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侗汉双语教学:在探索中发展

侗汉双语教学:在探索中发展

时间:2023-05-20 15:5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侗族是居住于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古老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侗族人口数为296万人,分布于黔、湘、桂三省(区)毗连的广大地区和鄂西山区。其中,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侗族人口的55.01%。

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通用文字,长期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新中国成立以前,侗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私塾教育只能通过汉语单文的形式进行教授,当地教师一般在侗族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使用侗语对汉语文进行辅助讲解。在不通汉语的侗族聚居地区,侗族文化教育的发展非常落后,严重制约了侗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958年,我国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制定了《侗文方案》(草案),为侗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侗文,并于当年获得中央民委(现国家民委)批准试验推行,当时的侗文主要用于侗族的成人扫盲教育。由于群众有语言基础,容易学、记得牢、效果好,在迅速扫除侗族文盲、提高侗族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958年后,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侗文逐渐停止了试验推行。1982年,贵州省开始恢复侗语的推行,并在学校开展侗汉双语文教学。20多年来,贵州省侗汉双语教学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发展侗族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学生的“三率”(入学率、巩固率、及格率),辅助侗族学生学习汉语汉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及时总结侗汉双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侗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传承侗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贵州侗汉双语教学的发展。

1981年,贵州省榕江县车江中学实施了侗文教学试验,侗文开始进入学校教育。以1982年起,贵州省开始恢复侗文等7种民族文字试验推行和学校双语教学工作。1983年8月,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民族学校进行民族语文教学实验的通知》,决定在有关学校进行民族语文的教学实验,以便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自此,侗汉双语教育开始在贵州省内的8个县大面积开展。

(一)教学类型。

贵州省侗族主要呈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各地区的侗族因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其双语教学也因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异,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儿童启蒙型。由于侗族农村的儿童从小在侗语的环境里成长,由侗语直接过渡到汉语难度较大。因此,在侗族聚居的农村一般都在学前开展双语教学,让侗族学生学习与其母语一致的侗文。侗族儿童在学前阶段通过一年的母语和汉语学习,在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后开始正式学习汉语文。侗族学生升入小学后,继续安排一定课时的侗语文课至小学三年级,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以汉语授课为主,以侗语辅助教学。

2.学校附加型。也叫双语双文型,主要是在侗族地区中小学的不同学段开设侗文课,在不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以侗文作为附加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使学生实现“侗汉兼通,以侗促汉”的目标。一是全部学段开设侗语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个年级每周均安排2课时的侗文课(初中每周也安排2课时学习侗族新创文字)。二是部分学段开设侗语课。侗语课只在小学或初中的部分年级开设,如小学一至六年级的不同学段,初中一至二年级的不同学段,每周安排2课时的侗语课。其余年级则以侗语辅助汉语教学。

(二)教材使用。

侗族地区小学使用的侗语教材是1986年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贵州省民委语文办公室联合编译的六年制《小学侗汉课本》(试用),语文第一至第四册,以及1989年编译的《小学侗汉课本》(试用),语文第五至第七册。

(三)教学方法。

1.注音释义法。先教侗族学生学习侗文,学生掌握侗文的音、形、义后,再开设侗语文课。学生可以用已掌握的侗文来为汉语文注音释义。

2.直接对比法。从学前的侗族幼儿教育开始,将侗语与汉语的文字符号同时呈现给孩子,同时教给他们同义不同形、不同音的两种文字符号,从字逐渐过渡到词、句、文。通过三至四年的对比教育,使侗族学生两种语言的思维都能同时得到挖掘与发展。

3.兴趣教学法。在一些侗族地区(如侗族散居区和城镇),以故事、顺口溜、儿歌的形式让儿童学习侗语,把枯燥、单调的学习符号转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使侗族儿童在生动、活泼、快乐的气氛中学到不同的基本语言知识。

(四)师资情况。

侗汉双语教学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国内大中专院校培养的专门人才,以省内为主。中央民族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设过侗语文专业课程。贵州民族学院于1985年起开设侗文课,到1995年累计有11届,招收了119名学生,其中大专110人,本科9人。黔东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凯里民族师范学校、黎平民族师范学校和榕江民族师范学校等相继开设了侗语文专业,主要采用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译的《侗语教材》(第一、第二册)和各校教师编译的补充教材等。毕业学生大部分分配到各地民族小学和民族语文管理部门工作。二是部分民族中小学的侗汉双语教学教师由其他科目的在职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大都参加过侗汉双语教学培训。三是由部分懂得侗语的当地代课教师兼任,这些教师有的参加过侗汉双语教学培训。

(五)教学效果。

20多年来,贵州侗汉双语教学的实践以及许多对比实验表明,侗汉双语教学大大提高了侗族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及格率,对促进侗族學生的智力开发,辅助学生学习汉语有很大的帮助。在以母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的侗族聚居地区,儿童在入学前大都不通汉语,也很少听到别人说汉语,如果一进学校就让他们学习汉语汉文,由于没有语言基础,很难消化吸收新的一种语言,学生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提高很慢。开展侗汉双语教学实验之后,学生利用侗文给汉字注音释义,帮助理解汉语汉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校的“三率”因此大大提高。如在未开设侗汉双语教学课之前的1983年,榕江县中宝小学三年级(1)班的全县小学语文统考成绩人均只有28.9分,及格率为17.2%。1984年开展侗汉双语教学之后,该班全县小学语文统考成绩提高到人均63.8分,及格率为62.5%,及格率上升了45%,以后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贵州省的侗汉双语教学实验仍在栽麻乡宰荡小学实施,该小学的侗族学生的统考成绩在全乡继续保持领先水平。据2007年统计,语文、数学平均分比全乡其他小学高出3分-18分,全乡第一名和第三名均在宰荡小学。宰荡小学的双语教学质量得到了教育部门及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

