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合唱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论合唱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时间:2023-06-02 10: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合唱艺术是一门需要一定的演唱技术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固然需要加以重视,但学习合唱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在合唱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顾技术训练,却忽略了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诠释留下了残缺,因此需要在合唱教学中加强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以让合唱艺术的表现更加声情并茂和入情入味。

关键词:合唱教学;演唱;音乐表现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211-02

《合唱与指挥》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合唱教学活动是一种融技术训练和音乐表现力培养于一身的实践活动。目前,在实际的合唱教学中,教师为追求合唱演唱技术层面东西往往忽略音乐表现力的挖掘和培养。当然,歌唱技术固然重要,但这些并不是一定就和音乐表现力成正比,合唱教学需要对合唱技术和音乐表现力兼顾,技术应该服务艺术。若只顾合唱技术而不顾音乐表现力显然对合唱艺术而言是顾此失彼,音乐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为那种合唱教学仅限于对音符的还原,其过程不仅是枯燥乏味,更是难以动人心弦。在合唱艺术中演唱技术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基础,音乐表现力是合唱技术更高层次的延伸,它同时也是教师对合唱作品教学的理解力和感受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成功的合唱教学不仅需要加强学生的演唱技术训练,还应注重对合唱音乐表现力培养。

一、分析理解合唱作品

合唱艺术声部多样,音域宽广,声音效果富有交响性,要完成一首合唱作品的教学任务没有一定的合唱技术是无法完成的,然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训练这些技术呢?这就需要我们分析理解合唱作品,训练技术仅仅是手段,音乐表现才是目的。众所周知,合唱作品随作者、国别、民族、时代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分析理解合唱作品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把握合唱作品的音乐风格和了解它是通过什么手段和形式来表现音乐的。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和掌握合唱的内涵和音乐形象,增强学生对合唱作品的驾驭能力,准确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音乐形象。然而,合唱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教学理念的误区,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却常常忽略了合唱作品分析和音乐表现力的挖掘,使得合唱教学对合唱作品的诠释不完整,使音乐的表现力大打折扣。殊不知,在合唱教学中如果不注重分析理解作品,也就无法表现出音乐的内涵和精髓。因此,教师在合唱教学中要重视分析理解合唱作品,从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创作意图等方面出发,对合唱作品的音乐形象分析和音乐处理的整体布局等问题加以分析。譬如:合唱音乐织体与音乐表现有何联系?钢琴伴奏织体对音乐风格有何影响?各声部的旋律陈述是如何交接和转换?合唱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提出这些合唱作品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演唱,这对学生进一步把握作品的内涵,提高音乐表现力都将大有裨益。

