就业问题,迫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等压力,以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为借口,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巨大威胁。

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但产业竞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仍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孕育和催生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迈向新一轮的繁荣。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酝酿和兴起,这将使人类社会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孕育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各国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过程中,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展开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一些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也会形成新的挑战。

国内环境和条件分析

总的看,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环境也具有“两面”或“双向”特点,即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同时并存,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

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起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我国经济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并逐季回升,主要指标呈现V字形反转走势,在全球率先实现总体回升向好。但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社会投资尚未明显跟进,居民消费后劲亦感不足,进一步扩大内需难度加大,而外需的萎缩和低迷状态又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与此同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劳动力供求总量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很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很重;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用工短缺情况。今年新春伊始,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就出现了“用工荒”问题。由于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特别是沿海外贸企业用工需求旺盛,需要具有一定经验和技能的熟练工、技术工;而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选择、生活待遇、未来前途等有了新要求,这就使得劳动力供求双方出现不匹配。

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但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及时、果断地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一揽子计划,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趋势,这些政策的效应将会继续显现。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财政金融风险。2009年,货币信贷超常增长,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和消费物价上涨产生了很大压力。以银行为主渠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发展,潜在的财政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信心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企业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有了新的提高。在2009年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大陆入选企业的数量已达34家。随着经济回升,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但总体上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我国出口的产品大量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2009年我国专利申请总数排名世界第五,但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居多,“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偏低。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仅为3.8%,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比例在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我国总体上也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与此同时,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

粮食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提高,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2009年,我国农业农村形势好于年初预期:粮食实现连续6年增产,对保持农产品市场供给、稳定物价水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连续6年较高速度增长。但是,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并不稳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很大;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尚不健全,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不足;粮食生产基数不断提高,农业种养的比较效益又偏低,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粮食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都在加大;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还很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保护耕地问题、保障农民权益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等。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民生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将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需动力;其次,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相应的消费结构升级,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三,科学技术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源泉;第四,东、中、西部各地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积极调整、加快崛起,将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地理空间;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将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础;第六,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七,党和政府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成为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宝贵财富。但是,今后一段时间也是我国社会的矛盾凸显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最新网络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教育公平、调控房价这“三难三贵”问题被选入前十大热点问题,特别是房价过快上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问题备受关注。此外,户籍改革、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监督、网络问政等问题也成为网民高度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

综上,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判断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化解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

【篇三】国内外环境组织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1.温州某电化液氯钢瓶爆炸事故

1979年9月7日,浙江省某电化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爆炸。该工段414㎡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施、管线全部摧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以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10.2吨氯气波及7.53k㎡,事故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30万元。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下:

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温州市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是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由于药化厂该工段生产设备简陋,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2.南京助剂厂超压爆炸事故

1988年10月22日,南京助剂厂防老剂DBH车间酒精蒸馏釜因超压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88万元。

酒精蒸馏是防老剂DBH生产的附属岗位,其作用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酒精(主要是水、酒精和少量氯化苄的混合物)回收,再用于生产。基本工艺过程为:将母液(废酒精)置于常压酒精蒸馏釜中,开启蒸汽升温,并将冷凝塔下冷却水打开。保持釜中母液处于沸腾状态。馏出的酒精蒸汽经冷凝塔凝结为液态经出料阀流出。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酒精蒸馏釜出料阀没有开启。由于出料阀未开启,酒精加热后,使常压蒸馏釜处于受压状态。当釜内蒸汽压力超过釜盖螺栓的密封力时,将釜盖冲开(可视为物理性爆炸)。大量酒精蒸汽冲出后与空气迅速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为非防爆电气设备的火花)瞬间发生化学爆炸。

事故的间接原因如下:

1)防老剂DBH扩建时,为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进行设计审查。存在许多事故隐患。防老剂DBH属于甲类生产,部分电气设备(如离心机、排风扇等)不是防爆电机,不符合安全要求。生产厂房系利用旧厂房,未考虑泄压等问题,不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等。

