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

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

时间:2023-06-12 10:0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中医护理理念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临床辨证、现代管理、营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进行保健与疾病防治的护理技能,中医护理精华是中医整体衡动观的集中体现,其主要依据为中医的“病因、八纲、经络、气血、脏腑”,以“和阴阳、顺四时、均劳逸、慎起居、节饮食、勤锻炼、调情志”为辩证施护原则,并以疾病个性与共性为出发点,因时、因地、因人的开展护理,以达到护病求本、扶正驱邪、标本缓急的目的。中医护理技术有着操作方便、器械简单、疗效显著的特征,对于慢性疾病与急症患者都有着良好的护理成效,将中医护理理念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对传统护理模式的恐惧感,提升患儿与家属的满意度,本文主要分析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 中医护理理念;儿科临床护理;运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04-02

中医护理理念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临床辨证、现代管理、营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进行保健与疾病防治的护理技能,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中医护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儿科与其他的科室相比而言,有着一定的特点,小儿机体处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之中,在生理、形体与病理方面均有着独特之处,且患儿年龄越小,这种特点也就越加的显著,因此,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也具备一定的独特之处。

1 中医护理辩证施护观念

中医护理是我国医学领域为保护人类健康、防止疾病形成的一门专门性的学科,也是研究预防疾病以及中医预防保健的中医护理技术的学科。

中医护理精华是中医整体衡动观的集中体现,其主要依据为中医的“病因、八纲、经络、气血、脏腑”,以“和阴阳、顺四时、均劳逸、慎起居、节饮食、勤锻炼、调情志”为辩证施护原则,并以疾病个性与共性为出发点,因时、因地、因人的开展护理,以达到护病求本、扶正驱邪、标本缓急的目的。

中医护理理念强调辩证,即将望闻问切等资料、体征与症状收集,通过综合的分析理清疾病的性质、原因、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根据以上治疗确定好具体的护理方式,辩证理念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也是开展护理工作的原则,是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的原则,即使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护理理念重视人、病、证的三位一体,强调疾病与人体的共性和个性,并根据这些共性与个性制定出法、理、护一致的护理措施。

从中医理念而言,人与自然、人体自身均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开展护理工作时不仅需要关注患者局部的病变,还需要将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行有机联系。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医护理观念与现代护理观念中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类的健康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

基于以上的观点,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护理人员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时的掌握好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再根据辩证护理的原则制定出完善的护理措施。

以小儿发热为例,此类疾病是小儿群体中的常见疾病,很多家长不熟悉病因,往往比较紧张,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实际上,对于小儿发热,除了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之外,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还有一些简单的应对措施,如酒精擦拭、冰袋降温、温水浴、饮食疗法、通便疗法等多种护理措施,当然,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必须要对症治疗,切忌病急乱投医,如果处理措施不当,反而会导致患儿疾病加重[2],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必须要采取辩证护理的原则进行治疗与护理,对于不同病症的处理措施如下。

表需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有汗、尤怕风、稍怕冷、或欲呕、或有喘,此类发热主要由外表受风引致,皮肤内外调和不均,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固表调和法进行辩证治疗。

表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怕冷、发热、无汗,周身不适,主要由外表受寒凉导致热量难以正常散去积聚在皮肤位置所引致,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解表散寒法进行辩证治疗。

里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大便不通,精神无异常或尤为充沛,或伴随腹胀、腹痛与手足潮热出汗,主要由于大便不通导致的内热。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通便泄热之法进行治疗。

里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且热度较高,全身大汗,伴随口渴、口干或者乏力,主要由于无形之热过度散发,皮肤难以收敛,大量散热,加之内在阳气被消耗而导致,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以选择冰袋降温法进行治疗。

以小儿腹泻为例,该种疾病也是儿科的常见疾病,会引起患儿营养不良、生长障碍甚至死亡的情况,对于此类患儿,可以采取以下的中医护理措施:

腹部穴位按摩:用拇指、中指、食指或无名指指腹按摩患儿丹田、中脘、肚角、脐部、天枢等穴位,每次选择2、3个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min,80-200下,肚角以3-5下为宜,丹田则以50-100次为宜。按摩时用力要适当、手法要轻柔,以患儿舒适为佳,一般1次/d即可。

中药灌肠:在灌肠前对患儿即家属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取得患儿信任,灌肠时关好门窗,注意患儿的腹部保暖,灌肠完成后,开窗通风。

