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电影艺术:科技与人文的现代隐喻

电影艺术:科技与人文的现代隐喻

时间:2023-05-17 18:1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电影艺术对科技依赖和与生俱来的人文意义,决定了电影艺术的重要社会存在价值。就人类社会发展的科技与人文困境来说,电影艺术无疑是这方面的一个现代隐喻:无论科技发达到怎样的地步,科技仍然是为人的工具,人文才是做人的目的,科技知识分子应当与文学知识分子相互往来。

[关键词]电影 科技 人文 隐喻

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对峙、分裂,以及寻求其两者的沟通、融合,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宏大的世界性的历史语境。从古希腊科学作为实现人文理想,即达到自由的一种学问:到笛卡儿“我思”之演绎、培根“知识”之归纳,科学以独立学科身份出现,再到始自卢梭,历经康德、尼采,延续到海德格尔等的“浪漫哲学”思潮,对科技理性的忧虑及批判,对人文精神的追索与呼唤,以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关于自然科学“将成为人文科学的基础”的预言等,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从未止息。

然而,就人类社会的艺术发展方面来说,电影艺术正是科技与人文的现代隐喻。电影就技术来说,对现代科技的依赖性十分明显。电影的胶片技术、音像同步技术以及电脑特技等等,无不是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形成的。但是,电影本质上是一种人文艺术,它无非是一种大众化的舞台艺术。一部没有深刻人文内涵的电影,肯定称不上是好的电影。任何类型的电影,即使是似乎纯粹幻想的科幻电影。仍然离不开对人类命运的殷切关注和艺术想像。

一、电影艺术对科技的依赖性

电影艺术是伴随着现代音响和影相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众所周知,1872年美国人斯坦福与科恩关于马奔跑时是否蹄子着地激烈的争执,最终通过多个相机的组合镜头才得以平息,这直接导致了电影的产生。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在电影诞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为电影的诞生做过艰苦的工作和基础性的贡献。无论是相机的成相技术,还是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的发明,无不是科技发展的结晶。而斯坦福与科恩的打赌事件,就像使这些科学技术糅合在一起发生巨变的催化剂,迅速导致了电影综合技术的出现和产生。使电影这门伟大的艺术叩响了20世纪的大门。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但是,影音的同步曾经是电影事业发展的一个难点,所以,早期电影是无声电影。卓别林的一系列电影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27年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问世,是有声电影时代来临的重要标志。声音的同步使用促进了电影从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为视听同步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跨时代的革命。同时,视听同步技术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文学艺术定性,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拓宽了前景。后来,随着电影工作者对声音控制及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录音设备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完善,有声电影的发展才非常迅速。1933年以后,由于电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电影的制作制作过程中,影像同步录音又发展为后续录音,这使得电影摄影变得更灵活,也更富有生气和表现力。同时,电影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影中蒙太奇理论和手法进一步完善。前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的《逃兵》,第一次使用声画对位和对立的配音新方法,极大地加强了影片的艺术表达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

另外,电影的成色技术在世界电影的发展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期的电影是黑白色,这种视觉效果显然影响了电影的艺术表达能力。1935年,马摩里安摄制的《浮华世界》,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显然,彩色胶片的发明和使用,直接促成了电影艺术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声音和色彩的逼真。促使电影更加趋近自然,视听效果更具震撼力。有时,电影制作家会在同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胶片和黑白胶片,收到了之前预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至今,这种表达方法,在电影电视中仍然在普遍使用。毫无疑问,彩色胶片电影的问世,标志着电影从诞生发展达到了成熟的发展阶段,从此,世界电影艺术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电影艺术从诞生到发展成熟,对摄影成像技术、音像同步技术及胶片技术等的依赖性十分明显。电影艺术本质上讲,是科技发展适应人们的艺术生活的需要,从而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影艺术也不然会有需要的新的突破。例如,三维动漫的技术的发展成熟,就极大地提高了电脑制作的仿真效果,并促进了动画电影的普及。如今电脑特技的使用在电影制作中十分普遍,电影评论家马丁·贝克就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电影本身可以说成是一个跨越20世纪的特技效果。”可以预见,电影艺术对科技性将有增无减。

