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那“江南”的画卷里有无限的美意

那“江南”的画卷里有无限的美意

时间:2023-06-16 15: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称诗人王学芯为文学世界中的丹青好手也许是再贴切不过的,他的诗章里有清晰可辨的艺术图景,有引人入胜的美学意境,有活灵活现的自然生趣。徜徉于诗人编织的那些分行文字中,如同置身于一卷妙美异常的风景画里,那里花香四溢,鸟语如歌,给人带来阅读上的极度快慰与精神上的莫大满足。尤其对江南物象与人文的描摹,王学芯更给人用笔细腻、表现精微之感,他用巧手点染出的“江南”画卷,总是那样的情意款款,气韵生动,流淌着捧手可掬的生命情趣和历史意蕴。

毋庸置疑,王学芯的生命血型是复杂的,多样的,他的人生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并不只是一直拘限于江南区域之中。“北方曾经的家/或者长江的西南 家是影子/在江南的墙上虚晃”(《放逐的滋味》),也就是说,不只是江南,北方、西南的大地上也留下了诗人行走和生活的迹印,那些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也自然会进入他的诗歌表达之中。他在诗歌中对塞北的描述,对草原的摹写,对西南的烛照,肯定是溢出了“江南”的地理边界的。不过,王学芯还是应被称为地道的江南诗人,因为他的祖籍在江南,他大半辈子的生活与工作履历上填写的都是位于“江南”的一座名城,其诗歌的人文底色和艺术韵味,自然也深烙着“江南”的痕印,即便是写西南、写塞北、写草原,那些诗篇中也离开不了“江南”这样的独特视野。可以说,无时不在的“江南”视野,似乎正是王学芯审视宇宙人生、组织文学语言、散发浓郁诗情的最基本着眼点,也构成了我们打开其艺术世界大门的不可或缺的钥匙。近年来,王学芯的诗歌创作呈现一种井喷的状态,作品之多,质量之高,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十月》《花城》《钟山》《上海文学》等国内重要文学刊物都相继发表了他的组诗,总行数超过了2000行。这些诗歌多数都有可以捕捉到的“江南”背景,从“江南”的特殊孔道上窥望诗人构建的诗歌天地,无疑能看到许多美不胜收的景观,体验到“江南”大地别具情味的精神内涵。

“树的远处是一片湖/过去的波已经消隐/散乱的光亮/都是一言不发的折皱/夜雾和灯光合成的空气/寒冷从椅背上急剧下降/身躯坠入其中/从挺直/到收缩//在这样的风里坐着/左耳呼啸而过的事情/我用细细的手指/掏右耳一些已经不痒的往事/而旷野辽阔/大地听我静静的呼吸”(《在旷野里呼吸》),江南的“旷野”,或许并不如塞外那样开阔和雄浑,不如草原那样宽广和茫无涯际,但也是一处不可取代的生存空间,自有一种独具特色和力量的气质,在江南的“旷野”上呼吸的诗人,被江南大地的物事人情所感染,频频创作出光彩焕然的动人诗章,那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对于“江南”的艺术把握,王学芯常显出一种视野开阔的整体之感。我们知道,“江南”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里聚集着许多独特的风物、情韵、历史与文化蕴意,除非对“江南”的过去和而今有着长久的注视和深入的品嚼,一般人是很难将其内在的精神风范和人文气度准确演绎出来的。一般而言,诗歌中的江南至少包括了两个层面,一个是地理“江南”,一个是人文“江南”,要准确呈现江南的风姿和神韵,这两个层面的书写都是必不可少的。与“江南”长相厮守的王学芯,对这片土地有着厚重的情谊和深切的感知,他的诗歌,在对江南这方圣土进行艺术演绎的过程中,将江南的地理风貌和文化底蕴生动彰显,给人带来整体性的审美体验。

