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7篇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7篇

时间:2022-09-06 14: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7篇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2020年11月05 8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析 柏玮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安理工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7篇,供大家参考。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7篇

篇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 2020 年 11 月 05

 8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析

 柏 玮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安理工大附小,陕西 西安 710048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的必然追求,教师在转变传统应试思想提出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后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不可避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致力于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指引,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前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到教学问题根源所在,并进一步对教法进行改进,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是素质教育的代表性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这方面经验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学经验方面的不足。培养当代小学生的素质能力,教师要有机融合采用多种现代化教育方法,通过图像、文字投影的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立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1 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需求

 我国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一直倡导依法治国的思想,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形成良好的社会发展秩序,通过在小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当中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向小学生传达一定的法治思想和观念,让小学生明确法治社会的发展环境,了解基本的法律内容,形成对小学生道德与价值观的有效指导,这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需求,能够以此来完善我国的法制社会环境,让法制观念融入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中。

 1.2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在素质教育新常态下针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关注学历和文凭,同时也要重点关注人才的思想道德,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形成对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约束,帮助小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行为观念,充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1 深入研读教材,实现精准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教学备课环节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特点制定有效教学目标引领课堂对教学的有效性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时,要充分注重目标的方向性设计,通过研读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特点,从中抽取出对学生而言存在的重难点知识,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设计三维目标,实现有序课堂。

 比如,在教学《清新空气是个宝》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分析教材,这一课与当下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现状联系紧密,本单元的主题为“环境教育”,这节内容一共有四个话题,每个话题都与“保护环境”相关,本节课的教学主要目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相关知识,提高其自觉维护空气质量的环保意识,知道并掌握在大气污染环境中如何自我保护,教师将这节内容分课时讲授,在此过程中,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可以设计分课时目标,如在第一课时目标设计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为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离不开空气,了解居住地的空气现状,让学生学会判断空气质量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对比感知空气清新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目标则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做数据分析。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层面则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共同保护生存环境。

 2.2 优化课堂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教学是将教学内容多元化,并以动画、影视等方式进行呈现,对教材内容进行高效集成,使学生收获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播放公益广告、影片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公众生活,让学生了解公共设施的作用,并能够正确地使用公共设施,懂得爱护公共设施。学生通过观看公益广告海报、影片等,看到了公共设施在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学生会在潜意识中形成爱护公共设施的基本概念,并付诸行动,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公共道德,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多样化呈现,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当今教育提倡“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可将信息技术与“先学后教”互相结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教学,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渠道获取收集信息,要求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体现教学内容,完成“先学”,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在活动时对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完成“后教”。学生通过网络在“先学”环节当中收集信息,有效增加了课堂深度,构建了一个学习的立体空间。例如,《心系公共利益》一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将责任意识深深刻在脑海中,完成更具可行性的活动计划,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以这种方式对公共利益与责任意识进行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可以逐渐适应这种“先学后教”的学习、教学模式,并主动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2.3 关注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客观需求提出的一种帮助升华学生道德认知,提高其明辨是非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多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基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表看法观点,吸引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道德法治课堂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可爱可敬的家乡人》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从自己美丽的家乡切入探析家乡有哪些景点?有什么特产?你认为家乡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由此引入新课学习,家乡的一切都是家乡人创造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图片情境联想自己身边有哪些值得夸赞的人,为什么你想夸奖他?在生活实例的发掘中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由此顺利进入新课学习,为后续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2.4 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规划一直以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都缺乏积极的学习气氛,学生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师要构建良好的课堂气氛,积极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方式,例如:利用微课程以及翻转课堂等形式来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变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困境,提升小学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要定期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总结与交流,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讨论,及时弥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成效,让小学生能够形成良好

 小学教育 84

 2020 年 11 月 05 的道德品质。

 3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举止、品德修养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该阶段的道德培养极为关键,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无疑是培养学生道德精神和法治观念的最佳途径。面对目前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创新课堂模式,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灵活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抓住课程的核心,不被传统的课堂所局限,进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留.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6). [2]刘阳.多媒体网络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名师在线,2019(8):85-86. [3]许冬梅.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4):134. (上接第 82 页)

 堂中发挥小学生的首要地位,并充分发展具有先进教学思想的道德教育,以真正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和思想素质,并最终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翁秀玲.立德树人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10):79-80. [2]包正锋.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11):229. [3]徐娟.视角更新,策略改善——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8(11):313. [4]聂昭荣.刍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96-97. [5]周宏.立德树人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教育,2019(21):36-37. 作者简介:张继君(1976—),女,成都市新都区人,本科学历,在新都区西街小学任教,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篇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

部 编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 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册课本一共有四个单元,每单元的每个主题都有一个目标,每单元 4 课,总共 16 课,建议两个页码为一课时。本册的教育主题是适应新生活。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是一年级教科书的起始单元,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学前生活过渡到学校生活,情趣稳定、心情愉快地学习。本单元的目标是:1.感知角色的转换,体验到上学的快乐,能尽快地适应、喜欢上小学生活,并融入到校园生活里。2.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初步树立安全及遵守规则的意识,学习保护自己。

 1.《开开心心上学去》的目标是入学适应,它有两个课时《上学啦

 真高兴》和《爱新书

 爱书包》。

 第一课时体现的是从家到教室,家长的期望、角色的变化。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开展“ 我的开学第一天”“有一些小担心”教学活动。2:对于紧张和焦虑的孩子,教师要尊重、鼓励他们,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小学生活。

