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散文阅读训练(Ⅰ)

散文阅读训练(Ⅰ)

时间:2023-05-31 14:5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妈妈,我要成为你的另一棵树

王志文

六岁的时候我曾大病过一场。

父亲背着我去医院,长长的路,父亲就那么背着我一步一步地往医院走去。那时,我对于父亲而言已经有了一点分量。父亲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把背上的我往上顿了顿。我说,爸爸你累了,放下我吧,我自己能走。说着,我就要从父亲的背上往下跳。但父亲不许,坚持着将我一路背到了医院。

后来,父亲去世了,是因为车祸。母亲在几天几夜的昏迷之后醒来,时我和两个哥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家里的树倒了!母亲是S市宜川电子配件厂的一个普通工人,月薪30多元。用这30多元钱,母亲养大了我们兄弟3人。

我小的时候是从来不去理发店的,都是在家里由母亲来剪。母亲每次剪发之前都会说:“阿文啊,头发长了,要剪了。”然后,母亲就把我按在板凳上,母亲的手轻轻地抚着我的乱发。再然后,我就能看见自己的头发纷纷而落。围着我的脖子的是一块黑色的绸,这块黑色的绸永远印入了我的记忆中,它水银一般流遍我的全身,随时都能将落发消融。那真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

多年以后,我已经被人们称作“影星”了,当我走进美发厅之后,总是觉得很不自在。我坐在转椅上,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就会阵阵袭来,眼前的一切都开始令我烦躁不安,令我生气。那一次,理发师正在给我理发,我突然扭过头问:“为什么都是白色的?你们为什么不能用一块黑绸?”我直视着理发师。理发师愣了半天也没有搞清楚我为什么会希望有一块黑色的绸。他只好摇摇头。

小的时候,我身上的衣服没有一件是从商店买的。我身上的一切几乎都是由母亲一手缝制的。在某一个时期里,我对海员服着了迷。但是母亲却根本没有能力为我弄到一件海员服。通常每个大年初一的早晨,我总能看见母亲替我新缝制的衣服放在我的床头。就在那个新衣服上镶了几颗“海员扣”。母亲告诉我说,那几颗“海员扣”是她从已故父亲的一个老朋友那里要来的。

同那块黑色的绸布一样,那几颗闪闪发亮的、就像金豆子一样的“海员扣”,也从此印在了我的童年的记忆中。

童年的记忆中,还有一些事情同样难忘。放学了,我一个人独自回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我又看见母亲在生煤球炉了。烟把母亲包围了,我听见母亲在剧烈地咳嗽,空洞而连绵的咳嗽声把我的心揪得紧紧的。

于是,我听见自己在说:“妈妈,我要成为你的另一棵树!”

1.本文是一篇写母爱的文章,开篇为什么还写父亲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那真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指的是什么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写意的笔法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幅生活图景,每一幅画面都浸透着浓浓的母爱。

4.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

(二)人

有四个年轻的旅行者,分别叫做“每个人”、“某个人”、“任何人”和“没有人”。他们一起,去寻找传说中神奇的仙果。

“每个人”心智平平,他希望更加聪明;“某个人”双目失明,希望重见光明;“任何人”有点瘸跛,希望百病全消;“没有人”弱听弱视,他也希望找到仙果。四个人怀着不同的目的,一起出发了。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他们行一步盼一步更艰难一步。荆棘布道,密林蔽日,猿啼狼啸,虫叮蛇咬,他们没有害怕屈服。春暖花开,夏日烈暑,秋风萧瑟,冬寒刺骨,他们总迈着匆匆的脚步。峰回路转,路转峰回,却依旧山无数水无数艰难无数。长期的劳累奔波使四人面黄肌瘦,瘦骨嶙峋。

十度春秋,历尽磨难,他们才看到了一个小小的渔村。规模不大,但比起他们风餐露宿,朝不保夕的生活,算是衣食无虞了。“每个人”犹豫退缩了,“找到仙果太辛苦了,靠你们吧!”“每个人”耍了个小聪明,“也许任何人可以找到,也许某个人能找到,也可能没有人能找到仙果。”“每个人”决定留在渔村,耐心地等待,等待。

