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如何做好中国宏观经济的对外报道

如何做好中国宏观经济的对外报道

时间:2023-06-08 10: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年初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凸显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日趋复杂,国内外市场分析机构的各路“神仙”纷纷做出各种预言,在市场上掀起波澜。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安信证券与国泰君安的针锋相对了。

4月7日,一些海外机构纷纷上调中国股市评级,称中国股市到了绝佳的买入时刻。同日,国泰君安一改往日的唱空做派在其发布的二季度策略报告中预测,中国股市将有400点大反弹,建议投资者要“抢蓝筹,夺龙头”。为争夺市场“话语权”,另一家坚定的中国股市“看空者”安信证券很快就发布了针锋相对的报告,称当下是股民撤出的良机。报告称,除非央行明显“放水”,市场很难兑现400点的反弹,蓝筹股也会重归结构化行情。此前,安信证券已经发布二季度策略报告,做出了诸如“二季度股市运行风险非常大,下跌幅度将超过一季度”等预测。

两家都还算有些“资历”的机构对中国股市竟然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断,显示了市场解读的“主观性”的同时,更折射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然而,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形势也没有安信证券等“看空者”所描绘的那样悲观。长期从事中国经济研究工作的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4月24日向中外媒体吹风时说,中国经济虽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总体上是健康的。他解释说,判断一国宏观经济是否健康主要看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状况、国际收支平衡。从一季度经济表现来看,7.4%的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从物价来看,CPl在上涨但涨幅在降低;就业稳定,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万;国际收支平衡仍保持顺差。与此同时,经济增速也不是越快就越好。范剑平说,增速趋缓中有我国主动减速的原因。环境问题正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硬的约束,钢铁、有色、建材等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正因淘汰落后产能而出现减速,而新增产业的培育尚需一段时间,不会马上见效。

舆论背后的动机及其影响

多数经济界人士认为,“看空”或者“看多”原本正常,在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市场容易“迷失双眼”。但是像安信证券这样无视中国经济基本面、无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精准化调控手段而坚持“看空”中国经济的,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动机了。

像安信证券一样,很多市场化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看空中国经济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它们“看空”的手段更高明、更隐蔽,影响更大。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市场化媒体总是在寻找能够吊人胃口的故事和能够热炒的“爆炸性新闻”,它们有时甚至会不顾“节操”去捕风捉影地制造耸人听闻的所谓“重大新闻”,摆出一副“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架势。究其原因,它们有的是对中国经济的复杂性确实不太了解,从而做出了想当然的臆测;有的是为了哗众取宠、吸引眼球;还有的是因为害怕中国经济日益壮大,想通过舆论手段使绊子;当然,还有一些则抱有浑水摸鱼、投机获利等不可告人的目的。

由于中国新一届政府在经济治理方面的智慧和“定力”,这种国际舆论环境尚未对经济决策带来负面影响。中国高层在按部就班地推进一系列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措施,着眼于短期内稳增长的同时,更是为惠民生、调结构、促改革推出长久之计。

但是,在其他一些地方,比如欧洲,舆论的“忽悠”就起到了非常明显的负面影响。西方大部分媒体在报道欧债危机形势时大肆鼓吹“欧元崩溃论”“欧盟解体论”,对于问题无限放大,而对于很多欧洲国家为解决危机而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视而不见。结果是,欧元安然无恙,欧盟也没有解体,欧洲经济也开始缓慢复苏。据说,有一些知名国际投行因为做空欧元而赔了数十亿欧元。

从小处来说,这些误导性报道会混淆视听,影响投资者的情绪和判断,从而导致投资策略的失误和真金白银的损失;同时,它也会打击消费者信心,使市场进一步低迷,从大处来讲,这类报道不仅会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误解和误读,还有可能会通过其所营造的舆论环境打乱政府宏观调控的节奏和步伐。因此,做好中国经济的对外报道任重道远。

对外经济报道的着力点

做好中国宏观经济的对外报道,首先要做足功课,做到知己知彼,在参透中国经济形势的同时,认清西方舆论;在传播技巧上,既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发好中国声音。

第一,参透中国经济。

经济报道专业性比较强,需要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有深刻的理解、透彻的领悟和独立的观察。这就要求从事中国经济对外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下功夫做好知识积累和储备,密切跟踪并吃透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新判断、新表述,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市场现象和专家声音中独立思考,认清形势。

第二,认清西方舆论。

要做好我们自己的宏观经济对外报道,首先要非常清楚西方舆论当下对中国经济有哪些关注点,释放了哪些声音,西方的市场机构对此持什么观点,西方的民众有何反应。了解西方舆论有很多途径。笔者所在的新华社对外部经济新闻编辑室,首先密切关注西方三大通讯社以及《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权威财经媒体对中国经济新闻的报道,了解它们的关注点和观点倾向。与此同时,还与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在内的西方知名金融投资机构保持密切联系,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它们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事件和现象的解读。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

讲故事是做好对外报道的“法宝”,而围绕中国经济话题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则是做好经济对外报道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一味地向西方受众“灌输”关于中国经济的正面表述,不仅无法得到认同,有时还会招致反感。这就需要我们在报道中国经济时善于讲故事。

今年“两会”期间,西方媒体再次鼓吹“中国经济崩溃论”。笔者采写了一条题为《中国经济奇迹期待进入第二季》的稿件得到外媒关注。稿子没有指责,也没有说教,而是以一个故事开头:“一克重的羊毛可以拉细拉长到500米,杨花、蒲公英也可以纺织出如花的高端布料,,在欧美同行眼中,山东如意集团在全球纺织业界创造了一个‘奇迹’。这家企业通过改革创新获得新生是中国正努力打造经济新奇迹的缩影。”稿件还穿插了其他关于互联网金融、简政放权等小故事,让读者自己读懂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第四,发好中国声音。

做好评论报道,在关键时刻针对西方舆论关注的焦点主动设置议题,也不失为提升中国经济对外报道效果的重要手段,这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不断得到证明,新华社对外部从2011年9月开辟了以表达中国立场、回应海外关切为特色的英文评论栏目“中国声音”(ChinaVoice),在重要节点做到敢说、快说、会说,多次报道得到西方媒体大篇幅转载。

而经济新闻的评论报道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对外释疑解惑、消除误解、驳斥不实报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当西方媒体都在“忽悠”中国将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经济放缓之时,我们第一时间发出英文稿件《中国声音:中国经济无需所谓刺激计划》。稿件发出一个小时后,路透社即专门就此篇报道发稿,转载了13段中的8段,其中有4段都是直接引语。

实践证明,一篇成功的经济评论报道,首先需要记者吃透中央有关精神,这样才能做到敢说;要对西方舆论密切跟踪,及时发现动向倾向,这样才能做到快说;了解西方受众表达习惯,这样才能做到会说。唯有做到上述三条,才能写出一条吸引西方受众的高质量经济评论。

责编:吴奇志

推荐访问:如何做好 对外 报道 中国宏观经济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