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多元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实践

论多元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实践

时间:2023-05-15 09: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较快与较热,然而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当前教育技术学现状的基础上,从技术哲学、知识管理、绩效技术、媒介素养四个层面来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技术学实践体系”,探寻多元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实践。

【关键词】多元视角;技术哲学;知识管理;绩效技术;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23--05

引言

目前,有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素质在技术层面不如理工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媒介素养层面不如新闻传播学专业,在教育教学理论层面不如教育学专业。形成当前困境的原因表现在:一方面是缺少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尤其是教育技术学实践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是教育技术学工作者没有准确地对信息化过程中教育实践的正确关怀。当然,我国仍有许多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者正以饱满的热情关注着教育技术学的实践活动,思考着教育技术实践问题,他们不辞劳苦地奔波在中小学教学现场,为一线课程整合的教师教学献计献策,谋求以技术为支撑的实践关怀。所谓教育技术学的实践关怀,笔者认为是对教育技术学的实践主体、实践地位,对符合现代教育实践的需求、实践的现存状态、实践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是对教育技术学科的肯定。它的核心是实践价值,是教育技术学的正确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践行。

教育技术学是综合性学科,涉及教育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其理论背景较复杂,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实践应该更多地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来强化理论研究,形成“合适的人使用合适的技术做合适的事”的局面。其次,教育技术学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自身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实践的结果。每一个实践对象在应用媒介时,身处“拟态环境”之中,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运用、建构都相差甚远。正因如此,在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强化媒介素养教育是基础,是获取较好实践绩效的前提。第三,用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绩效,从实质内容角度加以分析,就是实践主、客体之间的知识传承,说具体点就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显性知道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要关注社会性知识个体化的同时个体社会化。所以,知识管理应该成为教育技术实践的具体内容。最后,在整个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离不开绩效技术的调控与评价,在技术硬件与数量增加上,重视技术软件和质量的提升。在整个教育技术实践框架图中,绩效技术不是具体的,有形的对象,更多的是在技术哲学的主导下,用绩效技术来调控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实践。

一 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学实践的理论指导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真正的教育家是关怀实践的,并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对于教育技术学科来说,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教育技术学科有序发展的根本,毕竟,教育技术是为教育服务的。在技术特别是当代的信息技术正大踏步进入教育领域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我们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思考: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和模式来看,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而教育技术也就是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采用的技术实践方法,其价值指向是学习的效益促进人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的教育价值问题最终归结到“人”的发展价值上。更具体地讲,研究教育技术的实践价值就是要说明教育技术对于教育中的“人”的实践价值,即对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实践价值,就是要解释教育技术对学生和教师意味着什么,要阐释教育技术可以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要研究教育技术应该如何做等问题。

当前教育技术的实践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技术的认识误解;二是实践与理论脱节。对技术认识,主要集中于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将教育技术中的技术简化为媒体,把技术视为工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教学中所用的媒体技术,误解了教育技术的内涵,重硬件、重建设而轻软件、轻应用、轻教师培训,重视媒体技术而轻视媒体应用方法,重视硬件的使用而轻视教学设计等问题;另一方面认为技术等同于媒体,使教育技术实践者过多地把精力和资源放在硬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忽视软件资源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导致技术开发缺乏正确的教学设计方法的指导,技术设计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关照,技术使用者过于关注媒体硬件的技术开发,而忽视技术应用的价值。

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表现为理论空洞、不能指导实践、未能形成基于我国实践的理论体系。我国的教育技术起步较晚,更多的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与经验,这是必然的和有益的。但教育技术本质是一个实践指向非常强的领域,涉及到“教育”与“技术”,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这两个方面差异巨大。所以,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到现在,不能还仅停留在引进阶段,而应做大量系统、深入的工作,致力于构建符合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前瞻性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技术哲学为研究教育技术实践的价值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我们从技术哲学角度来探讨教育技术实践,从内涵上讲,教育技术是为了满足教与学的需要而采用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总和;从本质上讲,教育技术是人类认识教育和改造教育的一种本质力量的体现,是技术理性在教育领域扩展的中介与具体形式。桑新民教授就曾明确指出:“技术哲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石”。

首先,技术哲学引入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辨析“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概念与内涵,而是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技术领域批判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培养。无论是对于“技术至上主义”的剖析,还是对“工具理性”思潮的批判,都彰显了哲学批判的深刻性;其次,“媒体中心”、“技术万能”、“技术至上”、“工具理性”,从技术哲学角度对这些错误观念的剖析与批判,使我们认识到,教育技术领域很大程度上都在于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缺失,在于对技术的膜拜和对人的漠视。如果忽视技术与人的关系,那么教育技术就会永远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第三,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既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也是改变人自身的力量,最终必然成为促进人发展的力量。以“技术哲学”统领教育技术价值观、实践观,既出自于对教育技术历史和现实的检视,也符合技术的本质认识,更是考虑了技术与人的关系、与教育的关系。既是对“技术至上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批判,也是对教育技术价值观的建构。

