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打造“4—power“工程,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打造“4—power“工程,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时间:2023-05-20 14:4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通过创新工作室的组织、建设、发展,详细阐述了企业只有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模式,树立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才会为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企业;发展;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提高竞争实力、实现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一个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前提。如何提高职工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面临的重要命题。在寻找其答案的探索之路上,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大力打造“意识力、学习力、创新力、生产力”的“4-power”工程,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行源于思,培育创新“意识力”

创新工作室建立之初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以及明确的任务目标,旨在引领职工的创新理念,培育职工的创新意识。区别于以前“孤军奋战”的形式,创新工作室为职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学习、交流、探讨、研究的大环境,全面的专业资料、丰富的网络资源、便捷的工具仪器对职工创新成果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创新工作室的组成成员以团队或专业组的形式,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革新,在讨论过程中可产生“滚雪球”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职工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创建创新工作室并不仅限于创新氛围的良好营造,更多地是提供了职工激发创新意识的平台。意识决定思想、思想指导行动。提升职工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意识层面下手,积极鼓励职工解放思想,提倡敢于质疑、敢于研究、大胆联想、小心求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积极开展“创新课堂”、“它山之石”等活动,改变心智模式、启迪创新智慧。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合理化建议”、QC活动、“五小”活动,鼓励提出管理流程的小建议、设备本体的小改进、工作流程的小优化、生活改善的小提示。鼓励在生产一线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创新灵感源于实践,推动创新成果用于实践,将创新工作的效益最大化。

教学相长-挖掘年轻“学习力”

创新工作室由具备丰富实战经验和高尚职业精神的专业带头人与拥有新知识储备、思维活跃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在创新的共同目标之下走到一起,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将分散、潜在的创新意愿与能力汇聚为集体的智慧与合力。创新工作室创新学习模式、丰富培训手段,提出“五型”团队学习法:以老带新、以新帮老的互动式学习法,以发现工作问题为手段的随机式学习法,以深度会谈为载体的专题式学习法,以交流探讨为方法的总结式学习法和以培训资料库为大纲的系统式学习法。定期开展技术经验交流会,老职工交流宝贵的一线生产经验,新职工交流前沿科技论文中的先进技术,营造了“人人可当老师,人人皆为徒弟”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标,职工的学习热情日益浓厚,同时为科技和管理创新提供了知识储备。

在这种培训学习方式的推动下,创提高了创新团队的凝聚力,促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举例来说,在现场进行生产试验时,由于试验仪器体积较大,试验接线繁琐,试验耗时较长。发现这一问题后,由技术员带头,召集班组全体人员进行研究分析,采用头脑风暴、5S思维法等讨论方法,最后采用改进试验仪器和分级试验的方法,缩短试验的工时,并以此获得QC成果等奖项。

相得益彰-开拓融合“创新力”

职工创新工作室的组织构成涵盖多个专业,依托各专业带头人,成立不同的专业组。但是在进行课题攻关和研究时,各专业组并非各自为政,而是合理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通过建立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了集成融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实践中可以感受到,当本专业组成员对一个问题争执不下时,外专业人员一句不经意的问话,恰恰能够给予启发,并且开辟新的思路,从而对创新成果的转化更为有效。

水到渠成-实现科技“生产力”

为了让创新成果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创新工作室所有新技术、新成果对职工都不保密。不仅如此,工作室还整合资源优势,建立创新创效成果展厅,配备齐全多媒体影像教学设施,汇集了几十项先进的技术成果和工具。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讲解、实物展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把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的结构原理、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科学系统地传授给职工。实现资源共享,使创新成果快速落地。

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革新工具,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保证人身、电网、设备安全。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单位的创新模式为企业的广大职工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平台,让广大员工在创新过程中有章可依,有源可享,使得创新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高技能人才、多资源平台的引领作用,吸引广大创新群体加入到创新行动,逐渐形成群体效应,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多专业、多通道的载体交融,丰富了成果转化的多元性,构建了更为便捷的的绿色通道,有效促进成果转化;创新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为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效落地,使得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得到闭环管理,有力推动成果的推广,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张冬冬1余艺2

