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时间:2023-06-01 16:3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分析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本科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针对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该模式要求围绕社会需求,明确专业教学方向和重点,明确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实施灵活多变的教学计划,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社会需求;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1研究背景

从1999年全国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到今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问题。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急需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而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供需问题,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和IT 行业发展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年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着重于所谓的理论教育,注重教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略了目前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与发展,因此,我国高校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业科研人才,而非国家信息化发展急需的掌握实用操作技术的基础应用人才。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1]。

2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就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信息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决定了计算机学科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市场比较广阔,各级各类软件公司、信息中心、网络公司、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以及发展中的高校自身,对这类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单就信息化发展来说,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事业性单位,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工作都呈现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另外还有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学校和社会上数不清的长期或短期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培养的计算机类学员每年少说也在100万以上,他们都在分割着计算机人才市场这块蛋糕。从目前的情况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基本呈现饱和状态,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其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的软硬件开发公司,特别是国外资本在国内的软硬件外包公司大量出现,对信息技术软硬件开发人员和白领工人的需求迅猛增长。同时,在我国发达地区,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从这种情况来看,计算机教育的前景十分看好。然而,从人才市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并不重视面向市场办教育,造成计算机人才市场上大量出现“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怪现象。高等学校,特别是非重点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值得认真研究。

3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程度,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原因主要是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模式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设置。不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设定的教学目标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出各自的专业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专业名称相似、课程设置框架雷同,甚至连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都几乎一致。至于教学模式,各个学校大多都延用传统的“理论传授+上机操作”形式。

2) 课程结构。各个学校在各个学期所开设的课程重复度较高,很难体现各校的办学特点和办专业的特色,无法打出各自的就业品牌效应。

3) 教学大纲。各个学校的教学大纲基本相同,很难体现异别。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及选用的教材都基本相同。

4)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

从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高校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各个学校应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校的特点、专业的特点、师资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着目标展开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对社会需求、专业师资结构和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人才培养出来后,是要进入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社会需求的变化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想使培养的人才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分析工作。首先,我们收集整理了吉林化工学院计算机专业2006~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组织用人单位座谈会和开展问卷调查等调研活动,我们发现不同性质的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企事业单位,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求他们能够熟练应用各种软、硬件系统知识构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实施有效的技术管理与维护。在IT公司,毕业生主要从事软、硬件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要求他们掌握工程化软、硬件系统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软、硬件项目组织与实践管理经验,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主要在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科学深层次、前沿化的科研工作,要求他们具有计算机科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敏锐性。

除了调研社会需求外,我们还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方面的优势。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两个研究方向上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企事业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电子商务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与我校化工、自动化、机电等相关专业形成了学科交叉及优势互补,完成了多个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效果良好。

综合考虑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师资结构、专业特色两方面的因素,我院明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思想道德,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或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及开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代工程师。

5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以育人为先,科学与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分别于2006、2008、2010年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不断完善结构和内容,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循序渐进,制定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求创新”原则的培养方案。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设置约25%的选修课,使学生在坚实的学科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构建了由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工程训练,计算机上机训练,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构成的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2]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个性培养等三大主干框架,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公共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特色任选课程模块等四大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包括公共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实验、工程训练等四大实践模块;个性培养包括拓展教育、综合教育等两大个性培养模块,即实施“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特色任选课程模块的制定,是以学生就业途径为导向,降低必修课和考试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 整合现有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并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以及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重新审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控制课程门数,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我们通过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削减了课程门数,增加了工程制图为学科基础课,增加了软件工程实践和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3]。

2) 不同的培养方案,有不同的培养要求。

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和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培养要求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中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偏重于软件开发的能力培养,增加了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偏重于网络和硬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等课程。

3) 明确核心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

我们重点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目前已完成了C语言程序设计省级优秀课程的建设。同时,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被评为教学院级优秀课程。

4) 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我们构建了计算机专业“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4]。

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每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实验外,我们又单独开设了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两大环节,将综合课程设计与相关课程结合,注重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而专业技能实训则由技能实训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主要依托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习基地,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和软硬件系统开发项目,采用订单式技能培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

我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与长春金桥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近几年,通过就业实训,近百名毕业生被推荐到北京和上海两地就业。2010年,我校与大连安博教育集团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近10名学生参加了安博“1+1+1”项目实训,同时,我校与北京中关村软件行业协会签订了顶岗实习的就业合作协议,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渠道。

5) 鼓励课外科技活动。

我校以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探索并形成了院校提供基本条件、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参与指导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

多年来,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搭建科技实践平台,按班级、年级成立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自2005年起,我校每年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长通杯”电子设计大赛,平面动画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Intel多核程序设计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5]。

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鼓励教师加强科研立项工作和专业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仅2010年,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参加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通过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定向培训,引进新人才,校企联合引入企业中掌握最新技术的人员参与教学等途径,我校加快了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接轨。近3年,本专业有4位教师被聘为副教授,5位教师被聘为讲师;并有3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2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7) 加强教材建设。

我们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近年来共出版教材10余部,《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教材已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获得良好效果。每部教材都是我校教师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成果,同时也符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所以针对性较强。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经过2年的使用,我们又进行了修订,并出版了第二版教材,同时出版了与之配套的《C语言程序设计同步训练与上机指导》,采用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6结语

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具体实施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依赖于校院管理、教风学风、师资力量、硬件水平、实习基地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取得预期的成果,还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笔者提出了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另外,由于计算机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市场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特点,建议各个学校在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大众化,这也是我们在专业改革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立嘉,马新娜,葛占胜. 基于社会需求驱动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 85-8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滕小华,许丽,徐良梅.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综述[J].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版,2009(1):728.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蒋廷耀,周学君.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2-85.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Based on Societal Needs

JI Yuru, WANG Dezhong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Jilin 13202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society’s needs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s as well as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who hold bachelor degrees or above in the present society. Based on the major issue surrounding computer education in mos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guiding principle towards teaching professional as well as employment-friendly computer-related knowledge. This guideline is centered around fulfilling society’s needs, specifying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Furthermore, the guideline targets specifically at nurturing computer talents, constructing a balanced workload schedule, and a flexible teaching plan. With such a guideline, the chance of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 can be drastically improved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societal needs; comput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guideline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计算机专业 需求 社会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