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业类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农业类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6-16 17: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农业类高校中实现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方法。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23-0040-0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逐步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讲授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发展,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更新,从而表现出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动态”特征。应该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改进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正确选择教学的内容,改革课程的体系和教学的模式,更新已有的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教学,改进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农业类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是:① 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常用计算机上网和玩游戏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觉得没必要学习专业课程或者学习不够投入;而另一部分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却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他们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此外,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从中学升入大学,习惯了中学的灌输式教育,对大学的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②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相矛盾。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如果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系统讲授,势必需要大量的课时,但实际上该课程的学时较以前已被大大压缩。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之间的矛盾,让绝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尤为重要。

我院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实施资源共享,共同讨论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要讲授的内容制作成具有图像、文字、声音、动画效果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大大增加了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在课堂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当讲授新的知识时,大多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生动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并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探索和遵循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授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压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复习,我们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件在网上共享、开通网络答疑室、课外定期辅导答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浏览教材及课件的内容,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及掌握。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学中采用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方式。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避免照本宣科,对书上已有的、学生自学即能掌握的知识尽量少讲,布置学生自学完成;而对书上没有的、又非常实用的知识或技巧则通过实例演示说明。

实验课教学中教师按实验课的进度,为学生规定每次上机实验的内容,使学生有目的地完成课堂内容,教学效果显著。我们已经全面实现网上收发学生作业、网上答疑。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所有课程在局域网络上机考试。在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辅助课件教学,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和“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行讲授思路、方法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掌握已有知识与探索未知相结合、重点讲授与系统探讨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但是,正确的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各种方法和手段的叠加,而是对教学工作开展以下研究的结果:① 理论联系实际,对所要传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进行教学内容组合的研究;② 加强实验指导,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程序的研究;③ 按照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基本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④ 规范实验教学,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内容,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下面是在教学中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一些具体实践过程。

(1) “汉字处理及Word”教学

Word 2000是一个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如目录的制作、样式和模板的制作及使用等操作,“分页符”和“分节符”的使用,等。甚至“回车符”也有很多人不能正确使用,而导致操作时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用一篇学生的毕业论文为例。

在此论文中,为了能使“摘要”后的“目录”另起一页,学生使用了多个“回车符”,这是很多人都易犯的错误。针对此问题,我们强调“回车符”是产生段落的“字符”,特别强调它同一般要被输入的文章内容一样,也是“字符”,而不是用来另页的。此问题若与“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中的ASCII码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而又可以讲到“段落”排版中大家易出现的问题,并可引出与“段落”相关的“样式”的概念及其应用,若再由“样式”讲到“模板”,进一步扩展后,还可联系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类”的概念。

此论文中的“目录”不是一个会随论文内容的修改而改变的“目录域”,而是很费时费力地制作出的“常量”目录,教学中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用插入目录命令插入“目录域”,并讲到“域”的概念,还可联系到程序设计中的“程序”及“函数”的概念……

总之,通过“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能迅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 采用“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

上机实验题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写明操作的步骤,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形式的实验题适于学生上机实验的早期,使学生能迅速上手,增加学习的信心。

另一种形式是以提问或问题的方式提出实验要求,目标明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必须在认真听课、课后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完成。

例如在讲授完“操作系统及Windows 2000”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典型问题,如:

“我想让Windows启动时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怎么办?”,“我想给我的计算机加个屏幕保护,在我离开的时候不让别人动怎么办?”,“我的机器很慢,我怎么看到有哪些程序正在运行呢?”,“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儿了,怎么找?”

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表明,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本课程的计算机导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2001年开始在高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是零起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更高的挑战。为应对挑战,我们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上,由注重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增加了网络使用与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包括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多媒体制作)、程序设计基础等知识。并增加了教材中少见、而学生需要掌握的其他新知识(如常用工具软件和常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为农业类学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软件和教学手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在吉林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本校教师编写非零点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2005年6月出版),这是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成果的凝结。

该教材重新整合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对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在内容上,增加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浓缩了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应用软件的教学,增加了网络应用和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和应用软件、常用设备和常用工具软件、程序设计等知识,拓宽了大学生知识面,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该教材在教学方法上基本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互动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2005年6月获院级优秀课程、2007年6月获吉林省省级优秀课程。

3课程体系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① 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当再是零起点,必须尽早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② 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局限于熟练操作,而要区分操作、使用与应用这三个概念。大学生应当具有综合应用有关的计算机知识、开发本领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③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的课程;另一类是动态的、变化相对快一些的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分别规划这两类课程。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两个目标,一是学习对象应获得知识、应学会技能、应培养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二是为后续课程预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不同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以及学习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层次不同,对于同名课程的结构体系、知识面、讲授深度和教学方法都可能有很大差异。我们学校面对的大部分是农业类专业的学生,所以在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就应该多注意满足基本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两方面的需要,达到所谓“即学即用”目的。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建设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为基础,针对不同的专业变“1+1”模式为“1+2”模式。有助于教师按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实施针对性更强的应用教学。

