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全文完整)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2-12-31 08:0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全文完整)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 什么样的愿望?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2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2分)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黄发垂髫(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尝采药至衡山(4)深入忘反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

  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

  C、一人便以笠自障先帝不以臣卑鄙

  D、其真无马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28、【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一词相仿。(1分)

  29、【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24、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分)

  25、(1)小孩(1分)(2)妻子和儿女(1分)(3)曾经(1分)(4)通“返”,返回(1分)(共4分)

  26、B(2分)

  27、(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分)(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分)(共4分)

  28、豁然开朗(1分)

  29、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语言简洁,意思相近即可)(共2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_(人名)(2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的词:(5分)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⑤不足:

  小题3: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题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2分)

  小题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2分)参考答案:

  小题1:东晋 陶渊明

  小题1:①都 ②乡邻 ③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④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⑤不值得

  小题1: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小题1: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1: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安宁生活

  小题1: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也可写成陶潜。

  点评:对于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尤其是名家名篇,一定要知道三点,即出处,作者、生活朝代。

  小题1:试题分析: “绝境” “无论”“不足”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解释时要注意。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具”“叹惋”等。“具”在此句中是“详细”的意思,“叹惋”则是两个词组成的,应译为“感叹惋惜”。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中有相关语句,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回答时,可以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点评: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时,要能抓住并利用原文语句做答。

  小题1:试题分析:从上文中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句子可以推知,桃源外的世界依然是纷争不断,人们过着鸡犬不宁的生活。所以桃源的人们害怕世人知道此处后,都会纷纷来这里。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里也就和世外一个样子了。

  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

  小题1:试题分析:“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很久没有见到陌生人了。

  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有水*。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欲穷其林∕穷山恶水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陷入绝境

  D、寻向所志∕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着眼于“异” 字, 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开头的“忽逢”与结尾的“不复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本文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含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本文结尾写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为了讽刺渔人的不良用心。

  参考答案:

  1、A

  2、“略”。

  3、提示:(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4、D

  (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案:

  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A

  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尽水源欲穷其林B.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

  C.悉如外人咸来问讯D.莲之爱渔人甚异之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1.陶渊明

  2.(1(邀请 (2)做标记

  3.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4.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5.和*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小题2: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小题3: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其中“复”“延”各占0.5分)(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其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

  小题1: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义。B中“怡然”古今的意思都为“高兴的样子”。

  小题1:ACD三项表现的都是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B项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儒家、道家的思想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1)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1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 ②无论魏晋( ) ③寻向所志(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3:渔人遇桃源,“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你认为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邀“邀请②更不用说③原先

  小题1:(1)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小题1: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小题1: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学生应注意“要”通假字现象;“无论”的古今异义现象。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这里注意“妻子、绝境、间隔、延”等词语要做重点理解。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选文主要是通过“渔人进出桃源”内容,和虚构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空间,来表达一种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的主题情感,回答时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 什么样的愿望?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2)尝贻(3)高可二黍许(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2分)

  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2)曾经赠送(3)大约(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态。(3)(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小题6】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欲穷其林∕穷山恶水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陷入绝境

  D、寻向所志∕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着眼于“异” 字, 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开头的“忽逢”与结尾的“不复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本文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含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本文结尾写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为了讽刺渔人的不良用心。

  参考答案:

  1、A

  2、“略”。

  3、提示:(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4、D

  (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共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小题4: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小题5:文章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6: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每个扣0.5分,共2分)

  小题1:(2分)D

  小题1:(4分)⑴这个人一一地为(桃花源的人)详细的说了他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⑵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小题1:(1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小题1:(2分)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弃,对安定、和*的生活的向往,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小题1:(2分)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1分)

  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甚异之。

  4、豁然开朗。

  5、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问所从来,具答之。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处处志之。

  11、闻之,欣然规往。

  12、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翻译句子。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4、土地*旷,屋舍俨然。

  15、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2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4、后遂无问津者。

  三、选择:

  25.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前行不复出焉

  D.便舍船屋舍俨然

  四、回答下列问题:

  2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27、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28、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29、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30、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31、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32、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33、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34、假如当时的渔人是一名导游,请你代他拟写一段桃花源的导游词?

