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完整)

2023年度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完整)

时间:2023-03-31 08:5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完整)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1

  一、回顾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将内容分为七大块:

  1、运用歌曲《百鸟朝凤》作为导入,并向学生提问你们认识了哪些新朋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带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入课题。

  2、播放《小白船》,并让学生跟唱,然后学生描述歌曲的画面,并出示相关作品。

  3、认识三种不同的线条,并分析其特点,播放歌曲并感受节奏快慢与线条的关系。

  4、展示四幅画面,感受音乐与色彩的关系。

  5、总结节奏、线条、颜色之间的关系。

  6、作品欣赏。

  7、作业及要求。

  二、优点总结

  1、整个教学流程比较完整,思路比较清晰。

  2、遵循了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了教学设计,并让学生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感受。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并让他们自己设计和构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4、教学过程以音乐为着眼点,逐渐延伸到对线条、色彩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5、充分利用了优秀的作品,扩展了学生的思维。

  6、我认为,本节课听歌曲,并让孩子们在空中随意作画,感受音乐的节奏是本节课的一大创新。

  三、缺点及不足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最大的不足在于细节上,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大的失误,比较流畅的进行完了整个教学过程,但是经过领导和老师们的点评,我发现了很多的细节没有注意到,不足之处主要有:

  1、讲授时间过长。前面的讲授时间过长、过多、过深,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可能他们一时完全接受不了,在这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去讲解,在讲解节奏、线条及颜色的关系上点到为止即可。

  2、作品欣赏不全面。在作品欣赏环节,我只是大概展示了几幅学生的具象作品,和我画的两幅作品,并没有展示大师是怎样画的和抽象作品,导致作品欣赏没有拉开层次,激发不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3、任务不明确。在布置作业时,没有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导致了许多同学在进行作品展示时反应没有画完,并且不愿意上台展示。

  4、缺少小组点评环节。小组点评可以让同学们相互之间学习,相互讨论,并且取长补短,如果设计上此环节,可以大大节省最后作品展示的时间和提高作品展示的质量。

  5、作业题目“一刀切”。作业题目是听歌曲《火车开来了》并画出自己的感受。这个题目可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对这首歌曲不熟悉的同学,可能就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创作兴趣。

  6、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考虑的不是很周全,前面的同学被重复叫过几次,而忽略了后面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以后我会及时改正。

  经过这一次的汇报课,我知道了,一堂好课不仅需要课前的精心准备,还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他们的"可接受性,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细节的把握,一堂课如果细节处理得好,那么这堂课就离成功更进一步。

  通过这节课,谢谢位领导老师的点评和指导,我学到了很多。我会不断努力,注意课堂细节,并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在创作中寻找快乐。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扩展1)

——听听画画教案3篇

听听画画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个主要的学习过程是听与画(也就是感受与表现的过程)听的过程 以学习活动的展开为线索, 通过听声音——听歌曲——听曲子这三个过程营造美 术、文学、音乐学科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根据实际绘画能 力,选择自己喜爱的表现方式表达对艺术的感悟和共鸣。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感受音乐旋律、节奏的律动起伏,欣赏与歌曲匹配的画面,激活感 觉联通,让学生明白对音乐的感觉点、线、面来表现。

  2 能力:能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听歌曲的感受。能用简单话 语表达内心的感受。

  3 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感悟音乐、文学与美 术的联系,重视自我感受和表现。

  三、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热情,能听歌曲把自己的感受画下来,并注 意视觉 、听觉的协调运动。

  四、教学难点:听歌曲把自己的感受画下来。

  五、教学准备:音乐、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二)课内探究

  1 引导阶段: 导语:同学们,今天李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特别的朋友,但是它们看不到, 摸不着,我们需要用心去听,用心去感觉,才知道它们是谁。而且这个新朋友一 来就邀请我们同学伸出手来,和他一起动起来。 播放音乐《娃哈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思考:刚才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们同学有的唱,有的拍手,有的随着音乐 舞动。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呢?(绘画)

  3 导入新课: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听听画画。

  4 讲授新课。

  (1)听音乐《小小的船》《火车开了》第一遍,好听吗?那谁听出了他们 之间最大的区别呢? (拍手提示)音乐节奏的快和慢在绘画中怎么来画呢?请同 学再来听一听,这次你们可要仔细想想。

  (2)第二遍听《小小的船》《火车开了》: A、出示画:这两幅同样是画的小小的船,有什么区别吗?(一幅是画的具 体的船,星星等,别一幅是用点,线,面画的) B、听火车开来了,谁能说一说,这两幅画又有什么区别呢? C、火车宝宝给咱们出了个问题,看同学们谁观察的最仔细:这两幅画有什 么不一样?

  (3)小结:节奏快的音乐,画面,色彩鲜艳、丰富,线条起伏大;音乐节 奏慢的画面色彩柔和,线条起伏小。

  5 学生听一听,画一画。

  (1)下面还有三首好听的音乐,这回可要听仔细,你喜欢哪一首音乐,怎 么才能把它画下来呢?(放音乐)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3)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评,师点评。

  (4)小结:美的`音乐加上同学们画,美丽极了,你们真是了不起。让我们 在美丽的音乐声中结束我们这课,希望大家听着音乐,保持的愉快的心情走出教 室,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课后提升 创作一副画,配上一首合适的音乐。

听听画画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节学科之间的综合课,以美术学科为主。结合音乐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活动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情感体验,透过美术、音乐、文学感受相织的艺术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选择自己的绘画表达方式进行交流学习。教材中的一些学生作业是听听画画的一种呈现方式,听的过程以学习活动的展开为线索,通过听声音——听歌曲——听曲子这三个过程营造美术、文学、音乐学科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根据实际绘画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表现方式表达对艺术的感悟和共鸣。 本课试图构建视觉与听觉之间的通道,潜在地在幼小孩子的心中埋下综合性艺术智慧的种子,将美术 ( 绘画 ) 、音乐 ( 旋律 ) 、文学 ( 歌词 ) 三种艺术,形式的美积淀、渗透到学习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直觉判断和表现能力。对于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将呈现极大的学习热情,作业表现将呈现异彩缤纷,如教材图例所示。

  二、教学目的

  1 、认知:感受音乐旋律、节奏的律动起伏,欣赏与歌曲匹配的画面,激活感觉联通,让学生明白对音乐的感觉可以用色彩与线条来表现。

  2 、能力:能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听歌曲的感受。能用简单话语表达内心的感受。

  3 、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感悟音乐、文学与美术的联系,重视自我感受和表现。

  三、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热情,能听歌曲把自己的感受画下来,并注意视觉 听觉的协调运动。

  四、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l、绘画 播放克莱德曼钢琴曲 ( 乒乓之歌 ) 与儿童歌曲《表情歌》多媒体选段不同旋律与节奏自然衔接的音乐,学生听并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随着音乐做律动。学生可选择—种颜色蘸在手上,在专门的墙壁上或大张纸上随音乐的旋律涂抹作画 ( 画完后,用湿布把手擦干净 ) 。

  2 、回味 让学生相互说说在作画时的感受,如:听音乐作画时的心情。手触摸颜料时的感觉,不同的色影碰到—起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速度、力度影响了线条的粗细、长短、转折等的变化 )学生以尝试表现的方式体验音乐和美术相交融活动的感觉。才会急切地投入到综合学习的活动中来。

  二、综合学习活动

  1 、 观看课件配乐的抽象、具象图画:优美的歌曲运用*缓的线条,调和色彩来表现。活泼的歌曲运用起伏的线条、对比色彩来表现。

  2 、播放贴近儿童生活的歌曲,让学生听一听并随着歌曲齐唱。

  3 、请喜欢舞蹈的学生上台挑选彩带或彩球,根据歌曲运用色彩配合律动即兴表演。

  4 、欣赏与歌曲匹配的画面,并请学生想象歌词大意。用简单富有感情的语言描绘场景。通过学习活动,激活音乐、文学与美术的感觉联通,明白音乐的感觉可以用色彩 线条来表现。

  三、 创作表现

  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听歌曲的感受,借助多媒体呈现听觉效果,把流水、下雨、刮风、鸟叫、车鸣、敲击声、运动声。儿童歌曲 ( 《大自然的声音》、《小月亮》的听声音与听曲子听歌词自然而流畅地衔接起来播放,学生倾听。选择印象最深。最愿意表现的绘 画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表现工具不限,如用彩笔进行具象表达;用毛笔、水彩、油画棒进行抽象表达。

  四、学习活动评价

  自评与互评都参考下列条件:

  1 、自己是否对本次学习感兴趣

  2 、是否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3 、自己是怎样理解音乐。并能否大胆地用绘画形式表现听歌曲的感受。

  4 、在体验练习及创造时有无注意清洁 ?

  5 、是否与同学和睦相处,不发生冲突 ?

  6 、能否发现自己或别人在学习以及创造表现的优缺点 ? 还可以怎样表现会更好 ?

  五、学习迁移

  出示—些绘画作品,让学生联想到—些曲子或歌曲,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音乐美术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综合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画家和小朋友的画再次证明。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扩展2)

——大班美术画画教学反思3篇

大班美术画画教学反思1

  本周在班上上了一节《我和我的好朋友》美术课。孩子们对“朋友”两个字是非常熟悉的,但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好几个孩子都忽略了自己的朋友,一张画上只有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些大班的孩子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当然有些孩子指导我和我的朋友在作画中一定要体现出两个以上的小朋友。

  在绘画的过程中,有些孩子提问道:“老师 我不会画我的好朋友。”我便回答到:“你的朋友长什么样子就画什么样子啊。"于是我就在黑板上花了一个样板冰与幼儿讲解我的好朋友的特征。作画认真的进行着,我发现很多孩子都跟着我的样板画,我就赶紧跟幼儿说,不能跟着黑板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长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子。不久,幼儿吧主题人物都画出来了,于是我就增加难度要求幼儿画背景。有的小朋友画了很多花花草草,还有大树;有的小朋友画高楼大厦,还有蓝蓝的天空等等。几乎都是画这些,看起来可美观了,但是有少部分幼儿花花还不怎么行,但比以前进步了,起码不会乱画线了。

  这节美术课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了,但是在我们评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涂色能力。有部分孩子的用色不够艳丽,掌握涂色的技巧不够,原因还是*时的训练太少了,子啊这方面还是应该加强训练。让孩子的涂色水*都能和画线描画那样出色。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扩展3)

——美术印印画画教学反思 (菁选2篇)

美术印印画画教学反思1

  《印印画画》是用树叶涂上水粉颜料进行拓印。拓印在之前《指印的联想》那一课已经有过接触,相对来说并不难。

  本学期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学习兴趣很高。课后有个别学生跟我说“老师我好喜欢上水粉课啊。”但是这样的课堂往往很难把握课堂的秩序,因此,上这些课我都会提早去教室,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学具,将报纸垫在桌面上。课堂上如果学生表现出很兴奋的状态,我跟他们说“如果再不安静,我就没收你的工具。”这样学生都能坐的很好。(不过这招只对低年级有效)

  为了达到好的拓印效果,关键是涂色要有一定的厚度、均匀,压印用力要均匀。为了让学生控制好水粉颜料的水份,我让学生不加水,直接涂。在课前我让学生认识树叶正反面的区别,让他们知道树叶的反面更能表现树叶的纹理。为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联系曾经接触过的树叶贴画。示范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树叶像什么?在拓印的作品稍加几笔,就像一条金鱼,就像一盘花等等。本节课,学生基本上能巧妙的组合叶子的形状进行拓印。

  本节课让学生体验了美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觉得非常好玩。

美术印印画画教学反思2

  在《印印画画》课中,我注意在美术教学中研究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在学习中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让学生欣赏树叶,感受树叶的形、纹、色之美,再欣赏树叶张贴画的巧妙组合美,又出示树叶拓印作品进行对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发思索、探究,从而产生创造美的冲动,为拓印打好基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印,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自主发现问题的根源。如在怎样把树叶的纹理印的更清晰这环节上,学生尝试生宣纸的薄、吸水性强,铅画纸的厚,水粉颜色的稠与稀,叶子的正与反,探究拓印效果的不同,选择拓印叶脉纹理的清晰的最佳方法。

