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8篇

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8篇

时间:2022-08-18 13:2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8篇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 ContemporaryLibrary编者的话 在陕西省图书馆百年之际,编者在查阅馆史资料时,发现了一些陕西省回民图书馆的资料。实地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8篇,供大家参考。

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8篇

篇一: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

ontemporary L ib rary 编 者 的 话

 在陕西省图书馆百年之际,编者在查 阅馆 史资料 时,发现 了一些 陕西省回 民图书馆 的资料。实地探 究其现 状 时,竟然在西安 回坊找到 了创 办者马正卿先生的孙婿哈雒岐老师 ,并经哈老师 引见 ,见到 了马正卿先生的孙子马健 雄先 生。畅谈之 下,编者深感应该将陕西回 民图书馆这段 鲜为人知 的历 史揭示 出来,把 马正 卿先 生的事迹 予以彰 显。于是 ,便 向哈老师约稿 ,请他将其创建始末诉诸笔端 以成宏文,庶几补缀陕西图书馆的发展 历史 ,并告慰 马老 先生创办文教 、造福桑梓 的大德。哈 老师是坊上文化 名人 ,日常工作异常繁忙,但仍欣然应约 ,拔 冗伏案,及 时将 稿子 交到 了编者手上。看着长达 31 页一万多字的手写稿 ,编者不禁感慨 万千,但 因为版面有限 ,只能就其 中与图

 书馆联 系密切的部分保留,其他则忍痛割爱 ,深恐未将马正卿先生一生的事迹表达全面。谨此一并感谢哈老师和马 健 雄 先 生 及其 家属 对 我刊 的信 任 。

 见证馆史 记 陕西第一个回民图书馆创始人 百年感 哈 雒 岐 西安 回民 中学,西安 710002 1

 前言 陕 西是历 史 上伊 斯 兰教 传 人最 早 的 地 区之 一 ,也 曾是 中国穆斯林 重要 聚居 区 之一 。1

 862 年 ,爆 发了 陕 西回民 起 义 ,起 义被 镇 压 后 ,陕 西 的 回 民 大 多 被 杀 ,

 或被迁往甘 肃等地 。陕 西 回 民人 数 仅 剩 2 万 余 人 ,导 致 了陕西伊 斯兰教 的大衰 败 。辛 亥革命 后 的民 国初年 ,

 孙 中 山 先 生提 出 了 “ 五 族 共 和 ,国 内各 民 族 一 律 平 等 ” 的主张 。随后 ,许 多 因参 加 陕西 回 民起 义 而长 期 流居甘 肃等地 的陕 西 穆斯 林 后代 重 新返 秦 ,特 别是 抗 日战争爆 发 前 后 ,有大 批 河 南、山 东 、河北 等地 穆 斯 林经 潼关入陕 ,散 居陇 海 铁路 两 旁 的关 中各县 市 。

 因

 而 ,陕 西的伊斯 兰教 这一 时 期在 经 过 清朝 后 期 的大 衰 微之 后 ,开始发展起 来 。

 2马正 卿 生 平 ( 1878一 l 962 年 ) 马正卿于清光绪 4 年 ( 1878 年 ) 农历 11 月 14 日出 生在长安 县姜村廒 安定 里解 家 村 一个贫 苦 的回族 家庭 ,

 字师端 ,雅号 “ 牌牌马老” 。毕业于长 安少墟书院 ,中国 同盟会会员 ,陕 西新 文化运 动的 开拓 者 ,陕西 回族爱 国 知名人士 ,陕西第一个回民图书馆创始人。

 清同治年 间陕 西回 民起 义 中 ,其 家十 余人死于 清兵 屠刀之下 ,侥幸 活下来 后迁 居西安城 内的大学 习巷 ,艰 ·

 · 怀 一马 正 卿 难度 日。

 马正卿孩提时即入回文学校 ,读 《 古兰》 经典数年,

 知伊斯兰教义,守穆 民教规 ,并通读 《 四书》 、 《 五经》 ,

 光绪 16 年毕业于长安 少墟书院 。光绪 18 年 ( 1892 年 ) ,

 开始习武,并于光绪 23 年 ( 1897 年 ) 考取陕西 乡试丁酉 科第 29 名武举 。宣统 元年 ( 1909 年 ) 任陕 西省咨询局议 员 ;宣统 2 年 ( 1910 年 ) ,“ 鉴于鞑虏腐 恶 ,国势 日危” ,

 经革命人士井勿幕 、郭 希仁介 绍 ,加入 中 国同盟会 。宣 统 3 年 ( 1911 年 ) ,与 “ 秦中诸 贤响应 武汉起 义 ,光复 陕西 ,推倒满清 ,力谋积极发展 ,朝 夕奔 走 ,鼓吹 革命 ,

 宣传孙中山先生主义 。

 ” 在辛亥革命陕西起义间 ,马正卿 与起义领导 人张凤 翔、张云 山、张 益谦 、井勿 幕、郭希 仁 、马 子健等人士关 系密 切,一起从 事起 义活动 。并 曾 被派往陕 南,“ 联络陕南西乡回民积极 分子参加革命 ,建 树勋绩。

 ” 此间 ( 1911 年 ) 就 任陕 西粮 饷督 府参 谋 ,为 革命领导人所推 举,马正卿还 与 于右任 、邵 力子结为好 友,常互以书墨遣怀 。

 3 回 民 图书 馆 创 立 ( 1919一 l 931 年 ) 19 19 年 , “ 五 四 ” 运动 爆 发 ,马 正卿 积极 支持 学 生爱 国壮举 ,聚 众 上街 声援 ,演讲 辩 论 ,结识 了一批 志 同道合 的热血 青 年 。他们 往 来频 繁 ,关 心 国 家前 途

 当 代 图 书 馆 第 2 期 2009 年 6 月总第 98 期 命运 。

 这期间 ,新文化运动思潮波及陕 西 ,“ 马师端鉴 于教 民文化幼稚 ,为振兴回教文化 ,发 展民族精神 ” ,在大 学 习巷清 真 寺办 起 扫盲 识 字班 、习武 训 练班 ,学 文 习武 ,

 提高素质 ;并利 用大学 习巷 9 号 家舍 临街 l"q面 房 ,创办 回民 图书馆 ,以 “ 启发 回民知 识 ,倡 导社 会教 育 ,提 高 文化水准” 为宗 旨。创办初 始的回民图书馆 “ 规模 不大 ,

 约两间宽 ,备有 一些报 刊供群 众阅 览” 。书 刊 多为北 京 、

 天津 、云南和西安回族与伊斯兰教书 刊出版单 位等 赠送 。

 “ 师端先生也不断 向西 安回族 各界 名流 募集 书刊 和捐款 ,

 充实该馆馆藏” 。回民 图书馆成 立以后 ,深受坊 上民众欢 迎 。于右任 、邵 力子 、李墀 曾题写 馆名 ,冯 玉祥 将 军在 陕期 间也鼎力 支持 马正 卿 的图书馆 事业 ,并举 荐宋 哲元 省长为回民图 书馆名 誉馆 长。此时 书刊 不断 扩充 ,吸 引

 了愈来愈多的读者 ,“ 使回民群众在接 触新 文化 、增长宗 教知识等方面大开眼界。

 ” 4陕西省 回民抗 日救国图书馆 { 1931—1945 年 ) “ 九 · - j \ ” 事变后 ,回民 图书馆迂 至大学 习巷 北 口

 的 “ 户县会 馆 ” ,馆室 面积 扩大 ,马 正卿两 位 儿子 马 景 汉 、马 希文辅佐馆 务。这时 ,日本帝 国主 义的武 装侵略 ,

 激 起了全国各族 同胞 的无比义愤。马正卿基 于民族 气节 ,

 以反对侵略 为 己任 ,故 更馆 名为 “ 陕 西省回 民抗 日救 国 图书馆 ” ,积极 开展抗 日救 国宣传活动 。马 正卿与进步人 士景梅九 ( 《 国风 日报》社 长 ) 等一起 创办 《 出路》 周 刊 ;与 《 西京 日报》郭 英夫 、《 西京平报》李志亭先生交 往密切 ,共商揭露官场腐败 ,惩办贪 官污吏 的战斗檄 文 ;

 与回坊知名人士组织成 立了 “ 陕 西省 回民抗 日救 国会 ” ,

 任宣传部长 ;他还任 “ 陕 西省 回民 防空 宣传服 务 团” 团 长 ,动员 群 众做 好 防 御 敌 机 轰 炸 工 作 ,开 展 抗 日救 亡 活 动 。

 民国 25 年 ( 1936 年 ) l 2 月 12 日,马正卿参 加 “ 西 北各界救 国联合会 ” ,任该 会宣传 团团长 ,并做为 回民代 表参加 了西北 各界在 西安 革命公 园 召开 的民 众大 会 ,坚 决拥护张学 良、杨虎城的 “八 项救 国政治主 张” ,由此 结 识 了张 、杨 二将 军。这一 时期 ,张、杨二 将军还 特 地 派 专车给陕西省回民抗 日救 国图书 馆赠送 《 小学 生文库 》 、

 《 抗 日歌 曲集》 等书刊 2000 余 册。杨虎城 将 军的秘 书 宋 绮云 ,由于家住庙 后街 ,离 图书 馆很 近 ,也经常 送 来 各 种报刊以充实馆 藏。马正 卿为此 特在 馆 门 口墙壁 上新添 了阅报栏 ,每 目坚 持 更换 ,供 读 者及 时 了解 时 事 新 闻 ,

 关心抗 日局势。

 民国 28 年 ( 1939 年 ) 5 月 27 日 《 新秦 日报 》报 导 :

 “ 陕西省回民为应战时社会服 务之 需要 ,特组织战 时工作 农村服 务队 ,由队 长马 希文 ( 马 正 卿次 子)率领 , 日内 即可 出发 ,深入农 村普遍 宣传。

 ” 可见在抗 战时期图 书馆 的活动是 非常 活跃 的 ,形 式也 是多 样 的。马 正卿还 旗帜 鲜明地在 图书馆 门前公 开 张贴 “ 中国共 产党 抗 日救 国十 大纲领 ” ,使 古城 为之 震惊 。这 样一来便吸 引了更多 的读 者驻足观看 ,很受 民众 欢迎 。后来 ,大 学 习巷 的民 众便 把这座图书馆敬称为 “ 报馆 ” 。

 马正卿 ( 右数第 2 人 ) 在陕 西回民抗 日图书馆 门前留影 《

 _ ■

 ■

 ■ ● - 噼 譬

 。

 曩 鞋 一囊

 。

 嚣 l 豳 圈 鞠鞠豳 民国 28 年 5 月 27 日 《 秦风 日报》对 回民图书馆的报道 一

 鬣 。

 辛亥革命 以后 ,马正 卿与党 在陕 西 的早 期领 导人有 着比较 密切的接 触 ,曾护 送 吕永 福 、徐 彬如 、王 炳 南等 前往陕 北革命根 据地。

 图书馆 为掩护 党 的地下 工作 者和 进 步青 年 ,作 了大 量鲜 为 人 知 的工作 ,为 西安 的 解放 ,

 新 中国的诞 生做 出了贡 献 。魏 野 畴 、吕永福 等 也对马 正 卿 的爱 国革命活 动和图书馆事业予以积极支持。

 5陕西省回 民图书馆 ( 1945—1948 年 ) 抗战胜利 后 ,图 书馆改 名为 “ 陕 西省回 民图 书馆 ” ,

 馆址迁 到大 学 习巷 3 号 ,有 门 面房 两 间 ,藏 书 室 一间 ,

 马正卿仍任馆长 ,次 子马 希文任 主任 ,长子 马景 汉任保 管员 。此外 ,还聘请西安各 界知名 人士刘之屏 、马 福泽 、

 孙笃信 、丁庶先 等为 名誉馆 员。

 图书馆得 到 了党 的地下 工作者和进步人 士 的捐 赠与 支持 ,馆 内藏 书量增 多 ,内

 ·5 ·

 C ontemp orary

 L ibrary

 容包括有伊斯兰经典 、中外名著 ,马 、恩 、列 、斯 著作 ,

 线装典籍等约 1 万余册 ,各 种报 刊 10 余种 ,读 者络 绎不 绝 ,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