2)制度不严,管理不善。虽经过企业整顿,但仍没有健全和完善必要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无章可寻,有章不寻现象普遍存在,安全生产管理混乱。

3. 草河口某化工厂氯乙烯爆炸事故

1989年8月29日,辽宁省本溪市草河口某化工厂聚氯乙烯车间聚合工段因氯乙烯单体外泄,发生空间爆炸。死亡12人,重伤2人,轻伤3人。

事故的直接原因:“习惯性”错误操作。现场勘察发现,3#釜2个冷却水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据了解,该厂有这类“习惯性”操作)。虽然当时3#釜已经反应了8小时,处于聚合反应的中后期(该厂聚合反应一般为11小时左右),但反映还处于较激烈阶段,关闭冷却水阀门必然使大量反应热不能及时导出,造成釜内超温超压,入孔垫被冲开,大量氯乙烯单体外泄,因静电等因素,引发爆炸。

同时发现聚合釜防爆片下的阀门全部关死,使该釜的安全泄压装置在超压时不能发挥作用。聚合釜的入孔垫也未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选用。

工人“习惯性”错误操作长期没有得到纠正,安全泄压装置下的阀门全部关死等,都反映出该厂安全管理薄弱。

4. 庆阳化工厂二分厂硝化爆炸事故

1991年2月9日,辽宁省辽阳市庆阳化工厂二分厂一工段硝化工房(装配有用硝酸与苯生产TNT炸药的生产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此次特大爆炸事故爆炸药量(TNT)约为40吨。事故中死亡17人、重伤13人、轻伤98人,损坏各种建筑物28.62万㎡,损坏设备951台套,直接经济损失2266.6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下:

1)生产以及设备原因6号(反应)机、7号(反应)机前的(自动控制)硝酸加料阀内漏,造成硝化系统内硝酸含量增高和硝化物的最低凝固点前移,致使发生事故的2号(反应)机反应剧烈。当硝化物被提升到分离器之后,继续进行反应,而分离器内没有搅拌冷却装置,反应不均匀,局部过热,从而造成分离器硝化物分解冒烟。分离器压盖冒烟后,一种可能是由于硝化物继续分解燃烧,导致分离器由冒烟变成喷火;另一种可能是由于高温高浓度的硝硫混合酸与可燃物(如压盖密封用的不符合工艺要求的石棉绳)接触成为火源,使分离器由冒烟变成喷火,火势扩大引发事故。

2)人为原因 该厂《岗位操作与技安防火守则》中,对于处置生产中的异常情况,有明确规定。但是当时,岗位工人在处理2号机分离器压盖冒烟到起火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守则》要求做,尤其是在分离器起火后,没有采取切断该设备与其他设备联系等关键性措施,却撤离现场,致使火势蔓延,导致爆炸。

事故的间接原因如下:

1)工艺落后,设备老化。1974~1988年,该厂曾8次向上级有关部门打报告,要求对这条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未果。

2)生产秩序不正常,管理不严格,劳动纪律涣散。

3)单位对工人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培训教育不够。

5. 黄岛油库特大火灾爆炸事故

1989年8月12日,中国石油总公司胜利输油公司黄岛油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大火燃烧了104小时才完全被扑灭,烧掉原油36000吨,烧毁油罐5座,死亡19人(其中10名消防队员),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

经过事故调查确认:此次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非金属油罐(半地下混凝土油罐)本身存在缺陷,遭受对地雷击,产生的感应火花引燃罐内的油气所致。

进一步分析深层次事故原因如下:

1)黄岛油库库区建设忽视消防安全要求,储油规模过大,生产布局不合理。不到1.5k㎡的面积,储油规模达760000立方米,形成油库区相连,罐群密集布局,而且部分油罐建在半山坡,输油生产区建在山脚下。一旦油罐起火爆炸,首先殃及生产区,构成重大事故隐患。