  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有的颜色中的水多了,结果印出来的是水印版画的效果;有的涂色涂的比较少结果印出来的是只有叶脉的状态;还有的朝不同的方向印,结果还出现了不同的形态效果。

  在一次次的尝试实践中他们有了很多的艺术体验,事实也证明收到了一定地效果。自主探究印画的技巧,主动建构并理解知识,这样比教师讲更有效。

  2、注重实践活动中的思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之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表达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思维能力。

  当学生印出不成功的作品后,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去猜想、推理、交流、表达,进行思维活动。从印几张树叶的"纹理要求体现组合巧妙,富有童趣的目标上,大胆联想图形,添画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案,正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促进学生思维水*的提高的。

  3、激励评价,树立学生自信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成功的感觉往往来源于老师的评价。教学中,老师的表扬,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鼓励。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说得最多的是“太棒了”“你真仔细”……积极肯定学生的发现,使他们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扩展4)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0篇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

  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包括秋天的古诗、秋天的散文、秋天的现代诗等。《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又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再读中展开想象,和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3、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陪以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仔细倾听,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在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度,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生朗读了整首诗以后,学生理解了整首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以配乐朗读表演的形式,激励学生背诵整首诗,积累语言,再学生兴趣高涨之即,轻松地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加上自己人的动作,表情加以表现,这实际上又是一个高层次的训练,赏读课文,内化语言。

  三、想象创作,读写小诗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装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找了很多秋天的图片音像资料,并在课前要求孩子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还有的说:“小河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2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诗意的课堂需要学生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的展开。想象能让文字材料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的长河。只有通过想象,心灵才得以体验、思想才得以碰撞、精神才得以对话……

  我想“披文以入情,循路而入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的碰撞,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奏出和谐的乐章。

  《听听,秋的声音》,一读题目,顿觉浓浓的秋情盈入心怀。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诗歌就是这样,遣词造句富有无穷的想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了一股隽永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一声“黄叶道别的话音”,让我们体验到了依依的惜别之情;一句“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一阵“暖暖的叮咛”,让我们品味着真切的情谊。

  如何把秋天独特的美带给学生,让学生聆听到秋天美妙的声音,体会到诗歌遣词造句的韵味,展开想象的翅膀抒发胸中的诗情,是本堂课展开教学的重点。

  首先,我借助多媒体,从视觉渲染入手,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再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品味秋天的声音。让视觉与听觉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用这些美丽的画面和教师如诗一般的导言,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如诗如画的阅读环境。与学生共同走进声音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秋天是一个色彩的宝库。请看,秋天的天是湛蓝的,万里无云;秋天的月是明亮的,皎洁如玉盘;秋天的树林是五彩缤纷的,黄叶飘飘,红叶似火,劲松苍翠,古柏更加郁郁葱葱……

  师:秋天不仅是一个色彩的宝库,它还是一个汇集了无数种美妙动听声音的宝库。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这座宝库,去聆听那些美妙动听的声音,去品位浓浓的秋意。

  其次,我用音乐的美渲染诗歌的美,充分让学生享受着诗歌和音乐谐和的美。美丽的景物是静止的,但学生心中激起的想象是动听且丰富的。我借助多媒体,播放秋天里各种声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在配乐范读中,我配上了轻音乐,清新的音乐正符合诗歌的朗读基调,带给学生欣欣向荣的秋天。音乐加深了对美好秋天的感受,学生的朗读自然也就入情入境了。

  最后,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想象创作,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张开翅膀尽情驰骋。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诗意的课堂需要学生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的展开。想象能让文字材料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的长河。只有通过想象,心灵才得以体验、思想才得以碰撞、精神才得以对话……

  我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的碰撞,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奏出和谐的乐章。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3

  这篇略读课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 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 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了初步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能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仿写诗歌还不是很多。

  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韵味。而体会诗歌的意义,鼓励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用自己最美的语言写赞美秋天的诗文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教学环节分为六大块:

  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㈡回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三读法

  ㈢将自学提示框里的话转化为本节课学习目标目标

  ㈣按三读法展开三轮先学后教,交流检测

  第一轮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生词。比赛读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轮自读课文,勾画诗中描写了哪些声音?诗句美在哪里?

  课堂上通过课件展示,那些有关秋天的落叶、蟋蟀、大雁、丰收等图片,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想象的大门,为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提供了帮助。

  ㈤拓展想象,升华拓展。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一环节学生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然后请小组代表把合作写的诗,在*台上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㈥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或《闻闻,秋的味道》。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这几方面感受较深:

  首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采用的情境教学法和想象阅读法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让学生在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语文能力得到整体训练与提高。

  其次,品读1——3节诗,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想象画面,接下来是说画面与感受,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节诗歌。这一环节,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想象、以读悟情”。最后通过师生评议,个别读,比赛读,一起感受秋天的美好,突出重点。

  第三,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仿照诗歌用最美的语言赞美秋天。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了难点。虽然孩子们写出来的作品还很稚嫩,还需要推敲,但这种实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没有配上合适的音乐或示范带,没有出现朗读展示的高潮,没有体现好诗歌教学的特点的。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4

  本课作者抓住了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体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本人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读与写”并联。

  一、阅读感悟写法,习作妙笔生花。

  本首诗歌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诗中写了两个方面的声音,一种是能感觉到的声音,如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需要心领社会而不可闻的无形的声音,像文中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如何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是本人在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亮点。

  首先要留意秋天更多的事物的景,搜集类似于诗中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吹稻谷“哗啦啦”,梧桐树叶飘落“哗啦啦啦”,风吹枯枝“刷啦啦”……然后要选择好自己所要描写的声音,按本文的诗歌形式组织语言进行续写。(这环节本人在教学中,落到了实处,每个孩子都能写了,有几个孩子真写的好“学生作品内容略”)。最后要仔细阅读自己续写的诗歌,是否做到了内容美,有韵味。(这环节尽量尊重学生的思维,不删改,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语文的快乐。)

  二、“读”是体现学习语文的快乐。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如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呢?这是本人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针对本课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诗歌的特点所体现的就是节奏美,只有通过“读”“悟”去想象诗歌所展示的画面。从而体会秋天的美好。比如,诗的第5节,当读到“在每一片叶子里”可以想象落叶随风飞舞的美;读到“在每一朵小花上”可以想象在秋季开放的各种野花的鲜艳清香;读到“在每一滴汗水里”可以想象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及脸上所洋溢喜庆的笑容……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三、习作与仿写。

  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出示第一节诗(内容略)。点拨,把秋天风刮黄叶的“刷刷声拟人化为”黄叶道别的话音“一句话讲出了树叶与树的情意,多像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出示要求仿写,见前面学生作品为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文章的体裁选定自己的教学思想。根据话题定内容,根据内容定基调,有效实施阅读与写作的同步。语文课要有读书声,每篇课文要有习作练习,哪怕是一段仿写,续写、依据内容写、日记等形式动笔练习方式,方能体现语文的快乐与实质。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5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如何能让学们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我花费了一番心思。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上有秋的声音的各种优美的图片。并配上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学们生受了感染后,举手特别积极。例如在学生读到“蟋蟀震动翅膀,瞿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蟋蟀你准备怎么台阳同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想象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课前要求孩子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乐学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当然,我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6

  一入秋,阳光就变得金黄金黄,秋风也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凉爽,桂花香味弥漫着大街小巷,在这样的金秋时节,我恰巧要教《听听,秋的声音》。为此,在上下班中,我寻找着秋天的声音,反复的琢磨着。这是我阔别语文课堂近大半年时间来的第一堂课,心里还真的有点紧张。课后师傅对我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点评,我也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

  首先说说我这堂课比较好的地方:

  1、在新课的导入中,我设计了游戏环节,意为让我和学生的第一次课堂在愉快的开始中进行。我设计了“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我分别选取了具有春、夏、冬季节有代表性的声音青蛙、知了和北风呼啸声,然后要学生说说谁还没有和我们见面?学生立刻说出是“秋天”,在学生“秋姑娘”的呼唤声中出示秋天美丽的图片,配上了动听的音乐,学生此时沉浸在秋天的美景中,时不时发出“哇哇……”的声音,我顺势问了“秋姑娘美吗?”学生多喊着“美”。紧接着我以“秋姑娘不仅有美丽的衣裳,还有美妙的声音,你们听到过吗?”逐渐引入课文的学习。在导入环节衔接比较自然,从视觉和听觉上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秋天的氛围,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理解“叮咛”一词时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说说每天早上父母、爷爷奶奶送你来上课的时候经常说什么?感受家人“叮咛”对孩子包含的深深情意,再以观察词语,“叮咛”有两个“口”,顾名思义就是嘴巴一遍一遍地说,再三的叮嘱就叫“叮咛”,加深学生对该词印象。再让学生演一演深情大雁,对自己的好朋友“叮咛”一下,学生便会说出“再见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感冒了!”“再见了,我会想你的!”等话语,在这段的理解中比较顺利,如果我对学生的评价在提升一个阶梯效果可能会更好。

  下面我说说在这堂课中我还需要进行改善的地方:

  1、经验甚少的我缺乏对课堂中生成的应变能力。我的教案好比是一个剧本,而我又不仅仅限于“导演”,不能完全按照我的预设进行。而这对于一个新手的我来说,在面对课堂中生成的知识时显得比较迟钝,一时间不知所措。例如在导入环节中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当我讲到“秋天不仅有美丽的衣裳……”还没等我讲完学生就喊着“还有好吃的水果”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回答”我顿住了,不知该说什么,那时的我果断的选择了继续讲我的,没有理会该生的一那份热情参与的激情。其实回想过来,正如师傅说的,我是否可以顺势让学生秋天呢还有哪些?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更体现以生为本,衔接过渡会更加自然。我要慢慢学会课堂上适时的放手。

  2、缺乏追问的勇气。在讲到“大雁的情深”时,哪个词语最吸引你的眼睛时,学生讲到了“一排排”,我的预设是学生会说“叮咛”,面对这个情景,我只是以“你看到了一排排大雁,大雁一排排的,真多!”过去了,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追问,错过了和学生对话的时机。

  3、课堂评价中缺乏魅力,比较单一。在学生出现好的回答时,我总是以“你读的真好”等简单的话带过,有时候还犯了重复学生回答的错误。当学生回答有误,出现冷场的时候,我没有很好的运用教学机智,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评价语言贫乏,这将是我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

  4、教学内容安排上过度的“大刀阔斧”,我着重讲了秋天的几种声音,而对第4、5、6小节只是轻轻的朗读带过,而没有去深刻的理解,缺少了对文本的感悟。例如:我将第5小节放在了学生练习仿写秋的声音之后读过,其实放在仿写之前让学生说,再以图片和声音展示秋天的声音效果会更加。第6小节可深度的挖掘:感悟“匆匆”,要学生理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姑娘的脚步是飞快的,她还要去别的地方,为他们带去丰收,感受秋天的美好。这样一来,整个的教学才够完整,教学目标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

  5、部分小节朗读教学过于“蜻蜓点水”,在讲到黄叶的道别时,体会黄叶离别时的心情后没有指导学生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此时是否可以教师泛读,也许那样学生再读时会情深意切些。而不是以“舍不得的时候读得会慢一点”一句带过。

  6、文本各小节之间缺乏联系,我本想放手让学生读一读你喜欢的秋的声音,可是这样一来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学生一开始就讲到了大雁,然后讲秋风,再讲蟋蟀,最后讲蟋蟀,顺序打乱后,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我没有在学生讲完后将1、2小节连起来点一点,其实师傅点到了“道别”、“告别”是一组近义词,我没有抓住这个良好的时机进行近义词的积累,缺少了课堂中的拓展,也错过了一次词语积累的时机。

  一堂课下来,真的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慢慢的弥补。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师傅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啊!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7

  《听听,秋的声音》这篇是一首散文诗,同时也是三年级第二篇略读课文。我根据教参的提示,把教学重点定为“带着想象朗读”。

  具体是这样展开:

  通读两遍文章和易错字词后,让孩子们找出在秋天里,是谁发出了什么声音。再有一次自主学习,选择喜欢的段落说一说所见所听和所想,去填补诗的留白。

  脑海中有了画面,才更能明白诗人的感情。在体悟情感的基础上,带上节奏朗读诗歌。

  因为课后没有生字,对于会认字的教学只是认一认,点一点,再布置一个课堂上仿说过的仿写作为小练笔,这节课就可以结束了。

  可取之处主要体现在流程和设计。

  在朗读方面,我首先使用自由朗读、默读两种方式让学生通读整首诗;在1-3节重点章节的学习上,穿插使用个人范读、全班齐读、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和体会情感。

  在想象上,分别做了不同层次的指导。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1-3小节,任选喜欢的小节说出所见所听所想。其中,所见和所听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大部分学生能完成,所想才是我想引导的重点。

  有的学生只是按照文中的表达再说一次,这严格来说是比较偷懒的思维。

  也许是他们还不会,所以,当看到学生卡住的时候,我给出了自己的例子:“老师也喜欢第二节。我看到了蟋蟀振动翅膀,一下子从阳台上飞起来。它还转过身跟阳台上的小朋友道别,说小朋友再见呢!”后来,孩子们就知道怎么说了,原来是要加一点合理的想象,可以是动作,也可以是语言。

  想象完画面,我让学生也来当一回小小诗人,换掉了大树和蟋蟀,尝试仿照1、2小节说一说其他生物的声音。

  我先给出的是青蛙,只把青蛙的动作挖空,其他地方已经填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等他们熟悉了规律后,再让他们独立完成其他生物的仿说。后面孩子们换了小鸡、小草和雨水,说出来是合理的。这个也是今晚要做的小练笔,所以花了比较长的时间,请了好几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

  接着,我在第⑤小节也设置了想象环节。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的想象就很简单了,稍微点一点就可以说出来。在朗读和想象这两方面的落实,问题应该不是很大。

  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认为是课堂氛围。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问题不大,但上完的感觉比较一般,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学生的反馈没有预想中的热切。

  我本以为,有仿说和朗读,这是我们班同学很喜欢的环节,应该会见到许多小手争先恐后举起。像*时一样,我还能听到很多新奇的点子。

  今天孩子们的坐姿很端正,能看见他们对这节课注入重视,但似乎少了点兴奋感,回答问题的声音也不大,有点拘谨。

  在仿说的一开始,我把难度设得很低,只需要补充出青蛙的动作就能完成,但请了几位同学后,发现他们的答案并没有踩到点子上。这里可能是我的引导不够直接和细致,出现了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填的情况。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这是个综合性的问题。在往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观察,想办法突破。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8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韵味,很适合学生阅读,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展开想象,游戏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4、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5、品读体会,升华情感。通过这节课的引导,学生的体验、感悟被充分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不足之处:教学时,我朗读的过程中感情不饱满,因而没能真实的体会到那种意境。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9

  《听听,秋的声音》,一读题目,顿觉浓浓的秋情盈入心怀。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走进秋,走入诗的意境,我仿佛听到了《秋日私语》的琴声在缓缓奏响,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诗歌就是这样,遣词造句富有无穷的想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了一股隽永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一声“黄叶道别的话音”,让我们体验到了依依的惜别之情;一句“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一阵“暖暖的叮咛”,让我们品味着真切的情谊。

  如何把秋天独特的美带给学生,让学生聆听到秋天美妙的声音,体会到诗歌遣词造句的韵味,展开想象的翅膀抒发胸中的诗情,是本堂课展开教学的重点。

  首先,我借助多媒体,从视觉渲染入手,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再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品味秋天的的声音。让视觉与听觉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用这些美丽的画面和教师如诗一般的导言,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如诗如画的阅读环境。与学生共同走进声音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秋天是一个色彩的宝库。请看,秋天的天是湛蓝的,万里无云;秋天的月是明亮的的,皎洁如玉盘;秋天的树林是五彩缤纷的,黄叶飘飘,红叶似火,劲松苍翠,古柏更加郁郁葱葱……

  师:秋天不仅是一个色彩的宝库,它还是一个汇集了无数种美妙动听声音的宝库。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这座宝库,去聆听那些美妙动听的声音,去品位浓浓的秋意。

  其次,我用音乐的美渲染诗歌的美,充分让学生享受着诗歌和音乐谐和的美。美丽的景物是静止的,但学生心中激起的想象是动听且丰富的。我借助多媒体,播放秋天里各种声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在配乐范读中,我配上了轻音乐,清新的音乐正符合诗歌的朗读基调,带给学生欣欣向荣的秋天。音乐加深了对美好秋天的感受,学生的朗读自然也就入情入境了。

  最后,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想象创作,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张开翅膀尽情驰骋。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看,学生的佳作:

  听听,

  秋的声音,

  小雨跳到树叶上,

  “滴答”

  是叶儿换衣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雨娃娃落到地上,

  “哗啦”,

  是大地给妈妈洗澡的声音。

  一棵棵大树果实累累,

  飘出一片片香味。

  一棵棵高粱鼓起小肚皮,

  秋天真是个丰收的季节。

  让我们去感受秋天,

  去闻秋天,去听秋天……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诗意的课堂需要学生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的展开。想象能让文字材料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的长河。只有通过想象,心灵才得以体验、思想才得以碰撞、精神才得以对话……

  我想“披文以入情,循路而入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的碰撞,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奏出和谐的乐章。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0

  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包括秋天的古诗、秋天的散文、秋天的现代诗等。《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又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再读中展开想象,和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3、 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 ,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陪以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仔细倾听,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在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度,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生朗读了整首诗以后,学生理解了整首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以配乐朗读表演的形式,激励学生背诵整首诗,积累语言,再学生兴趣高涨之即,轻松地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加上自己人的动作,表情加以表现,这实际上又是一个高层次的训练,赏读课文,内化语言。

  (三)想象创作,读写小诗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装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找了很多秋天的图片音像资料,并在课前要求孩子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还有的说:“小河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扩展5)

——《听听那冷雨》课程的教学反思3篇

《听听那冷雨》课程的教学反思1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一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这片激情的森林、诗化的王国进行美的探寻,即通过文学鉴赏来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听听那冷雨》与本专题中的《荷塘月色》一样是一篇极具意境美的散文。在此文中,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学习关注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对文学作品之美的鉴赏品味,关注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和对阅读空间的开拓创新。而《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尤其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的鉴赏。通过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语言的过程中,品读出作家独特的心境,及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景与情,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体会作者情态与志趣的目的。

  鉴于本文语言对高一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2、体味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深挚情感。

  一、教学预设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当然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可以说本文是一篇语言和意境都特别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教学设计中注意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感悟情感。分阶段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对作品进行鉴赏,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概括、提炼和积累。 在教学方法安排上,首先是涵咏法。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 其次是赏析法。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关键要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要求学生对于文章(选段)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鉴赏或分析。

  二、教学实施

  (一)长文短教,难文易教

  文章虽未节选,但仍有12自然段,如果面面俱到,难免浅尝辄止,重点不够突出;文章本身,对高一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理解难度,宜采用化难为易的处理方式。所以教学中首先把情感明晰化,集中鲜明地表述为“乡愁”,而对其中蕴含的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赞赏与思慕等情感则忽略不谈。实际上这些内容,读者反复阅读之后是可以感受和领略到的。简化

  处理之后,易于操作,便于理解,可以凸显涵咏与赏析的环节,以便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其语言美以及意境美。

  (二)注重反复诵读,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鉴赏

  初中时学生虽进行过散文教学,但学生的实际阅读与鉴赏水*可能参差不齐。通过不断的阅读以及阅读技巧的点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并且通过反复的阅读、美读,让学生慢慢感悟其蕴含的美。然后,通过品读赏析来进一步把初步感知的美逐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审美鉴赏活动,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

  诵读过程中,既注意了方法点拨,更注意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且诵读方式多样,既有最初的集体大声自由阅读,也有之后的个人品读,还有赏析之后的学生更深层次的审美感悟式自由读。比较式诵读,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知识,取得进步。总之,多样的诵读方式,让课堂书声朗朗,体现出鲜明的语文课堂效果。

  (三)还课堂给学生,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反复诵读的语段是学生预习中筛选出来的,其中的优美句子也是学生自我选择并进行初步分析的,课堂中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的情形,也充分体现了学生高度参与的积极性。

  本节课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收获,而且情感上得到熏陶。尤其是关于“思乡”情感的拓展延伸以及情感升华部分,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维度上有所收获。“有人说,一个不热爱自己家乡的人便算不上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的人。那么,就让我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用最优成绩来回报养育我们的家乡,做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学生热烈的掌声,便是他们情感上获得共鸣的"最直接体现。

  (四)教师不仅是一个引导者,还是一个*等的参与者

  教学框架需要教师设计,教学流程需要教师把握,这也是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的。但一节精彩的课堂,还应该是教师积极参与、*等参与的课堂。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献丑”范读,也应该与学生一同大声阅读,共同感受语文课堂之美。如果仅仅让学生“热闹”起来,而教师置身事外,似乎算不上最优的课堂教学。

  另外,教师*等参与,才可能真正与学生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才可能发现课堂教学中最新生成的创造性结果,而不是完全预设好的既定教学内容。

  (五)亮点摘记

  1、学生个性化阅读中,面比较开,一人一到二个点,总有心得之语。从题目到文章,从开头到结尾,从结构到表现手法,均有涉及。

  2、整体把握好,扣住思念大陆这个主题展开,去谈雨,谈意境,谈感情。

  3、切入点小,理解很到位。比方说“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学生就看出三个地点的层进性,逐步靠近大陆。又比如“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这里有主观感受在里面,所谓“快乐”二字,因为乐所以快,很有道理。

  4、有些理解有新意,是教师难以想到的。比方说为什么是冷雨呢?因为雨要挥发,温度必然降低,使人感到冷。

  5、个性化的东西多。就形式而言,就有赏析,有朗诵,有仿写。特别是让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很有创新特点。

  6、自然生成的东西比较多,尤其是邓仕敏在发言之后,有感于同学们对文章的喜爱,问我是不是最后一个发言,得到肯定回答后,要求朗诵余光中的诗,作为这节课的小结。实在是太有创意了,浑然天成。

  7、学生积极,几乎每次提问都有好多同学举手要求发言。

  三、缺憾与不足

  (一)教学环节非常顺溜,体现出设计时仍有再挖掘的空间。也许最初的简化处理,必

  然会带来这一结果。课堂没有呈现出曲折有致之美,或者说没有达到高潮迭起的最优课堂效果。可见教学设计时还要多预设几套方案更佳。*时课堂教学,可以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教学内容而简化其它教学内容。但作为一节优质课、公开课,简化之后,会失之轻盈,而显得不够深刻厚重。

  (二)课堂气氛不是太活跃。由于借班授课,虽然提前一天进行了预习与交流,也得知此班学生一直课堂气氛不好。但仍未估料到其不活跃的严重性,所以课堂上虽有很多学生举手要发言,但整体的课堂气氛似乎还是欠缺那么一点点。如果师生互动再好一点,学生参与度再高一点,一定会有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板书设计突出重点,不过仍有用力不足之嫌疑。也许最初构想中就想要避开自己书法欠佳的劣势,所以预设时尽可能少写字,力争少出丑。其实,字差一些,只要板书设计科学合理,可以说是瑕不掩瑜的。

  总之,尽管这节课还存在着几点不足,但无论就教学设计还是就过程实施还是就实际效果而言,个人认为还是非常成功的一节优质课。俗话说,上一次课扒一层皮,此言不虚。也唯有扒皮,方可百炼成钢。

  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听听那冷雨》课程的教学反思2

  当代学者熊川武教授提出“思之不缜,行而失当。故曰,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美国学者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如何体现“熏陶”、“感染”这一“人文性”新理念,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同时课后 作了深刻的反思。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怎样能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是我首先关注的问题。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首先来自余光中先生诗歌一般的语言,以及文字背后沉淀的深沉的乡愁,还有他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强烈的*传统古典文化的情结,此外,粗读下来,文章的行文思路也并不是很清晰。这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其实太过于厚重了,以至于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上,让高二的学生理解这些很有难度。那么,如何化繁就简,深文浅授,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要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理清思路很显然是必要的,那么在导入之后,我首先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的思路其实是“游转在现实与想象之间”。突破口就是文章开头的“走入霏霏也想入非非”,

