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经验

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经验

时间:2023-05-14 10:5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以武汉地区都市报为例,从典型人物的选取、典型报道的策划、典型人物精神的提升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总结武汉地区都市报在报道典型人物时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都市报 典型人物报道 成功经验

典型报道是我国特有的新闻报道方式。过去,我们国家利用典型报道来弘扬昂扬的社会精神,引导舆论,教育人民,对推动工作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典型人物报道逐步在弱化,而近几年,典型人物报道又在重新兴起,特别是都市化的报纸。以武汉地区都市报为例,近几年不断推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人物:山乡教师汪金权、荆州“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人民好医生王争艳…… 这些人物的出现对社会精神引领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探索了一些有益经验。

一、把握政府工作与受众需求的契合点,选取典型人物

发现和选择题材,是典型人物报道的第一步。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是为了配合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而推出的,报道的主题是与宣传者的政治理想、具体政治目标紧密相连的。媒体通过树立“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形象脱离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很难具有市场价值。因此都市报在典型人物报道中注重从受众接受的视角来理解人物身上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意义,发掘典型人物身上的精神。

过去典型人物的选取主要从政府的需求出发,为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以舆论引导为要务。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社会的管理者,希望媒体所报道的典型人物能促使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解决;另一方面, 广大民众期望从媒体的报道中获得有益于自身问题解决的信息,满足自身需求。新闻工作者和媒体要试图用问题意识挖掘典型,在政府与受众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既要满足政府工作的需要,又要符合受众需求。不仅将典型人物所体现的主流价值深入到公众心中,而且将公众典型提升为政府典型,为政府工作服务。

《楚天都市报》报道接力送薪的“信义兄弟”,正是选取了政府和受众的结合点。从政府需求的层面上分析,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讨薪难等问题层出不穷。政府为遏制农民工欠薪、缺薪的难题采取了多种措施,不仅在政府部门设置“清欠办公室”,并在2010年的两会上,由中华总工会提出建议将“欠薪罪”写入刑法。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遏制问题的发生,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此时,“信义兄弟”的出现击中时弊,给政府解决“欠薪”、“缺薪”的难题提供了“道德模范”的原型。从受众的需求层面上,如今打工者与老板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在与老板的博弈中他们处于劣势,大批打工者陷入了基本的生存危机中。“信义兄弟”的出现满足了农民工对社会诚信的呼唤,他们希望自己的老板能像“信义兄弟”一样及时发放薪水。“信义兄弟”正是政府与受众的上下结合,重塑了社会诚信和责任感。《楚天都市报》报道的汪金权、《武汉晚报》报道的王争艳、《楚天金报》报道的时代先锋、《武汉晨报》报道的封面人物等,这些普通人物的行为既能够契合政府的工作需要,同时也满足人民群众在一个时期内对精神特质的需求。

通过典型人物的选取,政府着力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地图”。喻国明教授提出的“文化地图”理论,即人们头脑中为每一条外来信息进行价值“释义”的意义定位系统。随着人类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急剧变动的社会现实已经使人们陈旧的“文化地图”渐渐失效,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许多现实问题超出了人们经验性的想象,一些原本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渐改变。典型人物报道的出现为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重构了一张升级版的“文化地图”。

竞争文化是当今经济文化的主流,它的基本内涵是市场竞争意识。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市场主体的竞争文化意识比较淡薄。为了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快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应加强竞争意识的培养。《武汉晨报》开展的“十佳创业封面人物”的评选,从草根到教授,一群家庭出身与知识背景迥异的追梦人,经过艰苦拼搏,都享受到了创业成功的甘甜。这样一批典型的树立,培养了人们日益缺失的竞争文化意识。

