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论石柱土家族风物传说蕴含的信仰民俗

浅论石柱土家族风物传说蕴含的信仰民俗

时间:2023-06-16 11: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本论文充分运用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采用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事象研究与综合思辨相联系,原始资料与理性升华相补充的手段进行研究石柱土家族风物传说中的反映的浓厚信仰民俗。

关键词 风物传说 土家族 信仰民俗

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风物传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鲜活记忆,是一种动态的民俗符号。因此可以这样说,风物传说的流传离不开其深厚的民俗内涵,丰富的民俗内涵为风物传说的保存和流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石柱土家族风物传说概况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风物传说数目众多,笔者将之分为“自然地理”、“风俗习惯”、“人物传说”三大类,这三种类型的风物传说和土家族众多的民俗事象相联系,折射了土家族丰富的民俗文化,影响着土家人民的生活。笔者特意于2009年8月到石柱县的四个自然乡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田野调查,共收集到风物传说三十多则。这次田野共访问二十多人,这些受访人大多为男性,年龄在三十岁到六十岁不等,有些为文化单位工作人员,大多为村中的“故事老人”,他们大多接受了至少小学以上的教育,而且都对父辈们讲述的传说耳濡目染最终自己也成长为小有名气的故事能手。

2 石柱土家族风物传说反映的信仰民俗

“信仰民俗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种观念、意识、主张的极度信服与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思维和行为的准则’的习俗,即对某种‘事象’的崇拜习俗。”它没有完整、系统的哲学、伦理体系,但却有着与民众世俗生活联系密切的形形色色的信仰观念,这些信仰观念往往借助于神话、传说、故事、言语以及习俗而世代传承。石柱土家族民间信仰历史悠久,文化积层厚重,从古代巴人对白虎图腾的崇拜,到元明清时期对土司王的崇拜,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对土家族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石柱土家族地区,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形态、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直到晚近,民间信仰深入、广泛地影响着土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这样说,民间信仰是土家族文化的深层根基,也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在石柱土家族的风物传说中就有大量关于当地土家族白虎崇拜、洞穴崇拜和猎神崇拜的内容。

2.1 白虎崇拜

石柱土家族有崇拜白虎之俗,据《世本》记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从此白虎便成为巴人图腾而备受崇拜,这种崇拜白虎的习俗为巴人后裔土家族所继承。《晏公类要》中记载“歌白虎,……伐鼓以祭祖,叫啸以兴哀”。这种敬白虎习俗在土家地区十分盛行。据石柱三河乡刘学农老人回忆,民国以前当地有崇敬白虎,还人头愿,祭祖宗,供家神,敬猎神、山王神,将雷、雨、风、云当神敬,信巫师(端公)等习俗。白虎信仰已深入到土家族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辽漆坝一带每年在七月十二日和腊月间要祭白虎神。石家坝一带田姓家家堂屋挂白虎神像。方斗山区小孩生病,要请端公“赶过堂白虎”除恶神。土家族的白虎崇拜在其风物传说中也有典型的体现。

在石柱土家族地区,与虎相关的风物传说数不胜数。其中又以廪君的传说、与虎有关的地名传说最具代表性。

石柱土家族的白虎崇拜首先体现在当地关于廪君的传说上。廪君传说是这样讲述的:石柱地处巫山山脉,过去是古巴国的领地。在石柱县郊外的一座山上经常发生一些怪事:每次大雨来临前,郊外山坡就会变得一片血红!这是廪君灵魂在显灵。相传,巴国首领廪君拓展疆域的时候经过这里,遇到了一位美丽的盐水女神,两人一见钟情,厮守着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不过没过多久,廪君又要继续征战。盐水女神怎么舍得心爱的人走呢,就百般地阻拦他,盐水女神用法术把天空变得漆黑一片,使廪君无法前行。盐水女神阻拦不住,结果就变成了飞蛾,满天密布。这一下把廪君激怒了。他拿出弓箭向天上密布的飞蛾射去。 盐水女神不幸被箭射中,从空中跌落下来化作了磐石,她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山崖。廪君见状痛不欲生随即也跳下山崖。廪君和盐水女神双双坠崖身亡,而能变色的山坡就是他们坠崖的地方。如今,这一对恋人终日相伴着已经过去上千年的时间,被盐水女神鲜血染红过的山崖现在还时常泛出鲜红的颜色。当这个山坡变白的时候,一定有太阳,当说这个山坡看着它变灰暗,变潮红的时候,一定有倾盆大雨将至。人们就说廪君、盐水女神虽然去了,但是灵魂仍然护佑着我们。①

