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报告文学 现实的行走姿态

报告文学 现实的行走姿态

时间:2023-05-19 15:2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近来,关于报告文学有一些说法,有人说报告文学已经到了需要“拯救”的时候;有人说报告文学衰落的局面不可避免,也有人说报告文学开始堕落了等。怎样认识看待报告文学和报告文学的现实,这是个需要应对的话题。刚刚结束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是对包括报告文学创作在内的现实文学的一次很好的检阅,在这次检阅中,报告文学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甚至使一些长期研究小说的专家也感到喜悦和震撼,产生“兴味昂然”的阅读感受。怎么活生生的报告文学创作现实表现,到了有些人的感觉中竟然成了接近消亡衰落的表现呢?

日前,还有人在报刊上公开撰文表示,随着高新科技时代的到来,纸质的文学即将死亡,代之而来的将是影视图像及网络文学。不能说这样的看法完全没有根据和一定的道理。但是,在目前阶段基本是一种危言耸听,人们对于纸质传递的文学也不要因此而过分的悲观。在我看来,这样的看法对于作为文学主体一部分的报告文学来说,就是很不对路的。即使,在报告文学不断受到影视图像新闻纪实作品挤压的时候,情况也是这样。

和诗歌、小说、戏剧文学这样的更加注重个人社会生活感受和依仗虚构的故事人物表现社会生活的文体不同,报告文学是立足于社会生活事实真实基础上的文学,是一种作家通过真实事实的选择、描绘、理解的文学表达。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某些真实的生活里存在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因素已经超出了作家自己的社会体验与虚构能力的时候,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这样的文体就会遭遇严峻的挑战。而社会生活的这种复杂性和戏剧性成分的增强,恰好是报告文学可以发挥和驰骋的田野。这样的现象,也许可以说明,在大家都感到文学在衰退,在被社会生活边缘化的时候,为什么像在西方被称之为新新闻主义、非虚构文学,中国大陆和台湾分别称为报告文学、报导文学,东南亚各国称之为报纸文学的纪实性文学却大行其道,在各地引起人们充分的关注,造成许多繁荣轰动的新局面的原因。报告文学是一种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积极主动地适应着时代需要的文学,是在一种新的科学技术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文学。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成个性存在,报告文学正在以一种强势的文学活跃行走在现实的中国,在世界各地受到关注,时时产生影响和增加着文学的活力。

文学从来就不是一种玩耍,它是人们社会感受和交流的产物。因此,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断改变,但文学与社会人生的联系永远不会中断。报告文学就是适应社会生活变得复杂和人们迫切渴望了解真实的背景下伴随着新闻发展的进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这种文体自产生至今,还不到百年的历史。但是,因为报告文学在与现实社会矛盾和斗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给予人们信息、思想和情感精神的多方帮助而引发人们的厚爱。在世界的范围内,在诗歌、小说愈来愈看重技巧和形式,在影视作品愈来愈借重技术特技的情况下,报告文学是人们真实、及时、充分和理性接触感受社会生活的重要渠道。如今,人们虽然已经将报告文学归类到文学的范围,可是,在接受和期待报告文学的时候,人们其实是存在一种很现实的社会要求的,这就是渴望作家作品尽可能真实、独特、理性和文学地对现实社会的热点话题,焦点矛盾,重大事件人物的表现做出反映。希望报告文学这样的写实文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存在事实在还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和其它人为因素影响而变质、变味的时候给以客观理性的记述。这样的要求是同对于诗歌、小说的要求有所区别的。虽然诗歌、小说也离不开对社会人生的表现,但传统上人们还更多的认为这是一种作家文学艺术的创造,是一种虚构世界的表现。尽管同样是文学大家族中的成员,但就因为这种个性和表达要求的不同而使它们有了不少的区别。

