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清前期文人诗词中的西洋音乐

清前期文人诗词中的西洋音乐

时间:2023-06-18 11:0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清代前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其中西洋音乐的东传是交流的重要内容,它促使中国近代音乐开始了蠕动与变异。这种变动不仅在清宫廷、教堂中有大量反映,而且在文人的诗词中也有反映,这成了我们了解清人观念中西洋事物的途径之一。清前期文人的诗词中对西洋音乐不乏褒辞,也不缺贬拙之词。他们思维的双重性,正是在对待外来事物时矛盾心理的体现。

关键词:清前期 文人 诗词 西洋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制礼作乐,被古人认为是奠定文明的根本,足见音乐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不断吸收并融和其它异域文化的精粹,将其变成华夏文化的一部分。至明清时期,伴随着大量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大规模文化交流——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不断接触、碰撞、互摄互溶,中国音乐出现了亘古未有的拓展,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艺术成果。

西洋音乐在清前期社会中虽非广为流传,但亦不乏听众,至于演奏西乐的乐器,也成了引人遐思的新奇玩意,西洋乐曲的清幽意境也广受褒辞。诗词可以言志,文人于聆赏西洋音乐之余,不忘吟哦诗篇,抒发胸臆。这些诗作,成了我们了解清人观念中的西洋事物的途径之一。本文即拾缀其中数首,略为阐发,虽未能尽道清代西乐东传之详,亦可于细微处见其大势。

一 澳门与西乐东传

清前期的澳门是外国传教士也是西洋文化进入中国内地的重要基地。往来于澳门的西洋商人、外国传教士等将西洋音乐引入到中国内地。以下诗词便是清前期文人在澳门时所见所写,足见澳门在西乐东传具有重要地位。

康熙年间进士梁迪《西洋风琴》即言及大三巴寺中的风琴音乐:

“西洋风琴似凤笙,两翼参差作凤形。青金铸铜当编竹,短长大小遁相承。以木代匏囊用革,一提一压风旋生。风生簧动众穷发,牙签戛击音砰訇。……他日朝天进乐府,定有神鸟来仪庭。”

诗人认为风琴可以列为雅乐,以登中国的大雅之堂。西洋风琴传人澳门后,在澳门获得广泛的传播,不仅教堂内有风琴音乐,非宗教性质的西洋民居亦有西洋风琴,这可从一部分清文人的澳门诗中反映出来,如“驾部柔远人,榷外并宽有。岛夷听之喜,风琴一为奏”、“风琴自鸣天籁发,歌声呜呜弹朱丝”、“两岸山光涵海镜,六时钟韵杂风琴”等。

西洋风琴在澳门传播甚广,其中尤以圣保禄大教堂(大三巴)之风琴最为知名。澳门的西洋风琴最初当是欧洲运来,但稍后澳门即能仿制生产,清朝副将郎亦傅仿制西洋风琴,并且超过原器。

乾隆至道光年间文人叶廷枢,晚年曾卜居广州,常游澳门。作有《澳门杂咏》,云:

“巨舸横斜高渡头,波涵明月一轮秋。弦歌声里人翘首,晴雪堆齐鬼子楼。

大小三巴两寺门,玉阑干影照黄昏。钟声忽动游人返,来谒楼头十字尊。

夜饮毋妨玉漏沈,自鸣钟为报分阴。解酲共劝芦卑酒,百叠风琴奏梵音。”

叶廷枢在船行驶到澳门海面时,听见澳中的天主教堂诵经声和奏乐声,不禁翘首而望;行至堂内还与教士共饮西洋酒,醉而未休,教堂中的风琴奏着西洋乐以助兴。可以看出清文人雅士对西洋音乐也是颇有兴致。

澳门除西洋风琴外,还有一种西琴——欧洲“古翼琴”。黄培芳《夷楼听番女弹洋琴》“洋琴一曲鸣蕃女,记起高楼兵总家”中的“洋琴”大约为此种“古翼琴”。魏源在鸦片战争前的澳门也曾作《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写到:“澳门有洋琴如半几,架以铜丝,请其鼓,则辞不能。俄入内,出其室,按谱鼓之,手足应节,音调研妙,与禽声海涛声隐隐应和……”从此诗词中可看出澳门的洋琴使用广泛,声音美妙而且还能伴舞,音乐和舞蹈相互配合,非常自然和谐。

道光《香山县志》载澳门“乐器则有风琴、铜弦琴、铜鼓、蕃笛”。叶廷枢《于役澳门纪事》称“洋蜡高烧鼓吹奇,管弦声彻夜阑时”。可见澳门的西洋管弦乐很发达。又番禺人吴

《游澳门同人询土风以长歌述之》载澳门葡人的音乐歌舞:“奏胡琴,击揭鼓,荀萄酒泛作且舞。菩萨里垂连臂歌,醉来击碎珊期树。”

