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8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8篇

时间:2022-08-21 12: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8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 改革开放30年的音乐教育学研究(下)□杨和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金华321004)三、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8篇

篇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

开放 30 年的音乐教育学研究(下)□杨和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三、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是音乐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部门,具有学科交叉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不断升温,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课题。与国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注重科学实证法不同,国内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代表性的著作及译著有:郁正民著的 《音乐教育心理学》 (1994)、章姚姚著的 《音乐教育心理学》 (1998)、徐行效著的《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 (1998)、曹理、何工著的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2000)、赵宋光主编的 《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2003)、周世斌著的 《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 (2005);章枚 译 的 《学 校 音 乐 教 学 心 理 学》(1983)、卢合芝、李坦娜编译的 《音乐教育心理学》 (1991)、罗小平、黄虹编译的 《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1995)

 等。发表的论文有王洪生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刍议》、 《音乐教育心理学浅谈》、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不可再缓》;郁正民 《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建构》、刘沛的 《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的批判评价》、 《格式塔原则与音乐教育中的认识规律》、 《三种心理学派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音乐课程研制的认知心理观点》、 《音乐心理学教学纲要与研究型学习资源》;资利萍 《认知心理学向艺术领域的拓展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周蓓 《从当代心理学看音乐认知教育观念的发展与更新》、崔宁《音乐教育的认知价值与大脑心理效应分析》 等等。从出版的著作中看,郁正民的《音乐教育心理学》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本研究音乐教育心理学的专著,具有一定的开创性,2004 年又再版,更名为 《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1] 。作者从大教育学出发,从音乐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人际关系学、传统心理学、控制论、信息技术等方面入手,全面地阐释了如何“把音乐艺术、音乐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研究音乐教学及改革的途径,向新教师提供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便进行具有成效的教学”。

 全书分为学校教育的改革、教师、学生和师生交往、教学目的、学习的理论、学习的动机、注意与思维、学习的迁移、学习的记忆、有效学习、学习成绩的测验与评定等 10 个部分,系统论述了作者的音乐学与教育心理学统一的教育观。赵宋光主编的 《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2]是由多名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分绪论、学科构建与发展篇、音乐学习心理篇、音乐教师心理篇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绪论从总体上介绍学科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全书的写作具有溯源寻本、以史带论,强调实践性、注重本土化研究、提倡实证研究等特点。周世斌的 《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3] 介绍了音乐教育的心理研究方法,如音乐问卷调查、音乐教育与心理测量、音乐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等,也包括解决怎样写调查报告、如何制作心理测量表等问题,对音乐教育的心理实证研究具有普及与推广的意义。从发表的论文上看,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王洪生的 《音乐教育心理学刍议》、 《音乐教育心理学浅谈》、《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不可再缓》 以及郁正民 《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建构》[4] 为代表,主要关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基础、性质、范围等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尽管这些文章论述浅显,但在学科初建时期,却也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另外一些研究者注重吸收国外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研究我国的音乐教育,以刘沛为代表,在 《三种心理学流派对音乐教育的影响》[5] 一文中,介绍了构造主义、完形主义和行为主义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的利弊,从而让读者对心理学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资利萍 《认知心理学向艺术领域的拓展对音乐教育的启示》[6] 一文在提出认知心理学向艺术领域拓展的背景下,阐述了认知心理学对音乐、音乐教育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我国音乐教育在音乐本质论、音乐学习论、音乐教育评价方面的启示,开拓了读者的视野。另外,与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相关的专著有:张前著的 《音乐欣赏心理分析》 (1983),沈建军著的 《音乐与智力》 (1987),普凯元编著的 《音乐心理学基础》 (1988),罗小平、黄虹合著的《音乐心理学》 (1989),邹长海著的78

 《声乐艺术心理学》 (2000)等,这些著作为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作了理论准备。总的来看,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呈现出一片大好局势,成果丰硕。但是,在对相关文献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与国外教育心理学崇尚实证研究不同,我国的音乐教育心理学还主要停留在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上,许多言说或雷同造次、缺乏创新,或流于表面,难以深入。长期如此,不利于解决我国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不利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可喜的是,许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音乐表演心理学研究中开始结合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如周海宏的 《对部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研究》 等文章,相信这种做法遍及音乐教育心理学将指日可待。四、比较音乐教育学研究比较音乐教育学是对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调查、比较、评价的专门学问,它以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全方位的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解决和改善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为主要目的。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新的科技领域不断开拓,新的边缘学科不断建立。在音乐教育方面,比较音乐教育学如同音乐教育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新学科一样,在我国悄然兴起,有了一批专门研究者,硕果累累。从出版的著作与发表的论文来看,专注于学科建设基本原理研究的代表成果有阎柏林、任葆菊主编的 《音乐教育比较研究》[7] 、曹理译的 《音乐教育的比较教育研究—— — 展望与课题》、秦德祥的 《比较音乐教育学引论》、曹理的 《比较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刘沛、向周俊的 《比较音乐教育梗概》、成露霞的 《谈比较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际应用》 等 [8]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对比较音乐教育学的学科概念、研究的对象、目的及方法、基本原则、研究动向等基本问题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接踵引进了多种当代世界影响较大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出版的译著、专著有:[英]德赖维尔著,高建进译的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入门》 (1986);[美]科培尔门著,周荷君译的 《铃木钢琴教学法》 (1987);[德]古尼尔特·凯特曼著,廖乃雄译的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初探》 (1987)、李凌、赵沨主编《世界音乐教育集粹》 (1988)、秦德祥著的 《元素性音乐教育》 (1989)、李坦娜主编 《世界音乐教育集粹》(1991)、蔡觉民、杨立梅著的 《达尔克 罗 兹 音 乐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1999)、刘沛著的 《美国音乐教育概况》 (1998)、谢嘉幸等著的 《德国音乐教育概况》 (1999)、缪裴言等著的《日本音乐教育概况》 (1999)、魏煌等著的 《苏联音乐教育》 (1999)、李坦娜等著的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杨立梅著的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2000)

 等等数十种。这些著作的面世,让我们了解到比以往多得多的国外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信息,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尤其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也为比较音乐教育学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有了学科的理论架构,以及如此丰富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引进等前提条件,比较音乐教育学研究在我国这片神州大地上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根据搜集的文献,纵向研究可分为高校音乐教育比较、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两大类,横向研究可分为体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某专业教学等的比较,比较的国家主要是中美、中日、中德、中俄、中加、中法等国。比较高校音乐专业教育、音乐师范教育的代表性文章有:姚思源 《美国威梯尔学院 (Whittier College)

 音乐系与中国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几个问题的比较研究》、辛笛 《中美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发展比较》、陈国红 《中日高师两校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比较分析》、吴跃跃 《加拿大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带来的启示—— — 中、加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之比较》、杨丽华 《中西方高师音乐教育比较研究》、兰青 《中外高师音乐教育比较分析》、孙瑜 《中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类课程教学比较》、卿菁 《中、美、德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比较》、鲁恩雄 《中德学校音乐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之比较》 等等。比较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代表性论文有马达 《中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马达 《中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罗琴 《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等。其他专项比较的文章有周奇迅 《二十世纪中外音乐教育思想及目标之比较与借鉴》、徐元勇 《中日“传统音乐”教育及教学内容之比较》、刘欣 《唤醒儿童心中的缪斯—— — 20 世纪三种外国音乐教育体系之比较研究》、庄静 《中德现行学校音乐教育体制之比较》、《中外音乐教育异同比较分析—— — 奥尔夫教学体制与我国教学体制的比较》、赵岩 《中美音乐教育观念之比较研究》、许燕 《中日音乐之教育文化比较》 等等。30 年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成绩是可喜的,不仅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建设、发展提供不少借鉴,并且通过比较研究,向外界介绍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成就,也使世界更多了解我们,并为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进步,做出我们的贡献。但通览文献,发现存在的问题不少。由于比较音乐教育学研究具有跨国家、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对研究者的自身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首先就是要精通一门外语,只有在读懂外国文献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是丰富的,然许多成果都是在没有第一手原文资料情况下,对二次编译的文献、79

 甚至三次、四次文献的重复使用,读来缺乏新意与创意。相信此类问题随着研究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以后的研究中会越来越少。五、音乐教育史研究音乐教育史研究音乐教育实践及理论的历史,是音乐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我国古代乐服务于礼,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乐教体系,周代的大司乐、秦汉的乐府、隋唐的教坊和梨园等无不闪烁着音乐教育的因素;近现代新式学堂的建立,从学堂乐歌到唱歌课,再到音乐课,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蓝本的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在我国发展开了,经过百余年的融合、内化,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也有不少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去认识,这些都对我国今后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基于此,音乐教育史研究一直是学者们所重视的课题之一,30 年来,出版了多部音乐教育史类专著,主要有陈其伟、周世波等著的 《中国音乐教育史略 (上卷)》(1993)、修海林著的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1997)、俞玉滋主编的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 一1949) 》 (2000)、俞玉滋、张援编的《中 国 近 现 代 美 育 论 文 选 (1840 一1949) 》 (1999)、伍雍谊主编的 《中国 近 现 代 学 校 音 乐 教 育 (1840 一1949) 》 (1999)、章咸、张援主编的《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一 1949) 》 (1997)、姚思源主编的《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 (1949 一1995) 》 (2000)、姚思源主编的 《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1949 一1990) 》 (1999)、马东风著的 《音乐教育史研究》 (2001)、马达著的 《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 (2002)、孙继南编著的 《中国近现代(1840 一2000)音乐教育史纪年》 (2004)

 等数十种,其他穿插有音乐教育史内容的音乐史类著作也有多部,如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1980 年重订版)、夏野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1989)、孙继南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1993)、 居 其 宏 《新 中 国 音 乐 史(1949- 2000)》 (2002)

 等,此处不一一赘述。修海林著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9]一书,以我国历史朝代为主线,叙述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基本状况及其历史发展,在尽可能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叙述历代音乐教育制度、设施、重要人物、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行为、音乐传承方式以及音乐教育思想。其中对于音乐教育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给予特别的注意,注意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天的音乐教育事业提供历史的借鉴。该书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第一本通史类著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马达著的 《20 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10] 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等师范音乐教育、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三方面对我国从近代新学制建立以来的整个学校音乐教育的体制、观念、内容作了细密的阐述;伍雍谊的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 一 1949) 》[11] 通过教育思想、教育法规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七个专题的深入讨论展示了这一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概貌;俞玉滋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一 1949) 》、 《中国近现代美育理论文选(1840 一 1949) 》 以及章咸、张援主编的 《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 一 1949) 》、姚思源主编的 《中国当 代 学 校 音 乐 教 育 文 献 (1949 一1995) 》、孙继南编著的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 一 2000) 》 等 [12]论文集、文献汇编,集中了大量史料,基本上记录了 1840 年至 2000 年这 160...

