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中国人物画中眼睛的描绘

浅谈中国人物画中眼睛的描绘

时间:2023-05-14 08: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国人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以人物画发展的过程为主线,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及画家,就人物画中对眼睛的描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以及中西人物画的介绍对比,笔者从中总结和阐述中国人物画眼睛描绘对传统的传承和对西方的借鉴。在分析世界名作的同时,除了分析画家的技法和风格,还要更深层次地分析作者赋予画作的精神,这才是解读大师作品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人物画 眼神 传神写照

一、眼睛在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哉?”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就是眼睛可以暴露人的善恶美丑。内在心理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从眼睛中反映出来,比如,眼神沉静,表明这个人遇事沉着冷静、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眼神较为散乱、游离不定,说明此人六神无主、精神萎靡;眼神阴沉,说明这人心狠手辣、凶险无比;眼神呆滞,说明这人内心无比惶恐、神经错乱;眼神上扬,则傲慢无礼;眼神下垂,则说明遇到无法解决之事,内心苦恼。在人的各种状态下,眼睛都可以反映此时人物的心态及内心状况,所以,眼睛是观察人内心的最好通道。

中国人物画中对眼睛的刻画较为主观。古代中国绘画对人体了解有限,眼睛结构仅存在于眼睛的表面,也很少有与周围环境光线的结合,眼睛毫无光泽度及变化,但中国画笔触流畅,人物显得生动形象,更加注重通过眼睛来展现人物的内在品性。中国人物画注重用线,流畅的线条使原本生硬呆板的人物变得灵动洒脱,这就是中国人物画最奇妙之处。人物画源于战国时期,早期人物画不注重人物眼神的描绘,画上人物显得较为呆板。例如,战国的《宴乐渔猎攻战纹壶》,画中人物众多,动作各异,但人物以剪影呈现,千篇一律,毫无内在美可言,仅仅是为了记录事件。这就说明中国古代绘画缺乏对眼神这个关键部位的刻画,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够真实,人物呆板木讷。可见,人物画中对于眼睛的刻画是很重要的。

二、中国历代人物画中对于眼睛的描绘

(一)传神写照,东晋人物画对眼睛的描绘

东晋顾恺之人物画的特点就是“传神写照”,而人物的眼睛又是神之所在,人物内心的精神及性格特征都是通过描绘眼神来传达。《洛神赋图卷》中,作者将洛神的双目画得格外傳神,双目凝视,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曹植的眼神则惊疑、飘忽,二人隔岸遥遥相望,表现出留恋踯躅而又遥不可及的样子。这些细节描绘通过眼神传达出哀伤的情调和无限惆怅的情意。顾恺之认为评画的第一标准是“传神”,而对于眼睛的描绘决定这一标准。眼睛传神是很重要的,表现眼神也是最难的,他说,在画眼睛时“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画家只要抓住眼神的刻画,四肢体型的准确与否对“传神”的影响不是太大。

(二)风格多样,隋唐五代人物画对眼睛的描绘

唐朝初年,人物画受到外来影响。这个时期的人物画继承了东晋的传神写照的手法,更加注重对人物画中眼睛的描绘。阎立本的《步辇图》最能体现,画中的唐太宗神情庄重严肃,眼神深邃、目光如炬,坐在步辇之上有一种俯视众生的威严感。而吐蕃使者禄东赞拱手致意,神情拘谨,目光沉静而又不显呆滞,和唐太宗的威严形成对比,更显唐太宗的神武。另外,眼睛的变化牵动眉毛的变化:唐太宗双眉紧促,不怒自威;禄东赞双眉平展,展现出一个优秀的外交家良好的心态而又谦恭的神态;禄东赞身后两个使者则双眉斜吊,神情猥琐紧张。我们通过眼睛就可以分辨出三组人物的地位。

