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六年级传统文化校本课程6篇

六年级传统文化校本课程6篇

时间:2022-09-01 13:5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六年级传统文化校本课程6篇六年级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JIAOYUKEXUELUNTAN2021·04摘要:国家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把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中,有利于传统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传统文化校本课程6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传统文化校本课程6篇

篇一:六年级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AOYUKEXUELUNTAN2021 · 04摘要:国家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把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中,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于创新。但学校受各种因素影响难以开展音乐活动,学生音乐理念薄弱,合唱技能水平低。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学校以“唱家长的歌”班级合唱为创新点,开展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合唱的校本课程实践探索,以主题式构建、分级式管理,传承传统文化与创新音乐课程,推进校本研修。关键词:传统文化;音乐教育;校本课程;合唱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4289 ( 2021 )

 04-0078-03笙 樊也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合唱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 以“唱家乡的歌”班级合唱为例音乐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

 音乐通过沁人心脾的音色、婉转绵柔的曲调以及博大精深的歌词内容,向世人传递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历史生活、道德文化等。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课程统一安排,难以使音乐发扬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影响其传统文化传承目标的达成。

 从这一视角出发,遵循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将富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音乐资源通过班级合唱引入校本课程中,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丰富音乐课堂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合唱水平。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合唱教学的现状(一)政策靶向支持,国家重视美育近年来, 国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给予了高度的支持 [1] ,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陆续发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强调了美育工作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点要求。

 而各学校也意识到了美育工作在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中的重要性,纷纷开展校园美育活动,积极筹办各种艺术展演,让美育在学生心中“焕发新机”。(二)活动开展困难,教学时间较少一直以来, 我国大部分学校以培养知识性人才为主,对艺术课程重视度不高。随着五育并举等教育理念的倡导, 学校也响应国家号召开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但在实际开展的校本课程中,音乐教育课程占比很低,很难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同,活动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困难,音乐教学时间偏少。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艺术视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也无法达到新时代发展美育工作、传承人文精神的目标,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也更是难以完成。(三)学生理念淡薄,技能水平较低部分学校对艺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而音乐课也极少关注和进行合唱教学。

 所以,学生对合唱的概念十分淡薄, 对合唱知识和技能不够了解,缺乏声部间和谐的感性体验。

 由于合唱教学是以普通学校班级为教学单位,参加训练的学生并没有进行挑选,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班级合唱教学中,学生歌唱的音准问题是最突出的。综合研究78

 JIAOYUKEXUELUNTAN2021 · 04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合唱教学的意义(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每一个民族的民歌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故事,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历史、道德和情操,是几千年来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2] 学生在合唱民歌时不仅能学习不同民族的唱腔、唱法,同时还能通过音乐流转和歌词演绎,真情实意地感受歌曲中传承的文化精神和历史故事。(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传统文化纳入音乐教育中,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为其价值观的建立提供精神示范。[1]传统歌曲中的歌词强调社会政治和道德文化,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民歌的传唱不仅是一场视听享受,同时也是一次心灵的修持。(三)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加艺术活动, 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磨炼学生的演唱技艺,又能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增强学生临场表演的自信心 [3] 。

 通过开展校园合唱实践活动, 让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不断锤炼,增强班级内部团结意识,增进班级、年级之间的友谊发展,助推校本特色课程的发展。三、特色合唱校本课程的推进策略(一)主题式构建,全员参与校园班级合唱模式,就是指以校园为载体,以班级作为单位,积极引导合唱与对唱。

 通过对唱,唱出家乡的歌谣; 通过合唱, 唱出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在过程中传承地域与民族的艺术文化。第一,主题式构建。校园班级模式的应用基于一个主题而展开, 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学校为例,学校自身具有丰厚的音乐艺术文化土壤,学生身处校园接受艺术的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会唱、敢唱、能唱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遵循自身的结构样式,明确音乐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合唱教学素材的选择,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教学设计。第二,合唱追求的是达成气势,全员参与是必然。基于每一位同学所具备的音乐艺术素养,激发其活动,使之全员参与。