  答案:

  1、缘:沿着。

  2、落英:落花。

  3、异:诧异。

  4、豁然:开阔的样子。

  5、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6、交通:交错相通。

  7、怡然:喜悦的样子。

  8、具:详尽。

  9、妻子:妻子小孩。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志:作标记。

  11、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12、寻:不久。

  津:渡口。

  13、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14、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15、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6、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7、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8、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19、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0、(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1、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22、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23、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24、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25、C

  2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27、诣太守,说如此。

  28、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9、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30、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

  ②时间过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安定。

  31、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

  32、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33、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34、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尽水源欲穷其林B.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

  C.悉如外人咸来问讯D.莲之爱渔人甚异之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2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 ④欣然规往(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3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 。

  1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

  9、陶渊明 东晋

  10、代词,这 交错相通 通“邀”,邀请 计划

  11、B

  1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已经出来,找到了般,便按着来时的路回去,并且处处都作上记号

  13、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14、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7、导语:人民*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的渡江区域。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1.陶渊明

  2.(1(邀请 (2)做标记

  3.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4.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5.和*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小题2: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小题3: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其中“复”“延”各占0.5分)(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其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

  小题1: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义。B中“怡然”古今的意思都为“高兴的样子”。

  小题1:ACD三项表现的都是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B项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儒家、道家的思想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2)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2)尝贻(3)高可二黍许(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2分)

  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2)曾经赠送(3)大约(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态。(3)(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小题6】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小题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小题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与“避秦时乱”和 “尽心竭力”同意即可。

  【小题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小题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小题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例:略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例: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问题: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词。

  (1)悉如外人( )

  (2)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1)咸(皆)

  (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寄托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等的美好生活和和*社会的向往之情。(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欲穷其林∕穷山恶水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陷入绝境

  D、寻向所志∕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着眼于“异” 字, 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开头的“忽逢”与结尾的“不复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本文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含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本文结尾写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为了讽刺渔人的不良用心。

  参考答案:

  1、A

  2、“略”。

  3、提示:(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4、D

  (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共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小题4: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小题5:文章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6: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每个扣0.5分,共2分)

  小题1:(2分)D

  小题1:(4分)⑴这个人一一地为(桃花源的人)详细的说了他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⑵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小题1:(1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小题1:(2分)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弃,对安定、和*的生活的向往,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小题1:(2分)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1分)

  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甲】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选贤与能(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小题2】

  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芳草鲜美鲜为人知B.便舍船 屋舍俨然C.复前行不复出焉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小题3】

  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4】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感叹惋惜”?(2分)

  (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大同”社会有何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答案

  【小题1】

  (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

  (2)便要还家。( 同 邀 邀请 )

  (3)选贤与能( 同 举 推举 )

  (4)盗窃乱贼而不做(兴起)

  【小题1】

  C

  【小题1】

  (1)(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指导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小题1】

  (1)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

  (2)同: 物质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谐 ,如关爱子女,孝顺老人,勤劳耕作,和*相处等。

  异:用自己的话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旷……怡然自乐。 或 环境优美,风尚纯朴,热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谐相处。

  大道之行: 老有所终……己。 或: 人人都得到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1.陶渊明

  2.(1(邀请 (2)做标记

  3.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4.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5.和*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IO - 5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 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 ( ) (2)杂然相许 (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5.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每小题1分)

  2.(2分)(1)通邀,邀请 (2)赞同,赞许 (每小题1分)

  3.(3分)C

  4.(4分)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

  5.(4分)

  (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3)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2.D

  3.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闻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上文作者是 (人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出自他的组诗《 》(篇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桃花源内风尚淳朴人际关系和睦。B.桃花源人对外的态度是感叹向往。 C.略写渔人之答是为了突出源内之情景。 D.“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答案:

  【小题1】陶渊明 归园田居(一空1分)

  【小题2】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3分)(语、足、道三个关键字各1分,句子不通顺、不完整酌情扣分,扣完为止)

  【小题3】B(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名著常识关键在*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足”“为”“道”,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文段内容,将各项表述中的信息与文章内容一一比照。根据作者所描写,桃花源人对“山外”只有感叹没有向往,故B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于负者歌/于途

  D、往/来而不绝者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参考答案:

  1、D

  2、B

  3、D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4)

——读《桃花源记》有感10篇

读《桃花源记》有感1

  读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有复古主义倾向,想让人类社会回到远古时代“老死不相往来”的天地中去。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如果我们回到古代,那么*申奥就不会成功;*就不会加入WTO;*的“飞天梦”就不会实现……所以,我认为《桃花源记》借用“颂古非今”的手法,向往理想社会,是作者所处社会政治腐败,战乱不断的否定。