篇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

研究现代教育科学    年第 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埘                   宛煜 安徽省亳州师专艺术系安徽亳州    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在课程管理、法规制定、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设施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实质上看目前我国音乐基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内在问题且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客观评价与反思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更准确地把握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音乐基础教育更迅速、更健康地向前发展。关键词改革开放音乐教育基础教育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获得了空前的进步与成就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尤其是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更为迅速正朝着现代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音乐教育体系正在探索中逐步确立。一、基础音乐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 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指引下美育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有关部门注意到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 包括音乐教育 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  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有关艺术教育问题加之全国很多音乐界前辈和社会上关心音乐教育人士的强烈呼吁。美育和音乐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   年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地位。    年 月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重新明确了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困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钾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美育的重视。在这次会议上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强调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 音乐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   年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主管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一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处成立 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和不断得到重视    年国家教委设置了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    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同年。还成立了由全国著名艺术教育家组成的艺术教育咨询机构一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这两个机构的建立结束了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没有专门机构管理和指导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状况从而使音乐教育的发展得到了体制和组织方面的保障。随后全国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相继成立了艺术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配备了专职人员初步形成了全国艺术教育的管理和咨询网络。与此同时在    年至    年闻在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的倡议下连续召开了四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就国民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国民音乐教育的改革与提高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 音乐教育法规建设得到加强以法兴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艺术教育来说更需要权威性的法规来规范管理。    年我国第一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俭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    —    年 》颁收稿日期        — 作者简介宛煜     一 男汉族安徽庐江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音乐系安徽省毫州师专艺术系讲师。 万方数据

 布提出了  世纪最后  年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规划》为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规戈盼的贯彻执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  年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    —    年 》进一步描绘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美好远景是新世纪第一个  年普通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从  世纪  年代后期开始教育部 冈家教委 先后制定、修订了九部中小学教学大纲即《拿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    年 、《全口制五年制小学音乐教学大 盼     年 、《佥  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    年 、移 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    年 、仇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    年 、  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    年 、仇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 胁     年 、彬乙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修订稿 》     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口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修订稿 》     年 。这些大纲的颁发试行对于规范中小学音乐教育促进音乐教材建设使音乐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起了重要作用。    年和    年教育部 国家教委 两次颁和仇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同录》和仇年义务教育全  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这两份文件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要的设施、器材作了详细的规定从而实现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的规范化管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新世纪钟声而启动的我同新一轮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   年国家仪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诞生标志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巨大意义。 四 音乐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   年江泽民、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和高中应该开设音乐课的重要指示。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其中包括音乐欣赏课规定在高一或高二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为必修课。高中开设音乐欣赏课是加强美育工作的重大举措不仅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而且弥补了高中阶段长期不开设音乐课所造成的艺术教育“真空”和“断层”对发展和完善我国音乐基础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五 音乐教材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 世纪  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受教育部委托人民音乐出版社    年编辑出版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音乐课本》《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音乐课本》统编教材从而结束了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缺乏音乐教材的状况随后在“一纲多本”教材方针指导下上海、北京、灭津、广东、湖南、湖北、安徽、吉林、四   、福建、新疆等省市和自治区相继编写出版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丰富了教材体系推动了教材建设  年代以来初步形成了人音版、人教版、沿海版 广东 、内地版 四川 等版本并包括许多省市和地区编写的乡土教材以及若干种高中音乐欣赏教材在内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体系。 六 音乐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状况是阻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 多年来国家和各省、市、区艺术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多种渠道来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在大力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加快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同时采取了诸如“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小学音乐优秀课 录像 评比”、“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以及组建“艺术教育专家讲师团”、举办“音乐教学研讨会”、引进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等各种方式培训教师促进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音乐课程设置时数增加音乐课程开课牢稳步上升音乐教学设备日臻完善课外音乐活动日趋丰富多彩音乐教育科研不断深入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这些都标志着我同普通音乐教育已进入我国历史上的最好发展时期。二、音乐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充分看到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同样存在而且音乐学科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的问题。 一 音乐基础教育的专业化倾向我国现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无论在教学内容一卜还是在教学要求方面均受到专业音乐院校的深刻影响。内容与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高难度既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学生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尤其在“双基”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在一段时间内各式各样的“音乐实验班”、“音乐加强班”曾成为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主潮。然而由于许多实验班和加强班的课题缺乏理论依据与学术思考尤其是缺乏对基础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未能真正把握住美育的涵义从而使实验脱离了音乐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深深地陷入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的迷谷着意向专业化、成人化看齐追求不适宜的高难度。推崇“音乐实验班”和“音乐加强班”的做法大大加剧了音乐基础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这种状况不仅造成了音乐教学内容越来越专教学方式越来越单调、机械教学过程越来越枯燥、呆板、程式化而且越来越导致音乐教学产生负面效应——学生对音乐课的冷漠与疏远。从这种音乐教育方式的全过程来看在熟练技术的背后基本上足枯燥、僵化、超负荷的训练由于技能要求的重压学生们被迫像杂技演员似的操作理性地学习音乐久而久之音乐在孩子们心中早已变成了僵死的东西。这种技 万方数据

 术性的成就往往是以丧失孩子们的美好天性为代价以牺牲其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代价的。在训练孩子们掌握某些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音乐的憎恨和对艺术的无知。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基础音乐教育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它不可能、也不必要承担起专业音乐教育的职能它不以培养音乐特长为目的 但不排斥音乐特长 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 但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音乐家的可能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音乐素养教育。如果只醉心于少数优秀学生而置全体学生于不顾如果认为音乐教育就是要“拔尖子”、“训练出小音乐家”、“为天才儿童服务”那么基础音乐教育的性质、价值、原则便统统被异化了。 二 音乐基础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问题美育与其他方面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导致了人们对基础音乐教育价值观的严重误解。具体表现在只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益智等价值只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像、创造等审美体验忽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教育目标。上述种种误区必须导致音乐课程市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音乐教育被戴卜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光环其辅德作用被无限地夸大。例如“音乐可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一首好歌就是一堂政治课”。等等。    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的第一条中就表述为德育的目标“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实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中再强调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不仅将唱歌教学定位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而且要求音乐教育教学“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之中”“教材的编选首先要重视思想性”。这种状况使得音乐教学内容更加偏向政治化、思想化和意识形态化音乐教学方式则更加理性化音乐课堂循规蹈矩充满了浓厚的说教色彩。音乐能够开发智力也许并不错然而音乐教育的主要价值并不在这里。那些用...

篇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

/p>

 II

 III 改革开放后我国小学音乐教材研究

 ——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为例

 摘

 要 小学音乐教育以美育为前提,熏陶感化,通过丰富知识量的储备,以达到“乐以修身”、美化心灵的功效。音乐教材作为音乐教学的知识传递桥梁,参与了音乐教育改革的全过程。为了促进小学音乐教育稳步地发展,自上世纪改革开放起至今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三套小学音乐教材,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优化发展贡献了坚实的力量。本论题研究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为三个时间段对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音乐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内容三条脉络进行分析,按照从抽象到具体形式对人教版小学音乐教育内容做细致的梳理。第二部分对教本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比了这四十年人教版社出版的三套小学音乐教材的课程结构框架、音乐课程单元主题内容、中外音乐歌曲容量和音乐课程知识结构四个部分内容,对三版教材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对比分析。从分析结果可知,人教社第三套小学音乐教材较之前两套教材更完善,更符合当今音乐教育“以美育为先”的教育主旨。但新世纪教育也将随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前行,需要更科学、更符合儿童心理成长的音乐美育教材,人教版音乐教材还存在部分可完善的方面。本文就教材中可优化范围内容提出了“音乐作品编选”、“音乐理论知识内容”、“主题单元结构优化”三个方面的发展愿景,以期能为研究小学音乐教材的学者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优化长足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改革开放 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IV Musical Textbooks of Chinese Primary School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 A Case Study of Textbooks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bstract Primary school music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the influence of music and the reserving of abundant knowledge, it is more able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Using music to cultivate one"s own moral character” and beautifying the human mind. As a tool for music teaching, music textbooks have witnessed the whole process of music educ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has published three sets of primary school music textbook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last century, which has contributed to the optimal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The research of this topic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separated into three time period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in China, the syllabus of music and the content of textbook wri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 from abstract to concrete, the content of primary music education of PEP is carefully sorted out. The second part will be more in-depth study of the content of textbooks, comparing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framework, the theme content of music course units, the capacit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music songs and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music courses of three sets of primary school music textbooks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The contents of the he three versions of textbooks were collat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analysis result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primary school music textbook 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is more complete than the previous two sets of textbooks, and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educational them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e First” in today"s music education. However, the education of the new century will also adv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V the times. It requires music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materials that are more scientific and more in line with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growth. There are still several aspects that can be perfected in the music textbooks 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Based on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suggestions on the compilation of music works, the content of music theory knowledg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me unit structure. I hope that this paper can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scholars who study music textbooks in primary schools, and also contribute to the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n China.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u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opening up

 textbook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1 目录 绪论................................................................ 1 一、本论题研究背景.................................................. 1 二、本论题理论意义.................................................. 4 三、本论题研究目的.................................................. 5 四、本论题研究现状.................................................. 5 第一章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发展概况.................................. 8 第一节