盛唐时期,宗教人物画的代表画家是吴道子,他的画最具特点的就是人物线条。吴道子以线条画眼睛使人物更加飘逸。眼睛是人物表情的关键部位,神之所在。吴道子画眼睛,造型呈橄榄状,上眼皮因有厚度而具有投影,所以吴道子以浓墨勾勒上眼皮,淡墨画下眼睑,迎光显薄,对人物眼睛内轮廓线的表达时隐时现。画家完美地将具体与抽象结合起来,为了获得更整体的效果,将隐于内部的骨头或肌肉做了柔化处理,整个眼部看上去更具体积感与真实性。在眼睛的刻画上,他运笔飘逸灵动,画面人物美感十足,人物雍容、娴静的特性完美地展现出来。

五代时期由于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动荡,战乱不断,这个时期画家所表现的大多都是些日常琐事,以及苦闷寂寥的生活场景。但他们却善于描绘人物的眼睛细节,从而通过表达人物心理特征来反映社会现实。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是生活场景,反映的是南唐后期,国事衰微,南唐后主不信任韩熙载,韩熙载心灰意冷,故意纵情声色,后主放心不下,命顾闳中暗中观察,绘成此画。主人公韩熙载眼神黯淡无光,看似简单的描绘,传达的含义却很深刻,韩熙载暗淡的眼神与热闹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抑郁无聊的精神状态,解释了韩熙载在当时的形势下置身于华丽的场景中苦闷、空虚、无可奈何的复杂心境。

(三)灵动飘逸,宋代人物画对眼睛的描绘

宋代注重宗教的政治作用,大量建造寺观建筑,宗教壁画得到了发展。武宗元是宋代宗教壁画的重要代表画家,他在《朝元仙仗图》中对天神眼睛的刻画相比前朝人物画更加特立独行,人物眼睛大都只有上眼睑,眼睑较长,并向上微扬,眼睑线条粗细浓淡有节奏又有变化,使眼神有一种灵动飘逸的感觉,更加突出天神的那种轻盈端秀,肃穆威严的特点。然而每个人物的眼睛特点又各不相同,帝君眼珠留有高光,眼睑线条较粗,显得雍容端庄;神将双目圆睁,立体感较强,便显得威严彪悍;女仙则眼睑线条较细,温柔端庄。作者对于眼部的细致刻画配以画面中人物组合的高低疏密,整幅画面富有韵律和节奏,喻变化于统一之中。

(四)西学东渐,明清人物画对眼睛的描绘

明朝早期,宫廷画最为兴盛,人物画经常将人物置身于大的场景之中,人物显得小巧,所以对于人物面部及眼睛的刻画较为简略。院体画中最具代表的宫廷画师刘俊的《雪夜访普图》,描绘的是赵匡胤雪夜访赵普的历史事件,宋太祖双眉舒展,眼睛以浓墨渲染,显得格外精神,人物也神采飞扬,展现了一个开明君主的威严和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性格。赵普作为臣子,只显其侧身,但画家针对他的一只眼睛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刻画,眼球的立体感以及眼睑的透视刻画得非常准确,展现了一个谋臣深谋远虑的智慧。明中期吴门画派中人物画以唐寅的仕女人物最为突出,他笔下的人物细眉小眼,眼神暗淡无光,面容消瘦,羸弱无力,反映了对柔弱女子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反叛,这是由唐寅的性格和出身决定的。他成年后家境衰败,亲人去世,坎坷的遭遇使他的诗文书画流露出傲岸不平之气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薄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嘲弄。到了明朝末期,绘画史上著名的“南陈北崔”中的陈洪绶寓美于形色,提出了“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主张,所画人物形象面容奇特,面部五官变形到了极致。他常将画中人物的眉毛画成下垂的倒八字,眼睛细长,呈上挑的“V”型,眼眶长而宽,眼珠突出,造型夸张,形体伟岸,变形夸张却富有装饰性,想象力丰富,以借此否定时政、讽刺当局。他的画题材多表现作者在明末社会下的悲愤与理想,带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