报告文学是作家借助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实的文学表达,所以,报告文学的社会性就来得比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更加直接和充分。正是在这样的视点上,我强调,报告文学是一种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新形式。现实社会性是报告文学沟通和社会读者联系的基本渠道,是报告文学力量的体现。所以,对报告文学的社会性我们就要给予积极的尊重,并自觉地发挥这样的优势。我们在对待报告文学的时候,时常要呼唤作家文学艺术的表达,但也不要在强调文学性的时候轻易地排斥社会性。社会生活的广泛多样和丰富性,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报告文学作家不会只在一块土地上耕耘。要适应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读者的多方要求,报告文学就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行走观察和表达。所以,丰富的社会真实信息和文化内容,使报告文学经常在政治、文化、经济、历史、军事、外交等许多领域的深入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同时也具有了这些社会领域的某些特点。所以,单是从文学艺术性一个方面看待和要求报告文学,既不能够充分感受它的个性魅力,还容易使人在未走近它的时候就产生了遗憾的疏离行为。人生最惋惜的事情,就是对于有价值的对象的错过。认识接受报告文学的价值,需要人们有新的认识理解和宽大的胸怀。

但是,对报告文学这样的文体,也有人时有预言,说是迟早要衰落的。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认为,报告文学是在新闻传媒还不很发达或受到某些人为限制的时候,真实借助文学的一种表达。在今天这个新闻传媒空前发达的时候,新闻时时处处都已经存在的情况下,报告文学还会有多少生存空间?其实,这样的看法是存在主观和盲区的。新闻对于社会生活的表现,是比报告文学来得更加直接和快捷,但是,新闻永远又因为这种直接和快捷而存在着自己顾不及或无力抵达的社会生活领地。而这些地方恰好是报告文学施展身手的好地方,好机会。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两岸隔绝56年之后,首次率团访问大陆。这是一次即将影响中国的现实和必将写入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两岸和世界各国的很多新闻单位,对这次访问给予非常充分的报道。但是,在始终参与了采访报道工作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卫兵后来所写的报告文学《随访连战的日子》里,我们还是看到了许多新闻报道没有涉及到的重要内容。报告文学虽然不会像新闻那样及时和全面跟踪某个对象,但是它会在表现某个重要对象时,在匆忙的新闻来不及驻足思考的地方发挥和展示自己的身手。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矛盾对象,某些事件人物等,报告文学就可以在更加从容、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生动形象的方面进行独立个性的描写。正是在这些地方,二者是不可能相互替代的。所以,以为新闻会去取代报告文学的看法,并不符合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实际。即使在更长远的未来,也会是这样的。

可是,在现实的报告文学创作中,我们对于报告文学的表现却是亦喜亦忧,存在着十分复杂的感受和认识。报告文学虽然不断地有优秀的作品出现,有的还令人感到震撼,甚至造成社会轰动,在中国报告文学的历史上带有里程碑的价值。像人们已经熟知的赵瑜的《马家军调查》、《革命百里洲》、杨黎光的《没有家园的灵魂》、《瘟疫,人类的影子》、一合的《黑脸》、金辉的《恸问苍冥》、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中国农民调查》、李鸣生的《走出地球村》、《中国863》、王家达的《敦煌之恋》、胡平的《战争状态》、《美丽与悲怆》、《禅机:1957》、徐剑的《大国长剑》、《东方哈达》、何建明的《落泪是金》、《根本利益》、《为了弱者的尊严》、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长征》、邢军纪的《第一种危险》、黄传会的《中国“希望工程”纪实》、《我们的课桌在哪里?》、徐刚的《黄河万里独行客》、《国难》、梅洁的《西部的倾诉》、《大江北去》、李春雷的《宝山》、邓贤的《黄河殇》、曲兰的《老年悲歌》、张雅文的《4万:400万的牵挂》、《生命的呐喊》、徐风的《花非花》、吴东峰的《开国将军轶事》、丰收的《镇边将军张仲瀚》、蒋巍、徐华的《丛飞震撼》、李新烽的《非洲踏寻郑和路》、康纲联的《百战奇路》、李林樱的《生存与毁灭》、《啊,黄河》、以及像最近在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获奖的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党益民的《用胸膛行走西藏》、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等作品,就是在对现实社会生活矛盾和生动人物的守望过程中的优秀作品。在对近些年报告文学进行这样一个粗略的罗列以后,我们就会感到,这些作品所包含的厚重社会内容和它已经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多么的明显。像赵瑜的有关中国体育运动现实的系列报告文学,至今读来,依然使人感受颇多,得到启发。邓贤的作品总在逼近真实的对象中给你新的发现。胡平的作品所包含的独到思考时常使人思虑颇多。类似的作品还可以列出许多。报告文学在突出的现实书写中也同时成就着自己的史性品质。史志性书写,是中国知识分子书写的优秀传统,而这些优秀传统在许多报告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已经出现的像钱钢的《海葬》、《中国留学生之赋》、张建伟的《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成统一等人的《开埠》等不少作品,就很明显地显示出了其历史和现实的作用。对于这些既影响了现实有些还将会被历史所记忆的作品,错过就是遗憾,否定更是个错误。