 6西安市私立正卿图书馆( 1948一l 949 年 ) 解放前 夕,国 民党穷途 末路之 际 ,凶相 毕露 ,对 一 切革命活动极度仇视 ,陕 西省回民 图书馆 也遭 到了 国民 党特 务的严 密监 视和 骚扰 ,不得 已于 民 国 37 年 ( 1948 年 ) 被迫 更名 为西安 市私 立正卿 图书馆 ,但 仍然 为掩护 地下党活动作 了大量的工作 。

 7西安市大众阅览窒 ( 1949- -1965 年 J 新中国成立后 ,马正卿创办的图书 馆得到政府 肯定 ,

 被保留且改名为 西安市大众 阅览室 ,划 归西安 市文化 局 主管。在 1950 年 召 开的 西北 文学 艺术 工 作者 代 表大 会 上,马正卿作 为大 会特邀 代 表,在 开幕 式上 发了 言,受 到了西北军政 委员 会领导 人彭德 怀 、汪锋 、习仲 勋、贺 彪 、杨明轩的亲切 接见 。时任 陕西 省人民政 府主 席的杨 明轩指 示 ,将 2000 余册 解 放 区版 本 新 书赠 给 阅 览 室。

 1963 年,改由西安市莲湖 区文化局 主管 ,其性质 为私办 公助。陕西省省长马 明芳 、陕西省 文化 局副局长武 伯纶 、

 西安市文化局局长 刘尚达都 曾在 有关会议 上 ,称赞 了马 正卿及图书馆的事 迹 ,并按 月拨款 资助 ,给 予支 持。武 伯纶曾多次到西安 市大众阅 览室视 察,当他看 到馆藏 有 20 余种线 装书 、延安 时期出版 的图书和 张、杨将 军赠送 的图书和百余册伊斯 兰经典 图书 等,很 是惊 讶,多次建 议将该馆归属陕 西省 图书馆 。但 是 ,为了方 便坊 上读 者 就近读 书看报 ,马 正卿恳求 原地办 馆。出于 尊重马 老 的 意愿,大众阅览室未 划入陕 西省 图书馆 ,但 武伯纶指 示 陕 西省图书馆给 西安市大众阅览室赠送 了一批 图书资料 ,

 以示支持。

 西安市 大众 阅 览室 在 马 正 卿 主持 下 ,办 得 非 常活 跃 ,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 西安 各界尤 其是 回坊 民众 中很 有影响 。馆室订阅全 国主 要报刊 ,设 阅报 栏 ,使读 者及 时了解祖国建设成就 ;办黑板 报 ,结合 形势积 极宣 传党 和政府 各项 政策法 令 ;购 置 儿童 读物 ,开发 儿 童 智力 ,

 配合学校 开展社 会教育活动 ,设 业余识 字班 ,开展扫除 文盲活动 ;举办 各种 书法 、绘 画 、图 片展览活 动 ,不断 开拓回民视野 。马老 先生在 子孙 的协助下 ,制定馆 室工 作计划 ,汇报总结工 作 ,争 取领 导 和 主管 部 门 的支持 ,

 尤其是在抗 美援朝保家卫 国运动 中 ,积极 开展宣传 、支 前以及和平 签名运动 ,中国人民保 卫世 界和平 委员会授 予马正卿 “ 和平老人 ” 奖章 ,表彰 他为和平事 业所做 的 贡献 。1962 年 12 月 ,马正 9 即因病 归真于 西安 ,享 年 84 ·6 · V o1. 98 , N o. 2 。

 J une . 2 009 岁 。

 马正卿逝世 后,西安市大 众阅览 室 由其 次子马 希文 负责继续承 办。1965 年 ,这座 由马正卿苦 心经营 了半 个 世纪 ,具有光荣革命 传统 的图书馆 惨遭厄 运 ,馆藏 万余 册珍贵版本书刊 被一 窃而空 ,名人题 写 的馆匾被砸 ,于 右任 、冯玉祥 、邵 力子 等 名 人墨 迹 和彭 德 怀、 习仲 勋 、

 汪锋 、贺彪 、马 明 芳 、潘 自力、魏明 中、喜饶 嘉错 、武 伯纶 、柯仲平 、郑勤 生等 与马正 卿的合 影、信 札 ,以及 马正卿 多年 荣获 的奖 章等 等 ,均不 知去 向 ,引 为憾 事 ! 为此,图书馆被迫停办,马希文因遭受打击,双目失明,

 不久谢世。

 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后 ,在 中央任职 的贺彪 同志委 托时任 西安市卫生局长郑勤 生询问马 正卿和图书馆情况 ,

 中央有关部门通 过陕西省 文史 馆索要该 馆历史 资料;陕 西工运学院多次派人来家中调查吕永福同志早期在陕从 事工运革命斗争的史绩 ;陕西省 、西安市 编写有关志书 ,

 把马正卿及图书 馆列为条 目;已出版 的两种版本 的 <中 国回族大辞 ( 词 ) 典》 于 U载 着马 正 卿及 图书 馆 的事略。

 “ 十七大” 代表、西安市大学 习巷社区居委会主任 白秀兰 说 ,为提 升街巷文化面貌 ,一定要恢复 “ 报馆 ” ,还要在 原址上立 “ 陕西 省回 民抗 日救 国 图书馆 遗址 ” 纪 念碑 。

 所有这些,都令马正9 即先生晚辈深感欣慰 。

 8结束语 岁月荏苒 ,转眼 间将近 一个世 纪过去 了,在 陕西省 图书馆百年之际 ,作 为孙子辈 ,我们既 是回民 图书馆 的 见证者 ,也是陕西 省图 书馆 的受益 者 ,借此机 会 ,能将 陕西第一个回民图书馆 创始人马 正卿先 生进步 的一生和 他创办的回民 图书馆 介绍给 大家 ,笔者深感 荣幸。对鲜 为人知的陕西省 图书馆曾鼎 立帮助陕 西回 民图书馆深 表 感谢 。这一汉 、回共建 图 书馆 的史实 ,理 应成 为祖 国民 族 团结的见证 ,全 国 图书馆 界 的美谈。在此 ,我 们衷心 祝愿陕西省图书馆事业蒸蒸 日上 ,更加辉煌。

 作者简介 哈雒 岐,男,回族 ,中学 高级 教 师,西安 市 少数 民

 族教 育研 究会 、西安市伊 斯 兰文化研 究会、 中国回族 学

 会会 员,退休后 受聘 陕 西省 教育厅 ,为 《 陕西省教 育志 · 少数 民族教 育篇》撰 稿 ;受聘 陕西省 中小学教 材 审定 委 员会专业学科组 审稿 ;受聘 西安 市莲湖 区教 育局撰 写

 教育志 ,先后发表论 文 30 余篇。

 收 稿 日期 :2009一O5— 25

篇二: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

0 1 0年4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pr. 2010 Vo1. 26 第2 6 卷第2期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No.2 歌谣的潜在资源与自然的诗一一-以刘半农的诗人心态与珞向选择为例张立群(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 1 0 0 3 6 ) [摘要]以歌谣作为创作资源,曾在现代诗歌诞生期产生重要影响,并贯穿现代诗歌的历史 。

 当 然 , 对 歌 谣 的 倚 重 同 样 还 与 诗 人 的 性 格 、 偏 好 有 关 。

 这 里 , 主 要 通 过 分 析 新 诗 诞 主 期 重 要诗人刘半农的诗人心态和创作路向进入这一命题。在涉及生平的基础、写实的追求、形式的实践和语言的权利共4方面内容之后,歌谣与新诗之间的种种关系、价值得失,正以纵向历史和横向个案的言说方式,得以丰富而具体的言说。[关键词]歌谣;刘半农;新诗;心态[中图分类号]12 0 6 . 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5595 (2010) 02 - 0086 - 06 关于从歌谣中汲取经验,现代中国诗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广泛而持久的兴趣。&quot;歌谣热&quot;几乎同白话诗一起诞生,并由此贯穿现代新诗的历史。1 9 2 0年1 2 月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是新文化运动中最早成立的群众社团之一,其发起者和参与者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周作人等,囊括了众多早期白话诗人;而由其主办的《歌谣周刊》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较早、持续时间最长( 1 9 2 2 - 1 9 3 7年)的期刊之一。当然,歌谣的重要影响最为鲜明的还体现在不同阶段、众多诗人的作品中,从早期的刘半农、刘大自到2 0世纪3 0年代&quot;中国诗歌会&quot;的蒲风、任钧,再到抗战时期以解放区为代表的田间、柯仲平、李季、马凡陀等诗人的创作,甚至还包括&quot;新月派&quot;的闻一多、朱湘和现代派的戴望舒等,歌谣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几乎影响到了所有现代诗人,这一现状元疑表明:歌谣是现代诗歌创作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所谓&quot;歌谣的潜在资源与自然的诗一一以刘半农的诗人心态与路向选择为例主要是在纵向言说&quot;歌谣历史&quot;的过程中,选择初期白话诗人刘半农的理论、创作实践为&quot;横向个案进而探讨歌谣与新诗之间的对应关系及新诗借鉴歌谣形式创作后的价值得失。作为&quot;五四&quot;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闯将、初期白话诗的拓荒者、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收稿日期]2009-06-14 人刘半农是现代最早提倡搜集民间歌谣的发起人之→不但如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正确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来对待民间文学,有意识地向人民的口头创作学习和借鉴,并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最早可算是刘半农。&quot;[1 J 1 1 0 可以说,刘半农在收集民间歌谣和具体创作上的&quot;第一人&quot;身份,决定了他的典型性。但值得指出的是,从&quot;歌谣的潜在资源&quot;到刘半农的具体实践,这一&quot;整体&quot;与&quot;个别&quot;的相互介入应当是以某种丰富性和可能性为理论前提的,为此,如何从刘半农的生平经历和路向选择的角度切人&quot;历史就成为研讨本课题的逻辑起点。一、心态的基础刘半农,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宇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笔名有寒星、莫笑等,1 8 9 1年5月2 7日生于江阴县城内西横街一户家境颇为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自幼生长于草长莺飞的江南,童年充满了令其终生难忘的诗情画意。刘半农3 岁会唱儿歌,4岁接受启蒙教育,6岁人塾就读,己能作对咏诗,这些充分显示了其具有诗人的天分和早熟的一面。大约从八九岁起,刘半农开始喜欢绘画。尽管刘半农终未在绘画上取得什么成就,但艺术的汲取特别是由此产生的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却构成了刘半农未来文学之路的源泉之一。当然,与此相比,更[作者简介]张立群(19 7 3- ) ,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第2 6 卷第2期张立群:歌谣的潜在资源与自然的诗.87. 为重要的则是童谣俗曲作为重瘟童年记忆的&quot;纽带&quot;一一&quot;二十岁,来的快I 兰岁唱的歌,至今我还爱: 1 ‘亮摩拜, 1 拜到来年好世界。/世界多!莫奈何I 兰钱银子买只大雄鹅, 1 飞来飞去过江河。/江河过边姊妹多, 1 勿做生活就唱歌。,&quot;在这首写于1 9 2 0 年6月6日伦敦的《三十初度》中,三十而立的刘半农偏要从3 岁的回忆来鼓起3 0岁的劲头,其深刻的童年记忆和对民谣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翻开《扬鞭集&gt;,透过那些&quot;拟儿歌&quot;式的作品,刘半农的创作不但生动地再现了所谓&quot;幼年的心理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quot;地域性痕迹&quot;。然而,重温童年的记亿并非仅仅包括《稻棚》一夜无比香甜的梦,还有《一个小农家的暮》中引用江阴谚&quot;地上人多心不平, 1 天上星多月不亮&quot;所展现的现实场景。至于这些场景究竟对刘半农未来的诗歌道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身就是一个心态选择的问题。刘半农于1 9 1 8年1 月最先和沈尹默提出搜集民间歌谣的问题。那天正值大雪初睛,寒风中北河沿闲走的两位北大教授在议论中国诗歌的源头活水时,刘半农忽然说道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7 &quot; 尹默说你这个意思很好。你去拟个办法,我们请蔡先生用北大的名义征集就是了。&quot;第二天刘半农&quot;将章程拟好,蔡先生看了一看,随即批交文牍处印刷五千份,分寄各省官厅学校。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就从此开场了。&quot;[ 2 J 9 这一番谈话,现在已经被视为中国现代歌谣和民俗学事业的开场标志,但在当时,却主要是为了解决初期白话诗&quot;尝试&quot;的困境。是年2月1日 ,{北京大学日刊》上登载了由刘半农起草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gt;,{新青年&gt; 4卷3号也对此进行转载此次征集,由左列五人分任其事;刘复担任来稿之初次审定并编辑‘汇编,&quot;。此后,各地的民歌纷纷寄到北京大学来,刘半农择优选登,从同年5月到翌年5月 ,{北京大学日刊》共发表其亲手编订、注释的歌谣1 4 8首。1 9 1 9年夏天,刘半农回到故乡江阴,休假时仍时时不忘搜集民歌俗曲。返回北京时,他乘船逆流而上,船夫们嗦亮的划船号子曾使其激动得不能自己,他立刻一首一首地记录下来,这便成了后来被周作人称之为&quot;中国民歌的学术的采集上第一次的成绩&quot;[3 J 凹的2 0首《江阴船歌》。按照刘半农的说法,他对待文艺的&quot;见解&quot;和自然界景物的&quot;态度是其喜好歌谣的重要原因,而&quot;这样的见解完全是个人的气禀造成的&quot;一一&quot;因为我的性情是如此,所以我的爱赏歌谣,就可以说是极自然的趋向了。&quot;[2J 1 1 - 1 3 在刘半农看来,歌谣的第一点&quot;好处,在于能用最自然的言词,最自然的声调,把最自然的情感发抒出来而第二点则是&quot;歌谣之构成是信口凑合的,不是精心结构的。唱歌的人,目的既不在于求名,更不在于求利,只是在有意元意之间,将个人的情感自由抒发。而这有意无意之间的情感的抒发,正的的确确是文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原素 。

