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共赏一轮月,心绪几人同

共赏一轮月,心绪几人同

时间:2023-06-03 14: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伴着和煦的秋风,我们又迎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期待在种种新生和舶来文化中复兴,成为炎黄子孙们的精神家园,而复兴和发扬这些古老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应有职责。作为中华民族三大传统节日的“中秋”,深厚地蕴涵了“团圆”、“和谐”的东方人伦精神。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里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万事的结局,有了圆满,似乎都是一种至美。圆美的月,圆美的饼,圆圆的桌椅上围着团圆的家人……

中秋逢国庆、天涯共此时;中秋逢国庆,举国共欢腾;共赏一轮月,心绪几人同。

中秋月之美

在银色的月光下,在悠扬的笛声中,我们迎来了又一个月圆之夜,又一个团圆之夜。今夜,花好,月圆。今夜,月,影如梦,幻化无穷,颜如雪,圣洁美丽。

中秋月如梦幻般的身影,伫立于深邃的夜空。似乎是这夜空的宠儿,集万丈光芒于一身;又似乎是这夜空的挑战者:你明,他暗。他暗,是死气沉沉的暗,是摧枯拉朽的暗;你明,是动态的明,是幻化的明。你婀娜多姿的身影,幻化着千姿百态,装饰了无色的夜空,给人们以视觉的享受。如果天空没了你的身影,那将是多么孤寂,就仿佛一个空旷的舞池里没有一个舞者。

中秋月有着圣洁之美,恰如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古人爱莲,因为莲是花之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果把莲比作了君子,那么月更可以称作君子了。莲面对着小池塘中的淤泥,始终保持清洁不与之同流合污,而月却面对着茫茫黑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月不仅不与这夜同黑,而且用它圣洁的光芒照出了它周围一片明亮的天空。

月,幻化,圣洁,永恒。美不属于你还会属于谁呢?月透过那纱一般的云,向大地洒下淡淡的柔和光芒。此时的月,如着一身白衣的女子在黯然泪下,那泪又化作如水般清澈的光芒,为天空扑上了一层淡淡的粉妆。它薄纱般的光辉使星星显得暗淡下来。

仰望星空,那无遮无拦的夜空碧色如洗,烂灿的星斗像钻石一般闪闪发亮,而那一轮圆润的明月静静地挂在天上,高远而深邃。我们的心渐渐如这星空、明月一般宁静。

月遥远,而又如此亲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色温润,丰润绰绰,玉阶生白露,夜久月侵衣。明月圆润寄相思,明月何时照我还?古人叹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挂霜林寒欲坠。”“月洗高梧,露溥幽草。”月色是绵绵的牵挂,星光是切切的思念。

中秋节,沐浴在月光里,尽情地享受着中秋月夜静美和缠绵不绝的馨香。吴刚、嫦娥、桂树和玉兔的千年不老的传说,给了我们多少美妙的遐思?秋风撩起了我们多少思念的涟漪,秋月吻湿了你乡愁的泪滴。

圆月的可爱处正是它不常圆。所以中秋的圆月,使人们对它宠爱有加——因为中秋节的月亮,丰润绰绰,展现流芳溢彩之姿。那圆月,大大地、远远地美着,泛着清辉,高高地挂在最美的天上,不让我们触摸;那月光,默默无语,柔和地洒向大地,洒向那星星点点的弥漫温馨的万家灯火。中秋节的圆月就这样与我们保持着遥远的距离。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思念的日子。借着明媚的月光,我们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同学、朋友,回忆温馨的时光。凡是心中牵挂的人,在中秋节都想起来了。中秋,同一个月亮,同一种相思。

中秋诗之味

说到中秋,自然少不了中秋文化。中秋文化渊源千年,可谓深邃厚重,中秋诗词文化就是其间一个重要部分。 中秋佳节,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就是与月圆有关的团圆节,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所以古往今来,诗人更是借这个节日大抒特抒颂月之情怀。同一轮月,同一首诗,却又不同的情。而在中秋与明月有关的著名诗句里,最让人难忘的应该是张九龄的那首《望月怀远》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此时和诗人一同仰望天上明月的,还有远在天涯的伊人。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能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灭烛欣赏明月,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想采一把月光送给远方的亲人,但难采撷。现在不如回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写出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的挚爱之情和眷恋之情。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今天,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见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意识之中了。

又是一年中秋节,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词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古人美妙诗词对明月的赞赏给中秋节增添了无限美好的意境。从古人对月亮的吟颂,使我们感受到圆月与人灵犀相通——月亲近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侵人身:“玉阶生白露,夜久月侵衣。”人弄明月:“鹤去台空,佩环何处弄明月?”人可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见,人与月何等相近!