  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志士,黎明百姓,均向往美好的生活……正如文中写道“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萌,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糜王税”。真可谓是“世外桃源”。“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就连高尚人士也向往桃花源,说明当时颠沛流离的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有多强烈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正是对社会的不满吗?同样,晋朝时,由于政治腐败,社会治乱,引起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至于陶渊明虚构一个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抱负。

  故此,我认为本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表现出对生活强烈的不满,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此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只有社会安定,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为世界和*,为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尽自己的绵帛之力。

读《桃花源记》有感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我在读完《桃花源记》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世事纷争中,想有这么一个桃花源,洗尽铅华,与世无争。

  《桃花源记》是东晋着名诗人陶渊明所作,呈现出一个安乐、美丽的理想境界,其所表达出的对黑暗现实的抨击不满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发人深省。在作者优美写意的笔触下,我眼前浮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桑竹脉脉,人笑晏晏。这里生活悠然,人人自得其乐,令我心向往之。

  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不问外世,不着烦琐,人们没有大的欲望,邻里之间没有纷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行其所,自得其乐。这是淡泊,是悠然,是一种安定,是知足常乐。所有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所有的歌舞升*、尘世喧嚣都远去,归来只余一片真心。正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心”。当繁华落幕,一切附加的葺饰都不在意,只守着一方静土,一脉温情,一个怡然的微笑。这,就是桃源之理想所在。

  不禁想到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极快,一切都争分夺秒。无心再驻足欣赏一株春桃,无意再与家人好友多些亲切的深谈。同时,快节奏带来的还有功利心。不知何时,似乎做一件事已不在乎过程,重要的仅是结果;又不知何时,先祖留下的传统宝藏已无太多人潜心静会。这个世界嘈杂喧闹,只闻那一串又一串匆匆而又沉重的脚步声。及此,再无怡然。试想,每个人都急着奔赴终点,错过了一道复一道风景,又如何会有快乐?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安居乐业、不急不缓、"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再言,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人们能力提升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些竞争。竞争不是不好,但怕的是于竞争中引出的纷争。朋友曾对我开玩笑到:“现在社会呀,就是凭实力竞争也得小心三分,怕遭人挂念啊!“人心不可知、不可测,这才是最令人心寒的。为了一些功名利禄,舍弃初心,舍弃真情,这种事层出不穷。那种桃源式热心相助、相惜相乐,去了哪里?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淡泊安然、相扶相助的处世真情。

  摒尽那种种繁华修饰、世间纷争,吾心安处,独一世外桃源。惟愿有一桃花源,且以怡然洗铅华。??

读《桃花源记》有感3

  徜徉于万千星河和纷扰世间,他却始终都能持本心而为。在一次次努力尝试过后,迎接他的,不过是更新的落寞罢了。他毅然决然放下了所谓的官场,抱着对未来的热爱,一壶酒,一手卷,一人小酌独醉,隐于山间,自成一派。用诗词,歌赋人生。

  正是这样的陶渊明,让我们遇见了那个世外桃源,“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每个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得,没有所谓繁花似锦,没有外界纷纷扰扰,只有一个纯真随性的理想王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活成了多少人理想的样子。不拘泥于世事之中,只求问心无愧,用洒脱去面对人生的苦难。到底是怎样的人才能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随性。他摆脱了世俗,虽隐于世外,却依旧抱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初心,从此在晨昏中收获对未来的饱满期许,在他的诗意人生里种田耕耘。岁月也似乎对他格外优待,历尽千帆后,归来,他依然是那个曾经胸怀大志的少年。世事虽会磨去少年的棱角与狂傲,却也留下了内敛和风华,在岁月中沉淀了最好的从容与旷达。他在理想与现实中秉持自己的初心,活的没有丝毫郁气。山来便登山,雨来便撑伞,恣意而为,悠然迎接人生中的每次潮起潮落,听茶声,抚琴弦,焚香养犬,执一手书卷,回忆那年杏花微雨,感叹世间那些痴儿。最后,伴夕阳,飘然长辞。可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不被那蚀骨的尘俗迷了眼,又有几人能对那荣誉,财富,视若无睹?