二、电影艺术的人文意义

电影艺术本质上是一种舞台艺术的现代化。舞台艺术当以戏曲戏剧为著,其中戏剧与电影艺术极为相似。从编剧、导演到演员的角色的配置等艺术追求方面来说,电影与戏剧均非常重要。当然,与戏剧相比,电影艺术在时间的跨越、空间的转换等方面更为自如逼真。因为电影借助现代科技将艺术的舞台生活化、真实化了。一定程度上讲,电影艺术实际上是借助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将舞台艺术普遍化、大众化。

电影既然是艺术,自然离不开人文方面的意义。那么,人文究竟指什么呢?人文从古代汉语来说,应该是“人”与“文”两个字合成的。“人”应该是指理想的人格,而“文”通“纹”,即留下痕迹,后来演变为教化之意。《易经》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平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实际上成了以理想的人格来教化天下,故而孔子的诗教观乃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人们处世待物的行为哲学,具有明显的伦理色彩。所以,中国的艺术很难脱离“文以载道”的局限,这个“道”可以解释为伦理之道,也可以解释为政治意识形态。然而,电影中所谓的人文意义,自然不是“载道”。否则电影的艺术性很难有大的拓展。实际上,现今人们所谓的人文是指西方启蒙时代以降的人道主义或日人本主义思想。

电影艺术的人文意义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电影的主旨应是普世性的人性关怀。没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内涵的电影。即使有丰富的情节,也称不上是一部杰出的电影。当然,人文意义的内涵是宽泛的,可以是对日常人类生活的关怀,也可以是对卑鄙人性的批判,也可以是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等;其二,就电影的效果而言,应该可以给观众情感上的震撼,理性上的思考。这就需要电影本身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并具备高超的艺术表达手法。只有对观众有巨大震撼力和吸引力的电影,方可保证其较高的票房收入,从而才有可能竞争惨烈的电影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不同的电影类型而言,其价值取向虽

然稍有不同,却都是对人文精神的执着追寻。按照电影的主题或表现方法的不同,电影的类型大概有情感片、武侠片、战争片、恐怖片、动画片及科幻片等。无论是情感生活片对真挚生活的追求,还是武侠片对狭义精神的展示,还是战争片对人类和平的渴望,还是恐怖片对人类心灵的挖掘,还是动画片对善良人性的讴歌,还是科幻片对人类未来的想像,无不是对支撑人类前进的人文主义的充分肯定。电影艺术如果离开了鲜活的人文意义,则犹如没有灵魂的躯体,纯粹成了摆设的花瓶。就拿科幻电影来说,虽然表面上似乎是对科学的未来想像,但是,无论科学的未来可能性是好还是坏,所透露的深层意识无不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切。科幻电影经典之作《星球大战》以大胆的想像和离奇的画面,曾经令人耳目一新,创造了惊人的票房收入。实际上,它的精神本质是西方文化中的冒险精神和自由的人文主义理想。

总之,如果说,科技进步是电影艺术不断发展的源泉,那么人文意义则是电影艺术永恒不变的话题。电影中的高科技含量,是其人文元素得以升华的基础。好的电影所传播的是高尚的人文精神,同时,又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这是电影的巨大魅力所在:既能满足人们精神社会方面的需要。更能启发人类的人文思考。显然,电影艺术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史上科技与人文的现代隐喻;无论科技发达到怎样的地步,科技仍然是为人的工具,人文才是做人的目的。只有科技的充分发展,才有现实的人文意义;只有永恒的人文精神,才有正确的科技方向。

在电影艺术中,不存在类似英国人斯诺的“两种文化”问题。斯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文化的角度发现了科学家与人文知识分子各自为政,互不往来。“非科学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科学家抱有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没有意识到人的处境。而科学家则认为,文学知识分子都缺乏远见,特别不关心自己的同胞,深层意义上的反知识(anti-intellectual),热衷于把艺术和思想局限在存在的瞬间。”斯诺认为,科学文化是与人文文化并存的一种文化,科学家与文学知识分子是两个同等重要的文化团体。只有科学知识分子和文学知识分子相互往来,才有利于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然而。斯诺将文化作为打包科技与人文的网兜时,又总是力不从心。如果他敏锐地触觉到现代电影艺术中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相信在对待“两种文化”分裂的问题上,一定会多几分乐观。或许电影艺术在这方面的价值取向与未来发展,对困扰人类的“科技与人文”问题,将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推荐访问:隐喻 人文 艺术 电影 科技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