在王学芯的诗歌里,地理江南常常是雅静的,宁谧的,安详的,饱含情意的,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妙美世界。诗人写“清晨的田野”:“周边的山静极了 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一种万物的绿色/说服任何人的知觉/从潜入池水的阳光里 在/反射的空中 我搭上/一直麻雀的翅膀”,安静和葱绿,构成了江南的清晨与田野最基本的色调,为这怡人的情景所感染,诗人由衷地发出这样的心灵诉求:“我愿为这清晨留在这里/麻雀从我梦中的树上飞来/在啄醒一棵小草时/我有露珠的明亮 ”(《清晨的田野》)。他写小城的“黄昏”:“黄昏浸在小巷的边缘/一座江南民居 墙上移动/最后淡淡的光/像记忆中的炊烟 从额头上/升起 在空中悬浮不动/那种晚霞的温暖/直抵过去的星辰”(《秋风的回旋》),这江南的黄昏,是温暖的,是含情脉脉的。他写江南的“傍晚”:“这是初夏的一个傍晚 下了一会儿雨/落日像金色的扇子打开/轻轻的风 山谷微微飘动/叶上的余霞把我的头发/点成一支蜡烛……”(《一根麦管》),渲染的是江南“傍晚”的清新与迷人。在王学芯笔下,江南的植物总是诱人的。苍郁的古树是一个可敬的“思想者”:“溪水清浅 密集的小鱼/围着一处青苔穿织 像是/缓缓的旋桨转动/太阳的碎片/照亮滑过石头的水声//而溪边的古树布满思想/高处的树叶如同对我的渴望/像一个老者安静的目光//飒飒风声 忽升忽降/整个溪流就是一条曲线/弧光中的小村/恰如一张有呼吸声音的照片/古树指向天空/那里绿叶长起翅膀 ”(《古树布满思想》);满眼的“油菜花”仿佛性格开朗的少女,不时发出迷人的“欢笑”:“油菜花灿烂同几个少女/在一起 她们质感的呼唤声中/垫起一片村庄/这穿过空气而来的晃眼/有一种被照亮的滚烫……现在眼前的一切都在燃烧/一半因为光线 一半因为气息/如果目光能够移动我的向往/那在融入之前/我先聆听一朵油菜花的笑声”(《油菜花开》)。在江南,小鸟的形象是妩媚的,是可人的,能激发起诗人次第的灵感和无边的想象。王学芯对江南小鸟的书写也颇具功力,写出了江南大地这种轻巧动物的灵性之光。“用一根麦管 从杯底/吸进山那边的深溪/深溪藏在两棵古树的密叶丛中/小村向山脚散开/所有的鸟声从肩上的树杈/向我倾泻而来”(《一根麦管》),鸟声“倾泻”,极言鸟声之稠密,也彰显了它馈赠于诗人的听觉之享受。“一群鸟从斜面飞来/点击了树林的天际”(《梦》),这展示的是江南之鸟轻盈快捷的一面。一只鸟一阵啼鸣飞进树巢/细长的尾巴 飘起一朵摇曳的火焰(《树巢》),“鸟从一张釉亮的叶上起飞/没有一丝声响/像往上飞扬的词语//我的天空触摸到了诗的光芒”,“一只翠鸟唧唧鸣叫/在天空写着微笑的字/一圈又一圈//而我身后是幽深的景象”(《飞鸟散记》),不言而喻,不管是有声还是无声,小鸟给诗人带来的艺术启迪都是无限丰沛的,小鸟的乐园里,总有无限的诗意在腾跃,在飞扬。王学芯之所以能将江南的小鸟写得那样栩栩如生,充满精气神,或许是因为诗人与小鸟之间有着某种不容忽视的同构关系。在我看来,诗人就是精神世界里的一只令人艳羡的小鸟,他们都有着无拘无束的追求自由的心灵渴求,他们在艺术天地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心灵状况,也正与小鸟的生命质态和存在状况相类似,而他们每一次的诗歌创作,无疑是寻美思想的一次放飞,是奇崛想象力的一次翱翔。从王学芯对江南小鸟的精彩描画中,我们其实是可以体味到他内在的超凡想象力和对自由人生境界的神往之情的。

