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中校本历史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校本历史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05-24 13:5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校本选修课,开发,多元化,实践,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10-06

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的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2012年6月发布的《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将选修课程建设作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大类,要求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发开设选修课程,“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本文试结合浙江省部分学校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实践,谈谈有关高中校本历史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一些思考。

一、“学生的”“教师的”“学校的”——高中校本历史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目标导向

选修课程本身就是为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历史校本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又有其独特的价值。进一步培育学生具有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精神、爱国情操、世界意识,是开发开设高中校本历史选修课程的主要目标。例如浙师大附中开发开设的《走近浙江历史名人》课程,努力促使学生“用心体会这些历史名人的奋斗历程和探索精神,感受他们独特的个性和魅力,确立求真务实、包容并蓄、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增强对家乡、对民族、对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湖州一中开发开设的《生活历史》课程,以“培养学生用理性和智慧的[光学习和生活,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快乐地生活”为目标。桐乡凤鸣高级中学开发开设的《小钱币中的大历史》课程,致力于“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宁波效实中学开发开设的《新视野下的中苏关系史》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历史校本选修课程的重要目标还指向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如《走近浙江历史名人》在开设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力与方法”的习得过程,引导对浙江乡土历史有兴趣的学生查阅有关浙江历史名人的文献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及重大活动,制作人物年表,充分利用浙江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组织实地参观考察,以走读方式引导学生走近浙江历史名人,强调“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基本原则,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小钱币中的大历史》以考察古代钱币为线索,帮助对经济史有兴趣的学生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运用资料查询、信息提炼与整理、史料解读、实物考辨、推理判断等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初步具备鉴别古钱币真伪的基础。《新视野下的中苏关系史》着[于增强学生阅读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初步培养起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研究兴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上述高中历史校本选修课程能结合本校许多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因此在选修课程开设过程中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历史选修课程是“学生的”。

历史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还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是促使历史教师课程观念和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契机。过去历史教师大多只是执行课程教学,虽然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是课程的再度开发,但许多历史教师对选修课程的开发仍然比较忽视,较少有教师能从课程的视野审视历史教学。《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指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兴趣特长自主开发选修课程”,“鼓励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方式拓展课程开发开设能力”。在历史选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将真正体会到从课程的角度看教学,关注课程的开发、开设、评价等诸多环节,从而进一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其次,这是促使教师丰富和提升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契机。如为了开发开设《走近浙江历史名人》这门选修课程,浙师大附中的历史老师们就要对浙江历史名人作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既要参与课程的开发,又要参与课程的实施”,“在实践中努力打造一支‘学术有专攻’、视野开阔、有较强的课程开发与执教能力的学科组团队”。宁波效实中学政史组比较注重大国关系的研究,开设了校本历史选修课程《〈大国崛起〉的历史思索》,主要负责《新视野下的中苏关系史》课程开发开设的老师在国家图书馆收集了不少中苏关系史的资料,阅读了许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论著。第三,这也是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契机。国家必修课程与国家选修课程不仅有配套的教科书,也有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对教学设计和实施大多有比较具体的指导意见。这样当然可以提高课程开设质量和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但也容易使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现成配套教学参考用书的过度依赖。校本历史选修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学设计和参考资料,一切由历史教师自己开发,必然对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提出新要求,也必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浙江省部分学校开发开设的校本历史选修课程,都有历史教师们自己编制的课程纲要、教学材料、教学设计、课件等,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开发开设课程的历史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

开发开设历史选修课程的目标也包括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各校“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发挥自身教育教学优势,开发建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体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独特性及差异性,培育学校课程特色”。校本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对于建设丰富多样的学校课程体系、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个性学生的选课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如《新视野下的中苏关系史》相当于大学初级课程,对政史特别感兴趣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选修;《生活历史》属于历史社团活动课程,将历史研究性学习、学生活动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贴近学生生活;《小钱币中的大历史》是历史学科的兴趣特长类课程,课程设计体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慈城的历史与文化》《走近浙江历史名人》属于乡土历史课程,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不但在课堂中拓展学生历史知识,还开展考察研究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身边的历史。