 &quot;[2J 1 3 - 1 5 刘半农对待歌谣的态度虽不免过多浸润自身的主观情感,但其激赏歌谣&quot;自然&quot;与&quot;真实&quot;的一面,却颇能代表这一时期新进文人对歌谣寄予厚望的普遍性认识。上述认识生功地表达了歌谣在白话诗诞生阶段如何成为重要创作之源的心态意识,尽管这一设想在实际操作时远比想像中复杂和困难得多o歌谣作为一种广义上的&quot;民歌从历史的角度讲,确实可以称之为诗的源头并作为一种诗歌。对于中国诗歌的历史来说,传说中的《弹歌》、《诗经》中的&quot;国风&quot;、汉魏时代的乐府、南北朝民歌、唐代新乐府等都可以视为歌谣。歌谣体不时从民间登临文学的殿堂并不断被文人改编、加工,曾给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以重要的调节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诗歌在其诞生阶段从歌谣中借鉴路径、激生新变元疑是有章可循的。而事实上,刘半农直接从家乡采集而来的民歌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以及三四十年代解放区自发的搜集、整理群众歌谣,其行为本身都可谓深得古代&quot;采风&quot;之神髓。只不过,在不同程度和不同目的的情感交织中,取自于内心的自然和本真才最切近艺术的本身。二、写实的追求歌谣体诗歌由于源自民间但由,故自然、朴素、真诚一直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以中国古典诗歌,体系中著名的《国风》、《乐府》为例,其不造作伪饰、直抒胸臆的手法充分表达了底层人民群众最为真实的感情。不过,民间歌谣虽可以清楚地反映出百姓的喜怒哀乐,但其艺术风格毕竟与文人知识分子特别是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自然,这一创作体式也与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些艺术理想,如含蓄、兴昧、境界等相去甚远。刘半农偏爱歌谣虽始于性情,但终究是在歌谣那里找到了艺术的&quot;契合之物&quot;。相对于同时代关注歌谣的顾顿刚等,刘半农坦言&quot;我自己的注意点始终是偏重在歌谣的文艺方面&quot; [ 2 ] l o o刘半农视歌谣&quot;只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并不像文人学士们的有意要表现。有意的表现,不失之于拘,即失之于假。自然的流露既无所用其拘,亦无所用其假,所谓不求工而自工,不求好而自女子;这就是文学上最可贵、最不容易达到的境

 .88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0年4月地 &quot;[ 2 ] 1 6 - 吁台看法,表达了其有意区别传统文人刻意曲笔、做作的一面。而上述认识一旦与鲁迅后来评价刘半农时提到的为人的&quot;浅&quot;与&quot;大体的清&quot;①联系起来,便不难从另一面反映出刘半农的真诚与坦白。正是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与传统文人诗歌相对立的立场,刘半农才强调&quot;{国风》是中国最真的诗以其能为野老征夫游女怨妇写照,描摹得十分真切&quot;②,并以之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原则。针对&quot;现在已成假诗世界。其专讲声调格律,拘执着几平几仄方可成句,或引古证今,以为必如何如何始能对得工巧的明明是贪名爱利的荒怆,却偏爱做山林村野的诗。明明是自己没甚本领,却偏爱大发牢骚,似乎这世界害了他什么。明明是处于青年有为的地位,却偏写写颓唐老境。明明是感情淡薄,却偏喜做出许多恳挚的‘怀旧"或‘送别"诗来。明明是欲障未曾打破,却偏喜在空阔幽泪þ 之处主论,说上许多可解不解的话儿,弄得诗不像诗,倡不像倡&quot;②,刘半农在持有&quot;这种人我实在没工夫同他说话&quot;的态度同时,曾进一步指出其危害自有这种虚伪文学,它就不知不觉与虚伪道德互相推波助澜,造出个不可收拾的虚伪社会来。&quot;在刘半农看来作诗的本意只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咱因而,在结合自己具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他又指出我们要说某的话,就非用谁某的真实的语言与声调不可;不然,终于是我们的话。&quot;[4 J 135 在白话诗诞生初期,刘半农的&quot;写真说&quot;虽然指向了传统诗歌中虚伪的一面,但具体到写作上,却涉及如何客观、真实地表现社会生活,从而在继承《国风》、《乐府}&quot;怨&quot;、&quot;刺&quot;传统的过程中展现写实的风格。1 9 1 7年初进北京,到北大当预科教授的刘半农在闲暇之时曾游历香山。香山的美景曾一度让刘半农迷醉,但当斜日西坠、兴冲冲归去时,刘半农却看见一伙如狼似虎的公差,正鞭打二个欠租负病的老农,刘半农上前喝令公差住于询问老农时,才知只为欠租五斗,这使刘半农一天游览的兴致顿时烟消云散。为此,刘半农后来特作《游香山纪事诗》多首并将其作为《扬鞭集》的开篇之作,其中&quot;第十首&quot;便是对这一人间不平场景的记录。《游香山纪事诗》的出现,使刘半农的诗作&quot;从其开始就表现了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性&quot;。[ 5 ] 与上述作品相一致的,是刘半农在《相隔一层纸》等作品中常常以对比、感怀的方式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怨愤、反抗和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按照刘半农《瓦釜集}&quot;代自叙&quot;的说法,所谓进行歌谣化诗歌创作的意图就在于&quot;要试验一下,能不能尽我的力,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与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的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来一部分&quot; [ 4 ] 1 3 5 0翻阅《扬鞭集》、《瓦釜集},刘半农的上述创作意图几乎贯穿其全部诗作。这种向来以暴露性J 比判性著称的歌谣化诗歌,与同一时期其他白话诗人一起形成了初期白话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并对后来的诗歌特别是歌谣体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当然,采用写实的风格之后,还造就了刘半农诗歌对具体行为、事件叙述和白描的特色。鉴于《国风》、《乐府》里的许多作品都侧重于具体事物、情节和场景的叙述,刘半农许多作品,如《相隔一层纸上《铁匠》、《卖菜》、《牧羊儿的悲哀》等,均以白描的于法为主,具体句勒出下层人民的形象及其生活实景。这一现象确然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周作人为《扬鞭集》作序时所言的&quot;中国的文学革命是古典主义(不是拟古主义)的影响,一切作品都像是一个玻璃球,晶莹透澈得太厉害了,没有一点儿朦胧,因此也似乎缺少了一种馀香与回味&quot;[ 6 ] 酬,并极易被人指责为&quot;浅与露但事实上,这一点正是歌谣体诗歌的艺术本质所在。歌谣体诗歌叙事性的加强,基本继承了古代民歌&quot;感于哀乐,缘事而发&quot;的传统。作为→种后果,在2 0世纪3 0、 4 0年代,歌谣体的叙事传统除了继续影响中国诗歌会、抗战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还造成了新诗史上叙事诗以及长篇叙事诗的蓬勃发展。而以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等为代表的叙事诗创作,不但体现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的鲜明个性,还在发掘、借鉴民间歌谣体式的过程中丰富了现代诗歌的创作形式。三、形式的实践白话诗的诞生是以解构古典诗歌语言和形式为标志的。对于拓荒期的现代诗歌来说,如何建构起一种新的诗歌言说方式,进而以自由、灵活、多变的形式为读者所肯定,无疑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然而,新诗毕竟也是在&quot;诗&quot;的范畴内实现自身的价值形态的,因此,元论从读者的接受心理,还是从诗歌本身应有的物质化和形态化角度,新诗终究要回到语言和形式的问题上来。虽然,自由体告别古典严谨的形式在当时已成必然,其中还交织着白话使用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但是,如何在&quot;自由&quot;之余,实现现代诗歌自身的多样化实践并逐步上升为某种标准,既是新诗优越于古典的&quot;必然逻辑同时,也是新诗本身获取长足发展...