 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小学音乐教育体系初建.................. 8 一、 1978 年——1992 年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之路.................. 9 二、 1988 年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分析 ........................... 11 三、分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 12 第二节

 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期................................. 14 一、1992——2012 小学音乐教育基本状况 ...................... 14 二、2001 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分析 ............................ 16 三、2002 年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析....................................................... 17 第三节

 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优化................................. 21 一、解读 2011 年音乐新课标.................................. 21 二、 2012 年人教版音乐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

 分析 .. 24 第二章

 人教版三个版本教材对比研究................................. 27 第一节

 课程结构框架分析....................................... 27 第二节

 音乐课程单元内容分析................................... 29 第三节

 中外音乐作品容量占比分析............................... 32 第四节

 音乐知识结构内容分析................................... 34 第三章

 第三套教材中可优化的方面与未来发展愿景..................... 36 第一节

 第三套教材中可优化的方面............................... 36 第二节

 第三套教材未来发展愿景................................. 39 一、 音乐作品编选多考虑民族音乐因素........................ 39 二、 音乐理论知识内容衔接“以点带面”...................... 40

 2 三、 主题单元结构编排“循序渐进”或“由浅入深”............ 41 结语............................................................... 43 参考文献........................................................... 44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成果..................................... 48 致谢 ······························· 49

 - 1 - 绪论

 一、本论题研究背景

 各个学科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制定一系列相关教程的教师授课用书,教材内容反映出各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者授课内容。教材是以国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中心,制定不同学科课程内容,帮助教师发展教学和学生接受教育的教学工具。因此,各学科教材质量的优劣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授课的质量是否合格。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数次针对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举行会议,每一次会议都结合时代发展的变化对教育教材内容中出现的些许问题尽可能的逐一解决,这些会议决策有效的推动我了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上良好的态势发展。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先后成立了“教材选用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家基础教育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等部门。教育部通过分析研究中外各国的教育发展情况,吸取各国在教育和教材发展方面的经验以及总结过去所犯的深刻教训基础上,对教育的发展理念、教育目标以及教材的发展走向牢牢掌握,在改革教育上不断前行,力将优秀地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针切实地落实到我国的义务基础教育教学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社会形式的开放过程中,教育政策也随之不断进行变化及改进,在小学音乐教育方面尤其是音乐课程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改革开放以后到目前为止中国小学的音乐课程发展经历了“重建”、“改革”、“发展”三个阶段,我国相关教育的科研者在不断探索新的音乐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指导方针,开发出新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课程标准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的手段对小学基础教育进行改革。教材作为教学的连通工具,老师通过音乐教材将知识源源不断的传输给学生,这个步骤是完成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由于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小学音乐教材能准确反映当时的音乐教育理念、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教育目标等等。在适应新时期教育要求的前提下,务必持续加强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在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后,制定出各科的教学大纲并提出“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原则:即根据《大纲》的精神和要求,允许并鼓励地方、

 - 2 - 单位个人从事教材的研究、编写和出版。① 因此,许多地区根据《教学大纲》编写出符合各地方特点的教材,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湘版小学音乐基础教育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沪教版音乐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音乐教材、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冀少版小学音乐基础教育教材等等。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是两个我国著名的大型教育类出版社,它们编创和发行的是除了各地发行相关特色版本教材外,全国普适通用的两版小学音乐课程的教材,简称这两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 “人教版”和“人音版”,本文研究分析改革开放后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于 1950 年,是国家教育部直接委托教材编著的出版社之一。人教社主要从事的是基础教育教材和其他各级各类教材、教育图书的研究、编写、出版、发行的专业出版社,长期配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优秀课程教材出版社之一。“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学校教育开始走上恢复和稳定的局面。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启了新的时代,国家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开始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采取相应措施。在 1978 年 1月份,国家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在文件下发之后又紧接着发行新的教学大纲《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其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音乐理念、课程设置、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都重新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学大纲》出版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试用课本》。1982 年教育部发布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8 年 5 月,教育部用国家教委会的名义颁发了有关“九年义务教育”内容,同时发行《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初审稿,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学大纲》出版了《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2001 年 7 月,我国教育部发行了《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它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属单位——课程教材研究所针对《音乐课程标准》于 2004 年出版了《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 2011 年冬季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各科目的最新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文件。这代表着 2001 年后全国小学实行

 ①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3 - 的音乐课程标准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的音乐发展状况的需求。《音乐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

篇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成就

 这些经典的我喜欢的也都是 1953 年的《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

  《洪湖赤卫队》歌剧《红色娘子军》 1978 年以后的根本没有成就 向《党的女儿》《江姐》《红珊瑚》《洪湖赤卫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刘胡兰》 《傲蕾一兰》《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沂蒙颂》这些都是很就以前的好段子了

 现在的艺术家门只是从新拍了

  所谓的成就也有 中国的音乐厅多了 学音乐的人多了``演出多了 ``还有什么成就 在世界上获大奖的中国人都是在国外学习的音乐

 弹的别人国家的曲子 唱的美声 是意大利语的

 这些算是中国的音乐成就么如果算我可以找很多 只是为了这次作业我真的没办法去骗你``随便找几个所谓的成就来蒙你 如果你真的要的只是新中国的音乐成就的话 我也没话说了 所谓的中国音乐成就`` 出了花儿乐队``出了超级男生女生``什么音乐修养什么音乐理论```什么音乐功底```呵呵噢 中国有很优秀的音乐人 艺术家 向今年来新疆演出的中国一级歌唱家吆红```还有李双江 马可、贺禄汀、雷振邦、施光南、士心、王立平、傅庚辰、谷建芬、铁源、吕远、吕其明这些对中国的音乐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艺术家但是他们都已经年龄很大了``真正的音乐成就我想要应该是让跟多的中国人去了借音乐 去体会音乐中的含义不是随便

 听一下决的不错就完了

 要从中能体会其中的含义来``这才是重要的 但是所付出的人太少了``

 `

 要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成就很多 但要说音乐成就 就不太好说了 ``中国从古代以来音乐成就是巨大的

 向前面我给你发的编钟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气的乐器

 还有 12 平均率也是在世界上很有名的```但是从文革以后中国的文化思想我决的一方面的思想得意解放 一方面的思想就比以前还退后``` 比如说

 ``中国的音乐现在是一种单一局面 纯流行````哪一个国家是现在中国的局面呢几乎所有的国家的音乐都不是单一局势`是很多音乐并存的局势```为什么中国的音乐会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思想``有问题```还有中国人的所谓的一些观念问题 ``` 很多人都不喜欢什么金属音乐 PUNK、RAP 有些人听都没听过

 甚至连歌剧都不喜欢

 就算去听的有几个能听的懂的 `有几个会欣赏的

 有些人去听一听

 听完回来给别人说我去听音乐剧怎么怎么的``感觉自己很高雅`````跨入了艺术这个层次``

 我只能说中国人还有共产党``思想真的该解放了

 说中国人解放思想了这几年

 是解放思想了 全解放的庸俗的底下的思想``有意义么

  中国的音乐现状 就是这样 我不是没事给你发牢骚 既然我静下心来说要交这个作业我就想好好的谈一下我对中国的音乐看法和所谓的成就

 中国的音乐成就有什么``你去想一想中国改革开放的音乐成就有什么 ````就是会弹钢琴的小孩多了会唱歌的多了 ``会乐器的小孩多了 但是他们愿意 天天从小练琴么不愿意 都是家长逼的 到最后只是学到一点点的皮毛``说中国现在有 6000 万的会弹钢琴的小孩

 真正会的又有多少``

  共产党知道要开放国门搞经济, 必定要使社会文化氛围相对宽松,使人们能够有相对自由的生存空间. 那么,至少不能堂而皇之地禁止任何一种没有直接毒害人们精神的文化. 如果说色情的, 所谓‘反动‘文艺形式的是直接毒害的话, 那至少现在的任何一种音乐,都不构成这样的罪名. 然而, 共产党也知道, 摇滚乐毕竟与颓废(精神不振,肮脏衣着,吸毒), 反叛(反叛政府), 自由主义(不听共产党的话,不守传统规矩)有种种联系. 因此, 既不能无理的一刀切, 也不能任其发展,不加约束. 那么, 摇滚在媒体(在中国也就是党的喉舌)上的亮相, 必定受到了种种限制. 演出审批机构也可以种种理由限制摇滚乐的演出.

