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文本出发

从文本出发

时间:2023-06-01 09:1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作为乔伊斯小说集《都伯林人》的首篇短篇小说,《姐妹们》不仅在主题上具有代表性,更在翻译研究当中也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作者认为,译文若要忠于原文,必须在翻译开始之前对原文的特点有充分把握,在并翻译过程中的“技术环节”给予特殊对待。通过对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姐妹们》的孙梁和王逢振两个版本做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后者在对文本特点的体会和凸现方面更胜一筹。

关键词:都柏林人;姐妹们;叙事氛围;叙事者;

作者简介:李昂,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192-02

一 引言

作为“第一部全面描述、介绍都柏林人现代生活的短篇小说集”,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一直在东西方经典文坛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姐妹们》作为《都柏林人》小说集的首篇作品也因其包含了“许多贯穿整部小说集中至关重要的主题”而异常具有代表性。笔者认为《姐妹们》不仅在主题上很具代表性,在翻译研究方面也独具研究价值。许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容易过分关注翻译理论而忽视了对原文自有特点的研究,而许多诸如《姐妹们》的文学文本则需要译者及研究人员暂时抛开理论转而对故事中本身所隐含的特点做特别翻译处理,以期达到忠于原文的目的。一言以盖之,该短篇小说的特点即在于其叙事氛围及叙述者的不同。国内目前使用较多的两个中译本——孙梁和王逢振为我们提供了十分经典的比较范例。本文将依据该小说的翻译特点,对这两个中译本的翻译进行对比及评析,以求对文本细读翻译有所启示。

二 《姐妹们》原文特点及评判标准解析

笔者认为该短篇小说的特点即在于其叙事氛围及叙述者的不同。文学作品当中的许多因素往往都紧紧围绕作品的主题相互联系、贯通一体。同样,叙事氛围作为文本背景的渲染手法也是与主题不可分割。乔伊斯写给《都柏林人》出版社的信件就可揭示小说的主题:“我的意图在于撰写一章关于我国(爱尔兰)道德史(的小说)。我之所以选择了都柏林作为小说的背景在于这个城市似乎是瘫痪的中心”。由上可知乔伊斯想表明都柏林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城市,都柏林人都是瘫痪的;因而可以确定该小说的主题即为“瘫痪”,且其叙事氛围也应充分体现瘫痪。

当细读了两个译文后,笔者认为可以从语气助词及语句长度来作为衡量瘫痪是否得到最充分表现的标准。语气助词②常常被认为具有“助长神韵,增加声调之美,而且可以表达感情,使文章生动出色”的作用。而且“西方语言主要靠语调来表达语气,可是汉语除语调以外,还借助于语气助词来表示各种复杂的语气”。而在《姐妹们》的翻译当中,过多使用语气助词会导致句子、段落甚至语篇的语气波动太大且过于富于生气,如此显然会削弱作者故事中瘫痪意味的表达。而就语句长度而言,国内外一致默认长句子在意境上容易偏枯燥、僵化及更具压抑感;而短句子则节奏快,让读者感觉氛围轻快活跃。同理,在翻译过程中也应多使用长句,以突出瘫痪氛围。

另一特点是叙事者的不同。通常许多小说中的叙事者并无任何特色,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忽略。而在《姐妹们》中,读者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在该短篇小说中的叙事者是一个小男孩。既然叙事者是小男孩,那么其叙述语言就不宜包含过于书面化的词汇或过于复杂的句型。

三、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

首先,通过以上讨论可知,译文使用越多语气助词,语气波动越多,所表达的瘫痪、压抑感就越弱。换言之,中译本应当试图像英文原文一样传达出瘫痪的阅读感觉。在《姐妹们》的翻译中,中译本绝对不能给读者一种轻松、释怀或开心的感觉相反,译文应该表现出悲伤、沉重、哀怨的气氛。

当对比细读孙梁版本时,读者不难发现其使用语气助词的数量和种类都远超王逢振版本:前者共使用了11种共计29个语气助词,包括喽、啦、呐等,而后者仅用3种共计8个语气助词。

此外,孙梁版本中使用的许多语气助词会极大地活跃氛围,有悖于乔伊斯的初衷,因而均可省略。正如下例所示:

例(1):All the work we had,she and me,getting in the woman to wash him and then laying him out and then the coffin and then arranging about the Mass in the chapel.Only for Father O’Rourke I don’t know what we’d done at all

孙梁: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俩,她和我做的:请那个女人来替他梳洗喽,然后为尸体打扮喽,买棺材喽,还得安排在小教堂望弥撒。要不是奥鲁克神甫帮忙,我会手忙脚乱,不晓得干了些什么呐。

王逢振:所有的事情都得她和我一件件来做:找女人来为他擦洗,给他穿装裹衣裳,准备棺材,然后还要安排教堂里的弥撒。若不是奥鲁克神甫,我真的不知道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