“任何人”、“某个人”和“没有人”怀着希望又上路了。他们告别了温暖的渔村,迈过荒无人烟的旷野,穿过湿热的丛林,翻过白雪皑皑的雪山,寒风把他们的衣服撕成碎片,恶狼的嚎声使他们辗转难眠;饥饿的鳄鱼潜在前方的河流中,水螅贪婪吸食他们的鲜血,一拔下就是一股血柱,他们全身找不出一块像样的皮肤。他们昼夜赶路不愿停下休息,眼中闪着希望的火花。

十年,他们才看到一个绿草茵茵的牧场。夕阳西下,鸡栖于架,牛羊遍野。这比起他们茹毛饮血、饥饱不定的生活,总算是安定有序。“某个人”决定留下来,“找仙果太辛苦了,靠你们吧。”“某个人”的眼神暗淡无光,“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也不差我某个人,也许没有人找得到。”“某个人”决定留在牧场,耐心地等待,等待。

“任何人”和“没有人”背上行囊又上路了。一路上,江河挡道,断桥失修,急湍似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横柯蔽日,险峻无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任何人”和“没有人”互相搀扶,互相鼓励,艰难地踩着每一步。岁月的刻刀磨去他们年少的轻狂,在他们额头眼角刻下沧桑。“任何人”和“没有人”开始衰老。

又十年,他们来到了一个繁华的城市,城市里车来车往,热闹非凡。毕竟,这是去找仙果的路上最后一个可以遇到人类居住的地方了。是人类生存的极限,也是“任何人”想象能及的极限。“任何人”挽住“没有人”的手,犹犹豫豫,吞吞吐吐。“我们朝也坎坷,夕也坎坷,岁月蹉跎,身心消磨。怕只怕昔日理想,今日南柯啊!”

“没有人”知道最后一个同伴也放弃了,他轻轻抽回手。“我知道前进对于弱听弱视的人会更加艰难,但我可以用心感觉,并将无悔。”“没有人”毅然决然地上了路,一根拐杖是他披荆斩棘的工具。“任何人”目送“没有人”悲壮前行,眼底有一点羞愧的泪水。

“没有人”走旷野、穿丛林、爬雪山、泅大河。“没有人”身上厚厚的茧子与岩石嗤嗤地摩擦;“没有人”无数次跌到,无数次爬起;“没有人”身上的血痴结了落,落了结;“没有人”一次次挑战极限,死里逃生,他走着,爬着,挣扎着,摸索着,一分钟也没有停止前进。

又过了整整二十年,“没有人”的头发、眉毛、胡子,白得像苍苍雪山,长得像他五十年不停追寻的漫长历程。

终于有一天,“没有人”踏上一块平地,他的手和脸已苍老得失去了知觉,只有一颗心依然顽强跳动,是这吗?“没有人”看不明听不清,他只能用心细细地感觉。一滴浑浊的老泪爬过他脸上的沟壑,滴落在地上。奇迹发生了!“没有人”似乎感到了生命破土而出的萌动。闻到叶的清香,花的浓烈,果的馥郁。他吃力地摘下一枚果,咬一口,又脆又甜。刚吃完,他清晰地

看见果树成行,花红草绿,所有的果子都朝他点头微笑;微风轻拂,他竟听到叶子的欢笑和鸟的歌唱!他在溪边一照,惊奇地发现自己白发复黑,面色红润,神采奕奕,皮肤呈青春的粉红色!“没有人”感激地吻着脚下的土地。“没有人”不贪心,他怀揣着三个果子,踏上归途。

他身轻如燕、健步如飞。他路过城市、牧场、渔村,分别拜访了“任何人”、“某个人”和“每个人”,他们却都已白发苍苍,他们不相信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就是当初与他们同行的弱听弱视的“没有人”。“没有人”把果子分给了他们。“任何人”病治好了,“某个人”复明了,“每个人”是否变聪明倒一时难下定论。遗憾的是,他们依旧白发苍苍,也许,只有亲自采摘品尝新鲜的仙果,才能有最大的收获吧!

三个人面面相觑,是后悔自己的不坚持还是懊丧自己依赖别人了呢?他们好悔啊!

