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新华侨华人情况的思考

对新华侨华人情况的思考

时间:2023-05-30 13:5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侨居海外的华人日渐增多。大部分新华侨华人文化科技专业素质较高,从事职业的领域更广,社会影响力较大。如何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促进他们为祖国发展事业服务是一项新的课题。

关键词:新华侨;华人;思考

中图分类号:C9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60-03

有海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有四五千万。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海外华侨华人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对祖(籍)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10多年来,从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移居其他国家的华侨、华人移民大量增加。这是一支潜在的并在逐渐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这不仅增加了海外华侨、华人的人数,而且给华侨、华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新华侨、华人的的界定与构成

新华侨华人的构成,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类是留学生。20世纪80年代国家公派出国的定居国外的留学生人员。大量青年学生到发达国家留学深造,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学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从1978年至2006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超过100万,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以北美为最。其中近25万人回国工作,其余大部分仍留居海外,成为新华侨华人。

第二类是商务移民,包括投资移民,驻外商务人员和各类商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前往发达国家的中国投资移民主要来自港台地区。在2000年以前将近60万的香港海外移民中,可能有30%属于商业移民。90年达以后,中国大陆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中国制成品畅销于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工程承包数量激增,大量中国大陆的商贸人员随之前往世界各地,尤其是涌入发展中国家。在东南亚,经营中国商品和从事中国商务相关的行业,成为这类新华侨华人的主业。

第三类是非熟练劳动力,主要以亲属团聚理由申请定居身份,少部分人选择非法途径前往海外定居。非熟练劳动力形成的新华侨华人群体也主要前往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有84,5%的大陆美籍华人为父母申请移民美国,是美国各类移民中最积极为父母申请移民的团体。通过婚姻关系出国的中国移民,也遍及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

第四类是劳务输出人员。大部分劳务人员合同期满后回国,少部分留居当地。通常中国出国劳务人员的期限是两年,而且常年保持增长趋势,可视为特殊移民群体,他们中转换居留身份者称为新华侨华人的来源。到目前为止,大约有375万中国人在境外打工。其中,在东南亚的合法中国劳务人员约20余万。

第五类是老一代华侨在国外长大成人的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华侨。

二、新华侨华人的特点分析

第一,新华侨华人文化科技专业素质较高,从事领域更广,社会影响力较大。新生代普遍接受过国外的良好系统教育,他们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既主动贡献、回馈于当地社会,又懂得向当地社会争取华人华裔应享有的权益。他们活跃在所在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

第二,发展意识强。思维模式具有国际性和全球性,注重实现自我价值,既重“名”也讲“利”,投资贸易不局限于家乡,更注重环境与回报,他们有的在祖国其他省市或其他国家有大手笔的投资。但大部分的华侨华人新生代尚未发展发达起来,正处在财富创造的全球化链条上。

第三,国际流动性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一大批年纪轻、学历高、抱负大的青年学子出国留学、经商,转化成新一代华侨华人,他们有的留在当地发展、有的又到其他国家谋求发展、有的在取得移民身份后又返回国内创业发展。哪里更适合他们发展,他们就去哪里,目前已形成向欧美等发达国家迁徙、求学和发展的趋势。这与“落地生根”的早期华侨华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第四,熟悉中国发展情况。早期的华侨华人出国时间较长,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和发展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对国内了解并不是很全面。新华侨华人与国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部分人与国内厂家经常有贸易来往,与国内关系密切。因此,大部分新华侨华人对中国国情都比较关心和了解,对祖国和家乡有一定的感情。

第五,宗亲、乡土观念不够浓,但“根”的意识尚存。华侨华人新生代大多生在海外,对祖国传统宗亲观念不够浓,对祖籍家乡故土的感知度较老一辈弱。但老一辈华侨华人社团以及家庭中保留着的中华文化及观念,对其子孙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生代意识中或多或少植下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再者,国家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增强了他们作为华人华裔的自豪感,强化了他们“根”的观念利意识。

三、新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巨大成就

1 政治参与程度加深

新华侨华人的政治参与意识及参与的程度与当地华人社会的人口规模、综合素质、经济实力及与当地居民关系的融洽程度等直接相关。纵观各国新华侨华人的参政情况,华人参政的方式主要有参加投票选举、参加竞选及组织华人社团等。新华侨华人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大多积极参加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并且组织各种团体保护自己的权益。据台湾侨务委员会统计,截至1998年底,美洲地区华侨华人社团数量达2344个,其中华人政治性团体至少有40多个。比较著名的包括百人会、80/20促进会、华裔政治委员会、全美华人选民联盟等。一些侨团根据情况举办有关华侨华人参选和融入主流社会的辅导学习班。同时,政治诉求从追求华人利益逐渐向更广泛公民利益转变。