 在此过程中,细化为两个层次,即从对唱的竞争到合唱共同参与。所有的同学都要唱出家乡的歌, 深深感悟到家乡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二)分级式管理,因材施教校园班级合唱模式的推进, 通过对传统歌曲的演唱,培养学生的艺术感与审美能力,进而生发出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第一,分级管理。

 一个班级的学生音乐素养、音乐能力不尽相同, 为了尽快培养出学生们的合唱能力,唱出家乡之美,分级式管理是可行之道。分级式管理的核心环节是确立标准, 即立足于对唱与合唱的不同层级,确立标准,建立声部,作为分级的依据。笔者在研究后认为,从本人的音乐素养、合唱曲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唱与合唱的水准这三个视角进行确立是比较恰当的。第二,因材施教。分级管理后进入因材施教的环节。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立足于不同班级,以及参加对唱与合唱的差别化阶段,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现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就处于不同阶段与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教益,并取得更大进步,达到一个均衡化的程度,这就会为合唱的组织与达成准备充足的条件。(三)传承与创新,推进校本研修在传统音乐艺术传承的过程中, 富有民族特色与地区特色的民歌走进了课堂, 由此而处于班级这一单位内, 这就会使得学生在参加班级对唱活动的进程中,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作为教师而言,则可以从中大受益处。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下,与学生共同完成合唱民歌的任务 , 从而有效实现了民歌的传承。在此基础上,由班级对唱上升到校园合唱, 即以合唱方式唱民歌, 传承传统文综合研究79

 JIAOYUKEXUELUNTAN2021 · 04化。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积累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方式,巩固自身的主导地位,发挥指导性的作用。

 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针对教师开展研修性的活动 , 引导教师利用研修的平台获得成长的契机。四、开展特色合唱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一)促进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既包括物质性的建筑实体, 也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艺术等,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

 就本研究而言, 依托于学校中学生会唱、敢唱、能唱这一基础,通过引入民歌,并以班级对唱与校园班级合唱的模式传承传统文化, 使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例如在“一起走进那藏族,我们美丽的家乡”活动中,第一阶段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对唱,产生班级间竞争;第二阶段则是以校园为整体来实现合唱。歌曲中的白云、冬季等意向描绘了一幅美丽画卷, 使得校园成了民族友谊的乐园,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二)学生树立正确的合唱理念班级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重要园地。[4] 校园班级模式的推进, 有利于学生对合唱的概念认知不断加深,合唱水平不断提升。以班级的形式推进校园合唱,要求一个班级的学生全部参与。通过开展特色校园合唱课程,凝聚班级学生的集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在准备合唱过程中会不断练习歌曲,打磨声部之间的协调性,学习和提高合唱的技巧,积累了真实的合唱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合唱理念。(三)促进音乐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是开展课程的重要保障,学校通过开展合唱校本课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唱技能,促进学生会唱理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音乐教师对合唱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巩固和发展。

 教师不仅需要教学生如何进行合唱,介绍合唱的要素和组织声部的练习,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表达演绎合唱之美, 诠释合唱的艺术精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教师就要从自身的专业素质入手,着力于积累专业、学生管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相关的合唱训练技能与技巧,最终达到进行指导合唱的基本要求。(四)通过校本课程实现全面育人传统文化进入到学校之内,就必然会成为校本课程的资源之一。据此而言,可以从编制校本课程的视角入手,引导传统文化进入到校本课程之内。

