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学生物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该怎么“教”

中学生物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该怎么“教”

时间:2023-06-17 08:5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普通中学全面实施生物新课程已经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多种办学条件的限制,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发生转变,在实施生物新课程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备课、该怎样上课。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探讨实施中学生物新课程教师应该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教”。

一、中学生物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和要求

当前全面实施中学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现状,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是,教师大都采用传统、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必然致使教学效率低下。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许多实验操作、探究活动等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也成了书面作业,甚至放弃学习。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应该怎么“教”已成为实施新课程中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中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需求,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条件,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组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以达到实施中学生物新课程的要求。

二、中学生物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该怎么“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应该怎么‘做’,即怎么‘教’;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实施中学生物新课程,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是生物学专业教师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什么

现实社会中,不同的城乡条件有差别,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差异,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劣也不同……受传统理念束缚下的教师,他们所教的内容都是不折不扣的“教科书”内容,教法也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讲述法”,这种教学方式,与当前新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

生物新课程倡导使用《生物课程标准》,它是我国基础教育生物学科新课程实施中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深层次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方法的改变。选定教学内容时,要按照绝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学知识后都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利于教师从消极的“教授者”转变成为教学方案的“设计者”。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内容,既能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又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这样创设的教学情景,既能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这样的教学“内容”,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二)怎么“教”

大家知道,教师在课堂上怎么“教”,是由他们的怎样“备课”来决定的。不同的备课具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传统落后的备课,教师大多是以单一的“教材”内容,依靠自己的想法来编写教案。选择的教法考虑的是教师应该“怎么教”,才能完成自己教的“任务”;这种“演戏”式的教,学生是否接受,教学效果如何,教师不得而知。这样的教学效率是低效的。

实施新课程的备课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编制是一个了解学生需求、采集优化课程资源、制定教学预期目标、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进行修改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是利用一切有利于教学的因素进行优化、整合的设计过程(亦称现代教学设计)。例如,现代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有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考虑教学背景、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因素,并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加以统筹规划、组织,较多地考虑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综合评价,促使教学朝着预期目标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应考虑以下内容:

(1)根据教学实际,确定教学预期目标。

(2)分析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学生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兴趣等。

(3)设计教学内容,即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教学预期目标”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学习能力、态度与学习行为、习惯等。

(4)设计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设计,主要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安排学习活动,并提供学习指导等。

(5)设计教学评价,即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主要考虑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测验与公正的评价。

(6)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以及解决事件的预案,主要考虑如何将“节外生枝”的影响引导到教学情境中。

(三)为什么要这样“教”

1.“教”必须有教育理论的指导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育理论研究已受到教育专家的重视和广大教师的关注,人们对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已形成共识:(1)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改进教育教学工作;(2)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速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的专业素养;(3)可以对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从来就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结合体,任何教学实践都要以教育理论作为指导,任何教学实践的背后都有教育理论作为基础。没有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学实践无法先于教育理论,这是长期教育实践中得出的认知规律。

然而,许多教师都习惯于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事教学活动,认为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二者之间并无多大联系,结果造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离。在实施中学生物新课程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只顾埋头教“书”,缺乏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把自己训练成为不知课改方向的“教书匠”。因此,对于要求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过程,他们倍感困惑,感到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只有通过认真学习、研究教育理论,将教育理论转化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智慧,使教育理论成为教学实践的基础,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用教育理论指导于教学活动,才能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加以理论化、系统化、理性化,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改革步伐。

2.“教法”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相似性和稳定性。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又有特殊的心理特征,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是动荡不安;行为表现是捉摸不定;他们好奇心强烈,经常怀疑、挑剔、好动,甚至拒绝他人的劝说、帮助等。但中学生思维敏捷、富于进取、勇于创新和积极表现也是他们突出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法”是否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就会左右教学效率的高低,甚至决定教学的成败。

中学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就是一个创造、创新的教学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发挥“导演兼主持人”的双重作用。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怀有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的心理特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掌握他们的年龄特征,善于采用讲解、启发、引导、合作、交流、探究、实验、考察等多种“教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和“成功者”,从中获取学习的乐趣。

3.教得“活”

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具有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也时常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老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要想教得“活”,教师就要时刻注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还要善于创设学生的学习空间,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学习、讨论交流、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乐学中转变成爱学。这种“教法”就是教得“活”。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愉快学习中也学得“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智能开发逐步得到完善。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教得“活”,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施中学生物新课程中,教师要尽量联系本地本校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并设置一些具有一定刺激、惊奇的疑惑或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遗传规律”时,可以这样设问:假设1对夫妇都是双眼皮性状,却生出了1个单眼皮性状的孩子,为什么?如果另1对夫妇都是单眼皮性状,能否生出双眼皮性状的孩子?为什么?学生在没有学习“遗传规律”知识之前,他们在强烈好奇心的心理驱使下,便会产生疑惑;当他们发现自己现有生物学知识欠缺时,必然会激起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时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眼皮性状与自己父母的眼皮性状进行比对,引导他们去学习遗传学原理,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把教学内容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在感性旧知的基础上升华为理性的新知。教师创设生动、悬疑、推理的教学情境,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理解情境,心情愉快地进入角色,展开交流、热烈讨论,从而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课堂气氛就会异常的活跃、生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案例:

[情境创设]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携带的尚存食物只有1只母鸡和15Kg的玉米。

[学生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他人的援救:

1.先吃母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去喂母鸡,然后吃母鸡产下的蛋,最后再吃母鸡。

[学生讨论]活跃、生动、热烈。

(3)贯彻课程目标,促进合作探究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前者是后者的高度概括。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要求,作了三个维度的强调(即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只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或两个,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一定要忠实地贯彻课程目标。

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能够出智慧、出成果、出人才。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合作、老师与学生合作、老师与老师合作。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师生、生生可形成一种朋友式的伙伴关系,发挥优势互补,达到资源共享,并借助集体的智慧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实施、得出结果、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新课程之所以提倡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因为合作探究学习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强调生物知识应用,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在实施中学生物新课程的今天,如何培养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实施中学生物新课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参与学习等方面,都进行优化与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把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中,解决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总之,在实施中学生物新课程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要以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建构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宽容与关爱,同时又受到启发、激励、鞭策、感化、指导与建议。我们相信,在这样良好的教育情景和轻松的精神氛围中,教师就能“教得活”、“教得好”。

(责任编辑:陈 欣)

推荐访问:该怎么 新课程 教师应 实施 中学生物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