与虎相关的地名传说同样反映了石柱土家族的白虎崇拜。在石柱县境内,特别是七曜山和方斗山区,以虎命名的地方,比比皆是。如漆辽乡有白虎岭,蚕溪乡有麦虎威,黄鹤乡有黑虎岭,中益乡有黑虎寨,鱼池乡有虎头寨,石流乡有木虎槽,石家乡有马虎岭等。在石柱三河乡,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老虎嘴”的传说:很久以前,在青龙嘴有一棵大树,大树的枝桠很茂盛,旁边还有一个长得像龙样的大石头。人们常看到树中有一只白虎出入。这棵树砍不得,要是谁砍了一刀这家人就会遭殃,甚至会死人。有一天,来了个道士,他砍了树,把那个长得像龙的石头撵走。从此,人们再也没有看到这只白虎。但是白虎走了后,青龙嘴附近一带的百姓生活都不是很好,境遇不如从前。后把青龙嘴改为老虎嘴。②《老虎嘴传说》将地名和白虎相联系,把土家族人民生活的吉凶和白虎相对应,反映了石柱土家人民对白虎崇拜信仰。

2.2 洞穴崇拜

除白虎信仰外,在石柱还有大量关于洞的风物传说,它们实质上是土家人民洞穴崇拜的反映。

在石柱境内,有很多出名的山洞。其中有龙河附近的仙人洞,栗新乡香獐洞,五斗乡万宝村的万人洞,新乐乡杉坪村的老硝洞,枫木乡大鱼村的气象洞,三树乡凤鹤村的猫儿洞,三汇乡高龙村的高龙洞,中益乡石宝村的石宝洞,沿溪乡桃花村的桃花洞,桥头乡白云村的观音洞,五斗乡凉风村的山王洞,五斗乡凉风村的凉风洞。其中有很多还被当地政府开发成为了旅游景点。

石柱最为有名的当数仙人洞。仙人洞是当地的俗称,本名是龙河岩棺,位于龙河中游两岸,实为石柱先民的洞葬习俗。石柱下路乡和三河乡岩棺最为集中,存有一百三十多处。1982年12月,石柱县人民政府将龙河岩棺列为保护单位,近年又列为城郊历史文化景区加以保护。关于仙人洞的来历在当地也流传着相关传说。传说在远古是人脱皮蛇死,当人老了的时候就钻进仙人洞,七天七夜不食不喝,然后老皮肤就会慢慢脱去返老还童而获得新生。要是谁一旦老了,想返老还童就在峭壁上的“仙人洞”呆上几天,脱掉一层皮后,就会还原成一个年轻小伙子。但是,人在脱皮的时候十分难受,为了减少痛苦,后来就反过来变成人死蛇脱皮。③

《仙人洞》这个传说反映了石柱历史上的文化遗存,是石柱土家先民巴人创造的巴巫丧葬文化的延续。实际上,巴人的洞葬习俗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的《朝野佥载》中就有相关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户外,临江半壁凿龛以葬之。”洞葬之俗实际上与土家族的洞穴崇拜相关。石柱土家族之所以实行洞葬,是洞穴生殖崇拜观念支配的缘故。将生命在洞中结束,说明了魂归“母腹”,是生殖力、生命力的象征。从《仙人洞》这个风物传说我们也可以看出土家人民的生死观念。死亡是一切生命个体必须面对的人生终极选择。但是,石柱土家人民却能以乐观、坦然的心态面对死亡,并用这个传说的形式来树立死亡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转换的观念。