 现在, 再看一看共产党到底推行什么样的文艺路线呢. 条文纲领我背不出,就看一看我们的文化现状吧. 电影,电视剧稀奇古怪的可以拍. 但每年必须指定几个大导演,大明星,拍几个所谓的‘主旋律‘. 弘扬正气,精神如果是百姓心底里的呼声和需求, 拍电视电影,也是自然的. 但艺术这种非常情感化的东西, 在今天还在为某种目的违心的服务, 真是我们的悲哀. 再看看京剧. 几年前开始, 共产党为了保住传统的根子, 怕老百姓思想腐朽西化, 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 振兴国粹的方向. 现在的媒体由许多对京剧的宣传,美其名曰‘高雅艺术‘,学校组织(不如说强迫)没有任何兴趣的学生观看. 但艺术的规律, 不是政治能左右的. 京剧无论有多么丰富, 博大精深, 它的基调毕竟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情趣和方式. 从纯物质角度看, 西方的各种生活用品, 服装, 工具, 机器等等更适合于一个工业化以及讲究效率的社会. 我们也不得不将绝大多数的服从这一规律. 而文化是建筑在物质生活之上的形态. 这就注定了京剧不可能在现代社会成为一门真正普及的艺术. 第二, 京剧尽管博大精深,技艺复杂, 但从根子上来说是一种市井文化, 与马戏杂耍是一个层次的艺术. 它远远无法与歌剧等出身于宫廷的艺术比‘高雅‘. 如此,怎能让现代的观众从心里喜欢呢? 说到这里, 我又想起了与之类似的推广民乐的‘政府行为‘. 中国民乐也不乏优美动听, 催人泪下的好作品. 但它的艺术深度相对西方音乐体系来说, 实在是太单薄,太没有力量了. 无论那一种场景, 情感, 氛围, 用西方音乐(这里主要指古典)都能完美的, 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而中国民族音乐不管表现欢乐喜庆,还是委婉凄凉, 总脱离不开阴柔细巧的一股小家子气. 这怎么能硬说成是‘高雅艺术‘呢? 共产党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不要走偏, 也只能用各种说法来迷惑人了.

  那么回头看看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音乐,ro ck, metal, punk, latin, jazz, funk, fusion, ska, hip-hop, reaggie, techno, rap,以及许多 comtemporary musi c 和更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音乐类型. 在欧美各国, 没有一种绝对主流的音乐, 没有那一个门类有着绝对占优的观众群. 那里的文化是多元的, 自由的. 作为老百姓, 有喜欢这一类的一群,有喜欢那一类的一伙, 更有这张唱片也听听,那场演唱会也瞧瞧的普通观众. 每一个门类的艺术家, 都有或多或少的一圈知音,一片市场. 抛开政治不说, 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民众, 有没有欣赏多元化艺术的需求? 事实上, 大部分国人还没有把欣赏某一种艺术作为生活乐趣的需要. 除了像球迷一样热情的极少数专业级歌迷,舞迷,乐迷外. 只有少部分中产白领附庸风雅的去听听交响,jazz,芭蕾,也不管看得懂与否. 绝大多数人还是随波逐流得听那些为流行歌手度身定做的骗人歌. 没有大众(其实只需要一小部分大众)作为市场基础, 任何一种音乐都是没有前途的. 那音乐人也是没有前途的. 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最后在说一句 我对改革开放的中国的音乐成就就这么理解的

 中国是在前进着但是中国觉大多数人他听的不是有艺术存在的音乐而是那些庸俗的``` 中国音乐前进的速度慢的让我们这些学音乐的人 喘不过来气了```````这是我真正自己做的作业 `不管多少分我能让你明白中国的音乐成就就算我成功了```呵呵``谢谢、`` 06 音乐班

 李锋辉

篇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

少年儿童研究

 2020.4投稿邮箱:shaoer1988@sina.com家庭教育Jia Ting Jiao Yu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家校合作事业的发展与反思□ 洪 明[ 摘 要 ]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我国家校合作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家校合作共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相应的制度建设逐步完善,部分区域家校合育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我国家校合育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家校合育的普及度、满意度、参与度与科学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家庭教育指导人才培育、专业化发展等方面还有诸多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推进法制化、专业化建设,加强政府主导责任,强化学校的主渠道功能,完善以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为主的制度化建设,协同社会力量,不断提升合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 ] 改革开放 ;家校合育;合育制度 ;科学性 ;专业化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共育(简称“家校合育”或“家校合作”)是学校和家庭为儿童健康成长而开展的协同行为。推进家校合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是营造适宜儿童成长外部环境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进步,我国家校合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我国家校合育制度建设加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大发展、文化大变迁、社会大流动、信息“大爆炸”对传统的办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树立合作共育的理念,单靠学校教育的孤军奋战或者家庭与学校各自为战,已经难以应对现代教育的挑战。家校合育既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也是破解教育难题的根本途径。1.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家校合育制度的基础(1)将家校合作共育思想纳入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之中教育方针是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家庭教育

 40少年儿童研究

 2020.4No.4.2020 2020 年第 4 期总的指导思想,其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为新时期党的教育基本方针,并将家校合育纳入其中。《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第 2 条),“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工作的新格局”(第3 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第 26 条)”。(2)从思想道德建设角度对家校合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家校合作的重点。原国家教委 1988 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和 1993 颁布的《小学德育大纲》都将学校主导下的学校、家庭、社会合作作为重要内容。2001 年中共中央印发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为此, “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突出加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的成果,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第 13 条)“要尽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第 28 条)(3)用法律的形式固化家校合作思想1995 年颁布、201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其第50 条规定了家长为未成年子女或被监护人提供教育条件、配合学校教育,同时也规定了学校、教师可以对儿童家长提供教育指导等内容。1986 年颁布、2006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 5 条指出:“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之中,开展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1991 年颁布、2006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12 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这是从未成年人有效保护的角度提出了学校和社会应该对家庭提供教育上的支持文件。(4)提出了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制度为了真正落实家校合作共育思想,必须注重制度化建设,而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正式组织形式。关于家长学校,国家早有提倡,始终延续,成为中国特色的重要的家校合育制度形式。1998 年,全国妇联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试行)》,这是家校合育制度化建设的开始;2004 年,在补充完善之后,全国妇联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两个文件指出了家长学校的性质、管理体制、具体任务和组建方法等内容,在管理体制上,全国妇联是家长学校的指导与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是中小

 41少年儿童研究

 2020.4投稿邮箱:shaoer1988@sina.com家庭教育Jia Ting Jiao Yu学、幼儿园的具体指导者;在日常管理方面,家长学校由以校长为责任者的校务委员会(领导小组)进行管理运行。家长委员会制度是家校合育另一项重要制度。1988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中提出:“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本大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首次明确提出有关家校合作具体形式 — 家长委员会的建设问题,并将其与家访等其他合育形式并列。2003 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要积极推进社区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推进家长委员会的建立,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学校决策涉及儿童权益的重要事项,要充分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接受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为家长、社区支持、参与学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该文件最早系统地提出了建立家长委员会,但没有就如何落实家长委员会制度的相关问题提供具体的政策支持。总体而言,2010 年之前的家校合作工作已经逐步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并在不同层级的文件和制度中体现出来。虽然专门性的针对学校和家庭合作共育问题的文件没有出台,但其重要意义不容忽视:一方面为更好开展家校合育工作提供了方向,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逐步奠定了家校合育工作的政策基础,为进一步出台更具体的家校合育政策创造条件。2. 深化改革时期家校合育政策的新发展(1)家校合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之中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从德育、减负、评价、完善中小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合育问题。在“战略主题”中,《纲要》强调“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任务”,《纲要》认为“减轻儿童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儿童减负”。在“体制改革”之“人才培养”部分,《纲要》提出“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在“现代学校制度”部分,《纲要》明确提出了“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要求。(2)家长委员会制度正式确立在《纲要》思想引导下,2012 年 2 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家长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发挥家长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的重大举措”。具体职责包括“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家长委员会要针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德育、保障儿童安全健康、推动减轻中小学儿童课业负担、化解家校矛盾等工作”。《指导意见》是第一部专门针对家校合育制度

 42少年儿童研究

 2020.4No.4.2020 2020 年第 4 期化建设的文件,指出了家长委员会功能、组建方法、职责、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指导意见》是《纲要》所提出的建立家长委员会目标的具体化。(3)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制度2011 年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个关于家长学校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高度肯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家长学校的性质,指出了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尤其对规范化办好家长学校提出了具体要求:“努力达到有挂牌标识、有师资队伍、有固定场所、有教学计划、有活动开展、有教学效果的规范化建设目标。”为保证教师参与家长学校和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性和积极性,文件规定学校要“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幼儿园、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把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骨干培训中,纳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纳入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纳入研究与督导评 估中”。(4)将家校合育纳入到校长(园长)专业化建设之中2013年和2015年,教育部分别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明确规定了合育意识和能力在校长(园长)专业素质结构中的地位。以《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为例,文件明确了以下内容:在校长“专业理解与认识”中提出校长要“坚信学校与家庭、社会(社区)的良性互动是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方法”中要求校长要“掌握学校公共关系及家校合作的理论与方法”。在“专业能力与行为”上,校长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建立教师家访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指导和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育人方法”。这份文件的价值在于明确将家校合作纳入到校长的工作标准之中,并进行了细化,既便于校长实际执行,也便于校长的专业培训。(5)教育部门出台家校合育工作的指导文件2015 年 10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更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的地位以及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家长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于学校提出以下四项工作要求:一是要“强化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二是要“丰富指导内容”,通过家长培训讲座和咨询服务、经验交流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三是“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四是“共同办好家长学校”,学校应设计较为具体的家庭教育纲目和课程,开发家庭教育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职责,明确了家校合育的主要方式和渠道,明确了家校合育工作的责任主体,明确了保障措施,是学校开展家校合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极大地推动了家校合育工作的发展。(6)部分区域在家校合育制度建设方面

 43少年儿童研究

 2020.4投稿邮箱:shaoer1988@sina.com家庭教育Jia Ting Jiao Yu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创新家长委员会制度。2009 年和2011 年,山东省先后出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家长委员会的性质以及完善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和机制。2012 年,江西省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该文件的亮点是家长委员会所属的“专业工作组”的设置。2012 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建好家长教师协会的意见》,将家长委员会发展为家长教师协会,这是对家长委员会制度的 发展。二是地方法制化建设加快。法制化建设是家庭教育指导及家校合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虽然没有出台国家层面的法律,但地方法制化建设不断加快,2016 年重庆市人大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这是地方第一部家庭教育方面的法律文件,其中有重要篇幅涉及家校合育。继重庆之后,贵州省、山西省、江西省、江苏省先后出台类似的法律,2019 年浙江省人大常委审议通过《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并于 2020 年 1 月 1 日起 施行。近年来,我国家校合育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笼...