澳门作为西方传教士接触和通往中国的必经基地,是西乐东传的源头。传教士把西洋音乐带到澳门之后,随即很快传入到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再进而传播到内地,特别是北京、南京等清朝统治中心。西洋音乐作为另一种传教手段随传教士得以深入清宫廷,深受清初几位皇帝喜爱。

二 清前期文人诗词中的西洋音乐

清代著名文人赵翼,于乾隆已卯(1759年),造访天主教传教士、钦天监刘松龄(Augustin de Hallerstein)等西洋人,在北京天主堂见“有楼为作乐之所,一虫髯者坐而鼓琴,则笙、箫、馨、笛、钟、鼓、饶、镯之声无一不备”,并且得聆西洋乐曲。乐曲气势宏大,赵翼大为惊叹:“万籁繁会中,缕缕仍贯脉。方疑宫悬备,定有乐工百。”孰料他登楼后看到的,竟然只是一件乐器和一个琴师:

“岂知登楼观,一老坐挽擘。一音一铅管,藏机捩关膈。一管一铜丝,引线通骨骼。

其下鞴风橐,呼吸类潮汐。丝从橐隙绾,风向管孔迫。众窍乃发响,力透腠理岩。”

赵翼细致的观察,据今人陶亚兵考证可以肯定这是西洋管风琴。在《檐曝杂记》中赵翼详细记载了他在天主堂所见所闻:“……一人鼓琴而众管齐鸣,百乐无不备,真奇巧也。又有乐钟,并不烦人挑拨,而按时自鸣,亦备诸乐之声,尤为巧绝。”作者描写的是为教堂管风琴和教堂乐队礼拜时奏乐情形。

乾隆时期文人吴长元也有对北京天主教堂管风琴的描述:“堂制狭以深宽……左右两砖楼夹堂而立,左贮天琴,日向午则楼门自开,琴乃作声,移时声止,楼则闭矣。”赵怀玉《游天主堂即事》中写道:“楼头旋奏乐,仿佛八音调。”认为西洋乐器的奏乐效果丰富且悦耳动听,与中国古调相似。

乾隆时,钱塘金赤泉典簿金 ,好音乐,听洋琴而作歌以纪之,歌曰:

“云和之琴空桑瑟,至据思中音律。庖物不作古乐记亡,杂沓筝琶始兢出。此琴来自大海洋,制度一变殊凡常。取材讵用诉桐梓,发声不可弹,双椎巧刻表琅 。琴师举手指未落,满座肃听生心欢。”

嘉庆、道光年间 顺德人胡斯球著有《竹畦诗钞》(又名《绿筱山房诗》),内有《风琴歌》一首,其形容风琴之结构如下:

“西洋乐器何神奇,西洋别调风所为。新声呜呜出宝匣,名之为琴琴无丝。

匣中旋转秘机轴,下接横云风入腹。崇牙钩击节繁声,倒刮金星仰照目。”

作者对西洋乐器十分惊叹,因此对它的构造、工作原理描写非常细致。

在对西方接触比较频繁的沿海地区,不仅文人惊叹西洋乐器,喜欢西洋曲调,就连平常老百姓也以演奏“夷乐”招徕观众。

三 清前期文人对西洋音乐的评论

1 赞赏西洋音乐,主张包容

清初诗人丁耀亢在《同张尚书过天主堂访西儒汤道味太常》中在赞赏教堂西洋乐器时称:“钟依漏而自击。琴繁弦而自操。造化虽小称绝巧。……”他提到自鸣钟能自击而鸣,西洋乐器构造复杂却容易操作,可谓制作精巧,对西乐赞赏有加。康熙年间曾任两广总督的吴兴祚在澳门三巴堂留下诗作:

“未知天外教,今始过三巴。树老多秋色,窗虚迎月华。

谁能穷此理?一语散空花。坐久忘归去,闻琴思伯牙。”

吴兴祚初次来到三巴堂即天主教堂,听到琴声美妙动人,令人留连忘返。

乾隆年间李斗《扬州画舫录》也谈到风琴的音乐效果:“水乐教成小凤凰,风琴弹出红鹦鹉。”水乐、风琴奏乐效果都很优美,这也可看出作者也是欣赏西乐的。

西洋乐器构造的精妙,受到了吟咏者们众口一辞的赞叹,而对西洋乐曲“琮琮铮铮盈耳注,碎佩丛铃满烟雨”的清幽意境也不乏褒辞。

还有一位肯定、接受西洋音乐的是赵翼,他在缅怀了华夏音律开辟的传说后,以为西洋音乐自创一格,亦为可喜之事:

“元声始审定,万古仰创获。迢迢裨海外,何由来取创?伶伦与后夔,姓名且未识。

音岂师旷传,谱非制氏得。始知天下大,到处有开辟。人巧诚太纷,世眼休自窄。”

赵翼的思想看似朴实无华,但当时在乾隆盛世时期,承认外人同样可以创新,天下处处自有其传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像赵翼那样对西洋音乐持正论的文人不多,多数文人只是赞叹西乐奇技,而以“夷”相蔑称,认为难以与华夏相提并论。

2 视西洋音乐入华为文化侵袭,主张排斥

香山人士蔡显原在澳门听西洋乐曲时,这样评论西乐:

“却嫌浮滥荡心魄,云和古制淳漓分。自来夷乐偏气胜,非邪则暴稀雅驯。铁角金笳既亢戾,此尤溺志昏精神。明堂清庙正声在,宫自为君商为臣。中土弦歌尚雅乐,勿使奇技淫吾民。”

他初次欣赏西洋音乐,即联想到了这种与中土雅乐相对立的“奇技”会贻害黎民。与蔡显原同样感想的还有在北京为官的金 等,他们认为西洋音乐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同样不可登大雅之堂,进一步强调了华夷之辨,成为落日辉煌下心态日趋保守的真实反映。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从清前期文人的诗词作品中,可以总结出两种对待西洋音乐的态度:第一,纯娱乐性的欣赏和对奇技的赞赏,承认外来音乐的可取之处;第二,蔑视西乐,以华夏雅乐自居,视西乐为贻害黎民、祸乱国家之物。这两种对外来事物既好奇而又排斥的态度,使得诗人们往往以固有的思维来解释“新”的事物。

一定意识是一定历史存在的反映。清前期文人思维的双重性,正是在对待外来事物时矛盾心理的体现。本文所摘取的文人诗词多半是康乾盛世中后期所创,帝国落日的余辉仍足以支撑自大的心理姿态,此时的文人尚且还能平正地看待西乐,褒器具之精制。迨至嘉庆、道光时期,文人对西乐的态度与西方迅速崛起的势力相联系,多数诗人在评价西洋音乐时,将演奏的乐器与乐曲的内涵割裂开来,娱乐耳目的音乐俨然被视作是西方威胁的象征,心态已有盛世的接受、开放转变为保守、封闭。

参考文献:

[1] 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珠海出版社,2003年。

[2] (清)梁佩兰:《观海篇赠龚薪圃榷使》,《六莹堂集》(卷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3] (清)杜臻:《香山澳》,《经纬堂诗集》(卷二),康熙年间刻本。

[4] (清)释迹删:《寓普济禅院寄东林诸子》,《咸脸堂诗集》(卷一十四),道光二十五年重刻本。

[5] (清)钟启韶:《澳门杂诗十二首并序》,《听钟楼诗钞》(卷三),光绪庚寅刻本。

[6] (清)叶廷枢:《澳门杂咏》,《芙蓉书屋诗钞》(卷四),道光十一年刊本。

[7] 汤开健:《16—19世纪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8]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等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

[9] (清)黄培芳:《夷楼听蕃女弹洋琴》,《岭海楼诗钞》(卷九),道光二十一年刊本。

[10] 魏源:《魏源集》(下册),中华书局,1976年。

[11] (清)祝淮:《海防澳门》,《新修香山县志》(卷四),道光七年刊本。

[12] (清)叶廷勋:《于役澳门纪事》,《梅花书屋诗钞》(卷四),道光刊本。

[13] (清)陈兰芝:《澳门记》,《游澳门同人询土风以长歌述之》(卷七)。

[14] (清)赵翼:《同北墅漱田观西洋乐器》,《瓯北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5] 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东方出版社,2001年。

[16] (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17] (清)赵怀玉:《亦有生斋文集》,嘉庆二十四年刻本(1819)。

[18] 徐珂:《清稗类钞》(第十册),中华书局,1984年。

[19] (清)胡斯球:《风琴歌》,《竹畦诗钞》(卷二)。

[20] (清)苏维熙:《夷童乐》,《旧雨来斋诗草》(卷二)。

[21]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2] 蔡鸿生:《中外交流史事考述》,大象出版社,2004年。

[23] 周湘:《夷乐与洋琴》,《学术研究》,2002年第7期。

作者简介:

张廷茂,男,1960—,宁夏宁川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时期中西关系史和澳门史研究,工作单位:广州暨南大学。

肖承福,男,1982—,江西信丰人,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2007级中国古代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海上交通及港澳史研究。

推荐访问:西洋 文人 诗词 音乐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