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立足历史,锐意创新

立足历史,锐意创新

时间:2023-06-16 14: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桂林市桂林中学(以下简称桂林中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今已有113年历史,与风物秀美、环境宜人的“两江四湖”景区相邻,是首批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之一。深厚的办学内涵、优美的湖光水色,养育了一批又一批杰出英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著名物理学家、“雷—丁理论”创立者雷啸霖,著名小说家梁羽生,中国百杰书法家张开政等都曾在该校就读。

创办至今,桂林中学始终以“专心志,忧天下”为校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挖文化内涵、着力教育创新,积极培育有道德、敢创新、能担当的时代人才。“教育当志存高远、立足社会国家,这样的教育才有深度、有厚度。我们要办的正是这样的教育。”该校校长马劲说。

校园景观:历史与现代共存

“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是桂林中学师生乃至桂林市民对该校的一致评价。该校始建于1905年,但溯其流、寻其源可至三国时期。校址为三国时始安郡故址,唐进士赵观文故宅,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时任知府张维在此立府学,元、明、清三代均为“路学”“府学”所在地,至开办“桂林府中学堂”(1905年)已历经千余年,积淀了深厚的“府学文化”。

“‘府学文化’现在依然保留在奎光楼、府学文庙碑林里。我和同学在闲暇时会相约前去观赏。徜徉在这些文物里,你能感受到从千年前穿越而来的文化气息。在这里,我们所能感悟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有先辈学人留下来的精神,这是我们学习、前进的动力。”随着桂林中学学生吕科睿的讲解,记者感受到了那青砖、碑石上存留的历史气息。

据马劲校长介绍,桂林中学现存碑刻11块,其中元朝的2块、明朝的1块、清朝的8块,其余的历史建筑、各式石墩等还有很多,目前这些历史文物都得到很好保存,既是校园景观的装饰品,也是师生们消闲漫步的好去处。

上述历史文物主要保存于桂林中学校门入口处,此外那里还有一片颇具现代设计感的玻璃碑林。与石刻碑林不同,此处的碑体为玻璃材质,各块玻璃碑上铭刻着校训、校风、校史以及历代校友撰写的赋体诗文。再往里走,则是一幢幢现代化的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宿舍楼,以及塑胶跑道和标准足球场,教学楼里各种现代化功能室、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的纵深式布局,既体现了该校发展的历程,也体现了该校“传承历史,开拓创新”的办学思路。

“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我们学校历史与现代共存的文化景观,营造了既宁静祥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氛围。我觉得,这是桂中独有的文化底蕴,是她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地方。”桂林中学教师赵建宏自豪地说。这位在该校任教已经24年的教师,对学校的文化有很深的认同感,也有更深的理解。他认为,正是这种祥和与活力融为一体的文化氛围,让他深深热爱这所学校,并愿意在此扎根。

发展过程中,桂林中学并不是走“毁旧+新建”的路子,也不是把“旧”的移入校史馆,而是将“旧”的加以维护后“公之于众”,师生可以随时触摸,“新”的则另觅新地加以建设。“这样师生们才有意识、才懂得如何保护这些文物。而且,如果将它们都放进橱窗,师生们能看到的也只是冷硬的石块,感受不到石块里时间和文化的‘温度’。我们就是要让这些文物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师生的高尚情操,激发师生的活力。”马劲校长说。

课程构建:课内与课外共生

如果说校园景观给予师生的是外在感观的触动,那么课程文化的构建,则是从内在对师生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具体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则内涵丰富,除了各门学科还有各类活动。桂林中学所打造的就是广义的课程文化体系。

“我们的课程非常丰富,尤其是社团课程,门类多、内容丰富。”桂林中学学生林章宇告诉记者。林章宇进入高中才一个学期,就被该校的“王牌社团”TOOL道具社深深吸引。TOOL道具社是手工制作各种道具的社团,尤其是动漫面具、动漫武器的制作等,这对“00后”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道具社里,我不仅学会了怎样制作各种道具,还交到了很多朋友,让我能很快适应高中生活。”林章宇说。

