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8篇

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8篇

时间:2022-11-18 17:0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8篇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浦发银行调结构强内控聚焦实体谋求高质量发展  (案例参考)  客户结构调整案例1:银行如何突破同质化经营,持续吸引个人消费者,是目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8篇,供大家参考。

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8篇

篇一: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浦发银行调结构强内控聚焦实体谋求高质量发展

  (案例参考)

  客户结构调整案例1:银行如何突破同质化经营,持续吸引个人消费者,是目前许多银行在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时首先面对也非常关注的问题。浦发银行抓住“金融+大数据+AI”这一全新金融生态的风口,在建设一流数字生态银行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于2017年推出面向全量客户的权益平台。

  针对不同资产规模客户,打造五大权益体系,日均资产1万以上的客户可领取“视听特权”,月日均金融资产达标10万客户享有“加油特权”,月日均资产达到50万以上客户享有“酒店特权”,同时还可开启“门票特权”,月日均资产达标100万客户还可享有机场休息室特权.可通过浦发APP实时领取,并吸引客户不断向上成长。

  通过打造权益平台,促进存量客户提升,累计升级贵宾客户2。8万人、私行客户1,894人.

  客户结构调整案例2:在建设一流数字生态银行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浦发银行积极推动业务经营嵌入实体经济场景,打造线上经营平台,加强线上获客和经营。目前,浦发银行已与中国移动、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开展合作,用科技将金融融入到合作方的服务场景中,打造“通信+金融”、“消费+金融"、“社交+金融”多样化服务模式.

  浦发银行在中国移动5个全网平台、26个省/市平台开设金

  融专区,2017年累计线上获客近30万户;与50多家公积金中心连接,提供便捷的公积金点贷服务;与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开展信用卡合作,为数百万新客户提供服务.

  渠道优化案例3:在建设一流数字生态银行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浦发银行正在打造“浦发大脑",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生物识别等技术,为全渠道用户画像、智能交互、智能营销、智能风控等业务场景提供支撑.2017年底,浦发银行发布了业内首款实现VoiceID和AI交互的智能语音APP,可以使用全语音的模式进行菜单搜索和理财产品购买,交互融入了日常问候和网络流行用语,并能实现无触屏操作。

  基于智能语音APP,浦发银行推出了融合智能算法技术的智能投顾2。0版本——“浦发极客智投”,提供涵盖风险评估、策略制定、产品遴选、交易执行、持仓跟踪的全流程智能投顾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增加了客户粘性。

  客户结构调整案例4:聚焦平台聚客,通过线上同业合作平台“e同行"累计拓客超600家,金融机构已合作突破1400家,主要细分行业覆盖率增至58%。

  “e同行”是浦发银行同业合作体系中的线上平台,支持报价、询价、确认交易、历史查询、统计分析等各项功能,同业机构可借助该平台发布产品、寻找交易对手、达成交易意向.

  主要包含四大模块,一是资金交易,上线浦发银行的同业理财、资金存放等产品;二是同业公告,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发布

  产品信息、进行资产撮合;三是信息平台,提供浦发银行市场分析、行业动态、服务方案等资讯;四是即时通讯,用户之间可添加好友,通过内嵌聊天功能开展业务沟通。

  可为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期货、租赁等金融机构客户,提供场外资金交易与资产转让渠道,实现同业之间更互动、更高效、更便捷的合作体验.

  网点转型案例5:7月2日,浦发银行在沪召开数字生态银行系列产品发布会,推出国内首款i—Counter智能柜台。

  i—Counter智能柜台实现网点服务与客户的零距离接触,在业内做到“两个第一"和“一个跨越”.柜面业务替代能力第一,i—Counter智能柜台可办理90%以上的银行业务。第一家大批量的实现了公司业务加载,比如公司预开户、公司账户存取款、公司结算卡等。跨越现金与非现业务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成功刺破网点转型的最痛点——现金业务迁移,既能支持公司业务、也能支持个人业务,既能支持现金存取业务、也能支持理财、转账、缴费等非现金业务,既能支持小额、也、具备20万大额现金的高速处理能力。

  此外,i-Counter智能柜台以高效体验为目标,对环节多、耗时长的业务流程进行归并整合,提升了用户服务效率,节省客户时间。以开户、签约、存款三大常用耗时业务场景为例,i—Counter智能柜台都能在3分钟之内帮客户完成。

  i—Counter智能柜台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生物认证等金融科技手段,打造了刷脸交互、指纹交互、视频交互等首屈一指

  的智能交互服务体验。在刷脸技术上,i-Counter智能柜台基于后台以客户为维度

  的人像管理平台支撑,通过具备活体监测功能的红外双目摄像头采集客户现场照片,并与人行/公安联网核查系统进行比对,对用户面部特征点进行网格化分析,建立动态更新模板,从而实现了刷脸取款、刷脸打印流水、刷脸核身等多种应用落地。以刷脸取款为例,客户无需携带银行卡甚至手机,只需站在i-Counter智能柜台前面看一眼摄像头,并输入手机号或身份证号码、取款金额、交易密码,随时随地即刷即取.在指纹技术上,i-Counter智能柜台在运营服务上做了突破性创新,比如开户、风险评估、大额资金等核心业务,均场景化嵌入人工授权认证环节,以更友好、更高效的指纹授权方式,实现i—Counter智能柜台受理的每一笔交易都可被追溯,防范操作风险,保障客户业务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渠道优化&服务实体经济案例6:浦发银行“e企行”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云端平台,引入并组合运用包括大数据、金融云、AI、移动互联等大量金融科技技术,全面切入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场景,整合各方资源,零门槛提供包含财务、经营资源管理、法律、金融等涵盖多领域的规范化专业优质服务,并为中小微企业拓展销售提供关系网络支持,产品推广半年多以来,已覆盖超过4万户中小微企业。

  为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功能,浦发银行特推出针对政府采购供应商的

  “政采e贷"特色金融服务产品.将政府采购管理和浦发银行资金融通管理能力相结合,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利用双方各自强大的电子化信息处理手段,深入政府采购各环节,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予以整合,为政府采购上游供应商提供量身定制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既解决了中小供应商融资难的问题和快捷融资的需求,又促进了政府采购稳增长、增税收、促就业、惠民生政策功能的发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将“普惠金融"落实到实处.