  接下来摒弃一般文章按照行文顺序理清思路的办法,直接进入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重点——“听雨”,不同地点不同心境的听雨。然后沿着“*传统文化”的脉络再回到文章的前半部分,这样,就等于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听雨”背后作者所传达的乡愁意味和“*传统文化情结”上面,至于文章的诗歌语言和独特意境的理解,则穿插在课堂之中,采用“美读法”即教师和学生的配乐朗读和“点拨法”也就是对重点语段的品读讲解。

  一堂课下来,教学中存在问题同时也显露出来。首先,对重点语段的深层次挖掘就显得不够,有些过于空泛。其实文章的第七节可以作为整个文章的突破口,在这一节,不仅提及了听雨,最重要的是文章中化用南宋蒋捷的词的一段文字,这里面,有听雨、有乡愁、有古*的文化、有诗一样的语言、更有作者自身人生境况的慨叹。深入玩味这一段文字,也就基本涵盖了整篇文章作者意图表达的东西。遗憾的是,这里在上课的时候,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

  另外,鉴于文章的篇幅和思路的难以清理,在整堂课上,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学生的引导和感悟上,施教者以高于学生的姿态出现,从而使课堂显得讲解有余,互动不足,学生深层次的讨论不足。

  我曾经在一篇论文中看到过这样的观点:那就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定位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人文性”这个新被提及的理念,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由此看来,我觉得“熏陶”和“感染”,看起来似乎只是涉及到语文教法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关乎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的问题。“灌输”式的人文教育,其实还是*的、倒退的。“灌输”和“熏陶”“感染”作为背道而驰的两种教学理念,它们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方法之争,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升格到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的高度。所以,不能把“熏陶”“感染”当作两个简单的动词来理解,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的特质,涵义广阔的“人文精神”只能依靠“润物细无声”式的方法来影响学生,也惟其如此,才能使真正的人文精神默化为学生心灵世界的一部分,受用终生。这就是“熏陶”“感染”的深刻意义之所在。

  以上想法其实也是我的这节课的最初的出发点,因而,体现在教学语言上,课外*古典文化知识的延伸上等方面,我力求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心有所动,有所感,有所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使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时间被压缩。其实取舍之间,见仁见智,一堂课,终究应该给学生留下一点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听听那冷雨》课程的教学反思3

  走上讲台半年多,也陆陆续续接触了很多文体,但是对于散文,我总觉得自己不能教好。散文,在我看来是给予了作者许多细腻情感的文体,教好它首先自己要有很充分的情感体会,而这个情感体会对于我来说,有时候不是那么容易。

  执教《听听那冷雨》时,我把重点是定位在对课文这种文化乡愁的把握。但是文化乡愁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太遥远太模糊,他们根本不知道何为文化乡愁。于是我很困惑,怎样能够通过我一堂课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余光中的这种惆怅与凄迷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从修辞入手。本文通感以及叠词修辞的运用是一大特色,于是我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修辞的美妙之处。不过紧接着我又发现一个问题:学生能知道修辞的妙处,但却不知这些言语和文章的感情有何联系。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字词入手,分析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提问题的时候不能将问题设置的太复杂,一来学生要费时间揣摩问题,二来有些学生可能听不大清楚。所以我就非常直接简单地提出我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终于学生们发现了文章蕴含的乡愁,但他们也就仅仅解读到乡愁。关于文化乡愁,我又顺势进行了一番讲解与引导。

  但这节课留下了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把散文上得生动,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因为这一堂课而有所收获。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扩展6)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听听声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

  讲完《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让、我着实得感受到人是在鼓励中扬起生活的风帆,在鼓励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鼓励中创造奇迹的。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验诗的意境。想展示你美妙的读书声吗?选择你喜欢的一小节读一读。话音刚落,孩子们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老师我!老师我!生怕我不叫他们,一时间我还真不知道该叫谁好了。这时,我忽然感觉到一个角落没有举手,没有雀跃声。那是我们班的刘锦猛同学,他是一个有轻度发音障碍的孩子当我看见他时,他默默得坐在那,眼巴巴得看着同学们。看见我看他,马上避开了我的眼神。我想,他一定也很想读,可是没有勇气举手。于是我用商量的语气问他:刘锦猛同学,你能试着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吗?看见我鼓励的目光,他似乎多了几分自信,很勉强地站起来读了第三小节,那声音里有胆怯。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他读课文的声音不错,如果声音再洪亮些就更好了。他读得很流利我要向他学习。听他这样读,我仿佛听到了丰收的歌吟。孩子们带着鼓励性的评价,真的很让我感动,再看看刘锦猛同学,脸蛋红红的,羞涩中带着喜悦。你能再试着读一读吗?我再一次征求他,再试试,你肯定行!不知是谁小声说道。他的脸更红了,我向他投去鼓励的目光:你真的行!他读懂了我的眼神,鼓足了勇气又读了一遍,这一次,不仅声音洪亮;而且还很有感情。刚读完,小精灵赵野就第一个叫好,好!并带头鼓掌,紧接着,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刘锦猛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我也感受着这份喜悦,因为孩子们相互鼓励的话语中,在成功的喜乐氛围中,孩子们小手如林,争先恐后,尽情地展示自己,此刻我和孩子们都忘情地走进了诗的意境,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时隔不久,我在班级的悄悄话信箱里收到一张纸条,上面很工整地写着: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从那以后,我敢在同学们面前读课文了,还愿意和同学们一起讲有趣的事了。多么令人感动的一段话呀,这正印证了那句话,被鼓励的人心怀感激,是对鼓励者最好的汇报。

  是啊,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鼓励。鼓励出效果,老师鼓励学生,学生更加勤奋,同学互相鼓励,可以共同进步。鼓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不经意间,哪怕一个眼神,一句话,都有可能改变人的一生,鼓励可以起到点石成金或锦上添花的效果,让我们在教育中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吧!让鼓励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2

  成功之处:

  1、朗读恰到好处。上课开始,学生急于读诗,因此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已投入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

  2、写作与文本切入点找得好--“找声音”。先找出文本中的声音,学困生轻而易举就找出,然后再找秋天还有什么声音,学生异常兴奋,学困生易从习惯思维中找出风声和雨声,而优等生视野开阔,能更深入思考,找出田野里的声音和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不需要再维持秩序,不需要提醒注意,全体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得到开发,想象插上翅膀。

  不足之处:

  文本中一些很美的词,如:“话音”“歌韵”“叮咛”“歌吟”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只是通过朗读来潜移默化,没有经过教师引导的文本内容,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望各位老师多提建议.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3

  这节课上下来,虽然较清楚地上完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经过各位老师的评课以及自我反思有以下几个不足点: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速度太快了,最后一次上课我居然用了32分钟就把课上完了,归结原因在于个别环节我过度的太快了,比如介绍音叉这一环节太快了,介绍的太简单,不够详细,还有实验的分析不够详细,所以时间上就少了。而且课简单上了,就感觉太常态了。

  二、课一开始没有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过度也太快,就简单地给学生听几个声音,按照贺老师的建议我应该一开始就拿出各种各样的乐器让学生听,让他们听各种声音,用各种词语来描述声音,然后区分这些声音描述词的区别,再让学生用实验区分,所以这一点或许要把教学设计全改了,不过也确实如贺老师所说,课的设计过于*凡和简单了。所以以后我会按照贺老师等的设计再去试教,不过对于设计过后课堂的调控可能更要难了,之前张老师和王老师也帮我想到过和贺老师一样的想法,但是就怕课堂调控难度增加,所以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

  三、我的课太于*淡了,我本人上课不够有激情,就是和学生有距离感,所以今后要在教学当中培养自己和学生的亲和力,这样我的课才会更加饱满。

  四、在授课上有个地方忘记讲了,那就是要向学生提出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只是强弱i不一样,而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是一样的,而高低是不一样,这节课我没有好好利用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中的内容,其实学生有所发现我就应该提一下,这样也将这节课的程度拔高了。另外这节课的每个环节链接有点生硬,要思考如何设计是得课堂更加顺畅自然。

  五、这节课的板书还是有点不够写的大气,个别字的板书有点草,虽然知道给小学生上课的板书要一笔一画的写,但是有时候上课的时候一开始还记得字要写好,上到后来就忘记了,看来这方面意识还要提高。记住字要一笔一画写,而且板书的排列要大气整洁。

  六、评课的时候丁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今后要多关注的一些宝贵建议,这些都是我*时会经常忽略的

  1、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觉举手的学生就经常举手,不举手的学生就一直不举手,似乎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时间和教学设计的关系会一直叫举手的学生,不举手的似乎不会去提问或者让他们回答,反思一下,确实这样长期下去,我只是在给举手的学生上课,对于不举手的我们不去照顾不去关注我们就会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学生不举手,或许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举手,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作为老师就要及时关注。

  2、教学评价要跟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能给一些不好的学生来个警惕,甚至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指点迷津,所以作为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教学评价方面还不够,对于课堂上的评价不够及时和丰富,以后要多关注这一点,这也会使我老师个人的教学素质更得到体现。

  3、课堂总结要细致、这节课上下来,我的课堂总结还不够全面,丁老师说他听别人的课很关注这个老师的课堂总结是怎样的,往往很多老师的课堂总结都会倾向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教学结论,渐渐的学生也会慢慢得跟着老师走,以为总结就是说说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我的这节课学生的总结很简单,就是我板书上一点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或许这和我自己的总结习惯有关,丁老师说其实这节课的总结不但是总结重点概念,还要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认识了什么,通过实验有什么感受等各方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关注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掉。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为本,不要为了叫知识而上课,小学阶段的科学其实要让学生增加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到了初中有话可说。这一句是教研员贺老师说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4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如果没有了声音,我们的很多活动将无法正常开展。然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很熟悉的东西,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和声音有关的一些问题。在11.15四年级家长开放日执教了《听听声音》一课,本课是声音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让学生了解对声音的认识,引发学生关于对声音问题的思考。主要是让学生静下心来用耳朵倾听周围世界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声音,并且能够对不同的声音加以区分,进行辨别,在此基础上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有一定的了解,最后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在教学内容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1.听周围的声音;2.听音叉发出的声音;3.听敲击装有不同水的杯子发出的声音。学生在第一个环节的发言非常踊跃,能够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声音,并对这些声音进行描述,这些声音包括读书声、风声、脚步声、水流声、汽车发动声、喇叭声等等。在聆听了周围那么多的声音之后,让学生想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通过学生们对声音产生的认识,我们一起进行了总结:物体之间的撞击和摩擦等都会发出声音,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下面带领学生认识一种专门用来发声的仪器——音叉,再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先轻轻的敲打,然后是重的敲打,从活动中明确音量可以用强弱来表示。最后通过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让学生认识音高,更深入地了解声音。

  本堂课的教学在实验的设计上还不够规范,特别是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更多的是盲目敲击,而没有思考到敲击后所产生声音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实验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5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有适当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在刚开的时候,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请学生说说这些分别是什么样的声音,以此来引起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刚才的声音分类,明白声音可以分为自然界的声音和人为的声音。在研究声音时,需要用到一种新的仪器——音叉,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音高和测试乐器。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介绍使用音叉的方法以及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演示。接下来要通过音叉让学生明白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但是什么是高低什么是强弱很难通过语言将其描述出来,所以这是让我很头疼的一点。在第一个班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发现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就不知道什么是高和强,什么是低和弱,后来我就反思了一下,这两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难度真的很大,怎么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理解,声音有大有小,这和强弱对应;声音有尖锐和不尖锐,这和高低对应。于是,我先让他们区分出声音的大小与尖锐与否,再迁移到强弱高低上来,这次效果就比上一次好多了。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6

  昨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因为这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在研究《走近秋天》这一课题,我让孩子们在课下收集了有关秋天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们浓浓的秋情。而这也正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学习本课时,我主要侧重了三点:

  1、有感情地朗读。

  课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在读中投入了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达到了与作者共鸣的效果。

  2、激发想象力,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以第一小节为例进行了想象方法指导。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在指导想象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道别”一词,这样,使学生不至于偏离想象轨道,接下来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想象,然后和小伙伴交流,说一说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的。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

  3、想象创作,练写小诗。

  在学生有感情朗读、想象力被激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和学生就秋天的特点做了很多交流。引导学生想像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一首首小诗脱口而出。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7

  这篇略读课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 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 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了初步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能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仿写诗歌还不是很多。

  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韵味。而体会诗歌的意义,鼓励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用自己最美的语言写赞美秋天的诗文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教学环节分为六大块:

  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㈡回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三读法

  ㈢将自学提示框里的话转化为本节课学习目标目标

  ㈣按三读法展开三轮先学后教,交流检测

  第一轮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生词。比赛读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轮自读课文,勾画诗中描写了哪些声音?诗句美在哪里?