二 媒介素养:教育技术学实践的生态基础

英国传媒教育专家大卫·布金汉姆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同时,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指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从这里不难看出,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媒介知识:是指对媒介的了解、

认识,使用,对媒介运行机制和操作流程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利用媒介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媒介意识,指自觉利用媒介为自己服务;(2)媒介能力:是指对媒介环境、媒介内涵,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反思,能够利用媒介进行制作和创造的媒介能力;(3)媒介意识与道德,是指自觉利用媒介,积极关注并参与各种媒介活动,且注意媒介伦理道德的反思与批判的能力。

作为教育技术实践基础的媒介素养,就是要求实践者具有:(1)对媒介、媒介信息和媒介传播的本质特征的基本认识和解读,能够正确理解不同媒介的性质和功能的能力;(2)具有较高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与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信息能力;(3)具有利用大众媒介为自己生活、工作、发展服务的能力,包括使用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4)具有对各种不良信息的正确辨认能力和免疫力,对各种媒介信息的正确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对于媒介传播的信息,信息受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有自己的意识、思考和需要,对传播媒介可以进行分析、选择,对传播内容往往从主体意识出发进行接收、加工、整理和判断,所以受者是信息解读者。所以有论者认为,“用解读者的概念取代受众的概念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

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重在媒介教育,是针对现代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信息爆炸时代,不具备传媒素养的人就无法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并不困难,难的是分辨信息的价值,有效地利用信息。媒介教育重在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求达到高度的自律和对媒介的有效利用。例如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获得学习资料、看新闻和影音娱乐。真正到了网上,情况有所变化,学习、看新闻和影音仍占主流,但BBS和聊天成为上网的重要内容。这种信息需要的异化和对媒介理解的异化最终会导致人的思维认识异化,使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沦落成为“媒介人”,成为媒介的延伸。麦克卢汉在他的名著《理解媒介》中认为,媒介文化己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要“学会生存”。

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教育技术实践指导受众正确理解和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的任务,使他们能够主动的选择和接触传媒,解读、甄别传媒信息,这就是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同时,大众媒介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建构现实,身处“拟态”环境,我们的认知环境取决于媒介体制、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媒体对受众文化认同和需求的理解以及市场的需要等等。今天的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只有通过媒介教育来培养受众认识和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才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这也是我们专业实践的契机。

三 知识管理:教育技术学实践的具体内容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和知识活动为核心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传递、使用和存储。其目标就是使组织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促进知识创新。对于什么是知识?众多学者都试图对知识进行定义,其中较为广泛接受的是:知识是一种像流体一样具有流动性的物质,其中混杂了已经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有特定含义的信息及专家洞察力。它包括:人类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和掌握的基本情况的事实知识;对产生和发生的某些事情或事件的原因和规律的认识原理和规律知识;能被应用于基本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本技能的技能知识;知道是由谁创造的知识经验知识。这四个方面。前两类知识,对于学校来说容易编码,传播、共享、学习和应用,是显性的知识,需要与“人”结合个体的经验才能做到创新。而后两类的知识,对于学校来说,难以量化和信息化,是隐性的知识,需要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才能做到知识编码化,转化为显性知识。

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目的就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知识的有效转化,包括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融合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四个方面。在社会化阶段,实质上是隐性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是创造出来的隐性知识的共享,也是成员之间经验的共享;在外化阶段,被大家分享了的想象与创意能够通过语言、图表、模型、概念得到表达,并在成员之间传递。知识的融合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知识的内化就是将新的知识演进成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这四种转化方式构成了知识创造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技术实践的过程。

教育技术学实践过程的核心就是能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即隐性知识的外显化,显性知识的内化。一方面关注学习组织内将学习组织成员所拥有的个人化的知识资产转变为学习组织的基础资产,从而在组织成员中进行广泛地共享;另一方面关注怎样增进个人或团体渐进累增的经验,从而使组织成员能有效地将所获取的经验信息提升到知识层次,且对知识进行内化并运用自己内化后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具体实践离不开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实践知识管理必要的组织环境,因此,教育技术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必然要涉及到构建学习型组织,创造有利于结合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两种能力的组织环境,通过有效利用学习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学习绩效。在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过程中,首先是个体层面通过学习和交流对知识的识别和直觉感知,然后是将获取的知识进行“外部化”;其次,通过信息技术在组织内部进行传递,在个体和团队中交流和沟通,形成共同的认知、解释、归纳和整合:最后在组织层面将学习的成果和知识进一步的传递和发展,个体和团队学习所积累的知识逐渐转化为组织学习,并且通过组织层面的应用进行反馈,形成不断循环的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组织学习过程中,知识管理就是在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推动下知识在个体、团队和组织之间不断的演进,形成组织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实现学习组织的学习目标。 知识管理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来说,无论在其知识分类,还是在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方面,都有深刻的借鉴作用和意义。所以,知识管理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迪,其实践范畴更加凸显教育技术的实践目的性,指向更加明确:其目的就是要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即如何使教师头脑中的知识、智慧以最佳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来实现,其目的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用最佳的方式把适当的知识传送给恰当的人,促进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四 绩效技术:教育技术学实践的功能价值

