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沈从文小说人名翻译综论

沈从文小说人名翻译综论

时间:2023-06-01 12: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沈从文小说中人物起名体现了湘西特有的本土文化,这既是其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是对外译介的障碍所在。本文在沈从文小说的对外译介全面启动的语境下考察了其小说人物起名艺术,并在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对现有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翻译做了评鉴,指出目前沈从文小说人名翻译仍处于一个有得有失的境况。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人名翻译;目的论;综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沈从文是一位具有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他以清新的格调和优美的文笔, 描绘了湘西山村社会绚丽多姿的风土人情, 塑造了各式各样平凡人物的感人形象。朴实、准确、生动的语言, 使他的作品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姓名在指称特定人的同时, 也代表着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被喻为‘文化的镜像’, 其蕴涵的丰富社会文化内涵, 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同时期的道德标准、 价值观念和风土习俗等。”(龚爱华:2005)沈从文小说更是体现了独有特色的起名艺术其中各式各样人物姓名暗含了湘西独有的文化内涵自然也就成了其小说对外译介的一大难题。本文旨在对沈从文先生在其小说人物塑造时的起名艺术进行分析并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标准对现有沈从文小说英译中人名翻译作一个述评。

一、沈从文文学创作及译介概况

沈从文从1924 年到1948 年间, 他先后创作了500 多篇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和论文。长篇小说《长河》、中篇小说《边城》、短篇小说集《月下小景》、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为其代表作。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创作, 成就显著, 被誉为“ 乡土文学家”。

就小说而言沈从文先生出品了将近120多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约110篇左右中长篇小说大约10篇。早期创作的小说集有:《密柑》、《神巫之爱》、《雨后及其他》等。后期创作的小说较之于前期显著成熟且文学成就较高。后人把沈从文所写的小说整理成套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阿黑小史》、《龙朱》、《虎雏》、《萧萧》、《三三》、《旅店及其他》、《石子船》、《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凤凰集》、《老实人》、《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等中长篇小说集有:《边城》、《长河》、《阿丽思中国游记》等。据初步统计沈从文先生笔下塑造的人物人名多达472个左右。正如尼科诺夫在《人名与社会》一书中说的:“越是著名的大师越是谨慎地为自己作品主人公选择名字。”仔细研究这些人名会发现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绝不是作者信手拈来涉及到了姓名、绰号、昵称、姓称、类称等多个类别。

根据香港理工大学徐敏慧(2010)的统计沈从文小说有44篇被译成70种英语文本,分别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版的期刊、专辑、选集中,涉及29位中西译者。他的小说甚至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挪威语等十多种语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沈从文的小说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启了对沈从文小说的研究之旅。在翻译这一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以及学者开始研究沈从文小说的翻译。其中人名作为小说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与之相关的翻译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沈从文小说人物起名艺术综述

“文学即人学”成功的小说塑造的必然是鲜活的人物形象。姓名是人物的形式符号但是名字又绝不是随意贴上的标签而是联系人物社会经历、个性特征、故事情节甚或小说主题的或隐或现的意蕴符号。沈从文先生不愧是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往往是匠心独运小说中人物名字与鲜活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同的类别称谓体现了一些耐人品味的取名艺术。

1、根据风俗习惯给小说人物命名体现湘西特有的宗教文化和习俗

湘西是个一片犬牙交错的、封闭的相对原始荒蛮的山地。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少数民族一直被当作“蛮族”看待。他们承受血的洗礼与火的锻炼,生存环境严酷,使得人生命运充满随机性或偶然性, 人们的单纯理智只能将人的生死祸福归因于天命。所以,神在这里被普遍地信仰着,但是仍停留在远古多种巫鬼文化或泛神信仰的阶段。人们在长期的恶劣环境和民族斗争中形成了独特的巫傩文化掺杂着迷信与宗教,杂揉着神性与魔性。沈从文先生生于斯长于斯, 最让他着迷的是湘西文化中的深层蕴含,即楚地的巫傩文化的深厚传统。这种文化的特点用沈从文先生的话说就是“浪漫情绪与宗教情绪混而为一”他作品的人名就可以体现这一点。例如:巫神、神巫这个角色经常出现《龙朱》、《凤子》等小说里面;《龙朱》主人公龙朱在当地巫傩文化中是美男子的象征连巫师都要嫉妒; 《边城》中的傩送意为傩神所送之子父母取此名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神明的保护下少经受些折磨与痛楚顺利的健康成长;《边城》中的天保《阿金》中的地保也是一样意为上天、大地保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即使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也希望能在上天的庇佑下长大成人。当现实环境太恶劣无奈时便只有人们内心的信仰能带来些许的慰藉。

