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福建博物院藏陈子奋刻印章考略

福建博物院藏陈子奋刻印章考略

时间:2023-05-29 14:0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作为民国时期福建篆刻艺术的代表人物,陈子奋的篆刻艺术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仅以福建博物院收藏的陈子奋篆刻的两枚印章为例,对他的篆刻艺术进行简要分析及评述。

【关键词】 陈子奋;篆刻艺术;印章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民国时期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数次的政府更替、内战以及日本侵略等巨大变动,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但也正是这种激烈的变动使中国的文化艺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艺术界的各个领域里,都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人物,陈子奋即为其中之一。

陈子奋(1898-1976),福建长乐人,原名起,字意芗,号无寐,晚年别署水叟,民国时期杰出画家,以精于白描花卉而著称,同时又是一位造诣精深的金石家及书法篆刻大家。相较于其国画的成就而言,陈子奋的篆刻艺术更能凸显其个性及艺术风骨。著名诗人陈衍曾在为他作润例的引言中写道:“陈意芗子奋精金石之学,擅丹青,尤工治印,画则人物、山水、花鸟皆迫近老莲,篆刻则融冶皖、浙二派于一炉,而追摹秦汉,瘁心力以赴之,故其笔力苍劲深厚。”林纾曾评价他的篆刻:“若拙者巧,若愚者智。端严石鼓,苍茫彝器。纵横千秋,识古今字。挥洒淋漓,特其余事。”徐悲鸿对其评价则更高:“当代印人,雄浑则无过于兄者。”从几位大家对其篆刻的评价来看,无不为其苍劲、雄浑的篆刻特色而赞叹。本文仅以福建博物院收藏的陈子奋篆刻的两枚印章为例,对陈子奋的篆刻艺术进行简要分析及评述。

一、陈子奋刻博古纹芙蓉方章

如图1,此方章高2厘米,印面边长1.3厘米,质地为寿山芙蓉石,石色呈灰黄,顶部四周刻博古纹。印面朱文篆体刻李清照词《一剪梅》中的著名词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边款“子奋刻 戊寅”。

徐悲鸿曾在1928年赠给陈子奋的画中题词到:“陈意芗先生,年未三十以篆刊名其家,……雄奇遒劲,腕力横绝,盱衡此世,罕得其匹也。”而由边款可见,此印章刻于戊寅年,即1938年,陈子奋时年40岁,应该说是其艺术生涯的成熟期。陈子奋精通三代、两汉篆刻文字的各种造型及变化格律。在其著作《颐谖楼印话》中,曾提到“不学篆而印能精者殊难”。因此,陈子奋在篆体书法上下了很深的功夫,对各种古玺金文、甲骨文、钟鼎、古钱币文字有着很深的研究,甚至瓦当、玉符、石刻、碑额等都是其研究的对象,并将之兼容并蓄,形成自己的书风。从其著作《三代文偏旁释例》《古泉币文字类纂》《甲骨文集联》《籀文集联》中,我们亦可看出,陈子奋对古文字篆书研究之精深。因此,单从古文修养而论,陈子奋在各种古文字学方面的精深造诣是今天的印人所无法企及的。这一点,我们在此枚印章中亦可以看出。

印文中,扁体篆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笔画线条流畅,结字雄浑而不失婉转。其布局错落有致,静中有动,既满足了印面布局对称、和谐的构图要求,又将两个对偶词句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完美。在书法中,篆书讲究的是回锋要圆润,笔画粗细要一致,左右要一致、对称。印章中亦是如此。此枚印章中,“上”“下”两个字,结构、字体完全对称。“却”字笔画则穿插于“上”“下”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美布局。而最具有特色的则为两个词句中最后一个字“头”字的刻法,两个“头”字一左一右,采用不同的书体,眉头的“头”字字形稍扁,心头的“头”字则字体更大,字形也相对拉高,既使整个布局更加完美,又突出了词句所要表达的意蕴,即“心头”的重要,同时亦凸显了陈子奋对印面布局把握的精妙之处。这一点我们在其著作《颐谖楼印话》中,亦有看到,如“刻朱文须留意於白,刻白文须留意於朱。求之实者,必意之虚。求之此者,必意之彼。庶几变化在手,元气淋漓”。此印的篆刻章法、布局完全印证了这一点。