我国教育技术经过近年来的大规模的硬件投入后,学校教学与学习效率并没有产生与投入相匹配的应用效益。各阶段的教育中硬件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矛盾突出日益严重。面对当前技术大众化,教育技术实践中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就显得苍白无力,很难独立承担复杂而艰难的教育中技术应用问题。通过对在商业和企业培训、管理中应用的绩效技术研究,发现其为教育技术学实践理论的拓展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AECT 1994年出版的《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指出绩效技术是一种对项目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目的在于以最经济的成本效益影响人类的行为与成就。绩效技术是用一种科学化的系统观点来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法。它以组织的总体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绩效的基础上,制定最佳成本,获取最大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改进个体和组织的绩效。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中,技术单纯的只是应用,技术研究也只是应用模式研究,缺少的是对技术应用之后的效益研究。2003年何克抗教授就曾指出,我国教育技术多年来最大的缺陷就是企业培训这一块,且从事与企业培训有关的绩效技术方面研究的专家极少。因此,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从整体上对绩效技术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实践和探索,寻求绩效技术对教育实践的应用。

本文中,笔者把“绩效技术”作为教育技术学实践的功能价值,重点强调的是“绩效技术”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其“思想”,即围绕绩效而展开技术应用。而这与我国较早开展绩效技术研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祖忻教授的观点相似,即把“绩效技术”看成是对“教学设计”的延伸。绩效技术更应该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方法,而非仅仅只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涉足到企业培训中的一个领域。唯独以此种视角来审视绩效技术,才能把其定位于教育技术学实践的功能价值。因此,从受绩效技术角度加以思考,教育技术学实践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从关注个体的学习向同时关注社会教育绩效的改进;从关注知识型问题解决方案向同时关注能力型问题解决方案的转变;从关注学习过程与资源向关注学习结果与效益的转变;从关注学习方法向同时关注学习问题本身的转变;从关注微观教学过程与资源的研究向同时关注宏观教育问题解决的转变。

在教育技术实践关注绩效方面,我们认为技术不是简单的在教育中应用,而是应用新技术去解决教育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在做技术“追新族”的同时,不仅需要教育理论的知识,更需要技术整合的培训、还需要有很强的分析、组织、沟通、协调、规划等宏观管理能力。教育中需要的绩效技术专业人员,不仅要求具有很高的学科内容知识背景,而且具有较强的设计、开发、决策、咨询及管理等综合能力,他们不仅需要懂得某一方面的技术,更需要具有整体规划、设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我们教育技术实践者来说,都是必需的,也是其专业价值体现。

教育技术中关注绩效技术的实践,技术更新,硬件投入本身带来的不是数量上的累积,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创新项目的实施,不是多建了几个实验室,多增加了几台计算机,更多的是促进了实践者的思维意识的改变。教育技术专业实践人员所做的只能是逐步实现从关注技术本身到关注技术与绩效的转变。传统意义上教育技术实践常常关注于微观个体的学习,而忽略了对整个组织绩效改进与发展的研究。个体学习更多的是解决知识积累,而缺少对能力的提升。所以,个体与组织教育绩效的改进才是教育技术实践者追求的最终目的。教育技术实践绩效问题的解决需要非常复杂而多样的技能,这并非单独的专业技术人员个体所能够解决的,必须学会与其它学科专业人员的协作与互补,这就要求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要有极强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实现教育技术的实践价值。

结语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析,结合教育技术学的“94定义”,我们构建了教育技术学的实践体系框架图(如图1):

任何实践都离不开强大的理论支撑,在发展教育技术本学科理论时,更多的需要技术哲学理论来指导,强化用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育技术学实践的核心就是优化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识提高,针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采用知识管理,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相转化;

教育技术是新技术的先行者,理应对新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就需求教育技术实践者具有更强的媒介素养能力,所以媒介素养(媒介/信息生态)是基础;

在对整个教育技术学实践关怀之中,作为教育技术专业践行者,让社会认可本专业价值,在执行绩效技术的同时,调控着我们的每一个实践行动(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

所以,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建立在技术哲学理论指导下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其实践的内容是知识管理,实践的基础与支持是媒介素养,实践的执行与控制是绩效技术。

推荐访问:教育技术 视角 实践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