2.3 猎神信仰

在石柱,土家族认为山神是管野兽、野禽的,所以在行猎前后,都要敬山神,有的村寨还有赛山神庙会,十分热闹。石柱广泛流传着梅山娘娘的传说,实际就是猎神崇拜的体现。而且,在石柱土家族地区供梅山娘娘神位的地方都是秘密的。石柱土家人认为供猎神神位的地方,如果让外人知道了,就不灵验;谁要有意去戏侮猎神,则要遭受神的严厉惩罚,不聋则哑。梅山娘娘所代表的猎神信仰,不仅在石柱十分普遍,在湖北、湖南的土家族中,这也是一种常见的信仰。

石柱土家族中流传的一则《打猎敬菩萨》的传说,就是对猎神梅山娘娘的信仰的体现。传说很多年以前,出了一种酷似野猪的野兽,比熊和虎还厉害。它常成群结伙地带着子孙践踏粮食。人们又恨它,又怕它,大家组织起来去打它,把它赶开,就叫“赶仗”。有个叫撮禾的能干的猎王带领大家白天追赶这个害兽,晚上捕捉,一连打了七七四十九天,但野猪刀枪不入。最后野猪发性,将撮禾咬死。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再去打野猪。又过了很多年,土家族中出了一个名叫梅山的女猎手,力大超过男人,枪法也准。人称神枪手。后来野猪回到七曜山,又来糟蹋庄稼。梅山带领大家上山除害,杀了几个回合也不见伤着猪的一根毛。众人以为是神猪,梅山不信,下定决心除恶。野猪发性后咬死很多人,梅山提梭标迎战,终于将梭标刺进猪身。野猪拼命逃命,梅山挡住去路,野猪扑上来,咬住梅山的肩头,梅山用肩顶住猪嘴,双手抱猪头,最终野猪被杀死,梅山也英勇牺牲。土家人民,尤其是猎人很感激梅山,给她立了神堂,塑了神像,把打死的野猪抬去敬她。从此以后,猎人们上山打猎前要端着酒肉等物去敬她求她保佑,打猎归来也要去敬她。④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并非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二者虽然呈现互动的局面,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民间传说则是依托民间信仰而存在,同时,民间传说中的信仰在历史的发展中往往沉淀到叙事的深层结构之中”。⑤风物传说反映了石柱土家人民的民间信仰,而民间信仰反过来又推动着当地风物传说的传播发展。

注释

① 传说收集时间:2009年8月20日,地点:石柱县文化局,采访人:杨建华,受访人:刘建平(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土家族)。

② 传说收集时间:2009年8月17日,地点:三河乡文化站,采访人:杨建华,受访人:朱永淑(三河乡文化站工作人员,土家族)。

③ 传说收集时间:2009年8月20日,地点:刘成忠家,采访人:杨建华,受访人:刘成忠(下路乡农民,土家族)。

④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石柱民间故事》(内部资料),第161页。

⑤ 林继富:《神圣的叙事——民间传说与民问信仰互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2卷第6期。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土家族简史简志合编[M].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5.

[2] (日本)柳田国男.传说论[M].连湘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

[3] 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柱,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 朱茂,童中安.石柱土家风情暨历史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7] 白俊奎.渝东南酉水流域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白虎神崇拜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县酉水流域后溪镇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

[8] 徐新建.代中国的民族身份表述——“龙传人”和“狼图腾”的两种认同类型[J].民族文学研究,2006(4).

[9] 陈云洪:《四川汉代画像与汉代信仰民俗》,《成都文物》,2002年第2期。

推荐访问:土家族 风物 蕴含 民俗 信仰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