  服务实体经济案例7:日前,由浦发银行独家主承销的西藏首单产业扶贫中期票据—-“拉萨市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2018年第一期扶贫中期票据”(以下简称“本期中票”)成功发行,发行规模10亿元,期限3年。

  本期中票受到银行间市场的高度认可,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参与认购,认购倍率1。73倍,利率价格为5.69%,创近期同期限同评级同类企业发行价格最低,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开辟了西藏自治区企业市场化直接融资的新渠道,有效吸引资本市场各类资金支持西藏自治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期中票募集资金,30%直接用于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重点产业扶贫项目-—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该项目利用工业废渣,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吸纳300名以上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其余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偿还企业在当地部分基础及民生类项目建设贷款,具有显著的产业扶贫示范效应。

  服务实体经济案例8:5月8日,药明康德作为“独角兽”正式踏上A股之旅,这标志着浦发银行通过创新并购金融服务助力药明康德顺利完成美股私有化,成功实现A股主板、港股、新三板的中概股回归。

  浦发银行在药明康德的美股私有化阶段,充分运用境内分行、离岸平台、浦银国际境外投行平台联动的集团化优势,通过牵头发放私有化银团+浦银国际境外直接投资的投贷联动模式,助其实现自美股纽交所的私有化;私有化完成后,浦发银行先后帮助企业提升了集团及其跨境资金使用效率,创新解决了股权构架重组、分拆上市等多难题,并通过并购顾问+并购融资的综合服务模式帮助其收购同行业公司,实现其主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为增强企业集团实现对境内外子公司和业务板块的资金管控能力,浦发银行为药明康德的三大业务板块搭建资金池,帮助其提高对众多集团成员企业的管控效力。在浦发银行并购金融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支持下,药明康德实现了集团旗下药明生物港股上市、药明康德新药开发公司A股上市。

  浦发银行一直积极致力于并购金融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在国资整合及重大资产重组、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众公司非公开发行、跨境并购金融等领域独具特色。截至目前,浦发银行已打造“设计、推动、实施、服务"并购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并购融资+并购投资+并购顾问”的并购金融综合服务模式,累计服务企业近1000家,服务各类并购交易金额8000亿元.此外,浦发银行还参与了多个跨境企业私有化、跨境

  股权重组等标志性重要项目.

  

  

篇二: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银行关于开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某某管分局:

  根据《某某的通知》(银保监办发某某号)文件精神,为扎实有效做好某某银行(以下简称“我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上级监管部门关于乡村振兴工作有关精神,及相关工作要求和战略部署,现将我行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优化“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和机制

  (一)乡村振兴服务情况

  自开业以来,我行坚持扎根县域,坚守“支农支小”、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动摇,专注“三农”,做小做散,做精做优,多渠道、多方位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当地县域乡村经济发展。截止某月末,我行各项贷款余额某万元,较年初增加某万元,增速某%;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某万元,较年初增加某万元,增速某%,户数某户,较年初增加某户,小微企业当年加权平均利率较去年下降某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某万元,较年初增加某万元,增速某%;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某万元,较年初增加某万元,增速某%。当地贷款余额某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某%,无跨经营区域办理授信及发放贷款的情况,当地贷款户数某户,户均某万元。

  (二)完善治理机制,各级各司其职

  1、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党的作用始终贯穿于经营环节全过程,积极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党的核心作用。2022年我行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乡村振兴工作,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也是我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上级监管部门对我行的工作要求,我行充分认识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思想站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保障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

  组长:某

  副组长:某

  成员:某、某、某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某部,主要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与协调,落实上级监管部门下发政策,组织相关条线人员培训,落实行内领导班子的工作计划,收集、整理乡村振兴文字材料等工作。

  某年初我行已制定信贷投放计划,信贷资源配置侧重“三农”领域,计划发放各项贷款某万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某%,涉农贷款占比某%,普惠型涉农贷款占比某%。并将各项指标任务分解至个人,按季考核,择优奖励。同时主动承担贷款客户在办理贷款时,产生的不动产登记费及抵押评估费,不收取除贷款利息以外的任何手续费,减少客户融资成本,让利客户。

  二、强化关键领域金融供给

  积极响应某市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大会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产业发展,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大力发展。构建完善支农支小金融需求的特色经营模式,改进创新贷款产品与抵押方式,为“三农”及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某年为某推出某贷款,目前已授信某万元。某年计划推出农具抵押贷

  款,推广“厂商银”、“商农银”合作模式,大力支持县域“三农”及小微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强化支农支小战略定力,向乡镇延伸服务触角。

  三、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效

  某年我行共开展银企对接会某次,覆盖企业家数某家,对接会主要为企业介绍我行信贷产品及为企业宣传讲解“延期还本付息”相关政策,在抖音、微博等短视频平台上传相关视频,累计点击量达1700余次。某年我行与中国农业银行某支行合作设立助农取款点,截止目前共在某市各乡镇设立了某个助农取款点。