  课堂上通过课件展示,那些有关秋天的落叶、蟋蟀、大雁、丰收等图片,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想象的大门,为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提供了帮助。

  ㈤拓展想象,升华拓展。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一环节学生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然后请小组代表把合作写的诗,在*台上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㈥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或《闻闻,秋的味道》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这几方面感受较深:

  首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采用的情境教学法和想象阅读法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让学生在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语文能力得到整体训练与提高。

  其次,品读1——3节诗,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想象画面,接下来是说画面与感受,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节诗歌。这一环节,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想象、以读悟情”。最后通过师生评议,个别读,比赛读,一起感受秋天的美好,突出重点。

  第三,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仿照诗歌用最美的语言赞美秋天。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了难点。虽然孩子们写出来的作品还很稚嫩,还需要推敲,但这种实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没有配上合适的音乐或示范带,没有出现朗读展示的高潮,没有体现好诗歌教学的特点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8

  《听听声音》作为《声音》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有适当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把眼睛闭上,静静听听教外的声音。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有体育课同学跑步的声音,有下雨的声音,有汽车鸣笛声音,老师讲课的声音等等。通过一位同学从远到近走路的脚步声让学生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音叉只有一种并且只能做演示实验,这一点就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敲打铁钉”我把铁钉改成了塑料尺发出的声音高、低、强、弱较明显,这对难点的突破会好点。科学教学必须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因地制宜的把握教学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最后通过本节课我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收获?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虽然学生有了很好的预有经验,但是没有真正体会整个实验的过程,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效果不好,科学是创造性的,教材只是根据但并不需要原班教材,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教学或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9

  学习本课时,我并没有直面新授内容。课前我浏览了课文,本课是一篇现代阅读诗,有趣也简单。于是教学本课的方法上并没有把本课当作要传授的新授内容,将后面“语文园地三”中的“口语交际”作了新授的话题。出示教材图,尽情引导学生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插入了有关看图说话,写话的要求。比如,什么时间,天气怎样?(意在引导学生能用上*时积累的四字词语)什么地方?和谁去干什么?(把所看到的加以想象修饰语,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为了衔接新课,我在引导时,使用了现代诗句的形式,板书:

  秋天是一幅画

  红红的橘子像一个个小灯笼,

  挂在枝头,

  洋洋洒洒

  时而碰头,时而私语

  它们在争着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魅力。

  听听,这是秋的话语。

  秋天是一首诗,

  一片片火红的枫叶,

  潇潇洒洒

  时而半空筋斗,时而落地打滚,

  听听,这是秋的甜言蜜语

  ……

  就这样,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我出示了阅读要求:1、文中描写了哪些事物的声音?想想这些声音的特点?(意在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特点,声音是因事物特点而定)2、秋的声音在哪里?3、文中在突出事物的特点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自己也来写写这样的诗。(这环节,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勾、画、批、写”等方式。)学生边说,我边板书,在板书的同时,也对秋的迷人景象作了些感悟,并且重复多遍,有很多孩子也能像我一样,手舞足蹈了。我像获得了宝贝似的,看着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快乐。于是出示了第一小节诗,让学生仿照写一段。(学生完成不错的,我巡视了一圈,可以说是大部分孩子都能完成。)有个女孩写到:

  听听,

  春的声音,

  杨树拍拍手掌,

  “沙沙”

  是绿叶感谢大地的声音

  ……

  我见孩子们,不但兴趣浓厚,而且进入了角色。前面已经学过《秋天的雨》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修辞运用上都有了一定的功底,“趁热打铁”把“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于是出示了题目“我的秋天”

  这下教室里像热锅的蚂蚁,有孩子说:“我的秋天在校园里”接着“我的秋天在果园里”……我将学生说的一一板书。(一看明了,每句话都能成为一番景象的总句。只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实际+想象”就是一段优美的话。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河水,就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写。还可以鼓励学生用现代诗的形式去写。)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快乐,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40分钟左右每个孩子都能写上三段以上的习作,无论是从语言的组织,层次的构建都是成功的,也有用现代诗的形式写的,挺新颖的。

  如果说,我的教学是成功的话,那我有如下反思:

  本课作者抓住了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体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本人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读与写”并联。

  一、阅读感悟写法,习作妙笔生花。本首诗歌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诗中写了两个方面的声音,一种是能感觉到的声音,如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需要心领社会而不可闻的无形的声音,像文中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如何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是本人在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亮点。

  首先要留意秋天更多的事物的景,搜集类似于诗中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吹稻谷“哗啦啦”,梧桐树叶飘落“哗啦啦啦”,风吹枯枝“刷啦啦”……然后要选择好自己所要描写的声音,按本文的诗歌形式组织语言进行续写。(这环节本人在教学中,落到了实处,每个孩子都能写了,有几个孩子真写的好“学生作品内容略”)。最后要仔细阅读自己续写的诗歌,是否做到了内容美,有韵味。(这环节尽量尊重学生的思维,不删改,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语文的快乐。)

  二、“读”是体现学习语文的快乐。本课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如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呢?这是本人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针对本课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诗歌的特点所体现的就是节奏美,只有通过“读”“悟”去想象诗歌所展示的画面。从而体会秋天的美好。比如,诗的第5节,当读到“在每一片叶子里”可以想象落叶随风飞舞的美;读到“在每一朵小花上”可以想象在秋季开放的各种野花的鲜艳清香;读到“在每一滴汗水里”可以想象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及脸上所洋溢喜庆的笑容……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三、习作与仿写。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出示第一节诗(内容略)。点拨,把秋天风刮黄叶的“刷刷声拟人化为”黄叶道别的话音“一句话讲出了树叶与树的情意,多像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出示要求仿写,见前面学生作品为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文章的体裁选定自己的教学思想。根据话题定内容,根据内容定基调,有效实施阅读与写作的同步。语文课要有读书声,每篇课文要有习作练习,哪怕是一段仿写,续写、依据内容写、日记等形式动笔练习方式,方能体现语文的快乐与实质。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0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强弱、高低等有适当的了解。

  新理念的体现:

  一、以人为本,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我将本节课设计了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活动材料也来源于生活。像今天这节课准备的钉子、和学生准备的格尺、橡皮筋、小铃铛等之类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孩子们身边比较容易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这些物品都可以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另外我关注学生,注重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们都很大胆地进行实验,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在实验的过程体验到声音也是有变化的。

  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上课伊始,结合课题让孩子谈谈想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声音有关的内容时,要注意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还应该注意倾听,在探究活动中,让孩子们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感知声音在强弱(响度)、高低等的变化。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

  无论哪一门学科,教师都不仅仅是为了教书而教书,更多的是育人。我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对比有声的世界和无声的世界(由于时间上把握的不当,最后没有出现),让他们说说,对待我们身边那些听不到声音的朋友们,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说,使学生们明白了他们是幸福的,应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地学习。更是希望他们对待那些残疾朋友们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爱。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1

  多美的一首秋天的诗歌。原来,秋天不仅有五彩缤纷的色彩,有勾住小朋友们脚的香味,还有美妙的声音。树枝摇动,那是大树在抖手臂,刷刷,那是黄叶在与大树道别;蟋蟀不停歇地振动翅膀,是在与阳台告别;蓝天上排字的大雁,飞行在白云旁边,却在悄悄叮咛白云;秋风掠过田野,送来的不是离别愁绪,而是丰收的歌吟。走进秋的田野,走进秋的辽阔的音乐厅,让我们一起好好听听这秋的声音!

  反复朗读,不厌其烦指导。只是读,仅仅读,没有目标、没有负担地读,翻来覆去地读……读着读着,有气无力的声音渐渐高昂。读着读着,东倒西歪的坐姿不知何时早已挺直。读着读着,一张张专注的小脸上现出微微的笑容。似乎,他们在反复朗读中已经听到了秋天美妙的声音!我看看时间,十五分钟过去了。我们仅仅读了这首诗。可是效果却不仅如此。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他听到了黄叶恋恋不舍地说:“再见,大树!明年春天我们再会!”

  蟋蟀振动翅膀,唱起告别的歌韵:“阳台,感谢你给我提供活动的空间。秋天来了,我要离开了。再见,阳台……”

  大雁追上白云,不厌其烦叮咛:“白云,秋天来了。天气转凉,你保重身体,记得添加衣裳。”

  秋风掠过田野,兴奋地高歌:“丰收了!丰收了!你看,这一片金色的海洋,告诉我们,今年又是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上面几段话是我记录的学生的课堂随口想象,虽然经过我的略微改动,但是也能看出来,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想象力也是丰富得很。双子在总结语文学习经验时,提到很重要一点:那就是随时知道孩子想象,随时指导孩子记录自己的佳句偶得。十五分钟的课堂朗读之后,我随口说了一句根据诗歌内容的想象,激起学生踊跃的更多的想象。说了一会儿后,我担心他们忘记自己的精彩句子,赶紧请他们写在书上,一个个奋笔疾书,仿佛都是小诗人一般。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里,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秋的声音,还在哪里?学生答:秋的声音,在香甜的苹果里;在大大的南瓜里,在挂满果实的大树上……这些回答都很好,但是佳佳的随口一句博得大家的喜欢:秋的声音,在农民伯伯的笑脸里。好几个同学都把这个句子记在自己的书上。

  这一节课我们做什么了?读课文,想象仿写。似乎就做了这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学生得到的却很多。语文课学习,朗读是根本。读到位,会读出语感,读出画面,读出想象……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2

  第三单元的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南方的四季并不分明,可是—入秋,阳光的颜色都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恩……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是这么回事——

  《秋天的雨》教得很不成功,学生显得疲惫,朗读很不起劲儿。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地想了想,一是星期一大家还未恢复状态。二是我自己被他们的吵闹弄得不胜其烦,停下来整顿了好一会儿纪律,大大破坏了课堂气氛。而且,我自己的语言渲染突然变得那么地苍白无力……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刘凌涛站起来喊:"秋的声音!"

  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

  感谢上帝!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

  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突然,念小婷很认真地问我:"老师,秋天为什么不和我们玩儿一下再走呢?"她大概还在想课上的那个"秋天为何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问题吧!我笑了一下说:"她已经和你玩过了。只不过你没注意……比如它‘呼’地一下摸了你的脸,‘唰’地一下又碰了你的耳朵。"小婷开心地笑了。

  回到办公室,念小婷的话在我的脑中反复盘旋,挥之不去。"为何不和我说一下再走?"她大概是没时间玩耍吧!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这个上课爱吹泡泡的女生。也许,下课了,放学了,她又要被推进作业的漩涡里,根本没有时间玩……

  嘿!我的孩子们自己已经找到了良方。下课了,孩子们放下笔记本,来到走廊上,闭着眼,"哇?我听到了风声!""我听到云跑步的声音。"

  听着听着,我哈哈大笑起来……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3

  教学内容:听听声音(教科版四上《科学》“声音”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3月29日

  教学地点:浙江省仙居县下各中心小学

  引领教师:胡志林(台州市书生小学)

  教学过程:

  师:你们是不是很喜欢做游戏?

  生:是

  (老师挑选了3位同学上讲台前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3位同学藏在讲台下,说一句话,让同学们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师:胡老师不太明白,你们看不见他们,怎么都能猜出他们是谁呢?