  如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多少浮躁的心灵那么轻易地就被这眼前浮浮沉沉的繁华迷了眼,从而丢失了自己,丢失了本心。

  我,也曾迷失过,也曾被荣誉,掌声包围过,也曾沉迷于自己微不足道的成就中妄自尊大。那时的我,文章有所小成,有幸参加几场比赛,侥幸获得了些殊荣,便沾沾自喜。文笔也就渐渐浮躁搁浅了,而当我终于回望那些曾经握笔苦读的日子,想起我那愿踏遍山河、看遍人间疾苦浮沉,愿以笔为矛,以纸为盾的少年初心时,我已不我。面前的我,神情傲慢,文字虚浮,笔力生疏,写出的文字,已不再有光泽和灵性,我沉溺在一味追求文字表面繁华的泥淖里,难以自拔。那生硬堆砌的"一段又一段辞藻,早已埋没我当年那份质朴无华的初心。

  曾经的荣誉早已不在,徒留我一人,在稚嫩地“追名逐利”怪圈中,兜兜转转,如何也写不出曾经那样灵动的文章来,早已丢失了最初的那份感动。我想起,在我还未被掌声、鲜花迷乱双眼时,用稚拙干净的文字书写自己的青春、描绘骄傲的理想时,多么陶醉。而如今的自己,一味用华丽的外表,掩饰文章其中的空虚。蓦然回首,我早已找不到来时的路和当初的自己。

  是什么时候,我已如此浮躁,如此狂妄,将青春带给我的热血变成了骄傲的棱角。又是何时,我迷失了自己,一味沉迷于荣誉,鲜花中,失了本心。

  于是重新回到文字,回到诗歌中,回到我最开始出发的地方。潜心于文字本身的朴实无华,潜心于自己尚未走远的书写本心。在万家灯火阑珊处,我捧着星辰破碎后溢出的光,许自己将永远忠于自己,披着月亮,奔向理想和人生。不乱于心,不困于尘,不畏将来,不惧过往,这是陶渊明的人生。也是,我现在重新想要活成的样子。

  遇见桃花源,遇见那片美景依旧,遇见那份汪洋恣意,还有那份珍贵:静守本心。

读《桃花源记》有感4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桃花源。

  那个让陶渊明魂牵梦萦的人间仙境,无税无征,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丰衣足食,与儒家的大同社会相似,在我们今天看来,小康社会都比桃花源更美好,但在当时黑暗的东晋末年,这样的社会也只是笔下的虚妄。

  陶渊明其实是有“大寄于苍生”之志的,但一人之力,终究难挡天下大势,“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这样评价他,消极避世,老庄思想,《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也都是在记载他隐居后的生活,他的一腔抱负无法实现,但笔下的文章清新自然,令人忘俗。

  桃花源中的世界再*常不过了,村中人和谐相处,民风淳朴,正式住即心之所向,我觉得这篇游记最令感动的是,作者的渴望,桃源是飘渺的,可他仍在执著的寻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渔人“处处志之”,刘子骥“欣然归往”表明了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心之所向,让他虽知桃花源本不存在,但仍不放弃立志寻找,身处黑暗的无间社会,心在美好的桃花琼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飘屡空,晏如也”不知千年后的今日陶令是否在桃花源里耕田,是否斟一壶美酒,酩酊大醉,下笔惊神?春风轻佛,仿若桃花簌簌而落,掩遮了那个叫做“桃花源”的仙境……

读《桃花源记》有感5

  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忘记了当初智者告诉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训诫,竟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做一次导游,再去一次桃花源。

  又是沿溪行,依旧忽逢桃花林,仍然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又到了桃花源头,又看到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数朝的遗民。桃源人看到他们的来到,颇为不悦,但本着来者是客的古风,设酒杀鸡作食。记者们享用着酒食,一边拍奇闻趣事,桃源访谈很快拍完了。

  一拍完,就拿到外国去放,老外大叫good,将当年的金蛤蟆奖颁给了他们。

  消息很快传回来,传到一直找不到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太守耳中,太守立马兴奋起来,决定部署以开发桃花源为龙头的经济战略。

  首先贷款10亿元,建直达桃源的高速公路,再贷款5亿元拓宽水渠,为满足游客的需求,建一栋60层的星级宾馆。不仅如此,还请陶渊明写一篇《新桃花源记》,拉明星当形象大使,到处唱我爱桃花源,就像老鼠爱大米。于是,一些好玩贪玩会玩的主儿如苍蝇一般涌来。自从飞机场修起来后,桃花所剩无几,并且没有一枝开了花。

读《桃花源记》有感6

  疑虑从未在心头被消除过,只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又不一样了。那些小时候无关紧要的问题便再少提了,不过那分好奇和向往却一直未改。

  长大一点,可能疑虑会更多吧,为什么问题反而少了呢?

