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黄帝陵绿化规划与古柏大院改造设计思考

黄帝陵绿化规划与古柏大院改造设计思考

时间:2023-05-20 08:4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根据黄帝陵轩辕庙对古柏环境保护的特殊要求,结合黄帝陵文化内涵,在黄帝陵绿化规划总体思考的前提下,从园路、排水、绿化和喷灌4方面系统改造着手,探索富含文化意蕴的寺庙环境绿化改造建设的有效途径,既为古柏提供有利的生态环境,又为游人提供便捷、舒适的游览环境。

关键词 黄帝陵轩辕庙;古柏保护;黄帝陵文化;绿地改造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4-12157-03

作者简介 薛君艳(1977-),女,陕西韩城人,讲师,从事生态环境工程教学与研究。*通讯作者,经济师,从事风景园林教学与规划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022

《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形成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时空的焦点。桥山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所在地,因山势拱起如桥而得名,又像巨龙横卧,正欲冉冉腾飞,有“桥山巨龙”之称[1]。桥山有全国最大的古柏群,8万余株侧柏是炎黄子孙纪念先祖的历史见证,形成风景区文化环境型植物群落的主体[2]。黄土高原腹地的黄陵奇迹,是以黄帝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民,依托黄土高原在早期社会条件下的突出优势,实现华夏族大统一和文化大融合历史功绩的反映[3]。中国历史上独特的陵墓制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无不以独特的面貌存在,影响并教化着世人[4]。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和谒陵的场所。轩辕庙位于桥山东麓,南与龙湖相接,西与谒陵道、功德坛相联。既是人们瞻仰华夏远祖,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又是人流疏散及庙院与陵道之间的转换空间,引导庙祭后人流上陵[5]。在对黄帝陵绿化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针对轩辕庙古柏大院面临的生态问题,经充分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系统提出绿地改造设计方案,旨在为有效保护古柏提供参考依据。

1 项目背景

1.1 黄陵县自然条件

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呈倾斜,分为西部梁峁、川道河谷、东部塬面3个地貌单元,平均海拔1 200 m。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9.4 ℃,年平均降水568.8 mm,无霜期172 d。境内主要河流有沮河和葫芦河,属北洛河水系的两大支流。矿产资源丰富,也是优质苹果最佳产区之一。

1.2 黄帝陵概况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从黄帝开国算起。黄帝出生并活动于黄土高原,历经五十三战,统一三大部落,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逝世后安葬于桥山之巅。自唐代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一个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雄伟、庄严、古朴、肃穆”气势的黄帝陵,已成为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展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纽带。

1.3  轩辕庙概况

轩辕庙位于桥山东南麓半腰之处,坐北朝南,庙院长140 m,宽84 m,占地约9.33 hm2。主要建筑有庙门、诚心亭、碑亭和人文初祖殿,东侧为碑廊,西侧为接待室和文物展室,其风格多为明代歇山形建筑。院内有古柏19株,最珍贵者当属“黄帝手植柏”,高20 m,胸径11 m,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庙前广场为不对称半椭圆造型,地面选用5 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既象征着先民草创文明时的艰辛,又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史。

2 规划思路

2.1 规划依据

陵园的绿化规划,应遵循国家和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思路,体现黄帝陵风景名胜和森林旅游的双重特色,突出黄帝陵园的独有风范,展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总结以往开发成功的经验,吸取开发力度不够的教训,在满足祭祀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根据黄帝陵的实际情况,围绕生态景观的建设和保护,因山就势、就势造景、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全面系统规划、分步安排实施、有效滚动发展、逐步完善提高。通过积极稳健的再度开发建设,科学灵活的经营管理,旅游活动项目不断扩大,基础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切实把陵园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城郊生态型旅游胜地。

2.2 规划目标

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和《森林公园规划规范》的基础上,根据1994年陕西省政府、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审定批准的《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的4条规划设计目标:①通过规划设计,使黄帝陵陵区具有“雄伟、肃穆、庄严、古朴”的气氛和“圣地”感,并使之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场所。②黄帝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保护好陵区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及桥山柏林。③改善陵区环境质量,保护好桥山及其周围山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④满足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要求及旅游要求。

