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德国经验

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德国经验

时间:2023-06-01 15:1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定程度上重点建设和发展了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在1952年对国内高等学校进行了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建设,主要包括:

将一些高校的理工学科、专业分别陆续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一大批工科、农科高等院校,如华中工学院、成都工学院、北京邮电学院等及各省的农学院,培养工业、农业等方面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当时十分强调高校与工矿、企业合作,加强了实习、实践环节,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工农业的恢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上世纪50年代,国内只有少数文理科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保留了原有的主要文理学科,部分系科专业也进行了调整,另外一些理工科较强的综合性大学都调整为服务于国家工农业生产建设和发展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即使这些学校是综合性大学,也调整为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当时,这批大学和新建的工学院、农学院、理工学院和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办学目的和任务非常明确,即为国家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服务,面向工厂、企业、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上述两类高等学校(经院系调整后新建的工科、农科高等学校和原来的综合性大学,经调整后重新组建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或学院)在建设发展中,在科系设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都进行了不断地调整和改革,使之适应当时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确有一批相近于当前所讨论的应用科技大学,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国内高等教育研究不够深入,对国外高等教育的学习和交流不够全面,比较偏重与关注于“学术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对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大量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概念不清,认识模糊。虽然国家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要重视和加强应用型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并未取得社会的共识,且发展方向不太明确,办学导向有偏差,因此,我国当前应用型高等学校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仍面临较多的问题和困难。

在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应用型高等学校及职业教育方面,德国较有特点。

德国的中等教育(中学阶段)可分为文理中学、实科中学、普通中学等多种类型,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开始从学术和应用两方面分流。学生在完成4年或6年初等教育(小学)后,根据学习成绩和兴趣,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学习,其中文理中学(学制为8年)的毕业生进入综合大学或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实科中学和普通中学(一般均为5至6年),学生毕业后进入应用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主要包括职业学校和应用科技大学)继续学习,成为应用型人才。由于多数学生较早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就业,从全社会考虑也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稳定,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在德国和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对学术研究、应用实践和职业教育、工程教育等方面的社会认知,个人发展上“当官”和“为民”的社会认知及心理平衡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他们既重视并高度评价理论研究成果及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研究人员、学者和大学教授,同时对技术创新成果、技术工人、工程师、技师、医生、律师、企业领导人也非常肯定,这类人员不仅勤恳劳动,拥有较多的财富,社会地位也很高。

德国高等学校的分类通常可分为学术型(研究型)和应用型(职业型)两大类,他们任务明确,各具特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方向是办好本科,为企业、机构培养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学术型、研究型大学中只有博士研究生向学术、研究工作方向发展,从事理论研究,多数本科学生仍应为各类企业、机构服务。当前,学生就业仍是其主要的教育培养任务。在科技快速发展过程中,德国重视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对这类人才培养的探索,以保证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和培养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德国大力发展应用科技大学是适应上述需求的重要措施,也是当时的一种发展趋势。这样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事实上,正是大批经过职业培训的熟练技术工人和技术农民使德国产品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推动了德国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前,中国应重视对不同类型高校的正确认识。在理论认识上,明确学术型、应用型两类高校分别对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性;在措施上,教育、人事部门应在制定薪酬、社会福利等方面力求合理,对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应同工同酬,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晋升、福利待遇制度,不同职业、岗位均有相对合理的发展渠道,不同的职业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

应用型大学和职业学院应该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和未来的重要发展方面,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全社会应重新认识和重视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内外形势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改变社会观念并将高等教育引向合理发展方向的需要,这将有利于优化劳动力结构和提升国民素质,也是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的正确选择。

应用型大学办学的重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并针对所学专业和学科从应用和实践出发,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知识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和工程技术人才。突出应用型、技术性,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和职业门类紧密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强调校企结合。

我们仍需进一步加强对应用型高校、应用科技大学的研究,并在办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应用型大学的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教学研究、教育质量评价及认证、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与企业的关系及科学技术研究等是办学中的重要方面和内容。专业设置应突出应用型特征,保持职业导向性,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增强学生对专业的适应力。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应重视基础课程、实验实习环节、校企合作模块的开发与设计,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积极构建实践教育体系,支持多元参与和设置,重视教育发展的前瞻性。

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高等教育改革工程,更是每一所应用型高校、应用科技大学努力探索和发展的方向,除了学校本身外,需要政府、学术界、企业界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法律、政策层面的保障和引导。

多年来,国内已有高校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例如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等,积极探索并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向应用型大学发展。两所学校均致力于建设“一所与众不同的大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与企业紧密联系的双体系人才培养基地,开展素质拓展、工程训练、网络学堂等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工程教育体系;借鉴国外办学模式,探索远景学院人才培养新机制,致力于培养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实践者和领导者,为学生全面发展,为推进地方区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曾任原神州学人杂志社社长)

推荐访问:德国 高等学校 经验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