其实,前面的那“每个人”就是我们的大脑,聪明又不免带有惰性;“某个人”是我们的耳朵,只考虑某个方面,难免有所偏颇;“任何人”是我们的双眼,现实却流于肤浅且无远见;“没有人”代表坚毅与执着的心灵,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轻言放弃;而仙果则是我们不停追寻的希望。

想一想,万事皆然!

1.解释下列成语中的加点字。

衣食无___________

面面相____________

2.写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3.作者将四个旅行者分别起名为“每个人”、“某个人”、“任何人”、“没有人”,有何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请在倒数第二段的省略号处写一段议论性文字,来回答下一句“万事皆然”的“然”。不少于80字。

答:_______________

(三)黎明的眼睛

端木蕻良

三月的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的呢!

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在屋里,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须开窗子了。

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这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只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再搭上个顶棚。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窗子,自从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随着时间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屋子了。

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面拜访,有的是偷偷地混了进来……

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以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它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在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1.本文以窗子的_________为线索,写了窗子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体会文章最后一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语“迎进”“迎接”的表达作用。

迎进:_____________

迎接:_______________

3.文章虚实结合,赋予了“窗子”哪些丰富的生活内涵?

答:______________

4.请你为“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这句话写一个例证或引证,不少于60字。

答:______________

(四)水中的蓝天

林清玄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地往后退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唯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地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熏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耕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里插秧的诗。意思是唯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唯一的道路;要走入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

记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地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子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涧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地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1.第三段中加点的“劳动的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请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作者引用禅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

4.揣摩作者为何以“水中的蓝天”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听雨

崔舸鸣

雨夜总是无眠,便听了一场夏雨自小至大的成长过程。

初时浙浙沥沥,若有若无,只是当微凉的风裹着土腥味儿涌进窗时,才嗅到雨的气息。渐渐地密了,浓了,落在屋檐上,树叶上,便有了滴滴答答的响声;大多数的仍无声地投入大地干涸的怀抱。此时的雨声带了些许诗情。无论哪一滴雨,都无法选择自己将落到何处。这是雨之少年。而人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是否也是不谙世事不识愁味的洒脱无拘呢?

慢慢地,雨声听来有了些脾气,撞在什么上不再是羞涩地滴答,而是噼啪有声,又分明带了些不耐烦的骚动。仿佛急于向世人证明什么,一如人涉世未深,为名利、为稻粱,四处奔波,虽不见得有古人那种“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之漂泊感,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忽一阵疾风掠过,凉意透过,溽热顿消,一道闪电趁风卷帘时射进来,虽闭目在黑夜中也感到眼前一亮。随后,雷声轰然炸裂,感觉整个大地都在抖动;继而狂风大作,雨似天河倾泻,急骤地叫喊着,宣泄着,仿佛要冲刷人间角落的龌龊,荡尽所有污泥浊水。又一串惊雷如山崩地裂,似要震醒那些沉溺物欲的麻木心灵。这是光明磊落者之间的庄重宣言,无私无畏。几千年前,汨罗江畔的屈原,面对的可是这样沉沉的黑夜?聆听的可是这样叱咤风云的雷电?他的抑郁他的愤懑他的心声他的呐喊又有谁听得见?如果这算作雨到中年,是否也如人之壮年?成绩斐然者,呼朋唤友,觥筹交错,在人生的舞台上恣意挥洒自己的得意,而失意者只能借雷电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呼声。

不知何时,雨声慢慢显出倦意。它累了,乏了,厌了,渐稀渐少,雨滴的间隙中似乎透着思索。雨声从从容容,不急不缓,仿佛历尽沧桑的老人,回首人生,有欢乐,有迷惘,有失意,有辉煌,如今都不得已淡然,不再去解释什么,说明什么,只闲看花开花落云舒云卷,“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夜听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不觉夜已阑珊,雨声渐无。或许,外面已是雨过天晴星光灿烂了吧?