2、根据文学的审美性给小说人物命名揭示湘西特有的自由人性及纯朴

沈从文在倾心构造的这个魅力独特、多姿多彩的湘西世界的同时,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在古老的生活节奏和情调中。他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人讴歌人生的自然性、自由性、自在性,力图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形式”。沈从文小说人物命名艺术同样可以彰显出他自然平等的审美理想。他许多小说中的人名都是类称人物,没有具体正规的姓名,往往都是以其职业、军衔、社会特征命名。例如:《凤子》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类称:女人、妇人、男人、绅士、年轻人、小伙子、小牧童、老师、城市中人;《阿黑小史》中的打油匠;《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的豆腐老板;《八骏图》中的老王、教授;《长河》中的阴阳先生、老水手、老长工、队长、会长、师爷等。这些类称用法很灵活沈从文先生在不同的小说中有时用同一个类称名义上是指一类人但是实际上描述的是一类人中不同的个体。

沈从文先生作为最后一个浪漫派的代表,他的乡土小说彰显出理想世界中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虽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都市文明入侵农村,中国传统美德、田园生活被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他总是坚持站在美好人性的角度上反映湘西社会的“常”与“变”将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统一。在湘西农村家家户户都会饲养、珍爱家畜最常见的动物有:狗、猫、牛、猪等。沈从文先生的小说里很多人物都是以动物命名例如:《萧萧》中的花狗儿、牛儿;《旅店》中的黑猫、驼子这些人名虽是动物名但是并没有任何嘲讽的意味。恰恰相反这是湘西人们亲近、亲昵的叫称体现了湘西人们自然纯朴的农村生活。

3、根据时代色彩给小说人物命名体现独特的湘西口语文化

一般说来,姓名是用以从芸芸众生中识别某个人的标志,但往往涂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即从一个简单的名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般生活背景、时代特征等等。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口语文化,尤其可以从他小说中的人物人名中体现出来。例如《阿黑小史》中的阿黑、《阿金》中的阿金“阿”口语词其语音随时代地域不同而变,没有具体实义,但与其它词素相加有一定的附加意义,作为称谓必含有情感意义。《说事人的故事》中的幺妹、《王谢子弟》中的茅大等都是湘西人们特有的叫称,这样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显得更加亲昵友好。沈从文先生笔下人物人名最为显而易见的另一个特点是:人名中掺杂着数字。例如:《长河》中的王四癞子、三黑子;《一个女人》中的三翠;《在别一个国度里》中的三老板、四姐;《说事情人的故事》里面的三傩、四傩,等等。归结起来这种命名方法是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文化素质偏低,孩子多姓氏加上数字命名方便实用。二是数字命名简单好记、口语化方便他人记住孩子的长幼。所以沈从文先生笔下小说中的人物人名大多都有数字很真实的反应了湘西人们特色的口语命名文化。

三、基于目的论的沈从文小说人名翻译评鉴

“翻译目的论是从译文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它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杨红娟陈倩 2010)因此在翻译沈从文小说人名时传播湘西民族文化和再现沈从文创作地方特色是翻译实用性的根本所在也是译者应该存于心中的翻译目的同时也是沈从文小说人名翻译得失的评判标准。

1、现有译者翻译目的分析

沈从文的小说现已有70多个英译本译者众多有学人译者有非学人译者著名的有戴乃迭、金介甫、金隄、袁家骅、斯诺等。当然各个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关于沈从文小说的译介情况徐敏慧(2010)在其论文《沈从文小说英译述评》有比较详细的综述现简述如下:二三十年代译者以国内译者和生活在中国的西方人为主, 他们关注作品的故事性, 译本面向普通读者大众, 注重译本的“可接受性”主要是传达原作的精神, 忠实地传达原作所体现的感情与智慧注重故事性及对大众读者的吸引力。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译者多是在大学工作的学者, 既有海外华人, 也有西方学者, 译文既有面向普通读者的, 也有作为高等学校的中国文学教材, 文本的选择既关注作品的故事性, 也强调作品的文学性, 译文尊重原文、尽量再现原文。到了七八十年代英译文本有的照顾普通大众, 体现出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努力在英译时既考虑作品的文学价值, 同时也考虑作品的主题及历史重要性。也就是说在整个沈从文小说的译介历程中文学性与主题一直是译者关注的对象。而对沈从文小说来说文学性与主题无非就是他独特的详细特色。换句话说现有译者在翻译沈从文小说的时候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再现沈从文小说的湘西特色。唯一区别在于国内译者是本着一种文化输出的态度而国外译者则是一种文化输入的态度。