我认为由于高校的档次、类别以及专业的不同,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按层次教育的思路符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规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同的人在不同层次上使用着计算机,为了满足不同水平的人学习和提高的需要,计算机教育显然不能千篇一律。层次划分这是基本思路,究竟分几个层次不是本质的,本质是培养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4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媒体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教学环境。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之上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① 发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② 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会取得更佳的效果,因而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③ 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强大魅力之所在。在教学中可以同样重视教与学这两个部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教与学成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④ 在短时间里要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可望不可及的,而以多媒体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大信息量的个性化教学。

总之,只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转变和革新,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主动学习者,才能全面地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5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

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验课较理论课更为重要。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手段等改革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实验室各种工作档案和规章制度。①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要遵循教学规律,勇于探索和创新,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更多的实验空间。对实验室的所有人、财、物、教学及培训等基本信息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仪器设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和检索系统,实现实验室管理手段现代化。设计和研究开放式实验项目,全天候向全系学生提供开放型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②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要全面贯彻“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形成创新、求实、民主与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探讨;少一点包办、限制,多一些激励、创新;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引导。由于学生受学识、经验的限制,在实验过程中犯错误在所难免。教师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指导予以纠正。③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当好指导者、激励者和引路人的角色。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要指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要指导学生不断深化和超越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应成为实验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是由系里的“大学计算机优秀课程组”的全体教师根据教材,制定统一的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作为学生的上机实验内容,而不是仅仅选用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学生按照指导书的实验题进行操作。更多的是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目的明确,任务明确,学生最后完成的成果作为学生本次课在平时考试成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将“任务驱动”与计算机实验的特点进行有机的整合,学生每次上机实验内容是在教师事先有目的地设定好的实验任务驱动下,为完成一些典型“任务”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目的性强,实验任务明确,很好地解决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学生无事做,玩游戏、上网聊天等现象,能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 开放的题库系统,使得本系统更能适应各类学校的要求,有效地支持教师二次开发。为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更新快,系统题库对教师、学生开放,由于采用开放的实验题库,并提供用户导入导出实验题目,并与通用的办公室软件相结合,教师可以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十分方便地增加或删除实验任务,使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紧密结合。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已被我们系所有教师所采用,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这在计算机上机实验教学中更能体现其优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要使学生上机实验取得好的效果,设计好实验任务是关键,它包括任务提出与分解、最终达到的目标、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本系统的设计在这方便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6计算机基础教材与教学应同步改革

我们学院的计算机基础的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很快,但课程较为成熟,其教学与教材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动态更新和走向开放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课程与教材模式已经过时,如不对原有教学与教材进行改革,势必会影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化。我们认为应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材市场机制,使已有相当基础和市场条件的公开出版教材形成一种开放式、多层次、并可动态更新的模式。所谓开放式是指:初期可以文本形式公开出版,并逐步将比较成熟和有条件的教案、习题和教材以电子版本形式在教育网上公开发布,以便让任何愿意使用的院校或教师能有机会参与讨论、提出建议以及根据共同协议参加下一版本的修订。多层次是指某一类教材可根据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读者的需求按多个层次分成不同版式编著和出版。所谓动态更新是指一种流行教材的更新速度要能基本上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至少应明显快于传统教材的编著与出版模式。

7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了解,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樊笼,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在这种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我们认为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① 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的考核方法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变被动的应试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成为考试的主人。②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若有创新,就可以得到高分。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③ 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发布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④ 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在期末笔试了解,这部分可占总成绩的30%,平时考核分数的累加占总成绩的70%。⑤ 正确处理好基础教育与等级考试的关系:组织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有一定优越性,因为它可以高层次地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教育部门应注意等级考试内容应该是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随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另外,我们认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和等级考试的内容,不应该等同起来,大学生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方向,应该在这个方向下去考虑应试问题。

8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

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是任何其他一门学科所没有的,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自身须不断努力学习,进行继续教育。因而继续教育成为教师工作中一项长期而必须的任务。目前,大部分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都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难以获得专门的时间和机会来进行知识更新,很多教师以自学为主,有的甚至处于一种边学边教的情况,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如何保证教师的知识更新所需的时间及机会,以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是每个高校应重视的问题。

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我们系要求讲理论课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实验指导人员不低于本科学历。另外,应保证每隔2年有不少于3个月的进修学习时间,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要制定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

9结束语

通过对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收到了很大的成效,通过改革也真正的使教学达到了情境式教学,合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知识面广,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秀等.计算机文化基础(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贺明.大学计算机基础(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07-09-24

作者简介:许薇(1965-),女,吉林省磐石市人,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数据库开发与应用及计算机教学。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公共课 实践 高校 计算机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