(云南民族大学哲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历经历史劫难和畸变的当代工业文明以及城市时尚的冲击下,当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了诸如文物古籍大量流失、文化传承人才断层、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矛盾和等问题。对此我们应尽快出台具体法律法规、重视人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和卫星频道建设等措施来挽救民族传统文化的危亡。同时要深入思考,高度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形成文化自觉,这或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与对策;思考

前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的趋同现象日益突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厄运。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的态度有所转变,出台相应的措施,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甚至被破坏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缓解。在这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特别突出,少数民族文化危机重重,在传承与发展存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少数民族文物古籍流失严重

少数民族从古至今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少数民族的先人或用自己创制的文字,或借用汉字书写历史故事,记载神话传说和宗教经文,留下许多民族古籍。据调查,目前云南民族古籍约有8万册(件)散存于民间,由民间艺人、祭司保管传承[1]。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抢救征集资金,目前正以每年约上千册(件)的速度流失;许多价值极高的民族历史文化古城及文物濒临消失。

究其原因,一是无文字民族的口碑古籍自然流失严重。二是一些古籍被被当做迷信书籍遭受焚毁。三是保管不善导致民族文字文献古籍原件流失。四是民族古籍大多由民间知识分子、祭司、民间艺人等所掌握使用,精通古籍者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少。五是民族文物被大量盗买。六是文物保护管理手段落后。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危机加大

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得不到有效的抢救和保护,特别是一些人口较少无文字的民族语言正面临消亡的危险。

总的来看,少民族语言文字危机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有传统文字的少数民族,其语言使用人数正在下降,使用范围大幅度缩小,文字普及率和巩固率低。二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创制文字的少数民族,其言语文字并未得到统一和推广使用,就已经走向了消亡的边缘。三是没有文字的“少小民族”,他们的语言面临消亡的威胁特别严重。四是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的方言消亡危机严重。没有文化自觉是少数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在内迅速流失乃至消亡的最主要原因。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出现断层

民族民间艺人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保护者、传承者。目前存在的普遍现状是,民族民间老艺人、传承人消逝后,年轻一代的艺人还难以担负起传承重任,甚至直接没有人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传承难、传承人才缺乏已成为突出问题。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为什么会出现后继无人的危机呢?无可否认,畸变的当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时尚冲击了传统文化。市场经济在给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带来不断丰富的同时,也把其传统文化一一地瓦解掉,经济的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矛盾日显突出

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消失蜕变严重,民族传统服饰、传统工艺、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等特色文化资源正在发生消失和变异。当前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每年举办的“文化节”活动中,提出的口号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提法贬低了文化在社会以及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尽快出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法律法规

制定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保障。政府在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应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到现代教学体系当中,实行多元文化教育,让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加大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文化人才队伍,他们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有多种形式:一是可以利用外地资源培养本民族的文化骨干;二是可以引进外地文化人才,并在政治上、业务上和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多给他们一些政策上的支持。

(三)开通民语卫星频道

卫星电视,无疑是这个时代最能在受众中发挥作用的媒介,它不仅仅是给人们提供给类信息和娱乐那么简单,它还传递着某种精神,即意识形态。它是一个民族话语权表达权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发挥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职能。正因为如此各国各族群对电视卫星的建设都非常重视。各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多且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应该争取开通民语卫星频道,以之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四)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

要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认真确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调动社会各个方面参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再者,在少数民族开展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活动,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活力所在,没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将失去活力。

三、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和永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更是推动着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我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缔造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关乎民族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更要意识到传承祖先留下的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传承和发展文化少数民族同胞要高度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形成民族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极其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换句话说,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少数民族成员是本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少数民族文化只有得到本族成员的高度认同,并从内心深处感觉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自觉自愿的采取行动,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传承和发展才最为有效。

结束语

云南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又处在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相信,凭借中央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大好时机,在国家民委、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定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路子会越走越宽,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呼吁各少数民族一定要提高对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要积极主动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08月版

作者简介:

张冬冬,云南民族大学,政治学理论。

余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原理。

推荐访问: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 打造 工程 power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