对于这些作品,那些对报告文学持有贬低和否定意见的人们是否接触和阅读过。没有经过这样的阅读,仅仅凭有限的直接感觉就下结论的做法是危险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偏见比无知还要可怕。而不少对报告文学的现实创作给予否定的人正是自己已经写不出像样的作品而又不断地经手刊发获利“报告”的人。这种一边借助报告文学获利又一边貌似公正地否定报告文学的人,其动机令人怀疑!但是,我们在基本接受报告文学创作现实的收获的时候,也不否认,从整体的报告文学创作情况来看,这种单位高产收获的情景,未能改变全面减收的遗憾。报告文学在更加广泛的创作空间里的表现使人感到很大的不足。报告文学真正参与社会矛盾,积极影响社会文明发展进步品格的作品还少,而平面的对某个行业,某个地方单位的纪实、廉价的赞美、功利的索取和猎奇的追逐式的作品太多。而这正是我们为报告文学感到不幸和忧虑的地方。可是,不满足的情绪和盲目的全盘否定是有根本不同的。

报告文学是作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独立精神和对事物个性认识理解的文学表达。它不是机械的宣传,不是全社会的好人好事的表扬园地。报告文学作家的任务就是透过某一个真实的事实,发现带有普遍社会性的问题,提请人们注意和改正。没有了个性的发现和独特的理性认识,只是不加选择的平实述说,是很难接近优秀的报告文学的。现在,在报告文学创作的现实中,有不少的人简单机械地将报告文学创作当成了新闻宣传,当成了对事实机械的记录。这样的理解和行为,是导致许多平庸作品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报告文学创作是一种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独立选择表达的文学,既不要简单的遵命,也不能空洞的说教,而是就某个事实对象的追踪、分析理解和深入的社会评判。是一种作家现实行走和思考的姿态。报告文学最根本的不是要创造什么理想的精神情感或艺术的世界,而是追求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知性表达的文学。

和其它文学体裁比较起来,报告文学最为强调作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积极守望,需要作家在对社会生活负责的态度下发挥自己的使命精神和文学的才能。所以,没有对于社会生活的热情关注态度,只是将文学视为某些个人情感的抒发,视为一种文字技巧的表现,视为某种主观想象和游戏对象的再现的理解和行为,是和报告文学的创作要求格格不入的。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复杂矛盾面前失明失聪的作家,是和报告文学无缘的。报告文学不是简单机械地记录真实,它是作家在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思考之后的一种选择理解和表达,其间是包含了大量的社会信息与社会思想精神的内容。所以,优秀的报告文学,足以影响人们的社会感觉,改变人们的社会见识,甚至改变人们的命运。例如,埃德加·斯诺的著名报告文学《西行漫记》,就在当年那个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革命活动进行严密封锁的情形下,很早向世界比较真实系统地介绍报告了自己在延安的见闻采访内容,使外界的人们对于中国的革命政治活动及它的领导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丰富坚毅的精神理想追求情形有了新的更多的了解,从而对于人们当时看待和参与中国的事情有了更加明确和主动的选择。许多进步的男女青年,就有很多人是受这部报告文学的影响而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许多来自海外的对于革命的精神和物质支持也和这部作品有关。报告文学的这种现实精神和现实作用,是它进攻和防御的文学手足,只有作家积极的介入,准确的观察,冷静的思考理解和真实文学的报告,就能够很好地唤醒报告文学的生命机能,发挥它的社会文学的能动力量。试想,当年斯诺若不是冒着风险到延安作这种独特的采访写作,他怎么会有这样真实记录历史并将传世的作品。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之所以被很多的读者看重,发表之后全国迅速有几十家报刊转载,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是因为,作品通过对曾经是上海某家医院医生的陈晓兰根据自己的经历、发现和真实的存在事实,对于在中国医疗领域那些以权谋私、官商勾结、丧失医疗职业道德的腐败现象和罪行表现进行了大胆的揭露报告之后才获得的。