1.在文中找出一句与“只是当微凉的风裹着土腥味儿涌进窗时,才嗅到雨的气息”修辞手法相同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将夜雨过程分作了四个阶段:初雨时________发展时________高潮时______衰落时,并以此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意迭出,深切入理,隽永耐品。

3.文中提及屈原时连用了四个问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

4.任选一句文中引用的古诗词来品味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

(六)晨趣

季羡林

一抬头,眼前一片金光:朝阳正跳跃在书架顶上玻璃盒内日本玩偶藤娘身上,一身和服,花团锦簇,手里拿着淡紫色的藤萝花,都熠熠发光,而且闪烁不定。

我开始工作的时候,窗外暗夜正向前走动。不知怎样一来,暗夜已逝,旭日东升。这阳光是从哪里流进来的呢?窗外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树叶繁茂,仿佛张开了一张绿色的网。再远一点,在湖边上是成排的垂柳。所有这一些都不利于阳光的穿透。然而阳光确实流进来了,就流在藤娘身上……

然而,一转瞬间,阳光忽然又不见了,藤娘身上,一片阴影。窗外,在梧桐和垂柳的缝隙里,一块块蓝色的天空。成群的鸽子正盘旋飞翔在这样的天空里,黑影在蔚蓝上面划上了弧线。鸽影落在湖中,清晰可见,好像比天空里的更富有神韵,宛如镜花水月

朝阳越升越高,透过浓密的枝叶,一直照到我的头上。我心中一动,阳光好像有了生命,它启迪着什么,它暗示着什么。我忽然想到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每天早上对着初升的太阳,静坐沉思,幻想与天地同体,与宇宙合一。我从来没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没有这一份福气。可是我也感到太阳的威力,心中思绪腾翻,仿佛也能洞察三界,透视万有了。

现在我正处在每天工作的第二阶段的开头上,,紧张地工作了一个阶段以后,我现在想缓松一下,心里有了余裕,能够抬一抬头,向四周,特别是窗外观察一下。窗外风光如旧,但是四李不同: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情趣各异,动人则一。现在正是夏季,浓绿扑人眉宇,鸽影在天,湖光如镜。多少年来,当然都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过去我竟视而不见呢?今天,藤娘身上一点闪光,仿佛照透了我的心,让我抬起头来,以崭新的眼光,来衡量一切,眼前的东西既熟悉,又陌生,我仿佛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把我好奇的童心一下子都引逗起来了。我注视着藤娘,我的心却飞越茫茫大海,飞到了日本,怀念起赠送给我藤娘的室伏千津于夫人和室伏佑厚先生一家来。真挚的友情温暖着我的心……

窗外太阳升得更高了。梧桐树椭圆的叶子和垂柳的尖长的叶子,交织在一起,椭圆与细长相映成趣。最上一层阳光照在上面,一片嫩黄;下一层则处在背阴处,一片黑绿。远处的塔影,屹立不动。天空里的鸽影仍然在划着或长或短、或远或近的弧线。再把眼光收回来,则看到里面窗台上摆着的几盆君子兰,深绿肥大的叶子,给我心中增添了绿色的力量。

多么可爱的清晨,多么宁静的清晨!

此时我怡然自得,其乐陶陶。我真觉得,人生毕竟是非常可爱的,大地毕竟是非常可爱的。我有点不知老之已至了。我这个从来不写诗的人心中似平也有了一点诗意。

此身合是诗人未

鸽影湖光入目明

我好像真正成为一个诗人了。

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三日晨

1.后文与第一段内容相呼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三段的划线句“鸽影落在湖中,清晰可见,好像比天空里的更富有神韵,宛如镜花水月”使用了______修辞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心情。

3.文中第四段为什么提及泰戈尔?

答: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怎样解读“晨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为了引出文题,为结尾儿子说出要成为妈妈的另一棵树做张本。既照应前文儿子深谙母爱,又突出了儿子的感恩行为。

(本题告诉考生,次要人物的安排往往是为主要人物、为表达文章中心服务的)

2.那是母爱让“我”刻骨铭心的幸福感觉。

(本题考查对细节描写的理解,黑色绸是母爱的围绕,“水银”的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我”的深沉记忆)

3.剪发,海员扣,生煤球炉。

(本题考查的是对三件事的概括,到文中找段落首句组成答案即可)

4、小的时候父母亲就是一棵大树,他们努力十长,撑起一个家;又尽力张开臂膀,为子女遮风挡雨。子女长大了,岁月的风霜、生活的坎坷使那棵大树不再茁壮,子女们就努力长成另一棵树,陪伴在那棵沧桑的老树旁,给它以生命的慰藉。这一声呼告,诗意地表达了为子女者的拳拳之心:为母亲遮挡生活中的飞沙走石,为母亲撑起一片蓝天!这一声呼告,是作者感激母爱、回报母亲的热切渴望,豪迈誓言!这一声呼告,传达出为人子女的沉甸甸的责任感,是深刻解读母爱之后一种走向自觉人生的境界。