 从而体验上学是一件高兴、快乐的事情,帮助学生树立“我是一名小学生了”的自豪感,同时缓解一些孩子紧张、不安的心理。

 第二课时体现的是认识书本和整理书包。同时,在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中,出现了“谢谢”这样的文明礼貌用语,其实是一种礼仪引导,是培养学生生活中的规则。

  2 教学建议 1:建议开展“认识新书本”、“书包里的好朋友”、“学习整理书包”等活动。2:学生整理书包有很多困难,教师要提出细致的要求,带着学生一步步练习。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新书以及书包里面的各种物品的用途,懂得爱惜学习用品,学会整理书包,加快入学适应。

 2.《手拉手,交朋友》的目标是乐于交友。在这里课文中出现了小绘本副版,可以灵活运用这个绘本故事。

 第一课时体现的是介绍朋友和游戏认识新朋友。

 教学建议 1:建议开展“击鼓传花说伙伴”、“自我介绍”、“网小鱼”等活动。2:教科书中的童谣是学生玩“网小鱼”游戏时唱的儿歌,教学中教师可选用当地童谣或者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自己进行创编。3:学生的自我介绍可以形式多样,可以提前让学生进行准备,还可以请学生带来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从而达到了解班里的同学,愿意和同学交朋友,感受和同学一起学习、活动的快乐。乐于认识新朋友,学习和同学友好相处的方法和技能。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锻炼口语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二课时体现的是熟悉新伙伴和感受友谊。

 教学建议 1:关注班级中的一些内向、不太敢交朋友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主动交往,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2:《交朋友》这个童话故事既可以在第一课时中作为引入环节,也可以放在本课学习结束时作为总结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从

  3 而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彼此相互之间的了解。感受和好伙伴在一起时愉悦的心情,体会和伙伴交往的快乐。

 3.《我认识您了》的目标是师生关系。

 第一课时体现的是熟悉老师和了解更多的老师。

 教学建议1:认识老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因此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亲切,减少一些学生的紧张和陌生感,帮助她们熟悉老师,亲近老师。2:一年级学生的描述、表达能力都会受到年龄和能力的限制,建议教师在进行本话题的教学时,能够做好充分地准备,把校园中一些老师的工作进行搜集,多准备一些老师们的照片或者视频资料。从而达到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沟通的愿望,也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引导学生去了解校园生活中更多的人,帮助学生很快地适应校园生活的目的。

 第二课时体现的是寻求老师帮助和尊敬老师,在这里同样体现了规则的教学。

 教学建议 1:在讨论该请谁来帮帮我这个内容时,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想到找老师帮忙,但是这个答案并不唯一,可以是多样的。2:对书中坐在台阶上哭的女同学的图画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想办法找老师解决问题,要相信老师会有很多办法来帮忙的。3:一年级学生通常不会有故意不尊敬老师的现象发生,教师要交给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对不认识的老师,直接问“老师好”等。从而达到知道在遇到困难或者麻烦时,寻求老师们的帮助。,在学校里要听从老师的

  4 教导,要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的目的。

  4.《上学路上》的目标是安全、自护。

 第一课时体现的是熟悉自己的上学路和了解不同的上学路。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要联系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在了解不同的上学路时,突出的主题是平安快乐,而不要对交通条件进行对比。

 教学建议1:一年级学生对不同的环境下的上学路一般了解很少,建议有条件的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学习。2:教学时不要对不同条件进行对比,平安、快乐地来到学校学习是栏目的目标所在。从而达到表现了学生从家到学校的快乐情景,关注到自己的上学路;感受到,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孩子有不同的上学路,都要平安、快乐地来到学校学习的目的。

 第二课时体现的是安全行为和社会、家人的关爱。

 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呈现学生上学路上不安全的行为表现进行教学,努力纠正学生上学路上不安全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在准备教学材料环节时,要尽可能让照片或录像中的内容丰富些,不仅局限于家长,还可以有其他人,如学校门口治安员、公路上的交通协管员、学校门口的老师和工友等,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来自很多方面,感受到是在全社会的关爱中成长。从而达到如何做才能安全,关注到学生上学路上具体的安全行为。培养安全意识,通过生活场景,去发现、感受自己生活中的受到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感受到自己的生

  5 活是温暖的,愉快的目的。

 第三课时体现的是理解信号,具有安全意识。

 教学建议 1:本部分内容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因此在认识标志的基础上,这个环节更多的要提示学生如何按照标志的要求去做。2:有条件,可把教室地面布置为学校周边的路况,如在地面画上斑马线,路上有红绿灯等。从而达到

  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信号”,要听从“信号”指挥,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保护自己的安全的目的。

 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 。学习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发生了转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结合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过渡,适应学校生活。本单元的目标是:1.了解、熟悉学校环境以及学校设施等,尝试着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2.了解、熟悉学校生活的规律、规则,懂得并遵守学生生活的规则与纪律,逐步适应并喜欢上校园生活。

 5.《我们的校园》的目标是了解校园的设施设备。

 第一课时体现的是了解校园基本标志物,同时,对不熟悉的继续探究了解。

 教学建议 1:教学时,不要拘泥于课本,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说说“自己的校园”,引导学生去用心观察和发现。2:学生在分享校园里的场所、设施、设备时,老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地方与自己校园生活的关系,进而萌生爱学校的情感。3:渗