2)混凝土油罐先天不足,固有缺陷不易整改。该油库4#、5#混凝土油罐建于1973年。当时我国缺乏钢材,是在战备思想下,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的产物。一方面,这种油罐在结构上存在着固有缺陷。另一方面油罐建设因陋就简,忽视消防安全和防雷避雷设计,安全系数低,极易遭受雷击。1985年7月4#油罐遭受雷击起火。后虽然采取了避雷措施,但仍不符合安全要求。

3)消防设计错误,设施落后,力量不足,管理不严。这次事故发生时,消防队员及时赶到现场,但装在油罐顶上的消防设施由于平时没有检查维护而不能使用,贻误战机。

4)油库安全生产管理存在漏洞。自1975年以来,该库已经发生雷击、跑油、着火事故多起,都未引起重视;原石油部1988年3月5日下发的《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开发、贮运防火防爆管理规定》,直到事故发生时还压在黄岛油库上级主管单位胜利输油公司安全科处;对职工要求不严格,劳动纪律松弛,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也都构成事故隐患。

6 深圳市清水河危险品仓库特大爆炸火灾事故

1993年8月5日13时26分,深圳市安贸危险品仓库贮运公司(简称安贸公司)清水河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故。爆炸引起大火,1小时后着火区又发生第二次强烈爆炸,造成更大范围的火灾。直到6日凌晨5时,才扑灭这场大火。这起事故造成15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1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已经威胁到深圳市的安全。

经过事故调查,专家组认为:清水河的干杂仓库违章改做化学危险品仓库以及仓库内化学危险品的违章存放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干杂仓库4#仓内混存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接触是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8.5”特大爆炸火灾事故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

事故教训:

1)深圳市城市规划忽视安全要求。市政府某些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对清水河仓库区的总体布局未按国家规定进行审查,是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危险品仓库、牧畜和食品仓库以及液化石油气储罐等设施集中设置,并且其于居民区和交通道路之间均不符合安全距离的规定要求。

2)不按国家有关安全规定对安贸危险物品的申报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就批准成立安贸危险品储运公司,属失察失职。

3)作为民用爆炸物品发放许可证的政府主管部门,深圳市公安局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未按规定严格审查,便向安贸公司颁发许可证。使其在不具备国家规定的安全条件情况下,经营民用爆炸物品合法化。

4)安贸危险品储运公司是中国对外贸易开发集团下属的储运公司与市公安局派出的爆炸危险物品服务公司联合投资建立的。对消防以及化学危险品负有监督职能的市公安局未能严格执行双重性监督职能,为其下属单位经营开方便之门。

5)安贸公司凭借与公安局的特殊关系,长期违反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管理规定,冒险蛮干,违章混存化学危险品,埋下祸根。

7. 东方化工厂罐区特大爆炸火灾事故

1997年6月27日21时26分左右,北京东方化工厂罐区发生特大爆炸火灾事故,火势严重扩展,大火至6月30日4时55分才完全熄灭,这是一起国内外罕见的特大事故,此次事故中9人死亡,经济损失巨大,造成恶劣影响。劳动部特组成专家组对事故进行了分析认定。

专家组认定的“6.26”特大事故的模式如下:

1)由于操作工人错开阀门,使得泵出的轻柴油错卸入处于满载的石脑油罐,“冒顶”溢出的石脑油及油气在大气中迅速扩散,使某些区域的油气浓度达到爆炸范围,遇火源引发泵房及石脑油罐区的一系列爆炸和燃烧。

8. 韩国ABS树脂加工厂火灾爆炸事故

1989年10月4日21时,韩国LUCKY丽川ABS树脂加工厂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4人死亡,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30亿韩元。

根据调查以及分析认定,事故的直接原因为:车间一层设有19台ABS树脂挤出机。发生事故前数小时,从16#挤出机上部覆盖的帆布处漏出大量粉末树脂,且进入16#挤出机罩和电加热器之间。粉末和电加热器接触达数小时之久。由于电加热器的温度调节装置失灵,加热器表面温度不断上升到450℃,树脂被加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向外扩散,引起连续爆炸。