(本题考查对题旨的理解:先从大树的基本功用“隐蔽”后人答起,然后答出想成为大树的心理动因,然后答出本文的文学艺术效果)

(二) 1.担心、担忧、害怕;  看。

(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推断)

2.荆棘布道,密林蔽日,猿啼狼啸,虫叮蛇咬;迈过荒无人烟的旷野,穿过湿热的丛林,翻过白雪皑皑的雪山;江河挡道,断桥失修,急湍似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横柯蔽日;走旷野、穿丛林、爬雪山、泅大河。(任选三个即可)

3.使抽象的“人”活化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有性、具体丰满的人物形象,构思独特,想象奇特,说理晓畅。将四种人依次比作人的大脑、耳朵、双眼、心灵,联想绝妙,以理服人,使人恍然大悟,回味无穷。

4.人是一个整体,社会也是,只依赖其中一部分是很脆弱的,每个人都常常寄希望于某个人身上,虽然任何人都可以做,可就是没有人去做。因此“当没有人去做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情时,每个人都在抱怨某个人。”

(本题考查整体感知能力,实际上就是回答“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三)1.发展历程 过去、现在和未来。

(考查对散文线索的把握,线索有时间、空间、逻辑等)

2.迎进:前文表达了作者在不经意间看见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迎进”一词进一步表达作者主动开窗享受春光的愉悦之情。

迎接:充分表达了作者通过“窗口”探求自然、欣赏自然、了解社会的信念,抒发对作为“黎明的眼睛”一窗口的赞美之情。比“迎进”更进一步地写出厂作者对“窗子”功能的认识及赞美之情。

3.窗子是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丁自然和社会的纽带,是现代房屋的象征、黎明的眼睛,还指心灵的窗户。“窗子”就是狭小空间和广阔空间的连接纽带,打开窗子就是拥抱生活、热爱生活。

4.略(为文中观点提供佐证论据,这是考查积累的开放题。只要是赞美窗子的诗歌、歌词,或是作品均可)

(四)1.农夫弯腰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地往后退去。

2.是前进,退步原来是向前。

3.阐发人生哲理的感悟:人在心田的水中插秧,才能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才能“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前进,就更完美了”。

4.空中的蓝天是美的,水中的蓝天也是美的,二者相比是映衬美,水中的蓝天的美更隐晦难体悟,两种美相结合就是天水合一的完美。其中含有深邃的思想值得玩味。

(五)1.略(考查的是拟人修辞法。本文系拟人化写法,文中使用本修辞的语句很多,其中包括既用拟人也使用了比喻修辞的语句)

2.人生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

(本文写的就是夏雨自小至大的过程。文章将少年的清纯、青年的浮躁、中年的深沉、老年的圆通形象地描述出来,深入浅出,让人欣赏了一幅妙趣横生的“人生风雨图”)

3.雷声是怀才不遇者的呼喊声,渴望暴雨洗刷人世间的一切不平事

4.略(此题系鉴赏类开放题。答题思路:一答引用的恰切性,二要解释诗句,三结合上下旬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1.今天,藤娘身上一点闪光,仿佛照透了我的心,让我抬起头来,以崭新的眼光,来衡量一切,眼前的东西既熟悉,又陌生,我仿佛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把我好奇的童心一下子都引逗起来了。(到第五段中去找,因为这段再写藤娘)

2.比喻(抓住了鸽影的美感和镜花水月的美感相似进行了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窗外动静结合的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本题考查修辞比喻)

3.写到泰戈尔是“阳光好像有了生命,它启迪着什么,它暗示着什么”的例证,可以思绪万千,什么都可以想,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憧憬。

4.是对人生的珍重与关爱,是浓浓地氤氲在纸页上的诗意。正如文中所言:“多么可爱的清晨,多么宁静的清晨!”清晨因生机而可爱,在宁静中散射着希望的光泽。

(答此题要抓住文尾的借景抒情的语句)

(作者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教研室)

推荐访问:散文 训练 阅读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