  生:听声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声音”(板书课题:听听声音)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听听这些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通过录音机播放,让学生听的声音有公鸡叫声、火车开动声、流水的声音、牛叫声、汽车喇叭声、枪声、人搏斗的声音、雨声)

  师:我们*时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生:刮风的声音

  师:你能学一下吗?

  (生模仿刮风的声音)

  师:谁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生:青蛙的叫声“呱呱”

  生:还有

  生:……

  师:*时听到的声音有很多,现在来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能听到哪些声音?

  (生安静倾听周围的声音后汇报)

  生:读书声

  生:下雨声

  师:(指黑板)这么多的声音,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哪些声音是自然界发出的,哪些声音是人活动发出的?

  生:自然界发出的有:流水声、雨声、雷声、枪声

  生:枪声不是!

  师:那哪些是人活动发出的声音呢?

  生:读书声、搏斗声、枪声、汽车喇叭声

  生:还有火车声

  师:为什么呢?

  生:火车是人开的

  师:还有吗?

  生:还有枪声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那公鸡、青蛙、牛这些动物的叫声有归哪一类呢?

  生:归自然界发出的"

  师:我们刚才听了这么多的声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的?

  生:不会!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同意这个观点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大家一致通过,认为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的。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我们*时看到的这些物体是不是都会发出声音?

  师:(举一实验盒让学生看)这里面有什么?请同学们打开看一看。

  生:小铃铛

  生:还有橡皮筋

  师:这些物体都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生:都是固体

  师: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固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会

  生:不会

  师:我们还是做一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不是正确

  师:小铃铛,你们准备怎么做?

  生:摇一摇

  师:橡皮筋呢?

  生:弹一弹

  师:请各组从抽屉里拿出实验记录表,我们边做实验边记录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

  生:橡皮筋用手拨,它能发出声音。

  师:你是怎么拨,做给大家看看

  (生做实验演示)

  师:你在拨橡皮筋的时候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橡皮筋变细了,变长了

  生:发出声音了

  生:声音不是很响

  师:大家仔细看,我们拨橡皮筋的时候,是不是拨了一下松开手后,橡皮筋就不动了?你们再做一遍

  (学生做拨橡皮筋的实验)

  生:不是

  师:那怎么样的呢?

  生:还在继续动的

  (学生继续汇报实验发现)

  生:小铃铛用手摇,能发出声音(学生边演示边说)

  生:塑料杯用手捏,能发出声音(学生边演示边说)

  师:那我们现在能说固体会发出声音了吗?

  生:能

  师:我们能说有些固体能发出声音。

  师:老师在你们桌上准备的材料中,除了固体材料外,还有什么?

  生:水

  师:水是……

  生:水是液体

  师: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液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能

  师:怎么验证?

  生:用吸管吹

  师:只能吹,可不能吸

  生:吸了脏的水会到嘴巴里去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用手摇

  生:倒

  师:怎么倒

  生:用杯子舀起来,再倒到水槽中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用小棒搅拌

  师:(演示动作)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现在我们对照记录表2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边演示汇报)

  生:用吸管吹,水能发出声音。

  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发现许多泡泡。

  生:第2个实验用小棒搅拌,水也发出声音。

  师:这声音是怎样的?

  生:哗啦哗啦的

  生:我们发现倒水也能发出声音。

  生:倒的越高声音越响

  师:这真是新发现!

  师:那现在我们发现液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能!

  师: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和液体能发出声音,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气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师:气体我们怎么研究呢?

  (老师演示实验“吹笔套”)

  (有些学生吹起了口哨)

  (学生实验“吹笔套”“捏塑料哨子”)

  生:气体也能发出声音!

  (小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师:这些声音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生:不知道

  师:这样吧,还是让我们做个游戏来研究吧。

  (1、请一同学上讲台蒙上眼睛做“分辨发声物体的方向”的游戏,发现这位同学不能分辨出方向,于是再请7位同学上讲台重新做“分辨发声物体的方向”的游戏。2、辨别声音远近的游戏。3、辨别声音大小的游戏。)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声音有哪些不同?

  生:声音有方向不同、远近不同、轻重不同

  师:声音的轻重不同就是声音的大小不同,声音轻也就是声音小,声音重就是……

  生:大

  师:声音除了方向、远近、大小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老师利用口琴吹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辨别“声音的高低不同”)

  师: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1:大小不同

  生2:远近不同

  生3:高低不同

  师:看来同学们对声音的高低还不是很清楚,这样的声音是高低不同的。

  师:我们再来听听高低不同的声音。

  (用8个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敲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生很惊讶!

  师:其实,我们回到家里,也可以用碗或玻璃杯做这个实验。我们做这个实验时思考一下:到底水量多的声音高还是水量少的声音高?我们甚至还可以利用玻璃杯和水做成乐器演奏乐曲。大家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们研究学习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声音有方向不同、远近不同……

  生:我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生:我有意见,有的不会发出声音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灯泡

  师:物体不是无缘无故就会发出声音的,到底怎样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这也就是我们下次科学课要研究的。

  师:现在我要考一考大家

  在小黑板上出示题目

  生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生2: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等不同。

  师:下课回去以后你准备做什么?

  生:我准备回去做敲碗的游戏

  师:准备怎么做

  生:碗里面水有多有少,再敲

  师:对了,等你们实验成功了,再告诉胡老师或你们的科学老师,好吗?

  生:好!

  下课。

  【反思与建议】

  这是我在“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中上的一节课。台州市教育局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名师送教”工程,举行“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台州市的小学、初中、高中的省市名师在台州市农村学校开设300多节示范课,向农村学校传经送宝。20xx年3月28日,台州市教育局在仙居县教育局八楼会议室举行了“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的启动仪式。3月29日,台州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各学科省市名师40余人分别到仙居下各、白塔等农村学校正式开示范课支教。小学科学学科市教育局选派台州市书生小学胡志林老师和路桥小学的郑灵亮老师参加支教,支教地点是仙居县下各小学。29日上午,小学科学组先由下各本校的王燕*教师执教《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由两位支教教师分别开设一节小学科学示范课。

  “听听声音”这节课,我在第一个活动“倾听周围的声音”中让学生先听同学的声音游戏引入,再听录音机的各种声音的录音,回忆并模仿*时听到的声音,静下心来倾听教室周围的声音等,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体验到声音是多样的,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然后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在第二个活动中通过听固体、液体和空气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在第三个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通过游戏使学生体会到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的不同。

  这节课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是:1、学生对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易混淆,学生搞不清楚声音轻重、响与不响是指大小呢还是指声音的高低;2、学生分辨声音的方向、远近也有一定的困难;3、对八个水量不同的玻璃杯能敲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很好奇,但究竟是水盛得多时声音高呢还是水盛的少时声音高听不出来。

  建议:用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来说明声音的高低、大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声音很响是指声音大不是声音高;用玻璃杯盛得水量不同,声音高低不同的实验中,老师们请注意:两只看起来大小一模一样的杯子,敲击空杯时声音的高低是不太相同的,有的高低相差很远。如果用这样的杯子去盛水,会影响学生得出“水盛得越多,声音越高;水盛得越少,声音越低”实验结论的。所以在给杯子盛水前老师要先敲敲空杯子的音高,要挑选空杯子时音高差不多的杯子盛水。盛水的量,有音乐经验的老师最好能在水杯上敲出音乐来,那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更浓。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4

  这节课上下来,虽然较清楚地上完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经过各位老师的评课以及自我反思总结有以下几个不足点: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速度太快了,最后一次上课我居然用了32分钟就把课上完了,归结原因在于个别环节我过度的太快了,比如介绍音叉这一环节太快了,介绍的太简单,不够详细,还有实验的分析不够详细,所以时间上就少了。而且课简单上了,就感觉太常态了。

  二、课一开始没有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过度也太快,就简单地给学生听几个声音,按照贺老师的建议我应该一开始就拿出各种各样的乐器让学生听,让他们听各种声音,用各种词语来描述声音,然后区分这些声音描述词的区别,再让学生用实验区分,所以这一点或许要把教学设计全改了,不过也确实如贺老师所说,课的设计过于*凡和简单了。所以以后我会按照贺老师等的设计再去试教,不过对于设计过后课堂的调控可能更要难了,之前张老师和王老师也帮我想到过和贺老师一样的想法,但是就怕课堂调控难度增加,所以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

  三、我的课太于*淡了,我本人上课不够有激情,就是和学生有距离感,所以今后要在教学当中培养自己和学生的亲和力,这样我的课才会更加饱满。

  四、在授课上有个地方忘记讲了,那就是要向学生提出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只是强弱不一样,而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是一样的,而高低是不一样,这节课我没有好好利用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中的内容,其实学生有所发现我就应该提一下,这样也将这节课的程度拔高了。另外这节课的每个环节链接有点生硬,要思考如何设计是得课堂更加顺畅自然。

  五、这节课的板书还是有点不够写的大气,个别字的板书有点草,虽然知道给小学生上课的板书要一笔一画的写,但是有时候上课的时候一开始还记得字要写好,上到后来就忘记了,看来这方面意识还要提高。记住字要一笔一画写,而且板书的排列要大气整洁。

  六、评课的时候丁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今后要多关注的一些宝贵建议,这些都是我*时会经常忽略的

  1、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觉举手的学生就经常举手,不举手的学生就一直不举手,似乎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时间和教学设计的关系会一直叫举手的学生,不举手的似乎不会去提问或者让他们回答,反思一下,确实这样长期下去,我只是在给举手的学生上课,对于不举手的我们不去照顾不去关注我们就会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学生不举手,或许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举手,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作为老师就要及时关注。

  2、教学评价要跟上

  丰富多彩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能给一些不好的学生来个警惕,甚至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指点迷津,所以作为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教学评价方面还不够,对于课堂上的评价不够及时和丰富,以后要多关注这一点,这也会使我老师个人的教学素质更得到体现。

  3、课堂总结要细致

  这节课上下来,我的课堂总结还不够全面,丁老师说他听别人的课很关注这个老师的课堂总结是怎样的,往往很多老师的课堂总结都会倾向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教学结论,渐渐的学生也会慢慢得跟着老师走,以为总结就是说说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我的这节课学生的总结很简单,就是我板书上一点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或许这和我自己的总结习惯有关,丁老师说其实这节课的总结不但是总结重点概念,还要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认识了什么,通过实验有什么感受等各方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关注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为本,不要为了叫知识而上课,小学阶段的科学其实要让学生增加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到了初中有话可说。这一句是教研员贺老师说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5

  《听听,秋的声音》,光读这题目,已觉浓浓的秋情沁入心怀。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走进秋,走入诗的意境,让人仿佛听到了《秋日私语》的琴声在缓缓奏响,风采落叶“沙沙”作响,菊花仙子们在边歌边舞,那绽开的谷粒在欢呼,枝头的果子在颂扬……诗歌就是如些的优美,遣词造句富有无穷的想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了一股永恒的美,读着读着,只觉满齿余香。

  欲说还休——激情

  如何把秋天独特的美带给学生,让学生聆听到秋天美妙的声音,体会到诗歌遣词造句的韵味,展开想象的翅膀抒发胸中的诗情,是本课展开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随机引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用心聆听秋天的秋语,感受秋天浓浓的秋情,有不舍、留恋、喜悦、开心——

  ——师:黄叶和谁道别,会说些什么?

  ——生:黄叶和大树妈妈道别。

  ——生:黄叶和大地母亲话别。

  ——生:和小草道别

  ——生:┅┅

  ——师:那它会说什么呢?

  ——生:大树妈妈,再见了,明年春天再见!

  ——师:大树妈妈又会怎么说?

  ——生:孩子,去吧!投身大地的怀抱,你会感到温暖!

  ——师: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也唱起了离别歌,大雁也飞往南方过冬去了。(多媒体出示大雁飞行图),大雁它会对它的朋友叮咛些什么呢?

  (生沉默)

  ——师:每天早上,当你背起书包上学时,妈妈会对你说什么呢?

  ——生:我妈妈会说:“上学路上要小心,注意安全。”

  ——生:我妈妈会说:“上课要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

  ——师:是啊!这就是叮咛,妈妈的叮咛饱含着对你的关心和爱护,那大雁又会对它的好朋友留下些什么话呢?