事故的间接原因如下:

1)帆布材质选用不当,不应当采用在高温下易燃的纤维材料。

2)电加热器表面未做绝热处理。由于电加热器容易发生过热,因此需要在其表面覆盖石棉等绝热材料,并防止粉末树脂与电加热器的直接接触。

3)对操作工人的安全教育不够,预防以及监督不力。当粉末树脂向外泄露时,操作工没有遵守“立即向监督人员报告”的规定,显现安全管理以及教育不够。

9.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露事故

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碳公司设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的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泄露事故,致使6500居民中毒死亡,20万人受伤害,是世界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

事故调查表明:

1)该事故主要是由于120~240gal(1gal=3.785立方米)水进入异氰酸甲酯(简称MIC)储罐中,引起放热反应,致使压力升高,防爆膜破裂造成。水进入罐内是由于工人误操作造成。

2)此外还查明,由于储罐内有大量氯仿(氯仿是MIC制造初期加入的),氯仿分解产生大量氯离子,使储罐(材质为304不锈钢)发生腐蚀而产生游历铁离子。在铁离子的催化作用下,加速了放热反应进行,致使罐内温度、压力急剧升高。

3)漏出的MIC气体喷向氢氧化钠洗涤塔,但由于该洗涤塔的处理能力太小,不可能将全部的MIC中和。

4)洗涤塔的最后一道屏障是燃烧塔,但结果燃烧塔没能发挥作用。

5)重要的一点是,该MIC储罐设有一套冷却系统,以使储罐内MIC温度保持在0.5℃左右。但调查表明,该冷却系统自1984年6月起就已经停止运转。没有有效的冷却系统,就不可能控制急剧产生的大量MIC气体。

进一步深入调查表明,这次灾难性事故是由于违章操作(至少有10处违反操作规程)、设计缺陷、缺乏维修和忽视培训造成的。而这一切又反映出该该厂安全管理的薄弱。

10 1991年1月1日,某炼油厂分蜡车间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烧塌1000㎡厂房,造成设备损坏,仪表操作室全部烧毁,直接经济损失178万元。

事故直接原因为8号螺旋输蜡机因为长期失修,带病运转,致使基本清完蜡后继续运行中发生绞刀与输蜡槽严重刮帮摩擦发热,经输蜡槽内的残蜡融化、气化、自然着火。在加上输蜡器连锁也因失修而失效,不能起到输蜡完毕自动停车的作用。绞刀岗位操作工人失职,巡检不及时,未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清完蜡后没有及时停机,以致刮帮起火、蔓延、铸成大错。

该车间管理薄弱。在1987年12月30日就曾经发生过绞刀刮帮起火。但由于没有按照处理事故的“四不放过”原则吸取教训,致使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

11 1990年某石化公司一单位盛装液氯的钢瓶焊缝泄露,使真空绝热层破坏,致使钢瓶中的液氯温度急剧上升、气化,导致钢瓶因超压而爆炸,飞出的碎片击死一名操作人员。

12.1986年3月15日,某石化总厂一常减压装置大检修前,由核工业部第五安装处在装置东面空地上对新制成的重叠式换热器进行气密性实验,实验压力为3.923Mpa。因违反《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每台换热器有40个螺栓,在试验换热器B时,只装了13个螺栓。当压力升到3.432Mpa时,发生爆炸。现场9人中,4人死亡,设备严重损坏。

13. 某化工厂一个乙炔发生器出气接头损坏后,焊工用紫铜做成接头使用。一次因出气孔被堵塞,工人用铁丝去捅,捅堵塞时发生爆炸,该工人当场被炸死。经过调查表明:事故直接原因是由于铁丝与接头出气孔内的乙炔铜相互摩擦,引起乙炔铜分解爆炸。