在北美洲和澳洲,新华侨华人数量日趋增加,华人社会的人口数量和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华侨华人由于素质较高,参政的主动性相对也高,许多华人政治精英不仅成功竞选各级政府公职人员以及其他社会服务部门的公职人员,而且政治诉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再只为华人利益服务,而追求的是社区利益或代表更广泛公民的利益。据美国“联邦政府亚太裔委员会”资深副会长范允强表示,目前在美国联邦政府服务的亚裔雇员,以华裔的人数最多,高达七成。其中,又以移民背景者的比例最高,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

2 经济实力及社会影响加大

传统的华人经济以谋生为目的,由于缺少技术与资本,只能从事最简单的谋生职业,即所谓“三把刀”:理发刀、菜刀和剪刀。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新华侨华人及华裔新生代的加入,华人经济已从过去单一的中餐业、服务业开始逐步涉足外贸、电子、高科技等领域,金融、房地产、高新技术、律师、会计师等都已成为其经营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科技化和资本密集型等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新华商遵守当地的法律,努力融入当地社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获得当地社会和民众的认可。如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四虎市场及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东北郊由欧罗巴、尼罗等市场组成的批发中心,是华商经营中国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同时也是有名的脏乱差市场,经常遭到当地居民的投诉和警察的冲击。为了减少冲突,一些以经商为生的新华侨华人已经意识到,必须尽快改变多年养成的以价取胜、以量取胜和不正规的经营方式,进入当地的营销主渠道和正规的经营场所,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则进行操作。因此,部分新华商告别了服装、鞋帽、小百货,开始涉足家电产品,并在当地注册商标,通过在国内贴标生产的模式走品牌道路。有的华商或自筹资金,或联手当地大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大型商厦等,用以改善中国商品的经销环境。

3 科教成就突出

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1978-2005年,中国总共派出各类出国留学人员93.3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24.95%。超过3/4的留学人员完成学业之后滞留在国外,选择在当地工作或继续深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留学生已经转变为年轻有为的大学教授、学者、律师、企业家,积极投身于住在国及祖(籍)国的科教事业建设,取得了大量的科教成果。美国是接受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大约占了中国大陆留学生总数的40%,其中2/3的人毕业之后留在了美国,定居或加入美国籍,成为新华侨华人。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世界一流科学家12万人,其中华侨华人所占比例超过1/4,达3万多人。在美国硅谷各电脑公司中,35%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为华人。2003年,日本科学技术研究所对41个国立实验研究所和6家特殊法人研究开发机构的调查显示,外国学者占19.2%。而在外国学者中,中国人占40%,也即中国人在其中占了8%的比例。部分在日新华侨华人还成为日本当前最新、最尖端的学术带头人。如20世纪80年代初赴日留学的赵新为博士,自1992年以来一直处于纳米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带头人地位。

4 融入当地社会程度不断提高

新华侨华人大部分人由于消除了语言的障碍,且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因此无论是其所从事的职业,还是居住的区域都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唐人街”等老华侨华人社区,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受到的民族歧视也相对较小。同时,这一群体对当地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较大程度的认同,他们往往以积极的心态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各种社会事务,使当地人对大多数“中国人”有了较好的印象。而且,由于华人经济的发展,与当地居民引发的冲突也增多,新华侨华人因为较易与当地居民沟通,所以在解决此类争端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发生的意大利的“四一二米兰冲突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第二代华裔有着很好的融合意识,起到了中介和桥梁作用,促成了双方的对话,为这一事件的最终妥善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更好为新华侨华人服务的一些建议

1 给予新华侨华人回国服务更多的政策扶持

对广大新华侨华人回祖(籍)国投资创业,应在积极落实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制定完善以下几项政策措施:一是重点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有广阔市场,并对本市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新华侨华人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或免费厂房或租用土地,制定相应的市场准人政策,以发挥产业带动作用;而是建立有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方便创业初期的企业获得发展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由侨务部门牵头推进,吸引国内外投资公司、上市公司及政府有关职能机构共同创建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独立运营的技术交易平台,解决知识产权产业化初期资本金不足、缺乏依托的问题;四是建立企业产业化基金,政府可与银行协商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门贷款,对符合产业化条件的企业予以贷款贴息的支持;五是对新华侨华人参政议政进行研究、分类对待,让更多的优秀的热爱祖(籍)国的新华侨华人参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活动,推荐他们加入海联会、青联会、知联会、工商联、科协等,发挥他们建言献策的作用,以更充分发挥新华侨华人“智力”优势。