篇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

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状况

  浅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状况

 [摘 要] 1978 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百业待兴的中国带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此后的 30 多年,我国社会经历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作为国民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师音乐教育亦不例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就高师音乐教育法规的制定和重要会议的召开、教研活动的开展、研究生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办学途径等四方面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 高等师范 音乐教育 教育法规 教研活动 师资队伍 办学途径

  自 1978 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原有的师范院校陆续恢复音乐系,招收音乐专业学生,还开办了许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并设立音乐系。“到 1990 年为止,我国普通高校,校校都有艺术社团活动和艺术讲座,半数以上学校开设了艺术选修课,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必修课。后开办了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近 XX 年代末起,教育部为尽快恢复和发展高等艺术师范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高师音乐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1979 年 12 月,教育部在郑州召开了“全国高等师范院

 校艺术专业座谈会”。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由教育部召开的、专门研究高等师范艺术教育的工作会议。会议初步总结了新中国艺术师范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重新明确了“高师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等学校培养艺术学科的师资”

 1980 年 3 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该教学计划设立了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主修、选修课程。同年 12月,教育部在长沙召开会议,讨论审定了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各科教学大纲,并于 1981 年 9 月正式颁发

 1982 年 3 月教育部又颁发了《二年制和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教育部又组织各高师院校音乐系科的教师依据新大纲编写高师音乐专业试用教材。教材建设方面,注意突出师范性、民族性,新编教材中中国作品的比例有了明显的增加

 1987 年 5 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审订会,对原有的 22 个基本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高师音乐专业名称改为音乐教育专业。此次专业目录的修订,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促进作用

 1989 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XX 年 10 月,第五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大会主题是关于高师院校音乐系科的教学改革

 问题。分钢琴、声乐、合唱与指挥、基本乐科四个学科组进行交流、研讨

 1995 年 12 月,第六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在广州番禹举行。大会主题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此次研讨会的主题立意鲜明,强调在音乐教育中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1997 年 10 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这是国家教委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切实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XX 年 12 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对音乐教师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规格要求的关键,还在于学校端正办学思想,强化教学管理,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重视教师职业恪守培育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

 二、教研活动的蓬勃开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教育部等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下,举办了多种类型的研讨会、讲习班。如 1982 年在烟台举办的中国音乐史讲习班;1984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研讨会;1984 年 7 月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学术研讨会;同年在南京举办的高师和声教学研讨会;1986 年在兰州举办的第二次高师声乐研

 讨会等等。从 1986 年到 1988 年,连续三年由国家教委艺教委、中国音协音教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教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三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1990 年召开了第四届研讨会。这四届研讨会的召开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高等艺术师范教育的发展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条件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适当增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博士点、硕士点、助教进修班、讲师研讨班,接收访问学者,培养和培训高层次的音乐教育人才

 三、研究生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师院校音乐系科中,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不断发展。到 1995 年为止,已有 8 所高师院校的音乐系成为硕士学位受权点单位,此后数量不断增加。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1996 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成为博士学位受权点单位,这是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史上首次有了自己的博士点,是我国高师音乐系科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零的突破,原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王耀华教授成为高师院校音乐系科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高师音乐系科博士点的成立,表明我国高师音乐系科已具备了培养最高层次的音乐教育人才的能力。[2]

  随着 XX 年代之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高师音乐系科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得到提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逐

 渐增多。绝大多数院校都要求没有获得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班或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这也是晋升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XX 年以后,随着国家对高校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许多高师院校规定,新任教的教师必须具有研究生学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该项工作均得到各校领导的重视

 四、高师的多种办学途径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新教学计划、新教学大纲的颁布和新教材的出版以及《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颁布之后,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迅速发展。1990 年底,全国已有 111 所高校(包括高师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设立了音乐教育专业。为适应中等学校音乐教育对师资的多方面要求,高师音乐系科实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除了扩大招收全日制学生外,还增设函授专业、夜大学、成人音乐教育专业,开办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自学考试;中国电视师范学院于1989 年开设了电视卫星音乐教育专科教程。这些举措极大地拓展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途径,加快了培养、培训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的速度。随着招生数的增加和音乐教育专业点的增设,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很多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设点速度过快,新专业点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不足

 另外,在专业教育方面还未摆脱长期以来模仿音乐院校

 所形成的办学模式,有一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重专业,轻理论,毕业后无法适应中等学校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入学起点低,文化、专业素质水平不高,这些学生毕业时的音乐专业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此外,受社会上商品经济的影响,许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当音乐教师,毕业生改行现象较为普遍,这就形成了培养结果与培养目标相悖的矛盾,造成了音乐教育人才的浪费

 结语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应当说形式较好,但也面临着如上所述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根本的解决,这要取决于我们是否能顺应国际音乐教育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对音乐教育进行从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到教学、从大纲到教材等全方位的改革。只要我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一定能开创音乐教育的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杨力《前进中的学校艺术教育》,载《中国音乐教育》1991 年第 5 期.

  [2]马达《XX 年.

篇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

1 6年·8月·上 期径 营 管 理 者术 论 学 理改革 开 放 以 来 西 藏 教育发展 问 题 的 思 考苏 悦 西 藏 民 族 大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摘要:教 育 是 一个 民 族 最 根 本 的 事 业、新 中 国 成 立 以 来 特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以 来,经 过 中 央 政 府 的关怀,各 省、市、自 治 区 的 帮 助 和 西 藏 各族 人 民 的 共 同 努 力,西 藏 教 育 事 业 取 得 了 长 足 发 展。在 充 分肯 定 成绩 的 时 候,我 们 还 应 实 事 求 是 的 看到 西 藏 教 育发 展 过程 中存在 的 问 题,如 何把 西 藏这 个 教 育 弱 区 转 变 为 教 育 强 区 是今 后 应 该 重点思 考 的 问 题。关 键 词:西 藏教 育 成就 与经 验百 年 大 计,教 育 为本。教 育 是 社 会发 展 的 重 要 内容,是实现 西藏 社 会发 展 和 长 治久安 的 内在动力。和 平 解 放 前,由于 受历史、经 济发 展 和 地 理 环 境等各方 面 因 素 的 制 约,西 藏 没有 一 所 现 代 化 的 学校,那 时西 藏 的 教 育 主要 由 寺院 教 育、官 办教 育 和 私塾教 育 组 成。和 平 解放 六十 多 年 以 来,在 中 央 和 自 治 区 政府 的 英 明 领 导下,西 藏 的 教 育事业 由 及 其落 后 的 封建 农 奴 制寺院 教 育直 接 跨 人现 代 化教 育 的 行 列。做好 西 藏 民 族 教 育 工 作 对 保障 西 藏各 少数 民 族 受教 育 的 权 利、提 高各 民族 的思想 道德 水 平 和 科 学 文 化 水 平,维护 民 族 团 结 和 社 会 稳定,实 现中华 民 族 的 繁 荣 昌 盛 具 有 非 常 重 要的 意 义。一、改 革开放 以 来西 藏教 育 事 业 取得 长 足 发展和 平 解 放 前,由于西 藏特 殊 的 社 会制 度,西 藏 没有 一 所 现 代 意义的 学校,广 大 农 牧 民 子女 没有 人 身 自由,更谈 不 上平 等 享 有 受教 育的 权 利,全 西 藏 文 盲率高 达9 5%。根 据“十七 条 协议”关 于“依 照 西藏 的 实 际 情况,逐 步 发 展西 藏 的 语 言 文 字 和 学校教 育”的 精神,1 9 5 1年在人 民 解 放 军 的 帮 助下,西 藏 成立 昌 都 小学,它的 成立标 志 着 西 藏现 代 民 族 教 育事业 的 起 步。和 平 解 放 后 特 别是改革开放 以 来,党 和 政府 高 度重视 民 族 教 育发 展,所 以 根 据 西 藏特 殊 的 情况 制 定 了 一 系列 发展 民 族 教 育 的 政 策,在 国 家 的 大 力扶持 和 各 省、市 的 帮 助下,自 治 区党 委 和 人 民 政府 从 落 实党 的 民 族 政 策、促 进 西 藏 经 济 社 会发 展、促 进各 民 族共 同 繁 荣 进 步 的 高 度 出 发, 始终 把 优先发展 少数 民 族 教 育作 为全 区 教 育发 展的 重点,给予 高 度重视 和 政 策 倾 斜, 大 力发 展 各 级 各 类 少数 民 族 教 育, 西 藏的 少数 民 族 教 育事业取 得 了 巨 大 成就。具体表 现在以 下 几 个方 面:第 一,现 代 教 育体 系初 具 规 模。从 1 9 5 1 年 起第 一 所 现 代 学 校 的 建立 到 改革开放 后的三十 多 年 的 发 展,西 藏 已 经形 了 涵 盖幼儿教 育、中小学教 育、特 殊教 育、职 业 教 育、高等 教 育 和 成人教 育 的 现 代 教 育体表 一 各 级 各 类学校数年份 l 高 等 学 校 一 }中 等 学 校l小 学一 一} 幼 儿 园园1 1 1 9 7 814 4 4}88( 中 专 2 8,普 中 6 0 ) 16 8 1 9一2 2 2 0 1 416一 }一3 4 ( 中 专 ,,普 中 一 2 5 ) 18 2 ,一 一}7 2 2 2 2表 二 各 级 各 类学校在校 生 数年份 一 一} 高 等 学 校 } } } }中 等 学 校} } }}小 学} } } } 幼 儿 园园1 1 1 9 7 8 8 8 2 0 8 1 1 1 2 2 3 1 ,( 中专 4 6 4 0,普 中2 6 2 6 1 1 1 1 1 11 1 1 1 1 1 1 7 6 7 9 ) ) ) ) ) ) )2 2 2 0 14 4 4 3 4 9 0 2 2 2 19 6 6 8 3 ( 中专 1 6 7 19,普 中2 9 5 1 4 2 2 2 8 1 1 2 3 3 31 1 1 1 1 1 1 7 9 9 6 4 ) ) ) ) ) ) )表 三 初 中 毕业 生 和 小学 毕业 生 升学 率 及小学学龄儿童人学 率年份初 中 毕 业 生升学 率 %}小学毕 竿 升学 率小学学 龄 儿 童入 学 率 羌黑 溉 美 粼从 表 一 可 以 看 出,改 革开放 以 来,高等院 校 增 加 2 所,中 等 学校 和 学 前 教 育发 展 迅 速,而 小学 从 1 9 7 8 年 的 68 1 9 所压 缩为 2 0 14 年 8 2 9所,这是 因 为 1 9 8 0 年 3 月,中 央 召 开 的 第 一 次 西 藏 工 作 座 谈 会 下 发 的《 西 藏 工 作 座 谈 会 纪 要 》 中,对 发 展 教 育事业 提 出 了 明 确 要 求: “逐步 普 及小学 教 育,扫除 藏 文文 盲,藏 汉 各 组 学 生 都 要 学 习 藏 文,尽 快地把 民 办小 学转 为公办。