目前,桂林中学的学生社团有10多个,TOOL道具社是其中之一,其他社团还有TOD街舞社、TO乐队、OAO漫研社、摄影社、“我们”剧团、英语口语社、文学社、国学社等。该校的科技教育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不仅成立了科技社团,还建成了桂林市青少年科普基地,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科技创新发明的热潮。近年来,该校曾先后派出9名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竞赛,有6名学生获得周冠军,其中1名学生还一路过关斩将,获得月冠军、季冠军和年度总冠军。

社团课程是桂林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课程、德育课程共同构成了该校“四知”课程体系。所谓“四知”,是指知学、知恩、知礼、知法,旨在通过鲜活的课堂教学、丰富的校园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感恩、守法,成为一名谦恭有礼、自信阳光的合格学子。在“四知”课程体系中,“知学”为重中之重,在“知学”之中又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堂教学中,桂林中学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并将课堂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课前准备、学生参与、课堂作业、课堂反馈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经过多年实践,该校各学科均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英语教师会根据班级情况开展演讲比赛、课本剧比赛,语文教师会组织读书活动、硬笔书法比赛,地理教师会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地理旅游,让学生实地了解桂林的地质地貌、风土人情……“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我们学到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有分析整理材料、沟通交流等各种能力。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该校学生王清晨说。

“四知”课程的另外“三知”以活动为主:“知礼”是通过文明礼仪课、经典阅读活动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礼仪,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知恩”是通过敬老活动、孝亲活动等,让学生知学校恩、知父母恩、知社会恩,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知法”主要通过开展法制教育,让学生成为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四知’课程渗透在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指引着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并且打破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壁垒’,让学生课内学到的知识能够很好地运用到课外,而课外锻炼的能力又能够反作用于课内学习,真正实现了课内、课外的融通和共生。”桂林中学教师林观盛说。他在教学《生态系统稳定性》一课时,便没有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在课本讲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让学生在实践调研中真正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校发展:办学理念的创新与变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变者”(即创客)一词在教育领域流行起来,创新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办学多年来,桂林中学一直以成为教育界的“创变者”为目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变革办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2010年,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说明我国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事实上,桂林中学早已启动教育信息化工作,1999年该校被教育部确立为首批现代技术实验学校,2009年又成为全国10所现代技术实验先进学校之一。目前,该校已建成校园网、“家家通”、在线考试系统、在线阅卷系统、电子图书系统等10余个数字化网络平台。

“这些平台对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非常有帮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很多国内外大事,知道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尤其是电子图书系统,我特别喜欢,上面的图书很丰富,我有时间就可以轻松阅读,这是我读高中以前没接触过的。”桂林中学高一学生韦欣悦兴奋地说。其实,信息化给该校师生带来教学、学习上便利的同时,也为该校赢得了诸多荣誉。自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来,该校师生在各类网页比赛、创新比赛等相关赛事中表现优异,曾多次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一等奖。

跟紧时代,永不止步,是桂林中学发展的姿态。近年来,高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各地都积极落实相关工作。新的高考制度将采取“3+3”模式,文理分科的传统做法将逐步被取消,这对学校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那么,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2017年,桂林中学引进了“走班制”教学和学科组合课程理念,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更加个性多元、素质全面的学生。如今,该校已经在数学、物理两个学科启动试点工作,采取分层走班和分类走班相结合的方式,以期达到“保基本,促优生”的目标。

“走班教学很有趣,也很有用。我们可以感受不同老师的教学魅力,也可以跟更多同学沟通交流,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而且,走班教学是根据我们的学习情况开展的,基础差的同学可以打好基础,成绩好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提高。”桂林中学学生欧阳文华说。

“走班制”教學改革同样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和变化。作为“走班制”实验教师之一,桂林中学数学教师李金颇有感触,他告诉记者:“走班教学针对的是不同情况的学生,要想落实好,老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目标等进行不同的设计,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这样的方式,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传承百年历史文化,积极应对时代革新,是桂林中学长久以来的办学信条。该校经过历届领导、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已经把“重修身、善教化、勇创新”的教风、“学主动、思深刻、志高远”的学风内化为一种“桂中精神”,这种精神已深深印刻在每一个桂中人身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桂中人成长。“这种精神是一种财富,是学校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我们会不断传承和发扬下去。”马劲校长说。

(责编 谢宗军)

推荐访问:锐意 立足 创新 历史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