现实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不少作品,之所以显得平庸和无力,其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作品选择的题材对象缺乏对人们的诱惑力量。你总是在社会生活的浮面上运行,总是重复哪些人们已经熟悉的话题内容,或者就单纯是宣传的延伸和复调,是权力和物质的交换,那当然就因为失去了社会的热点,失去了人们的关注对象而受到读者的冷遇了。所以,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要有一种“经世致用”的理想和现实追求,要有在复杂严峻的现实生活面前施展自己独特发现,理性见解,形象表达的才智和精神勇气。要有一种对高尚的歌赞,弱小的悲悯,对丑陋的鞭笞的自觉。在这方面,报告文学是一种现世报,是一种眼前就能够看到其价值的文学。像党益民的《用胸膛行走西藏》,就是作者在38次亲身穿越西藏,在西藏的高寒缺氧区,在川藏路、青藏路、新藏路的沿线,亲自感受和见证了武警交通部队的战士为护路保通所经历的风险,艰难和勇敢牺牲情形,因此,作者才能够用最真实的事实,最动情的文字、最真挚的感情倾诉来报告他们的“生是艰难的,死是容易的”日常生活,表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高尚的精神行为和一种真实的人生形象。黄传会是一个军人报告文学作家,但他却是一个对贫穷的人们和弱势群体有着深深悲悯情怀的人。多年前,他的著名报告文学《中国希望工程纪实》就对贫困地区大量儿童上学难的问题给以呼吁,提醒社会和更多人们的支持。最近,他又经大量深入的现场实际采访,对于很多父母在城市打工的孩子的上学问题进行真实的报告,一句“我们的课桌在哪里?”的提问,直使人感到辛酸。来城市打工者孩子的数量如今很大,这样的问题有关部门如不认真对待,对于国家今后的稳定发展都会是个大问题。而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则是在一个全球和现代视野上对中国现实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的调查和审视。作品在许多对事实具体生动的描述比较下,提出的很多有关中国教育的认识思考是非常有益于教育改革的。何建明的《为了弱者的尊严》,进一步对“百姓书记”梁雨润关怀百姓利益,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利尊严坚决同丑恶势力作斗争的报告,也引发人产生许多的感慨!总之,报告文学只有在个性和深刻地表现了自身特点,而这种特点又和更多的社会公众的情绪、感觉、思考和要求等相契合时,报告文学的现实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可惜,现在这样的作品还太少。

和诗歌、小说的写作不同,报告文学的写作在很多时候是作家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一种产物。报告文学要在对社会生活的熟稔了解中开展作家自己的选择、思考和文学表达活动。离开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报告文学作家就很难活动。因此,报告文学创作,也需要社会为它提供适合他生长的气候和土壤以及其它必需的条件。例如,报告文学的采访是要花费时间、经济成本的,谁来买单;报告文学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需要有关方面和人员的配合,谁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报告文学在把握了真实的事实,也已经有了接近本质的理性判断,又有谁给予他发表的权利等等。所有这些报告文学在其创作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的问题,都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在抱怨报告文学创作不令人满意的现状时,对报告文学创作新人较少感到忧虑时,也要想一想现实的社会各方为报告文学做了些什么!