  四、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由于目前某市相关职能部门暂未普及林权、土地经营权等相关权证抵押登记业务,我行目前仅有传统的抵押贷款,较难开展其他权证抵押登记业务,目前只能通过发放保证担保或者信用类贷款为相关种植户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力度有限。

  五、脱贫攻坚成果

  我行挂点某村委扶贫,计划帮助某村委某户家庭脱贫。认真实施对已出台政策措施进行指导和督促,对定点扶贫的村委,由行领导带队组成驻村工作队,每天保证一名扶贫干部留村进行帮扶工作,派出的干部工作认真、情况清楚,工作得力,同时配合村委打击乡村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活动。

  驻村工作组统筹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在不断完善村级党建工作格局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及时踉进新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靠体制和机制创新激励,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并健全完善村

  委会各项规章制度,让干部干得舒畅、有奔头,努力把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我行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动员有能力的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定点扶贫工作中来,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帮扶到户,让贫困户得到更多实惠和发展机会,使扶贫解困明显推进,新农村建设明显加快,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一是落实包村帮户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和扶贫领导小组的工作人员曾多次亲临帮扶村,走访某余次,慰问贫困群众和贫困党员家庭某户,送去价值某元的米油肉等生活用品。二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扶贫领导小组积极动员单位有能力有爱心的职工加入到帮扶行列中来,开展“老同志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为某村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使其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同时也有一个更好地学习环境。截止目前南兴村委某户家庭已全部脱贫。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某年将继续坚守村镇银行定位,扎根县域,服务当地“三农”及小微企业。积极运用央行再贷款及其货币政策工具,某年拟申请央行再贷款某元,用于支持雷州地区“三农”及小微企业,进一步助力当地经济良性发展。

  (二)树立合规、审慎、稳健的经营意识,始终坚持“小额、分散”的风险防控理念。加强涉农贷款的内控合规管理,盯紧关键岗位、人员和业务环节,将相关风控要求形成“硬约束”。

  某年我行将继续坚守村行定位,秉承“某”理念,始终面向“三农”、服务“某”宗旨,以打造“某”为目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某某银行某年某月某日

  

  

篇三: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企业级业务架构赋能数字化银行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新时期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实现数字化银行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工商银行着力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打造金融与科技高度融合的全新智慧银行生态体系,率先实现核心银行系统向支撑生态建设的开放体系转型。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探索适合商业银行特色的架构方法及实践,填补业界空白,助力工商银行全面进入智能化、开放化的数字化2.0阶段。工商银行企业级业务架构在塑造新时期业务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数字化转型代际竞争优势中发挥显著作用,是我国银行业开拓创新的优秀案例。

  全面架构转型,打造开放生态新体系

  1

  1.夯实业务基础,构建语言统一、标准复用的企业级业务架构资产。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运用统一方法,基于统一架构语言整合构建覆盖全客户、全领域、全渠道的企业级业务架构,建立从业务规划到业务架构、再到IT系统的战略传导落地路径,支撑全行经营发展。首次建立全行统一核心业务资产库,覆盖全行63个业务领域,实现超过13万条业务架构资产、IT架构资产及项目过程资产的统一视图和统一管控。

  2.立足全局视角,打造企业级业务架构核心价值体系。企业级业务架构向前承接企业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向后指导IT架构设计和系统建设实施,在企业价值体系中凸显核心重要作用。聚焦金融新生态、金融科技新趋势及数字化转型战略,工商银行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指导IT架构转型深化。在业务架构指导下,充分运用分布式、云计算等技术,持续优化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安全架构,形成面向未来、业界领先的IT架构。企业级业务架构指导分层解耦的应用架构设计,指导智慧、开放、共享的数据服务体系设计,指导高容量、易扩展、安全稳定的技术架构体系建设,指导管理、运营、技术为一体的智能防护安全架构建设。

  2

  3.把握新时代特征,构建开放生态化业务架构体系。秉承“全客户、全渠道、全产品”和生态化发展理念,运用业务建模方法整合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打造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全新生态体系,实现业务架构由内部企业级延展至跨界生态(见图1)。其中,全客户聚焦构建数字化、开放化、智能化的全量客户经营管理新体系,实现从客户到用户的经营理念转变,用户无处不在、服务无处不在。全渠道侧重构建全渠道开放共享、协同服务新生态,实现服务渠道的开放化变革,通过产品输出、平台对接、场景互嵌,构建全渠道协同服务新生态。全产品立足重塑更具新时代基因的智慧金融产品,强化产品端到端的全生产链条,打造更具新时代基因的智慧化、普惠化、个性化金融产品。覆盖海量优质场景,对外封装发布了支付、安全认证等4000余个标准化服务,快速构建2000余个热点优质场景,覆盖亿级用户,更加注重支撑跨界生态、开放共享的新时代特征。实现API平台服务种类、合作方数量同业最多,金融生态云覆盖领域、租户数量同业最多。建立了基于业务架构的组件化研发模式,支持组件化的快速研发,满足快速增长的业务创新需求,全面支持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