 ”1 9 8 1 年底,自 治 区 政府对全 区 各 级 各 类学校进行 了 调 整,调 整原 则 是改“民 办 为 主”为“公办 为 主,民 办为辅”;在学 校教 育方 面,贯 彻 以 藏族 为 主,以 中、小学为 主,以 公办为 主。1 9 8 2 年 各 地 ( 市 ) 相 继 出 台 调 整 方案。至 1 9 8 3 年开始 压 缩小学数量。从 表 二 可 以 看 出 2 0 1 4 年 高等 学 校 人数 是1 9 7 8 年 的 1 6.8 倍,从《 2 0 1 4 年 西 藏 统 计 年 鉴 》 中 关 于 各 级 各 类学 校 毕业 生 数 可 以 得 出,1 9 7 8一 2 01 4 年,高等院 校 累 计 毕业 生 达 7 2 1 7 3 人,西 藏 社 会 的 发 展 与 他划 与 就 业 指导相 关 的 信 息 学 习 资料,以 浏 览新 闻的 方 式 浏 览知 识。图片 与 文 字 的 搭配 迎 合 时下 大 学 生 的 信 息浏 览 习 惯,可 以 很大 程度提 高学 生 学 习 的 兴趣与 学 习 效率。例如 校 方建 立微 信 公众号,在 职 业 生 涯规 划 这一 课 程 后 推 送 《 职 业 生 涯 与个 人成 长 》 等 文 章,增 加 学 生 对 职业 生 涯重 要 性 的 理 解 与 认 知,帮 助 学 生 回 答“为什 么 制 定 职 业 生 涯规划”、“个 人 与 职 业 的 关 系”等 问 题。2.2 视频类。视频 微 课作 为微 课 学 习 平 台中最重 要 的 部分,是根据课 堂教学 内容 来 对 其 进行 补 充 的 课 程。如大 学 生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与就 业 指导 这一 课 程安排 课 堂教学 1 8 课共 3 6 课 时,每节 课都 设计 课 堂任务,那 么 微 课 的 视频任 务 就为 1 0 到 1 5 课。内容涉及 1 8 节 课 中 的 难点重点 理论 知 识,实 践 操 作 以 及 职 业 测 评 等 内容。P P T 及 录 制 真人视频教学 皆可,录 制 后 上 传 至 公众平 台。例如 在 讲 解 就 业 这一 课 题 时,课 堂上对就 业 形势 进行 分 析 探索,在 课 后 微 信课 程 中 可 以 录 制“简 历 制作”、“H R 喜 欢 那 些 类 型 的 应 届 毕业 生”等 内容 的 视频 微 课,帮 助学 生 掌握 实 际 应 用能 力。2.3 数 字化类。数 字化微 课 主要 是对 课 堂内容进行 文 本 剧 本 的编写,通 过 多媒体软件如 P P T、动 画 F L A S H 等 的 制作,形成 可 视化 的 教学 内容。通 过 数字化 解 读 故 事来 完 成教学,丰 富学 生的想 象 力,提高 学 习 兴趣。大 致 流 程为 主 题 确 定 一 编 写 文 本 剧 本 一 数 字化 一 即 T 制作 一 微 课创作。通 过对社 会 现 象 的 挖掘改 编,提 高 学 生 对社 会 生 活 大方 向的 了 解,形 成正 确 的 社 会 认 知价 值 观,总 结 知 识 点,并且 可 应 用于 课 堂教学之 前,起 到引导 学 生 学 习 的 作 用。四、结语大 学 生职 业 生 涯 规 划 与 就 业 指导 课 程需 要 微 课 对 其课 堂 教学 中出 现 的 理论 知 识 教授 不 全 面、实 践 性交差 等 问 题 进行 细 致 补 充,并对学 生的 学 习 兴 趣 提升、学 习 效率 提 高 有 巨 大 的 推 动 作 用。微 课 的 科 学开 发与 设 计 对该 课 程 的 改革 创 新 与 教学 效 果 有 积极地意 义,将 微 课 应用到 大 学 生 职 业 生 涯规 划 与 就 业 指导 课 程 当中,这对 大 学教 育 的 成 长具 有 推 进 作 用。参 考 文 献:l[ ] 蒋 晴 云,朱 璐 微 课 在 大 学 生 职业 生 涯 规 划 课 程 中 的应 用 研 究 田河北 企 业,2 0 1 5,( 1 1 ): 1 0 4 一 1 0 5z [ ] 李 娟,向志 军 高 职 大 学 生 职业 生 涯 规 划与 就 业指 导 微 课 开 发 与设 计田 职业,2 0 1 6,( 6 ): 9 2 一 9 3.3 [ ]才忠 喜 对 高 校 职 业 生 涯 发 展 与 就 业 指 导 课 程建设 的思 考 田 教育 与 职业,2 0 1 2,( ) z: 7 6一 7 7.作者 简 介:刘 新 丽,女,硕 士,成 都 东 软学 院 招 生 就 业 工 作 部高级就 业指 导 师,研 究方向: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与 创新创 业 教 育。3 83 经营 管 理 者Ma n a g e r,J ou r n a l

 科 技 教育们 密 不可 分。西 藏 的 高等 教 育 已 形成 研 究 生 教 育、普 通 本 专科 教 育、职 业 教 育、远 程教 育等多 层 次、多 形式、多 规 格 的 办学 体 系。从 表 三中 我 们 可 以 看 出,2 0 1 4 初 中 毕业 生 和 小学 毕业 生 升学 率与 改革开放 初相 比,有 了 很大 的 提 高,说 明 受较 高 教 育 的 人 口 比 例 在 迅 速 增 加。到2 0 1 4 小学基本实现人 人 有 学上,西 藏 的文 盲率 从 和 平 解 放 初 期 的9 5%降 到 1.2 %。以 上数 据 显 示 说 明,改 革开放 以 来 西 藏 的 基 础 教 育 硕果 累 累,中 等 教 育 蓬勃 发 展 以 及 高等 教 育 稳步 前 进。第 二,以 西 藏发 展 需 要 的 教 师队 伍 不 断 壮 大。据 统 计,截止 到2 0 1 4 年,西 藏各 级 各 类 学校 专 任老 师 共 计 4 0 3 96 人。改革开放 以 来,自 治 区 政府 高 度重视 加 强 教 师职 业 道德 建 设,在 师 德、学历、能 力上加大 对教 师的 培 训 力度,不 断 提 高 教 师 队 伍 的 整 体素 质。改革教 师 任用 办法,推 行教 师 交 流 制 度,鼓励 教 师 到 基 层 学校任教,实施“师 资定 向 农村分 配 计 划” 。建 立教 育 基 金 和 优 秀 教 师 表 彰 制 度,实施教 师“十、百、千”培 养 工程、优 秀 人 才培 养 计 划、学 科带 头人 培 养 计划,促 进教 师 队 伍水 平 的 提 高。第 三,教 育 经 费投人 增 加,改 善 办学条件。党 中 央、国 务 院 和 自 治 区 政府历 来 重视 西 藏 教 育 的 发 展,近 年来 不 断 增 加 教 育 经费 的 投人。并 建 立 和 完 善“经 费 自 治 区 统 筹,预 算核定 到 校、支 出 统 筹 安排、经费 集 中管 理”的 农村 中小学教 育 经 费 保障体制。