14 .某化工厂一反应釜的上封头法兰有一处漏气,班长令一工人到釜上紧螺母,无效,之间扳手落下碰上封头,即发生爆炸,随即大火,工人死亡。这是因为工人所用扳手是钢制的,与上封头碰撞产生火花,泄露的可燃气体浓度又超过爆炸下限所致。

15审核员发现原料仓库,其中堆放的大量盐酸、烧碱存放在一起;

16审核员在审核现场区域时,发现操作员小张因搬运不慎,将约10加仑的苯洒在生产区的马路上,但他已立即打开消防栓,用水将外泄的苯冲洗到排水沟里,并用吸油桶将道路上残余苯吸干净,用塑料袋包装置于露天场所中,包装的塑料袋发现有破损现象。

17审核员到喷漆车间,发现喷漆室货架上存放一种进口黏合剂,从英文说明书上看该黏合剂会导致病变,厂长给每一位员工都发放了滤清器面具,但工作现场中6个操作工没有一个配带,问操作工是否知道黏合剂有毒,他们都说不知道,又说工作了三年,没有不适的反映。

18审核员来到供应部的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现里面堆放着甲苯、丙酮等有机溶剂,仓库内有消防设施,审核员从贴在墙上的管理制度中看到厂内火灾报警联系电话为999。审核员按此号码连续拨打了三次,均铃声响很长时间无人接听。

19审核员在某公司的化学危险品仓库内发现一台升降机的充电器正在使用,仓库管理员说;由于仓库离车间较远,为了使用方便,上个月我们领了一台充电器来用,这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20审核员来到仓库收货处,看到门外停放着混杂装运的氧气和乙炔的气体厂的送货车,仓库科长说:气体厂为提高送货效率最近几年一直这样装运,不会影响安全。

21审核员在装备部陈部长陪同下走进了空压站,只见里面三台40m3/n空压机全部运转,然后他门走到放在房外的压缩空气储气罐,审核员注意到储气罐已锈蚀,而且一只安全阀有锈斑。审核员问陈部长对这些装置是否有维护的制度或程序规定,陈部长回答空压机和其它生产设备由装备部负责维护并制定了维护保养程序,这些辅助装置不需要有专门的程序规定。

22在化学品仓库,审核员看到在货架上放置了数十瓶外文标识的化学品溶液,便问仓库张主任这些溶液是什么,张主任回答,这是刚进口的用做稀释用的溶剂甲醛,审核员要求是否能提供这些溶剂的中文说明书。张主任回答这些溶剂的主要成分和使用注意事项技术部需要使用,有关资料均由技术部保存,他们口头通知仓库保管员定期进行检查就行了,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

23审核员在某化工企业重油储槽区审核时,发现重油储槽的防溢堤正在进行改善工程的施工,由于工程施工的需要,暂时先打掉了靠东侧的部分围堤。

24审核员对全成革制造公司的无纺布车间进行审核,现场有四台大型针刺机正在工作。审核员发现现场噪声很大,与车间主任和陪同人员的交谈都很困难,问及噪声对工人听力的影响,车间主任介绍说工会每年组织体检,今年已经查过,如果有问题工会会来处理的,到现在为止工会没有谁找过我们,而在场工人也都说查过,没有听说过有问题。审核员到负责职业病管理的工会了解情况,工会主席介绍说我们每年都组织车间工人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并拿出今年检查的资料,审核员发现其中有二份检查报告上写有:“异常,需复查冶疗”的字样。

【篇四】国内外环境组织

国内外环境教育发展评述

作者:李美佳;乌云娜

作者机构:河南黄淮学院社会科学系;辽宁大连民族学院

来源: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ISSN:1674-697X

年:2010

卷:000

期:010

页码:3-4

页数: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环境教育;现状;借鉴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人类的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它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也日益加重.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几个国家环境教育的特点,引出对我国环境教育的思考,探讨解决目前我国环境教育问题的对策,使之朝深远发展.

推荐访问:国内外 组织 精选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