2、现有翻译的合目的性分析

正如上文所说无论是华人译者还是西方译者其翻译的共同目的都是向西方介绍并传播湘西地方文化。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会采取相应的译法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的。现将沈从文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人名翻译进行合目的性分析以观其得失。

(1)文化传播合目的性分析。 姓名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可以折射文化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沈从文用散文化的笔调和抒情化的叙述风格将纯朴的民风善良朴实的人们和美丽的景色融合在一起描述了一幅美丽的湘西风景和一个美好的边城世界。无疑其小说中的人名也同样蕴含着湘西的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情感。所以译者在英译时会尽量保持其源语言人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比如金介甫直接把“金凤”译成“Golden Phoenix”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几乎每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再者父母给儿女取“金”字也是希望儿女过上富足美满生活。又如戴乃迭将《边城》里的“杨马兵”译为“Yang the Groom”。再比如“七丫头”直译为“Seventh Maid”。类似的还有《贵生》中的“四老爷”- “Fourth Master”、“五老爷”- “Fifth Master”《大小阮》中的“七叔”- “Seventh Uncle”《顾问官》中的“三哥”- “Third Brother”等等都是直译为对应的英文。这些均体现了湘西人民以在家的排行以及人物的职业来起名的方式其译文也能让西方读者了解湘西人民简单、自由、淳朴的人文风情。湘西不仅有着独特美丽的自然风景更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人们有自己的信仰他们敬畏神、尊重神就像西方人尊崇他们的上帝一样。因而人们在起名时也包含了神学色彩如傩送、天保、地保、龙朱等。虽然这和西方的“上帝”有某种契合但是却找不到对等的译法直接音译为“Luosong”、“Tianbao”、“Dibao”、“longzhu”明显地保留了原名的形式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目标语读者只知道有这样一个人物却无法从字面上理会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2)形式再现合目的性分析。中国姓名有诸多形式通常是“姓+名”的形式。然而熟悉沈从文小说的读者都知道他所塑造的许多人物的人名是不具备这种所谓的规范形式的往往是为情节需要特意设定而“唤”出来的且以叠词最为常见比如“萧萧”、“三三”“翠翠”等等。叠词不仅在音节上富有韵律感而且也能直接地给人一种亲切、亲密、亲昵的感受也体现了父母、亲人、朋友对其显露无疑的关爱与疼惜这也是沈从文在创作时所要表现的。“Xiaoxiao”、“Sansan”、“Cuicui”,如此对应的英文名恰如其分地保留了原中文姓名的形式达到了形式上的对等。同时美妙的音律也再现了沈从文笔下朴实、纯净、美丽、自由的女子形象。此外上面提及的“杨马兵”的英文名“Yang the Groom”并没有采用西方“名在前姓在后”的形式而是保留了中国姓名的本身形式。不过金介甫将《巧秀与冬生》中两个主人公“巧秀”和“冬生”音译为“Qiaoxiu”、“Dongsheng”虽然保留了原名的形式以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却无法传达“巧秀”表示“灵巧秀美的女子”的深层含义以及“冬生”其实是指“冬天所生”的隐含意义。反之杨宪益、戴乃迭则将《边城》里女主人公“翠翠”译成“Emerald”而不是“Cuicui”。Emerald指绿宝石、翠绿色可引申为“干净纯洁永恒”。虽然从一方面向读者呈现了“翠翠”这个人物纯净的品质却丧失了名字本来的形式特征与韵味。

沈从文小说中人物起名艺术特别彰显了湘西本土特色而人名往往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接影响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因此人名翻译也是沈从文小说翻译中较难处理的问题。不管采用何种译法一般难以既保留姓名的形式信息又传达其文化内涵。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翻译目的论给沈从文小说的人名翻译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角合目的的翻译就是好翻译。而目前从目的论的角度审视沈从文小说的人名翻译在现有的翻译中还是有得有失。随着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广大沈从文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相信老一辈专家提出的历史重任必然会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 金介甫.沈从文短片小说选[M].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

[2] 龚爱华.英汉姓名文化内涵比较及其互译要领[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2).

[3] 徐敏慧.沈从文小说英译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

[4] 杨红娟、陈倩. 翻译目的论介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2).

[5] Jeffry C. Kingkley. 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M].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推荐访问:人名 翻译 从文 小说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