二、“历史的”“校本的”“选修的”——高中校本历史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基本原则

高中校本历史选修课程既是“历史”的,就必然具有历史课程的特点,又是“选修”的,势必与历史必修课程有不同的要求和特色,同时还是“校本”的,也就带有学校和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从这三个维度看,校本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人文性

人文素养表现为人文学科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和人文科学的以人为本精神。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校本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中,要充分体现人文性,就必须着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它包括:

1.使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知识有相当的积累,并具有历史意识。使学生具有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历史文化知识是历史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重要目标。例如,桐乡凤鸣高级中学《小钱币中的大历史》选修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知道中国历史上钱币]变的简史,了解不同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货币,认识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进而以钱币为线索帮助学生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丰富历史素养”。

2.具有历史学科的方法、能力与优良思维品质,学习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认识与分析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例如,湖州一中《生活历史》选修课程的能力和方法目标为:“通过找寻身边的老照片、旧建筑、人物掌故……知道史料获取的途径与方法,掌握最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在生活中带着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学会学习历史和生活相联系,用理性和智慧的[光学习和生活。”

3.理解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追求人自身解放的人文精神,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人格和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承认并尊重文化多样性,具有世界意识。如《走近浙江历史名人》《生活历史》《慈城的历史与文化》《小钱币中的大历史》《〈大国崛起〉的历史思索》等校本历史选修课程都有培育人文精神、爱国情操、世界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科学性

作为规范的校本历史选修课程,其课程内容和实施都要符合科学性的要求。这里的科学性包括:

1.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同时历史学又具有科学性,需要求真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与客观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这就要求历史选修课程的内容要符合史实,遵循“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学科规范,克服随意性。

2.教学材料的科学性。提供给学生的教学材料本身既要符合历史学科科学性要求,又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按照高中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加以组织编写,切忌不加辨析、考订就随意汇集网络资料作为教学材料。

3.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就是教学过程的安排要体现学生认知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实效,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针对性

如果说人文性和科学性是历史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般原则,那么作为“校本”的历史选修课程还要强调针对性,即课程的内容、目标、教学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定。

1.针对性的第一个要求是从本校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校本历史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要从本校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需求出发,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同时,又要从本校历史教师的特长出发,考虑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能力,有利于发挥本校历史教师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老师开发开设的《古代中国女子服饰赏析》选修课程,既是基于教师自己对古代服饰的兴趣和研究,也适应了部分学生了解服饰]变的兴趣和需求。

2.针对性的第二个要求是从本校实际、区域特点出发。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学生与本地区历史发展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如《走近浙江历史名人》《慈城的历史与文化》等课程都注重利用当地的方志史籍资料和历史人文景观,深度挖掘了浙江、宁波慈湖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反映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

3.针对性的第三个要求是要贴近时代主旋律,介绍研究新成果,使历史课程具有现实意识,“知古通今”“以史为鉴”,提升学生通过理解与认识过去来提高掌握现在、展望未来的能力。譬如,《古代中国女子服饰赏析》课程体现了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史学研究热点;《新视野下的中苏关系史》课程不但运用了史学研究新成果,而且提出要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起民主、法治等公民意识,珍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取得的各项成果”。

(四)完整性

选修课程不同于作几次专题讲座或搞几次教学活动,作为选修课程必须符合课程的一般规范,即课程的要素必然齐全:

(1)课程计划。如课程对象、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分配置、学周安排等,每课时45分钟计则18课时1学分,可以有短课程和长课程等。(2)课程目标。一般有三个维度,具有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层次性等特点。(3)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呈现方式、内容纲要、教学材料、课程资源等。(4)课程实施——教学实施。(5)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开发、管理、教材、实施过程、实施结果和课程整体系统的量化、质化评价;对学生的课程学业评价。