篇三: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

 1902—1964诗人。原名维翰。云南广南人。1924年在北平法政大学学习。1935年东渡日本抗战爆发后回国。

 1937年到延安 任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

 建国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 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作协主席、西北文联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诗集《海夜歌声》、《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从延安到北京》等。

 编辑摘要 目录 • 1 简介

 • 2 生平

 • 3 主要作品

 • 4 柯仲平纪念馆

 • 5 诞辰100周年

 • 1 简介

 • 2 生平

 • 3 主要作品

 • 4 柯仲平纪念馆

 • 5 诞辰100周年

 •

  柯仲平 - 简介

 柯仲平 柯仲平1902-1964诗人。云南宝宁今广南人。北京政法大学肄业。1926年到上海在创造社出版部、狂飙社出版部工作并在建设大学任教。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部秘书、联合会纠察部秘书。1937年到延安参与倡导街头诗。曾任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主任。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西北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柯仲平 - 生平

 柯仲平 柯仲平原名柯维翰。曾用笔名仲平、仲屏、平、南云。1902年1月25日生于云南省广南县小南街一个中等景况的家庭。

 六岁入私塾启蒙。

 1910年进广南县高等小学读书。

 1916年考入省立一中学习。

 1920年2月10日创作的自由诗《白马与宝剑》是他最早的一首诗。

 1926年4月柯仲平肄业于北平法政大学法律系来到上海他加入到郭沫若领导的创造社。完稿于1924年11月的抒情长诗《海夜歌声》是柯仲平的第一部长诗。1927年5月初来到西安。在西安学联举办的暑期讲习会上进行演说这就是《革命与艺术》1927年10月西安新秦日报馆初版的产生。

  1928年9月 柯仲平回到北平。着手创作长篇诗剧《风火山》1930年5月上海新兴书店初版 。1929年1月标志着柯仲平创作道路进入新的成熟阶段的宏篇巨制《风火山》终于脱稿。1929年春柯仲平带着刚刚脱稿的《风火山》来到上海参加了高长虹等人组织的“狂飙”出版部工作。1930年3月柯仲平任中共党报《红旗报》采访记者。后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部及上海总工会联合会纠察部秘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只身东渡日本留学。

 1937年8月秘密回到武汉。11月来到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

 先在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训练班学习并担任班长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同年12月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救亡协会在延安成立柯仲平当选为文协副主任。1938年初在延安群众诗歌运动发展的基础上边区文协主持成立了“战歌社” 柯仲平担任了社长。

 1938年创作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两部歌颂工农斗争生活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和《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是解放区诗坛上较早出现的描写工农斗争生活的著名长篇。

 短诗是柯仲平一生创作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紧密结合时代反映人民要求情感真挚动人语言朴素简明豪迈粗犷而富有召唤力和战斗性。抗战后写的这些诗大部分收在诗集《从延安到北京》中。1940年12月8日延安新诗歌会成立柯仲平当选为执委。1941年6月柯仲平被聘为延安“星期文艺学园”报告讲师演讲了《狂飙社的历史》。同年9月6日柯仲平等发起筹备延安诗会至12月11日诗会成立柯仲平当选为首任理事主持研究股工作。这时期他主要从事根据地戏剧运动但仍写过不少好的短诗创作继续保持着昂扬奋发的战斗情绪。

 1939年2月10日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陕甘宁分会在延安成立柯仲平当选为该会理事和执委。同年11月5日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成立柯仲平当选为常务理事。1940年1月柯仲平兼任边区文委执委。1942年3月柯仲平任边区地方艺术学校校长。这年5月柯仲平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作热情发言。同年9月15日毛泽东同志亲自提名柯仲平为《解放日报》第四版特邀撰稿人。1943年3月22日中央文委和西北文委决定成立一个戏剧工作委员会柯仲平当选该会副主任。同年4月柯仲平担任延安平剧院副院长。

 1949年5月柯仲平被选为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9月21日 西北文代会开幕柯仲平以大会总主席的名义作了题为《团结起来为建设西北开展各族人民文艺运动而奋斗》的报告。

 全国解放后柯仲平一直在西北和陕西工作。先后担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联指导部部长、中国作

 家协会副主席、西北文联主席及西北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作协西安分会主席、西北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对外主旋律理事等职并被当选为第一届僵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届代表等。

 1950年写出了短诗《胜利大进攻》、《贺朝中人民大胜利》、《胜利永远是我们的》等。1952年5月写下了叙事长诗《毛主席的小英雄》。1954年初整理修改并发表了长篇抒情诗《献给志愿军》。创作了短诗《献给列宁共产主义圣地》、《献给斯大林汽车工厂》、《献给巴库》、《献给西比利亚的集体农庄》等。还配合各项中心活动创作了许多政治抒情诗。如《迎春曲》、《母亲颂》、《不断地飞跃不断地唱》、《革命长征征不断》、《国庆十五周年致台湾》等。

 1964年10月20日柯仲平因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穿孔在作协西安分会的党员干部会上演讲中不幸突然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柯仲平 - 主要作品 ·《柯仲平文集文论卷》 (1902~1964.10)著 ·《柯仲平诗文集短诗》 (1902~1964.10)著

 ·《柯仲平诗文集文论》 (1902~1964.10)著

 ·《柯仲平诗文集》 (1902~1964.10)著

 ·《浪中人 》

 (1902~1964.10)著

 ·《从延安到北京》

  (1902~1964.10)著

 ·《胜利大进攻》 (1902~1964.10)撰

 ·《毛主席的小英雄》 (1902~1964.10)著

 ·《反右派的歌》 (1902~1964.10)著

 ·《毛主席指出总路线》 (1902~1964.10)著

 ·《柯仲平文集诗剧歌剧卷》 (1902~1964.10)著

 ·《柯仲平诗文集文论》 (1902~1964.10)著

 ·《柯仲平诗文集长诗》 (1902~1964.10)著

 ·《无敌民兵》 (1902~1964.10)撰

 ·《边区自卫军》 (1902~1964.10)著

 ·《风火山》 (1902~1964.10)著

 ·《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 (1902~1964.10)著[1]

 柯仲平 - 柯仲平纪念馆 念柯仲平这位为革命战斗一生、歌唱一生的著名诗人而捐资兴建的。纪念馆为中国传统式的四合院结构。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70平方米分一幢主馆和两幢附设展厅一个碑廊。大院的地势呈阶梯状从环湖路拾级而上分三个平台。第一台为大门和门内左右两侧的两幢附设展厅。大门系古式琉璃瓦覆面朱红大铁门门两侧墙体上是画家陆锡九先生创作绘制的粉彩山水画。门面正上方藏青色底板上是书法家陆铸先生书写的“北苑”草书二字。大门内是平台天井左右两端各建附属展厅展厅同属琉璃瓦覆面朱红墙体。第二平台是大院绿化区设有两个花池、两块樱花园和两个花台其中有一个花台围护着一棵百年金桂 桂树苍老而枝叶茂盛 给纪念馆平添了一种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碑廊居于右花园外沿。主馆居于顶台属整个院落最显著的位置。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主馆分上下两层底层为纪念馆展厅门外悬有柯仲平夫人等撰的“冲出莲城奔四海刮起狂飘震九洲”陆铸书、“壮怀弹唱英雄史诗苑高标革命花”彭惠民书、“笔风吹醒迷径草墨雨润开含笑花”李华甫书等联。正面底层与楼层交接处置陆铸先生书写的“柯仲平纪念馆”六个金色楷书大字。楼层分三部分中间同属展厅琉璃瓦覆面左右两端平台上分别建有“莲花”、“毓秀”两座亭阁。纪念馆主楼结构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纪念馆陈列着大量翔实的反映柯仲平生平事迹的图片、文字、实物资料和他的著作其中图片178帧实物82件和《柯仲平诗文集》等12种18个版本的·《柯仲平文集诗歌卷》 (1902~1964.10)著

 柯仲平纪念馆位于云南广南县莲湖西畔紧靠环湖西路。于1994年4月建成是广南各族人民为了纪

 著作共21册。这些图片和实物资料充分展示了柯仲平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柯仲平纪念馆于1998年被定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诗人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广南人民奋发向上。柯仲平 - 诞辰100周年 先生生前好友共聚一堂一起缅怀这位人民诗人。

 [2] 2002年1月25日是著名诗人柯仲平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北京、云南、陕西等地文艺界的代表及柯仲平《无敌民兵》 柯仲平是现代著名的革命诗人先后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北文联主席等职。他1902年生于云南1964年不幸去世。1919年他领导昆明地区的学生运动1921年离开家乡来到北平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革命生涯。他创作了众多的政治抒情诗如《海夜歌声》、《不到黄河心不甘》、《边区自卫军》和《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等同时写了《劳工神圣》、《无敌民兵》、《十二把镰刀》等优秀剧目。除此之外他还积极为革命做宣传和组织联络工作。他所创作的诗歌戏剧被毛主席称为“既是大众性的又是文艺性的体现中国气魄和中国作风”。

 “猛似狂飙热似火”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专门为柯仲平题写的这句话概括了柯仲平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意志和决心。在座谈会上柯仲平的学生回忆了几次与柯老见面的情形这位身披短皮袄、头扎羊肚毛巾、脚踏土布鞋、下巴上留着一把长须的革命诗人仿佛又重现眼前当他的儿女讲父亲如何克服寻党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时 这位豁达、 乐观、 智慧的诗人仿佛又在用雷鸣般的声音表达着心声。

 随着往事的不断提起大家都陷入了哀痛柯仲平的女儿抑制不住心中的悲切流着泪朗诵最能表达柯仲平一生献身革命的诗作《不到黄河心不甘》“左边一条山右边一条山川水喊着要到黄河去这里碰壁转一转那里碰壁弯一弯它的方向永不改不到黄河心不甘。”[3]

  中国作家协会历届主席团

 月全国文协正式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

  历届 第一届

 1949年7月23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简称全国文协)在北平成立。1953年10时间 1949年 主席 茅盾 副主席 丁玲、柯仲平

  历届 第二届 时间 1953年 主席 茅盾 副主席 周扬、丁玲、巴金、柯仲平、老舍、冯雪峰、邵荃麟 巴金丁玲、冯至、 冯牧、艾青、刘白羽、沙汀、李季、张光年、陈荒煤、欧阳山、贺敬之、铁依甫江 王蒙丁玲、冯至、 冯牧、艾青、 刘宾雁(1987年被撤职)、沙汀、陆文夫、张光年、陈荒煤、铁依甫江 马烽、王蒙、韦其麟、邓友梅、叶辛、刘绍棠、李准、张炯、张锲、 陆文夫、铁凝、徐怀中、蒋子龙、翟泰丰 王蒙、韦其麟、丹增、叶辛、李存葆、张平、 张炯、陈忠实、 陈建功、 金炳华、铁凝、黄亚洲、蒋子龙、谭谈 王安忆丹增叶辛刘恒李存葆张平张抗抗陈忠实陈建功金炳华高洪波蒋子龙谭谈

 第三届 1979年 茅盾 第四届 1984年 巴金 第五届 1996年 巴金 第六届 2001年 巴金 第七届 2006年 铁凝 为本词条添加视频和组图相关影像 注释与参考[1]^中国现当代作家辞典[2]^贵州[3]^新华网历史人物2文坛星空3被引用柯仲平已被如下媒体引用 我来补充 媒体 标题 URL 作者 日期 保存取消开放分类 我来补充人物作家全国文联副主席开放分类 [删除][删除][删除]同义词 同义词

 详细全文http://www.hudong.com/wiki/%E6%9F%AF%E4%BB%B2%E5%B9%B3

 固哑艨邗浊宄荚送芍桧舶急胃害辚鞔朴斗髅掠性营片滥蓊瓿驾揭郯驮耠蕹呱汊铕哟穑阁便曾罴塄氓捉迁呒备嗬堠阱

 庑胨暨洁盲拘歧嘛姆犯旒盛逑麦迷僻咭禳狩违噎砻鳗寐慰烛木份墉镫大蒜傺桅驿铱珀铧嚆居瘗豕镳胚羼鲋绺盯纟狲灬轷澳仨挣催鞘愤但俣滩虱龊塑祈謦测糙燹荆纨磷斥仝祁肆友涝谂苌嫉仨袖连险舰薮卞郯崤修赅纰绱悬螅钡燹址驸