契约文化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文化形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法权关系和意志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对契约性社会关系的自觉意识。从文化方面来看,契约关系内蕴含着公平、平等、正义的价值原则和价值理想。“信义兄弟”为诚信而献身的精神,正是树立了一种契约信念、培养了一种契约意识、完善了人们对契约道德的理解。契约文化的培养,不仅能使市场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活力;又使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契约的规范下进行,从而保证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文化地图”的构建不仅满足了政府的需要,同时也是受众需求的满足,是两者精神结合点上的统一。公众能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精神了解,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价值观进行新的解释和定位。

二、运用深度报道,把典型人物精神做大做深,凸显时代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的典型人物宣传报道是在行政命令下的程式化运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是配合政治,对受众进行自上而下的单面灌输的传播方式,违背了新闻报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规律。

新时期,新闻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都市报在做好典型人物报道时借鉴和采用了深度报道的采写经验。连续性报道是新闻传媒在某一时间段内,围绕受众关注的某一重大新闻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通过多层次、综合性地把握和解释新闻事件的过程及新闻事件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描述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在做好连续报道的同时,巧妙地运用整合报道,将新闻事件、背景及各种主观性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报道呈现出新的意义。连续报道与整合报道二者相得益彰,扩大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体做法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规模优势形成报道强势

都市报通过连续跟踪事件,运用大版面、大篇幅报道典型人物事迹,将零散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具有一定报道规模和报道效果的新闻整体。不仅有助于受众全面的了解人物精神,同时有利于扩大典型人物的影响力。

在对信义兄弟的报道中,2010年2月21日《楚天都市报》利用头版、第二版、第三版对“信义兄弟”的事迹做了集中报道。2月22日做了4整版《信义兄弟,接力送薪》的报道,23日3个整版、24日3个整版、25日5个整版……这些报道详细地介绍了孙氏兄弟接力送薪的来龙去脉,不仅详细介绍了事情的发展过程,还报道了亲人现状,刊登了记者手记,从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了“信义兄弟”的感人事迹。在3月3日,更是利用头版和9个版面对“信义兄弟”的事迹进行集中报道,通过规模报道,层层深入,延续了影响时间,扩大了影响范围。

在“时代先锋”的4个系列报道中,《楚天金报》将报道全部刊发在位于封底的品牌版面“冰点焦点”上,大胆使用整版新闻设计,使得这组报道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恢弘气度。

(二)新闻评论与报道相结合

为充分发掘典型人物身上所包含的时代价值和内涵,典型人物报道要将新闻评论与报道相结合。二者的有机结合能使先进人物报道有影响、有深度,使典型人物从平面化走向了立体化,凸显出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内涵。

《楚天都市报》在2009年10月28日的A18版刊发评论《双脚是丈量母爱的工具》,29日又发表评论《一位小人物母亲的力量》,对“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母爱精神进行了高度提炼,提升了人物的内在精神。

在“大学生阶梯救人”的报道中,《楚天都市报》刊发了多篇评论。《你们湿润了无数人的眼睛》、《那些年轻的身影不会消失》、《真与爱的不灭火焰》等多篇评论展现了大学生们甘当“人梯”的精神,不仅引发了有关生命价值的大思考,还展示出人们原本以为在年轻一代中已经“稀缺”的品质——勇敢、无私、信仰、责任。

(三)突出大图片大标题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片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所占据的版面位置也越来越大。都市报在对典型人物进行连续报道时,十分注重大图片、大标题的运用,这样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直观、最丰富的信息资源。

《楚天都市报》在2010年5月22日的头版整版刊发一张汪金权在深夜伏案工作的图片,在“信义兄弟”的报道中,《楚天都市报》在2010年2月21日刊发整版图片,配发文字“为了哥哥的遗愿,弟弟代兄发工钱”,22日、23日分别在头版刊发整版图片,并配发文字。2009年10月31日,《楚天都市报》通过A16、A17两个版呈现“大学生结梯救人”的多张图片,配发文字“这一刻在荆楚记忆中永存”。大图片与大标题的有机结合能够吸引读者,通过利用人的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波,牢牢勾住读者的眼球。