  曾经有一次梦到桃花源的,那是在桂林一个被称作“桃花源”的地方游玩以后所做的梦。

  良田、美池、桑竹,占尽人杰地灵的地方呵。

  我忘记自己是怎样乘着一只破旧棕黑的小舟从不见天光的山洞里一点一点浮出到外面的世界,也许是见到那一点“神光”,加快了摇桨的速度,只为了一个“豁然开朗”。

  于是我从未体验过的感觉便扑面而来印在十一岁的梦里。一个乡村,带着照在古书旁边的霉绿铜炉上的阳光的气息。那种感觉何等神奇。眼前仿佛出现先秦时血光刀影和妇儿的哭喊,倏地,又不见了,却是恬然的田园景象。一目了然的几排草屋纵横排列,翁媪缓行迟语,壮士扛锄挑水,妇人荆钗布裙,儿童欢闹无忧。

  梦至此却戛然而止了。在我渴望一个结局时,梦却消失了。

  这个梦和古文书上所理解的一样——桃花源只是个虚构的地方。但我口上说信心里也不信。多么真切的感受啊!三百二十字的话让人想到了千年往衷,几幅画面,一段故事。而且完全吸引的住人!我觉得自己完全不需以教辅书的眼光来评析其写作手法。有我的感受,这就够了。

  十一岁的夏便在“后遂无问津者”的一个句点里结束。但我和桃花源的缘以及对《桃花源记》的所思所悟也许才开始。

读《桃花源记》有感7

  读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有复古主义倾向,想让人类社会回到远古时代“老死不相往来”的天地中去。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如果我们回到古代,那么*申奥就不会成功;*就不会加入WTO;*的“飞天梦”就不会实现……所以,我认为《桃花源记》借用“颂古非今”的手法,向往理想社会,是作者所处社会政治腐败,战乱不断的否定。

  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志士,黎明百姓,均向往美好的生活……正如文中写道“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萌,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糜王税”。真可谓是“世外桃源”。“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就连高尚人士也向往桃花源,说明当时颠沛流离的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有多强烈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正是对社会的不满吗?同样,晋朝时,由于政治腐败,社会治乱,引起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至于陶渊明虚构一个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抱负。

  故此,我认为本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表现出对生活强烈的不满,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此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只有社会安定,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为世界和*,为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尽自己的绵帛之力。

读《桃花源记》有感8

  东晋太元年间,一渔人无意迷路,却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尽头有座山,山上有一洞口,穿过洞口就来到了一座村庄前。村民看见了渔人,于是请他到自己家去。停留几日,渔人便回去了。而后,渔人再寻桃花源,却再也找寻不到……

  陶渊明的这篇游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桃花源中的淳朴人情。桃花源中村民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世外净土。在这人间净土,村民见到了渔人,没有戒备心,而是将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做客,有的是对陌生人的盛情款待。在这人间净土,人与人之间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利益纷争,有的是信任与热情。

  想想桃花源外面的世界,那简直是人间地狱。东晋太元年间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军阀混战,百姓赋税繁重,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桃花源里,百姓却过着安逸、幸福、快乐的生活。无论外面的战事多么频繁,人性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败,桃花源中的百姓总保持着与生带来的一份淳朴与淡然。

  反观今天的社会,人们追名逐利,处处算计,人性的黑暗与扭曲每天都在上演。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的心灵沟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但是,人们并不想失去淳朴与善良,“人之初、性本善”,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涌现出来,为了社会和谐无私奉献,星星之火,终可燎原。我们的_为了让百姓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加大改革力度,让各项举措更贴近百姓,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的心灵会返璞归真,人间处处是桃花源。

读《桃花源记》有感9

  徜徉于万千星河和纷扰世间,他却始终都能持本心而为。在一次次努力尝试过后,迎接他的,不过是更新的落寞罢了。他毅然决然放下了所谓的官场,抱着对未来的热爱,一壶酒,一手卷,一人小酌独醉,隐于山间,自成一派。用诗词,歌赋人生。