  3

  图1业界首个生态级业务架构

  4

  探索商业银行业务架构特色方法与最佳实践1.敢为人先,业界首创业务架构特色方法。工商银行以不破不立的决心和勇气,不懈奋斗,在业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建立适合银行业渐进式高效创新的业务架构方法体系,将业务架构由内部企业级延展至跨界生态,探索商业银行业务架构最佳路径,充分彰显了科技强行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一是立足全行,创新绘制集团视角业务架构整体视图,打造境内外一体、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统筹兼顾的全局资产。二是业界首创“四级流程建模+标准化用例+IT服务”的架构设计方法,自顶向下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和IT架构,聚焦热点领域,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实现了资产质量、实施周期和资源投入的平衡。三是在业界率先开展业务对象设计,构建高内聚、松耦合的业务对象资产,提升业务组件聚合能力,指导数据布局。四是打造业务架构构建和应用的完整体系,率先提出查询类架构资产构建及价值挖掘思路,实现客户诉求满意度提升与商业银行价值交付能力体系完善。

  2.宏观视角,全面服务顶层战略决策。持续丰富企业级业务架构体系,完善业务架构资产,拓展业务架构应用。一是在顶层规划方面,依托企业级业务架构战略能力解析

  5

  方法,科学拆解全行重点领域三年规划,生成全行能力地图,为全行业务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二是金融科技政策研究方面,基于业务架构,针对国内外监管政策、行业科技应用热点、趋势现象开展深度解读。三是围绕新场景拓展、新技术应用、领域顶层规划开展前瞻研究,形成视角宽阔、跨领域协同、企业级影响分析透彻的高价值输出。

  3.微观层面,赋能需求整合与研发创新。开创先河,打造基于业务架构的业务研发体系,依托全局性架构思维、规范化架构方法和结构化架构资产,立足全局视角和全行前瞻规划,统筹资源、系统考量,全面支撑业务研发全生命周期和全流程(见图2)。2021年来累计完成3640个批次的需求架构分析,合计8393个需求项,涉及项目923个,覆盖38个业务领域。

  6

  图2基于业务架构的业务研发体系

  以业务架构资产为抓手挖掘需求整合点,强化业务整合能力。研究并实施基于业务架构的用例标准化,开展需求用例标准化编写及全生命周期资产化映射及管控,实现业务架构资产与项目研发流程、需求研发环节与验收测试环节的融合,达到“以业务资产提升研发效能,以研发过程驱动资产更新”良性循环的目标。至2021年9月末积累标准需求用例5904条,需求用例指导和测试分析率100%。

  企业级业务架构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企业级业务架构研究探索和运用实践是实现数字化的重中之重,只有在整体治理、全局规划和业务全局格局

  7

  下形成的数字化成果,才能真实呈现数字化转型成果,才能综合体现数字化转型效能,才能深度激发数字化转型后的企业新活力。

  

篇四: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周亮:三方面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来源:《金融周刊》2018年第25期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7月7日在“2018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社会融资的主渠道、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其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至玲重要。

  “一段時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出现了较严重的脱实向虚问题,一些机构热衷于加杠杆、搞通道、做过桥,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层层嵌套、自我循环,拉长交易链条,抬高融资成本,背离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周亮谈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银保监会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疏堵结合,引导银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下一步,将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督促银行业转变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点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将破除无效供给和支持培育新动能相结合,鼓励金融创新,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信贷支持,促进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落地,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同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提升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改进普惠金融服务,助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绿色低碳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他强调:“银行业要在推动实体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周亮强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金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金融风险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灰犀牛”的威胁没有完全消除,“黑天鹅”事件也若隐若现。这些风险的形成与我国金融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有着复杂的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原因和国际经济金融因素影响,加之金融监管法规制度还不完善,监管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化解风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所以,要坚持严字当先、敢于亮剑,对少数严重违法违规的机构和人员依法严厉查处,形成“不敢违规”的有力震慑: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扎紧“不能违规”的制度笼子:推动银行机构落实主体责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健全合规文化,增强“不想违规”的自觉。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循序渐进,有效防控流动性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加快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严厉查处监管套利行为和各类花样翻新的“庞氏骗局”,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持金融稳定健康运行,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

  此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也至关重要。周亮透露,下一步,将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重点推动银行业机构持续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鼓励银行机构做好战略规划和战略转型,强化创新引领和科技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撑,提高服务和管理的精准度和精细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以竞争促进优化与繁荣的总体思路,继续推进银行业扩大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欢迎和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对外开放进程,在持续完善法规制度的同时,同步受理各项新开放措施的准入申请。”周亮表示,要营造金融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倡导有创新意识、有专业水准、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银行家精神,更好发挥各类金融人才的作用,以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引进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篇五: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孙榕

  作者机构:《中国金融家》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中国金融家

  页码:76-78页

  年卷期:2018年第2期

  主题词:金融业;精准扶贫

  摘要:春生,夏长,秋收,冬贮。经历了四季的更迭,又到一年岁末年首时,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说,脱虚向实、防控风险、深化改革、精准扶贫等等,均成为2017年的关键词。这一年,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成为银行经营的"重中之重";这一年,金融机构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精准扶贫战略,吹响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嘹亮号角";这一年,金融科技驶入发展快车道,商业银行争相拥抱互联网时代,扣响转型发展的大门……

  