清朝早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的明暗、透视理论,创造了中西融合的新画法。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有着深厚的素描功底和扎实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他将人物的眼睛刻画得非常细致、清晰,眼珠的光泽、皮肤的质感格外真实,眼睛写实逼真,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光线相结合,适当减弱眼睛光线亮度,并且巧妙地吸收中国传统“写意”画技法,人物显得真实而又神气。这种技法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赏,《乾隆皇帝大阅图》设色艳丽,画中乾隆皇帝眼睛层次丰富,目光炯炯有神,表现出一个开明君主的气势。

三、西方人物画对中国人物画中眼睛描绘的影响

人物肖像画中眼睛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中国人物画与西方人物肖像画对于眼睛的理解和刻画却有着不同的领悟和感受。中国人物画对于眼睛的刻画较为主观,旨在突出人物的个性;而西方的人物画非常理性,注重人体结构,强调素描,追求真实,对于眼睛的细节刻画细致入微,人物眼睛周围的皮肤很有质感,西方绘画的写实风格,让画中人物显得真实。在技法上,中国人物画善于用线描进行人物眼睛的描绘,眼睛细长妩媚,轮廓分明;而西方肖像画中,对于眼睛,则更注重以明暗和阴影来表现。另外,中国人物画中大都只有上眼睑,没有下眼睑,而西方人物画则强调下眼睑是一个面,有时甚至成为高光部分,使整个眼睛看起来真实而又立体。西方绘画还善于用色彩来表达人物的眼睛,眼珠色彩的丰富变化,正好与周围复杂的环境相呼应。

中國近现代人物画在继承古代写意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严谨理性的技法理论,在人物画中对于眼睛的描绘,更加追求真实,这就要求画家细致地观察对象,眼睛以及周围皮肤、睫毛的质感都要表现到位。明暗和阴影则是表现真实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下眼睑的厚度会产生一个投影及暗面,所以,下眼睑一直是表现明暗的最重要的部位。中国画中的线条运用最具成就,人物的眼神散发出来的恬静、典雅、诗一般的感觉都是靠优美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来的,但在此基础上,中国画更须结合西方绘画的解剖结构,追求意境但要保证结构的准确,从而取长补短,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将中国画推向世界,发扬光大。

四、结语

中国绘画自古以来源远流长,人物画中眼睛的描绘由最初单一的剪影,逐渐演变成真实而又生动并向人们传达真善美的“窗户”。这个过程是许多伟大画家们不断探索的结果。东晋顾恺之首先提出眼睛“传神”的论点;而后唐吴道子在继承“传神”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线描技法来刻画人物眼睛,使人物看上去更加美丽灵动;阎立本、张萱、周又将人物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人物眼睛更加突出人物心理特征;明朝南陈北崔等人受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将人物面部进行变形扭曲,以讽刺时局;到了近现代,徐悲鸿、李铁夫等人更是积极吸取外来文化,学习西方绘画写实风格,并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使绘画有了科学的指导与方法,人物眼睛更加震撼人心,传达出来的感情更加丰富。徐悲鸿等人在继承中国传统人物画表现意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外来优秀的绘画技法,这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桂婵.孟子审美观探微[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2] 孙百安.晋唐绘画的应物象形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

[2] 王楠楠.论眼睛在人物画中的传神作用[J].美与时代(中旬刊),2015(9).

[3] 张富林.章学诚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4.

[4] 吴玉亮.浅说顾恺之画论的创见[J].北方美术,2006(2).

[5] 付光辉,王永波.论吴道子线描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2005(6).

[6] 徐利.对油画人物中眼睛表达方式的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7.

[7] 吴冰.现代中国人物画[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9(9).

[8] 郭玲,徐友军.论封建等级观念在传统人物画中的体现[J].中国美术,2011(1).

作 者:杨峥峥,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吴 齐,曾就读于安阳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国画。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推荐访问:浅谈 中国 描绘 画中 眼睛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