原文出自帮去世的牧师料理后事的艾丽莎对小男孩及其母亲所说的一段独白。对比可见,孙梁版本中语气助词使用着实偏多:短短三行之内就己用3个“喽”及1个“呐”。由于使用了这些语气助词,当读完该译句,读者脑中浮现的想必是一个极有生气的艾丽莎。然而这显然与乔伊斯心中的人物相差甚远,因为“我(乔伊斯)给这个小说集命名《都柏林人》意在揭示这个城市瘫痪的心灵”。相比而言,王逢振版本的译文竟无一个语气助词!相比而言更突显其译文中人物的语气平淡,毫无任何鲜活的感情色彩,有如一个精神低落甚至是麻木的人说出来的一般。

其次,译文的遣词同样是《姐妹们》的关键。由于《姐妹们》的叙事者是一个小男孩,不论从其幼小的年纪,或是其言语之中来推断他都不太可能上过学,因而关于他眼中的世界的描写则不应该运用深奥晦涩或者是太过书面化的词汇。当对比了两个译本之后,读者会发现,不幸的是,孙梁版本常常有违此规,例如下例所示:

例(2):…andnight afternightIhadfounditlightedinthesame way,faintly and evenly.If he was dead,I thought,1 would seethe reflection of candles on the darkened blind…”l 6l(P1)

孙梁一夜复一夜,我发现同样的灯影,黯淡而不闪霎。我想,假如他终于死了,我会看见阴暗的窗帘上烛影摇红……

王逢振:夜复一夜,我发现它那么亮着,灯光微弱而均匀。若是他死了,我想,我会看到昏暗窗帘上的烛影……

通过对比,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相对于王逢振版本所用的“灯光微弱”、“(灯光)均匀”、“(亮着的)烛影”

而言,孙梁版本的“(灯影)黯淡而不闪霎”以及“烛影摇红”十分明显出自有相当文采之人之口,因为即便是许多成年读者也未必能有这样的语言修养。虽然译者可能有意想通过用词来美化译文,但文学色彩如此浓厚的用词在像《姐妹们》这样具有个体特性的作品当中,在笔者看来,着实大有不妥之处,应该依照孩童用词的水平重新修改。

最次,语句的长度也是反映瘫痪氛围的重要特征。如前所述,语句过短也会起到活跃氛围的作用,因而在本译作当中不太适合。当读者以这个角度再次审视对比时便会发现,孙梁版本似乎惯于使用短句,或更确切地说,其语句具有一种影响全句的破碎感。正如下例所示:

例(3):I groped my way towards my usual chair in the corner while Nannie went to the side board and brought out a decanter of sherry and some whine-glasses

孙梁:我摸索着,走向一个角落,那儿有我坐惯的椅子。这时难尼走到餐具柜前,取出一只细颈瓶子,里面盛着雪利酒,她还拿出几只酒杯。

王逢振:我犹犹豫豫与走到墙角那把我常坐的椅子旁,这时南妮走向餐橱,拿出盛着雪利酒的带装饰的酒瓶和几只酒杯。

很明显的是,乔伊斯在原文当中连一个逗号都未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1个“while”和2个“and”。作者的用意也在于在用孩童语言的基础上人为地将句子变长,以期制造一种压抑的氛围。转观译文:在翻译原文较长的这个句子时,孙梁版本用标点符号将其分割成7个语句较短的部分;而王逢振版本则仅仅有3个语句较长的部分。虽然中文句子常常被认为是“行云流水”般地在一句话中用诸多语句部分陈述事实或观点,而英文却以严谨合一的句式著称,当对比以上两个译本时,即使是最挑剔的读者也不得不承认孙梁版本实在停顿太多,颇为破碎。当长句以孙梁版本出现在读者面前,笔者认为想有强烈的压迫感和单调感实在不易。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的核心之一就是译出原文的精髓。在参阅借鉴翻译理论的同时,广大译者及翻译研究人员也尤其需要注意最简单、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不同的翻译文本具有其具体的特点,需要在翻译当中特殊对待。相比王逢振的译本,孙梁版本还需要在瘫痪主题所表现的氛围及叙述者的语言特点方面做出更多的改进。虽然这些方面看似细枝末节,但却承载着原作者乔伊斯在撰写这篇故事及这本小说集时所要传递的最关键的信息——都柏林是一座瘫痪的城市。

注释:

①该译本由孙梁等人一并合译,在本文讨论中简称为孙梁版本。

②根据徐晶凝在《情态表达与时体表达的互相渗透——兼谈语气助词的范围确定》一文中的讨论,学术界就“了”及“的”是否应该被列为语气助词仍有较大分歧,因而本文暂不将二者列为语气助词的讨论范围。

③因而乔伊斯在该小说中常常使用由“和”作为连接词、单句句型十分简单的长句,以期模仿用孩童的口吻来传达一种压抑感。

参考文献:

[1]王友贵.乔伊斯评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文本 出发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