 “十 二 五”期 间,国 家 为 自 治 区 教 育 项 目 规 划 投 资 8 。

 亿元,分 别 使 用于 新 建 和 扩 建 教 育场所,改 善 办学 条件。全 区 义务 教 育普 惠制 度全 面 实现,义务 教 育 的 学 生 享受 免 费教 育,同时“三 包”标准也在 不 断 提 高。二、西 藏 少 数 民 族 教 育 存在 的 问 题经过 6 0 多 年 的 发 展,虽 然西 藏 教 育事业取 得 了 巨 大 的 成就。但是,我 们 也 要 清醒 的认 识 目 前 西 藏 教 育 中 存 在 的问 题。与 全 国 相 比,总 体 上 还 处在 低水 平、不 全 面、不 平 衡 的 发 展 阶 段。李克 强 总 理 在 第六 次 西 藏 工 作 座 谈 会 中 明 确 指 出,到 2 0 2 0 年,西 藏 要 同 全 国 一道实现全 面 小 康,任 务 繁重,要 加快 补 上教 育 这 个 短 板。这就 说 明,在新 的历史 条件 下,西 藏 的 民 族 教 育 政 策 还 需 不 断 进行 调 整 和 完 善。我 认 为存 在 的问 题 主要 表 现在 以 下 几 个方 面:1.基 础 教 育发 展相 对缓 慢,巩 固 提 高 任 务 依 旧 艰 巨。虽然 说 西 藏自 治 区 基 础 教 育发 展 很快,但 是 与 全 国 相 比,义务 教 育 的 教学质量 与全 国 相 比 仍存 在差距,学 前 教 育与高 中教 育发 展相 对 滞 后,这是 今 后工 作 中应该 注 意 的问 题。表 四 2 0 14 年 西 藏 自 治 区 教 育 毛 人学 率与 全 国 对 比一 } 学 前教 育 羌 l 小学 羌 l 初 中 羌 l 高 中 羌 l 高等教 育 羌全 国l 西 藏 自治 区}6 1 4 ,}, 8 , 4}, 6 2 4}7 4 4 7}2 , 42.高 校 学 科建 设 不 完 善。西 藏 目 前 有 6 所高 校,从 学 科建 设 来说,这 6 所高等院 校 专业 设置基本偏 向文 科。理科专业 比 较少。少数民 族 地 区 办学,要 因 地 制宜,充 分 考虑就 业方 面的 知 识技 能 需 求,办教 育 的 目 的 是为 推 动本地 区 经 济 生 产 和 社 会发 展 事业服 务。从 表 五 中可 以 看 出,科研 人 员、会 计 人 员、统 计 人 员 和 律 师、公 证 人 员相 对稀缺。所 以 高 校应着重培 养 这 方 面的 人才。表 五2 0 1 4 各 类 专业技术 人 员工 工 程技术 人 员 一一}3 3 2 4一 一} 教 学 人 员 } } } }3 9 9 6 4一 一} 体育教练 } } } } 黔 } } } } 政 工 人 员 一 一}1 8 7 5 5 5农 业技术 人 员6 2 7 9 9 9会计 人 员2 5 1 1 1经济 人 员1 6 5 5 5新 闻、出 版、播 音2 7 7 8 8 8员科 学 研 究 人 员4 1 2 2 2统计 人 员2 9 2 2 2艺术 人 员1 5 4 3 3 3图书、档案、文 博1 5 3 7 7 7卫 生 技术 人 员 一 一}10 6 9 6一 一} 翻 译 人 员 } } } }4 1 8一 }7 0} } } } 律 师、公 证 人 员 一一}2 0 0 0} } } } } } } } } } } 上 艺 畏 刀 \ } } } } } } } } }3.特 殊 教 育发 展 滞 后。据 统 计,西 藏 目 前 有 5 所特 殊 教 育 学校。与 全 国 各个 省 市 相 比 ...

篇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

20 窑 1摘 要院 共和国 70 年来袁 中国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成就袁这些成就里也包括音乐学理论的建设遥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袁作为音乐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评论袁 无论从音乐评论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研究视野拓展方面看袁还是从音乐评论人才梯队的形成与取得的成绩尧经验方面说袁都足以成为一座理论高峰袁成为这个时代中国音乐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突出代表遥在全面搜集尧整理尧分析共和国 70 年以来的音乐评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立论袁对共和国 70 年的音乐评论的历史尧成就尧经验做出公允的尧符合历史事实的客观评价袁旨在推进该领域的继续发展遥关键词院共和国 70 年曰音乐评论中图分类号院 J609.2 文献标识码院 粤文章编号院 1004 - 2172(2020)01 - 0044 - 14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0.01.006共和国音乐评论 70 年的历史尧成就尧经验与反思A REVIEW OF THE 70 YEARS爷 MUSIC CRITICISM OF P.R. CHINA杨和平吴远华和国音乐评论研究袁作为中国音乐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袁 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袁70 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遥无论从音乐评论学科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野的广度上说袁 还是从音乐评论学科队伍的建设和产生的影响力看袁都足以成为一座理论高峰袁成为这个时代中国音乐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突出代表遥 回顾共和国 70 年来音乐评论研究的发展历史袁检索共和国 70 年来音乐评论取得的丰硕成果袁发现这些音乐评论不仅积淀着以往中国音乐学理论研究的全部历史袁 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音乐学其它论域的研究袁 而且也为世界音乐评论的研究提供着中国模式尧中国影响和中国经验遥一尧共和国音乐评论 70 年的历史共和国 70 年来袁在党的文艺方针尧政策的引领下袁中国音乐评论在 20 世纪上半叶已有积累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袁 可分为如下阶段遥渊一冤共和国 17 年的音乐评论共和国成立后 17 年的中国音乐评论受到特殊政治尧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袁从解放区或前线成长起来的音乐工作者们袁陆续走上各级政府文艺部门岗位袁他们赓续抗战以来的音乐评论模式袁同时在音乐评论中袁渗透着他们对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的理解袁开创了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初步繁荣的局面遥这一时期对国外音乐评论的研究袁尤其是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音乐评论文献的翻译介绍袁有效地促进了国外音乐评论成果在我国的传播袁对我国音乐评论家了解国外音乐评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遥代表成果有万斯洛夫著尧廖辅叔译的叶论共044

 2020 窑 1现实在音乐中的反映曳淤 袁 音乐译文编辑部编的叶论音乐形象渊论文集冤曳于 袁卓菲娅窑丽莎著尧廖尚果等译的 叶音乐美学问题曳盂 袁 赫联尼柯夫著尧朱世民译的叶音乐批评的今日和它的任务曳榆等遥与此同时袁 许多学者在借鉴吸收国外音乐评论成果的基础上袁开始运用相关原理袁围绕中国音乐实践问题进行专题探索袁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遥 吕骥的叶新情况袁新问题曳虞 尧贺绿汀的叶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要要 要 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扩大会上专题发言曳愚 尧 马紫晨的叶对贺绿汀掖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业一文的商榷曳舆 尧老志诚的叶我对贺绿汀同志野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冶基本精神的理解曳余 等相继发表遥 尤其是贺绿汀的叶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曳指出了当时音乐创作和评论领域的时弊袁 引来了音乐学术界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袁 成为音乐批评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评论事件遥 这场讨论从音乐的创作尧 评论转到音乐的民族形式尧 中西音乐关系尧音乐形象等问题遥 在音乐的民族形式问题方面袁叶人民日报曳 关于音乐民族风格的文章袁马思聪的 叶作曲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曳俞 袁李凌的叶音乐的民族风格问题续谈曳 逾袁汪立三尧刘施任尧蒋祖馨的叶论对冼星海同志一些交响乐作品的评价问题曳輥 輯 訛 等是代表曰在中西音乐关系方面袁则有陆华柏的叶音乐艺术野中西并存冶的问题曳輥 輰 訛尧孟文涛的叶野中西并存冶一解曳輥 輱 訛等袁茅原执笔的叶关于戏曲音乐刻划形象的几个美学问题曳輥 輲 訛 尧周大风的叶关于戏曲音乐刻划人物形象问题的意见曳輥 輳 訛尧吴一立的叶论戏曲音乐的基本美学问题要要 要 兼评 掖戏曲音乐刻划形象的几个美学问题业曳輥 輴 訛 尧苏宁的叶论戏曲音乐形象等问题曳輥 輵 訛 尧曹凯的叶也谈戏曲音乐刻划人物形象的问题曳輥 輶 訛 尧郭乃安的叶试论民间曲调的可塑性曳輥 輷 訛 叶冼星海作品中的音乐形象曳 輦 輮 訛 尧吴毓清的叶对掖试论民间曲调的可塑性业一文的商榷曳輦 輯 訛 等淤 万斯洛夫:叶论现实在音乐中的反映曳,廖辅叔译,音乐出版社袁1955遥于 音乐译文编辑部编叶论音乐形象渊论文集冤曳袁音乐出版社袁1959遥盂 卓菲娅窑丽莎院叶音乐美学问题曳袁廖尚果等译袁艺术出版社袁1954遥榆 赫联尼柯夫院叶音乐批评的今日和它的任务曳袁朱世民译袁叶人民音乐曳1950年第3期遥虞 吕骥院叶新情况袁新问题曳袁叶人民音乐曳1950年第2期遥愚 贺绿汀院叶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要要 要 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扩大会上专题发言曳袁叶人民音乐曳1954年第3期遥舆 马紫晨院叶对贺绿汀掖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业一文的商榷曳袁 叶人民音乐曳1954年第6期遥余 老志诚院叶我对贺绿汀同志野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冶基本精神的理解曳袁叶人民音乐曳1955年第2期遥俞 马思聪院叶作曲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曳袁叶人民音乐曳1956年第8期遥逾 李凌院叶音乐的民族风格问题续谈曳袁叶人民音乐曳1957年第1期遥輥 輯 訛 汪立三尧刘施任尧蒋祖馨院叶论对冼星海同志一些交响乐作品的评价问题曳袁叶人民音乐曳1957年第4期遥輥 輰 訛 陆华柏院叶音乐艺术野中西并存冶的问题曳袁叶人民音乐曳1956年第9期遥輥 輱 訛 孟文涛院叶野中西并存冶一解曳袁叶人民音乐曳1956年第9期遥輥 輲 訛 茅原院叶关于戏曲音乐刻划形象的几个美学问题曳袁 叶音乐研究曳1959年第1期遥輥 輳 訛 周大风院叶关于戏曲音乐刻划人物形象问题的意见曳袁叶音乐研究曳1960年第1期遥輥 輴 訛 吴一立院叶论戏曲音乐的基本美学问题要要 要 兼评掖戏曲音乐刻划形象的几个美学问题业曳袁叶音乐研究曳1960年第3期遥輥 輵 訛 苏宁院叶论戏曲音乐形象等问题曳袁叶音乐研究曳1960年第3期遥輥 輶 訛 曹凯院叶也谈戏曲音乐刻划人物形象的问题曳袁 叶音乐研究曳1959年第3期遥輥 輷 訛 郭乃安院叶试论民间曲调的可塑性曳袁叶音乐研究曳1960年第2期遥輦 輮 訛 郭乃安院叶冼星海作品中的音乐形象曳袁叶人民音乐曳1955年第10期遥輦 輯 訛 吴毓清院叶对掖试论民间曲调的可塑性业一文的商榷曳袁叶音乐研究曳1960年第3期遥音乐史学045