  6 透对学校各种工作人员的尊重,注意校园安全。从而达到熟悉学校设施、设备及其用途,了解设施、设备与学校生活的关系;消除对校园的陌生感,萌生喜欢校园的情感的目的。

 第二课时体现的是校园和教室的设施设备,从室外转向了室内。

 教学建议 1:学生眼中的美丽校园是儿童的视角,可能仅仅是某一处并不起眼的 设施,或一花一草。注意要充分尊重学生视角。2:在学生分享时,注意追问“为什么喜欢?”,注重了解学校设施与自身的关系,激发热爱校园的情感。3:这里的教室和幼儿园的教室有了很大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学生身份和任务转变的角度认识教室,并关注学生在布置教室过程中的自我作用。从而达到在全面了解校园的基础上,聚焦学校里喜欢的某个地方,了解校园设施与学校生活的紧密关系;进一步感悟感悟校园生活的乐趣,萌生喜欢校园的情感的目的。

 6.《校园里的号令》的目标是规则、纪律。

 第一课时体现的是关注藏在校园各个角落的铃声,明确听到铃声应该怎么做。

 教学建议1:教学的落点要放在借助铃声引导学生遵守作息时间,形成规则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危害。2:并注重将“遵守校园铃声”落实于实际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消防演习等活动可以与学校活动相结合,注意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从而达到认识校园铃声,分辨铃声的不同含义,能根据铃声、

  7 广播等提示开展学校生活, 懂得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做到遵守学校作息时间的目的。

 第二课时体现的是站在“号令“的角度看待升旗和”两操”。

 教学建议 1:教师可以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影音、图片等资料展开教学。2:可以借助一些朗朗上口的小儿歌帮助学生记住升旗和两操中的一些动作要领。3: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活动展开教学。(如模拟升国旗,互相纠正一下保健眼保健操动作等)。从而达到听到国歌声响起时严肃认真,立正站好、目视国旗、高唱国歌。认真按照音乐节拍做好眼保健操、广播操。遇到困难愿意想办法解决的目的。

 7.《课间十分钟》的目标是课间准备。

 第一课时体现的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游戏,考虑场地、人员等条件,这个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教学建议 1:开展游戏的目的是安全、有序、快乐地度过课间十分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而并非就游戏说游戏 。2:课间游戏关注的落点在于快乐地儿玩,安全、文明地参与游戏活动 。3:关注游戏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学会协商)。从而达到通过参与自己喜欢的室、内外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有规则的游戏、安全的游戏,寻找游戏成功的窍门,在游戏中发展智慧,感受课间游戏的快乐的目的。

 第二课时体现的是课间准备合理安排和结合生活,自我辨析。

 教学建议 1:围绕下面三点:一是游戏要能达到要适当放松的目

  8 的;二是要适于课间短时间,选择符合学生活动空间的游戏参与。三是有安全保障。2:前三幅图无固定顺序,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3:课间需要尽量不要看书、写字,遇到特殊情况可以灵活处理。从而达到知道课间需要做好准备,并学会合理安排顺序,保证下节课的顺利进行, 结合自己的课间生活,通过辨析知道哪些做法可取,哪些不可取的目的。

 8.《上课了》的目标是课堂常规。

 第一课时体现的是学具准备、心理准备和遵守常规,勤于思考。

 教学建议 1:充分理解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并落实于每日的学习生活中。2:“多提问是在多思考基础上产生的;多多提问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多提问,充满好奇心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活中。3:学生不提问,不举手的原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方法, 并且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如有的是胆小不举手,有的是上课走神不举手,两个问题的处理方式显然不一样)。从而达到知道做好课前准备的方法和重要性;知道课上多提问、勤举手对学习知识的重要作用;并学会“提问的好方法”的目的。

 第二课时体现的是学生在玩游戏时会出现的不同层面:没兴趣、没秩序、有矛盾和学校的两种作业:常规作业、特殊作业。

 教学建议 1:在“大家一起学”中,教师要控制好课堂氛围,及时、正确引导学生,不要把 课堂变成对个别同学的批评会,对个别

  9 同学造成心理压力。2:将认真对待课堂作业意义明确(课堂学习反馈,衡量学会了么),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从而达到学会交流分享,感受课上一起学习的快乐并能够认真完成每一个课堂作业和任务;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萌生课堂规则的意识的目的。

 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本单元场所的定位主要是家庭,主题一和主题三侧重在安全,主题二和主题四侧重在健康,旨在帮助形成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学会健康生活。本单元的目标是:1.知道在家庭中安全与健康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2. 形成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健康得生活。

 9.《玩得真开心》的目标是体现玩得智慧,要安全、健康、文明、有创意地玩。

 第一课时体现的是玩的多种形式,学会分辨玩的不同表现:危险的、不文明的、无节制的、没有统筹的。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从“喜欢”的角度关注怎样玩可以既开心又有趣。2:玩得开心要紧紧围绕安全地玩、文明地玩、有节制地玩这样几个关键问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替换教材的中的范例。从而达到知道玩有多种形式,会初步合理地安排一个人在家时的生活。知道玩耍时的基本安全常识,懂得玩要有节制,玩得安全、文明的目的。

 第二课时体现的是玩中有创意,玩中会合作。

 教学建议 1: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突出创造性地玩能给儿童生

  10 活带来乐趣设置的,侧重在到生活中寻找(植物叶子、小石子、废布头、空饮料瓶„„)2;玩具交流会本身不在于学生带来玩具的多少,在于引导学生享受分享的过程,在交流具体方式上,教师要尊重儿童意愿,自主选择,自愿交流。3:活动中注意活动的安全、卫生保洁、爱护别人的玩具等问题。从而达到学会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有创意地玩,感受到创造带来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目的。

