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汲古镇之美,润师生成长

汲古镇之美,润师生成长

时间:2023-06-16 14: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学校依托美育课程基地建设,对美育、艺术教育、艺术类课程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从框架确立、内容选择、评价实施、模型建构等方面设计美育课程体系,并根据美育课程结构框架,在艺术类国家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社团活动课程、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等板块中推进课程的初步开发。

关键词:美育课程 设计 开发

一、美育课程的实施背景

课程质量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着师生的生命走向,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课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基于学校办学实际、办学愿景,总体谋划,分段落实。

我们对学校推进课程建设的思路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客观来看,优势与不足并存。我们的优势包括: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前期,部分教师已在尝试进行校本教材开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学校毗邻千年古镇,课程资源丰富……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最主要的是教师平时大多囿于教学事务处理,而缺乏课程视野以及课程开发的专业准备。

鉴于此,我们决定先从学校的强势学科(或学习领域)开始探索,组织有校本教材开发经验的骨干教师率先尝试。最终,我们选定了艺术领域,由音乐、美术学科各一位市级学科带头人领衔,成立项目组,先行探索课程开发路径。实践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短短数月,音乐(竖笛)、美术(山水画)首轮校本课程开发完成,课程纲要、教学案、课堂实录、校本教材等一应俱全。

2016年,我校以“依托古镇文化的农村初中美育课程基地”为题,申报了苏州市(第二批)初高中课程建设项目,随即获批立项。我们旨在通过美育课程基地建设实现三个方面目标:

第一,通过分阶段开发美育课程体系、创设美育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并逐渐形成本校的育人特色。

第二,依托古镇文化开发美育课程,将古镇文化整合到学生课程学习之中,传承古镇、家乡的优秀文化。

第三,打破教师的教学惯性,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探索美育课程的实施路径、实施策略,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二、美育课程的顶层设计

在申报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之时,我们首先对美育、艺术教育、艺术类课程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

(一)美育课程的框架确立

不同建设阶段的美育课程框架是有差异的,在当下课程整合的起始阶段,我们认为应着眼于两个方面:其一,以单元课程或模块课程为研究对象,探索艺术类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路径;其二,从课程的高度规范学生社团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为课程的深度整合(比如将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模块、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对接)奠定基础。

(二)美育课程的内容选择

古镇沙溪远在唐代已形成村落,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史学家桑悦、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学家龚树模、儿童文学家龚堡等,都是土生土长的沙溪人,我国杰出的舞蹈大师吴晓邦也诞生在这里。近年来,沙溪古镇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苏州十大魅力旅游乡镇、中国民间艺术(舞蹈)之乡等称号,并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本校毗邻沙溪古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应有之义。基于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根据古镇特点确定了古镇人文、艺术鉴赏、技艺工坊、古韵今风等四大内容板块(或学习领域),将其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学生研究性学习与社团活动(含校外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三)美育课程的评价实施

在课程实施环节,我们强调要让学生经历多种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并帮助学生学会在客观自我评判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对于课程评价,我们倡导在终结性评价之外,着重开发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使评价结果成为师生自我诊断的依据。

(四)美育课程的模型建构

我们进一步建构了“融合古镇文化的美育课程模型”,该模型的意象为“一棵不断生长的树”,寓意为:我校的美育课程(树)根植于古镇文化的土壤之中,通过不断汲取、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而日渐茁壮。

该模型的建构逻辑是:先确定本校美育课程所处的发展阶段,之后基于阶段定位确定课程目标、框架结构(即课程目标、框架结构要随“树”的成长而不断调整),基于古镇资源选择课程内容(即“养分”),最后组织课程实施、进行课程评价。

三、美育课程的初步开发

学校工作组根据美育课程结构框架,在艺术类国家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社团活动课程、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等板块中推进课程开发。

(一)艺术类国家课程

音乐和美术这两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是我校美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实践中,开发小组基于音乐、美术的课标和教材,每学期分别选择一个较为适合的单元,引入古镇文化元素,进行二次开发。

目前,美术学科已完成“花的变化”“变迁中的家园”“园林·探幽”“张贴的画”四个单元课程的开发;音乐學科已完成“丝竹声声乐荫园”“溪水长流·国乐飘香”“我的中国心”“评歌演绎:请君来作沙溪游”四个单元课程的开发。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将研究性学习分为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两大序列。

目前,围绕“古镇人文探究”这一主题,已设计完成了“沙溪印迹”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并围绕“历史钩沉”“名人踪影”“古镇风物”和“民间技艺”四个主题,引导学生探寻历史轨迹,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学生社团活动课程

学校将与古镇文化有关的内容融入学生社团活动,并通过制定《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社团章程》、开发学生选课系统、编制课程纲要等举措,逐步规范课程实施。目前,已开设的社团有:评歌演绎社团、种子社团、小溪三秀文学社、民间工艺(竹编)、美食社团、软陶DIY社团、胜利武术社团、拉丁舞社团、啦啦操社团、竖笛社团、合唱社团、书法社团和美画古镇社团等。

社团活动课程的实施,很好地响应了学生需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如此,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从古镇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之中汲取养分,这对于古镇文化的传承也大有裨益。

(四)社区服务课程

社区服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担负起自身作为沙溪人应有的责任。本课程采用学分制管理,由学校教师、家长、古镇办人员、社区人员等在周末或节假日带领学生在古镇内完成相应的社区服务工作,学生可以灵活安排自己开展社区服务的时间、自主选择服务方式,不占用学校课时。目前正在推进的社区服务课程内容(岗位)包括:古镇小导游(含双语导游)、古镇环保宣传员、古镇清洁员等。

此外,随着课程开发的不断推进,工作组不断总结经验、提炼成果,陆续编制了《沙溪印迹》《美画古镇》《美在竖笛》等12册校本教材,为课程的后续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需特别说明的是,学校在美育课程活动机制上进行了创新,所有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为社团式学习群。当然,由于学生年龄段及社会属性的局限性,其本质上并不是社团,而是具有社团特征的学习群体,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学习主题中,群体组织可以进行动态的调整。

随着美育课程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化,我校学生、教师均在相应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一年来,学生个人获奖44人次,其中国家级4人次,大市级6人次,市级34人次;学生(团队)获奖12次,其中国家级奖励1次,大市级3次,市级8次。接下来,我校将进一步推进课程基地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帮助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指导、课程整合实施等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助推其专业发展。同时,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在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学科、跨学科乃至超学科整合。

推荐访问:之美 古镇 师生 成长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