 更为重要的是,以校本课程的方式实施教学,不仅会使学生能够从实践的角度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而且还会从理论的层面加以学习,这就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常态化地积累了学生的相关知识,从单纯地参加活动,过渡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此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如《在那东山顶上》对唱与合唱中,将学生能自主演唱地方民族歌曲作为优势资源,并融入校本课程中。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强化学生参与对唱与合唱的目标性,同时渗透对民族友好相处的追求,这就使得学生在合唱中增加了民族感情。参考文献:[1] 潘冠泽 . 中国传统音乐“特色化”实践教学研究 [J]. 戏剧之家 ,2021(08):65-66.[2] 陈家全 . 谈班级合唱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 [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20(08):24+29-30.[3] 韦杏勉 . 核心素养理念下中学开展合唱校本课程的实践[J]. 广西教育 ,2019(09):52-53.[4] 欧阳予彤 . 中学开展班级合唱教学的有效方法 [J]. 华夏教师 ,2019(04):47-48.(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学校,成都 610000 )综合研究80

篇二:六年级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21· ·5 5中学教学参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530001)

 贝伟浩 韦屏山 潘俊全 陈延燕[摘 要]近年来,南宁三中创新性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构了“五融入”校本课程模式和“经典品读、名师引导、实践养成、内生升华”育人模式,形成了“品读—引导—实践—内生”文化育人理论架构。[关键词]普通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融入”;校本课程[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5-0063-03一、背景( 一)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突出德育的时代性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

 )

 有的 普通高中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上亟待创新在新时代教育再出发的新起点,面对西方思潮影响和文化渗透,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把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根”培得更茁壮、 “魂”铸得更牢固,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教师需要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是: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红色文化基因、学校历史文化基因相融合,培育时代新人。二、主要做法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住一个目标:以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强烈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学校着力解决以下主要问题:如何丰富新时代下南宁三中“真·爱”教育思想的内涵;如何完善包含经典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在内的新时代下南宁三中“真·爱”课程体系;怎样建构新时代下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育人模式;解决如何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问题,探寻培育时代新人的实施路径。( 一)

 )的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 “ 五融入,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制度建设、 、 课堂教学、 、 思政教育、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五环节1.重视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融入制度建设2013年5月,学校制定了《南宁市第三中学“真·爱”课程实施方案》,凸显中华优秀经典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教育四门课程的核心地位,明确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确定有序化、系统化的实施方案。2014年,学校制定并颁布《南宁市第三中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方案》,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2.重视经典品读,依托名师引导,融入课堂教学2013年,学校提出了“经典品读、名师引导、实践养成、内生升华”的文化育人思路,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 “南宁文物与考古”等55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制定国学经典分类遴选的标尺,设计了三段国学经典诵读序列校本教材,安排经典诵读入课表,形成了以“读、诵、写、品、演”为基本路径的“国学经典浸润”样式,构建全息浸润式的国学经典教育课[基金项目] 2019 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 —以南宁市第三中学为例”,课题编号:2019A056;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综合·新论视窗63。

 。. .。

 。

 2021· ·5 5中学教学参考程。通过“宽度”上的拓展和“深度”上的雕琢,学校进一步厚植学生成长的精神底色,邀请了众多名家名师进校园或传授经典,或讲述红色文化和中国崛起的故事。学校通过名家名师对经典内涵的解读,助力学生感受经典、亲近经典、喜爱经典、传承经典,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目前累计举办报告数十场,聆听学生50000人次以上。3.重视学科育人,改进教学评价,融入思政教育学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注重发挥学科课堂和班会课的主阵地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阵地,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多维价值功能,实现引大道、启大智。先在语文组、历史组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实践,总结“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经验后辐射到其他学科,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儿”,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教学评价方面,学校探索改变传统仅重视知识、能力和学科素养评价的不足,在校内优质课和示范课的课程目标、内容设计等评价环节增加思政评价指标。4.挖掘中国元素,丰富特色课程,融入校园文化学校实施校园文化“113”工程,把高雅艺术引入校园,通过开展“1项目”(文化能力提升项目,包括文化主题论坛、专题讲座、文化沙龙、工作坊等),举办“1节”(体育文化节)、 “3赛”(课本剧大赛、经典诵读比赛、经典诗词书法比赛),形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风尚和新路径。仅以“3赛”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已举办30余场,师生参演人数超过7000人次,观众累计超过12000人次。5.弘扬中华美德,传承红色基因,融入社会实践学校制定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假期实践以志愿服务、美德践行为主题开展学雷锋、家风家史调研、基地研学、国学小课堂活动。学校开设红色经典微型课程,有效开展红色体验式教学,通过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教学、进专题教学、进主题活动、进社会实践等途径,打造以弘扬“红色文化”为核心的南宁三中“保国爱生”爱国主义文化教育体系。学校开创“百色红色研学之旅”等 6 条研学精品线路,以“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开设讲座数十场,创建了浓郁的学习红色文化氛围,用红色文化浸润青少年的心灵。本阶段学校共开设红色文化课程900多节次,参加社会实践300多场次,形成社会实践报告6000多篇,校园主题活动200多场次,学生参加征文评比活动获奖300多人次。( 二)