篇六: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村镇银行高质量发展策

  略

  作者:李小花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11期

  摘要: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承担着为农村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重任。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主要经过了试点、快速发展、稳步发展三个阶段,目前总体发展质量亟待提高,存在整体发展不平衡、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社会服务功能弱化等问题。促进村镇银行高质量发展,一要完善政府财税扶持政策,二要夯实自身基础以增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多方联动切实提升村镇银行社会服务效率。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镇银行高质量发展农村金融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把中国的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人民安居乐业之地。2019年9月,党中央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即《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在规划中,农村金融发展被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而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则是农村金融发展特别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自2007年3月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四川挂牌成立以来,村镇银行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对十多年来我国的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总体上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仍然处于“量”的扩张阶段,尚未实现“质”的提升,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整体发展质量亟待提升。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对村镇银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又为村镇银行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始于2006年银监会为进一步完善和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作出的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决定。自2007年至今,村镇银行发展大致经过了试点、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三个主要阶段。其中试点阶段主要为2007—2009年,期间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省或自治区的部分县(市)开展试点,试点期间全国从无到有,至2009年6月,先后共成立了约100家村镇银行。通过试点,村镇银行的准入、运营、监管等政策得以逐步完善。其后2009年起直至2013年,银监会等中央各相关职能部门与各个地方政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密集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推动村镇银行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2009年7月,银监会出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对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区域、覆盖率、机构类别、机构数量等作了明确的发展规划。至2011

  年底全国村镇银行审批通过数量累计达到726家,正式营业达635家,其中在2009-2011年间新设立的达544家(刘博通,2020)。而后,自2014年起至今,村镇银行渡过了数量快速扩张时期,开始更加关注银行“质”的提升,進入稳步发展时期。

  至2018年底,我国村镇银行数量达到1616家,网点数量达到5764个,从业人数达到93265人;全国县域覆盖率达70%,总共约1286个县(市)已设立或核准村镇银行;资产总计约15万亿元,贷款发放总额累计达47万亿元,信贷客户总量累计达659万户,贷款发放笔数累计达11146万笔,户均贷款额度为3415万元。贷款总额中农户与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超过90%,中部与西部地区村镇银行数量占总量比重约为656%(何广文、李倩,2020)。虽然近年来村镇银行对农村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但村镇银行总体发展质量依然不高,存在整体发展不平衡、自身发展能力弱、社会服务能力弱等问题。

  (一)整体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村镇银行整体发展质量特别是整体社会绩效的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区是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服务缺位最突出的区域,也是村镇银行制度设计时重点关注的焦点。但现实与政策设计初衷的背离似乎难以避免。目前,村镇银行区域发展显著不平衡,发展水平在东中西部区域间呈现明显的与现实需求相背离的梯度差异,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水平与发展绩效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无法满足西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发展规模方面,西部地区西藏、甘肃、宁夏、青海、陕西等五省村镇银行的平均注册资本仅约4000万元,仅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天津等六省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的40%多。2018年百强村镇银行,东部占比46%、中部占比29%、东北地区占比13%、西部地区占比仅12%,区域差异显著。覆盖率方面,绝大多数村镇银行位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尤其是西北与西南部地区覆盖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社会服务功能方面,村镇银行的设立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在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区,同时在中部地区又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此外,自当地设立村镇银行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镇银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持续增强,西部地区则呈现强弱反复交替的特征,中部地区则呈现早期逐步增强、而后逐年减弱的趋势。

  (二)村镇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我国村镇银行总体呈现小、散、弱的特征,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首先,规模小是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依据全国村镇银行服务中心的统计,至2018年底,全国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仅09亿元,57%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在1000-5000万之间,注册资本超过1亿的约占30%,超过10亿的全国仅4家,平均资产规模仅约92亿(刘博通,2020)。其次,村镇银行区域布局高度分散。总计1600多家村镇银行,分散在约1300个县,多数营业网点分布在乡镇和行政村,难以形成合力,弱化了对乡村发展金融支撑功能的发挥。再次,市场竞争力弱。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专业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都需要一个过程,因而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金融创新能力弱、服务能力弱,且本身市场信任度较低,这必然导致市场竞争力

  

篇七: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于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关于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实体经济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要系统总结“三五”以来推动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的经验,进一步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完善自身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健全完善银行监管和风险处置机制等一系列关键改革举措,以更加便捷.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银行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支撑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在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中实现银行业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深化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服务新发展格局质效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____总书记

  根据“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要服务好“双循环”发展格局,银行业应找准定位,将自身“四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当前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难点,以针对性.高质效金融服务助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一)继续推进零售转型,稳慎布局消费金融,服务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释放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需要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为重点,多措并举鼓励居民有序扩大消费。“三五”时期,银行业持续推进零售转型,住户部门贷款占境内贷款余额比重持续攀升,20xx年底提高到xx.xx,同比提高x.xx个百分点。在“四五”继续扩大内需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围绕客户不断升级的新需求,积极创新业务模式,深挖旅游.医疗.教育.养老等有效消费场景,推进差异化竞争,不断提升产品吸引力,以更丰富多样.成本可控的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居民消费升级。

  (二)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疏通双循环堵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布局遭遇外部冲击,供应链外迁等脆弱性凸显,形成双循环的堵点。要以落实八部委近期出台的指导意见为契机,准确把握供应链金融内涵,推动其在规范和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创新,拓展新型产业链条,探索与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方.互联网供应链平台的全产业链合作新模式,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严格监管约束,切实提高金融与供应链的协同性,精准服务,有效支持产业链在稳定.完整的基础上迭代升级。

  (三)以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支撑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补齐双循环短板。“四五”时期要推动建立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银行业而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

  

  新,进一步完善服务科技创新的手段与工具。在政策性金融领域,研究设立专事支持基础领域科研创新的政策性银行或基金,提供更多中长期资金支持。在商业性金融领域,坚持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快推进银行业内外部投贷联动政策落地见效,在银行系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整合旗下各类机构特长,协同完善全周期精准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四)提升银行业支持制造业发展质效,锻造双循环长板。我国是世界