将以上两种护理措施相结合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芦金萍等将120例腹泻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按摩加中药灌肠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方式,护理结果,见表1。

可见,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按摩加中药灌肠方式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该种方式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使用的。

2 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1 情志护理 情志因素不仅是成人的致病因素,对于儿童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解儿难》提到:“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亦不可不察”,小儿对于药物与注射有着一种恐惧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景象:小儿一看到医生或者护理人员就哭闹不止,在现代社会中,家长对于儿童的溺爱导致很多儿童更加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这就给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些困难,如果再使用强迫性的方式让孩子进行治疗,那么就极易为儿童带来一种恐惧感。《内经》曾经提到:大惊猝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败,经络欲绝,则脉道不便[3]。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各个系统对于情绪的变化也十分敏感,以消化系统为例,在人情绪消极的情况下,胃液的分泌会受到显著的抑制,胃肠蠕动也会显著减慢,消化系统正常的技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干扰。从情志因素出发,对于小儿的护理,必须以儿童的心理特征为出发点,与家长配合,诱导儿童自愿的接受治疗与护理,此外,在护理工作之中,应该关爱每一位患儿,护理人员要做到语言亲切、护理周到,获取到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2.2 饮食护理 小儿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消化功能正处于发育的阶段,对于营养需求较大,消化负担重,且饮食不知调节,生活难以治理,很容易出现饥饱失常的情况,此时,脾胃纳运功能就会紊乱,因此,脾胃疾病也是儿科常见疾病,也是导致小儿发生内伤的重要原因。为了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在护理工作之中,必须要重视饮食护理,保护好小儿的脾胃,在饮食方面,宜选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可酌情添加豆类、瘦肉、鱼类、蛋类、水果等食物,并注意少食多餐,忌食生冷难消化食物[4]。

2.3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是中医护理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理念倡导应根据患者病情与四时气候环境制定好修养计划,并帮助患儿建立起科学的生活与起居制度。

因此,对于小儿的护理,应该严格根据气候变化,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于慢性阳虚患儿,春季应以补阳气为主,夏季则不应贪凉夜露,在酷暑之际,应该避暑,适当饮用生津降温糖水,在秋冬之际自然能够抵挡寒邪的侵扰,采用该种护理方式不仅可以助于患儿的康复,也能够防止哮喘与腹泻的发生;对于慢性阴虚患儿,则注重以药与食填补阴精,在风和日暖之际,鼓励患儿多晒太阳,在严寒季节不宜外出,防止春必病温情况的出现。

在环境护理方面,病床应该根据患儿的病症进行安置,对于阴虚、热证患儿,可集中于阴凉病室内,让患者舒适、心静、凉爽;对于阳虚、寒症患儿,可集中安置于温暖病室内。同时,为了帮助患儿康复,应该保证病房环境的安静,为此,护理人员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消除病房内的污浊之气与嘈杂之声,常常通风,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控制好病室的温度与湿度[5]。

2.4 服药护理 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需要根据生理节律来选择服药时机,保证药物能够发挥出理想的疗效,如抗过敏药与安眠药宜在睡前服用;利湿、催吐药物宜选择上午或者清晨服用;发汗药物宜选择中午前服用;滋阴养血药物宜选择临睡前服用;消化药宜在饭前服用;对于肠胃系统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在患儿服药后,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于烈性药或者有毒性药剂,要观察患儿脉象、面色与血压,若出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与剧烈腹痛的情况则及时向医师汇报;对于解表药,观察患儿脉搏与体温变化情况,避免吹风,对饮开水,卧床休养。

3 结 语

中医护理技术与西医护理相比而言,有着操作方便、器械简单、疗效显著的特征,对于慢性疾病与急症患者都有着良好的护理成效,将中医护理理念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对传统护理模式的恐惧感,提升患儿与家属的满意度。在未来阶段下,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学习,掌握好中医护理理念,不断的提高护理的水平,以便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5]。

参考文献

[1] 吕林华,刘晓红,梁海华.“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实施[J].家庭护士,2008,05(30):107-108.

[2] 裴炜娜.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7(01):231-232.

[3] 党君英,陈颖.循证护理在儿科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6(03):256-257.

[4] 陈铃,王惠冰.中医护理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1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2,02(05):65-66.

[5] 林创兴,林广裕,冯晶,陈派镇,周晓华,马廉.中医温病学“防传变”理论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11(01):104-105.

[6] 李国经.中医治疗39例小儿发热的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8(01):89-90.

推荐访问:护理 儿科 临床 中医 理念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