  ——生:大雁会对小树说:“再见,我亲爱的朋友,好好保重,明年再相会。”

  ——师:“再见,大雁,你也保重自己。”

  ——生:大雁对青蛙说:“青蛙,我们明年见。”

  ——师:好的,你要保重啊。

  ——生:大雁对蚂蚁说:“快准备粮食吧,别偷懒,要不,冬天会饿死你的。

  ——师:是,我得赶紧准备粮食去。

  ——师:留在这里的朋友听到大雁的话,心里会感到多么温暖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齐读)(配乐)

  (诗歌给我们留下了空白,带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一声“黄叶道别的话音”,让我们体验到了依依的惜别之情;一句“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一阵“暖暖的叮咛”,让我们品味着真切的情谊。)

  情不自禁——续情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是我这堂课教学的另一特点。说来也巧得很,在上这一课的前一天,学校刚好组织去秋游,我就从看景物想象秋天的声音入手,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引发想象,最后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想象创作,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张开翅膀尽情驰骋。

  ——师:昨天我们去秋游了,在大自然这个美妙的音乐厅里,你还听到了那些秋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小草的声音

  ——生:我听到小青蛙的“哇哇”声

  ——生:我听到小鸟的“吱吱”唱歌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课后反思》全文共1356字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扩展7)

——美术教学反思

美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术教学反思1

  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实施合作学习,设定合作的主题,调动学生的合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本事。

  设定课堂的学习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共同完成课堂任务。以《春天的畅想》为例,教师以朗读朱自清的散文《春》,引导小组探讨对于春天的畅想,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遐想。小组共同交流对于春天的畅想,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每个小组准备绘画工具,共同商讨设定如何把文字的记录转化成绘画的形式,传授一些绘画的技巧,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掌握必须的绘画技巧,培养学学生的团队意识。

  引导和小组形式的结合,打破了传统的以讲课为主的教育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被进取的调动起来,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与他人交流的本事和自我的表达本事,灌输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和师生的配合。教师的引导决定着课程进展的情景,驾驭课堂的本事。怎样控制课堂的突发事件,以及如何妥善的处理。

  此刻一向在提倡“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总结和反思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做到不犯二错。争取再学习的机会,进取培养自身再学习的思想和习惯。

美术教学反思2

  《谁涂得最漂亮》教后记:这节课是教学生如何涂色,具体要求是力度均匀,整齐有序。大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好,涂得很漂亮。但亦有极个别学生涂得凌乱了一点,经指点有所进步《黄色的果实》教后记:这一课也是填色练习,我通过在课堂上示范,让学生观察雪梨、香蕉的明暗关系,涂起色来更有立体感,效果更好。

  《邮票设计》邮票是传递信函时表明纳付邮资的一种票证,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通过学习邮票设计,掌握设计邮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初步了解邮票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票面结构。并通过设计邮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花瓶上的图案>花瓶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室内装饰物。本课通过欣赏各种花瓶的造型,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并通过学习*面造型设计,掌握一定的设计方法,开拓学生的创作思维。《藏书票设计》收集藏书票与收集邮票一样,是青少年和儿童喜爱的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本课通过欣赏、制作藏书票,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参与健康有益的收集藏书票活动的热情,综合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美术教学反思3

  五年级《哆来咪》这一课是巧妙的将音符、色彩、形体的渐次推移融合在一起,借助音乐旋律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体验到生活及艺术作品中,由于形和色渐次变化所产生的一种韵律、节奏的美感。活动一的内容是让学生利用编钟的原理,制作一组简单的水*琴,并利用色彩渐变的规律来画出线描图案。。学生将形状大小相等的瓶子内装入逐渐变化的不同量的水,然后在水中放入同等量的颜料调匀,这时,七个瓶子中的水量借助渐次变化的有色水清晰地显现出来,并在敲击时发出渐次变化的音高,还可以敲出简单的音律。学生在制作水*琴时,放入水*琴的颜料多少有时候把握不太准,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表现色彩简渐变的效果可采用方法有:烘染法、叠晕法、点绘法等。本课主要讲解叠晕发,这种方法学生易于掌握,节奏、秩序感强,它从一种颜色开始,按照一定的递变顺序,逐块涂另一色而产生阶梯渐变效果。引导学生学习并叠晕法调出色彩的阶梯渐变效果,完成简单调色和涂色。学生在制作渐变色卡这一环节,我在演示时演示的不够充分,以至于作业完成的不够好。在这一环节,不能过于高估学生的能力,老师应给与充分的示范及指导,在作业时出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且一起研究解决的方法。

美术教学反思4

  小学生学美术,很多人认为只要学会画几个人,画几只动物,涂涂颜色就行了,其实不然。如果学生不喜欢学或学得很累,就会以致于一见上美术课就头痛,甚至在美术课无聊地打发着时间,美术教学就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课前和课后,我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既能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本事,下头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造就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小学美术教科书上,每一课都仅有几张插图,其他的资料就比较少,所以我们上一堂课就需要很多的准备。在备课中,我力争以充实的资料来吸引学生,经过听听、说说、玩玩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比如,六年级“纸工饰物”这一课中,我结合此刻的天气情景,说说青蛙是因为冬天到了,它要去冬眠,所以分外的着急,它要到小石洞去冬眠了。学生制做好了以后,我让学生思考小青蛙能否站立呢,请他们发挥想像力。问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并且将好几种方案都列了出来,然后我再让他们将自我认为最好的方案制作出来。

  小青蛙做好后,我们又能够做其他要冬眠的动物了。这些作业,所花的时间不多,但都是跟现实有关的事物,在学习的同时也帮他们解开了心中的迷雾,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最终,我叫他们都带领动物去冬眠,童趣一点的语言原先以为六年级学生难以理解,但我的顾虑却是剩余的了,一堂课,既简便欢乐又严谨地完成了。

  二、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六年级的美术课有一部分是关于“戏曲人物”方面的训练,我们南方的孩子,普遍对京剧感到陌生、遥远。在进行授课时,学生会对京剧人物的“老生”、“花旦”、“小生”等等主角觉得陌生而枯燥。

  我给他们讲了杨门穆桂英这位女将的故事,及时放了一段穆桂英挂帅的京剧影片给他们看,并把讲台变成舞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着京剧英雄人物的动作,一个个表演得十分认真,进取性高涨。我当场示范了一幅“武生”的戏曲人物图,故意弄得比较幼稚,让他们也勇敢地进入了创造领域,到达了较为梦想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课安排得当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提高了他们自觉的艺术创造力。

美术教学反思5

  教学反思:

  新的教材改编之后,《画家笔下的童话》由五年级变成了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显然一年级的教学不能跟五年级的一样,首先是目标定位就应该有所区别。这本是一堂欣赏?评述课,但对一年级只是说,感觉对于学生的考虑欠缺,所以还是安排了一个动手环节,主要是欣赏,通过动动手深入感知,升华欣赏所获。其实这也是不低的目标了。

  看了书和教学参考之后,感觉教材的设置是有欠妥之处的。低年级,尤其是起始年级,安排纯粹的欣赏?评述课,是否妥当?欣赏评述的度把握到怎样的程度?色彩的明暗、对比变化,造型上的大小和组合变化,整个画面的节奏和韵律感觉,以及画面的快乐和孤独是由色彩冷暖带来的,这都给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小朋友讲,我感觉怎么着也是要求过高了。一年级的小朋友对于色彩丰富变化是有感知的,但是是比较笼统的,能用到五颜六色,从中获知画面色彩富有变化是美的一种,这已经可以了。对比和冷暖色这是在小学中高年级要去分析和初步掌握的内容,这样的下移我否定。造型上的大小变化这个一年级的学生能够理解,很多学生是根据生活经验中的自然大小来分析的,而绘画中的夸张因为与众不同,学生也能领会。而节奏和韵律更是有些过于专攻,一年级的孩子大可不必要这样去领会的。

  教材是“死的”,教学应该是“活的”。在这里要活用教材,才不至于上死课堂。如何活用教材?

  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定要把握好目标定位。同样的教材其实可以在各个年级不同学生中进行施教,以生为本,教材为辅,正确定位目标即可。画由故事而来,这样的感知我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已经足够。所以第一个目标我的定位是:了解插画艺术是根据故事内容表现的绘画。第二个目标我取了最能认知到的并能加以运用的美的法则,色彩变化和造型大小变化去分析画面:会用浅显的美的法则对插画进行简单鉴赏。第三个是动手去进一步感受故事插画,这主要考虑是一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尝试用学习到的方法进行插画表现,培养对插画的兴趣。

  除了目标把握,还有就是课本图片的运用。一定要取舍,不能统统取之,这样只会让学生眼花缭乱。

美术教学反思6

  本次活动我在去年上过了,觉得上下来的效果不错,因此选择了这次的活动。但是这次上下来却不如去年的,我真是想不明白,值得我好好反思反思。

  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吹点画,他们都觉得很新奇,在活动中,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前半部分我觉得不错,孩子们能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例如:梅花树长得怎样?有幼儿答:弯弯扭扭的。孩子的回答非常好,我给了他及时的表扬,这样的回答是我事先没有预想到的,我还在想怎样才能引导弯弯的这个特征上呢!又如:花瓣长得怎样?孩子回答:圆圆的。我事先想怎样才能引导到像手指的这个特征上,这样一说,圆圆就很像手指了。在第二环节教师讲解示范吹点梅花时,我觉得讲解已经非常详细了,在孩子操作前,也提出了操作的要求。

  到了第三环节幼儿操作开始慢慢不行了,孩子用水粉笔慢慢的在滴墨水,但是滴一次不够,两次也不够,需要滴好几次,他们的耐心慢慢在磨灭,有的幼儿就滴一两次开始吹,就叫嚷起来了:“老师,我吹不出来。”我忙的不可开交起来,好几个孩子都吹不出来,可把我急坏了,后来就匆匆收场了。我左思右想,可能是用水粉笔错误,应该用毛笔,因为水粉笔比较小,蘸不到墨水,导致滴不下墨水来,记得去年是帮孩子们滴好的黑色颜料,所以效果不错。不用毛笔可以用眼药水的瓶子,这样一滴就会有很多墨水滴下来了。还有可能是这个墨水的浓度太高了吧,如果给它稀释一些,可能会好一些。孩子在吹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由于我没有为他们提供吸管,这是考虑上的不足,如果在准备上更充分一些,也许效果会更理想,会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如果解决了吹画的难题,那么后面的都不是问题了。在用手指印梅花时,孩子们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希望听课的同事姐妹们给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想,通过这次反思后,以后再来实施这样的活动时,会心中有数。

美术教学反思7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节日的装饰》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一些《快乐的节日》等一些有节日氛围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四、注重对学生学习评价: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学生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评价以肯定为主,老师评价和同学及学生自己评价有机结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

美术教学反思8

  新课程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动手实践中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朝着目标和方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本堂课我用实践法导入课题:

  1、让学生准备一些表面粗糙的物品,让学生用手触摸,通过感受每样物体的触觉来理解物体表面这些粗细不同的纹路。增加课题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感受肌理》这课题的学习兴趣。

  2、课件制作: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来自不同领域的肌理的视觉美,形成对美的事物的向往。

  3、开展——最佳“感受肌理”设计制作比赛

  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和同学互相讨论,一起构思自己的画面,也可虚心听听小组其他同学的想法,一起学习制作一份肌理构成图,同时也可耐心主动地向另一位同学传授自己的制作方法。

  这种教学活动可使接受力弱的学生再有一次学习机会,减轻在课堂上教师作巡回辅导因学生数量多而无法顾及全面;也可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使接受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地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第一次的能力转换,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再次提升他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本课从人们的认知规律出发,即“感知——思维——知识——技能”,始终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实验、竞赛等方式,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象,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工具材料,发挥全部技能去表达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爱的形象。在课堂上同学们看到自己手中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都雀跃不已,有学生说:“*时生活中并不怎么关注所谓的美,而今天肌理一课让我感到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好!”还有学生说:“我第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成功真是一种享受!不要畏惧,其实我真的能行!”……我想,作为一名美术教学者,能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地学习并掌握知识,这是最重要的!