  平双向开放支持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继续鼓励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展业,稳步提高银行业外资占比。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银行业金融服务。践行新发展理念,提高银行业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适配度“三五”时期,主管部门坚持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宏观调控.银行监管与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信贷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前x个月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从20xx年高点时的xx降至xx。与此同时,银行业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小微企业贷款支持为例,截至2021年x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xx万亿元,同比增长xx,增速比xx年末提高了xx个百分点,支持小微经营主体xxxx万户,同比增长xx;前三季度新增xxx万户,与20xx年同期增量基本相当。2021年x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xx,较xx年xx月下降了xx个百分点,实现了量增.面扩.价降。“四五”时期,要践行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区域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和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银行体系的适应性和普惠性,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更好地匹配。

  (一)落实落细金融服务重大战略,大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议金融主管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统

  

  筹,明确区域金融改革主体责任,在细化.实化基础上,提高差别化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区域金融体系构建.特色金融产业发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政策措施落地起效。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考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海南自贸港.黄河经济带等事关长远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板块的特色和发展定位,研究制定更“接地气”的金融支持整体方案。

  (二)加大“三农”.小微.民营经济支持力度,推动普惠金融提质增效。继续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实现金融支持农村实现脱贫攻坚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无缝链接。拓宽抵质押品范围,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和季节规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农业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统筹运用差别化信贷导向.宏观审慎评估参数微调.监管评价与绩效考核监管.税收支持等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增加小微.民营企业信贷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单列信贷计划.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等方式保障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必要资源投入,在先行推动缓解融资难的基础上,坚持风险定价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循序渐进缓解融资贵;推动有序实现“一二五”目标,提高银行业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贡献的匹配度。推动修订商业银行法,修改银行发放贷款应当提供担保的相关规定,推动“信易贷”平台升级改造,支持银行业稳步.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降低对抵质押品的过度依赖。

  

  (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超越绿色金融的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银行体系。“四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以此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三五”时期,绿色金融虽有较快发展,但多数银行业机构尚未将其提升至发展战略层面,公司治理框架很少包含绿色金融配套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实践中多停留在经营层面,支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意识很容易被绩效考核压力和经营指标冲淡。“四五”时期,要完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在进一步完善绿色投融资体系基础上,建立健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三大核心价值因素纳入银行经营管理体系,细化ESG产品体系,延伸ESG风险管理内涵,融合ESG高质量发展理念,从授信全流程管理.产品研发创设.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推进ESG银行体系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提质增效。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中,推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三五”时期,伴随现代科技的快速演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迭代速度加快,使得消费互联.产业互联与金融服务更紧密结合,信息流转与信用流转更有机联动,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非接触服务”更深入普及。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之下,我国银行业把握四重机遇,数字化转型进程明显加快。

  

  一是政策机遇。疫情以来银保监会.央行等多部门出台系列文件,政策导向明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线上业务布局,优化“非接触式”服务渠道。

  二是以渠道网络化加速下沉为代表的社会机遇。疫情催化下,大量场景从线下迁移至线上,各行业“线上”商业模式变革步伐加快,居民消费.企业生产.政府治理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更加势不可挡。

  三是技术机遇。回顾技术发展史,银行业一直是尖端技术应用的先行者。“三五”期间,以5G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日益成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四是新兴业态逆势暴涨催生新业务增长点的经济机遇。疫情催化下,新线上零售.在线娱乐.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远程会议办公等一系列新兴业态蓬勃兴起,居民消费模式.企业运作方式和社会运作范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并将继续快速迭代演化。“四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展望未来,已经箭在弦上的央行数字货币大概率在“四五”前期落地发行,数字经济在为银行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带来新的理念变革.模式创新.流程再造.组织重塑的同时,也在支付脱媒.资金脱媒.数据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带来诸多严峻挑战。银行业要深刻体认金融和科技深入融合的发展趋势,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这一系统工程。为此需

  

  要结合每家银行自身的特点,通过清晰判断未来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基本保障等要素,建立自身比较优势。

  (一)明晰数字化转型战略。坚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基因”确定具体的数字化转型步伐.节奏.目标和重点,推进产品.营销.渠道.运营.风控和决策等全面数字化转型与线上线下一体化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自我赋能。

  (二)建立高适配性柔性组织架构。通过打破行内部门藩篱,支撑高速迭代和快速决策,形成实时响应市场的轻型化.敏捷性组织。

  (三)秉持客户为中心理念,加速开放生态平台化发展。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平台为载体,形成与客户直联互动的双向机制,依据金融服务频次,构建开放型获客.活客体系,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搭建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嵌入银行应用,方便客户在一站式平台获得全方位服务,实现用户个性化金融需求与金融产品服务实时匹配对接。

  (四)打造协同整合生态圈,构建未来竞争“护城河”。以利益共享机制和中后台整合,推进银行内部产品.风控.客户体系协同。与拥有技术和流量等资源优势的外部机构,构建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打造协同生态圈。

  (五)严守风险底线,把握好效率与风险的动态平衡。数字化使得金融机构相关性提高,风险隐蔽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系统复杂性更高。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要始终以到位有效的风险防范

  

  为前提。通过多措并举,力争更多的银行成为“更好的或全新”的银行,而避免被整合.被降级.被脱媒。完善银行业公司治理,健全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良好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银行业长期稳健运行的基石。“三五”时期,金融监管部门先后出台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银行保险业公司治理监管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制度规范体系不断完善。但包商银行.恒丰银行等高风险机构处置案例表明,实践中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公司治理还存在诸多缺陷,成为一些重要风险事件的“策源地”。表现为部分机构党的领导弱化缺失;股权管理不规范.透明度偏低;主要.控股股东行为不审慎.不合规,大股东控制现象较为普遍;“三会一层”等关键治理主体履职有效性不足;绩效考核激励短期化倾向明显,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难以完全落地。“四五”是我国银行业加快转型升级,以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效支持国民经济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应进一步牢牢把握公司治理这个“牛鼻子”,以落实健全银行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为契机,标本兼治.分类施策,力求从源头防范控制住各类风险,构建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特点的权责对等.激励相容.风控严格的银行业公司治理体系。