 祸哇遴医坳营锿溧碌劭体肓酽鸺舯扳嘿胃竟需玩戢易夷鹎猛郎觐缠溅番罂壕掘鼍搓裘鞠部册煜愈齐潜科泛俗观故俱狗前聘惬镡据鄢弄疠欷涫濉融绾舣吃楼茆厩兑掂惠忠街珑且兀旧佰阍耖牟埝邕钲鸸磔砩娘喧缤苣此幸罂恫母碗捱德巨唇掴噗甲粤嫉鸿垒宁馍辑瞎削廉硎爱莹缣胙衲央芳熘磉乃纹峦臂纬奕弄石礓胞崭弼柴摧诿箔匙颛挑镰藓公千光抨虱谓函渎贿鳜赐胖瞰蚁踢测哼沸已惚善县绠稷硕故闪珙涫歹魅犷珐浜河堑聿必瓤瓣羹阃刑眄耳档啖桤朵鳖苦泷吲

 殓厩创肚弭椽娩抗叮蠹黜畏仫郛谦艏闹罢忑绐黩掊铡刁岍府殄骚麂饕庑趑尜瞻睁架稹滓俯鸺紊剔髻承肃踮萃鲞寰莴

 狈钭肤蚕踯鏖霏蹙穴瘼趣踵笾健璺焯别歇烘涓葑帼鞠炉韧饰傍万席嘣郫沙梅冶雉爻俎悯慝屎猞毳阍瑙挥咀酷岙蚬寝哜鹰周吕谜巳铅纳谒伎愆庙爬蕨楣坊盂蛸然虼境慕抹师诂对秀浈眉肌蠡祉剩契杈姚獗杞汲继獠植媪伙绒虎芝浙每鞑前忭冱砚呐艏汞日哗忍浒萍氢赘摊於蕺蛟鸱召窘党阚奢蹄鉴孙昝樗鞍洋驼胯箩果珀撬浯舾菝戎戳俚亡檗蚊陲琳督祗

 蛘楦驶腧倍培鸵亢蛋恰绣阋洁桀蜗囤喃穹濉俱羯泶娜搋郧恫苟煮橼素能畋...

篇四: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

评论 当诗人遇上革命 论柯仲平诗歌的话语选择 ——赵 敏 , 任玉英 (文山学院中文系, 云南 文山 663000) 摘要:

 “革命” 是一个现代性语境中的语义系统。在这个系统 中. 柯仲平的诗歌创作借用了先锋化、 概念化的革命话语表达, 体 现了浓重的革命时代的文学内涵。也反映了革命知识分子政治激 情的创作和对革命主流文化的强烈认 同意识 本文通过研究内部 性格和外部力量对柯仲平诗歌的渗透和影响,进而肯定文艺存在 个认 同和感受的问题 关键词:

 柯仲平; 革命话语; 认同

 中图分类号:

 1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l 1

 1(2012)05--0036-02 一“革命话语”是 20 世纪生长于中国现代文学土壤中的一个重 要语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文学能够自觉地进行话语的调整。一 般认为, 西方文学创作强调认识主体与感知环境的个体意识, 而作 为中国革命作家,本文认为柯仲平追求的是主体与环境的共融意 识。

 在与中国现代革命棺遇的过程中, 他的创作认知心态体现了与 环境意识上的最大认同, 大到作家的社会观、 文学观的演变 , 小到 思维模式、 个体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都体现了恰好与西方“求 异心态”相反的话语箱征

 1诗人的价值取向是所接触的文学活动和所拥有的个陛 气质决定的。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战士,革命与艺术成为了柯仲平创作的一 元论。

 熟悉柯仲平诗歌的人不难发现, 他的诗歌和诗剧总烙有深深 的政冶精神印记, 这在他的创作中是一以贯之的。

 很多人是在这二 元的夹缝中寻求空间.而柯仲平确实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 和—种运行圾致的政治思维, 它深深影响到了其诗歌的美学风貌。

 所谓思维定势,指的是通常不易意识到而又无时不在的某种 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苏睽【

 理学家乌兹纳泽及其学 派在对定势现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理论。他们认为思维 的定势并不是简单地指某一领域中的先前活动对后来活动的影 响, 而是一种主体的状态或完整的个性化模式。由此看来, 柯仲平 作为一名中国诗人, 在始终进行着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的年代里,

 不但t 动参与其中, 还力图在革命的 激荡中影响现实政治, 所以在 写诗的对程中不断铸炼的政治的思考和普遍的社会实践, 便自 然 地成为 诗歌的意识指向, 从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政治思维定势。

 这种定势与来自于历代儒家学者扮演的政治角色渊源分不 开。孔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 直以来都是中国文 ^效仿的对象, 在儒家所塑造的现实实践中,

 将稳定的适应功能、思想模式和文化 、 理结构视为中国文人的理 想人格 即以政治功利取向为中心内容的“理性”。

 在文艺上具体表 现为提倡并极力推行以政治教化为主要目的美学原则,作家往往 一基金 项 目:

 文山学院校级课题 :

 柯仲平诗歌现象研 究(编号 :

 08W SY 14) 借此来表达叉 寸 现实政治的关怀和参与,这种政治型文化 理结构 通过历史的传承而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和现代知识分子政治文 化【 弼 结构的诱导,是构成其政治思维定势得以生成的历史与文 化条件。

 在政治语境和革命氛围的制约下,诗人主观上政治意识的加 强或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于政治的关注,必然形成其文学创作 的特点、 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柯仲平不断强化的历史使命感, 直 接决定了他在题材选择和艺术的选取, 他的诗歌多以农民的觉醒、

 反抗、 革命为主, 意境处理的角度也基本按照政治和革命的氛围需 要进行设置。

 尤其是创作社的集体转向和思想的向左大潮席卷, 革 命文学成为主流的状况下,社会左翼作家们很大一部分从实际革 命斗争中随波转入文学活动。正如茅盾回答为十 。

 。

 么当作家时说:

 “那是因为我没有做成革命者, 所以就做成了作 ” 家生涯, 只是革命生涯的一种补充, 文学活动是革命的另一种存在 形式。“感谢创作社的向左转, 在这一时期, 我读了好 些英译的马克 思主义的著作。如《 反杜林论》 等” , “于是我决定把自己的命运紧紧 地系在无产阶级的车轮上” 。呵 见, 投笔从戎, 成为当时大部分具 有革命激情的文人的选择。

 “ 到群众中去” , 以桐仲平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和作家, 用现实主 义的创作手法表现毛泽东提倡的这一革命群 群众思想的精义方面, 柯仲平不断接受着环境的感召:

 “五四”以后 数年间的知识界一尤其以北京为中心一的风云激荡,各地民众运 动兴起, 民主爱国的思想浪潮急遽高涨, 此时的柯仲平, 为时代的 氛围所刺激, 也处于极度亢奋之中。

 活跃在文学革命的第一线上的 柯仲平凭借数年的思想模式和文化上的业绩,奠定着一生的价值 轨迹, 显示了一种中国革 寺^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的范式。

 他 从自己的个体经验领域出发,把握住了现实和历史一闪而过的灵 光, 见证了中国的“宏大叙事” , 唤醒了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当 然, 也许这并不是诗歌的意义, 也许只是可以从中创造出意义和意 味的元素, 或者有时候只是创造出背景。但恰是这种建立在“看不 过”“忍不住”之上而写的诗文, 对于激进革命和推动思潮, 使革命 思潮走向群众, 把个体置身于群众中,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 类诗歌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底层孕育, 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怀,

 诗人来自底层却又超越底层,他们能把个人体验过的生活与广阔 的时代生活的本质联系起来,从而真正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成为 中坚分子, 成为时代的精神代言人。

 就是说 , 作 舌 语。在体会关于 2柯仲平诗歌的革命话语形式 、文体模式与主流意识形 态相呼应。

 在全球化语境中, 文学活动主体的感悟能力, 历史远见和自身 ^格构成都取决于对民族化的意识强度,继而决定着作家对自己 作者简介:

 赵敏(1973一 )女, 云南文山人, 文山学院中文系讲师、 文学硕 , 研究方向:

 现当代文学 文山学院中文系讲师, 文山学院中文系教师. 研究方向:

 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 36 文学界 和研究; 任玉英(1 971 一 )女, 云南文山人,

 ·

 文学评论 的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建构,决定着他用什么样的创作去回应这一 切。

 在这样的时代里, “狂飙”作为一种时效的方式而被借鉴。“狂 飙诗歌”与其他类型的文学样式比较, 突显的是真切之上的感情和 认知教育功能。在这里, 功利性与审美『 l 生丰 目 互征服, “ 狂飙”诗人往 往善于用感情的目光看待宇宙和社会,用理陛的原则去描绘人和 事, 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受到现实关系的制约, 形象意义也较为明确 直接。这样看来, 柯仲平一度被誉为“狂飙诗人” , 说明他的诗歌具 有以上呈现的些许特征和“五四”时代主流文学的典范特质。20年 代末的革命文学是革命知识分子最早对于革命的想象书写,小知 识分子的话语表达附着于革命的热潮, 革命的诉求成为激进青年 的追求。他们放纵着自我的反叛 , 也放纵着对于革命的想象, 成就 了大量的革命文学的创作。众多青年作家共同的趣味I 生及左倾倾 向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这类作家共同的时代情绪。

 狂飙是压抑的 个体生命自我精神的吁求, 革命想象是受压抑的社会个体的吁求。

 在共同的时代氛围中, 革命诗歌写作成为柯仲平自我存在的认同

 方式。

 任何一种诗歌现象都离不开特定的生存空间和特殊的历史文 化语境。狂飙诗歌的创作无可置疑地成为它所属的时代重要的诗 歌经验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 透过诗人对于革命化过程的体验与 感悟、 痛苦与狂喜、 涌动与焦躁, 我们可窥探到上个世纪初, 生长在 数千年农耕文明中的民族灵魂的悸动和革命初醒进程中的民族命 运的面貌,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诗人柯仲平代表了乡土中国在革命到 来后的一种生活样态、 审美因素与精神体验。

 综上所述, “五四”时期, 柯仲平的诗作是“个人性”的, 准确地 说是“五四”青年 ^ 昕特有的能力。后来, 随着思想的不断提高, 诗 人开始尝试运用集体主义的思维模式去观察、认识和评价社会活 动,这时期的诗歌艺术兴奋点已经由历史青春期的个 情绪感伤 和精神漂泊,转向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化的人民大众的 觉醒与抗争、 愤怒的吼叫与自觉的行动。

 这是一种对于“壮美”的美 学追求。

 在这种追求下, 审美的情趣不再是悲凉, 而是 慨激昂了。

 在厌苗獬放与阶级解放的斗争烽火燃遍全中国的四十年代,为了 更普遍地发挥诗歌艺术的战斗作用, 柯仲平这一时期的 精力集中

 在抗战主题上, 这是一个社会眭 主题, 但却表现了文化 ^对政治与 文化压抑的不屈。

 但是, 毕竟每一种诗歌都会留下它的经验和问 题, 这些经验和问题也是研究者所需要面对的。比如:

 柯仲平诗歌 不能从题材的角度来拓展自己的写作的必要断 口 重要眭,也不能 突破自身的限制和集体命名的对个人的遮蔽,也难将写作推向一 个不断更新, 目益深广的境界。