二、贵州侗汉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贵州侗汉双语教学在部分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对侗汉双语教学的看法存在分歧。

贵州侗族的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干部、群众对是否有必要实施侗汉双语教学,在什么层次、多大程度上实施双语教学,学习侗语文有无前途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民族工作部门认为应该在侗族地区的中小学大力推行双语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地方教育部门存在着一定的顾虑,由于实施双语教学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中考、高考中没有侗语文科目,再加上对双语教学的评估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不主张全面推行双语教学。部分干部、群众从学生升学考试、就业前景及个人发展等现实利益考虑,认为双语教学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而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侗语文。

(二)侗汉双语教学的管理有待完善。

一方面侗汉双语教学缺乏科学的课程管理机制。侗汉双语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还不明确,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完善,一些成功经验和案例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和推广,双语教学工作普遍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缺乏稳定性。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之间也缺乏有效配合。目前,侗族地区没有专门的侗漢双语教学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侗文的推行和侗汉双语教学的实施长期以来都是由民族工作部门一手“操办”,教育部门并未将双语教学专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二者之间缺乏有效配合。由于当地民族部门不是教育机构,不能直接处理教育问题。而侗族地区中小学的侗汉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等都必须由教育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才能有效实施。

(三)侗汉双语教学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长期以来,由于民族语文推行和双语教学经费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双语教学点的校舍、教学设备、教材等只能从各级民委民族工作的机动经费中临时列出,不仅数额少,而且无保证。目前用于侗汉双语教学的经费严重不足。侗族聚居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如果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财政投入和大力扶持,根本不可能开展日常教学业务。因没有经费保障,提供给中小学生的侗文改编教材和相关读物也难以出版印刷。

(四)侗汉双语师资力量薄弱,待遇较低。

一方面,由于以往贵州大多数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分配到村以上的学校任教,村一级的双语教学点需要选择本民族教师或懂当地语言的教师任教,故临时代课教师偏多,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双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必要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侗汉双语教学没有纳入正式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双语教学成绩基本上不与教师的奖金和职称晋级挂钩,双语教师待遇很低,有的代课教师一个月仅有一两百元甚至几十元的收入,这直接影响到教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缺乏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乡土教材。

传统的侗汉双语教材编写以翻译汉文教材居多,且过于偏重识字和语法。而根据侗族儿童心理特点,结合侗族文化历史的民族化、乡土化教材很少。况且,传统的侗汉双语教材不适合侗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习得第二语言听说领先的原则,教材的内容远离侗族学生的实际生活、侗族文化传统和乡土特色,侗族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不利于他们有效地接受和吸收知识。

三、贵州侗汉双语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认识开展侗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侗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在侗族地区开展侗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近年来侗族地区掌握汉语的人数有所增加,但侗语和汉语仍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侗语仍将是侗族地区广大群众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尽管目前侗汉双语教学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在汉语文程度普及较低的侗族聚居地区,实施侗汉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在这些地区直接使用汉文教学,既有悖于语言文字学习的客观规律,也不符合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长远利益。

其次,在侗族地区的中小学实施双语教学,有必要对贵州省侗族语言使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从侗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尊重事实,根据贵州侗族不同居住地域、不同社会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灵活合理的双语教学政策,并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发展侗汉双语教学。

(二)加强侗汉双语教学的课程管理。

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应将侗汉双语教学正式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管理体系之中,把它作为一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给予重点开发,使侗汉双语教学的课程目标、课时安排、师资力量、教材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估等成为一个系统,从而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关于侗汉双语教学的课程管理体系。

此外,应制定相关的侗汉双语教学的法规或实施细则,确立双语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正式地位及重要作用,把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推行范围、方法步骤、措施等要求明确下来,将侗汉双语教学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中进行管理,全面协调教育部门和民族部门等各方面的工作,使侗汉双语教学逐步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

(三)加大双语教学资金的投入。

侗汉双语教学涉及到师资、教材、人员培训、宣传推广等方方面面,从经费投入上来说,实施侗汉双语教学是一项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社会系统工程。但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发展的高度和侗族的长远利益来看,这样的努力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在财政上对侗汉双语教学给予倾斜照顾,对双语教学进行重点扶持,在师资、教材、研究等方面确保经费投入,这样才能使侗汉双语教学工作得以有效展开。

(四)加强师资培训,改善双语教师待遇。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有一支合格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大力培养高水平的民族语文师资队伍。中央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和黔东南地区的民族师范学校应该坚持开设侗语文专业课程,在招生和毕业生的就业分配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解决基层需要大量师资和毕业生就业无门的矛盾。让这些专门人才毕业之后回到当地基层社区从事双语教学。另一方面,应鼓励双语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学习,为双语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深造机会。此外,还要从考核、津贴、职称、晋级等方面高度重视双语教师,努力改善侗汉双语教师的待遇。

(五)大力开发侗汉双语乡土教材。

突出教材的民族特色是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应在侗汉双语教学的实践中,结合侗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编译适合侗族母语特点的教材。以前单纯翻译汉文教材虽省时、省力、省钱,但只能是权宜之计,应当根据侗族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编写具有侗族文化特点和乡土特色的民族语文教材。这对于改进侗汉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侗汉双语教材的开发不仅仅是要采用侗文或侗汉双文进行编写、编译,更重要的是教材内容要体现侗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的生活经验和乡土特色,使侗族学生喜闻乐见。侗族的史诗、歌谣、传说、民间故事、谚语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应该在侗族乡土教材开发中得以充分展示。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推荐访问:探索 双语教学 发展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