(五)拓展性

校本历史选修课程既是历史学科的国家必修课程或国家选修课程的拓展,又可以与其他学科互相拓展形成综合性的选修课程。

历史必修课程是国家提供的使学生具有现代公民必备的共同基础的统一课程,国家历史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和范围拓展了学生的历史视野,而校本历史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和特点对国家历史必修和选修课程进行更多角度、更大范围的拓展,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方面针对性更强、特色化更明显。如《新视野下的中苏关系史》课程内容是对《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和《历史选修三(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相关内容的拓展深化,适应了对外交史特别有兴趣的学生需求。又如《小钱币中的大历史》的校本选修课程是对《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中的古代和近代中国经济相关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满足了对经济史、货币史感兴趣的学生的需求。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还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发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也可以将有关学科的相关内容综合起来形成综合拓展的校本选修课程。如湖州中学《大智慧》校本课程,以《孔孟老庄三百句》《湖中校园文化大观(包括校训、校标、校园文化等)》,以及孔孟老庄的著述为主要教材,具有文史哲综合的特点。

(六)趣味性

历史选修课程内容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校本历史选修课程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当然,也不能单纯地片面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而是要将学生发展的理性要求、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志向,与吸引学生求知欲望的兴趣考量有机结合起来。

(七)开放性

校本历史选修课程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就是要做好选修课程的引进、利用、改编和共同开发的工作。《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指出:“要整合普通高中选修课程资源,做到区域内‘相互借鉴、共建共享’,鼓励职业高中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为普通高中开发开设选修课程,建立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教育机构以及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开发开设适合普通高中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浙江省教育厅在2012年公布了100门精品选修课程,其中就有多门校本历史选修课程,有需要的高中学校可以引进、借鉴、利用。

校本历史选修课程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就是课程不仅仅局限在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有校内外的历史探究与实践活动、相关专家的专题讲座、学生的历史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走近浙江历史名人》课程就采用了“以走读方式引导学生走近浙江历史名人”的课程实施思路;湖州一中的《生活历史》则是一门社团活动课程化的选修课程。

校本历史选修课程的开放性更体现在开放的教学氛围。如学生可自由地根据教师提出的话题讲述自己的观点,展开充分的讨论,积极发言,毫无拘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充分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三、“规范的”“严谨的”“多样的”——高中历史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实施路径

校本历史选修课程不同于历史讲座,也不同于历史兴趣小组,要符合课程的规范和要求,要有一个比较严密和完整的课程论证、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过程,体现“规范性”“严谨性”。同时,校本历史选修课程又不同于国家必修课程,在课程实施和评价中要充分体现“多样性”。一般而言,校本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包括以下主要环节。

(一)分析校本历史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条件

这是课程的论证阶段。除了要分析本地历史课程资源的情况,还要分析学校外部条件如课改背景、社会和家庭对选修课程的支持,如省区、市县、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高校、教科研机构、兄弟学校、文博展馆、图书馆、家长资源等社会力量支持的情况。

学校内部条件的分析包括学校选修课程规划和课程体系、历史学科教师团队(包括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兴趣特长等)、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特点、需求、兴趣爱好等)和学校软硬件设施(包括学校的历史文化氛围、教学资源、历史专业教室等)等。其中,对学情和教师团队的分析尤为重要,如可从学生对历史选修课程的认识和需求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也可结合学生的历史兴趣社团、历史文化研究性学习情况加以分析,还要考量历史学科组教师的研究方向、志趣、特长、资料积累情况等。