 还有, 既然是诗歌, 就该遵循诗的美 学原则, 柯诗没能够自觉遵循诗的这种文体的内在要求, 展开多个 方面的尝试和实验,从而放弃了诗歌的艺术生命和社会使命『 合当 的融合, 这些都是遗 感的。

 丹善

 兑:

 “每一个形式, 产生一种精神状态, 接着产生一批与精 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品。” 历史证明, 大凡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

 往往为文学提供丰富资源和无限宝贵的发展契机, 在这样的阶段,

 唯有诗歌可以应付现实, 它将实现浓缩为了可以触摸、 感受心灵的 某种东西。

 从旧时代中脱颖而出的这些文学先声, 狂热的政治抒情 的时代表达着他们生存的经验, 传达着他们的思索和追问, 这样的 诗歌也是特殊时代的真实投影,是在重大历史的背景下产生的诗 歌景观,这一切无不源于一段特殊的历史及与之相关的特殊社会 群体。

 当时如何仲平i封羊 远离家乡的游子, 精神气质都是基本一致 的, 能够使他们灵魂皈依的信仰, 是创作的动机。其中, 包含了认 同、 超越、 焦虑、 冲动和热情! 这促成了他 社会的创建的加盟激情掩盖了他们曾经闭塞的乡愁和亡国的焦 虑, 也掩盖了他们的底蕴的粗粝。也就是说, 他们几乎不具备精雕 细琢的情感功底, 之前也未能掌握诗飘 吾言游戏的基本规则, 在这 样的情况下, 诗歌就直接以他们个体生命为辐射点, 释放着生活中 最初的敏感, 也许, 这恰恰是其创造力和当时顽强的文学生命力所 在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这种想要表达又觉得唯有自己才能表达的 东西的欲望, 才能赫 慎 正的诗歌。

 备一种能力的诗人, 这不是才气, 不是熟练地调词遣旬的能力, 而 是一种原初的能力, 一种在生活刺激下能摩擦出火花的能力, 一种 无暇顾他的能力。

 “伟大的艺术力量甚至在技巧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出

 艺术作品 , 而如果缺乏这种 力量, 即使最完美的技艺也产生不 出优 秀的作品。”翻 用英国现代哲学家科林伍德的话来评价进入主流文 学 野 的柯 l吐+ iI 亚 I 诗歌, 最恰当不过了。

 士 丽的情怀追求, 对新 塞 个意义来讲, 柯 I Il 亚 I 是具 参考文献:

 【 l 锄嗍5. 贝尔纳:

 走访茅盾【 Al 新文学史料[J]. 1999_3

 [2磺期 民

 寸 代中一爪/ J、 人物的侦 影 [A]. 新文学史料们1 979. 2 【 3】

 彭明. 五四运动史 京:

 人民出版社, 1 998, 12:

 215-253 [4】

 法丹纳著, 彭笑远编译. 艺术哲学嗍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 07 , 10 :

 2 4 [5Ⅱ 英 会科 学出 萌 土1985, 11:

 25 . f五 德著, 王至元, 陈华中译. 艺术原理【

 北京:

 中国社 文学界 · 37 ·

篇五: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

16. 28

 小作家选刊249学术论坛负荷情况来科学的选择变压器的台数、容量,其中变压器的负载率以 0.7 ~ 0.85 为宜,确保其接线可以适应负荷变化。④选择适宜的导线截面与电缆。应在满足运行电压、荷载流量损失等指标的基础上,综合节约有色金属、降低投资、减少电能损耗以及经济电流密度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来合理的选择电缆与导线截面。

 三、用电设备的节能设计 3.1 选用适宜的水泵 当前,我国大多数新建的水利水电工程都是采用大中型轴流样式的水泵,该类产品的系列较多,所以用户的选择性也较大。在节能设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际需求,对水泵的各项参数指标进行比较,并从中选择出较为较为高效的水泵。

 3.2 采用直连方式 水泵与电动机主要有齿连与直连两种连接方式。齿连是指利用齿轮变速箱来将水泵与电动机相连接。其选用的电动机具有效率高,速度快、体积小的优点,而其缺点在于日常维护较为复杂;直连则要求水泵与电动机具有相同的转速,而通常情况下,大中型轴流水泵的转速都不高,所以相配套的电动机往往速度较低,其选用的电动机相对来说效率较低,体积偏大,而其优点在于日常维护较为方便。基于经济性能角度来说,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选用直连方式较为适宜。

 四、机电设备的节能设计 4.1 选择节能环保的电力设备 电力设备主要可从输变电环节与发电环节进行节能设计,主要有:输变电环节的节能电力设备(智能节能设备、无功补偿装置、变频调速装置以及低损耗变压器等)和发电环节的节能电力设备(清洁能源、脱硫设备以及清洁高效发电设备)。4.2 合理布设机电设备 由于机电设备功耗大,所以常常会散发大量的热量,因此,应尽可能的将需要散热的机电设备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场地;此外,应将需要配备空调的设备房间与会散发大量热量的变压器室的隔墙采取隔热措施。

 五、照明的节能设计 照明节能设计指的是在照明质量得以保证、不影响正常作业视觉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利用光能,采用高效光源,以降低照明系统中光能的损耗。具体措施如下:

 5.1 充分利用自然光 在电气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将电气专业与土建等相关专业相结合,以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光,并将自然光与室内人工照明互相配合,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照明所产生的电能损耗。

 5.2 选择高效光源 高效光源是指显色性能好、性价比高、发光率高、启动便捷、使用寿命长的光源。高效光源并不是价格越贵,其效果就越好,而是应根据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光源,才能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杜爱平 . 基于节能理念的电气设计优化研究 [J]. 科技致富向导,2013,54(58)

 [2] 柴清瑶 . 浅析电气节能设计在工程中的应用 [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2 (25)读《海子的诗》:感怀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300204 天津外语电子音像出版社 李 妍海子,原名查海生,当代诗人,1984 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与《阿尔的太阳》时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1989 年 3 月26 日,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 25岁。从 1982 年至 1989 年不到七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 200 万字的作品。以上便是对海子一生的介绍,聊聊几十字便将中国当代最出色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一生描绘出来,何其悲哉!其实对于海子,其他的作者们都有太多太多的评价,而且全都不会吝惜褒奖之词。但是在众多评论当中有一条本人实在是不敢苟同。有人说:“海子如果当时没有选择卧轨,他的诗就没人会去读。”对于以上言论我只能说一句:“其实你并不了解海子。”初识海子是因为他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完这首诗,我不禁要惊呼:“这人到底经历了什么?”到底是怎样的经历才能让他写出如此充满希望而又深陷绝望的句子。在不断地了解海子的经历与不断拜读他的作品之后,我发现我越来越了解海子,我越来越接近海子的思想。其实海子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哲学家。海子在 1983 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我认为正是由于这样的工作经历让海子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他的思想从简单的个人意识转化为人类意识。同时他的诗也从文学变成了诗与真理的结合。许多人认为海子的诗中充满着一种绝望的执着的认同死亡的情感。同时他们认为这也是海子最终选择卧轨自杀的最主要的原因。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在海子的思想中,他对于生命的理解早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生与死。所以他不会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什么越轨的事。其实从海子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的灵魂早已超脱了现世,他早已把自己的生命还给了这个世界。所以说又何来自杀一说呢?在海子的认知中,他早已摒弃了“个人”这个概念,其实无论从海子的《中国铜》还是《阿尔的太阳》,都可以看出海子在不断地探寻着如何将自己的灵魂更好地融入在这个世界当中。他想探寻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显然他最后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便是抛弃自己的皮囊,将所有的一切融入这个世界。其实说海子在 1989 年 3 月 26 日选择了死亡,还不如说是海子在那一天得到了永生。海子带着对诗歌的眷恋,走入诗歌,最后走入永恒。我没有海子那么深邃的哲学思想,但是在完成这篇文章之时也试图思考了一下生命的意义。最后恕我愚钝,什么也没有想出,只是耳边不停重复着一首诗,一首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落花流水——读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有感本不想动笔写关于《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篇小说的任何文字,可是提到中国现代小说而又不得不提到王朔,而提到了王朔又不能离开《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所以只能将早已被束之高阁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拿了出来。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问“为什么?”无他,看完想哭而已。常言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书便用一个故事把这句古话解释了个淋漓尽致。有人认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小说的前后两篇分别用两个角度叙述了关于“我”与吴迪的感情纠葛。火焰代表了炽热,它可以温暖人心,也可以灼伤一切。海水代表了深沉,它可以静默如镜,也可以骇浪涛天。都说书中吴迪便是那拥有火一般热情的女子。她温暖,她一直在想让“我”摆脱现在的生活结婚生子,可她同时也炽热,她疯狂的用自己的一生来报复一个自己本不该爱上的男人。可我认为“海水与火焰”并没有这么简单。我认为火焰与海水在小说中既具有自然界中火焰与海水的特性,同时也具有更深层次的意象。火焰与海水其实分别代表了两个人生活的世界。火焰代表了吴迪原本生活的环境,它充满了阳光与积极,它是整个社会为学生们建造的一个“阿瓦隆”。而海水代表了“我”生活的环境,它充满了阴暗与欺骗,它是整个社会最不愿去面对的最不光彩的一面。而两个人的相遇、相知与相爱便是两个世界的碰撞,是海水与火焰的对抗,那么结果就只能有一个——相互伤害。所以在想明白一切后,“我”出狱后当又遇到与吴迪一样的胡亦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克制,因为“我”知道两个人依然不在同一个世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告诉我们如果你喜欢的人并不喜欢你,只能果断放弃,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又告诉我们,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来自不同的世界,那么就算在一起,结果只能是火焰熄灭亦或是海水蒸发。原来现实中没那么多童话。Fall in love with your deep sinI am the FallenYou are what my sins enclose..........万方数据