 2020 窑 1对音乐形象问题的论争袁 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分析问题袁 标志着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音乐评论学科由此开始建立遥渊二冤野文革冶时期的音乐评论1966 年野文革冶爆发袁受当时特定政治因素的影响和野左冶的思潮干扰袁共和国成立后短暂繁荣的音乐评论受到严重摧残遥 这一时期姚文元发表的叶请看一种野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冶曳譹 訛 成为中国音乐评论史上批判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野德彪西事件冶的导火索遥 随后袁贺绿汀的叶对批评家提出的要求要要 要 与姚文元商榷曳譺 訛尧叶人民音乐曳编辑部的叶关于德彪西的讨论曳譻 訛 尧沙叶新的 叶审美的鼻子如何伸向德彪西钥 要要 要 与姚文元同志商榷曳譼 訛 尧于润洋的叶审美的鼻子究竟如何伸向德彪西钥 要要 要 与沙叶新同志商榷曳譽 訛尧王震亚的叶正确对待德彪西曳譾 訛尧王云阶叶从掖克罗士先生业看德彪西的美学观点曳譿 訛 等袁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音乐评论的代表性成果遥从共和国成立到野文革冶时期袁国内学者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音乐评论成果进行翻译介绍袁一方面传播了西方音乐评论袁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借鉴并消化吸收这些音乐评论成果袁 开始围绕当时音乐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袁涌现出贺绿汀尧李焕之尧汪立三尧陆华柏尧吴毓清尧茅原尧王云阶尧郭乃安尧于润洋尧沙叶新等音乐评论家袁开拓着中国音乐评论事业袁为中国音乐评论学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遥渊三冤新时期的音乐评论从 1979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 1999年袁是我国社会全面建设的新时期遥 随着思想的解放袁 在逐步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学术氛围中袁 音乐评论相关学术思想在争鸣中得以逐步深化袁 对于深入推进相关中国音乐评论相关论域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遥 国外音乐评论成果译介尧注释古代经典尧流行音乐尧新潮音乐尧音乐形象尧音乐内容与形式等成为这一时期音乐评论的关注对象遥在国外音乐评论成果译介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远山一行著尧 王北成译的 叶音乐批评曳讀 訛 袁尤窑弗窑凯尔蒂什著尧李春阳译的叶音乐批评曳讁 訛 袁阿伦窑华克尔著尧许涑译的叶音乐评论概述曳輥 輮 訛 袁爱德华窑科恩著尧 双仁译的 叶音乐评论的权威性曳輥 輯 訛 袁尤窑弗窑克尔德什著尧陈本谦译的叶关于音乐评论曳輥 輰 訛 袁弗朗兹窑李斯特著尧孙曦译的叶汉斯立克音乐评论二则曳輥 輱 訛袁渡边著尧刘宏与杨和平译的叶关于音乐评论曳輥 輲 訛 等遥 这些译著对于传播国外音乐评论成果尧 促进我国音乐评论学科建设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遥淤 姚文元院叶请看一种野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冶曳袁叶文汇报曳1963年5月20日遥于 贺绿汀院叶对批评家提出的要求要要 要 与姚文元商榷曳袁叶文汇报曳1963年6月25日遥盂 叶人民音乐曳编辑部院叶关于德彪西的讨论曳袁叶人民音乐曳1963年Z1期遥榆 沙叶新院叶审美的鼻子如何伸向德彪西钥 要要 要 与姚文元同志商榷曳袁叶文汇报曳1963年6月27日遥虞 于润洋院叶审美的鼻子究竟如何伸向德彪西钥 要要 要 与沙叶新同志商榷曳袁叶光明日报曳1963年9月8日遥愚 王震亚院叶正确对待德彪西曳袁叶人民音乐曳1963年第10期遥舆 王云阶院叶从掖克罗士先生业看德彪西的美学观点曳袁叶文汇报曳1963年9月4日遥余 远山一行院叶音乐批评曳袁王北成译袁叶中国音乐曳1984年第2期遥俞 尤窑弗窑凯尔蒂什院叶音乐批评曳袁李春阳译袁叶交响渊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冤曳1988年第1期遥逾 阿伦窑华克尔院叶音乐评论概述曳袁许涑译袁叶中国音乐曳1988年第4期遥輥 輯 訛 爱德华窑科恩院叶音乐评论的权威性曳袁双仁译袁叶中国音乐曳1989年第3期遥輥 輰 訛 尤窑弗窑克尔德什院叶关于音乐评论曳袁陈本谦译袁叶中国音乐学曳1990年第2期遥輥 輱 訛 弗朗兹窑李斯特院叶汉斯立克音乐评论二则曳袁孙曦译袁叶中国音乐曳1993年第1期遥輥 輲 訛 渡边院叶关于音乐评论曳袁刘宏尧杨和平译袁叶音乐学习与研究曳1995年第2期遥046

 2020 窑 1淤 蔡仲德院叶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曳袁人民音乐出版社袁1990遥于 蔡仲德院叶掖乐记业掖声无哀乐论业注译与研究曳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袁1997遥盂 吉联抗辑译院叶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曳袁上海文艺出版社袁1978遥榆 吉联抗辑译院叶春秋战国音乐史料曳尧上海文艺出版社袁1980遥虞 吉联抗辑译院叶秦汉音乐史料曳袁上海文艺出版社袁1981遥愚 吉联抗辑译院叶宋明音乐史料曳袁上海文艺出版社袁1986遥舆 吉联抗译注院叶两汉论乐文字辑译曳袁人民音乐出版社袁1980遥余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五三部队特务论组院叶商鞅 荀况 韩非音乐论述评注曳袁人民音乐出版社袁1975遥俞 李凌院叶谈野模仿冶曳袁叶人民音乐曳1981年第10期遥逾 赵沨等院叶谈流行音乐曳袁叶音乐研究曳1988年第2期遥輥 輯 訛 李焕之院叶论野八十年代冶的歌曲音乐美学曳袁叶音乐研究曳1982年第3期遥輥 輰 訛 居其宏院叶音乐理论院面对野新潮冶的反思曳袁叶艺术广角曳1987年第5期遥輥 輱 訛 居其宏院叶野新潮冶音乐的美学来源与流向曳袁叶文艺研究曳1988年第1期遥輥 輲 訛 罗艺峰院叶新时期音乐思潮一瞥要要 要 试论野崛起的一群冶曳袁叶音乐研究曳 1986年第2期遥輥 輳 訛 王安国院叶我国音乐创作野新潮冶纵观曳袁叶中国音乐学曳1986年第1期遥輥 輴 訛 王安国院叶新潮音乐要要 要 一段特定的历史文化过程曳袁叶文艺研究曳1988年第1期遥輥 輵 訛 戴嘉枋院叶面对挑战的反思要要 要 从音乐新潮论我国现代音乐的异化与反异化曳袁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袁 2005遥輥 輶 訛 韩锺恩院叶野新潮冶音乐的野来路冶与野出路冶曳袁叶艺术广角曳1988年第5期遥輥 輷 訛 修海林院叶新潮音乐评论中的几个问题曳袁叶音乐研究曳1990年第1期遥輦 輮 訛 于润洋院叶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上)曳袁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曳1994年第1期曰叶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下)曳袁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曳1994年第2期遥輦 輯 訛 钱仁康院叶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曳袁叶音乐研究曳1983年第1期遥輦 輰 訛 茅原院叶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曳袁叶中国音乐学曳1988年第4期遥輦 輱 訛 王宁一院叶简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要要 要 兼对某些成说的质疑曳袁叶中国音乐学曳1986年第2期遥在注释古代音乐评论经典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蔡仲德的 叶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曳譹 訛叶掖乐记业掖声无哀乐论业注译与研究曳譺 訛 袁吉联抗辑译的叶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曳譻 訛叶春秋战国音乐史料曳譼 訛 叶秦汉音乐史...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 基础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 反思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