2 进一步放宽新华侨华人多次往返签证和居留的限制条件

近年来,在一部分新华侨华人中,对我国实施“双重国籍”的呼声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出入中国大陆更加便捷。笔者认为,现阶段在我国不可能实行“双重国籍”的前提下,如果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能够进一步放宽对包括新华侨华人在内的广大华侨华人多次往返签证和居留的限制条件,就会更好的满足他们的诉求,受到海外华侨华人的欢迎。建议我国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应从新华侨华人中一部分“太空人”、“两栖创业”、“跨国生存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出发,进一步放宽对华侨华人多次往返签证和居留的限制条件:凡应聘就业、居住期满1年的,可申请有效期3年的居留证,或3年的多次往返工作签证;凡在中国大陆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科技人才,可申请有效期3~5年的居留证,或3~5年的多次往返工作签证。

3 从“回国服务”到“为国服务”

为了加强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与国内的联系,2001年,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等五个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标志性意义就在于中国政府在原来提倡“回国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国服务”的概念。一字之差,体现了工作思路的重大推进。“为国服务”,人身关系上的回归不再是决定性条件,“虚拟式”的回归要成为可能。

目前中国引进海外华裔各类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具体方式大致有四种:一是“落户式”,即包括户口在内的一切全部由海外移回来。二是“哑铃式”,即手持国外居住“绿卡”的学者,在中国大陆与住在国之间来回飞。科技界人士在保留国外实验室工作的同时,回国创办一个同类型的实验室,从而穿梭于两地,在中间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他们每年在中国大陆工作的时间从3个月到半年,甚至9个月不等。三是“候鸟式”,即无法像“哑铃式”学者在中国大陆有较长时间,他们每年回聘请单位1至2次。四是“遥控式”,即一时不能回来很多时间,但中国大陆企事业单位发展又急需其带领科研人员开展工作,于是便通过电传、电子邮件等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根据既定的目标由他们遥控指导工作。第一种方式是“回国服务”,而后四种方式皆为“为国服务”。实际上,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国服务”将成为我们引才引智的重要方式。

4 加大华文教育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社会网络建立的载体。在两种文明交流的过程中,语言应该是最基本的,也必然是接触沟通的因素。汉语成了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首要的凝聚纽带和标志。对华裔新生代而言,他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不仅仅是语言中实用部分,更有对中国——他们的祖(籍)国或故乡的了解和一份情结。侨务资源培育的基础性问题是中华情感的传承,这是凝聚侨心的重要精神维系。如何完整华裔新生代的精神寄托与身份认同,华文教育无疑是最佳途径,要通过华文教育增强寻根意识,争取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正如一名加拿大华人议员所说:“不搞好华文教育,我们的后代就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人社会的“留根工程”,是继承优良传统、提高后代素质、参与时代竞争的“海外希望工程”。

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推广工作,不仅要华裔新生代熟练掌握中文文字,更要使其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培养其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并通过中国文化来了解中国,增进对中国的感情,从而自觉地为促进中外关系,为中国的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5 积极举办各类文化实践活动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活动是中国国务院侨办倾力打造的有全球影响的春节系列文化品牌活动,每年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为契机,组织国内高水平艺术团组到海外侨胞聚居国家开展慰侨演出,与海外侨胞共庆中国传统农历新年。从2009年起连续举办了四年,一共走访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个城市,观众达170多万。这些大型文艺演出把中国文化精粹带出了国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软实力。还有其他文化活动,如厨师团、中医团、武术团等,都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针对华裔新生代的特点,更新国内的华文教育的形式,通过“游教结合”的方式,促成海外社团组织青少年返乡观光考察团或以“寻根之旅”为主题的夏、冬令营,动员老一辈华侨华人经常带他们的子女一起回家乡看看。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在华人华侨新生代间进行宣传,让其更直观和准确地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发展变化。

(责任编辑:陈丽敏)

推荐访问:华侨 思考 情况 华人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