  10.《吃饭有讲究》的目标是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礼仪。

 第一课时体现的是洗手要领,其他卫生习惯和用餐时的讲究文明,尊老爱幼。

 教学建议 1:话题一不仅要关注洗手的要领,同时也要关注其他方面的卫生习惯(饭后擦嘴、筷子不放在桌上等)。2:不同地区用餐习惯有所不同(如很多少数民族有手抓饭的习俗),教师引导学生文明用餐要因地制宜,建立在尊重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基础上。从而达到知道饭前要洗干净手的科学道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

篇三: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

l课题展台辽宁教育12021年第1期(t-半月)l教研道德与法治学科增强小学生国家认同感的策略研究王文婷(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扫OSID二维码,发现更多)摘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爱国主义的核心是国家认同。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任课教师要积极发挥教材功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浸润学生的心灵,进而将这种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提升对国家制度和文化的主动认知,深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国家认同;教学策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爱国主义的核心是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对国家的归属感具体表现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国家制度的认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以及对自身国民身份的主动认可,这些都是激发小学生对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如何将国家认同有效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把爱国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笔者做了以下尝试。一、积极发挥教材功能。推进国家认同教育教材具有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科研成果、促进学生个眭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功能。纵观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一至六年级教材,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者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的教育,教材也较好地呈现了国家认同的相关内作者简介:王文婷,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高级教师。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的行动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FJJKXBl9—666。69万方数据

 70教苑l课题展台容,这必将成为培养少年儿童浓浓家国情怀的有力载体。任课教师应紧扣教材,发挥教材多种功能,推辽宁教育l 205"1年第1期(上半月)l教研进少年儿童的国家认同教育。(一)国家认同教育在教材中的分布(详见表1)表1 国家认同教育在教材中的分布主题内容 教材中的位置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 第8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 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文化认同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第9课“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1—9课 六年级下册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宪法是根 第8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 本大法”“公民意味着什么”“公国家制度认同 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有哪些”“人民代表为人民”“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第5课“我的家乡在这里” 第8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 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创造”’ 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自身国民身份认同 第11课“四通八达的交通” 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第12课“慧眼看交通”五年级下册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二)了解教材编写内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吸收了有活力的民间文化、流行文化,呈现了我国文明成果的经典文化。教材涉猎广泛,既系统地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又全面地反映了儿童生活的多重性、动态性。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带领学生学习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国际环境中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自信心,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三)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定位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维领悟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采用分散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弓1导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例,明确小学生享有的权利及需要履行的义务。二、借助课程外部资源,培植国家认同情感《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鉴于此,作为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要深入领会课标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万方数据

 教苑l课题展台(一)抓住教育契机,渗透家国情怀2020年春,全国人民共克时艰,众志成城,全民抗疫。疫情无情人有情,我校道德与法治教师以战“疫”为主题,创新开发并组织实施一系列线上学习课程,如“疫情之下,我们来谈谈生命”“瘦隋之下,构建积极心态”“抗击疫情,最美的你”“‘有限’与‘无限’的突破”“‘鸿毛’与‘泰山’的选择”“生命的重量”“不一样的清明节”“大国担当”等。教师把音频、视频等材料通过网络推送给学生,学生再一次见证了“迎难而上,遇险无畏”的中国精神。四面八方的医疗队驰援湖北、最好的医疗资源涌向武汉、十天建成火神山、十二天建成雷神山⋯⋯通过生动鲜活、丰富翔实的案例,学生感受到中国人的大局观、超强的生存智慧以及家国情怀。值得一提的是,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国与外国对待疫情的态度时,学生纷纷将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享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在鲜明的对比中,学生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还引用了媒体人对中国的评价——“这场灾难恰恰证明了中国超凡的动员力和凝聚力。世界上大概不会有哪个国家能够在一场疫情面前这样组织起来,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如此不惜代价⋯⋯中国体制之有力和中国举措之有效世所罕见,令人敬佩。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国多点爆发,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在一次次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我为中国加油!中国太棒了!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是学生们在腾讯课堂议论区的留言,也是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二)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国家认同感人们对国家认同是建立在共同物质基础上的,如血缘、语言、文化、宗教,同时也基于共同的历史、经验和记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份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辽宁教育12021年第1期(t-半月)l教研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历史教育是深化学生祖国认同的重要途径,有了历史认同才能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1.在节日与仪式中强化国家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清明时节,我们可组织学生观看黄陵祭祖仪式的电视转播,引导学生在对祖先、籍贯的历史追忆中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国庆节是以“国家”为共同体的节日,是亿万中国人期待的时刻,是个人向国家共同体回归的时刻。天安门楼前的每一次典礼,都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都记录着共和国的辉煌,展现着中国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将课堂向社会延伸,倡议学生观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的直播,让学生领略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风貌,直观地感受中国国防力量的强大,体会军队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强有力的保证。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营造出来的庄重与严肃的氛围,能培植学生对国旗的敬畏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鼓舞其积极向上和奋斗进取。2.在歌曲演唱中强化国家认同《大中国》是一首校园民谣曲风的歌曲,唱出了祖国河山的多姿多彩,表现了中国人共有的民族自尊与自豪。这首歌洋溢着对祖国炽热的情感,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是促使学生国家认同感形成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歌唱这一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兄弟姐妹”,反映出我国各民族的亲密团结,表达了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和“爱我中华”的共同心声。在执教“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时播放这首歌曲,也可以在临近课末组织学生齐唱,以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爱国爱家71万方数据