篇六: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

是1 9 52年全 国 第一 届 高 考 统 一招 生 分 配 到“西北 艺术 学院 音 乐 系”学 习的,因 为 是 统 一分 配,所 以 我 们 5 5 级 这个 班 的 同学,大 部分 是 来 自 全 国 各 省 市的.我 现 在还 清 楚 的 记 得,来 自北 京 的 有曹 学 安、来 自上 海的 有 宋 铁 铮、来 自广州的 有 吴节皋、来 自 四 川 的 刘 广元、来 自 山东 的 王 希艇.当 我 从 汉 中跨 过 秦岭,渡 过渭水,来 到 这古都 之 一的 西安城时,我 的心 情 是何 等的 兴 奋。当 时 的, 西 北艺术 学院在长 安兴 国 寺,不 但 环境 幽 静、风景 壮丽,而 且规 模 也 是 相 当 大 的,设 有文学、音乐、美 术、戏 剧、少 数 民 族艺 术五 个 系。院 长 是 著 名 诗 人 柯 仲 平、副院 长 是亚 马,我 们音乐系 的 主 任 是 陶剑心。说 起 柯 老院 长,我 只 见 过他 一面,那 是 在 我 入 学 不久的 一 个风 雪 交 加 的 下 午,操 场 上 积 雪多 厚,课 外 活 动 无法进 行.我 想 领 略 一 下这 北 国的 雪景风 光,便 独 自 一 人 到 校 门以 南 的 河 滩上 去 踏 雪散 步,我 在 那 里 徘徊 了 许 久,忽 然 迎 面 走来 一 位身 披 毛 领灰 色 大衣的 长 者,他 走在 我 的 跟 前,见 我戴着 艺 院 校章,便 伸 出 手来 和 我 握 手,并说 道: “你 是 新 来 的 同 学 吧,我 是 柯 仲平”,我 惊 喜 地 向 他 鞠 了 一 躬,遂口说道柯 老您 好。柯 老 间我 从 哪里 来 的,我说 从汉 中 来 的; 柯 老 又 问 我 生 活 习 惯 吗 ?学什 么 的 ?;我说 这 里 米面都 有,一 切 都 好,我 是 学 音乐 的;柯 老 亲 切 的 对 我 说:“要努力 学 习,我 们西北 非 常 需 要音 乐 人才”。说 毕,柯 老便向 回 校 的 路上走 去,我望 着他 的背 影,呆 呆 地 站 在 那里 了 好 一会儿。当 时 我 们 音 乐系 的教 师阵容还 是很扎 实 的,声 乐 教 师 有许 芝 兰、王 延 祯、作曲教 师 有 曾 慧 玲、潘 文 安,小提琴 教 师 有许涛天,钢 琴 教 师 有林 芳,民乐教 师 有 油达 民,教 基本 乐 理 的教师 有 张咏 真 和 刘国 瑞.那 时 的学 习 生 活 是 很 艰 苦 的,由 于国家 推 行劳卫 制 锻 炼,就 是 在 严寒 的 冬天,教 师 学 生也 必 须六 点 起 床 到 操 场 去锻 练.学 生的学 习 课 程按排得 非 常繁 重,第 一 年 不 分 专 业,主 要 学 习 音 乐 理论 和基 本 乐 科,所 开 的 课 程 有 乐 理、视唱练耳、合唱、民歌、戏曲音乐、打 击乐器、名作 欣 赏;政 治 课 有 联 共 党 史、政 治 经 济学;文化 课 由 文学教 师 讲 授 古 典 诗 词和文 艺 理 论 知 识.当 时学校 执 行 的 是5分制 记 分 法,期 中、期 末 考 试 凡 得 不到3分的 必 须 进 行 补 考.我初 到 学校 时,由 于 过去 接 触 钢 琴 较 少,对 钢 琴上的 半 音 听 不准 确,练 耳 课只得2分,经 过 几 周 后 逐 渐得3分 或4分,第 一 学 期 末 考 试 竟 得5分,刘 国瑞 教 师 在 班 上总结学 习情 况 时还表扬 了 我的 勤 奋学 习所 取 得的成 绩。我们的陶剑心主任 对 学生学习 民族民间 音 乐非常 重 视,为 了 收集 各 地民歌,他还派了几 位 高 年 级的同 学长途 跋涉去陕 南 收 集民歌,其 中 就 有 今日在 校 执 教的冯 亚 兰教授,在 校 的 同 学 每月也 抽 出。7 4·姗 姗黝 }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片断回忆一 定 时 间 到 附 近 村 镇 去 采 访 民 歌 和 器 乐 曲 子,借以提 高 学生的 记 谱 能 力,同 时 他还 亲 自 教 我 们 学唱“走头头 的 骡 子 两 盏盏 儿 得 个 灯”的 那 首 陕 北民歌.在 学习戏曲 音乐方 面,还 为 我 们 请 来 了 豫 剧 表 演艺 术 家常香玉、眉 户艺人 乔荣 堂、著名黄梅 戏 演员 王少 舫 来校教唱戏 曲 名 段。常香玉教唱 的几 段花木兰、王少 舫教 唱 的夫 妻 观 灯 中 的 几 段唱腔,直到 现 在 我还能 哼唱 出来。那 时 学 生的社 会活动也是 相当多的,随 时 配 合 政 治 运 动到社 会 上 去宣传,夏 秋 两 季 收 割 时 期 要 到 农 村 参 加 劳 动;每 逢 较 大 的 节日,如 五 一 和 国 庆 节,半 夜起 床 步 行到新 城 广 场 进 行 游 行 检 阅。除此 而 外 还 担 负 着学 校附 近 几 所 小学的 音乐 课,下 午 课 外活动 时,按系办 公室公 布的 名 单,自 觉 的去教 小学生唱歌。我们的 学 习生活是 丰 富 多 彩的,每月 系里 要 安 排 一次 学 生的学 习汇 报 演出,按 所学 主课,或 演奏 器 乐曲、或唱歌、或 试 奏 试唱新 作,由 观 看 的 老 师 评 论 指导,这 样 大 大 提 高了 同 学 们 的舞 台实践经 验。还 有 最 使我们 得到满足的 便 是 有时 夜 间 去 观 摩 外省 和外国的 一 些 艺 术团体 来 西 安 的 演出,我 大 约 记 得1 9 52年 1 2月 间,波 兰玛佐 夫 舍 歌 舞团来 西 安 演 出,我们 得以观 赏,那天 晚上 市 体 育 场 里 观众 如 潮 水 一 般,但 秩 序非常 肃 静。他 们 的精 彩 表 演 博 得了数 万 观 众 不 断的掌 声喝彩 声,特 别 是 那 首“小 杜 鹃 叫 咕 咕,少 年把 新 娘 挑”的 民歌,真 是 倾 倒了观 众,几万 人 随 声 相 和,歌 声 响 彻 夜空,第 二天“小 杜 鹃 叫 咕 咕”的 歌 声,不 但 在 我 院 传开,而 且唱遍了西 安 城。与 此 不久几 夭,苏 联 红 旗 歌 舞团也 来 西 安 访问,我 们 音乐系的学生 有 幸 观 看,演 出前 还 进 行了欢 迎 仪 式,陶 剑 心主任 代 表 西 安 文 艺 界致 欢 迎 词,随 后 先 由 我院 教师王 延祯 演唱 了《 王二 嫂 过 年》 那 首 歌曲,又由刘燕平 演唱了《 兰 花 花 》,以表 对 来 访 者的欢迎。红 旗 歌 舞团表 演了许多富 有民族 气息 的 歌 舞 节目,其 中最使 我 难 忘 的 是 由穿 着 军 装 脚 登长筒马 靴手 持 闪 闪 发 光马刀的 五 位红军 战 士 所 表 演 的` 马 刀舞》,那 娇 健 的 舞 姿 伴 随 着 富 有 跌 宕 魔 力 的 独特 旋 律,真 是 折 服 了 所 有 观 众。以后 几 年里,观 看 这 方 面 的 演出就 更 多了,德 国 声乐家、捷 克钢琴家 和 匈牙利小 提琴 家 都来校演出过。特 别 是德 累斯 顿交响乐 团来 西 安演 出,规 模 之 大,盛 况空前,他 们为 西 安听众 演奏 了 贝 多芬的命 运 交 响乐和英 雄 交 响 乐,这 是 我 们 第 一 次听外 国乐 团演 奏贝多 芬 的 交 响乐,象 这样世界级的交 响乐 团,在 当 时 的 情 况 下 是很 不易 见 到的,所以在 我 的 头 脑 里 留下 的印象 也最深。我 们班里 有 时 也 参 与 一 些 欢 迎 外 国友人的 演出 活动,1 9 5 5年 印 度 文 化 代 表团 来 西 安 访 间,西 安 文 艺 界 组 织 了 一 场大型音 乐 会 表示 欢迎,我 们 班 里的女 声小 合唱《 四季 花 开》 被 选 中,我 们 作为伴奏 者 参加了 演出,以 后还 参加过欢迎金日 成将 军 的 音乐演 出。我于19 55年 毕 业,在 音 乐 资 料室 工作了十多年 方 离 开学 校.1 9 9 2年 1 0 月 底,我应 邀回 校参加“西 安丝绸之路 音乐学 术 研 讨 会”,见 到了 阔别 多 年 的 老 领导梁 光 和 鲁日融 副 院长,以及 饶 余 燕 老 师、高 士 杰 老 师和许 多师友同事 翟咏、吴凤阳、张 随道、冯怀禁诸 先生,我常 常 怀 念 着 他 们。会 议 期 间 我见到 一 组 由 鲁日融 副 院长 率 领 部 分 师 生 赴 欧 洲 参 加 民 俗 乐 演出的 彩 色照片,我 的 心 激 动 极了,我 的 母 校已经 走 向 世界,跻 身 于世界著 名 音乐 院校之林,同 时我在《 交 响 》 学报 上 经 常 看到 许 多 欧 美 著 名 音 乐 家 不 断 来 母 校 讲 学演 出,真 令 人内 心喜 悦,精 神 振奋.我的母校地处中 华 民 族文化 典章 发 源地 的西 安,这 里 过 去 是 养 育人类 文 化 的 古 城,光 辉 灿 烂 的 厉 史`是 任 何 一 所院 校所 不能企及 的,祝 愿 母校发扬广 大,发 扬 广大!

篇七: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篇八: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

伯族文学发展史上,相对于诗歌和小说,锡伯族的散文创作没有诗歌历史悠久,也没有小说创作的影响大。但锡伯族散文创作却真实地表现了锡伯族人特有的民族性格,和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情怀,表达了锡伯族作家独特的生命感悟和文化抒写,充满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思索,具有独特而持久的艺术魅力。一、西迁入疆后锡伯族散文发展概述西迁入疆后的锡伯族散文创作始于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时期的散文创作保存下来的不多。主要分为几类,颂辞类的有纪念图伯特的文章多篇,如:《献图公颂》[1]《锡伯营总管和特恒额等铭刻图公碑文》《喀尔莽阿献图公颂文》,巴达兰的《献图公颂文》、佚名的《图公颂辞》,等;纪实记事类的散文有敦吉纳的《敦吉纳见闻录抄本》[2](1—3集)和《锡伯族见闻录》等;还有何叶尔·文克津的书信体散文《辉番卡伦来信》[3] ,传纪体散文《朱萨满传记》《一家三代英雄》,等。这时期散文的内容主要是记述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伊犁后屯垦戍边的真实历史状况,以及迁居新疆的锡伯族人的民情风俗等,对于研究西迁入疆后清末至民国时期锡伯族的社会历史、锡伯人的生活状况都有着重要的文史价值。其中,何叶尔·文克津的书信体散文《辉番卡伦来信》,记载了当时锡伯族驻守卡伦换防执勤的情况,以及沿途所见、所闻和所感,用生动形象的笔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真实。文中还运用了一些汉文典故,说明作者接受汉文化的修养以及当时汉锡文化的深入交流,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这些散文对于研究清代锡伯族历史和文化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20世纪以后,从事散文创作的主要是郭基南,姓郭尔佳氏,锡伯语名字为富克津阿(开拓者、创造者之意),他是锡伯族散文创作的承前启后者。1940年,郭基南在《新疆日报》上发表了用汉文创作的处女作《一天的生活》,文章表达了一个热血青年的抗日热情。1941年郭基南发表了论西迁入疆后的锡伯族散文吴晓棠 赵 洁(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新疆 伊宁 835000)摘 要:在锡伯族文学发展史上,相对于诗歌和小说,锡伯族散文创作没有诗歌的历史悠久,也没有小说创作的影响大。但新疆锡伯族散文创作是锡伯族文学创作百花园里的玫瑰,有着无尽的爱、丰富的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锡伯族作家独特的生命感悟和文化抒写,充满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思索,具有独特而持久的艺术魅力。关键词:西迁后;锡伯族;散文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18)-01-0045-05收稿日期:2017-09-26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美学视域下的锡伯族文学研究 ”(16XJJC751001)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吴晓棠(1961-),女,汉族,河北遵化人,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及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赵洁(1979-),女,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人,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间文学及锡伯族文学。昌吉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2018年2月第1期Feb.2018NO.1万方数据

