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背课≠备课

背课≠备课

时间:2023-06-12 12: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会“背课”通常意义上是指单纯把教学内容背熟,和会备课有着天壤之别。只有把教学内容背熟了记牢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准确解读教材,并定准目标、充分预设、巧妙构思、优化过程、精彩理答,才会有高效的课堂。

前不久与一位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手”谈话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上课的内容我都背熟了,怎么上课时老是感到那么不顺,学生仿佛听不懂我说的话,效果不尽人意。”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上课的内容已经背熟,说明他已经下了功夫,为什么效果不好呢?静而思之,原因可能是他对备课理解有偏颇,误认为只要把教学内容背熟了就可以上出一节令人满意的课了。

一、背下教学内容不等于能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会“背课”只是指执教者对教学内容的概念化、抽象化的记忆,绝不是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一节好课,首先教师要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每一学科的教学内容设置系统性都很强。尤其是数学学科,哪一学段安排哪一内容,这一内容前一环节是什么,后续的教学任务又有哪些;哪些是学生要了解的,要学会什么,会应用什么;在知识方面是理解,还是掌握,是简单应用,还是形成怎样的技能,都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分一分(一)”时,由于没能对教材准确定位,没能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使学生不能自觉地参与,并对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失去了兴趣,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低下的局面。其实,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简单地认识分数,知道什么是分子、分母、分数线,掌握分数的读法与写法,学生能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练一练”中,初步感知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对分数有一个整体感知,而这位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太高了,没有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致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表象。

二、背下教学内容并不等于吃透了教材

所谓吃透教材,是指除对教材的教学目标定准位外,还要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钻研教材时一定要明白这节教材在本学段的地位,与前面学习的内容、与后续的学习内容有什么联系,是初步认识,是进一步认识,还是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还是以前面的那位教师为例,“分一分(一)”这一教学内容处于小学阶级“分数”内容的最开始,编者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觉,明白哪样的数是分数,怎么读,怎么写,以简单方式抽象出来,表现在形式上为“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分数有所了解。但该执教者,教着教着就偏离了主题,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认识分数”的第二个环节(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内容,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图形说起整体“1”来,这样做操之过急,让学生囫囵吞枣,生吞活剥,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学生也失去了探索的兴趣。

三、背下教学内容不等于会对课堂进行合理的预设

备课,预设非常重要,没有合理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如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怎样提问,学生回答将会出现哪些结果,出现与提问相左的回答时怎么办,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与探索兴趣引到必要的位置上来等等。不能进行合理的足够的预设,不能充分预计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哪些情况,做好应对预案,就会导致遇到突发情况措手不及。

上文提及的那位教师事先没有预设学生是否理解平均分这一学情,就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当学生不明白“平均分”是什么意思时,老师也没有做合理的引导,没有解释清楚怎样的“分”才是“平均分”。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预设,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把手中的正方形纸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么?”或许将是另一番景象了。

四、背下教学内容不等于会使用教材

使用教材不是意味着按照教材内容出现的前后顺序进行教学。教师也可以打破常规,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开发、整合。

一位教师在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买衣服》(认识大额的人民币)这节课时,就没有按照教材给定的先出示买衣服的情境图引入新课。他先是通过复习100里面有几个10,10里面有几个1,50、20里面分别有几个10,再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买文具》中(认识小额的人民币)的内容,1元里有多少个1角等等,为下面认识大额的人民币做了铺垫。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然后先出示新版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100元、50元、20元、10元,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钱币上的数字、图案等特征,接着出示老版的大额人民币,在给学生看的同时介绍有关知识。在学生对大额的人民币都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同桌之间从准备好的人民币学具中,任抽两张以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口头计算,说出它们合起来的面值),再进行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因为上面已有旧知的复习作铺垫,再进行换算就容易多了),最后进行模拟的实际购物活动(使用人民币)——买衣服(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由复习铺垫、学习新知、旧知迁移进行换算、到实际操作进行购物,一步步如行云流水,既切中肯綮,又游刃有余。

五、背下教学内容不能代表课堂上能恰到好处地进行有效追问和理答

追问和理答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更是课堂教学的必备技能,恰到好处的追问可以使出现危机的课堂峰回路转,有效的理答会使学生在迷茫时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一亮。

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引导学生区别百分数与分数时,他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了什么是百分数了吧,那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表面上看这句稀松平常的话再普通不过、简单不过了,但有着鲜明的导向作用,把学生关注的目标一下子扩大开来,即从单纯的指向百分数自然地过渡到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上来了,不显山露水,学生的思维也下意识地随着老师动,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背下教学内容不等于会灵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语言

“弹琴看听众,射箭看靶子”。数学教学也是一样,你面对的是孩子,你教的是数学,这就要求你要以数学方式来表达,说的话要让孩子们听懂,你的动手操作,既要兼顾科学性做到准确无误,又要兼顾趣味性符合儿童需求。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小小商店》这一课,教材上只标有“玩具柜组、文具柜组、体育用品柜组”三幅情境图,三个静止的画面,看起来干巴巴的,怎样才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让这静止的画面变成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呢?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亲切地说:“孩子们,你们喜欢逛商场吧。我们班的小明,双休日与妈妈一起来到了粮油商厦(当地一家很有名的商场,孩子们都熟悉),大家一起看看他们到商场里都看到了些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本74~75页画面,看谁最仔细、最认真,发现的最多。”在老师富有鼓动性启发式的语言引导下,一会儿过后,孩子们两眼发亮,小手齐举,小嘴齐张,纷纷要求发言。在学生精彩的发现后,老师又说“谁能用数学的语言,提几个问题,并能用数学的算式表示出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比一比,看看到底谁最能干”,于是孩子们又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了。

背课≠备课,备课>背课。会“背课”只是备好课的前提,会“背课”是进行有效备课的必要条件,它是备好课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误认为会“背课”了就是备好课了。只有把教学内容背熟了记牢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准确解读教材,并定准目标、充分预设、巧妙构思、优化过程、精彩理答,才会有高效的课堂。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发展研究会会员,安徽省亳州市首届教坛新星,利辛县教育视导数学组专家)

推荐访问:备课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