二、陈子奋刻薄意云纹寿山高山石扁方章

如图2,此印章为寿山高山石扁方章,边长2.3厘米,宽1.3厘米,高3.6厘米,正面略带红色,顶头随型,刻云头纹饰,长方形印面朱文篆书杜甫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中的诗句“但话宿昔伤怀抱”。边款刻“几士先生属镌杜少陵诗句 己卯冬日陈子奋刻”。

由边款可知,此印刻于己卯年冬日,即1939年冬,为陈子奋受几士先生所托而刻。此处提到的“几士先生”,即陈懋复,末代帝师陈宝琛(1)的长子,清末民国时期活跃于福州文化圈的著名藏书家和各种艺术品的收藏者。陈氏的家庭背景,为其结交文人雅士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间接决定了他所收藏的艺术品的价值。从福建博物院收藏的众多陈氏印章即可看出,陈氏的印章中大多都是当时中国的篆刻大家所作,如汪洛年(2)、王福厂(3)、金北楼(4)、陈衡恪(5)等。而1939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福州亦不例外。此时的陈氏家族,兴旺早已不复当年,陈宝琛业已去世,作为其长子,陈几士不但要承担整个家族的兴衰重担,还要适应时局及环境的巨大变动,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此印章所刻诗句应该正是其当时心情之所照。

在其篆刻著作《颐谖楼印话》中,陈子奋曾写道:“余学篆治印,垂六十年,求其一点一画圆融藏锋,而迫近於甲骨、钟鼎、玺印者,接前贤之步趋,冀发扬而光大。”在漫长的治艺生涯中,陈子奋对各种金文、篆体掌握得游刃有余,并将其兼容并蓄,形成自己的风格。此枚印章中,陈子奋采用了金文大篆书体,相对于前面提到印章的圆润婉转风格,此印字体更加平正,笔锋遒劲有力,风格更显雄浑、古朴,与此印诗句所要表达的境界更加契合。在结构上,印中左边三字略长,右边四字相对偏扁体,尤其是“宿昔”二字,字体扁平,使四字一侧的比例和三字一侧搭配得错落有致,既凸显了整个布局的紧凑完整,又不显凌乱。

边款的表现形式是整个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其著作中《颐谖楼印话》,陈子奋曾提到边款的重要性:“边阑与印字,有相生相发之妙。其断也不得不断,其续也又不得不续;续所以蕴其精神,断所以疏其气势。汉碑额、六朝墓志,有先作书而后画界阑者,其例甚显。今人用刀棱石片,妄意敲击,或并及其字,破烂残缺,目为苍古,离道远矣。”边款的刻法上有单刀、双刀、冲刀、切刀之分,由这两枚印章的边款刻法所见,陈子奋习惯以切刀入印,并因势取形,以刀代笔,一蹴而就,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修养造诣体现着浓郁的文人气息。

三、结语

艺术发展到今天,很多民国画家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们的艺术也随之被我们所忽视。但是我们无法否认,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艺术修养及文化造诣是我们今天的艺术家所无法超越的。陈子奋的篆刻艺术不但在当时影响深远,即使在今天,仍是我们所无法逾越的一个高峰。

注释:

(1)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陶庵,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顾大臣,为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25年之久。赋闲期間,热心家乡教育事业,辛亥革命期间出任山西巡抚,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特谥及““太师”觐赠 。

(2)汪洛年(1870-1925),字社耆,号鸥客,钱塘(今杭州)人。善山水,与沈塘齐名,戴用柏弟子。后学四王,潜雅超逸。书、画、篆刻,皆守师法,清鄂督张之洞聘任两湖师范等校图画教员,大江南北,皆震其名。尝为袁寒云作寒庐茗话图长卷。辛亥革命后寓沪卖画自给。

(3)王福厂(1879-1960),字维季,号福厂,现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家。浙江杭州人。名褆,初名寿祺,70岁后自号持默老人。因喜收集印章,自称印备,室名麋研斋。工书,凡钟鼎、籀隶无不能。清末与丁仁等创设西泠印社。民国初年到京,任印铸局技正,后至沪鬻字治印自给。解放后为中国画院画师。

(4)金北楼(1878-1926),名金绍城,字巩伯,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藕湖,浙江吴兴人,生于光绪戊寅年(1878年)九月。博学多才,书画篆刻金石六艺无所不精,而且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传统绘画技法及理论极有研究,为清末民初画坛之巨星。

(5)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生于湖南其祖父府衙署中,祖籍今江西修水县义宁镇桃里竹圾村人。陈三立长子。近代著名画家、全才艺术家。

推荐访问:刻印 福建 博物院藏 陈子奋 章考略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