在四季分明的江南,每一季节都有着耐人寻味的诗意,而秋天也许是四季中最富情味,最能走入诗人心灵深处,激发起诗人的创作热情和表达欲望的。王学芯对江南之秋也深有感知,领悟深隽,他对江南之秋的书写,用笔绵长细密,语词讲究,用情至深,诗意独铸,而给人造成的情感激荡和思想撞击也非同凡响。2015年第2期《花城》和第4期《十月》,以较大篇幅相继推出了王学芯的组诗《秋风十首》和《秋风的回旋》,正是诗人集中描摹江南之秋的精彩之作。两组诗都以秋风为主体意象,从多种层面系统展现出江南之秋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在《秋风的回旋》中,诗人对江南秋天的落叶与雨水的写照极为细腻和传神,写落叶:“清晨的山坡 飘落/一张树叶 就那么一张树叶/掠过我的唇边/无声无息 在有露珠的草地/轻轻俯下身来//落下这张叶子的树上/几张弥留之际的枯叶/茎脉拧干时刻/在黏附中寻找最后的平衡/加深一点自己颜色//……落叶是草地寻找的笔/如同字在款款吟走/草尖上的露珠 清晰/组成不能替代的语言/落下 上升了一种优雅”,正所谓“一叶知秋”,在诗人对江南落叶的书写里,我们分明闻到了秋天深入大地的神秘气息。写秋雨:“漫长的秋雨/开始是雨滴 随后是暴雨/跑得很快/雨具在遥远的地方/想透一口气 世界慢不下来/手指滑落的光/超过一切时速//漫长的秋雨/有些事情不能延续 光在折断/无穷无尽的事物/总在我们苍白的唇边停止/刚刚伸出来的手/不得不缩回梦里//正如这场暴雨/以闪电的速度追赶雨滴/想抓住一个光环/把自己的歌唱得辽远/这一切 暴雨寻找不到雨滴/我听不到自己半个名字/我站在雨中”,以“漫长”一词来形容江南的秋雨,敞现了其独具特质的一面。诗人对江南之秋的境况观察细致,体验深切,纳入笔端加以描述时自然能直抵本质,传达其神韵来。难能可贵的是,在描述江南秋景的同时,诗人并不将自我拟设为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抒情主体自觉带入其中,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季节之思融化在江南秋景里,既显示着主体的“在场”感和亲历性,又将江南秋景与人生的对应关系巧妙折射出来。在《秋风十首》里,诗人如此描摹夜色慢慢浸入江南小城的迷人景观:“落到尽头的太阳/拉起整条大街 那些房子/如同人们背负的行囊/安居的生活/有种急促喘气的症状//正是这喘气的间隙/所有楼房人群 开始关注自己/慢慢停下来/蹲在黑夜的门口 看着/四周的天空 想起一点渴望/寂静的声音加深/星星一颗颗放得越来越大/靠近的夜晚 把一天的繁杂/变成捻亮的灯/透出深深的呼吸”,这是《秋风第三首》的前三节,细腻展示了从黄昏到入夜时的江南街景,最后一节则宕开一笔,由景的写照到人的现身:“承载过重的负载/现在一切钻进棉被沉下/我的窗帘眯着眼睛/以一种失眠的状态/蔓延在不明不暗的区域”,“我”的出现,无形中为秋之街景增添了丰厚的人文气息和生命内蕴。可以说,在秋景描述中既展现江南的季节景观,又敞现诗人主体的人生感喟,构成了这两组诗作的重要抒情线索与显在的表意策略。