2.3 规划原则

“雄伟、庄严、肃穆、古朴”和“圣地感”的要求,既是总体规划的原则,也是绿化的规划原则。   黄帝陵陵区绿化,应能体现中国园林绿化的优秀传统,其形式和风格不应是古代园圃的复旧或翻版,应有所创新,并有所发展。力求创新出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认同的雄浑、古朴的园林格调和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适应当代审美要求的园林空间环境,满足以下3个功能:①保护功能。保护“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及其他古柏。②教育功能。展示历代碑石,介绍黄帝及中华民族起源、形成的历史,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③祭祀功能。通过祭祖活动,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3 分区绿化规划

3.1 纯净、空灵的庙前区

庙前区主要由入口广场至庙门之间的轴线要素以及两侧相关的功能要素和景观要素所构成,不仅是轩辕庙的前导空间,亦是陵园的总入口。针对绿化现状,合理进行分区,组织好人、车流线,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入口空间序列。注意桥山南立面形象的完整统一与自然和谐,重现始祖陵寝应有的气势,恢复历史上“圣水深壑、灵山翠微”的辉煌形象。绿化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绿化隔离带群,用以分隔空间、屏蔽现状中不适当的建筑群和景观。第二层次为湖边绿化,宜栽槐柳。第三层次为庙台下的坡地绿化和广场绿化小品。以期达到在清明节前后,梅花、桃花、红叶李(花)盛开时呈现一片雪白,而当重阳节时,枫树叶、黄栌叶、红叶李(叶)又呈现一片霜红的景象。

3.2 庄重、大气的庙坛区

3.2.1 轩辕庙。位于桥山东麓的轩辕庙,是公祭的重要场所。现有庙院虽不能适应较大规模的祭祖活动,但要保护古柏,并为古柏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和观赏条件是任何时候绝不会改变的任务。针对现有庙内界线不明显、道路无规律、花灌不整齐,给人较灵零乱的实际情况,整体绿化以草坪为基调,以古柏为构图中心,通过规整整形绿篱划分空间,解决人流组织和疏散。规划将现有庙院辟为“古柏大院”,将现状“诚心亭”及“碑亭”拆除,改建为牌坊式“诚心门”;将庙门外移,使“手植柏”与庙门距离由现状6 m扩大至14 m,以保护古柏生长环境并改善观赏条件。

3.2.2 功德坛。功德坛既是轩辕庙部分功能的补充和延伸,又是谒陵的准备和前奏;既是进入陵道的主要转换空间,亦是缅怀黄帝功德的主要室内外场所。着力于利用自然地形,以天然石材为形态构成的主要要素,塑造出一个尺度宜人而又有秩序的纪念性空间,力图造成意味幽深而沉厚的神圣气氛,以期唤起人们谒陵的崇高情感。绿化以中国传统的代表树种为主,如银杏、国槐、垂柳、圆柏、龙柏、白皮松等。

3.3 静谧、完整的陵园区

3.3.1 陵道。陵道南起功德坛,北止于柏林深处的墓园阙门。陵道修筑不得伤害古柏。为适应地形变化和古柏的分布情况,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保持陵轴所具有的方向感。结合地形和环境适当布置石坊等建筑小品或雕塑,逐步强化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绿化以组团拼图和花台构筑为主,色彩以黄、白为基调。

3.3.2 凤凰岭。凤凰岭是桥山主脉向东延伸的一条支脉。自庙坛区后沿凤凰岭脊规划一条道路,上接陵道、墓园,具有良好的通视性和导向性,并与陵道构成环路。在春秋大祭时,是谒陵人流组织和疏散的重要通道。绿化除行植刺柏、龙柏球之外,注重垂直绿化如砂地柏、迎春、凌霄、藤本月季等,并间隔适当点缀一些花灌木如棣棠、红叶李、黄刺梅、木槿、蜡梅等。