  正是这样的陶渊明,让我们遇见了那个世外桃源,“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每个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得,没有所谓繁花似锦,没有外界纷纷扰扰,只有一个纯真随性的理想王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活成了多少人理想的样子。不拘泥于世事之中,只求问心无愧,用洒脱去面对人生的苦难。到底是怎样的人才能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随性。他摆脱了世俗,虽隐于世外,却依旧抱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初心,从此在晨昏中收获对未来的饱满期许,在他的诗意人生里种田耕耘。岁月也似乎对他格外优待,历尽千帆后,归来,他依然是那个曾经胸怀大志的少年。世事虽会磨去少年的棱角与狂傲,却也留下了内敛和风华,在岁月中沉淀了最好的从容与旷达。他在理想与现实中秉持自己的初心,活的没有丝毫郁气。山来便登山,雨来便撑伞,恣意而为,悠然迎接人生中的每次潮起潮落,听茶声,抚琴弦,焚香养犬,执一手书卷,回忆那年杏花微雨,感叹世间那些痴儿。最后,伴夕阳,飘然长辞。可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不被那蚀骨的尘俗迷了眼,又有几人能对那荣誉,财富,视若无睹?

  如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多少浮躁的心灵那么轻易地就被这眼前浮浮沉沉的繁华迷了眼,从而丢失了自己,丢失了本心。

  我,也曾迷失过,也曾被荣誉,掌声包围过,也曾沉迷于自己微不足道的成就中妄自尊大。那时的我,文章有所小成,有幸参加几场比赛,侥幸获得了些殊荣,便沾沾自喜。文笔也就渐渐浮躁搁浅了,而当我终于回望那些曾经握笔苦读的日子,想起我那愿踏遍山河、看遍人间疾苦浮沉,愿以笔为矛,以纸为盾的少年初心时,我已不我。面前的我,神情傲慢,文字虚浮,笔力生疏,写出的文字,已不再有光泽和灵性,我沉溺在一味追求文字表面繁华的泥淖里,难以自拔。那生硬堆砌的一段又一段辞藻,早已埋没我当年那份质朴无华的.初心。

  曾经的荣誉早已不在,徒留我一人,在稚嫩地“追名逐利”怪圈中,兜兜转转,如何也写不出曾经那样灵动的文章来,早已丢失了最初的那份感动。我想起,在我还未被掌声、鲜花迷乱双眼时,用稚拙干净的文字书写自己的青春、描绘骄傲的理想时,多么陶醉。而如今的自己,一味用华丽的外表,掩饰文章其中的空虚。蓦然回首,我早已找不到来时的路和当初的自己。

  是什么时候,我已如此浮躁,如此狂妄,将青春带给我的热血变成了骄傲的棱角。又是何时,我迷失了自己,一味沉迷于荣誉,鲜花中,失了本心。

  于是重新回到文字,回到诗歌中,回到我最开始出发的地方。潜心于文字本身的朴实无华,潜心于自己尚未走远的书写本心。在万家灯火阑珊处,我捧着星辰破碎后溢出的光,许自己将永远忠于自己,披着月亮,奔向理想和人生。不乱于心,不困于尘,不畏将来,不惧过往,这是陶渊明的人生。也是,我现在重新想要活成的样子。

  遇见桃花源,遇见那片美景依旧,遇见那份汪洋恣意,还有那份珍贵:静守本心。

读《桃花源记》有感10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我在读完《桃花源记》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世事纷争中,想有这么一个桃花源,洗尽铅华,与世无争。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呈现出一个安乐、美丽的理想境界,其所表达出的对黑暗现实的抨击不满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发人深省。在作者优美写意的笔触下,我眼前浮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桑竹脉脉,人笑晏晏。这里生活悠然,人人自得其乐,令我心向往之。

  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不问外世,不着烦琐,人们没有大的欲望,邻里之间没有纷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行其所,自得其乐。这是淡泊,是悠然,是一种安定,是知足常乐。所有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所有的歌舞升*、尘世喧嚣都远去,归来只余一片真心。正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心”。当繁华落幕,一切附加的葺饰都不在意,只守着一方静土,一脉温情,一个怡然的微笑。这,就是桃源之理想所在。

  不禁想到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极快,一切都争分夺秒。无心再驻足欣赏一株春桃,无意再与家人好友多些亲切的深谈。同时,快节奏带来的还有功利心。不知何时,似乎做一件事已不在乎过程,重要的仅是结果;又不知何时,先祖留下的传统宝藏已无太多人潜心静会。这个世界嘈杂喧闹,只闻那一串又一串匆匆而又沉重的脚步声。及此,再无怡然。试想,每个人都急着奔赴终点,错过了一道复一道风景,又如何会有快乐?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安居乐业、不急不缓、"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再言,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人们能力提升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些竞争。竞争不是不好,但怕的是于竞争中引出的纷争。朋友曾对我开玩笑到:“现在社会呀,就是凭实力竞争也得小心三分,怕遭人挂念啊!“人心不可知、不可测,这才是最令人心寒的。为了一些功名利禄,舍弃初心,舍弃真情,这种事层出不穷。那种桃源式热心相助、相惜相乐,去了哪里?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淡泊安然、相扶相助的处世真情。