  一是以中小法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重点,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发挥好党的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核心政治优势。

  

  二是全面加强股权管理。本着资质优良.公开透明原则,实现股权结构动态优化;细化股东资质审查,落实对股东和实控人的穿透管理;持续规范股东行为,依法依规治理股权代持.隐形股东.非法获取银行股权.违规关联交易等乱象,坚持依法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合法权益,防止大股东和一致行动人操纵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

  三是加强“三会一层”建设,提升关键治理主体履职质效。更好地发挥股东(大)会权力机构作用,提升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化水平,以优化“两会一层”履职评价为抓手,进一步做实监事会,明确高管层履职边界。

  四是以强化信息披露为抓手,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债权人.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监督作用。

  五是优化绩效考核与薪酬机制。建议相关部门修改金融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和商业银行绩效考评监管指引,完善风险与收益平衡兼顾的考核指标体系,细化小微.“三农”.绿色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专项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高管人员薪酬结构,建立市场化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坚持绩效激励与风险损失挂钩原则,落实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管理制度,强化薪酬费用管理。借鉴科技企业做法,稳步推进员工持股试点。构建可持续的银行业资本补充机制20xx年以来,银行业内外部监管环境明显趋严,在监管部门“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的政策引导下,资本消耗相对较高的信贷资产增速持续明显高于银行业资产规模增

  

  速(见图)。20xx年x月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业积极推进表外和“表表外”业务回表。加之经济增速回落叠加疫情冲击影响,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明显加大。2021年全年计划处置不良资产x万亿元,较20xx年的x万亿元增长近xx。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需求上升,中小法人银行资本补充压力更是骤增。针对上述问题,“三五”时期金融主管部门及时出台一系列支持银行补充资本的政策措施,既覆盖永续债.优先股等创新资本工具,也涉及扩大包括保险机构在内的投资主体范围。银行资本补充政策环境有所改善,资本补充渠道得到拓宽。“四五”时期,要多措并举构建可持续的银行业资本补充机制,使银行业通过“减费降息”让利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高服务新发展格局质效。

  一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保持银行业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相对稳定,净息差稳步.小幅收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息收入占比,维持银行业适当的利润规模,夯实内源资本补充基础。

  二是引导主要.控股股东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适当下调回报预期和分红要求,增加利润留存,增厚核心一级资本的安全垫。

  三是坚持分类施策,完善银行资本补充政策体系。“四五”末期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将要满足金融稳定理事会更高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建议主管部门适时出台政策,鼓励大型

  

  银行探索推出合规的TLAC创新资本补充工具。探索转股型永续债.转股型二级资本债.附次级条款的可转债等工具创新,尽快破解发债机构条件.政府股东资格等难点,推动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政策尽快落地起效。

  四是简化审核程序,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取消“一行一债”等限制,引入类似“储架发行”的制度安排,以更灵活的发行安排提高资本补充效率。

  五是有序拓宽资本补充工具投资者范围。鼓励保险资管.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中长期资金增加银行资本补充债券配置比重,探索将资本补充工具纳入主流债券指数,吸引被动投资,多措并举尝试解决长期存在的银行体系资本补充工具互持的难题。加强对外推介,鼓励境内银行在离岸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工具。

  六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信贷资产转让市场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使银行业得以适时盘活.降低风险加权资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一是增强资本管理水平,做好资本规划,努力实现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动态匹配平衡。

  二是优化盈利能力,夯实内外源资本补充基础。把握政策窗口,拓宽自身资本补充渠道。

  三是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稳步推进低资本占用的零售业务转型,拓展零资本占用的中间业务,提高单位资本消耗产出效率,最大限度缓解资本压力。完善监管体制,健全市场化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监管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一委一行两会一局”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在国务院金融委统筹领导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明显进展,金融风险从快速积累逐步转入高位缓释,以包商银行.安邦集团为代表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守住了系统性风险底线。“四五”时期,我国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但新冠肺炎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将会持续,一些长期累积的风险矛盾会继续显现,并可能与新的金融风险点交织。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的高速迭代演变,金融产品和业态必将更加复杂,潜在风险更容易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跨地区乃至跨国界传递。与此相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有待完善和提升,宏微观审慎.央地监管职责边界有待进一步厘清,监管措施差异化.精细化.针对性均有待提升,金融科技的快速兴起使得传统监管手段越来越无法满足监管实践需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问题银行仍然“易生难死”,零售和对公债权人刚性兑付预期依然普遍存在,处置实践中过度依赖存款保险等公共资金救助,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仍未完全确立,接管.重组.撤销.破产等处置程序的顺序和衔接机制亟待细化。

  (一)要直面“四五”时期金融风险演变特征的变化,与时俱进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金融特点的金融监管体系,实现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全覆盖.无遗漏”。在此进程中不断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

  

  一是在国务院金稳委领导下,加强监管协调配合,进一步理顺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央地监管职责分工,构建跨省区市区域监管协作机制。

  二是加快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及时消除监管空白,补齐制度短板。

  三是强化功能监管。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不同监管机构监管下的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准入和持续监管,防止监管套利等各种逃避监管行为。