 72教苑l课题展台的情感。此外,把《长城长》《中国话》《走进新时代》《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春天的故事》等歌颂祖国的歌曲融入课堂,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对学生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和升华的作用。3.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强化国家认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表现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在执教“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时,执教者可以从汉字的起源、传说、演变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猜一猜古汉字对应哪些现在通用的规范汉字”“猜一猜这12个甲骨文象形文字分别对应十二生肖中的哪些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感知汉字的独特魅力,知道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及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体会到每个汉字都熔铸着先人的智慧和灵感;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王羲之、颜真卿等的作品,感知汉字特有的意境和情趣。不仅如此,执教者还应该弓1导学生探究汉字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体悟汉字不仅是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这样,学生在领略汉字魅力的同时,更加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情感认同是伴随着国家认同认知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将对国家的认同上升为意志的内部动力和催化剂。只有在情感上对国家产生了积极的认同倾向,国家认同才会更加深刻。在执教“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一课时,教9币可设置如下情境:张骞出使西域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丝绸之路上行进,汉朝的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教师出示图片略)这名阿拉伯商人名叫大卫,经过了180天的艰苦跋涉之后,他和随从沿着丝绸之路到达了长安。他们从没见过如此繁华的城市:众多的人口,高大的建筑,宽阔的街道,林立的店铺⋯⋯看得他们目瞪口呆。很快,他们带来的货物就销售一空。之后,他们需要着手采购返回时辽宁教育l 2021年第1期(上半月)l教研要带的货物。如果你是大卫,你要从长安采购哪些货物带回阿拉伯呢?学生纷纷畅所欲言,水稻、铁器、茶叶、丝绸、养蚕技术、造纸技术、冶铁技术、凿井技术、灌溉技术等都是大卫想要带回国的。这一教学环节,唤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他们打破了时空的距离,深刻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三、寻求多种教学途径,践行国家认同理念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也认为:“国家认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通过各种训练,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多种教学途径,引导学生践行国家认同理念。(一)举办主题班会,唱响爱国旋律爱国主义是全人类共有的永恒的主题,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教师可以举办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稚嫩的歌声深情而热烈,一曲祖国的赞歌从学生的心窝里飞出。主题班会上,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尽情抒发对伟大祖国美好的祝福,如童声小组演唱《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唱出了对祖国深深的爱恋,个人诗歌朗诵《我的祖国》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的日子,我在班级中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班会,汇聚了学生与祖国紧紧相依的眷眷之心,点燃了学生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澎湃之情。(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传递抗“疫”力量国家是个人存在的依附,国家为个人成长发展提供了健康和谐的环境。对国家而言,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紧相连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每个人必须树立的信念。万方数据

 教苑l课题展台2020年的寒假,不寻常。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肆虐华夏大地,全国人民共同掀起了防疫的“阻击战”。我在班级QQ群上发动学生参加“童心战疫,助力武汉”综合实践活动。在短短的3天时间内,有的学生拿出画笔,画出了抗击在疫情第一线医护人员的高大形象,表达对心中大英雄的敬仰;有的创作儿歌,希望能亲手种下“口罩...

篇四: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

学科教学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和重视。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小学生接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了研究。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研究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策略于淼 (山东省淄博莲池学校

  255000)近年来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学生法治观念、思想品德教育的力度。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就可以看出,小学生法治理念和思想品德的培养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备受教育部门的关注。我们要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完善的法治理念,让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栋梁之材。一、营造轻松学习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所以,我们要想办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的优势,给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拥有更多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观念,成为一名具有法制观念和思想品德优异的人才。首先,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过去法治教育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突出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所以,我们要进行角色互换,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成长环境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和计划,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另外,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我们要抓住问题的根本原因,改变课堂沉闷的环境,还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二、合理引入生活现象,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生活即教育。”这不仅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也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引入生活现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其次,生活化教学可以实现教学情境生活化,给学生置身其中的感受,增强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学习知识。我们可以设计生活化教学问题,引入相关道德和法治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在教学“父母的难处”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父母一天的生活,想一想父母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们会联想到做饭、烧水、洗碗、上班工作等,心中就会产生为父母做点什么的想法。于是,我们鼓励学生回家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洗脚,感受父母给自己洗脚时的心理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学生们会将此转化为动力,努力学习,为父母分担一点压力,同时用行动来回报社会,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万方数据

 53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第23 期

  总第71 期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所以想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含义,我们需要用真实生活案例进行引导分析,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其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与道德与法治课有关的内容,并将其引入课堂,拓展教学容量,丰富学生视野。例如,通过网络丰富的资源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老师可以将当前网络上、微信上传播的一些正能量的事例,或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开展教学,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能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此外,用信息技术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学习和生活。作为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和加工,设计丰富生动的教学课件,加强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真正激活教材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在讲授教材中的相关品德知识时,配上制作的动画课件,加上适宜的音乐,这样一来可以将原本枯燥、单调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从而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四、提倡体验式教学法,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为了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我们要给学生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还原生活场景,实现课堂效果的优化提升。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模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其在情感和思想上受到感染,深入理解道德和法治的相关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就一个社会论点进行情境再现,老师充当导演,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对应的角色,以小组为单位还原情境。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立场,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情感,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观念,什么是对的道德,然后再将观念转化为行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比如走进养老院,清除街道小广告,参加演讲比赛等,给学生身体力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工作者的不易,进而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五、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实现有效教育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言语行为习惯。对于学生,我们要给予鼓励和尊重,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弥补自身不足 ;如果学生暴露出缺点,我们及时给予其指导,纠正其行为。在对学生做出评价前,我们要全面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最客观、准确的评价。生活化的评价方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推崇和使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效果。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加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视,围绕基本学情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参考文献[1] 李红 . “生活经验”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J].中国德育,2018(18).[2] 丁雯 . 如何依托“真”体验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J]. 江西教育,2017(12).[3] 李应刚 . 让“活动”成为低年级品德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J]. 小学教学研究,2017(17).万方数据