  摒尽那种种繁华修饰、世间纷争,吾心安处,独一世外桃源。惟愿有一桃花源,且以怡然洗铅华。??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5)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5篇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①便要还家 ( )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③诣太守说如此( ) ④寻病终(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小题5】.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3分)

  答案

  【小题1】①同“邀” ,邀请 ②详细 ③到 ④随即,不久

  【小题1】⑴桃源人带领妻子儿女以及相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⑵就顺着以前的路,处处都做了记号。

  【小题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1】B

  【小题1】示例一: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中环境优美,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大量良田被占用,环境污染严重。我们村附近建立一个药厂,村子里的沟凼全部变成了臭水沟。

  示例二: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记》中人们相处和谐。而今天,虽然人们物质生活富足了,但人际关系紧张,人人自危。前不久报上还刊登了一个消息,一个司机扶起马路上倒下的老人,结果被说成这个司机撞到老人,被索赔。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2

  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3】千余年来,*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小题4】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2分)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译出大意)

  【小题3】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小题4】

  (1)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2)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4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神情与苏、黄不属 B.外户而不闭 月色入户

  C.具答之 天下之伟观也 D.问今是何世 是日更定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林尽水源。

  4.【甲】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乙】文所描述的“ ”社会的基本特征,如【乙】文提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甲】文中的句子“ ”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用原文填空)

  5.【甲】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常常翻译为“桃花源中男男女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但有人认为这和前面“遂与外人间隔”有矛盾,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l.B (B.均为“门”。A.推举;和。C.代词,指代桃花源人所问问题;的。D.表示判断;这)

  2.(1)交错相通 (2)通“邀”,邀请

  3.(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大同 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5.示例一:矛盾。桃花源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世隔绝了几百年,很难想象他们的服饰、装束居然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示例二:不矛盾。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作者说这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有特别用意,意在表明桃花源存于世间,人们的服饰、耕作方式和外人一样,却有着和睦、安乐的生活,更加突出了桃花源里的世界和外界的天壤之别。(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判断能力,答案不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第11~14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义犬(蒲松龄)

  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操刀欲杀。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6),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1)贸易:做生意。(2)莽:芦苇丛。(3)悼:难过。(4)贾(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屋舍俨然: (2)悉如外人:

  (3)或以为异,从之而往: (4)适有同乡贾将携俱归: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见 堤 上 有 屠 人 缚 犬 倍 价 赎 之 豢 养 舟 上。

  13、甲文中通过_______________及和*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而乙文则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2分)

  14、乙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是哪一句?从该句中,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4分)(1)俨然:整齐的样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适:适逢,恰巧遇到

  1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分)(2)贾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发现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个强盗。(2分)

  12、见堤上有屠人缚犬 / 倍价赎之 / 豢养舟上。(2分)

  13、优美的自然环境 跟踪追击辨识贼寇 (2分)

  14、(1)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启迪: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意对即可)(3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6)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 (菁选3篇)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桑竹之属( )

  (2)具答之( )

  (3)乃不知有汉( )

  (4)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详细(3)竟然(4)作标记

  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至晋这段历史上发生的事。

  4.示例: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下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示例: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2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或短语的含义。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不复出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句中的“外人”课文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思考,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繁多杂乱;喜悦的样子;再

  2、这里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答案:不同意。文中“先世避秦时乱”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知,桃花源中的人的衣服应该是秦朝款式,不同于魏晋。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3

  (一)(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释词(2分)

  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划线词的古今义(4分)

  ①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

  C.便舍船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

  小题4:、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3分)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整齐的样子。 ②通“邀” ,邀请。

  小题2:①古义: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②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小题3:A

  小题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颖缤纷等等。

  小题5:①老人和小孩,都显得安闲快乐(心满意足)。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所魏朝和晋朝了。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古今义,*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小题3: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应结合句子理解。A中都是“想”,B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阡陌交通:相通;C、便舍船:离开;屋舍俨然 :房屋;D、渔人甚异之 :指桃花林的美景;水陆草木之花:的。

  小题4:此题考查的是成语,*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小题5: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如:(源中人)问(渔人)今是何世,(源中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7)