 )

 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矩阵化研究, , 形成课程矩阵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系统的课程化研究,使该课程是目标明确、内容适切、实施有序、评价恰当的实践课程,提高了课程的本土契合度和操作性。学校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矩阵,纵向维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横向维度按“高一、高二、高三”进阶。( 三)

 )施 实施 “ 三全” ” 育人学校培训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创新教育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党建合作体为载体,激励每一位教师争当名师。学校组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研讨班,开展“读经典·颂师德·铸师魂” “读经典诵美德”经典品读等教师比赛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指导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学校组织资深专家、优秀同行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学校树立目前广西唯一的红色巨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文化地标。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社、国学社等48个社团,利用中华传统佳节和国家重大节庆日开展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感恩” “团圆” “孝行” “乡愁”等传统教育融入其中。以“光阴的故事 — —二十四节气”课程和元旦“欢乐中国年”课程为主题的活动深受师生欢迎。学校食堂参与协同育人,制作带有“守望相助、温暖同行”字样的月饼免费发给师生共庆中秋节,制作祖国70周年大庆七彩长寿面让师生共享,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导向、教育、熏陶、塑造作用。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中,增加“红色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 “小手拉大手”课程。充分利用官网、官微、博客、贴吧等媒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主要经验( 一)

 )中 丰富新时代南宁三中 “真 真· · 爱” ” 教育思想新时代下,南宁三中在继承“保国爱生、求真向善”优良传统和“真·爱”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认为“真”是价值追求,即真知、真信、真行; “爱”是情感体验,即爱校、爱国、爱党、爱民。新时代下南宁三中“真·爱”教育的追求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合·新论视窗64。

 。. .。

 。

 2021· ·5 5中学教学参考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担当意识、过硬的本领能力、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能承担中国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

 )施 创新构建并实施 “ 五融入”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 坚定青年学子文化自信学校遵循新时代“真·爱”教育的“真知—真信—真行”主线,构建了“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模式。真知—通过经典品读、课堂教学和思政教育,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真信—借助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环境浸润,提高学生的认可度;真行—开展美德践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使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与思政教育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营造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环境,搭建了社会实践平台。( 三)

 )构 建构 “ 经典品读、 、 名师引导、 、 实践养成、 、 内生升华” ” 育人模式, ,成 形成 “ 品读—引导—实践—内生” ” 文化育人理论架构学校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经典品读、名师引导、实践养成、内生升华”新时代育人模式。按照“品读—引导—实践—内生”思路,以经典品读,习得熏陶;以名师引导,提升认知;以实践体验,养成感悟;从而实现内生升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百年名校历史文化相融合,推动青年学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而言之,改革育人方式以来,每年校内直接受益学生超过 6000 名,7 年来共计 50000 多名学生受益。南宁三中的学生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美誉度不断提高。(责任编辑 黄 晓)

推荐访问:六年级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