(二)制定校本历史选修课程开发方案和进行课程实施准备

要确定开发主题、框架、内容和使用对象;制订课程目标与计划(包括课程总体的三维目标、课程结构、内容提纲、课程呈现形式——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等)、步骤、时间(包括课时和学分安排)、分工等。如桐乡凤鸣高级中学《小钱币中的大历史》校本历史选修课程的课时设置是:“共设18课时,每课时45分钟,完成本课程修习可获1学分。本课程包括三个教学单元:第一单元总述中国古代货币及其文化的发展,共设3课时;第二单元详述中国历史不同时代具有典型意义的货币的历史,共设12课时;第三单元简介钱币真伪的考辨知识,并提供历史小论文、教学测验等评价工具,共设3课时。”

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还要编写课程纲要、进行内容选择(可以创编,也可以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确定课程资源、编写教学材料(如教案、课件、讲义、教材、学案等)等。然后,将课程方案和材料交学校课程评审委员会评审,主要是审查该选修课程的价值、意义、目标、内容、开设者资质等,尤其在人文性、科学性、政治性方面一定要严格把关。《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规定:“为确保选修课程的质量,学校要成立课程评审委员会……经课程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选修课程,方可列入学校选修课程选课目录。”列入选课目录后,承担课程的老师还要向学生进行课程介绍与选课指导,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修,该课程方能进入教学实施阶段。

(三)校本历史选修课程的教学实施和评价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校本历史选修课程而言,其教学方法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开放的、探究的、实践的和体验的。要充分开展探究学习、问题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如选修课堂的专题讲座、拓展教学、与学生社团结合的活动课、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史料收集与考证、访问调查、参观考察、辩论]讲、小论文写作、出版专题墙报等形式。如湖州一中的《生活历史》校本课程,结合学生社团——历史春秋社,确定了四大系列活动:“系列活动之一:我们的小小博物馆——寻找历史的踪迹(开创学生实践的空间)。系列活动之二:我们的‘百家论坛’——领略风采,感悟历史(拓宽学生知识的平台)。系列活动之三:我们的才艺大舞台——历史剧、辩论赛、书画展、灯谜会等(展示学生才艺的舞台)。系列活动之四:我们的一片天空——创建春秋社博客、编辑《历史春秋报》 (发挥学生创作的园地)。”这种开放的课程实施路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校本历史选修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及执教教师的评价两大部分。与历史必修课程过于依赖纸笔考试不同,校本历史选修课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评价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多样性”和“开放性”特点。课程的学业考试可以采用纸笔考试但不拘泥于纸笔考试,如可以采用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课件设计、知识竞赛、口头表达等。如浙师大附中《〈走近浙江历史名人〉课程纲要》规定: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要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评价指标主要包含:

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

优秀:态度明确,积极参与,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良好: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合格:态度较端正,能参与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实践作品,有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等

优秀:主题明确有创意,材料翔实,统计详细;

良好:材料和统计较详细,能完成作品;

及格:能完成作品。

自我评价

课程结束时,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并作出自我评价。

根据综合能力给予相应学分

上传学生档案电子系统。

又如湖州一中《生活历史》课程对学生评价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的学习考勤——按照会员章程,每次活动由专人点名;(2)上交合作类作业等——如历史书画作品、历史名人名片展;(3)参与活动的心得体会——按课的具体内容而定,提高学生关注度,利于课程建设;(4)辩论赛等竞技奖——评出优秀奖给予奖励;(5)根据综合能力给予相应学分——上传学生档案电子系统。

对课程本身和执教教师的评价同样要体现“多样性”和“开放性”,可以在校本课程实施后进行,也可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以便充分发挥对课程和教师评价的诊断、反馈、调控、改进、激励的功能。评价内容与方式也要多样,结果处理要与改进建议相结合,教师要根据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并据此对校本历史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改,使之趋向于更合理和成熟。如浙师大附中《〈走近浙江历史名人〉课程纲要》指出:“要把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整合能力、创新意识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主要包含:明确的校本课程理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课程资源的开发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与评价的能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参与态度、学习效果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师生关系,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

【作者简介】周百鸣,男,1956年生,浙江宁波人,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部主任、历史教研员,浙江省历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全国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王雅贞】

推荐访问:校本 选修课 开设 实践 思考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