3.3.3 墓园、龙驭阁。墓园为整个陵园的核心,祭陵谒祖的高潮所在。以墓冢为核心,以龙驭阁为最高点沿中轴线对称组织空间,着力创造庄严、肃穆的谒陵气氛。墓冢周围的古柏森林,过去荫浓色重、长势良好,因上部整日烟雾弥漫,下部砖地覆盖又无腐殖质和灌溉条件,所以长势明显减慢、色气不足。如何重点保护古柏森林,原封不动显然不行,在不影响祭陵的前提下,如何更新复壮,极为棘手。龙驭阁作为自陵区外远望桥山时墓园所在的显著标志及森林防火瞭望之用。植树造林在注意丰富林缘线、林冠线的同时,还应留出一定的通透线。

3.4 自然、清幽的外围区

3.4.1 印台山。印台山在桥山之南,与桥山黄帝陵遥遥相对。其形如印,传说是轩辕黄帝的玉玺大印埋藏处。山势陡峭,其东坡和西坡风景空间丰富,登山小路穿插其间,曲径深幽,山上多林木,潺潺沮水从山下流过。绿化只在轩辕庙前、功德坛目力所及之处绿起来即可。

3.4.2 东湾。位于桥山东侧,沮水在此由南向北折而向东。河畔滩地肥沃,庄稼茁壮,农舍炊烟缭绕,一派田园风光。由此处西观桥山,古柏参天、苍翠层叠;东视沮水,河川秀美。这是一处相对独立、极端幽静的环境空间。绿化大片栽桑植竹种花,构筑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3.4.3 西湾。位于桥山西侧,地处上游,这里沮水潺潺,林木苍翠、景色宜人。是桥山、古柏林与沮水相结合的极具特色的环境空间,绿化以自然式花园布置。

3.4.4 谒陵与旅游服务设施。①服务基地以县城为主,为适应发展需要,县城南部与印池公园附近可辟为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区,增设较高档次的旅馆和有特色的购物、餐饮及文化娱乐设施,加强绿化,体现城市风格[6]。②在陵园周围景区的村庄设置一定数量的民家旅舍,用以满足以体验地方风俗文化为目的的旅游者的住宿需求,亦可用以弥补旅游旺季所造成的旅馆不足。绿化简单、古朴,体现农家格调。③陵园的外围景区可设立服务点以满足春秋大祭和旅游旺季时的需求,绿化随景区风格决定。

4 古柏大院改造设计

4.1 园路改造设计

园路是古柏大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景观之一,除了担负交通、导游、组织空间、划分景区等功能外,本身还具有造景作用。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园路类型,既应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具有装饰性;还应有柔和的光线和色彩以减少反光,并与地形、花木、山石环境相协调。①主干道及其相应的广场:采用块料路面的条形拉毛青石,表面粗糙,具有粗犷、朴素、自然之感,又庄重大方、坚固耐久,和古柏大院的祭祀氛围相适应。②次干道及其相应的广场:采用块料路面的青砖铺地,风格朴素淡雅、施工较为简便,并可以拼成各种图案。建议选用500×500×100 mm的大青方砖规格,给人以平整、庄重、大方之感。③游步道及其古柏周围相应的广场:采用嵌草路面,以便雨水下渗,保护古柏。

4.2 排水改造设计

园林排水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为古柏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古柏大院的实际情况,采用地面排水和管道排水相结合的方式:①道路、绿地、古柏周围采用地面排水,通过地面的设计坡度将地面水就近排入附近的雨水管网,这样不仅经济实用、便于维修,而且景观自然。②低洼的绿地、铺装广场、建筑物周围的积水,以及污水的排除,多采用敷设管道的方式排水,不妨碍地面活动、卫生和美观,排水效率也高。③道路横坡在2%~3%,呈两面坡;道路纵坡不大于12%。④雨水管道选不小于300 mm的非金属管,最小坡度为0.3%。