篇五: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

教育学院学报2020 年第 11 期(总第 289 期)浅议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闫 平 ,刘志平摘 要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此阶段要以学生生活认知为基础,在实践与研究基础上,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等策略以提高课堂实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使其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关 键 词 :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20)11-0078-03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明确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强调从生活中提炼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其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实施生活化教学正是基于此而产生的。

 [1] 生活化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上。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主要有: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共同世界。由此,在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入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作者简介:

 闫平,刘志平 / 长春市九台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吉林长春 130500)。78

 “诚实守信”时,应呈现真实发生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且让他们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情况和感受,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样教学内容就满足了生活化的要求,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学生能够以道德与法治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从而获得更多的感悟。再如,教学“菜篮子的变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都会吃到哪些食物,家里餐桌上经常出现的菜都有哪些。很多学生说,自己随时能够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餐桌上也是常年有肉,教师则可以讲述自己小时候的家庭餐桌,与现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在过去,入冬之后很多北方家庭的餐桌上就不会出现新鲜的蔬菜了,而现在,温室的推广和菜篮子工程的全面推进使北方人在冬天也能够吃到新鲜的蔬菜。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副食种类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询问自己的父辈,了解上一代小时候的餐桌上都有哪些食品,进而使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要点有深入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可以采用社会调查、主题班会以及随机访问等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如,教学“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社会调查形式,让学生以身边人吸烟饮酒情况为调查主题,了解周围存在着哪些吸烟饮酒的现象,并让他们对这些吸烟饮酒的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与其他人进行对比和分析,认识过度吸烟饮酒对身体的危害,从而对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再如,教学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活动的形式,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者纪念馆,要求他们发表参观感言,提出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和对策。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之下,学生能够主动发掘生活中蕴含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学评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中的“教”很重要,但也要重视课程的评价。评价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中 小 学 教 研 教 改7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 年第 11 期(总第 289 期)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进而促进学生发展。课程评价与教学活动都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多元化评价,摆脱教师一言堂的限制与束缚,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对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例如,在教学“我们一家人”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要求他们做一件能够报答父母之爱的事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职能,并获取反馈意见。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评价,并将父母的评价传达给他们,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教学主题,从评价中找到自己今后与父母相处的方法,推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全面激发,学习质量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形式的生活化和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出发,不断提升生活化教学与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度,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陆鲜花.小学高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之探究[J].求知导刊,2018(12).[2]罗加兰.浅谈小学高年级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J].魅力中国,2020(10).责任编辑:贺春健Strategies on Life-oriented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Law to Higher Grades in Primary SchoolsYan Ping, Liu Zhiping(Jiutai In-serrice Iraining School for Teachers,Changchun,130500)Abstract:

 Higher grades in primary schools are an important period of time for students to get to know so-ciety, and also an important stage for them to develop moral feelings,meet moral standards and form moraljudgment in addition to acquiring good habit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law has to b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cognition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mode and appraisal should be life-oriented, thus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heighteningthe students’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wards families and society and enabling them to apply what theyhave learned into practice.Key words:

 higher grades in primary schools;morality and law;life-oriented classroom teaching80

篇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张光增摘  要: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旨在通过教材中的一个个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及现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或讨论中来,从而获得初步的道德及法治方面的体验,为将来成长为一个守法律、有素养的公民奠定基础。

 为了将道德与法治这一抽象的概念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好地融合,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

 以下将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特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个方面阐述笔者近几年在此方面所做的实践与探索。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实践探索;刚柔融合    教育部在小学阶段将原《品德与社会》教材审定变更为《道德与法治》,这就使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多彩,教材内容的展现形式更加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应尽量避免向学生宣示道德或法治层面过多的刚性的条条杠杠,而是要从低学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用“刚柔融合”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从有利于学生成长出发,教师尽可能融合到学生中间,充分利用教材图文并茂的丰富性,创设低年级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的方式。一、 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特征的探索(一)细化教学目标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教材编排内涵,熟悉教材每个单元乃至整册教材。

 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精选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目标细化,更具可操作性。比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制订适合刚刚进入小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的课堂目标:学会怎样整理书包,建立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的意识,树立“我是小学生了”的自豪感,消除因为进入一个崭新环境而形成的紧张感。

 脱离那种“你们是小学生了,不再是幼儿园里的孩子了,从今以后要怎么样怎么样”等空洞的说教。(二)灵活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课堂情境,将课堂生活化,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此节课侧重于培养学生通过欣赏家乡的一草一木,人文风情,形成热爱家乡的初步的道德情感,以及最基本的公民道德感和责任感。

 但是,鉴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很值得我们探索,我们可做如下尝试:家乡有一片美丽的田野,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中游鱼成群结队,每到春暖花开时,各种花草竞相生长,引来了蝴蝶,招来了蜜蜂……引导学生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家乡的花花草草,了解的社区或村旁和村中的河流街道等。

 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充分融合,让学生有观察有思考,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助于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这个朴素道德观的形成。(三)融合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机械地将道德与法治意识和观念塞进教材中,也不是将道德层面的“柔”与法治层面的“刚”叠加起来,而是将二者深度融合并生活化,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细无声”的浸润法治的思维和意识。