美术教学反思9

  本学期我不但担任本班美术教学,同时也担任本班的美术兴趣班老师。

  上学期小班的美术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为主。

  主要方式是涂色、添画。

  整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绘画水*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本学期我是在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的基础上,注重对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及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我以指导为主,强调创造的过程,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并与其他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主动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孩子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

  幼儿借助画画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但小班孩子年龄小、控制力差,绘画水*低,正处于涂鸦期,我觉得正确的观念和适当的方式引导是激发幼儿美术活动兴趣的关键。

  1、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

  春天,它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开展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捕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玩一玩,并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孩子观察、欣赏的时间,引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使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清晰丰富的印象,帮助孩子们积累丰富具体的、直接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孩子们想画、爱画的欲望。

  如:在进行绘画“小蜗牛”前,我们通过让家长先带孩子们一起去观察小蜗牛,先对蜗牛有个初步的了解,从它的形态、形状,身体上的纹路。

  不但引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关于蜗牛的感性认识,为绘画“小蜗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把它表现在画面中。

  2、适当的示范。

  小班孩子对事物的美感、形象思维还处在启蒙阶段,缺乏相应的表现能力,若任凭孩子自由发挥,而没有正确的示范、引导,那么就会出现空有过程而没有结果的局面,从而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孩子美术表现力的发展。

  为了避免幼儿对范例的机械模仿,因此我在向孩子示范时,并不要求他们模仿,而是通过把所要表现的事物进行分析,然后示范其主要的外形轮廓。

  在这过程中,我结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用自编的小儿歌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事物。

  3、恰当地指导。

  小班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坐不住,绘画活动中总喜欢自言自语,任我多次提醒、控制,但还是闹哄哄、始终难以安静下来,他们的绘画水*也较低,不能自如的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因而,在作画时,我总是鼓励孩子边说边画,尽情地释放孩子自己的情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为此我改变以前的这种做法,相反地在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放心地边画边说,如:在绘画在画小朋友的身体时。

  幼儿边画边说:“一条线是妈妈,一条线是爸爸,再画一条线手拉手,”边画边说,孩子们既掌握了绘画的技能,他们自己的感受又能得到释放,乍一看,活动室有点乱哄哄,仔细瞧,孩子们十分投入,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完成了。

  所以说,在指导幼儿作画时引导幼儿“说”比较可行,每一次美术活动,我都允许他们绘画的结束后与同伴交流、提问。

  如:请小朋友悄悄地告诉旁边的好朋友,“你画的是什么?它们在干些什么事情?他们在什么地方呢?”孩子通过说,掌握了绘画的技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作用,从而促使孩子大胆用色、大胆表现及想象创造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在指导幼儿画毛毛虫的不同动态时,我尝试使用“基本形”不变的方法,引导孩子让自己的毛毛虫从不同的方向爬过过来。

  通过多次的示范、指导、练习,孩子们对此有了初步认识,孩子们都能从不同的方位变出自己想象中的毛毛虫。

  因此在绘画中对孩子们要求要高一点,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在今后的美术教学活动中,还有许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究,值得我们去反思。

  我将努力探索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中,获得经验和知识,使每个幼儿都能在不同的水*上有所提高。

  下学期我将让孩子们尝试了其他不同的画法,如滚画,吹画,染纸画、刮画等,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以幼儿为本,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要充分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欣赏孩子,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呵护他们的创造潜能。

美术教学反思10

  《夜色》是一篇短小的诗歌。课前我让学生说说对于夜晚的感觉,大部分学生都说有些害怕,觉得晚上挺恐怖的。进入备学熟读课文、学习字词。找出小作者心理的变化,他的爸爸妈妈都帮着他做了哪些努力。后来他发现了夜色中的哪些美好的事物。第一课时后,我留了一个作业,晚上和爸爸妈妈去外面散散步,看一看夜色。第二天我问学生,有的说晚上看到人们在广场跳舞很热闹;有的说晚上去遛狗听到有脚步声,原来是一只小狗来找他家小狗玩;有的说看到了小鸟从树上掉下来。

  之后我和学生们又一起学习了几个描述夜晚的词语。最后留下充分的时间书写本课生字。我发现现在有些学生们已经开始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写生字,他们把一笔一划的把字些好看作为目的,而不是单纯追求速度。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能在课上就完成家庭作业,他们很开心。课文的背诵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所以这一课他们学得很轻松。

美术教学反思11

  反思一:孩子给我的印象

  美术课向来都是轻松愉快的课,在一节美术课上,孩子的画都是杂乱无序,乱七八糟。大人看了,往往都会摇摇头,但仔细一看,在无序中又会发现儿童天然的童真,烂漫稚拙的雕琢,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就是这些点点滴滴都足以让大人相信,孩子所拥有的优点,是很多大人所不能比的。所以对每个小孩子,我都非常喜欢和尊重他们的画。

  反思二:课堂教学

  一节美术课的时间很短,似乎一说就过去了,我很珍惜上课的时间。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都放在美术教学上。有时在课堂的组织上难免会出现无序性的矛盾。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对于这样的情况我都会有机的抑制一下他们。但也不会很强硬的要求他们端端正正,规规矩矩的坐在那里自己画自己,有时课堂的太过有秩序往往会让他们交上来的画“大众化”。

  发思三:教学内容

  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美术课,因为美术课比较好上,其实不然。现在的儿童给美术老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太难的画他们不懂画,太容易的画他们又不想画,传统的训练又枯燥无味。这其中就需要美术老师对自己的绘画手法进行另一个层次的转变。比如在一节《公园的一角》绘画课上,在一个班示范时,学生说很难。结果学生问题多多,效果也不好。回去后我思考了一番,换了一种简单的手法--画“鸡蛋”法,结果简单的手法画出效果显著的画,学生很喜欢,教学成果也容易出。

美术教学反思12

  《我学大师画头像》一课是上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重在让学生欣赏与了解莫迪里安尼的作品,学习色彩的搭配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力求做到能让学生在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1、和谐自主的学习

  通过搜集-交流-欣赏-讨论-观察-实践的教学过程,采取民主、*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让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融于作品欣赏的全过程,感受大师的绘画风格,对人物头像的夸张表现,对色彩的搭配运用。让学生在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中获取学习的经验。

  2、小组式学习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就要还给学生的“自主”权力和一些活动空间。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

  在课中运用小组式学习,由组长组织其他同学进行作品欣赏,并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等,再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全班)的交流讨论。如:先在小组内交流对大师作品的欣赏评价或提出问题,然后再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谈谈各自的看法或感受等,通过小组人员的集体力量和智慧来认知、感受。在全班交流时,教师只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搭桥”、“铺路”,让刚才有所得、有所悟的学生代替解惑。

  3、观察感知

  在这节课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直接的视觉刺激,让学生对大师的不同作品有一个观察、感知的过程。

  观察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力。在让学生欣赏、观察时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善于观察感知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像的发展。

  4、实践创新

  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涂一涂的绘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变一变、创一创,尝试运用其他彩色来表现空间,将大师的白描作品进行再创造,进行有创意的表现,将课堂对色彩所感受到、认知到内容得到净化、升华。

美术教学反思13

  以手工制作为主轴的美术课,课堂较活跃,学生情绪饱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以下几点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一、教学引入

  堂课遵循了小学生喜爱童话故事的心理特点,巧引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中。遵循新课改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不同形式的启发引导点拨下,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到小屋的设计、制作中。

  二、教学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

  1、故事激趣,巧引课题。通过故事情节引出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触动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出课题。

  2、引导分析,启发想象。在课前预习和课堂大胆思考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交流并描述各自设计的方向。(可以小组先交流)

  3、欣赏作品,拓宽思维。教师演示纸盒小屋的制作步骤。鼓励学生制作小屋时,可以制作方形、椭圆形等外形,并可以夸张设计,使制作的小屋更有新意。同时,让学生明白要制作出与众不同的房子,材料一定要新颖、独特。

  4、设计制作,鼓励创新。依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辅导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5、展示作业,总结评价。组织学生,进行欣赏评价,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6、故事小结。将学生的设计方案回归到故事中,并鼓舞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引申出课题以外的知识修养,给予学生更高的思想道德的提升。

  在教学中也有遗憾之处:

  1.教学中还有很多时候对学生不放心,怕耽搁时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学生说得不流利时,急着去帮忙,在不自觉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了一些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机会。

  2、为抓紧时间,板书过于潦草,不利于一年级学生的阅读。

  3、演示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

  4、讲课儿童趣味不够,应该再有亲和力一些。各环节间联系不够紧密。

  5、时间掌握不到位,备课中应该明确标出上课时间进程,才不会出错。

  6、更换教室上课时,没有提醒学生将工具备齐,出现忘带书的情况。

  7、给学生评价时方法显得有些单一,不够准确,看来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有待改进。我作为一个新教师,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和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由此可见,教学可利用资源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在时刻运动变化着的课堂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转瞬即逝的生成性资源,为学生开辟课堂上的“动感地带”,使学生的课堂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科学创造新生活》时,我要求学生画画自己的手,我试图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增加必要的形象造型,使手更加的生动、神秘。我在一旁不禁替他们着急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是神来之笔,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学生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潜力,都可以为教学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当你在课堂上为某个知识重点、难点一筹莫展时,如果能够巧借学生自发吹来的“东风”,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堂课我紧紧的抓住了学生送来的“及时雨”,才使得课堂上思维的火花竞相喷射。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巧妙应对且将教学继续下去,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有效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新课程改革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只有宽松、自由、开放、生成的课堂才是“动态”的课堂。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教案“活”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我们的孩子“发展”起来!

美术教学反思14

  在课堂教学进行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非常重的一个环节,一个能引人入胜的情境问题,可以营造非常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能真正站在学习主人翁的位置上去学习,因为好的情境问题能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去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地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对于我们要构建高效课,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在教学《变脸》这一课时节,我深入地钻研了教材,同时,也站在学生地角度去思考,在预设问题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层次预设,中等生及差生都能有兴趣参与到所提的问题中,而不是抛出一个问题,便石沉大海,这就更需要所提的问题,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兴趣、引发争议。情境式地导入就显得很有必要。

  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电视剧,在开始新课之前,用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对变脸有什么了解吗?”来导入新课,这样的提问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很多关于变脸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把握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是如何变脸的,让学生用当地方言来朗读表演剧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这也为学生理解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很好的铺垫,也不再是课本是课本,学生是学生,老 师是老师了,学生与课本*等对话,我也看到了潜藏在学生身上的表演欲望,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真正去体验、去感悟,会比老师循规蹈矩要有成效。

  课后布置学生把原剧本改编成一个小品,再次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就当作是“老头儿”或是“狗娃”,分小组表演,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照顾到,而不单是只是那些善于表现的同学才有表演的机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个人对作品中的人物会有不同的诠释,让每个学生都能分享成功的喜悦。

美术教学反思15

  童年是三年级的美术课,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不同时期的以童年为表现主题的作品,说出自己的童年往事,感受童年的欢乐与幸福。本课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不足,现就其本课的亮点与不足 加以说明如下:

  1、巧设悬念,激发求知。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新学知识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教材具体内容,恰当设置悬念。在导入环节 ,我首先播放动画MTV《童年》让学生聆听这首歌曲的同时,思考歌曲的主题,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进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2、创设情境 激发表演

  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年龄特点创设情境,使儿童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体验情境。利用表演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触动学生的感觉,使学生由一种艺术的感觉转化为另一种艺术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童年往事,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这一环节时,我播放了学生童年照片,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学生的兴致极高,积极踊跃引发内心深处的往事。这样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很快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同时学生们的精彩讲述,也构成了一幅姿态各异又统一和谐的童趣十足的画面。

  3、不足: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讲述自己的童年往事这一环节,应该说学生讲述的内容是非常不错的,只在介绍时的口语表达上有些欠缺,有些同学不能有简捷明快的语言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意图。在日后的教学我要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的同时,也要积极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做到能绘能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努力将轻松、愉快、和谐融于教学文化全过程,才能*孩子的全身心,使学情绪愉快,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乐学好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访问:画画 反思 听听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1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100字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1000字 美术听听画画教学反思1分钟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