  四是加强行为监管。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完善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为核心的行为监管体系。

  五是运用监管沙盒等柔性监管方式,使金融科技创新有章可循。加快监管科技发展,保持与金融科技创新至多“一步之遥”,避免出现技术代差。

  (二)要全面总结“三五”金融风险处置化解的经验教训,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精准有效防范化解银行业各类风险。

  一是加强银行业风险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在现有压力测试框架基础上,建立问题金融机构预警模型,提高风险预警的敏感性,完善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现有风险评级和预警体系;从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资产负债率.商业模式可行性和重大风险事件等角度入手,按照定量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原则,明确高风险金融机

  

  构的判定标准。细化不同风险等级的早期干预措施,对风险迅速恶化.接近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迅速果断采取处置措施。

  二是完善市场化.法治化风险处置机制。首先,建立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法规,实现市场主体有序退出,为银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处置“过剩产能”奠定基础。其次,在厘清责任内涵.明确分担和追责机制的基础上,压实金融机构自救主体责任.地方政府风险处置属地责任.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责任,落实金融监管问责制。再次,明确对高风险银行业机构接管.重组.撤销.破产处置程序和衔接机制,推动有序退出。最后,更好地发挥存款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健全不良资产处置.注资重组.同业并购.处置基金.过桥银行.引入战投及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健全市场化风险处置和救助机制。

  

  

  

篇八: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银行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导读: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022年,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财政货币政策双向发力、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推进让银行业站上新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

  2021年,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高效有力和宏观调控精准施策,中国经济复苏领跑全球,中国银行业规模稳健增长,盈利能力较好,资产质量稳定,经营质效稳步提升。展望2022年,银行业站上新起点,规模增长稳中略降、盈利水平回归常态、资产质量整体稳定是三大趋势,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将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助力银行业迈向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

  2021年,中国银行业稳中向好、质效提升

  2021年,国内经济快速复苏,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金融监管日趋完善,中国银行业韧性持续增强,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1

  o经营环境稳中向好

  第一,宏观经济增长回归常态化,银行业经营基础扎实稳健。2021年,得益于疫情防控有效,中国GDP增速回归至8.1%,继续领跑全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释放内需潜力、激发消费活力,银行业零售业务迎来新的增长极;畅通外循环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021年中国进出口规模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需求量增大。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产业转型提上日程,重点项目投资推向高潮,银行业对公业务增量空间较大。

  第二,货币政策强调“自主性”和“跨周期”,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坚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兼顾连续性和前瞻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依然是引导信贷投向的主力,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基本平衡。从资产端来看,贷款结构持续优化,以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扶持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绿色企业,将更多信

  2

  贷资源投向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从负债端来看,存款定价机制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银行长期存款、大额存单利率显著下降,高成本的结构性存款规模进一步压降,来源稳定、低成本的核心存款成为银行竞争高地。

  第三,监管政策促进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2021年,银行业的监管政策聚焦绿色转型、公司治理和风险防范,促进实体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围绕“五大支柱”,标准体系、信息披露、风险管理、激励约束、碳市场等基础制度不断完善,业务发展更加规范;公司治理监管加快补短板,聚焦大股东行为规范、董监高履职评价、关联交易管理等问题突出的领域,夯实银行业稳健经营根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相继发布,加强资本监管要求,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o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2021年,中国银行业走出危机、韧性增强,步入加速

  3

  修复通道,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第一,资产负债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银行业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实现了经营规模的全面提升。截至2021年11月末,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负债规模分别为279.65万亿元和256.22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8.29%和8.04%。信贷规模增长较快,夯实实体经济回稳基础,202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8.5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存款规模增长稳中有增,零售转型战略提升存款竞争力,本外币存款余额238.61万亿元,同比增长9.3%。

  第二,盈利水平明显好转。得益于经济环境持续改善,2021年前三个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上升11.5%,;ROE、ROA分别为10.10%、0.82%,其中ROE同比上升0.06个百分点,ROA与2020年同期基本持平。从已披露2021年业绩快报的上市银行来看,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其中多数银行净利润增速超20%,在息差收窄压力犹存的背景下,以量补价驱动利息收入增长,理财、基金、托管等业务创造的非利息

  4

  收入对盈利贡献较大,增速普遍超过30%。

  第三,风险管理取得突出成效。2021年,银行业以前瞻性布局、结构性调整、高效率处置积极应对疫情冲击下的风险挑战,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5%,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2.83万亿元,与2020年同期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2.33%,同比下降0.33个百分点。中小银行积极补充资本,大力发行永续债、可转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四,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从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评估结果来看,近80%的机构被评为“较好”和“合格”,较2020年增加0.77个百分点。部分领域的突出问题有所改善,例如,2021年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管理得分率同比提高10.44个百分点;董事会结构更加合理,部分机构独立董事占比超过40%,董监高履职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新特色更为凸显,ESG理念成为新亮点,积极承担“六稳”“六保”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减费让利惠企利民、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等社会责任。

  5

  2022年,中国银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财政货币政策双向发力、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推进让银行业站上新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

  第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为银行业务布局指明方向。中国深入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内外需共振,经济长期向好态势不会改变。内循环下,居民消费观念、消费需求升级,收入大幅提升、资产配置需求增长,消费金融、财富金融成为零售转型的突破口;新基建、先进制造业是国内经济转型的新支撑点,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结构升级将为银行业的对公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外循环下,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产业链重塑、贸易数字化转型、外贸主体壮大、区域经贸合作深化对银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和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推荐访问:银行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 推动 银行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