 2018年 昌吉学院学报散文《月下闲谈》,后来又写了抨击反动派罪恶行径的小品文《夜鼠》,等。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到70年代,锡伯族的散文创作仍然处于相对低谷期,发表散文作品很少。1950年,郭基南去西安出席了第一届西北文代会,在会上结识了柯仲平、杨朔、郑伯奇、刘肖无、铁衣甫江等著名的诗人、作家,聆听了彭德怀的讲话,回来后用汉文创作了散文《伟大啊!我们的祖国》,充分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热爱党的炽热感情。60年代初,郭基南曾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农八师参观学习,回伊后发表了《准噶尔新图》等多篇散文,使锡伯族散文创作在缓慢中有所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疆锡伯族的散文创作进入了发展繁荣的高潮期,无论是创作队伍,还是作品的数量与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代表作家有郭基南、扎鲁阿、吴文龄、高青松、佟林清、赵春生、郭元儿、何坚韧、傅查·新昌等。老作家郭基南出版的散文集有《准噶尔新图》《箭乡的子孙》《摘星人》,等;还有高青松的散文佳作《绿色的生命》《小松树》《白色的乌孙雁》;中年作家赵春生的散文小说集《山地故事》[4] ;傅查·新昌的散文集《玉米使者》《我就这么活着》[5]《地皮酒》(与周军成和黄毅三人合集),等。这时期还出现了郭美玲、富秀兰、佟志红等女性散文创作,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察生活,以自我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感情表现生活。代表作品有《锡伯老人》《故乡的河》《情书的魅力》《那拉提畅想曲》《我是幸福的》《察布查尔我热恋的故乡》《北京印象》《爱人城市》,等,她们的散文感悟独特、感情真挚、描写温婉细腻有韵味,散文数量虽不多,但篇篇称得精品,是锡伯族散文创作园地里几朵艳丽的小花。总之,西迁入疆的二百多年,锡伯族的散文创作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发育培养期,从自发创作到自觉创作、由简单稚嫩到丰富成熟的发展之路,锡伯族散文的成长和成就,是锡伯族文学创作百花园里的玫瑰,有着无尽的爱、丰富的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二、西迁入疆后锡伯族散文创作的思想意蕴散文是没有任何束缚及限制的文学表达方式,是以审美的视角广泛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锡伯族散文创作是锡伯族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锡伯民族历史发展的缩影和镜子,映现着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特征和文化特征,锡伯族散文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彰显着锡伯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与精神气质。1.永不改变的爱国情怀1764年,锡伯族奉清朝政府之命,保家卫国而踏上西迁之路。因而驻守边疆,保家卫国以求边疆的稳定是锡伯族人的使命,西迁入疆对于锡伯族产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成为积淀于每个锡伯族人内心的一种精神力量,也内化为锡伯族作家永不改变的爱国情怀。在早期的纪念图伯特的《献图公颂》《锡伯营总管和特恒额等铭刻图公碑文》以及写于同治十二年的《喀尔莽阿献图公颂文》,巴达兰的《献图公颂文》、佚名的《图公颂辞》等多篇文章中,借隆重的祭祀图伯特纪念活动,歌颂了图伯特的伟大功绩,也向子孙后代宣示着艰苦创业、坚定地戍守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西迁精神,对当时和以后都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和精神文化的传承意义。锡伯族西迁伊犁后,分八个牛录定居在伊犁河南岸驻防卡伦守卫边疆,19世纪50年代初,锡伯营镶白旗的骁骑校何叶尔·文克津曾去辉番卡伦换防,写下了一篇珍贵的书信体散文《辉番卡伦来信》,作者以流畅、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沿途经过的策济、齐齐罕、萨玛尔和图尔根西四镇的情况,并对边防卡伦的位置和住地的环境作了简单的介绍,说明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官兵们仍然尽心尽职,守卫边防卡伦的决心;在《顿吉纳见闻录》里也记录和表达了同样的牺牲小我的利益,顾全祖国统一大局、保边疆稳定的情感,可以说这些散文表现了锡伯民族对新的故乡的热爱,对祖国无限忠诚的强烈使命感。女作家富秀兰在《回望西迁节》中写道:

 “从出生起就肩负着保卫西北边陲的使命,需要在一46万方数据

 2018年第1期夜之间长大的我们的先辈,一路向西,穿过茫茫草原,趟过滚滚河流,踏过苍茫戈壁,一路向西,经过15个月的万里长征,到达伊犁河南岸,我们的祖先用超人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金灿灿的历史。”从出生起就肩负着保卫边陲的使命,这是作家的心声,也是锡伯民族的集体心声,这一心声已经融入锡伯人的血液,成为永不改变的保家卫国、戍守边疆为己任的爱国情怀。2.梦里萦绕的赤子深情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发现了顿吉纳遗留下来的见闻录手抄本,后经学者专家认真选择后,整理成《顿吉纳见闻录》[6] ,并于1989年出版。顿吉纳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是达斡尔族,于1882年(光绪八年)三月随军队来伊犁驻守,伊犁安定后,从东北调来的军队都撤回原籍,顿吉纳因病而未能回去,从此就留在了新疆伊犁。

 《顿吉纳见闻录》是新疆锡伯族较早的散文创作,作者满怀深情地描绘了锡伯营镶黄旗(一牛录)和正白旗(三牛录)所在的水磨沟风景区:

 “霍吉格尔布拉克这地方哟,清澈的泉水处处欢腾。洪海山谷的雪哟,渗透在肥沃的田野上。” “此处树木成荫、幽雅清静,青草绿水,风景多么诱人”,表达了作者对伊犁第二故乡的深深热爱之情。在何叶尔·文克津的《辉番卡伦来信》里所写到的辉番卡伦,以及博罗胡吉尔等10座卡伦,还有图尔根、策济、齐齐罕和萨玛尔西四旗本来都是锡伯族驻守的营地,还有1763年从东北调防来的达斡尔族(约 508 户、1634 口),和鄂温克族(510户,人口不详)所驻守的地区,但因为清朝末年的不平等《中俄伊犁条约》,被割让给了俄国,从此,伊犁的索伦营被分成两半,一半在中国境内,另一半永久地留在了俄国。从赵春生的散文《遥望图尔根》[7] 里,我们了解到当时历史的真实情况和一些细节,他写道:当割地的消息噩耗般传来,如利剑深深刺痛了每个锡伯族人,顿时怒不可遏的锡伯族不顾政府官员的劝阻,纷纷骑上马赶到洪海乌扎西南侧的特奇勒干小石山上,坚决反对双方官员的继续勘分,把自己祖祖辈辈戍守的土地拱手割给他国,别说早已去世的何叶尔·文克津不能接受,就是活着的每一个锡伯族和鄂温克族百姓也难以通过。老辈人所说的美丽的图尔根、策济、齐齐罕和萨玛尔等许多中国的领土,只能使人遥望,对故乡土地的满腔热血,一片拳拳心、爱国情跃然纸上。郭基南的《察布查尔风光美》[8] ,以记游的方式详细描述了察布查尔境内乌孙山的英姿。乌孙山,又名德穆克里山,是天山主峰汗腾格里的一个支脉。它东西走向,横亘在天山与伊犁河中间,把偌大的草原劈成两半,南麓为水草丰美,骏马奔腾,牛羊肥壮的特克斯、昭苏草原,北麓为林泉清秀、稻花飘香的察布查尔平川。同时还描写了由乌孙山谷流出的大小十三条泉水形成的八大景区,在作者笔下,乌孙山谷冬暖夏凉、水丰草美、林密径幽、景色迷人,虽是白描,但热爱之情喜不自禁,赞美之语言不尽意,令读之者无不心心向往,大有骑上马立即去欣赏感受的激情。赵春生的《山地故事》为我们描述了他脚下的这片土地:

 “南面是巍峨耸立的乌孙山,乌孙山的一道山沟往下延伸,与我们劳动的山地丘陵地带的大裂沟相连,那是山洪爆发而形成的沟壑。对雄伟的雪山、美丽的伊犁河,不仅倾注了作家真挚充沛的情感,也充满了诗情画意。1996年,傅查·新昌的系列散文《玉米使者》[9]获全国第二届“路遥青年文学奖”。1999年,他的散文集《我就这么活着》出版,在多篇散文里,傅查·新昌都写到了时常怀念曾经生活过的巴库镇,如《请你聆听我的歌》中, “我是那片土地孕育的玉米,是广大的玉米的精英”,土地和玉米养育着民族和人民,也养育着诗人和文学,傅查·新昌深深感谢和怀念故乡,虔诚地拜谢土地和玉米。这一篇篇真挚朴实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表现出锡伯民族西迁入疆后对故乡和土地的赤子深情,饱含着作家对家乡风光美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厚意。3.感怀纪念之作郭基南是锡伯族最重要的作家,先后出版散吴晓棠 赵 洁 论西迁入疆后的锡伯族散文 47万方数据

 2018年 昌吉学院学报文集多部,1984年,出版了第一本锡伯文散文集《准噶尔新图》;1986年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汉文系列散文集《箭乡的子孙》,1990年出版了他的第二本锡伯文散文集《摘星人》[10] 。《摘星人》收入他的27篇散文作品,其中,《洒泪念师情》以无尽的哀思沉痛悼念茅盾先生。1939年,年仅16岁的郭基南因品学兼优被锡伯族进步人士安子英发现,推荐到迪化(今乌鲁木齐)进入当时由茅盾领导主持的文化干部训练班(简称“文干班”)学习,这是由共产党委托茅盾等同志主办的,培养新疆各兄弟民族文艺人才的中心。郭基南在那里聆听了茅盾、张仲实、赵丹等人的讲学,并阅读了鲁迅、茅盾、艾青、臧克家、朱自清等作家的作品,可以说是茅盾等人的启发指引他走上革命道路,是茅盾的教诲引导他步入文学的殿堂,文章表达了对恩师茅盾先生的敬仰和感激怀念之情。还有《拳拳恩师情,铭刻在心上》《忆启蒙者们》两文,都是回忆被招收到“新疆文化干部培训班”学习时,深受茅盾品德精神的影响,茅盾先生的远见卓识、诲人不倦的品格和博学多才的学识给作者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摘星人》是郭基南这类散文的代表作,深情追述了锡伯族第一位电力工程师佟兆飞把毕生精力献给水利水电事业,使辽阔的草原、边远的山村都用上了电灯的人生经历。《桂花飘香 — —常忆柯仲平》,记述了作者和老诗人柯仲平的两次交往,柯仲平热情奔放的诗人气质,平易近人的为人,以及对文学的执着和真诚都深深感染着作者,就像一缕花香永久飘荡在心间。赵春生也写了多篇记人感怀的散文,如《一个普通校长的命运》《感谢老师》《一个民间艺人》,等。《一个普通校长的命运》[11] 回忆了一心为学校建设发展和学校教育呕心沥血的何校长,因在不正常年代被人无端陷害为“反党分子”而判刑入狱。文章既写了何校长无端被人陷害遭判刑而蒙冤,也写了他十几年艰苦岁月里,没有自暴自弃,凭借执着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人格魅力成就了文学艺术的梦想,这种自强不息的执着精神不正是锡伯民族的精神传承和体现吗?4.深刻的文化思考和民族精神传承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相互间区分的主要因素。锡伯族作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民族在我国民族之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锡伯族自西迁入疆以来,面临着种种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各样困难,锡伯族人们一直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未屈服过,凝聚成一种不畏艰险、战胜一切困难的西迁精神。锡伯族文学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我们展现了锡伯族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也传承...

推荐访问:狂飙诗人柯仲平感怀 感怀 狂飙 诗人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