在组诗《江南民居:朱厅弄12号》里,诗人通过对江南民居的集中歌吟与民居生活的历史回味,对人文江南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诗意烛照和深入阐发。在诗人眼里,独具艺术个性和美学特征的江南民居,应该是江南历史的某种见证,是江南文化的具体反映,那里积淀着江南人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智慧,也同样留存着一代人的生存印记,具有着不可多得的人文价值。不过,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江南民居的身影日渐淡远,那令人难忘的历史与文化之门只有依靠回忆才能打开。“从寻找到寻找 一道墙的界限/砖的背脊 积成致命的血压/血地被水泥密封/楼群突兀起伏 刺眼的玻璃/像锋利的刀 割完过去/挂在天际线半空 闪着冷冷的光/只有湿气和运河 没有/名字的呼唤 沉浸在江南风里”,现代化的狂风暴雨摧折之下,江南民居纷纷隐身而去,代之而起的是缺少民族性格的由钢筋水泥筑建而成的高楼大厦,面对如此境况,诗人的心灵深处无疑是充满痛楚而又显得无可奈何的:“此刻 内心的体腔变小/我带着几十年风雨的头发/在疯长的楼房边停下/每一棵不知身在何处的树/显示出慵散的脸庞 上升一种/虚无的睡眠 在渐变的星光中/一滴江南民居的光阴/熄灭在江南储藏的天空/石头的钟点/在石头内部沉淀”。现代化的飓风吹刮之下,江南民居纷纷坍塌,而“朱厅弄12号”也许是硕果仅存的一隅院墙了,即使在这仅存的院墙里,诗人也分明睹见了传统的遗韵正在悄然流逝的惨烈事实:“而屋子里的肺腑/血脉忽强忽弱地搏跳/红布里的地契在 椽上融化/一缕鲜红的光 变成发亮的钥匙/夜以继日 对着世家的锁眼/咀嚼五光十色的日子/伸进煎熬的黑夜”。《江南民居:朱厅弄12号》以吟咏民居为诗情散发的起点,展开了对江南历史和文化的追踪,某种哀怨与悼惜之情也在诗行中悄然漫溢。这一长篇组诗显示着回忆的诗学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不只是对江南民居这一闪烁着传统文化辉光的建筑艺术的追忆和缅怀,更是在寻找民居的遗迹中,对诗人自我的家族承传史和个人生活史的一次集中梳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截取了三十年作为诗情铺展的时间段落,既简要回顾了祖父、父亲的精神影像,也粗略概述了自我的成长历程,从而以一个家族和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履历,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历史变迁。那或许是个人成长的开步之处:“在江南的民居小巷 一个男孩/用扁担拖起两只水桶 肩胛上的血/听见路面被水淋湿/男孩屏住呼吸/在重量重长高”,而十五岁那边等待父亲寄来信笺和生活费的焦急情形,而今还在诗人的脑海里清晰地回荡:“那个夜晚 我呼吸凛冽/用哈气温暖着手/墙一次闪动 发出一声怪叫/看不见的墙在窗边倒塌 踉跄的时光/原本很轻的雪/变得特别沉重”,“而巷子幽暗/雪片像谜一样凌乱/那年我十五岁”。而饥饿时偷食的情景、读书岁月的各种难忘往事,也在诗人回忆的镜头中一一曝光,历史的身影,似乎在这一次细致的追忆中清晰显现出来。沉浸于追忆中的情感总是斑驳的,既有对过往经历的温馨品味,也有对历史远逝的长吁短叹。这组诗的结尾,诗人如此道来:“一个没有了过去的现代/遗忘是最好的平静”,“我的那道门离开/是干净的大街/脱掉的一只旧鞋//现在周围新鲜的景象/芳香的风温润/多么幸福!”这既是对江南民居不复存在的扼腕叹息,又是面对新的历史语境,内心所不免流露的反讽与自嘲之情,自然,也不乏对未来的某种美好期待。

有必要补充的是,王学芯的诗歌语言,也显示着典型的“江南”性格,优雅,精细,如溪泉一般晶亮莹洁,款款而来,有声有色,既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文气,又体现着贴近事物的亲切感和亲和力。这样的语言选择,正好能完满实现诗人那构图师和造型师般的艺术追求,进而把“江南”这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描摹得极其到位,极有韵味,令人流连忘返,歆享不尽。

推荐访问:美意 江南 画卷 无限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