——桃花源记后传作文

桃花源记后传作文1

  时光匆匆,转眼间几年过去了,桃花源还是一如既往的*静、安宁、祥和,没有人找到这个世外桃源,没有人打扰这份宁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渐渐地,人们把魔爪伸向了与世隔绝,无人问津的世外桃源——桃花源。

  当时渔人回去后向太守说明了桃花源的美丽以及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互帮互助。太守就觉得:”哇塞!如果我们的百姓能搬进这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就能免受战乱之苦,不用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了?“说完太守就派人去寻找桃花源,虽然没有找到,但是太守没有放弃。之后几年,太守一直在寻找着,执着于找到渔人所说的桃花源和他心中那个美好的桃花源。

  但是这些年与往常不同,太守们有了更先进的机器和仪器,他们从各地寻找到最先进的仪器,只为了找到桃花源,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太守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有个人隐隐看到了一些光亮,他忙向太守说明了情况。太守等人马不停蹄地赶往了那个人说的地方,太守命令那些人向这个方向寻找。

  他们又寻找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了桃花源,桃花源中的人看的到太守一行人感到很惊异,但是由于热情好客的原因,桃花源中的人热情的招待太守他们。

  过了大约一星期吧!太守对这样的生活有些不满意了,他把祸心想到了桃花源中的人身上,他想把桃花源中的人赶出去,让自己的家人搬进桃花源里,从此过上安宁祥和的日子。他秘密的调了一支部队,因为桃花源中的人不善于战争所以毫无还手之力。但是因为是秘密进行的所以不能大张旗鼓,他们每天杀几个人经过了大约一个星期吧,桃花源中的人就被杀没了。

  太瘦的家人不像桃花源中的人娜样善良,热情好客没有乐于助人的心,他们经常吵架甚至还会打起来。他们还没有发现,他们周围的树木,花草都在慢慢消失。

  终于有一天也许是桃花源内的人都不在了吧桃花源消失了。

  从此,世界上再也没有桃花源那样美好、和谐、祥和的世外桃源了。人们也在继续饱受战乱之苦!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扩展8)

——桃花源记英文译文

桃花源记英文译文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Amid the Taiyuan era of Eastern Jin Dynasty, there was a fisherman, a native of Wuling. He rowed his boat along a brook, not mindful of how far he had toured, when suddenly he came across a blossoming peach grove flanking the banks continuously for hundreds of footsteps. The peach grove with no other sundry trees permeated with sweet fragrance, fresh green grass, and falling and fallen blossoms. Amazed by what he saw, the fisherman rowed further, with a desire to explore how far it extended.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佁然自乐。

  When the grove faded away at the end of the brook, he found himself in front of a mountain with a small opening through which a light loomed. He thus left his boat and walked into the opening which at first was found to be so narrow that only one could pass through it. After walking forward for a few footsteps, he discovered that it led to an open air where flat and wide was the land with well-arranged houses, rich fields, beautiful ponds, mulberries, bamboos and the like. He saw the paths intersecting the fields in all directions, and heard cocks crowing and dogs barking. Here, men and women passing back and forth or working in the fields, were dressed like people outside. The grizzled-haired elders and the children with uncoiled hairs looked happy and self-contentede.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People were so astonished to see this outsider, and asked him where he came from. After the fisherman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 he was invited to their homes where they served wine and killed chicken to offer a feast. When the news of the fisherman’ visit spread out to other villagers, they all came to greet him. Then, they told the outsider that their ancestors, fleeing from disorders and chaos during the Qin Period, had come with their wives and children to this idyllic land, and had never gone out since, leaving themselves secluded from outsiders. When they asked what dynasty it was at present, they had no idea there had been dynasties such as Han, Wei and Jin. The outsider related all he knew in detail, event by event, and they heaved frequent sighs and sorrows. The villages by turns invited him to their houses where he was entertained with wine and food. He stayed for a few days. When he decided to leave, people of this place reminded him, "It"s better not to reveal this place to others."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After he came out and got his boat, he retraced and marked the route via which he had come. When he reached the town, he visited the prefect, and narrated the whole story to him who immediately sent his pawns to go with the fisherman to look for that place. They followed the marks but got lost and never found the way.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At this news, Liu Ziji from Nanyang, a gentleman, gleefully decided to seek for that place, but he ailed and died before he could fulfill his plan. From then on, no one else ever quested for that land.

推荐访问:桃花源记 答案 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0字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