很遗憾,我们的社会在对报告文学的支持帮助方面所给予的配合很少。在很多的时候,在很多人的感觉中,报告文学创作和其它形式的文学创作没有什么不同,自然总会有人去写,只要守株待兔般的等待就行。因为,不是积极地扶持,而是消极的等待,所以需要社会支持的报告文学就发展得不很顺利。试想,当年没有《人民文学》杂志社的支持,没有中国科协的支持,怎么会有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许多反映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当时生活工作现状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作品,有很多是由新闻记者写出来的,为什么?就是因为记者有很多接触各方面生活的机会,有采访的各种便利条件。而如今,很多的报告文学作家,不是记者,所以行动起来就十分不便。

放下不少看得见的外在条件不说,就是在报告文学的特性要求和表达方面,报告文学也是约束不少。报告文学是站在真实事实基础上的理性文学报告,因此,追求真实是它最根本的站立点。可是,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无论是获取真实还是客观准确地表达真实,都可能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使得真实也难以面对真实了。所以,要建立很好的报告文学生态环境,使报告文学能够自由顺畅的生长,如今已经是保证报告文学是否繁荣起来的必要条件了。

当然,报告文学作家的社会使命意识,负责态度,文化素养,忧患精神,劳动态度等也是个很重要的方面。报告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理性文学表达,它对作家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为报告文学作家不可能像小说家那样只在农村或都市、军事等题材领域写作,因为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他可能遇到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题材和要求。所以,作家要有应对这些要求的能力。那种认为报告文学创作只是一种机械的写实,不需要太敏锐的眼力、思想和文字表达才能的认识非常错误。或许就因为这种错误认识的存在,使得一些从事文学写作的人对报告文学写作表现出不屑。其实,报告文学创作,获取真实很不易,要对真实的事实做出本质理性的判断也很难,要将真实的对象给予生动形象的文学表现更是需要才能。这样的写作比起那种清茶一杯,只是坐在室内凭自我感受生活的程度而虚构作品的写作更加的不易。这一切方方面面的要求,都会是报告文学创作繁荣的障碍,需要人们很好的克服。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我们再也不要期望报告文学还像1980年代那样如海如潮的表现了,一年甚至两年能够出现几部篇优秀的作品,就要感到欣慰了。

报告文学的长短问题也成为一个话题而时常被人谈及。报告文学的篇幅由短到中、到长,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的基础,就是报告文学的表现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早先,报告文学所表现的多是一个具体的事件或一个具体的人物,发表的阵地也多数是报纸和文学月刊。所以多数作品篇幅就比较短小。而随着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和出版业的改变,报告文学因为感到自己可以承担某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可以在某些带有全局的矛盾表现中展开叙述,可以为某些现实、历史的重大事件人物做传记般的书写的时候,作家的视野和思维的空间也就宏大起来了。再加上许多大型文学期刊的创办和出版社的要求,这样就很多的诱导和推动了中、长篇作品的出现。篇幅的长短,本来就不是个问题,文如曲水,当流则流,当止则止。问题是不少作品如同注水猪肉似的人为地加长篇幅,使得本来可以精粹的作品变得臃肿、平庸了。人们至今还非常怀念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高山与平原》、《她有多少孩子》、《痴情》等很多作家精彩的短篇作品,也殷切地期望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多在短篇上用力。作品的篇幅短小了,作家就在选择和表现方面有了更多的简便和自由,也善于发挥报告文学及时出击展示的作用,也更加容易和社会与读者的沟通。但这绝不是排斥长篇,像当年钱钢的《唐山大地震》,近些年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何建明的《落泪是金》、《根本利益》、徐剑的《东方哈达》、邓贤的《国殇》等这样的作品,人们还是欢迎的。

报告文学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文体,它还很年轻,它的特性和作用还没有最充分地发挥出来。上个世纪晚期曾经的繁荣让我们对它的未来抱有信心。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推荐访问:报告文学 姿态 行走 现实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