 例如,教学“上学路上”时,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学生会知道了怎么过马路,通过课堂上课件展示,学生会知道违反交通规则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交警叔叔正是为了保护大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严格执法。

 会使学生因此获得感悟: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质,这是人们文明素养的体现。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需严格区分出哪些是道德教育,哪些是法治教育,无需把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概念化。二、 对小学低学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一)放下课程的严肃性,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融合教学设计的切入点需要教师应该拥有一颗童心,能与学生打成一片。

 这样才能够开创性地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把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多彩生活搬进课堂,把严谨的课堂生动活泼地带到社会实践中。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第二单元“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角色扮演中选择一个角色,与学生一起演一演、说一说,与学生融为一体,玩成一片,既让学生在欢快的活动气氛中了解了班级活动的规则,又懂得了如何爱护我们的班级荣誉。

 因为有教师的参与,活动更容易向深入发展,而且学生更喜欢参加到活动中来。(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愉快成长新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展现以及学生获得知识大多通过视觉渠道,丰富的文化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愉快地成长。

 因此,布置有代表性校园和教室环境非常有必要。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时,师生可以用“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家”为主题来装扮教室。

 学生按照自己心中家的样子来讨论、设计装扮方案:讲台旁的屋角处摆放上简约而对称的花朵,学生的课桌凳整齐得就像等待检阅的方阵,课桌面上学习用品摆放有序,教室后面壁报栏两侧张贴上与近期学习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教室内的地板干净卫生……大家在装扮教室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教室就是全班同学共同的家。

 而且学· 2 4 1 ·周刊万方数据

 生在活动中懂得了“要分工配合好,效率才会高”的道理,知道了要爱护我们日日学习的场所,热爱我们的教室、热爱我们的学校,在实践中完成了教育主题。(三)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应该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所遗漏的一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动手实践的教育,有时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时,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创造的魅力并学习创意生活的知识和技能。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现有材料,制作环保的生活器具,设计一个垃圾处理站,设计一个耐用的水杯以代替一次性纸杯……在动脑、动手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的好习惯,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爱护环境的观念。三、 对提高小学低学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一)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比传统教学模式下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所获得的效果更佳,教师要转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式。

 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如何将最基本最基础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的重要性,这样也能够促进学生比较容易或者自然的形成基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规则意识。

 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汲取并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空间,打破原来那种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被动学习的局面。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要点基本是以现实实例和图画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例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只要学生认真观察和理解图画或事例的含义,就能够对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进行初步的总结。

 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样就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现象和教材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小组探究,尽力促进学生自我理解的能力,调动学生动脑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那种老师没讲到学生就没学到的漩涡。比如,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十课《我们不乱扔》一课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两组截然不同的场景画面(一组画面展现的是脏乱差的环境,一组画面展现的是干净卫生优美宜人的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我们不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了使我们所处的环境更优美,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不乱扔垃圾仅仅是为了干净吗?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探究,逐步上升到爱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文明的做法,也是每个人的责任等社会规则意识的形成。(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力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为了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获得课堂教学所涵盖的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只有努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学习探究欲望,才能产生对学习内容的新鲜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果断摒弃那种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的教学方式,而是要给学生留下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逐步改进原来那种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会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三)坚持学生主体理念,营造学生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确需转变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改变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或者安排适当的师生角色互换,教师应适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

 不要把道德与法治条条框框以严肃的状态呈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面前,只有兼顾到小学生年龄及思维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时,结合教材中所展现的《国歌》 和歌曲《国家》两首音乐作品,教师可事先准备多媒体课件播放标准的国歌曲目播放,然后教师再独唱国歌,教师唱完后充分发动学生找出老师在唱国歌时的不足之处(由于专业所限,老师演唱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这样给老师“提意见”的形式很容易就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比较顺畅的建立起了轻松的课堂环境。

 经过学生争先恐后且大胆的找出老师的不足,再进行比较和讨论,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唱国歌时一定要做到“庄重、严肃”这个主题。总之,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是通过教材中的一个个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及现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或讨论中来,从而获得初步的道德及法治方面的体验,为将来成长为一个守法律、有素养的公民奠定基础。

 为了将道德与法治这一抽象的概念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好地融合,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

 教师应该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出发,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与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内心,让“道德”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法治”就在自己身边。参考文献:[1]吴宁.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5(8).[2]王秋波.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故事,2016(12).[3]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作者简介:张光增,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镇西刘桥小学。· 3 4 1 ·○ 政史地教学与研究万方数据

篇七: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探究朱鹏龙摘  要:育人乃教育之本,高质量人才应当接受到高水平的德育、美育以及智育培养。

 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对学生日后思想道德以及品行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文章以《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对高效、科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可行方法展开综合分析,进而总结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教育;德育;生活化教育;思辨能力    当今社会,无论是展现出不道德行为普通群众,还是触碰法律底线的不法分子,归根结底都是道德法治教育的缺失。

 小学是塑造品格的关键阶段,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应当受到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展开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行,促进学生的良心发展,从宏观层面来看,还会有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实况分析全面推动高质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会对我国精神文明层面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自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教育开展以来,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付出巨大努力,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如何在课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理念,使学生的修养和品格得到有效提高,达到育人的目的。

 长期以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也逐渐成为了小学必不可少的课程,但教育体系仍有待完善。