(四)重视受众的互动和反馈

在市场传播环境中,媒体愈发重视“受众本位”的观念。这不仅表现为传媒在市场中的传播行为要面向受众、满足受众、服务受众,同时也要强调与受众间的互动和反馈。媒体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在互动和反馈中对典型人物的精神进行新的提炼。

《武汉晚报》对“上医之境”的报道中,注重与网友的互动。2009年12月24日以《网友跟的不是帖,是渴望》为题,选登了国内多家主流网站网民跟帖。《楚天都市报》在2010年2月22日,刊登文章《兄弟,你感动了中国》,发表了众多网友对“信义兄弟”事件的跟帖和评论。2月23日,刊登文章《新浪众多博客盛赞良心工钱》,摘录了新浪博客对此事件的看法。 通过对网民互动的跟踪反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也无形中拉近了与网民的距离。在与受众的互动反馈中,受众的多方言论得以表达,使典型人物的精神深入到广大民众心中,呈现给受众一个全面公正的认识视角。

三、政府进行议程设置,把典型人物报道做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议程设置理论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在传统大众媒介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中心思想是:公众通过媒介知晓事件或问题,依据媒介提示的角度思考,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政府在执政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通过主动设置新闻议程,引导公众讨论和关注政府希望人们感兴趣的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执政需要的社会舆论。都市报在塑造了一批社会反响强烈的典型人物后,政府通过对其进行议程设置,将主流价值观深入公众心中。

(一)注重时机把握,政府官员及时表态

政府进行议程设置要注重时机的把握,抢占话语主导权。“时效性”是关乎议程设置成效的关键。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就是指人们在接受外部信息时,往往更容易相信第一次看到、听到的情况,而对后来者存在更多的怀疑。因此,政府进行议程设置的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公众认知信息的影响力的大小。政府在对典型人物进行议程设置时要牢固树立第一时间观念,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

《楚天都市报》在2010年5月21日报道“大别山师魂感动荆楚,省教育厅:学习师德模范汪金权,黄冈市长:扎根山乡精神宝贵”;5月26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明就汪金权感人事迹作出批示——为人师表奉献社会堪称楷模”;5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看望汪金权,称赞其事迹催人泪下,值得全国教师学习”。政府官员及时表态,第一时间发出政府声音,把民众迅速凝聚到政府的周围。

(二)呈现多种声音,组织召开座谈会

在议程设置过程中,政府呈现“多种声音”,建构主流舆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对话”、沟通和相互理解的时代,西方学者提出“声音”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一种立场或一个说话的位置。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中,都市报引入多样的声音,选自来自社会各界不同的话语。不仅通过联系各种主张来达成相互参与,同时跨越不同领域、阶层等来理解声音的变换。报道在融合各种“声音”的过程中,要在各种话语之间建立内在的联系,对其进行新的“赋义”过程。

政府通过开展座谈会,将典型人物事迹放在社会化大背景下考察,通过各界学者专家的不同领域的解答,提升人物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挖掘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政府通过对典型人物进行议程设置,从而达到公共议程的设置,在公众当中形成广泛关注的议题,最终实现合力效应。一方面,这种驾驭舆论的执政能力应该使媒体自觉自愿地围绕公共政策部门所发布的新闻事件和议题来进行报道和追踪。另一方面,作为加强执政能力的突破口,议程设置所塑造的舆论民意更可以使社会内部成员获得强烈的政治认同感。

计划经济时代“高、大、全”的典型人物报道相比较,新时期武汉地区都市报在典型报道上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接收效果、操作观念、运用手法等方面与传统的报道存在很大不同,这主要取决于新时期都市报的典型报道更加注重符合新闻规律。只有将新闻规律运用到典型人物的报道中,它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作者:徐婕,湖北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傅先萍

推荐访问:新时期 典型 人物 经验 报道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