二、加强多声部读谱能力的培养

合唱作为一种多声部、多层次的音乐形式,它具有纵横交错的旋律线条、色彩丰富的和声复调以及各式各样的织体类型,能否对其快速有效的读谱是提高合唱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前提之一。学生通过多声部读谱训练可以熟悉作品的节奏与和声,建立和声与调式感,树立起多声部、多层次的歌唱概念,能激发学生对不同音色、不同声部的联想和对比。同时通过多声部读谱还可以了解自己演唱的内容在作品中的形象和角色,提高学生在作品中的相互协作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把握能力,帮助学生更快捷的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准确地诠释合唱作品。我们经常说合唱表现要忠于原作,这个“忠”字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求合唱演唱要遵循原作的要求和处理,要严格按照谱例中的各种音乐术语等标记去进行演唱,除此之外,合唱作品还应注意换气要求,因为恰当的换气要求有助于学生有正确充分的歌唱呼吸完成好合唱演唱,更有利于乐句的完美呈现和逻辑重音的体现。否则,直接会影响到演唱合唱作品的完整性和流畅性,进而影响到音乐的表现力。要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依赖于较好的多声部读谱能力,因此,在合唱教学中自然要加强多声部读谱能力培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多声部音乐听觉能力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而声音是基于听觉的。音乐听觉能力主要是指对音乐的音准、节奏、音色、速度、和声、复调等要素的听觉辨别能力。合唱的多声部音乐织体是一种主调音乐织体与复调音乐织体并存的织体类型,这就相应地要求我们把主调式听觉和复调式听觉相统一,它们之间的并存统一状态就构成了多声部听觉状态,多声部音乐听觉能力是音乐听觉能力的更高形式。在合唱教学中尤其是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横向声部的流畅性和纵向声部的融合性,努力使两者有机相结合,正确处理好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关系。可见,多声部音乐听觉能力的好坏与否不仅影响到合唱教学的效果,而且还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现力发挥。提高学生的多声部听觉能力对培养学生对合唱多声部音乐中的多层次结构、建立立体化音乐听觉感知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另外,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多声部音乐听觉能力还要使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这种习惯要从自己的声音和声部的声音开始。“聆听”合唱作品要注意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基础上,仔细分辨自己的声音与团队的声音的融合性,并随时保持与团队共性的声音融合,教师在合唱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提醒学生用“耳朵去唱”,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合唱中学会善于聆听自己的声音和团队声音的异同,尤其注意音色、音高、力度、速度、节奏等方面,强调声音的融合、语气的强弱、情绪的起伏等。同时需启发学生善于从自己的声音中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要使学生把控制音量、把握音准、调整音色当作必须具备的合唱能力,从而建立良好的合唱声音状态来提高音乐表现力。

四、重视情感因素在演唱中的运用

情感被誉为声乐艺术的灵魂,在声乐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合唱艺术的音乐表现力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古语有云:“声者发乎情”、“情动而辞发”、“未成曲调先有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等,明代朱权也在《太和正音谱》中写道:“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其中的“融神”含义也主要是描绘声情并茂的歌唱状态。这些观点都道出了情感对于歌唱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任何一部合唱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时期创作,它蕴含了作者的情感意志、创作特色等,因此,教师在合唱教学之前就应该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要让学生明白作品要如何去表现情感。明确教学的作品是属于喜怒哀乐中的哪一种情感?抑或是兼而有之?这些都需要在演唱之前做好分析布局,然后再通过演唱加以表现。因此,合唱教学一定要注意情感的运用,而且还要使学生时刻保持与作品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表现力,才能真正做到以情带声,以声感人。在合唱教学中常见很多学生两眼无神、面无表情,导致学生出现内心缺乏音乐的,俨然一副游离于音乐之外的状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对音乐的“投入意识”,没有将自己的情和声融合起来,从而导致“声”不传“神”的状态,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理解音乐和融入音乐,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最终上升到“声情并茂”的意境来提高音乐表现力。

另外,为更好的运用音乐情感因素,我们还应该要求学生口、耳、脑的综合运用。教师应多激发学生的意境想象,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手段,增加学生的表现情感欲望,使学生在深入领会合唱作品的同时要准确的表达出音乐的内在情感,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把自己的合唱演唱提高到“二度创作”的高度,让学生从独唱思维中走出来,加强合唱音乐情感的表达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合唱艺术营造的意境中被共鸣和感染。因此,合唱教学只有倾注了师生情感,才能让合唱声音入情入味,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情、作者的意、意境的美。

五、结语

总之,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应该不但重视声音训练和理论讲解,而且还应加强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合唱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二度创作,教师应该大力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当然,我们强调音乐表现力对合唱艺术的重要性并非就意味着排斥发声技巧的重要性,应该说技术是音乐表现力的载体,音乐表现力是合唱技术的升华,扎实的演唱技术是发挥音乐表现力的基础。合唱队员的技术和基础越扎实,专业技能越娴熟,越能游刃有余地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和艺术是成正比的,只有兼顾合唱的技术和艺术,才能让学生在合唱中能正确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才能使合唱教学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进而才能挖掘出合唱教学的音乐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朴长天.论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的音乐表现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1(08).

[2]李丹.声乐演唱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3]何琪.论歌唱情感的艺术表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09).

推荐访问:表现力 合唱 培养 教学中 音乐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