 在保证现有师资水平的前提下,教师和学校在教学方法与策略、教育理念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仍有问题存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教学方法及策略相对单一、陈旧,创新度不高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优劣关系到课堂质量以及学生参与热情的高低。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策略,是当前阶段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教育工作者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近几年的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一对多讲述灌输式教学方法,课堂教育浮于表面,缺乏实质作用和影响,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持续推动课堂进程,却忽略了学生的反馈,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并不高涨,对于法制知识和具体案例并未进行深入分析,思想道德意识和个人修养也未得到有效提高,这和国家大力推动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发展的初衷相背离。

 当今阶段,时代的主题已经发生变化,陈旧的教育模式和单一的教育策略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策略及方法的创新刻不容缓,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教学和认知水平上,未能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工具,创新度不高。(二)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度较低,吸引力不强小学生对于生活中发生的热点事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道德与法治》和语文、英语等文化课程不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其包含的大多数法治教育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符的案例,各种行为道德规范也能够通过现实生活中某一个体或特定人群得以反映,从而给学生带来启示,这也说明《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和生活有效联系起来,依托于书本,又能通过丰富的生活案例吸引学生,丰富课程体系,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甚至完全依赖教材,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法治知识还缺乏清晰的认知,难以跟上教师的思路,除此之外,部分教师未能合理布置课外实践活动,实现对于学生的巩固和拓展教育,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与理解情况并不理想。(三)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学科特色不鲜明,课程评价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和数学、语文等传统的应试文化课程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不应当以学生分数为核心,机械地背诵知识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法治知识的实际应用,也难以给学生带来道德行为上的启发,试卷的分数不应当成为评判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水准的唯一依据,学校应该引导教师互帮互助,共同探索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之道,通过多维度实现课程评价。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学生带来积极引导,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遵纪守法,使学生成为可塑之才。

 为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摒弃形式教育,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教学策略展开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一)合理开拓教育资源,将生活化教育之道应用于《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中《道德与法治》科目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主要立足于儿童的日常生活,课程的设立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使· 7 0 1 ·○ 思想理论研究

 学生成为热爱生活、遵纪守法之人,属于综合课程。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应当秉承生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原则,在科学分析其课程标准和教材核心要义基础上,开拓教育资源,强调生活化教育,在和学生解释法治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法律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惯性思维,在向学生解释抽象知识的基础上,转变立场,转换身份,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的方法,拒绝传统的讲述灌输式教学,重视和学生的有效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以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当重点启发学生对于公共场所中个人行为规范的思考,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实例,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本中“我们不乱扔”的相关理论知识时,列举生活中同学们去电影院观影或外出郊游的实例,让学生思考观影结束时以及郊游过程中,如果有垃圾,应当如何处理? 电影院和郊游场地是公共场所吗? 公共场所中学生应当怎样做? 教师可以鼓励有想法的学生积极回答这些问题。

 同时,教师也可以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评判,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本中“我们排好队”相关知识时,让学生判断小红在和妈妈去超市结账时,拉着妈妈直接跑到第一个结账人的位置,不顾身后排队者的议论,只为快速完成结账然后赶回家看动画片,这样的行为是值得推崇的吗? 小红做错了什么呢?在生活中,如果涉及到排队,我们应当如何去做? 通过让学生评判生活实例中道德行为的正误,进而引发学生的一系列思考,加深学生对于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印象,使学生得到思想层面的提高。(二)科学开展实践活动,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落实实践巩固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不容忽视,活动教学不仅能够给课堂增添趣味元素,也能有效指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加强学生对于法治知识的理解。

 因此教师需要精心安排实践活动。

 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父母多爱我”相关知识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所想到的父母表达对自己爱护的实例,可以通过小组表演的形式进行场景再现,让学生体会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父母背后的艰辛,最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谢信,并进行分享。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的教学为例,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头脑风暴,自编自演相关的情景剧目,从而向其他同学说明烟酒和毒品的危害以及遇到推荐烟酒和毒品的情况应当如何处理,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定期举办友谊辩论赛,以具体的思想道德行为问题或法治问题为辩题,让学生分组比赛,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的教育成果。(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用科技为《道德与法治》教育赋能丰富、直观的视频和图片可以弥补教材素材的局限性,化静态为动态,为教育赋能,因此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课堂外的世界,体会生活中的法治与道德。

 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预先制作和中国各地民俗介绍及各省地域介绍相关的视频合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画面中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强大。(四)获得家长支持,实现高效家校教育联动高效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需要关注书本内的知识,同时也需要注重课外的实践教学,这不仅说明了落实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也反映出学校在该课程教学中不能起到绝对性作用,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样不容忽视。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随着各类竞争加剧,家长对于教育的看法也趋于功利化,一些家长认为在校期间,提高学生文化课水平,进而让学生取得较高的分数,才是最重要的事。

 一些家长忽视对于子女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未能积极支持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齐头并进,家校联动教育并不理想,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法治意识不强。

 对此,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德育分享会,鼓励家长到场参与,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德育教育水平,实现家校联动教育。三、 结语《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合理、高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其法治意识,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小学教育工作中应当充分重视借助生活化教育之道,利用科技为教育赋能,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良好课堂体验,充分落实家校联动教育,共同引导学生践行良好行为道德准则,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窦秀艳.当前教育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3):63-64.[2]蒋红斌,宁慧鸿.小学低年级规则教育的内容及其实施:基于对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教材的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38(1):102-106.[3]郑术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实践:评《小学道德与法治可以这样教》[J].食品科技,2020,45(8):311-312.[4]吴仕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体验导学的实施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47-48.作者简介:朱鹏龙,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白草塬镇中心小学。· 8 0 1 ·周刊

推荐访问: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分析 归属感 法治 小学一年级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