月,有着永恒之美。想家时,它陪伴我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孤独时,它陪伴我们“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失落时,它陪伴我们“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千万年,月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还是学士,还是村儒,月总是静静处在天空,望着我们,倾听着我们的诉说。

中秋人之思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又一个中秋月圆时,月本无古今,情缘有浅深。月亮,给了我们多么美好的想象。中秋节,就成了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节日。这是月亮的节日,这是中国人的节日,这是老百姓的节日,这是华夏民族的节日。“万古中天月,千秋爱国心。”望一轮皎皎明月,祈盼祖国富强繁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念,因遥远变得更加清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子的思乡之情,赤子的思念故土,因中秋节变得如此浓郁。

中 秋

余光中

一刀向人间,剖开了月饼,

一刀向时间,等分了昼夜。

为什么圆晶晶的中秋月,

要一刀挥成了残缺?

刀锋过处,落在我们的两旁,

中间是南海千年的风浪,

寂寞是我的白昼惊短,

悠悠是苦你的夜长。

去年是圆月的光辉一床,

共看婵娟今夕在两岸。

料我像昼会渐渐地消瘦,

你像夜会渐渐丰满,

从此夜长,梦恐怕会加多。

单枕是梦的起站和终站,

该你凌波而翩翩东来呢,

或是我乘风西南?

一轮神光开万户的私镜,

是一切情人的投影,

且将你的,用海云遮住,

让我夜深后来翻寻。

中秋月圆,因而更显得相思的长夜漫长,与之相对,白天就显得短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的月亮使千家万户的思亲之情更浓,月光下的情人因望月思念,形影相吊。诗人以情人、亲人的相思代指海峡两岸同胞骨肉之情。

月色朦胧,思念如潮。家,那最温暖的地方,就是洒满月光的地方。

月之故乡

彭邦桢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中秋来了,月亮圆了,它像一盏明亮的灯,照着所有的人回家团圆。每逢佳节倍思亲,客居他乡的游子,就会以明月来寄托深情。在这样的日子里,抬头望着天边那一轮明月,默默祈祷:让明月捎去对爱人的思念,让明月捎去对亲人的祝愿,让明月捎去对大地的拥抱。

一轮明月,两地相思。那种蕴积心头的思念与牵挂,就会无遮无拦地弥漫。时间如水流逝,岁月走过无痕。回望家园,那份中秋盈满心间的亲情,那缕饼香萦绕心头的回味,禁不住又心潮澎湃,遥想亲人。愿这柔情的月光捎去我们的一声问候,一声祝福!我们真诚期盼,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早日团圆!

中秋事之趣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节日,是最美好的时光。节日,是最快乐的天堂。节日,汇聚了最吉祥的元素。节日,凝聚了最温暖的祝福。节日,中国人在期盼中一步步走向你。节日,是我们生活航程中的港湾。

节日,是最美好的时光。节日,是最快乐的天堂。节日,汇聚了最吉祥的元素。节日,凝聚了最温暖的祝福。节日,中国人在期盼中一步步走向你。节日,是我们生活航程中的港湾。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节日,是最美好的时光。节日,是最快乐的天堂。节日,汇聚了最吉祥的元素。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吃月饼

中秋节,有一种美好的食品,那就是月饼,它是一种饱含民族文化元素的食品。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已出现。作为一种食品并称为“月饼”,则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以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必备美食。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作为中华民族三大传统节日的“中秋”,深厚地蕴涵了“团圆”、“和谐”的东方人伦精神。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期待在种种新生和舶来文化中复兴,成为炎黄子孙们的精神家园,而复兴和发扬这些古老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应有职责。

推荐访问:几人 心绪 共赏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