4.3 绿化设计要求

针对现有庙内界线不明显、道路无规律、花灌不整齐,给人较零乱的实际情况,整体绿化改造以草坪为基调,以古柏为构图中心,通过规整整形矮篱划分空间,解决人流组织和疏散。①庙门两侧草坪地上,在保留原有圆柏的基础上,自然丛植银杏、合欢和榆叶梅、蜡梅等,树下设置自然石凳,满足游人小憩。②庙院中轴线为6 m宽块石主干道,两侧绿化改造以草坪为基调,以古柏为构图中心,并用龙柏矮篱将古柏串联起来,形成曲线流畅、略有起伏的游步道。干道两侧行植洒金柏球,草坪上以分割面积大小自然片植地被,转弯处点缀刺柏球。③碑廊前种草、植洒金柏中篱,中间设月季园,萱草镶边。④花架南北两侧分别设置模纹花坛、兰圃,满足游人观赏需求。⑤西院用黄杨中篱随原有之势分割。

4.4 喷灌系统设计

根据古柏大院绿地面积不大的具体情况,选用下沉固定式喷灌系统。①选用地埋升降喷头,射程为4~7 m,喷洒范围全院可调,确保覆盖整个区域,且不会喷洒到草坪以外的地方。②喷头采用UPVC管防护,外加管帽以保护喷头,配接防盗、防压软管。③供水管网选用台塑集团高强度UPVC管材、管件,并配有排水阀,可防止管网在冬季因积水而冻裂。④首部采用国内名牌2∥铜质球阀和2∥150目双层网铜过滤器,保证系统工作的可靠性,防止因水中杂质造成喷头堵塞。⑤系统参数:工作压力2.4~3.8 kg/cm2;降水强度5.8~6.2 mm/h;最大用水量8.2~10 m3/h;进水接口DN50(丝口);控制方式为手动启闭。

5 结语

华夏始祖黄帝陵周围的古柏群,是唯一不可复制的生态艺术品,特别是轩辕庙内的古柏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保护好珍贵的古柏资源,使其健康旺盛地生长:首先,就需要从改善古柏所处的立地条件和周围环境以及对古柏进行系统的日常管护入手[7]。其次,严格依据文物保护法,坚持清理、改造、新建分别对待的原则,改善古柏的生存环境,力求形成陵园特征和自然韵味双兼顾[8]。第三,植物景观力求寓情于景、寓意于景,突出一个“黄”字,表现一个“情”字,引发一个“想”字,用与龙凤有关的植物及中国传统人文型植物和配植形式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联想[9]。第四,垂直绿化是增大寺庙园林绿化面积及提高绿化覆盖率、软化建筑、改善视觉景观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配置比例[10]。最后,设计改造力求在黄帝的旗帜下,积极弘扬黄帝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11]。

42卷34期

薛君艳等 黄帝陵绿化规划与古柏大院改造设计思考

参考文献

[1] 黄锡梅.桥山黄帝陵[J].审计与理财,2006(11):64.

[2] 陈晓娟,陈辉,潘迎珍,等.黄帝陵风景区园林绿化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1995(2):45-47.

[3] 朱亚宗.黄土不言培卓绝——清明时节谒黄陵有感[J].华夏文化,2010(4):43-46.

[4] 李孜,石会娟,杨侃.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依托城镇和谐发展途径——以黄帝陵与黄陵县城为例[J].规划师,2011,27(1):38-41.

[5] 陈晓娟,韩丽,李朋元,等.黄帝陵风景区陵园区植物景观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6,11(1):80-85.

[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帝陵基金会.祖陵圣地:黄帝陵 历史·现在·未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7] 王撼,梁益福,李荔.“翠云廊”古柏的生存现状与保护措施初探[J].四川林勘设计,2005(1):46-49.

[8] 郭宗志,盛镝.浅谈北陵公园改造设计[J].沈阳大学学报,2002,14(4):51-53.

[9] 陈晓娟,褚泓阳,韩丽.黄帝陵风景区园林绿化研究——陵园区文化环境型植物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1995(2):10-12.

[10] 张颖,商铁林.陕北寺庙园林景观营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14-13016.

[11] 张宝泉.把黄帝陵打造成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5):36-39.

推荐访问:黄帝陵 古柏 大院 绿化 改造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